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反射器和使用反射器的反射型液晶顯示器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對相關領域的說明大家對于傳統意義上的反射型LCD器件都非常熟悉。與透射型LCD器件相比,反射型LCD器件具有功耗低、機身薄和重量輕的優點。這是因為反射型LCD器件中帶有內置的反射器,通過反射作用,該反射器可以將外部光線用作LCD器件的光源,省去背光。因此,反射型LCD器件主要用于諸如移動電話等便攜式電子終端。
反射型LCD器件包含有多種模式或類型。如扭曲向列(TN)模式、單偏振器型、超扭型向列(STN)模式、賓一主模式、聚合物彌散液晶(PDLC)型和膽甾醇相型。反射型LCD器件的基本構成包括液晶層、用來驅動層中液晶的開關元件、和位于LCD單元內部或外部的反射板。
在這些模式或類型的LCD器件中,與反射器一起使用的是以薄膜晶體管(TFT)或金屬/絕緣體/金屬(MIM)二極管作為開關元件的有源矩陣尋址方法。這是因為采用該種方法可以產生高分辨率和高質量的圖象。
下面舉例對反射型LCD器件進行說明先在一塊平板上制備出一層有機絕緣薄膜,然后采用光刻技術及蝕刻工藝對薄膜進行制圖以便在平板的表面上形成相互隔離的突起物。這些突起物由余下的有機薄膜構成。再在平板上面制備一層層間絕緣薄膜以蓋住這些突起物,在這層層間絕緣薄膜的表面上將會形成突起物。換句話說,這層層間絕緣薄膜將具有凹凸不平的表面。這樣就制成了一塊表面上帶有突起物的反射板。
在1998年9月11日發布的第2825713號日本專利中披露了另一種反射型LCD器件的實例。在該實例中,先在一塊平板上制備出一層有機絕緣薄膜,然后采用光刻技術及蝕刻工藝對薄膜進行制圖以便在平板的表面上形成突起物。再在該絕緣薄膜的上面制備出一層用作反射電極的經過制圖的金屬薄膜以蓋住這些突起物。這樣就制成了一塊帶有表面經平滑的粗化處理的反射電極的基板。
圖1所示為現有技術的一種平板形反射器101的平面圖。在反射器101的表面上形成有突起物102。如圖1所示,所有的突起物102的平面形狀均為圓形且相互之間被隔離開來。
現有技術的反射器101在對入射光線進行反射的同時還會使其發生一定程度的散射,從而使反射光線具有很大的分散度。因此,如圖2所示,入射光線被反射后所形成的反射光線被近似均勻地散射在一個圓錐形區域內。
圖2反映出入射光線和經現有技術的反射板101形成的反射光線之間的關系。從圖2可以看出,入射光線LIN(例如來自熒光燈或日光)照射在處于觀眾視線方向上的平板101上面。光線LIN經平板101反射后形成反射光線束LREF。反射器101使反射光線束LREF近似均勻地發生散射。因此,該種帶有圓形突起物102的現有技術的反射器101具有如下所述的缺點。
首先,當該種現有技術的反射器101被安置在直射光線較強而間接照射光線較弱的位置(例如在一個房間內)時,沿著某一特定方向傳播的部分入射光線LIN將不能被有效地反射到觀眾處。此處的“直射光線”指的是從諸如熒光燈等光源發出未經反射而被直接照射在反射器101上面的強光。“間接照射光線”指的是從諸如熒光燈等光源發出的在某處(例如一堵墻)被反射后間接照射在反射器101上面的光線。這就意味著入射光線LIN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從而使正對著觀眾方向的反射光線LREF的強度有所降低,讓人產生顯示器屏幕上的圖象發暗或亮度不夠的感覺。
其次,如果反射器101上的突起物102具有某種特定的幾何形狀或排列圖案,則屏幕上圖象的色調可能會隨著相對于LCD面板的角度、入射光線LIN以及觀眾位置的變化而發生顯著的變化。這是由于在反射光線束LREF之間存在著光程差(也就是說,入射光線束被反射器101的粗糙圖案上的不同部位所反射)進而導致了干涉現象的發生。這就可能會使該種類型LCD器件的顯象性能有所下降。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反射型LCD器件并能有效地抑制干涉效應的反射器以及使用該種反射器的反射型LCD器件。
本發明的再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反射型LCD器件并能抑制色調變化的反射器以及使用該種反射器的反射型LCD器件。
本發明還有一個目的,即提供一種易于設計的用于反射型LCD器件的反射器以及使用該種反射器的反射型LCD器件。
下面的說明內容將會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清晰地了解上述發明目的以及其它未具體提及的目的。
根據本發明第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反射型LCD器件的反射器。
該反射器具有一個凹凸不平的表面,其上帶有突起的圖案。該突起圖案使得相對于表面的傾斜角按照特定的規律分布。其中傾斜角為0°的第一區域在面積上所占比例為15%或更少,而傾斜角在2°-10°之間的第二區域在面積上所占比例為50%或更多。
對于根據本發明第一個方面的目的制成的用于反射型LCD器件的反射器來說,其凹凸不平的表面上所帶有的突起圖案使得相對于表面的傾斜角按特定規律分布。所述的分布按以下所述確定其中傾斜角為0°的第一區域在面積上所占比例為15%或更少,而傾斜角在2°-10°之間的第二區域在面積上所占比例為50%或更多。
這樣一來,沿著特定方向傳播的反射光線的比例將會得到增加。也就意味著反射光線中射向觀眾方向的光線數量得到增加。因此,入射光線被根據本發明第一個方面的反射器的凹凸不平的表面有效地反射到觀眾一側。
在根據本發明第一個方面的反射器的一種優選實施例中,滿足特定分布的凹凸不平表面的傾斜角度的平均值在2°-6°之間。
該實施例的另外一個優點是,在使用該反射器的環境或情況下可以使反射器適用于一般的光源布置,從而優化了反射效率。
