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擴散片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LCD(液晶顯示器)或投影儀顯示屏等所使用的光擴散片。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LCD或投影儀顯示屏等中,為使觀察者能以寬視角觀察圖像,而使用光擴散片。
作為這種光擴散片,在特開2003-504691公開了將半圓柱狀的透鏡并列配置在一個平面上的雙凸透鏡或組合不同折射率樹脂的擴散片(例如專利文獻1)。
還有,使用這些擴散片的組合。
但是,在將非平坦的雙凸透鏡粘貼在LCD表面使用的情況下,雙凸透鏡表面的凹凸會被粘接劑埋入。在多數情況下,由于粘接劑的折射率和雙凸透鏡的折射率相差不大,因此,基于雙凸透鏡的凹凸形狀而發揮的光擴散效果就會喪失。
還有,折射率高的樹脂和折射率低的樹脂價格較高。為使入射光以寬角度擴散而使形成光擴散片的樹脂折射率大幅變化時,至少一種就是要使用價格較高的樹脂,光擴散片的制造成本就會增高。
發明的公開本發明考慮這些問題構思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由折射率相差不大的樹脂形成,同時能夠擴大視角的光擴散片。
本發明的設有平坦的入射面和平行于入射面的出射面的光擴散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擴散片本體;以及埋入擴散片本體內的出射面側,并具有朝出射面側擴張的截面大致楔形的形狀,且由折射率低于擴散片本體的樹脂構成的多個楔形部分,楔形部分側面由折面形成,側面的各折面與入射面垂線所形成的角度越接近出射面側就越大,楔形部分的入射面側前端具有與入射面平行的平坦面。
本發明的光擴散片,其特征在于楔形部分側面中最靠近出射面側的折面與入射面垂線所形成的角度,是楔形部分側面中最靠近入射面側的折面與入射面垂線所形成角度的2倍以上。
本發明的光擴散片,其特征在于經調整使對于入射面垂線從0°到30°范圍內入射的光中,在出射面全反射的比率成為0.1%到3%的范圍。
本發明的光擴散片,其特征在于楔形部分的折射率對擴散片本體折射率的比值在0.90到0.97的范圍。
本發明的光擴散片,其特征在于經調整使垂直于入射面的入射光中,在楔形部分側面作2次以上全反射的比率在1%以上。
本發明的光擴散片,其特征在于在擴散片本體的出射面側還設有輔助擴散層。
本發明的光擴散片,其特征在于楔形部分隔著一定間隔配置,若設楔形部分的平坦面的截面長度為W、各楔形部分的配置間隔為P,則W=0.1P~0.2P。
本發明的光擴散片,其特征在于在楔形部分內分散了光吸收粒子。
根據本發明,通過調節埋入擴散片本體的楔形部分側面的各折面寬度和相對入射面垂線的傾斜角度,能夠在擴散片本體折射率和楔形部分折射率相差不大的情況下,使入射光以寬范圍的擴散角度擴散,并從出射面出射。還有,能夠經調整使各擴散角度的出射光的亮度變化平滑。
還有,對應于楔形部分配置間隔調節平坦面的截面長度,從而能擴散相對入射面傾斜入射的光。
附圖的簡單說明
圖1是本發明光擴散片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剖視圖。
圖2表示對入射面垂直的光入射到光擴散片后的光路。
圖3表示光入射到光擴散片后的光路。
圖4表示在光擴散片的大致楔形部分側面折射的光的光路。
圖5表示在楔形部分散分光吸收粒子的狀態。
圖6表示光擴散片的變形例。
圖7表示楔形部分的變形例。
圖8表示對入射面垂直的光入射到圖1所示光擴散片后的光路。
圖9表示相對入射面垂線傾斜10°的光入射到圖1所示光擴散片后的光路。
圖10表示相對入射面垂線傾斜20°的光入射到圖1所示光擴散片后的光路。
