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視投影屏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顯示設備的投影屏。
背投電視例如包括在其中形成圖像的投影型陰極射線管(CRT)。所形成的圖像經投影透鏡投射到背投屏幕。背投屏幕具有表面,在表面上顯示用于觀看的最終圖像。背投屏幕將來自投影透鏡的光線擴張錐重定向成將預定觀眾位置包括在內的有限的方向范圍內,從而得到圖像亮度增益。背投屏幕也會減少降低顯示圖像對比度的環境光的反射。
背投屏幕通常包括用于引導光線的菲涅耳透鏡狀元件和用于產生光線角擴散的獨立的雙凸透鏡狀元件。菲涅耳屏幕元件起單個大視野透鏡的作用,它聚集來自投影儀的光線并重定向光線,以使光線近似平行地到達透鏡狀屏幕元件。因此,菲涅耳透鏡的焦距由所需的平行光和到投影儀的光程來確定。菲涅耳屏幕元件由一片透明的光學材料形成,與單獨透鏡狀屏幕元件的投影儀側接觸放置。
可以利用光線被菲涅耳透鏡狀元件重定向后傳播的主要方法對投影屏幕進行分類。三種類別分別是漫射、折射及反射/折射。漫射結構由小曲面特性隨機圖案(pattern)和/或散布在傳播光線的雙凸透鏡體上的光線散射粒子組成。折射結構由謹慎規定的類似曲面特性的小透鏡組成,和/或以定義好節距的一個或兩個尺寸進行復制。這種透鏡排列引入了投影圖像的定期空間采樣,不利的是后者會形成與菲涅耳透鏡結構的投影像素的莫爾拍頻(beat)。
背投顯示器的典型透鏡屏幕部件有形成在觀察器表面上的透鏡狀元件。相同的透鏡狀元件覆蓋整個透鏡狀屏幕部件并按恒定位移水平重復。透鏡狀元件的高度僅在跨越屏幕水平方向上變化;沿經過任何給定水平位置的垂直方向上沒有變化。給定的透鏡體或透鏡狀元件線性跨越透鏡狀屏幕部件的整個高度,從尖端邊緣到底邊緣沒有變化。給定的透鏡狀元件有一對反射側面和介于側面之間的透鏡部分。透鏡狀元件通過反射和折射組合來改變光線的方向。反射主要發生在進行反射的透鏡狀元件的側面上。折射發生在光線朝觀眾射出的透鏡部分上。
采用創造性特征的投影屏的雙凸透鏡部件包括透鏡狀元件。每個透鏡狀元件沿垂直或高度方向延伸并高水平或寬度方向重復從而形成平面,該平面確定垂直于平面的第一軸。給定的透鏡狀元件包括一對反射側面部分和插在兩個側面部分之間的折射尖端部分。一對側面部分的其中之一在一個側面部分和相鄰透鏡狀元件的側面部分之間的連接處形成傾斜區,傾斜區相對于第一軸的角度介于5和15度范圍內。一個側面部分至少在包括連接處的一個側面部分的區域內覆蓋有反射涂層。該對反射側面部分將從投影儀入射的光線朝折射尖端部分反射,將反射光線通過面對觀眾的折射尖端部分的表面進行折射。每個折射光線被折射尖端部分的凸面折射。
環境光的陷阱結構設在透鏡狀元件之間。散射結構設在投影儀側面上(和/或體內部)。
一種體現創造性特征的投影屏幕的雙凸透鏡包括多個透鏡狀元件。每個透鏡狀元件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重復以形成平面,該平面確定垂直于平面的第一軸。給定的透鏡狀元件包括折射尖端部分及一對反射側面部分。側面部分在其一對端部邊緣之間分別具有插入的折射尖端部分。一對側面部分中至少有一個具有與相鄰透鏡狀元件的側面部分一樣的連接邊和包括公用連接邊緣的傾斜區。傾斜區相對于第一軸形成小于15度的角。一個側面部分至少在包括公用連接邊緣的傾斜區上覆蓋有反射涂層。該對反射側面部分將從投影儀射入的光線朝反射尖端部分方向進行反射,用于通過面對觀眾的反射尖端部分的表面折射反射光。來自尖端部分的每個折射光線都被凸面折射。