在根據本發明第一個方面的反射器的另一個優選實施例中,反射器還包括突起物及相鄰突起物之間所形成的凹下區域、用于蓋住突起物的第一凹凸不平層和形成于第一層上面的反射器的底層。各個凹下區域具有封閉的幾何形狀。第一層具有由突起物所造成的不平整度。底層具有與第一層相對應的不平整度,從而形成了反射器表面的突起圖案。
該實施例的另外一個優點是反射器整個表面的清晰度都得到了提高。原因如下突起物的布置方式使得在相鄰的突起物之間形成了具有封閉幾何形狀的凹下區域。而且,第一層具有由突起物所造成的不平整度。底層具有與第一層相對應的不平整度,從而形成了反射器表面的突起圖案。結果,在反射器表面形成了突起圖案,以使該表面的突起區域在整個反射器表面均勻分布。
各凹下區域所具有的封閉幾何形狀最好為三角形、矩形和橢圓形中選擇的一種。在這種情況下,還具有易于確定突起物和凹下區域數值的優點。
在根據本發明第一個方面的反射器的再一種優選實施例中,各突起物具有寬度W和高度D且兩者滿足關系式0.5≤(D/W)≤1.0。
在該實施例中,突起物的形狀完全由比率(D/W)確定,它同時還決定了突起物表面的曲率。因此,可以方便地對傾斜角度值的分布進行設計以使得反射光線中射向觀眾方向的光線數量得到增加。
如果比率(D/W)大于1.0,則傾斜角為10°或更大的突起物的總面積可能會過大。如果比率(D/W)小于0.5,則傾斜角為2°或更小的突起物的總面積可能會過大。結果會使傾斜角在2°-10°之間的第二區域在面積上所占的比例少于50%。從而使觀眾感到LCD屏幕的亮度不夠。
在根據本發明第一個方面的反射器的再一個優選實施例中,第一凹凸不平層的絕緣層具有最小高度d、突起物具有中心距L、且兩者滿足關系式(1/20)≤(d/L)≤(1/5)。
在該實施例中,突起物的形狀完全由比率(d/L)確定,它同時還決定了突起物表面的曲率。因此,可以方便地對傾斜角度值的分布進行設計以使得反射光線中射向觀眾方向的光線數量得到增加。
如果比率(d/L)大于(1/5),則傾斜角為10°或更大的突起物的總面積可能會過大。如果比率(d/L)小于(1/20),則傾斜角為2°或更小的突起物的總面積可能會過大。結果會使傾斜角在2°-10°之間的第二區域在面積上所占的比例少于50%。從而使觀眾感到LCD屏幕的亮度不夠。
在根據本發明第一個方面的反射器的下一個優選實施例中,各突起物具有高度D、第一凹凸不平層具有最小高度d、且兩者滿足關系式(D/d)≤3。
在該實施例中,突起物的形狀完全由比率(D/d)確定,它同時還決定了突起物表面的曲率。因此,可以方便地對傾斜角度值的分布進行設計以使得反射光線中射向觀眾方向的光線數量得到增加。
如果比率(D/d)大于3,則傾斜角為10°或更大的突起物的總面積可能會過大。結果會使傾斜角在2°-10°之間的第二區域在面積上所占的比例少于50%。從而使觀眾感到LCD器件屏幕的亮度不夠。
在根據本發明第一個方面的反射器的下一個優選實施例中,包含在一個象素中的突起物具有一個最大高度值。
在該實施例中,由于包含在一個象素中的突起物具有一個最大高度值,一般正好處于突起物頂部或凹下區域底部的突起圖案中傾斜角為0°的第一區域所占的面積會減少。這會使觀眾感到LCD器件屏幕的亮度不夠。另外,還可以方便地對傾斜角度值的分布進行設計以使得反射光線中射向觀眾方向的光線數量得到增加。
根據本發明第二個方面,提供了另一種用于反射型LCD器件的反射器。
該反射器具有一個凹凸不平的表面,其上帶有突起的圖案。該突起圖案使得色度圖表中的色度坐標(x,y)隨著視角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變化范圍。這一變化范圍限于色度圖表中半徑近似為0.05并以與白色相對應的點為圓心的圓內。
對于根據本發明第二個方面用于反射型LCD器件的反射器來說,其凹凸不平的表面上所帶有的突起圖案使得色度圖表中的色度坐標(x,y)隨著視角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變化范圍。這一變化范圍限于色度圖表中半徑近似為0.05并以與白色相對應的點為圓心的圓內。
這樣一來,干涉效應可以得到有效的抑制。也就是說,由干涉效應引起的色調變化可以得到抑制。另外,采用測量儀器通過測量色度圖表上色度坐標(x,y)的變化即可以方便地了解反射器的光學特性而無須進行其它工作。
在根據本發明第二個方面的反射器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反射器還包括突起物及相鄰突起物之間所形成的凹下區域、用于蓋住突起物的第一凹凸不平層和形成于第一層上面的反射器的底層。各個凹下區域具有封閉的幾何形狀。第一層具有由突起物所造成的不平整度。底層具有與第一層相對應的不平整度,從而形成了反射器表面的突起圖案。
基于與根據本發明第一個方面的反射器相同的原因,該實施例所具有的另一個優點是,反射器整個表面的可見度都得到了提高。
各凹下區域所具有的封閉幾何形狀最好為三角形、矩形和橢圓形中選擇的一種。在這種情況下,還具有易于確定突起物和凹下區域數值的優點。
在根據本發明第二個方面的反射器的另一個優選實施例中,第一凹凸不平層具有最小高度d、突起物具有中心距L、且兩者滿足關系式(1/15)≤(d/L)。
在該實施例中,突起物的形狀完全由比率(d/L)確定,它同時還決定了突起物表面的曲率。因此,可以方便地對傾斜角度值的分布進行設計以使得反射光線中射向觀眾方向的光線數量得到增加。
如果比率(d/L)大于(1/15),則傾斜角度值會有所增大,而突起物的曲率會有所減小。這樣,明亮點或明亮區域的位置散射度會變小,也就意味著不能按照需要對波長的散射進行抵消。結果會使色調的變化過于顯著。
在根據本發明第二個方面的反射器的再一個優選實施例中,突起圖案使得相對于表面的傾斜角按照特定的規律分布。當入射光線照射在反射器的表面上時,將會產生特定程度的明亮區域,且各個區域的傾斜角在0°-6°之間。
在該實施例中,當入射光線照射在反射器的表面上時,將會產生特定程度的明亮區域。各個區域的傾斜角在0°-6°之間。這樣,明亮區域的布置方式使其可以對會引起色調變化的反射光線波長的變化進行補償。這就意味著可以方便地設計或確定傾斜角度值的分布以實現對隨著視角變化而產生的色調變化的抑制作用。