圖11表示光入射到光擴散片后的、相對出射面垂線的各角度的亮度分布。
本發明的最佳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就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為本實施方式光擴散片的剖視圖;圖8表示對入射面垂直的光入射到圖1所示光擴散片后的光路;圖9表示相對入射面垂線傾斜10°的光入射到圖1所示光擴散片后的光路;圖10表示相對入射面垂線傾斜20°的光入射到圖1所示光擴散片后的光路。
光擴散片10設有面向LCD或投影儀顯示屏的投射裝置等的平坦入射面10a和平行于入射面10a的出射面10b。該光擴散片10反射由LCD或投影儀顯示屏的投射裝置等入射到入射面10a的圖像光,通過折射,使入射光由出射面10b以寬范圍的角度擴散并出射,從而,觀察者就能以寬視角觀察LCD或投影顯示屏的圖像。
首先,就LCD或投影儀顯示屏上使用光擴散片10時,入射到光擴散片10的光進行說明。來自LCD的出射光相對LCD出射面垂線大致傾斜0°到30°而出射,其大部分相對LCD出射面大致垂直出射。即,在LCD上使用光擴散片時,入射到光擴散片10的光,相對入射面10a垂線傾斜0°到30°而入射,其大部分大致與入射面10a垂直。另一方面,由投影儀顯示屏的投射裝置出射的光,通常事先利用菲涅耳透鏡調整,使出射光大致垂直于光擴散片10的入射面10a。因此,在投影儀顯示屏上使用光擴散片10時,入射到光擴散片10的光大致垂直于光擴散片10的入射面10a。
以下,就光擴散片10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光擴散片10包括擴散片本體11和埋入擴散片本體11的出射面10b側并具有朝出射面10b側擴張的截面大致楔形的形狀的楔形部分14。
擴散片本體11由丙烯酸等透光性樹脂形成,形成平坦的入射面10a,同時還形成后述的楔形部分14和平坦的出射面10b。
接著就楔形部分14進行說明。楔形部分14由UV固化性樹脂等透光性樹脂形成,楔形部分14的折射率N2與擴散片本體11的折射率N1相差不大,楔形部分14的折射率N2與擴散片本體11的折射率N1的比值N2/N1為0.90到0.97。折射率較高的樹脂及較低的樹脂價格較高,若折射率的比值落在該范圍,則擴散片本體11和楔形部分14就可由較便宜的具有中等程度折射率(最好為1.40到1.58范圍)的樹脂形成。
楔形部分14沿光擴散片10高度方向(圖1中進入紙面的方向)延伸,并在光擴散片10的寬度方向(圖1中紙面的左右方向)隔著一定間隔P在擴散片本體11的出射面側10b埋入多排。本實施方式中,由該楔形部分14的出射面10b側的底面17和擴散片本體11的出射面10b側的端面12形成光擴散片10的出射面10b,出射面10b與入射面10a相同,為平坦面。
如圖1所示,楔形部分14配置在朝出射面10b側擴張的側面15和入射面10a側的前端,設有與入射面10a平行的平坦面16。楔形部分14的截面為朝入射面10a側(圖1中上側)凸出的大致楔形的形狀。還有,在本實施方式中,圖1所示的楔形部分14的截面形狀為左右對稱。
楔形部分14的側面15由朝著出射面10b側與入射面10a垂線所形成的角度θ1、θ2、θ3逐漸增大的多個折面15a、15b、15c形成。本實施方式中該折面的數量為3個。
側面15中最靠近入射面10a側的折面15a與入射面10a垂線所形成的角度θ1確定為將垂直于入射面10a的入射光的全反射的角度。即確定為sin(90°-θ1)>N2/N1。這是由于側面15的傾斜角度相差不大時,與其通過折射,不如通過反射來加大擴散角度(出射光與出射面10b垂線的傾斜角度)(圖8的反射光L84、折射光L85)。
