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擴散片及背光模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擴散片,所述擴散片的一條側邊上設置有擴散增強部。還提供一種背光模塊,所述背光模塊包括導光板,在導光板一側設置有側邊入光型背光源,所述導光板上方設置如上所述的擴散片,并且所述擴散片設置有擴散增強部的一側靠近所述側邊入光型背光源設置。
【專利說明】一種擴散片及背光模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顯示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擴散片及背光模塊。
【背景技術】
[0002]近來液晶顯示器逐漸普及,其中背光模塊(Back light module)為液晶顯示器面板(LCD panel)的關鍵零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發光,背光模塊的功能即在于供應充足的亮度與分布均勻的光源,使其能正常顯示影像。背光模塊目前已逐漸由冷陰極射線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轉為米用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1de,LED),利用發光二極管作為背光源具有高亮度、低功耗、高色純度等優勢。
[0003]目前利用LED元件作為背光模塊的應用中,主要分為在導光板正下方直入下發光型與導光板側邊入光型背光源。其中在導光板正下方入光型的直下型即于顯示面板出光面的正下方設置背光源,則因LED元件本身為點光源,直下發光型的背光模塊容易在顯示畫面上產生亮斑、色斑或亮暗區域不均等現象而且會增加模塊總厚度。為解決上述問題,則發展出在側向導光型側邊入光的背光源,即將LED元件設置相對顯示區域地側邊上,利用導光板側邊的微結構將LED所發出的點光源轉換呈線光源進入導光板內部,導光板內部傳遞的線光源經由導光板底部的光學布點將水平方向(平行玻璃)的線光源轉換成垂直方向的(垂直玻璃)面光源射出導光板上表面,然后經過下擴散片將面光源做均勻的擴散與霧化效果,之后經過棱鏡片將光線作特定角度的集光在可視角度內借以提升整體亮度,最后會經過上擴散片做最后的霧化與遮瑕處理,形成穩定的光源加以利用。
[0004]請參閱圖1,為現有的顯示器100采用的背光模塊120的剖面視圖。顯示器100的背光模塊120包含有光源121、導光板122、數層光學膜片以及膠框126,其中這些光學膜片可包含下擴散片123、至少一棱鏡片(如此例中為下棱鏡片124a與上棱鏡片124b)以及上擴散片124c等等。如圖中所示,導光板122的側面邊緣處設置有光源121以及與光源121搭配的電路板128。光源121通過固定膠帶129固定在反射罩127上面,反射罩127主要功用為固定光源121的相對位置。導光板122為具有導光效果的透明板體,其下層可進一步設置有反射片125,而導光板122的上層則依序設置有下擴散片123、下棱鏡片124a、上棱鏡片124b以及上擴散片124c。光源121所發出的光線沿側邊方向進入導光板122,直接折射或經反射片125反射后進入光學膜片的范圍,再依次穿透過下擴散片123、下棱鏡片124a、上棱鏡片124b以及上擴散片124c,進而在液晶顯示面板上顯示文字或圖案。
[0005]然而,因制造組裝過程中的零件公差或其它瑕疵因素,光源121的光線則會由導光板122周邊泄漏形成側向漏光,便可能形成有別于上述正常光傳導路徑的其它光路徑。舉例來說,光源121所發出的點光線直接照射到光學膜片上而沒有經過導光板底部的光學布點,少了點光源轉換成均勻面光源必須經過的傳導接口,而并進入液晶顯示模塊,最后投射到使用者的可視區域內143b,就會影響顯示效果。上述情形可能造成光使用效率降低亮度不足,或是由漏光路徑泄漏的光線導致集中形成亮點或亮斑(即“螢火蟲”現象),而影響到背光模塊的整體光學性能,更進而影響液晶顯示面板的顯示效果。因此,針對顯示器需求設計一個能提供穩定且均勻光源的背光模塊,實有必要。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擴散片,所述擴散片的一條側邊上設置有擴散增強部。
[0007]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背光模塊,包括導光板,在導光板一側設置有側邊入光型背光源,所述導光板上方設置如上所述的擴散片,并且所述擴散片設置有擴散增強部的一側靠近所述側邊入光型背光源設置。
[0008]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擴散片和背光模塊,因在擴散片靠近側邊入光型背光源一側邊上設置有擴散增強部,通過所述擴散增強部可以提高光線在其入射側的均一性,并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擴散片和背光模塊可降低甚至解決因零件公差或組裝誤差帶來的背光亮度不均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現有的背光模塊的剖面視圖;