這些明亮區域中最好包含一個最近的明亮區域。
在根據本發明第二個方面的反射器的再一個優選實施例中,突起明亮區域和相鄰的凹下明亮區域之間的最小和最大距離分別被定義為Lmin和Lmax、突起和凹下明亮區域之間的平均距離被定義為Lmean=(Lmin+Lmax)/2、并滿足關系式(Lmin-Lmax)/Lmean≥0.2在該實施例中,區域的布置方式使其肯定可以對會引起色調變化的反射光線波長的變化進行補償或覆蓋。這樣就可以方便地設計或確定傾斜角度值的分布,以實現對隨著視角變化而產生的色調變化的抑制作用。
各凹下區域所具有的封閉幾何形狀最好為三角形、矩形和橢圓形中選擇的一種。在這種情況下,還具有易于確定Lmin、Lmax和Lmean的數值的優點。
根據本發明第三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反射型LCD器件。該器件中包含有上述根據本發明第一和第二個方面的反射器中的一種。
對于根據本發明第三個方面的反射型LCD器件來說,由于它使用了根據本發明第一和第二個方面的反射器中的一種,所以在該部件的典型使用環境下均可以獲得所需的亮度和/或對隨著視角變化而產生的色調變化的抑制作用。
對附圖的簡要說明為了便于將本發明付著實踐,下面將參照附圖對其進行說明。
圖1是一種表面上帶有突起物的現有技術的反射器的平面示意圖。
圖2是反映入射光線與由圖1所示的現有技術的反射器所形成的反射光線之間關系的示意圖。
圖3是反映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反射型LCD器件的結構的局部橫剖面示意圖,其中主要表現的是與一個象素相對應的局部結構。
圖4A到4D是反映根據圖3所示的實施例的反射型LCD器件的一種方法的各個工序步驟的局部橫剖面示意圖。
圖5A是反映入射光線與由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器所形成的反射光線之間關系的示意性側視圖。
圖5B是放大了的反映入射光線與由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器所形成的反射光線之間關系的示意性側視圖。
圖6A是反映入射光線、觀眾以及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器之間關系的示意性側視圖。
圖6B是反映入射光線、觀眾以及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器之間關系的示意性透視圖。
圖7是反映圖3所示的LCD器件中蓋住了其下面的突起物的第二層絕緣層的突起圖案的平面示意圖,該圖案與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器的突起圖案基本相同。
圖8是放大了的放映圖3所示的LCD中蓋住了其下面的突起物的第二層絕緣層的突起圖案的細部結構的橫剖面示意圖,該圖案與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器的突起圖案基本相同。
圖9是反映反射器樣品上的突起物的入射角度分布情況的曲線圖。
圖10是解釋在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器中發生光干涉效應的原因的示意性側視圖。
圖11是反映測量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器的光學特性的方法的示意性側視圖。
圖12A是反映反射器的樣品1的亮度(Y)與發射角之間關系的曲線圖。
圖12B是反映反射器的樣品1的色度坐標(x,y)與發射角之間關系的曲線圖。
圖12C是反映反射器的樣品2的亮度(Y)與發射角之間關系的曲線圖。
圖12D是反映反射器的樣品2的色度坐標(x,y)與發射角之間關系的曲線圖。
圖13是反映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器的色度坐標(x,y)的允許范圍的曲線圖。
圖14A是反映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器的凹凸不平表面上的亮度區域的示意圖,其中凸起和凹下的亮度區域相對較窄。
圖14B是反映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器的凹凸不平表面上的亮度區域的示意圖。其中凸起和凹下的亮度區域相對較寬。
圖15A是反映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器的凹凸不平表面的高度相對于位置或距離而改變的分布情況的曲線圖。
圖15B是反映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器的凹凸不平表面的傾斜角度相對于位置或距離而改變的分布情況的曲線圖。
圖16是反映圖3所示的LCD器件中蓋住了其下面的突起物的第二層絕緣層的突起圖案的一種變形的平面示意圖。
圖17是反映圖3所示的LCD器件中蓋住了其下面的突起物的第二層絕緣層的突起圖案的另一種變形的平面示意圖。
對優選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下面將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地說明。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反射型LCD器件10的結構如圖3所示,其中與一個象素相對應的結構被表現出來。從圖3可以看出,器件10由下層基板11、位置與下層基板11相對的對置或上層基板12以及被夾在基板11和12之間的液晶(LC)層13構成。
LCD部件10使用薄膜晶體管(TFT)16作為接通和斷開各個象素的開關元件。這就是說,器件10采用的是有源矩陣尋址方式。為了簡化描述,在圖3中只表現出一個TFT16。然而,在部件10上無疑安裝有大量的排列成矩陣陣列的TFT16。