這里,若要使傾斜于入射面10a入射的光也全反射,則側面15中最靠近入射面10a側折面15a與入射面10a垂線所形成的角度θ1就非常小。另一方面,如圖2所示,在側面15中最靠近入射面10a側折面15a全反射的、垂直于入射面10a的入射光L21,僅以折面15a和入射面10a垂線所形成的角度θ1的2倍角度θ21,相對入射面10a垂線擴散。因此,如果折面15a與入射面10a垂線形成的角度θ1小,在LCD或投影顯示屏使用光擴散片10時,就不能加大垂直于光量最多的入射面10a的入射光的擴散角度。因此,側面15中最靠近入射面10a側的折面15a與入射面10a垂線所形成的傾斜角度θ1,就以垂直于入射面10a入射光全反射為條件,確定其不會變得過小。
但是,本實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樣將楔形部分14的折射率對擴散片本體11的比值N2/N1設定在0.90~0.97的范圍內。因此,不能增大最靠近入射面10a側的折面15a與入射面10a垂線所形成的角度θ1值,因此擴散角度最大也只有50°左右。
這樣,最好使在側面15中最靠近入射面10a側的折面15a全反射的入射光,在側面15上反射或折射,以進一步增大擴散角度。為此楔形部分14的側面15由折面15a、15b、15c形成,各折面15a、15b、15c與入射面10a垂線所形成的角度θ1、θ2、θ3隨著朝出射面10b側而增大。這時,如上述那樣在側面15中最靠近入射面10a側的折面15a全反射的、垂直于入射面10a的入射光,僅以最靠近入射面10a側的折面15a與入射面10a垂線所形成角度θ1的2倍角度θ21,傾斜于入射面10a垂線。因此,這種使光進一步折射或反射的側面15的折面,必須比2倍于角度θ1的角度θ21大的角度,傾斜于入射面10a垂線。這樣要使在最靠近入射面10a側的折面15a全反射的垂直于入射面10a的入射光再次入射到側面15,最好楔形部分14的側面15中的最靠近出射面10b側的折面15c和入射面10a垂線所形成的角度θ3至少為最靠近入射面10a側的折面15c和入射面10a垂線所形成的角度θ1的2倍以上,若比2倍大則更好。
如上所述,擴散角度通過反射比通過折射要大,因此為了進一步增大擴散角度,而調節側面15的各折面15a、15b、15c的寬度W2、W3、W4以及相對入射面10a垂線的傾斜角度θ1、θ2、θ3,有效使入射光在側面15進行2次以上的全反射。將垂直于入射面的入射光中2次以上全反射的光為0%時,出射光的1/10擴散角度(相對出射面垂線所形成的角度,該角度的亮度為出射光最大亮度的1/10時的角度)成為25°到40°,相應的,如設2次以上全反射的光為3%時,出射光的1/10擴散角度為70°。這樣,對垂直于入射面的入射光中2次全反射的比率作各種變化,其結果最好調節側面15的各折面15a、15b、15c的寬度W2、W3、W4及相對入射面10a垂線的傾斜角度θ1、θ2、θ3,使該比率在1%以上。這時,橫向看圖像也感覺不到色不勻或對比度降低造成的不協調。
這樣增大入射光的擴散角度時,如圖3所示,不但存在擴散角度約為90°的光L33,還存在出射面10b上全反射的光L32。這種光L32再次朝入射面10a側前進就會成為雜散光,觀察者在觀察圖像時的對比度就會惡化。
如上所述,通過調節楔形部分14的側面15的各折面15a、15b、15c的寬度W2、W3、W4以及相對入射面10a垂線的傾斜角度θ1、θ2、θ3,能夠使擴散角度變化,從而能調整在出射面10b全反射的光量。經調節使相對入射面10a垂線從0°到30°的范圍入射的光中,在出射面10b的全反射的比率為0%時,從相對出射面10b垂線80°以上的角度觀察到的圖像色調完全不同于從出射面正面觀察到的圖像,且對比度顯著下降。還有,將在出射面10b全反射的比率設為5%時,會有整體對比度顯著下降和因光利用效率降低導致的照度的顯著下降。另一方面,經調節使出射面10b上全反射的比率成為0.5%時,不會感覺到從相對出射面10b垂線80°以上角度觀察到的圖像與從出射面正面觀察到的圖像的色調差別或對比度下降引起的不舒適感,而且也不會感覺到整體對比度的下降以及照度下降。對這樣全反射的光量進行各種變化的結果,最好經調節使相對入射面10a垂線從0°到30°的范圍入射的光中,出射面10b上全反射的比率為0.1%到3%的范圍。
