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分光棱鏡的定位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分光棱鏡的定位裝置,包括:基座、設置于所述基座上的定位單元、通過銷柱與所述基座緊固連接的頂板,所述的基座包括傾擺板、連接于所述傾擺板一側的俯仰板、連接于所述俯仰板一側的減振板,所述的傾擺板上開設有傾擺槽,所述的俯仰板上開設有俯仰槽,所述的基座上開設有兩個俯仰孔,所述俯仰孔內均嵌置有俯仰調節螺釘,所述的基座上還開設有兩個傾擺孔,所述傾擺孔內均嵌置有傾擺調節螺釘。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分光棱鏡的定位裝置,通過定位單元對分光棱鏡進行平面三點固定,并輔以定位塊進行轉動角度定位;通過傾擺調節螺釘和俯仰調節螺釘實現對分光棱鏡在傾擺和俯仰方向的定位調節。
【專利說明】一種用于分光棱鏡的定位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顯微光學【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分光棱鏡的定位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生物學研宄要求共聚焦顯微鏡能夠對多種熒光標記的生物組織同時進行成像,并且能夠有效地區分出各種熒光成分和開展復雜的生物學實驗,多通道光譜成像共聚焦顯微鏡是開展多熒光標記生物組織研宄的有效手段。在熒光標本中多種熒光成分同時激發時,為有效區分熒光成分,在設計光譜成像時需要綜合考慮熒光光能利用效率、光譜分辨率、色散線性程度、雜散光對光譜成像的影響等。
[0003]與光柵光譜儀的色散均勻相比,棱鏡光譜儀的色散雖然是非線性的,但是共聚焦顯微鏡的光譜成像模塊要在用戶選取所需波段后進行數據采集,非線性對系統光譜成像的影響不大,因此,可選用棱鏡分光對共聚焦顯微系統中的熒光光譜進行展開。在采用棱鏡進行分光時,需要保證處于最小偏向條件的光線經過棱鏡后總偏向角保持不變,有必要對分光棱鏡進行初始多方向定位調節,以減少光學因素對后期圖像采集數據的影響。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上述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定位準確、安全可靠,可對分光棱鏡進行多方向定位調節的定位裝置。
[0005]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分光棱鏡的定位裝置,將所述的分光棱鏡定位于所述的定位裝置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裝置包括:基座,其包括傾擺板、連接于所述傾擺板一側的俯仰板、連接于所述俯仰板一側的減振板,所述的傾擺板上開設有傾擺槽,所述的俯仰板上開設有俯仰槽,所述的基座上開設有兩個俯仰孔,所述兩個俯仰孔的圓心連接線與所述俯仰槽在同一平面相互垂直設置,所述俯仰孔內均嵌置有俯仰調節螺釘,所述的基座上還開設有兩個傾擺孔,所述兩個傾擺孔的圓心連接線與所述傾擺槽在同一平面相互垂直設置,所述傾擺孔內均嵌置有傾擺調節螺釘,所述傾擺板的另一側貼合有定位塊,所述的定位塊呈扇形狀;定位單元,其設置于所述傾擺板上,所述的定位單元包括上定位板和下定位板,所述上定位板的一觸點抵頂于所述分光棱鏡的一側端面,所述下定位板的兩觸點抵頂于所述分光棱鏡的另一側端面;頂板,其貼合于所述分光棱鏡的前端面,并通過若干銷柱與所述基座緊固連接。
[0006]優選的,所述的俯仰槽與所述的傾擺槽在同一平面相互垂直設置。
[0007]優選的,所述的減振板由若干等間距排列連接的壁板組成,相鄰所述壁板的間距與所述壁板的厚度相等。
[0008]優選的,所述銷柱的個數為三個,相鄰兩個所述銷柱之間的角度均為120度。
[0009]優選的,所述的頂板與所述分光棱鏡的前端面之間設置有并排疊放的第一墊片和第二墊片。
[0010]優選的,所述的第一墊片選用銅片,所述第二墊片的材料選用硅膠。
[0011]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其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分光棱鏡的定位裝置,通過定位單元對分光棱鏡進行平面三點固定,并輔以定位塊進行轉動角度定位;通過傾擺調節螺釘和俯仰調節螺釘實現對分光棱鏡在傾擺和俯仰方向的定位調節;該定位裝置定位準確、安全可靠,有效減少了光學因素對后期圖像采集數據的影響。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分光棱鏡的定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分光棱鏡的定位裝置的分解視圖;
[0014]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分光棱鏡置于基座上的定位主視圖;
[0015]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基座的結構不意圖;
[0016]圖5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俯仰調節螺釘置于基座內的剖視圖;
[0017]圖6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傾擺調節螺釘置于基座內的剖視圖;