下層基板11由絕緣板14、絕緣保護層15、TFT16、第一絕緣層17、近似呈圓錐形的突起物18、第二絕緣層19、反射器電極20和接觸孔21構成。由于基板11的上面形成有TFT16,因此可將基板11稱為“TFT基板”。
絕緣保護層15形成于絕緣板14的上面。TFT16規則地形成于絕緣板14的上面。每個TFT16具有一個柵極16a、漏極16b、刻有圖案的半導體層16c和一個源極16d。柵極16a形成于絕緣板14的上面。漏極16b形成于覆蓋住柵極16a的絕緣保護層15的上面。半導體層16c形成于絕緣保護層15的上面并與柵極16a的位置完全重疊。源極16d形成于絕緣保護層15的上面并與漏極16b分離開來。半導體層16c位于漏極16b和源極16d之間并與它們發生接觸。
用于蓋住TFT16的第一層絕緣層17上面具有貫穿的接觸孔17a。該孔將與其位置相對應的源極16d暴露出來。突起物18位于絕緣層17的上面并與暴露的源極16d相互隔離開來。
第二絕緣層19形成于第一層絕緣層17和暴露的源極16d上并將突起物18蓋住。由于下面有突起物18,絕緣層19的表面上也形成了特定的突起(即特定的不平整度);換句話說,絕緣層19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絕緣層19上開設有接觸孔21。這些孔將相應位置的源電極16d暴露出來但是沒有露出任何一個突起物18。
反射器電極20形成于第二層絕緣層19的上面并與TFT16以及絕緣層19上的接觸孔21的位置完全重疊。電極20通過相應的接觸孔21與對應的源極16d接觸且兩者之間進行電氣連接。每個電極20被作為一個反射器和一個象素電極使用。
在位于下層基板11周邊的接線區形成有柵極接線柱22和漏極接線柱23。位于絕緣板14上面的柵極接線柱22與其上面相對應的掃描線路22a接觸且兩者之間進行電氣連接。位于保護層15上面的漏極接線柱23與其上面相對應的數據線路23a接觸且兩者之間進行電氣連接。
對置的上層基板12由透明的電極24、濾色板25和透明的絕緣板26構成。濾色板25形成于絕緣板26的上面。電極24形成于濾色板25的上面。由于基板12的上面形成有濾色板25,因此可將基板12稱為“濾色板基板”。
上下兩塊基板11和12以一定的間距固定在一起。LC層13位于由基板11和12形成的空隙中。
從LCD器件10的外部照射的入射光線LIN穿過基板12進入LC層13。然后,光線LIN通過LC層13照射到下層基板11的反射器電極20上面再被反射到基板12上。這樣就產生了反射光線LREF。所產生的反射光線LREF通過LC層13和基板12傳播到部件10的外面。
在器件10中,突起物18、第二絕緣層19和反射器電極20構成了本實施例中的反射器。然而,該反射器可能具有任何其它有別與此的結構。
下面參照圖4對圖3所示的LCD部件10的制作方法進行說明。
如圖4A所示,首先采用一種已知的方法在下層基板11的絕緣板14上面制備出作為開關元件用的TFT16。
具體地說,在絕緣板14上面制備出柵極16a之后,再在絕緣板14的上面制備出絕緣保護層15以蓋住柵極16a。然后在絕緣層15的上面制備出半導體層16c并使其與對應的柵極電極16a的位置重疊。漏極16b和源極16d形成于絕緣層15的上面并與相應的半導體層16c發生接觸,從而構成了TFT16。最后,制備出第一絕緣層17以蓋住這樣形成的TFT16,然后形成貫穿的接觸孔17a。源極16d通過孔17a從絕緣層17中暴露出來。這一階段的狀態如圖4A所示。
根據需要,對第一絕緣層17的表面進行整平處理。
無疑可以用任何其它開關元件,例如二極管,來替代TFT16。
接下來,采用涂覆工藝在第一絕緣層17及暴露出的源極16d的上面制備出用于形成突起物18的有機樹脂層(未表示出來)。然后采用已知的曝光和顯影方法對該有機樹脂層進行制圖。這樣,在第一絕緣層17及暴露出的源電極16d的上面就形成了錐臺形的突起物18a。這一階段的狀態如圖4B所示。
之后,在特定的高溫下對由剩余的有機樹脂層制成的錐臺形突起物18a進行燒結處理。經過處理后,突起物18a的頂角變成了圓形。從而使突起物18近似呈圓錐形。這一階段的狀態如圖4C所示。
采用涂覆工藝形成一層作為層間絕緣層的有機樹脂層(未表示出來)以蓋住突起物18。然后采用已知的曝光和顯影方法在這樣形成的有機樹脂層上制備出接觸孔21。再在特定的高溫下對該有機樹脂層進行燒結處理,從而形成了第二絕緣層19。這一階段的狀態如圖4D所示。
然后,在帶有接觸孔21的第二絕緣層19的上面形成一層鋁(Al)膜(未表示出來),再對其進行制圖以形成如圖1所示的反射器電極20。可以用任何其它類型的導電膜替代Al膜。每個電極20都具有與下面的突起物18相對應的突起或不平整度。
隨后,上下基板11和12以特定的間距被組裝起來,在基板11與12之間的空隙內注入特定的液晶以形成LC層13。這樣就得到了圖3所示的結構。
在上述方法中,突起物18是通過對有機樹脂層的制圖來形成的。然而,也可以通過對兩個或更多個疊在一起的有機樹脂層的制圖來形成突起物18。
通過改變對用于制備突起物18的有機樹脂層的曝光和顯影方法以及燒結工藝可以改變突起物18的平面形狀。這樣,即使突起物18的平面形狀是三角形、菱形、橢圓形或其它類似的形狀,突起物18的這種平面形狀上的差別也不會對所得到的反射器電極20的突起或不平整度產生實質性的影響。而且,即使突起物18的平面形狀是矩形,不論各個矩形的長邊等長與否,由它所引起的相鄰兩個突起物18之間距離的變化也不會對所得到的反射器電極20的突起或不平整度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圖5A所反映的情形是,從光源S發出的入射光線LIN被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器1的粗糙或凹凸不平的表面1a反射后形成反射光線LREF。同時,這樣形成的反射光線LREF進入了觀眾P的視線范圍內。反射器1的凹凸不平的表面1a是由其下面的上述突起物18所造成的。