接著,就楔形部分14的側面15上折射的光進行說明。如上所述,將光擴散片10用于LCD或投影儀顯示屏的情況下,使垂直于光量最多的入射面10a的入射光多次反射或折射地形成側面15時,相對入射面10a垂線傾斜入射的光(圖9的L93、L94,圖10的L103、L104、L105)或朝著對入射面10a垂線的傾斜角較大的側面15入射的光(圖8的L85)中,以全反射臨界角以下的角度入射到楔形部分14的側面15,并在側面15折射的光。如圖4所示,在這樣的入射光中相對入射面10a垂線的側面15的傾斜方向和傾斜方向相反的入射光L41具有在側面15折射,且相對入射面10a大致垂直方向收斂的傾向。如圖9及圖10所示,該傾向在相對入射面10a垂線的傾斜角度越大,并且相對側面15的入射面10a垂線的傾斜角度越小就越顯著。即,入射楔形部分14的側面15的光中,如圖8所示,相對入射面10a垂直的光反射或折射而增大擴散角度。另一方面,如圖9及圖10所示,相對入射面10a某種程度傾斜的入射光大部分有朝出射面10b垂直方向收斂的傾向。
接著,就楔形部分14的平坦面16進行說明。垂直于入射面10a的入射光中,入射到楔形部分14的平坦面16的光L81,從構成出射面10b一部分的楔形部分14的底面17不改變角度而出射。還有,由于擴散片本體11的折射率N1和楔形部分14的折射率N2相差不大,如圖9及圖10所示,來自擴散片本體11的在平坦面16折射并入射到楔形部分14的光L91、L101、L102與入射面10a的傾斜角度變化并不大。因此,如圖9所示,傾斜于入射面10a入射的光中,傾斜角度小的光從楔形部分14的底面17出射(L91)。即,這些光不會擴散,以入射到入射面的角度相同的角度由出射面10b出射。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由于擴散片本體11的折射N1和楔形部分14的折射率N2相差不大,側面15中最靠近入射面10a側的折面15a與入射面10a垂線所形成的角度θ1不會變大。因而,傾斜于入射面10a入射的光中,傾斜角度大的光,即以大于側面15的傾斜角度傾斜的光從楔形部分14的側面15再次入射到擴散片本體11,其后反射或折射,增大擴散角度后出射(L101)。
接著,就擴散片本體11的端面12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中,端面12為出射面10b的一部分,從入射面10a直接入射到端面12的光(L86、L95、L106)以相同于入射到入射面10a的角度從出射面10b出射。因此,入射光主要由垂直于入射面10a的光構成時,垂直于反射面10b方向的亮度成為最大。從而,大致垂直于出射面10b方向的亮度成為最大。即,能得到觀察者由擴散片正面能看到最亮畫像的理想光擴散片10。
如上所述,使垂直于入射面10a的入射光幾次反射或折射地形成楔形部分14的側面15時,通過側面15使垂直于入射面10a的入射光的擴散角度變大,但傾斜于入射面10a的入射光有通過側面15在垂直出射面10b方向收斂的傾向。因而,在入射光含有較多傾斜光時,出射光的垂直于出射面10b方向的亮度反而會變高,不能寬范圍地擴散入射光。另一方面,從入射面10a傾斜于楔形部分14的平坦面16入射的光中,傾斜角度大的光增大擴散角度而出射,其余傾斜角度小的光與入射到入射面10a的角度相同的角度從出射面10a出射。因此,用于LCD的情況下,若入射光含有較多某種程度傾斜于入射面10a的光,則如本實施方式那樣通過在楔形部分14設置水平面16,來抑制垂直于出射面10b方向的亮度,能以寬范圍的傾斜角度進一步擴散入射光。還有,由于防止垂直入射光的垂直方向亮度的增加,水平面16的截面長度W應考慮楔形部分14的配置間隔P后確定。特別是,減少通過光的光路類似的擴散片本體11的端面12的寬度W5,對于防止亮度集中于垂直方向更為有效。
