專利名稱:背光模組的制作方法
背光模組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背光模組,尤其涉及一種具有良好散熱效果的背光模組。背景技術:
由于液晶顯示器面板中的液晶本身不具有發光特性,因而,為達到顯示 效果,需要給液晶顯示器面板提供一光源,如燈管裝置,該光源經與其它組 件組合后形成一背光模組,穩固地安裝于液晶顯示器的背板上。背光模組的 功能在于向液晶顯示器面板供應輝度充分并且分布均勻的面光源。請參見圖5所示,美國專利公告號第US 6,611,304號揭示了一種現有的 背光模組。該現有背光模組包括燈管1、環繞燈管1的反射罩2、用于固持燈 管1的燈管座la,以及被反射罩2的開口部2a所夾持的導光板3。該導光板 3用于將燈管1射出的光線轉變成面光源而均勻射出。導光板3的底面設有 反光板4。燈管座la的一表面與導光板3的入光面3c完全貼合。燈管1發 光的同時會產生熱量,尤其以燈管1兩端的電極部(插入燈管座la的部分) 產生的熱量為最高,可以超過攝氏100度,該些熱量聚集在反射罩2內并透 過燈管座la而傳導至導光板3,而導光板3多采用樹脂材質制成,其熔點一 般在攝氏80度左右,故燈管l產生的高熱量,易使導光板3與燈管座la之
間的接觸區域產生熱熔現象,從而造成整體背光模組有發光不良的問題。可 見,如何及時而有效的散熱是背光模組設計與制造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另請參見圖6所示,中國專利申請第200410015304.1號,其揭示了一種 具有散熱功能的現有背光模組。該現有背光模組是在反射罩10的底壁11上 開設一排散熱孔15,使燈管25發出的經多次反射仍未進入導光板20的無效 光所形成的熱量,通過散熱孔15排出反射罩IO之外。此種結構雖然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改善反射罩10內聚集的高熱量所容易引發的光學膜片受熱變形 的問題,然而,還是無法解決導光板20熱熔的問題,故仍然有可能造成背光 模組光學不良。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良好散熱效果的背光模組。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至少一燈管,兩燈 管座, 一反射罩及一導光板。所述燈管的兩端具有兩電極端。兩燈管座分別 用以收容該燈管的兩電極端。反射罩用以收容該兩燈管座及燈管。導光板具 有一入光面及二相對的上、下側面,該入光面與該兩燈管座相互接觸,且該 燈管座與導光板之間形成一接觸區域,該接觸區域上開設有凹槽。該凹槽可 以開設于燈管座上,也可以開設于導光板上,凹槽使得燈管座與導光板于接 觸區域上并未完全接觸,從而減少實際接觸面積。在一實施例中,該背光模組還包括一反射罩可扣合于燈管座上,且反射 罩具有一底壁和兩側壁,其至少一側壁上開設有與所述凹槽相對應的開口 , 以使熱量通過該開口進一步散發出去。在一實施例中,該燈管座內沿其縱向上開設有用以收容燈管末端的燈管 收容通道,且前述凹槽與該燈管收容通道相互連通,燈管座兩相對側具有用 以配合反射罩的插接面,該凹槽橫向貫穿燈管座兩相對側的插接面。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在燈管座和導光板的接觸區域開設凹槽,使得 燈管座與導光板接觸面積減少,使其間的熱量可以通過該凹槽而散發出去, 防止了導光板的熱熔,從而保證背光模組的出光效果。
圖1為本發明背光模組的第一實施例的一視角的部分立體圖; 圖2為本發明背光模組的第一實施例的另一視角的部分立體圖; 圖3為本發明背光模組的第一實施例的再一視角的部分立體圖; 圖4為本發明背光模組的第二實施例的部分立體圖; 圖5為一現有背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以及 圖6為另一現有背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背光模組可應用于各類型液晶顯示裝置,如計算機液晶顯示器、 液晶電視機、手機液晶屏幕等。
首先請參見圖1至圖3,其顯示的是依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 200。該背光模組200包括燈管21、導光板22、分別用以收容燈管21兩端兩 電極端211的兩個燈管座23(本發明之圖標僅顯示一個燈管座),以及收容兩 燈管座23及燈管21的反射罩24。反射罩24用以將燈管21射出的光線反射 至導光板22。該反射罩24的橫截面約略呈"C"形或"U"形,其具有一底壁243 和兩長短側壁241、 242。兩長短側壁241、 242分別從底壁的兩側朝導光板 22方向延伸出。該側壁241、 242上分別開設有插孔2430。每一燈管座23內沿其縱向開設有燈管收容通道(未標號),用以收容燈 管21的電極端211,且該燈管座23具有兩相對之插接面231,其上分別向外 凸設有插接部232,用以分別與反射罩24兩側壁241、 242上的插孔2430作 過盈配合,從而將燈管座23兩側壁固定在反射罩24內。燈管座23上還具有 一對接部233,其內側面用以與導光板22的一縱向側面221抵接。在本實施 例中,該對接部233旁側形成一凹陷部234,其表面接觸導光板22的入光面 222(如圖2所示),從而在該凹陷部234與導光板22的入光面222之間形成 一接觸區域235。在該接觸區域235中,凹陷部234表面形成有凹槽236,其 將凹陷部234的分隔成兩部分,即一部分與導光板22實際接觸,而另一部分 在凹槽236處導光板22與燈管座23無接觸,亦即導光板22并未完全覆蓋該 凹陷部234,從而減少導光板22與燈管座23之間的接觸面積。該凹槽236 的形狀和數量不限,但凹槽236的深度應足以暴露出燈管21,即凹槽236與 燈管收容通道相互連通,且凹槽236橫向貫穿燈管座23的兩側插接面231。