圖1所示為體現創造性特征的背投屏幕,其包括菲涅耳屏幕部件及透鏡狀屏幕部件;圖2a以簡化方式示出了圖1的透鏡狀屏幕部件的透鏡狀元件內的光路;圖2b和2c以簡化方式示出了圖2a中的透鏡狀元件及相鄰的透鏡狀元件的結構和操作;及圖3a和3b以簡化方式示出了圖1中的透鏡狀屏幕部件的透鏡狀元件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和操作。
圖1所示為背投屏幕200,它包括傳統菲涅耳屏幕部件98,菲涅耳屏幕部件98具有面向例如包括CRT(未示出)的投影儀的側面98a。體現創造性特征的透鏡屏幕部件99具有底面101,底面101可以是相對扁平地面對菲涅耳屏幕部件98的側面98。透鏡屏幕部件99的相對表面101’面對觀眾。軸Z既與表面101垂直或正交,又與相對表面101’的平均面垂直或正交。透鏡狀屏幕部件99可用聚合材料形成。所投射的圖像光線經圖1的菲涅耳透鏡部件98近似垂直入射到透鏡狀屏幕部件99的表面101。
圖2a以簡化方式示出了體現創造性特征的圖1中的透鏡狀屏幕部件99的lenslet或透鏡狀元件100內的光路。圖2b和2c以簡化方式示出了圖2a中的透鏡狀元件100和相鄰透鏡狀元件100″的結構和操作。在圖1、2a、2b和2c中的相同的符號和數字表示相同的對象或功能。
每個透鏡狀元件,例如圖2b中的透鏡狀元件100沿垂直或高度方向V延伸并沿圖1的水平或寬度方向H以圖2b或3b中的恒定位移W1重復。恒定位移W1稱為圖1中的透鏡狀屏幕部件99的節距。為便于對比,同樣定義的菲涅耳屏幕部件98的節距最好小于透鏡屏狀幕部件99的節距的75%。
例如,圖2b中的透鏡狀元件100包括一對反射側面104和105。在側面104和相鄰透鏡狀元件100″的側面105a之間形成角Φ。具有連續曲線外凸形狀的透鏡尖端部分103,分別在末端邊緣142和末端邊緣141之間的透鏡輪廓的尖端上插入到反射側面104和105之間。尖端部分103具有寬度W2。相鄰透鏡狀元件100″的側面105a的末端邊緣141a和透鏡狀元件100的末端邊緣142之間的距離值等于差W1-W2。
在圖2a中,來自未示出的投影儀的入射光的第一部分(用線束B表示),大體上直接部分是間接反射地將尖端部分103截取。線束B的光線一旦射出透鏡狀屏幕部件99即被折射,并水平傳播至關于垂直軸Z對稱的相應的角光線扇面B’。角光線扇面B’的角度范圍由與尖端部分103的表面的特定曲率有關的表面坡度范圍確定。角β提供角度測量,在所述角度處,折射光角密度在光線扇面B’的中心降至近似1/2密度。
由線束A表示的入射光的第二部分被透鏡狀屏幕部件99的反射左側面104反射。這些光線水平偏離角Φ,Φ是在反射點上側面104和相鄰透鏡狀元件100″的側面105a之間的夾角。當偏離光線到達反射側面104和反射側面105之間的尖端部分103時,部分光線射出透鏡狀元件100,部分光線在透鏡區內被全內反射阻止射出(未示出)。那些射出的光線形成光線扇面A’,以相對于垂直軸Z的順時針角+Φ聚集在軸周圍(未示出)。在扇面A’內的光線密度一般在量級與扇面B’中的角度β相當的角度范圍內從最大值變為最大值的一半。
用于反射圖2a的線束A的圖2b的反射涂層120放置在圖2b中側面104的邊緣140和邊緣142之間。反射涂層120最好應用薄的保形涂層。涂層120可以是反射金屬,例如銀、鋁或鉻。或者,所需的反射可以通過全內反射實現。由于透鏡狀元件100的側面104和105的陡度,如果透鏡狀元件100的側面104和105涂上至少一個光波長厚度的低折射率材料,則發生全內反射。
低折射率涂層120的折射率nc最好滿足條件nc<nsin(θ),其中n為透鏡狀元件100的折射率。例如,θ是側面104相對于透鏡狀屏幕部件99的平面101的一個角度減去散射結構150的特征發散角,下文繼續參考。θ的值接近90-Φ/2。