入射光線LIN的入射角TIN被定義為入射光線LIN與反射器1的法線N之間的夾角。反射光線LREF的反射角TREF被定義為反射光線LREF與反射器1的法線N之間的夾角。由于入射光線LIN被反射器1的凹凸不平的表面1a所反射,所以入射角TIN通常并不與反射角TREF相等。
圖5B示意性的反映出放大了的入射光線LIN被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器1的凹凸不平表面1a反射時的狀態。當入射光線LIN在表面1a的點A發生反射時,它是被表面1a經過該點的切平面TP所反射。這樣,所形成的反射光線LREF相對于經過點A的切平面TP的法線N′對稱分布。
在這里,反射器1的基準平面RP與經過點A的切平面TP之間的夾角被稱為“點A處的傾斜角θ”。這樣一來,反射光線LREF的反射方向的分布范圍就取決于傾斜角θ的大小。因此,觀眾P對反射器1的亮度進行主觀判斷,并確定傾斜角θ的大小直至觀眾P覺得反射器的反射狀態具有足夠的亮度,這是十分重要的。
考慮到LCD部件10的實際使用狀態,經常出現的將是如圖6A和6B所示的情況。在圖6A所示的情況下,入射角TIN的大小在0°-60°之間,而反射角TREF的大小則在-10°-20°之間。在圖6B所示的情況下,在水平方向上的入射角TIN′和反射角TREF′的大小均在-20°-20°之間。
如果從觀眾P的角度看去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細長的平面形狀的突起物的百分比或比例增加,則可以對反射器進行設計以使之具有良好的定向性以滿足從光源S發出的入射光線LIN被有效地轉變成射向觀眾P的反射光線LREF的要求。這樣,反射器1可以適用于圖6A和6B所示的兩種情況。
下面對反射器1的表面1a的突起圖案的設計方法進行說明。
圖7所示為在圖3所示的LCD部件10中用于蓋住下面的突起物18的第二絕緣層19的突起圖案的一個實例。由于形成于絕緣層19上面的Al層(即反射器電極20)很薄,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器1的突起圖案基本上與絕緣層19的突起圖案相同。
在圖7中,畫有陰影線的區域51代表的是第二絕緣層19表面上的突起部分,未畫有陰影線的三角形區域52代表的是絕緣層19表面上的凹下部分。近似呈直線型的突起物51互相連接在一起。實際上,凹下區域52按照指定程度的無規狀態分布在絕緣層19的表面上。
在圖7中,突起物51的邊緣構成了三角形凹下區域52的各個邊。換句話說,相互連接在一起的近似呈直線型的突起物51構成了三角形的凹下區域52。然而,本發明并不僅限于此。在本發明中,近似呈直線型的突起物51足以滿足構成對應于凹下區域52的封閉幾何形狀(例如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圓形或橢圓形)的要求。
圖8為器件10位于圖7中點P1和P2之間的第二絕緣層19和突起物18的局部橫剖面的示意圖。絕緣層19的突起物51是由器件10中對應的突起物18形成的。絕緣層19的凹下區域52是由對應的相鄰突起物18之間的凹下區域形成的。
在圖8中,相鄰突起物18之間的距離被定義為L,突起物18的寬度和高度被分別定義為W和D。第二層絕緣層19的最小高度被定義為d。高度D和最小高度d是以基準平面53為基準進行測量的。平面53是使絕緣層19的高度為最小的平面。絕緣層19的最高點與最低點之間的高度差被定義為ΔD。
圖8中略去了第二絕緣層19上面的反射器電極20。這是因為由Al膜構成的反射器電極20實際上非常薄。
為了對反射器1的效果進行主觀判斷,發明人制作了幾個如圖7和8所示的反射器1的樣品,它們具有不同的L、W、D、d和ΔD值。然后將這些樣品裝入如圖3所示的LCD部件10內并對LCD器件10的亮度和干涉效應進行主觀評價。主觀評價的結果如下面的表1所示。
表1
從表1中的主觀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在如下面表2和3所規定的條件下可以得到令人滿意的亮度效果。
表2
表3
從上述發明人的測試結果中可以發現,如下的關系0.5≤(D/W)≤1.0被優先滿足。突起物51(18)的形狀由突起物51(18)的高度D與寬度W之間的比率即D/W所確定。這一比例也決定了突起物51(18)的曲率的大小。因此,可以根據需要來設計傾斜角θ(參見圖5B)值的分布范圍。如果這一比率(D/W)大于0.1,則角θ的數值可能會太大。如果這一比率(D/W)小于0.5,則角θ的數值又可能會太小。
同時還發現,如下的關系(1/20)≤(d/L)≤(1/5)被優先滿足。第二絕緣層19凹凸不平的表面形狀由突起物18的最小高度d與突起物18的中心距L之間的比率即d/L所確定。這一比例也決定了絕緣層19的表面曲率的大小。因此,可以根據需要來設計傾斜角θ值的分布范圍。如果這一比率(d/L)大于1/5,則角θ的數值可能會太大。如果這一比率(d/L)小于1/20,則角θ的數值又可能會太小。
另外還發現,如下的關系(D/d)≤3被優先滿足。第二絕緣層19的凹凸不平的表面形狀由絕緣層19的最小高度d與高度D之間的比率即D/d所確定,這一比例也決定了絕緣層19的表面曲率的大小。因此,可以根據需要來設計傾斜角θ值的分布范圍。如果這一比率(D/d)大于3,則角θ的數值可能會太大。
圖9反映的是在上述主觀評價測試中表現出較好和較差性能的反射器1(反射器電極20)的傾斜角θ的分布情況。從性能較好的反射器的分布曲線A可以看出,50%或更多的傾斜角θ的測量值位于2°-10°的范圍內。另一方面,從性能較差的反射器的分布曲線B可以看出,15%或更多的傾斜角θ的測量值是0°。
如果第二層絕緣層19的具有最小高度d的底部和/或具有最大高度(d+ΔD)的頂部較寬的話,它/它們的局部會變得比較平坦。在這種情況下,要將傾斜角θ的測量值是0°的總面積(即規模)的大小降低至15%或更少,則第二絕緣層19的高度分布(即反射器1的凹凸不平的表面1a)應滿足其頂部和底部的高度不同時取最大值的要求。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如果通過調整D、W、ΔD、d和L的數值可以實現對傾斜角θ值的分布情況的良好控制,則可以使LCD部件10獲得所需的將反射光線LREF射向觀眾P的定向性,從而可以改善朝觀眾P方向上的亮度效果。