將圖1所示的光擴散片10的楔形部分14的平坦面16的截面長度W和楔形部分14的配置間隔P的比值作各種變更,光入射后的1/2擴散角度(相對出射面的垂線所形成的角度,是該角度上的亮度為1/2最高亮度的角度)的測量結果如表1所示。還有,設入射光為LCD出射的圖像光,并設以0°到30°傾斜于入射面10a垂線入射,且垂直于入射面10a方向的亮度最高,隨著增加相對入射面10a垂線的角度,亮度會緩慢減少。即入射光的1/2擴散角度為15°。
表1
由表1可知通過設置楔形部分14的平坦面16,1/2擴散角度會變大,但相對楔形部分14的配置間隔P,水平面16的截面長度W在一定值以上時1/2擴散角度會減少。這是由于水平面16的截面長度W在一定值以上時,如圖10所示,相對入射面10a較大地傾斜入射的光L102也不會從側面15再次入射到擴散片本體11,而以相同于入射到入射面10a的角度從出射面10b(底面17)出射。即,水平面16的截面長度W變大時,入射到楔形部分14的水平面16后,從出射面10b出射的光亮度分布近似于入射光的亮度分布。
這樣,入射光含有某種程度傾斜于入射面10a的光時,為抑制出射面10b垂直方向的亮度,且進一步以寬范圍擴散角度擴散入射光,其有效方法是調節楔形部分14的平坦面16的截面長度W與楔形部分14的配置間隔P的關系。此時,最好調節為W=0.1P~0.2P。此時,由表1的1/2擴散角度變大的情況可以理解觀察者從光擴散片10正面以外的方向也能看見足夠亮的圖像。
還有,抑制大致垂直于出射面10b方向的亮度,同時進一步提高正面以外方向亮度時,可在楔形部分14的樹脂中分散擴散材料(未作圖示)。擴散材料是折射率不同于構成楔形部分14的透光性樹脂的樹脂,例如,由苯乙烯形成的略球狀。入射到楔形部分14的光,通過擴散材料折射或反射,向光擴散片10的寬度方向及高度方向擴散。從而,出射面10b大致垂直方向的亮度變低,可提高正面以外方向的亮度。還有,能夠使各擴散角度出射光的亮度平滑地變化。
還有,將這種光擴散片10用于投影顯示屏時,如圖5所示,在楔形部分14中分散光吸收粒子19則最為有效。光吸收粒子19是由黑色丙烯酸等形成的具有光吸收作用的粒子,例如為大的球形狀。由于這種光吸收粒子19吸收了從出射面10b入射的外光,可向觀察者提供更高對比度的圖像。
另一方面,來自投影顯示屏的投射裝置的光擴散片10的入射光,如上述那樣通常大致垂直于入射面10b。此時,如圖8所示,入射到楔形部分14的側面15的光L82、L83、L84的大部分全反射,在側面15折射后入射到楔形部分14的光L85極少。還有,通過縮短楔形部分14的平坦面16的截面長度W,入射到楔形部分14的光量減少,因而,來自投影儀顯示屏的投射裝置的入射光被分散在楔形部分14中的光吸收粒子19大量吸收,不會顯著降低光擴散片10的通過率。
還有,如上所述,垂直于入射面10a的入射光中,折射后入射到楔形部分14的僅有入射到側面15中相對入射面10a垂線的傾斜角度大的出射面10b側的折面(本實施方式中為折面15c)的光L85(圖8)。因而,如果使用粒徑大的光吸收粒子19,如圖5所示,不必在楔形部分14的側面15中出射面10b側折面旁邊配置光吸收粒子19,且不會吸收在楔形部分14的側面15折射后入射到楔形部分14的光L85。因而,可進一步防止光擴散片10的通過效率的降低。
按以上實施方式,通過調節埋入擴散片本體11的楔形部分14的側面15的各折面15a、15b、15c的寬度W2、W3、W4和相對入射面10a垂線的傾斜角度θ1、θ2、θ3,使擴散片本體11的折射率N1和楔形部分14的折射率N2相差不大,而能使入射光以寬范圍的擴散角擴散,并從出射面出射。還有,能夠經調整使各擴散角度的出射光亮度變化平滑。