入射光的第三部分(未示出)以相同的方式在其底面101上進入元件100并到達透鏡狀元件100的側面105。在入射光的第三部分(未示出)中,距透鏡狀元件100的垂直軸Z右側給定距離的光線是與距垂直軸Z左側同樣距離的線束A中光線的鏡像。因此,光線的第三扇面(未示出)以左向角位移Φ射出透鏡狀元件100。在光線第三扇面中的光線(未示出)在位置和角度上均形成光線扇面A’中的那些光線的鏡像。
例如,圖2b中的透鏡狀元件100的成角的或傾斜的側面104和105從連接邊緣140延伸出高H1,其中側面104和105a相連。成角的側面104和105被具有寬度W2的連續彎曲的尖端部分103覆蓋。透鏡狀元件100的側面104和105既可以是直線的也可以是彎曲的。
光線110的光路在圖2a中的底面101的左邊緣140以平行于圖2c的屏幕垂直軸Z的方向入射。邊緣光線110相對于屏幕垂直軸Z以等于Φ的角度從透鏡狀元件100傾斜側面104反射,其中Φ為相鄰側面104和105之間的夾角。反射的邊緣光線110a最好在彎曲尖端部分103的極右手邊緣141到達位于圖2c中的虛水平線上方的尖端部分103。該幾何關系可由以下算式表達H1=(W1+W2)/2tan(Φ) (1-1)當滿足等式(1-1)所表示的第一條件時,在圖2a的透鏡組件底面101上平行于屏幕垂直軸Z且指向傾斜左側面104的所有光線都利于被反射。有利的是,這些被反射的光線會到達沿彎曲尖端部分103的寬度方向的所有位置。平行于屏幕垂直軸Z的入射光代表已經通過圖1中的菲涅耳透鏡部件98和透鏡狀屏幕99的漫射結構150的光線的平均方向。
在實現創造性特征時,例如側面部分104具有與相鄰透鏡狀元件100″的側面部分105a一樣的連接邊緣140,且至少在包括公用連接邊緣140以形成角130的區域上是傾斜的。角130處于5和15度的范圍內。角130的范圍等于確定斜度的角范圍Φ的一半。包括連接邊緣140的區域覆蓋反射涂層120的相應部分。有利的是,圖2c的邊緣光線110會到達尖端部分103。另一方面,在光線110左面一點的未示出的光線會被反射到達相鄰透鏡狀元件的相應尖端部分103,圖2c中未示出。由此,可以得到有效的反射涂層120。
在邊緣140和142之間所有點上的反射側面104的斜度最好介于角范圍130之內,角范圍130介于大約5度和15度之間。例如,如果確定側面104的斜度(在任一點上)的角范圍130太大,則來自投影儀的過多的光線會經多次反射,不利之處是無法避免經過透鏡部分103。另一方面,如果角范圍130太小,則難于制作這個結構。這是因為塑模工藝需要后角以使塑料可以從模子中取出來。
圖2b的側面104或105的高度H1加上凸透鏡部分103的高度H2一起確定透鏡狀元件100的總高度。透鏡100的寬高比由透鏡狀元件100的總高度和節距之間的比率確定。
側面104或105的長度最好選擇為足夠反射光橫跨透鏡部分103的總寬度,但不會大到足量光線從相對側進行第二次反射。該條件與前述角范圍130介于大約5度和15度之間的必要條件一樣,均需要介于大約1.5至3.0范圍內的更大的寬高比。
屏幕垂直軸Z和彎曲尖端部分103表面的每個垂直軸(例如垂直軸155)之間的角處于角±α范圍內。從屏幕垂直軸Z沿順時針測量正角α。尖端部分103的曲率半徑不需要為常數。
最佳幾何圖形的第二個條件涉及圖2b的透鏡尖端部分103的邊緣141上角α的大小。橫跨凸面尖端部分103的角范圍±α設得比大約30度還要大,也就是說,有利的是,范圍大到足以在水平方向上提供充分的光擴散。