下面對由光程差引起的色調變化進行說明。
如果照射在反射器1凹凸不平的表面1a上的平行光束形成了按照特定間距排列的亮點,并使得相鄰反射光線束LREF的光程差為一特定數值時,就會發生光波的干涉效應。
在這里,“亮點”指的是反射器1凹凸不平的表面1a上由于對入射光線束LIN產生反射作用而被觀眾P認作是明亮的位置。在一種情況下,干涉效應發生在三角形的凹下區域52和相鄰的突出部分51之間。在另一種情況下,干涉效應發生在相鄰的三角形凹下區域52或相鄰的突出部分51之間。
一般情況下,凹下區域52和相鄰的突出部分51之間的距離m近似為3μm,相鄰的突出部分51之間的距離近似為10μm,凹下區域52和相鄰的突出部分51之間的高度差h近似為0.5μm。在這里假定間距m比高度差h大很多,即m>>h。這樣,在隨后的說明中為了簡化起見就可以忽略高度差h的存在。
圖10示意性地描繪出入射光線束LIN和反射光線束LREF的光路。其中點A和C處的傾斜角θ的大小相等,象入射光線束LIN一樣,反射光線束LREF具有相同的傳播方向。
使用圖10中所示的參考符號可以將通過點A和C的光程差ΔL用下面的式子表示出來。
ΔL=CD-AB=m(sin TIN-sin TREF)在這里,入射光線束LIN的波長用λ表示。這樣,使相鄰的反射光線束LREF發生干涉效應的相位差δ應滿足的方程式如下。其中n為自然數。
δ=n(2π/λ)·ΔL=n(2π/λ)·m(sin TREF-sin TIN)
這樣一來,觀眾P觀察到的所有反射光線LREF的總強度I可由下面的等式確定,其中I0為非交變部分的幅值,Ii為交變部分的幅值。
I=I0+IIcosδ這就使得反射光線的總強度I的大小隨著入射光線束LIN的波長λ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意味著觀眾P可以強烈地辨別出某一波長的光線,并且只能依稀地辨別出另一波長的光線。換句話說,觀眾P從部件10的屏幕上面所看到的圖象中包含了顯著的色調變化。
根據表1中所示的上述主觀評價測試結果可以看出,在如下的條件下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亮度。
表4
同時還發現,如下的關系(d/L)>(1/15)被優先滿足。
如果波長λ為550nm的入射光線LIN以TIN等于30°的入射角照射在反射器1的表面1a上面,包括了相長干涉在內的反射光線LREF的發射或反射角TREF的數值如表5所示,其中間距m被作為參數使用。
表5
實際上,第一個波峰出現在發射或反射角TREF近似為36°的時候。因此,不會導致干涉效應的間距m的有效值要比3μm大(即m>3μm)。由于突起部分51的間距和凹下部分52的間距近似為10μm,因此可以推斷,干涉效應是由相鄰的突起部分和凹下區域引起的,而由相鄰的突起部分51之間和相鄰的凹下區域52之間產生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圖11所示為發明人用來測量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器1的光學特性的一種方法。
在該測量方法中,白光以30°的入射角照射在反射器1的樣品1或2的表面上,然后采用分光光度計IMUC(由Otsuka電子有限公司制造,型號為LCD7000)對由樣品1或2產生的發射或反射角在0°-60°之間的反射光線進行檢測。這樣就可以得到各個發射角度的波長-亮度特性。將獲得的特性值轉換成在x,y色度圖表中代表亮度和色度坐標(x,y)的Y值。
樣品1和2是根據下面表6和7所示的條件制作而成的。
表6
表7
圖12A和12C中描繪的分別是發射(反射)角與樣品1和2的Y值(即亮度)和色度坐標(x,y)之間的關系曲線。圖12B和12D反映的分別是繪制在x,y色度圖表中的樣品1和2的色度坐標(x,y)。
從圖12A到12D可以看出,樣品1沒有產生干涉效應而樣品2產生了干涉效應。從圖12A和12C所示的Y值的變化上很難分辨出樣品1和2的干涉效應的強弱程度。而從圖12B和12D所示的色度坐標(x,y)的變化上則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如下的差別具體地說,樣品1的(x,y)的變化范圍是δx近似小于0.05;δy近似小于0.05(即δx近似<0.05;δy近似<0.05)。另一方面,樣品2的(x,y)的變化范圍是δx和δy近似增加到0.1左右(即δx近似<0.1;δy近似<0.1)。因此可以看出,樣品2的干涉效應的強度要高于樣品1。
對于樣品1來說,如果發射角度發生變化,則如圖12B所示的那樣,在以白色的坐標點(0.31,0.31)為圓心,以近似0.025為半徑的圓內將畫出近似呈橢圓形的軌跡。另一方面,對于樣品2來說,如果發射角度發生變化,則如圖12D所示的那樣,同樣以白色的坐標點為圓心,以0.05近似為半徑的比樣品1要大的圓內將畫出近似呈橢圓形的軌跡。因此,要定量地測量干涉效應的強度,除了測量Y值以外還要測量色度坐標(x,y)。
另外,要分辨出干涉效應的允許強度,如圖13所示,需要在x,y色度圖表中以白色的坐標點(0.31,0.31)為圓心,以0.05為半徑畫一個圓。在圖13中,R、G和B分別代表紅色(R)、綠色(G)和藍色(B)的坐標點。
盡管在本實施例中白色的x和y坐標為(0.31,0.31)(即x=y=0.31),但是本發明并不僅限于此。白色的x和y坐標可以是(0.29-0.33,0.29-0.33)。換句話說,根據色溫的不同,x和y的各個坐標值可以在0.29至0.33的范圍內變化。
圖14A和14B反映的是根據本實施例的反射器1的具有相同形狀的突起明亮區域61和凹下明亮區域62(或者說,圖7中所示的突起部分51和相鄰的凹下區域52)。這兩個明亮區域61和62的傾斜角θ具有近似相等的數值。