[0010]圖2為實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塊的剖面視圖;
[0011]圖3為實施例一提供的擴散片的示意圖;
[0012]圖4為沿圖3中線AA’的截面圖;
[0013]圖5為實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塊中的下擴散片和側邊入光型背光源的位置示意圖;
[0014]圖6為實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塊中的下擴散片和側邊入光型背光源的另一位置示意圖;
[0015]圖7為實施例二提供的下擴散片的示意圖;
[0016]圖8為實施例提供的另一下擴散片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實施例一
[0018]請參考圖2,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塊的剖面視圖。背光模塊220包含有側邊入光型背光源221、導光板222、數層光學膜片,數層光學膜片包含下擴散片223。如圖中所示,導光板222的側面邊緣處設置有側邊入光型背光源221以及與側邊入光型背光源221搭配的電路板228。側邊入光型背光源221通過固定膠帶229固定在反射罩227上面。導光板222為具有導光效果的透明板體,其下層設置有反射片225,而下擴散片223設置在導光板122上。
[0019]請參考圖3和圖4,圖3為背光模塊220中的下擴散片223的俯視圖,圖4為沿圖3中線AA’的截面圖。所述下擴散片223的一條側邊上設置有擴散增強部223a。請參考圖2,下擴散片223設置有擴散增強部223a的側邊靠近所述側邊入光型背光源221設置,所述擴散增強部223a為條狀且設置在所述下擴散片223在所述側邊的整條側邊上。在實施例一中,所述擴散增強部223a的材料和下擴散片223的材料相同,且所述擴散增強部223a的厚度為下擴散片223厚度的10%?30%。
[0020]側邊入光型背光源221的光線進入導光板222后,再經導光板222進入下擴散片223,下擴散片223可以對光線進行擴散、均勻化。光線在其入射側,也就是下擴散片223設置有擴散增強部223a處是最亮的,也就是說這部分的光線的均勻化最差。本實施例一中,因為下擴散片223與側邊入光型背光源221相鄰處的側邊上設置有擴散增強部223a,可以提高光線在其入射側的均一性。具體地,擴散片之所以能對光線進行擴散,是因為擴散片中設置有擴散粒子,光線照射在擴散粒子上會被其反射打散,進而使光線均一化。雖然擴散增強部223a的材料和下擴散片223的材料相同,也就是說其霧度相同或者說擴散粒子的密度相同,但擴散增強部223a的厚度為下擴散片223厚度的10%?30 %,相當于在光線入射偵牝光線可以經過更長的路徑才從下擴散片223的出光面射出,光線在該更長的路徑中可以被更多的擴散粒子進行分散或擴散,使其更為均勻。
[0021]可選地,所述擴散增強部223a為和擴散片223材料相同的涂層。所述涂層式的擴散增強部223a可以在擴散片223涂布完成后,在擴散片223上經過二次涂布、烘干形成,成型簡單并且和擴散片223的粘附性好,不易變形。
[0022]優選地,所述擴散增強部223a在從所述側邊至中心部的方向上的長度H為I?3毫米。在側邊入光型背光源221的入光側處光線最亮,因此靠近側邊入光型背光源221處的光線擴散作用需要被增加,越往下擴散片223的中心方向,光線越均勻,也就不需要加強擴散作用。本實用新型優選地設置擴散增強部223a的長度H為I?3毫米,即可以保證增強入光側處的光線擴散作用,又不會增厚其他不需要強化擴散處的厚度,保證了下擴散片223以及背光模塊的纖薄化。
[0023]更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塊,能降低甚至解決因零件公差或組裝誤差帶來的顯示不良。請參考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塊中的下擴散片和側邊入光型背光源的位置示意圖,圖中示出的側邊入光型背光源321存在零件公差。側邊入光型背光源321朝向下擴散片323 —側設置有多個發光二極管,比如L1、L2、L3、L4、L5、L6等。發光二極管間的正常間距為H1,比如發光二極管L2和發光二極管L3之間的間距就是正常的為H1,但是發光二極管LI和發光二極管L2因為偏差,其之間的間距H2大于正常值。發光二極管都具備一定的發光角度,就是指其光線向外擴散的角度,保證從發光二極管發出光線進入導光板(圖上未示出)前可以相互連接在一起成為線狀光源。但是若發光二極管LI和L2之間的間距H2大于正常值,則發光二極管LI和L2發出的光線在進入導光板(圖上未示出)前可能會不能連接成線狀光源,圖中區域A所示部分的亮度可能會比其他部分暗,形成一個暗區域。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下擴散片及背光模塊,因為下擴散片上有擴散增強部323a的存在,擴散增強部323a可以對光線進行更好的擴散,使區域A周圍的光線向區域A擴散,進而降低或者消除區域A成為暗區域的風險,提高了背光的均一性。