被從側面104的邊緣140反射的圖2c的反射邊緣光線110a,在透鏡部分103的邊緣141上被截斷。為使被反射的邊緣光線110a最銳利地被折射到彎曲尖端部分103的左側,介于光線110a和相應的法線155之間的相對角|Φ-α|最好盡可能地接近透鏡媒質的臨界角。這可以用算式表示為α=Φ+sin-1(1/n),(1-2)其中n為透鏡媒質的折射率。滿足上述第一和第二條件的透鏡狀元件100通常會以最大范圍的角傳播入射光。
方程式1-1的結果是對于H1/W1的比值要大于3/2的情況而言,尖端寬度W2大約為整個透鏡寬度W1的三分之一。這意味著大約三分之一的入射光通量在行進至彎曲尖端部分103前從左側面104被反射,三分之一沒有被反射直接到達尖端部分103,其余三分之一從右側面105被反射。因此形成的出射光的三個扇面具有近似相同的光通量水平。從左側面104反射的圖2a的光線扇面A’以向右角偏移從透鏡部分103射出。從左側面105反射的光線扇面(未示出)具有向左角偏移。未被反射的光線扇面B’關于屏幕垂直軸Z對稱地重新分布。總的來說,三個光線扇面提供隨著離屏幕垂直軸Z的水平角的增加而單調減少的連續亮度分布。
為實現創造性特征,至少在包括底邊緣140的邊界或連接區,施加圖2b的涂層120,底邊緣140處于透鏡狀元件100的側面104及透鏡狀元件100″的側面105a之間。因此,有利的是,圖2c的光線110提供來自透鏡部分103的折射光。然而,我們希望將涂層120應用到除尖端部分103外的透鏡狀元件100表面的所有部分,尖端部分103不用于光線的折射傳播。
尖端部分103的折射作用由透鏡狀元件100的側面104和105之間凸面來實現。因此,每個從側面104和105反射的光線在尖端部分103的凸面被截斷。尖端部分103的凸面的折射作用使光強在任何視角上變得比尖端部分103表面的任意部分都不凸要更均勻。
位于區121上的光陷阱結構最好形成在透鏡狀元件100側面104和105的涂層120的頂部上,在面對觀眾的表面101’上。光陷阱結構121用吸光材料制成,吸光材料保形地涂在透鏡狀元件100的側面104和105上反射涂層的觀眾側。因為反射涂層120的存在,該吸收材料的吸收率和折射率對經過透鏡狀元件100的投射光的傳播均不產生影響。
由于使用上述最佳側角130產生深的、凹的材料可以涂在其上的向上表面,因此吸收效率會顯著提高。從觀眾側到達光陷阱的環境光通常會經歷幾個局部反射,在返回到觀看空間前,每次反射時強度都會明顯減弱。因此,在區域121處的光陷阱結構有效地吸收環境先。
由于光陷阱占據的觀眾側表面區域的百分比很高,通常為40%至60%,這也會提高吸收效率。相比較,使用黑色矩陣條紋(矩陣涂層近似刨床[planer],部分有吸收涂層)的屏幕將環境光在僅僅一次反射后反射回觀眾。因此,在區域121內光陷阱結構上的涂層的黑色不如具有黑色矩陣涂層的傳統屏幕那樣關鍵。這是因為存在多個表面碰撞。有利的是,在區域121上的光陷阱結構也會比傳統屏幕更有效地減少反射到觀眾的環境光,傳統屏幕是在塑料上使用染色的吸收材料。
為實現本發明的另一個創造性特征,散射結構150為通過透鏡狀屏幕部件99的光線引入控制角分布。散射結構150的最佳位置是放在面對投影儀(未示出)的表面101上。表面101上的散射結構150包括隨機的或具有一定圖案的細紋調制。或者,微小的散射結構150可以合并到透鏡狀部件99整體上,或者可以將表面效應和體效應組合起來。
在射出面101’上沒有透鏡100的情況下,散射結構150最好應該能夠擴散來自投影儀(未示出)的以與屏幕軸Z成近似8至12度角垂直于屏幕到達的光。所擴散的光強分布通常關于軸Z呈圓對稱,在全部方位角上具有相同亮度,且至少在垂直方向上擴散光線。