由于突起明亮區域61和凹下明亮區域62具有近似相等的傾斜角θ,根據圖10所示的模型,將會發生干涉效應。區域61和62具有特定的比一個點要大的寬度,這樣,所有反射光線的相位差都是由反射器1上所有突起明亮區域和凹下明亮區域61和62處的反射光線束的疊加而形成的。
在這里,突起明亮區域61和相鄰的凹下明亮區域62之間的最小和最大距離分別被定義為Lmin和Lmax。區域61和62之間的平均距離被定義為Lmean=(Lmin+Lmax)/2。在這種情況下,區域61和62的分散程度被表示為(Lmax-Lmin)/Lmean。在設計時應優先選擇能消除波長分散現象的明亮區域61和62的分散度,即[(Lmax+Lmin)/Lmean]。
如果第二絕緣層19的最小距離d和突起部分51的中心距L滿足關系式(d/L)>(1/15),則反射器1的凹凸不平的表面1a的曲率可以完全被確定下來。這就意味著可以按照需要來設計區域61和62的傾斜角。如果(d/L)等于或小于(1/15),則傾斜角可能會太大,而曲率則可能太小,導致明亮區域61和62的分散度太小。因此,最好能使關系式(d/L)>(1/15)得到滿足。
發明人沿著圖7中連接點P1和P2的直線(即直線P1P2)對具有如圖7所示的凹凸不平圖案的反射器1的表面粗糙度進行了測量。測量結果如圖15A和15B所示。圖15A反映出表面1a的高度變化與沿著直線P1P2方向上的距離之間的函數關系。圖15B反映出表面1a的傾斜角變化與沿著直線P1P2方向上的距離之間的函數關系。
在圖15A中,曲線上的粗體線A1、A2、B1和B2代表的是傾斜角在2°-6°之間的區域。粗體線A1和A2分別與圖7中鄰近三角形凹下區域52的頂角的明亮區域61和62相對應。粗體線B1和B2分別與圖7中鄰近三角形區域52底部的明亮區域61和62相對應。
對于與粗體線A1和A2相對應的鄰近區域52的頂角的明亮區域61和62來說,Lmax=10μm,Lmin=3.5μm。因此,可以通過下面的式子來求得明亮區域61和62的分散度(ΔL/L)。
(ΔL/L)=(Lmax-Lmin)/Lmean=(10-3.5)/6.5=1.0另一方面,反射光線LREF的波長λ的分散度(Δλ/λ)可以通過下式求得。
(Δλ/λ)=(λmax-λmin)/λ=(550-450)/500=0.2大小為0.2的波長分散度可以被明亮區域61和62的大小為1.0的分散度有效地抵消掉。
對于與粗體線B1和B2相對應的鄰近區域52底部的明亮區域61和62來說,Lmax=4μm,Lmin=3μm。因此,可以通過下面的式子來求得明亮區域61和62的分散度(ΔL/L)。
(ΔL/L)=(Lmax-Lmin)/Lmean=(4-3)/3.5≈0.3這樣一來,大小為0.2的波長分散度不能被明亮區域61和62的大小約為0.3的分散度有效地抵消掉。
因此,對于具有如圖7所示的由規則分布的三角形凹下區域52形成的凹凸不平圖案的反射器1來說,在各個區域52的頂角附近,干涉效應可以得到抑制。因而可以降低由干涉效應引起的反射器1的色調的總變化。
盡管上述實施例中的反射器1的凹凸不平的圖案是由三角形凹下區域52構成的,但是除了三角形外,各個區域52還可以具有任何其它類型的封閉幾何形狀,例如象圖16和17所示的矩形或橢圓形。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在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上述反射器1中,突起明亮區域61和凹下明亮區域62的傾斜角是可以控制的。
對于用于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型LCD器件10的反射器1來說,反射器1的凹凸不平表面1a所具有的突起圖案使得與表面1a之間的傾斜角按照特定的規律分布。確定這種分布,使得傾斜角θ值為0°的第一區域在面積上所占的比例為15%或更少,并且使傾斜角θ值在2°-10°之間的第二區域在面積上所占的比例為50%或更多。這樣一來,沿著特定方向傳播的反射光線LREF的比例將會得到增加。也就意味著反射光線LREF中射向觀眾方向的光線數量得到增加。因此,入射光線LIN被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器1的凹凸不平表面1a有效地反射到觀眾一側。
另外,還可以方便地對傾斜角度值的分布進行設計以使反射光線中射向觀眾方向的光線數量得到增加。
反射器整個表面的可見度都得到了提高。
同時,由于滿足特定分布的凹凸不平表面1a的傾斜角度值的平均值在2°-6°之間的范圍內,這就使得在使用反射器的環境或情況下可以使反射器適合于典型的光源布置,從而優化了反射效率,這是一個附加的優點。
如果反射器1的凹凸不平表面1a的突起圖案使得色度圖表中的色度坐標(x,y)隨著視角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變化范圍,且這一變化范圍限于色度圖表中半徑近似為0.05并以與白色相對應的點為圓心的圓內,則干涉效應可以得到有效的抑制。也就是說,由干涉效應引起的色度變化可以得到抑制。另外,采用測量儀器通過測量色度圖表上色度坐標(x,y)的變化即可以方便地了解反射器1的光學特性而無須進行其它工作。
圖16和17反映的是在圖3所示的LCD部件10中用于蓋住下面的突起物18的第二絕緣層19的突起圖案的變形。在上述實施例中,凹下區域52是三角形的。而在圖16所示的變形中,凹下區域52是矩形的,在圖17所示的變形中,凹下區域52是橢圓形的。在這些變形中,同樣可以獲得與上述實施例相同的優點。變形毫無疑問,本發明不只限于上述的實施例。在本發明的設計思想范圍內,可以對實施例作出任何變化或修改。例如,盡管在上述實施例的LCD部件中,反射器1由突起物18、第二絕緣層19和反射器電極20構成,但是它可以具有任何其它有別與此的結構。