[0024]接著請參考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再一提供的背光模塊中的下擴散片和側邊入光型背光源的另一位置示意圖,圖中示出的下擴散片423和側邊入光型背光源421之間存在組裝不良,即兩者之間存在狹縫Z。因為組裝不良狹縫Z的存在,側邊入光型背光源421的多個發光二極管,比如L1、L2、L3、L4、L5、L6等,其發出的光線在進入下擴散片423前沒有相互連接在一起形成線狀光源,在兩個發光二極管之間的區域B可能會成為一個暗區域,相對于區域B,兩個區域B之間的區域會較亮,規律的暗區域和亮區域交替出現,這種不良常稱作“螢火蟲”不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下擴散片及背光模塊,因為下擴散片上有擴散增強部423a的存在,擴散增強部423a可以對光線進行更好的擴散,使區域亮區域的光線向較暗的區域擴散,進而降低或者消除較亮區域和較暗區域之間的亮度差別,提高了背光的均一性。需要說明的是,當導光板和側邊入光型背光源之間有因組裝不良的狹縫時,也有可能產生“螢火蟲”不良。導光板的作用是將側邊入光型背光源傳輸的光線從入光側向導光板的中心方向傳導。如果導光板和側邊入光型背光源之間有狹縫,則光線沒有經過傳導直接進入下擴散片,其“螢火蟲”不良更為嚴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下擴散片及背光模塊,下擴散片上的擴散增強部可以加強對入光側的不均勻光線的擴散,降低甚至消除這種“螢火蟲”不良。
[0025]實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塊以及下擴散片中,擴散增強部的霧度和下擴散片的霧度相同,優選地,可以增加擴散增強部的霧度,設置所述擴散增強部的霧度為下擴散片霧度的1.0?1.5倍。霧度是指擴散片中擴散粒子的密度,提高霧度是指增加擴散粒子的密度,其擴散光線的效果也就更好。因為側邊入光型背光源的入光側處光線最亮,因此靠近側邊入光型背光源處的光線擴散作用需要被增加,設置所述擴散增強部的霧度為下擴散片霧度的1.0?1.5倍,進一步提高擴散增強部的光擴散能力。
[0026]請參考圖2,數層光學膜片還包括下棱鏡片224a、上棱鏡片224b以及上擴散片24c等等。實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塊以及下擴散片中,在下擴散片的一側邊設置擴散增強部,可選地,還可以在上擴散片的一側設置擴散增強部,或者在上擴散片的一側和下擴散片的一側都設置擴散增強部。
[0027]實施例二
[0028]請參考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下擴散片的示意圖。如圖所示,在下擴散片523在靠近側邊入光型背光源521 —側邊上設置有擴散增強部523a,所述擴散增強部523a為多個矩形,所述擴散增強部523a的一條底邊和下擴散片521的所述側邊齊平。所述側邊入光型背光源521包括多個并排并間隔設置的發光二極管,如圖所示發光二極管LI至L6。所述每個擴散增強部523a對應一個發光二極管設置。
[0029]在側邊入光型背光源521的入光側,對應每個發光二極管處的亮度是最強的,該處需要強化光線的擴散效果。實施例二中,對應每個發光二極管,在下擴散片521上設置多個擴散增強部523a,可以強化對入光側每個發光二極管發出光線的擴散作用。所述多個擴散增強部還可以設置為其他形狀,比如半圓形或者三角形等,都具有相同的效果。
[0030]請參考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又一下擴散片的示意圖。如圖所示,在下擴散片623在靠近側邊入光型背光源621 —側邊上設置有擴散增強部,所述擴散增強部包括條狀部623al和突出部623a2,所述條狀部623al的第一側和下擴散片623的所述側邊齊平,所述突出部623a2為多個矩形,并且所述突出部623a2的一條底邊和條狀部623al的第二側連接在一起;所述條狀部623al的第一側為靠近下擴散片623所述側邊的一側,所述條狀部623al的第二側為遠離下擴散片623所述側邊的一側。所述側邊入光型背光源621包括多個并排并間隔設置的發光二極管,如圖所示發光二極管LI至L6。所述條狀部623al先將入光側的光線進行擴散,所述擴散增強部的突出部623al對應每個發光二極管設置,每個突出部623a2對應將每個發光二極管發出光線進一步進行擴散。所述多個突出部還可以設置為其他形狀,比如半圓形或者三角形等,都具有相同的效果。
[0031]優選地,所述擴散增強部的厚度為下擴散片厚度的10%?30%
[0032]優選地,所述擴散增強部在從所述側邊至中心部的方向上的長度為I?3毫米。
[0033]優選地,所述擴散增強部的霧度為擴散片霧度的1.0?1.5倍。