另外,在楔形部分14的前端設置平坦面16,通過調節相對楔形部分14的配置間隔P的平坦面16的截面長度W,能夠擴散傾斜入射到入射面10a的光。
還有,擴散片本體11的折射率N1和楔形部分14的折射率N2無需較大變化,能以低成本制造光擴散片10。
另外還有,光擴散片10的入射面10a平坦,即使用粘接劑粘貼到LCD畫面等也不會降低擴散效率。
還有,本實施方式中通過擴散片本體和楔形部分形成光擴散片,但并不限于此。為進一步提高光擴散片10的擴散效率,如圖6所示,也可在擴散片本體11的出射面10b側設置輔助擴散層21。此時,光擴散片10的出射面10b由輔助擴散層21形成。輔助擴散層21包括由丙烯酸類UV固化樹脂等構成的透光性樹脂層22和由折射率不同于樹脂層22的樹脂構成的輔助擴散材料23。輔助擴散材料23由丙烯酸、苯乙烯、密胺、硅石、硅等構成,形成如略球狀。從而,入射到輔助擴散層21的光通過輔助擴散材料23折射或反射,向光擴散片10的寬度方向及高度方向擴散。還有,能夠平滑地改變相對光擴散片10的出射面10b垂線的各角度的出射光亮度。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舉例了在光擴散片10的寬度方向上隔著一定間隔配置朝光擴散片10高度方向延伸的楔形部分14,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在光擴散片10的高度方向上隔著一定間隔配置朝光擴散片10寬度方向延伸的楔形部分14。此時,入射光在光擴散片10的高度方向上廣泛擴散。還有,也可以各自在光擴散片10的寬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上隔著一定間隔呈格子狀配置向高度方向及寬度方向延伸的楔形部分14,也可在擴散片10的寬度方向及高度方向隔著一定間隔配置大致圓錐形狀的楔形部分14。此時,入射光在光擴散片10的寬度和高度兩個方向廣泛擴散。
還有,本實施方式舉例了用3個折面15a、15b、15c形成楔形部分14的側面15,但并不限于此,也可由3個以外的多個折面形成。還有也可使折面的數量無限大,如圖7所示,將側面15形成為曲面。
實施例入射光在擴散片本體11內按圖8至圖10所示的光路前進,能以寬角度擴散入射光的光擴散片按如下形成。
擴散片本體11由折射率N1為1.55的環氧丙烯酸酯形成,楔形部分14由折射率N2為1.48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形成。即,楔形部分14的折射率N2對擴散片本體11的折射率N1的比值約為0.95。楔形部分14朝光擴散片10的高度方向延伸,并隔著一定間隔沿寬度方向配置。楔形部分14的側面15由3個折面15a、15b、15c形成,側面15的各折面15a、15b、15c與入射面10a垂線所形成的角度θ1、θ2、θ3越接近出射面10b側就越大。圖1的楔形部分14及擴散片本體11的各尺寸及各角度如下所示P=23μmW=3μmW2=3μmW3=1.5μm
W4=2μmW5=7μmθ1=8°θ2=16°θ3=25°即,楔形部分14的側面15中最靠近出射面10b側的折面15c和入射面10a垂線所形成的角度θ3,是楔形部分14的側面15中最靠近入射面10a側的折面15a和入射面10a垂線所形成角度θ1的3倍以上。還有,楔形部分14的平坦面16的截面長度W和各楔形部分14的配置間隔P的關系為W0.13P。
還有,在擴散片本體11的出射面10b側還設置了輔助擴散層21。輔助擴散層21的樹脂層22由折射率為1.49的UV固化樹脂形成。在樹脂層中分散的輔助擴散材料由折射率為1.59的苯乙烯形成。輔助擴散材料為略球狀,其直徑為3μm至7μm。