盡管已對本發明的優選形式進行了說明,但需要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來說,沒有脫離本發明思想的修改將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本發明的領域完全由下面的權利要求來確定。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反射型LCD器件的反射器,它包括具有突起圖案的凹凸不平的表面;且該突起圖案使得相對于表面的傾斜角按照特定的規律分布,其中傾斜角θ值為0°的第一區域在面積上所占比例為15%或更少,而傾斜角θ值在2°至10°之間的第二區域在面積上所占比例為50%或更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器,其特征在于,滿足特定分布的凹凸不平表面的傾斜角度值的平均值在2°至6°之間的范圍內。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器,還包括突起物及相鄰突起物之間所形成的凹下區域;用于蓋住突起物的第一凹凸不平層;和形成于第一層上面的反射器的底層,各個凹下區域具有封閉的幾何形狀;其中第一層具有由突起物所產生的不平整度;而底層具有與第一層的不平整度相對應的不平整度,從而形成了反射器表面的突起圖案。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器,其特征在于,各凹下區域所具有的封閉幾何形狀為選自三角形、矩形和橢圓形中的一種構成的。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器,其特征在于,各突起物具有寬度W和高度D,且兩者滿足關系式0.5≤(D/W)≤1.0。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凹凸不平層具有最小高度d、突起物具有中心距L、且兩者滿足關系式(1/20)≤(d/L)≤(1/5)。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器,其特征在于,各突起物具有高度D、第一凹凸不平層具有最小高度d、且兩者滿足關系式(D/d)≤3。
8.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器,其特征在于,包含在單個象素中的突起物具有一個最大高度值。
9.一種用于反射型LCD器件的反射器,它包括具有突起圖案的凹凸不平的表面;該突起圖案使得色度圖表中的色度坐標(x,y)隨著視角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變化范圍;且這一變化范圍限于色度圖表中半徑近似為0.05并以與白色相對應的點為圓心的圓內。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反射器,還包括突起物,對突起物進行安排,使相鄰突起物之間形成凹下區域;用于蓋住突起物的第一凹凸不平層;和形成于第一層上面的反射器的底層;其中各個凹下區域具有封閉的幾何形狀;其中第一層具有由突起物產生的不平整度;而底層具有與第一層的不平整度相對應的不平整度,從而形成了反射器表面的突起圖案。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反射器,其特征在于,各凹下區域所具有的封閉幾何形狀為選自三角形、矩形和橢圓形中的一種構成的。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反射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凹凸不平層具有最小高度d、突起物具有中心距L、且兩者滿足關系式(1/15)≤(d/L)。
13.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反射器,其特征在于,突起圖案使得相對于表面的傾斜角按照特定的規律分布;其中當入射光線照射在反射器的表面上時,將會產生特定程度的明亮區域,且各個區域的傾斜角在2°至6°之間的范圍內。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反射器,其特征在于,突起明亮區域和相鄰的凹下明亮區域之間的最小和最大距離分別被定義為Lmin和Lmax、突起和凹下明亮區域之間的平均距離被定義為Lmean=(Lmin+Lmax)/2、并滿足關系式(Lmin-Lmax)/Lmean≥0.2
15.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反射器,其特征在于,各凹下區域所具有的封閉幾何形狀為選自三角形、矩形和橢圓形中的一種。
16.一種包含有如權利要求1到15之一所述的反射器中的一種的反射型LCD器件。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種用于反射型LCD器件的反射器,它可以有效地將入射光線反射到觀眾一側并能抑制色調的變化。反射器中包含具有突起圖案的凹凸不平的表面。該突起圖案使得相對于表面的傾斜角按照特定的規律分布,其中傾斜角θ值為0°的第一區域在面積上所占比例為15%或更少,而傾斜角θ值在2°-10°之間的第二區域在面積上所占比例為50%或更多。該突起圖案還使得色度圖表中的色度坐標(x,y)隨著視角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變化范圍。這一變化范圍限于色度圖表中半徑近似為0.05并以與白色相對應的點為圓心的圓內。
文檔編號G02B5/10GK1479140SQ0214189
公開日2004年3月3日 申請日期2002年8月27日 優先權日2002年8月27日
發明者坂本道昭, 山口裕一, 池野英德, 松野文彥, 吉川周憲, 一, 憲, 彥, 德 申請人:Nec液晶技術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