[0034]實施例二提供的背光模塊以及下擴散片中,在下擴散片的一側邊設置擴散增強部,可選地,還可以在上擴散片的一側設置擴散增強部,或者在上擴散片的一側和下擴散片的一側都設置擴散增強部。
[0035]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背光模塊,所述背光模塊包括如上所述的擴散片。
[003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擴散片和背光模塊,因在擴散片靠近側邊入光型背光源一側邊上設置有擴散增強部,通過所述擴散增強部可以提高光線在其入射側的均一性,并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擴散片和背光模塊可降低甚至解決因零件公差或組裝誤差帶來的背光亮度不均的問題。
[0037]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實用新型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實用新型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意圖包括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擴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擴散片的一條側邊上設置有擴散增強部。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擴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擴散增強部為和擴散片材料相同的涂層。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擴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擴散增強部為條狀且設置在所述擴散片在所述側邊的整條側邊上。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擴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擴散增強部為多個半圓形、三角形或者矩形,并且所述擴散增強部的一條底邊和所述擴散片的所述側邊齊平。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擴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擴散增強部包括條狀部和突出部,所述條狀部的第一側和擴散片的所述側邊齊平,所述突出部為多個半圓形、三角形或者矩形,并且所述突出部的一條底邊和條狀部的第二側連接在一起;所述條狀部的第一側為靠近擴散片所述側邊的一側,所述條狀部的第二側為遠離擴散片所述側邊的一側。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擴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擴散增強部的厚度為擴散片厚度的10%?30%。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擴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擴散增強部在從所述側邊至中心部的方向上的長度為I?3毫米。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擴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擴散增強部的霧度為擴散片霧度的1.0 ?1.5 倍。9.一種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導光板,設置于所述導光板一側的側邊入光型背光源,設置于所述導光板上方的如權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擴散片,并且所述擴散片設置有擴散增強部的一側靠近所述側邊入光型背光源設置。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邊入光型背光源包括多個并排并間隔設置的發光二極管,所述擴散增強部或擴散增強部的突出部對應所述多個發光二極管設置。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擴散片為上擴散片或者下擴散片中的至少一個。
【文檔編號】F21S8-00GK204302519SQ201420648785
【發明者】王君榮 [申請人]廈門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 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