使光入射到這樣構成的光擴散片10時的相對出射面垂線的各角度的出射光的亮度分布如圖11所示。還有假定入射光是由LCD出射的圖像光,如圖11的虛線所示,相對入射面10a垂線傾斜0°到30°入射,垂直于入射面10a方向的亮度最高,隨著相對入射面10a垂線的角度的增加,亮度會緩慢減少。
如圖11所示,出射光在垂直于出射面10a的方向上亮度最大,隨著相對出射面垂線的角度的增加,亮度會平滑地減少。
如圖8所示,垂直于入射面10a的光中入射到楔形部分14的側面15的光,以寬角度擴散。
如圖9及圖10所示,隨著相對入射面10a入射光的傾斜角度變大,出射光反而在出射面10a的大致垂直方向收斂。
還有,入射光中在出射面10a全反射的比率為2%,垂直于入射面10a的入射光中在楔形部分14的側面15上2次以上全反射的比率在1.5%以上。
權利要求
1.一種設有平坦的入射面和平行于入射面的出射面的光擴散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擴散片本體;以及埋入擴散片本體內的出射面側,并具有朝出射面側擴張的截面大致楔形的形狀,且由折射率低于擴散片本體的樹脂構成的多個楔形部分,楔形部分側面由折面形成,側面的各折面與入射面的垂線所形成的角度越接近出射面側就越大,楔形部分的入射面側前端具有與入射面平行的平坦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擴散片,其特征在于楔形部分側面中最靠近出射面側的折面與入射面的垂線所形成的角度,是楔形部分側面中最靠近入射面側的折面與入射面的垂線所形成角度的2倍以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擴散片,其特征在于經調整使對于入射面的垂線從0°到30°范圍內入射的光中,在出射面全反射的比率成為0.1%到3%的范圍。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擴散片,其特征在于楔形部分的折射率對擴散片本體折射率的比值在0.90到0.97的范圍。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擴散片,其特征在于經調整使垂直于入射面的入射光中,在楔形部分側面作2次以上全反射的比率在1%以上。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擴散片,其特征在于在擴散片本體的出射面側還設有輔助擴散層。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擴散片,其特征在于楔形部分隔著一定間隔配置,若設楔形部分的平坦面的截面長度為W、各楔形部分的配置間隔為P,則W=0.1P~0.2P。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擴散片,其特征在于在楔形部分內分散了光吸收粒子。
全文摘要
設有平坦的入射面和平行于入射面的出射面的擴散片,其中包括擴散片本體;以及埋入擴散片本體內的出射面側,并朝出射面側擴張的多個楔形部分。楔形部分的折射率低于擴散片本體。楔形部分側面由折面形成,側面的各折面與入射面的垂線所形成的角度越接近出射面側就越大。楔形部分的入射面側前端具有與入射面平行的平坦面。
文檔編號G02B5/04GK1860384SQ20048002831
公開日2006年11月8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22日 優先權日2003年11月28日
發明者后藤正浩 申請人:大日本印刷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