因此,燈管21的電極端211所產生的并聚集在燈管座23周圍的熱量可以通 過凹槽236而散發出去,從而降低接觸區域235的溫度,保護導光板22不至 于發生熱熔。在其它實施例中,對接部233上也可以不設凹陷部234,而是 直接將導光板22安裝至對接部233,并在對接部233上開設凹槽,以減少導 光板22與燈管座23之間的接觸面積。更進一步,本發明背光模組200還可以在反射罩24的側壁241、 242上, 于相對應該凹槽236的位置,分別開設與凹槽236相連通的開口 2410、 2420, 以使熱量能夠更好地通過反射罩24而散發出去。請參見圖4,其顯示的是依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背光模組,300。該背光 模組300包括燈管(未圖示)、導光板32、燈管座33和反射罩34,其連接結 構與第一實施例近似,兩者不同之處在于第二實施例的燈管座33不設凹槽,而是在導光板32的入光面322上開設凹槽336。當導光板32安裝至燈管座 33上的一凹陷部334時,導光板32與燈管座33之間形成一接觸區域335, 在該接觸區域335上,導光板22有一部分與燈管座33實際接觸,而另一部 分(即凹槽336處)與燈管座33無接觸,亦即導光板22并未完全覆蓋該凹 陷部334,從而減少導光板32與燈管座33之間的接觸面積。在本實施例中, 凹槽336橫向貫穿導光板32的兩相對的上、下側面,且該凹槽336于導光板 32上的數量及具體位置不限,例如可以開設于導光板32的入光面322的一 角,但應臨近燈管的電極端(未圖示),以使燈管電極端聚集的高熱量及時散 發出去,從而避免導光板32發生熱熔。
由以上可知,本發明的背光模組藉由在燈管座或導光板上開設有凹槽, 旨在使燈管座與導光板之間能減少接觸面積,從而使背光模組能夠很好的散 熱。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于以上實施例中所描述的反射罩和燈管座的具體 形狀以及凹槽的數量和開設的具體位置可進行任意變換,只要該變換被限定 于權利要求范圍中,皆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 一背光模組,包括至少一燈管,其兩端具有兩電極端;兩燈管座, 分別用以收容該燈管的兩電極端; 一反射罩,其用以收容該兩燈管座及燈管; 以及一導光;f反,其具有一入光面及二相對的上、下側面,該入光面與該兩燈 管座相互接觸,所述燈管座與所述導光板之間形成一接觸區域;其特征在于 該接觸區域上開設有凹槽。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開設于該些燈管座上。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橫向貫穿燈管 座的兩側面。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些燈管座上開設有用 以收容該些燈管電極端的燈管收容通道,且所述凹槽與該燈管收容通道相互連通。
5.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具有一底壁 及兩側壁,其至少一側壁上相對應于所述凹槽的位置,開設有與所述凹槽相 連通的開口 。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的至少一側 壁上開設有一插孔,且所述燈管座具有至少一插接面,其上對應該反射罩側 壁之處凸設有一插接部,所述插接部與該反射罩上的插孔作過盈配合。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開設于該導光板的入光面上。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橫向貫穿該導 光板的兩相^f的上、下側面。
全文摘要
本發明關于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至少一燈管,兩燈管座,一反射罩及一導光板。燈管的兩端具有兩電極端。兩燈管座分別用以收容該燈管的兩電極端。反射罩用以收容該兩燈管座及燈管。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及二相對的上、下側面,該入光面與該兩燈管座相互接觸,且該燈管座與導光板之間形成一接觸區域,該接觸區域上開設有凹槽。該凹槽可以開設于燈管座上,也可以開設于導光板上,凹槽使得燈管座與導光板于接觸區域上并未完全接觸,從而減少實際接觸面積。接觸區域聚集的熱量可以通過該凹槽而散發出去,防止了導光板的熱熔,保證了背光模組的出光效果。
文檔編號G02F1/13GK101144933SQ20061011601
公開日2008年3月19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13日 優先權日2006年9月13日
發明者上田昭一, 方旭東 申請人:蘇州璨宇光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