[0018]圖中:01基座;011傾擺板;012傾擺槽;013俯仰板;014俯仰槽;015減振板;016定位塊;017俯仰孔;018傾擺孔;02傾擺調節螺釘;03俯仰調節螺釘;04分光棱鏡;05上定位板;06下定位板;07第一墊片;08第二墊片;09銷柱;10頂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0020]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分光棱鏡的定位裝置,將所述的分光棱鏡04定位于所述的定位裝置上,所述的定位裝置包括:
[0021]基座01 (如圖4所示),其包括傾擺板011、連接于所述傾擺板011 —側的俯仰板013、連接于所述俯仰板013 —側的減振板015,所述的傾擺板011上開設有傾擺槽012,所述的俯仰板013上開設有俯仰槽014,所述的俯仰槽014與所述的傾擺槽012在同一平面相互垂直設置,所述的減振板015由若干等間距排列連接的壁板組成,相鄰所述壁板的間距與所述壁板的厚度相等,所述的基座01上開設有兩個俯仰孔017,所述兩個俯仰孔017的圓心連接線與所述俯仰槽014在同一平面相互垂直設置,所述俯仰孔017內均嵌置有俯仰調節螺釘03 (如圖5所示),所述的基座01上還開設有兩個傾擺孔018,所述兩個傾擺孔018的圓心連接線與所述傾擺槽012在同一平面相互垂直設置,所述傾擺孔018內均嵌置有傾擺調節螺釘02(如圖6所示),所述傾擺板011的另一側貼合有定位塊016,所述的定位塊016呈扇形狀;
[0022]定位單元,其設置于所述傾擺板011上,所述的定位單元包括上定位板05和下定位板06,所述上定位板05的一觸點抵頂于所述分光棱鏡04的一側端面,所述下定位板06的兩觸點抵頂于所述分光棱鏡04的另一側端面;
[0023]頂板10,其與所述分光棱鏡04的前端面之間設置有并排疊放的第一墊片07和第二墊片08,并通過三個銷柱09與所述基座01緊固連接,相鄰兩個所述銷柱09之間的角度均為120度,所述的第一墊片07為銅片,所述第二墊片08的材料選用硅膠。
[0024]該定位裝置的具體使用方法如下:將分光棱鏡04的側部貼合于定位塊016的側端面,并通過上定位板05和下定位板06對分光棱鏡04進行平面三點固定(如圖3所示);在分光棱鏡04的前端面貼合上第一墊片07和第二墊片08,并通過三個銷柱09將頂板10固定于基座01上,使得頂板10貼合于第二墊片08 ;通過調節兩側的傾擺調節螺釘02對分光棱鏡04在傾擺方向進行調節,通過調節兩側的俯仰調節螺釘03對分光棱鏡04在俯仰方向進行調節,減振板015對分光棱鏡04的調節實現減振保護。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分光棱鏡的定位裝置,通過定位單元對分光棱鏡04進行平面三點固定,并輔以定位塊016進行轉動角度定位;通過傾擺調節螺釘02和俯仰調節螺釘03實現對分光棱鏡04在傾擺和俯仰方向的定位調節;該定位裝置定位準確、安全可靠,有效減少了光學因素對后期圖像采集數據的影響。
[0025]本發明實施例中,提到的“頂端”是按照通常的意義定義,比如,參考重力的方向定義,重力的方向是向下方,相反的方向是上方,類似地在上方的是頂部或者頂端。
[0026]盡管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圖例。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分光棱鏡的定位裝置,將所述的分光棱鏡定位于所述的定位裝置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裝置包括: 基座,其包括傾擺板、連接于所述傾擺板一側的俯仰板、連接于所述俯仰板一側的減振板,所述的傾擺板上開設有傾擺槽,所述的俯仰板上開設有俯仰槽,所述的基座上開設有兩個俯仰孔,所述兩個俯仰孔的圓心連接線與所述俯仰槽在同一平面相互垂直設置,所述俯仰孔內均嵌置有俯仰調節螺釘,所述的基座上還開設有兩個傾擺孔,所述兩個傾擺孔的圓心連接線與所述傾擺槽在同一平面相互垂直設置,所述傾擺孔內均嵌置有傾擺調節螺釘,所述傾擺板的另一側貼合有定位塊,所述的定位塊呈扇形狀; 定位單元,其設置于所述傾擺板上,所述的定位單元包括上定位板和下定位板,所述上定位板的一觸點抵頂于所述分光棱鏡的一側端面,所述下定位板的兩觸點抵頂于所述分光棱鏡的另一側端面; 頂板,其貼合于所述分光棱鏡的前端面,并通過若干銷柱與所述基座緊固連接。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分光棱鏡的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俯仰槽與所述的傾擺槽在同一平面相互垂直設置。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分光棱鏡的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減振板由若干等間距排列連接的壁板組成,相鄰所述壁板的間距與所述壁板的厚度相等。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分光棱鏡的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銷柱的個數為三個,相鄰兩個所述銷柱之間的角度均為120度。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分光棱鏡的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頂板與所述分光棱鏡的前端面之間設置有并排疊放的第一墊片和第二墊片。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分光棱鏡的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墊片選用銅片,所述第二墊片的材料選用硅膠。
【文檔編號】G02B7-18GK204269909SQ201420759805
【發明者】朱磊, 張運海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