散射結構150提供三種不同的功能。首先,它在垂直方向V上提供所投影的光線遠離屏幕軸Z的充分角擴散,以使所示圖像不會局部出現“熱點”。第二,散射結構150通過分散從環境光的投影儀側的面101的內反射來改善對比度,環境光進入透鏡狀屏幕部件99的觀察面101’。第三,散射結構150抑制由周期透鏡狀元件(例如透鏡狀元件100,在透鏡狀屏幕部件99的觀察面101’上)確定的入射光模式的周期采樣產生的莫爾假象。
所有入射光在射出透鏡狀元件100前均通過散射結構150。散射的一種結果是在平行的入射光在圖1中的H方向上水平偏轉,分布密度在由±δ確定的角偏轉內降至約一半。
來自散射結構150的相對小的水平偏轉通常會對進一步產生在透鏡狀元件100的光路上的水平偏轉的分布產生微不足道的變化。不在從投影儀到透鏡狀屏幕部件的第一通道上的雜散光通常會以大于±δ的角進入透鏡狀元件100,并超過由尖端部分103最后截取的接受角。雜散光在透鏡狀元件100的側面104或105上經多次反射后最終被吸收,或反射回透鏡狀元件100的底面101上。
為實現創造性特征,透鏡狀屏幕部件99具有側角130、尖端部分103的折射強度及散射結構150的散射強度的平衡,使得下列三個條件同時滿足2β≈Φ;3β=所需水平觀察角;δ=所需垂直觀察角。此外,透鏡狀屏幕部件99的厚度選擇成散射結構150分散的光線抑制由于透鏡狀屏幕部件99和菲涅耳屏幕部件98采樣形成的光線的莫爾拍頻波形圖。透鏡狀屏幕部件99的可用厚度范圍為恒定位移的近似5至10倍,恒定位移具有例如在相鄰透鏡狀元件100和100’之間的值W1,被稱為透鏡狀屏幕部件99的節距。而且,透鏡狀屏幕部件99的節距要選擇小于投影系統所需分辨率的近一半。
有利的是,透鏡狀屏幕部件99提供水平方向H上的寬闊的觀察空間(例如大于±45度),且垂直方向V上的狹窄觀察空間(例如±8至±12度)。而且,最后得到的圖像無莫爾假象。
圖3a和3b以簡化方式示出了與圖2a和2b中的透鏡狀元件100相類似的透鏡狀元件111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和操作。在圖3b中,也示出了與圖2b中的透鏡狀元件100″相類似的相鄰透鏡狀元件111″。在圖1,2a,2b,2c,3a和3b中的相同的符號和數字表示相同的對象或功能。
在圖3b中,雙透鏡尖端部分103具有彎曲的尖端表面,它由一對橫向放置且關于lenslets的中心軸Z’對稱的部分103a和103b形成。與圖2b中的排列相同,透鏡狀元件111底的寬度為W1,同時整個彎曲尖端部分占據寬度W2。在相鄰透鏡狀元件111和111″的相對側面104’和105’之間測量夾角Φ。
假定在圖3a中的實施例采用由方程式1-1和1-2定義的相同的幾何限定,且形成的部分103a和103b是圖3a和3b中的尖端部分103的一半尺寸的復制品。因此,由于在圖3b的尖端部分103上所遇到的表面法線的角分布是相同的,所以出射光方向上的分布應與圖2a和2b的排列相同。
然而,我們希望在圖3a上具有反射的邊緣光線111a,反射邊光線111a在透鏡狀元件111的垂直軸Z’上的中心點156上到達尖端部分103’。從該條件得出下列表達式H1=W1/2tan(Φ) (2-1)在圖3a的排列中,平行于屏幕垂直軸Z’并從透鏡狀元件111的側面104’或105’反射的諸如光線111b的入射光僅會跨越部分103a和103b中相應一個的全寬度。因此,反射光111a僅跨越部分103a的全寬度。在圖3b的透鏡部分103’中的表面法線155’的最大角α以前面方程式1-2中所表達的相同方式涉及介于傾斜側面104’和105’之間的角Φ。
所介紹的圖3a的雙葉狀尖端部分103’有三個有利的結果1.在希望與圖2a的光線扇面B相類似,光線中間扇面(例如光線扇面,未示出)中較大部分出射通量的情況下,圖3a和3b的排列提供了設計上的靈活性。
2.對于介于圖3a和3b的相鄰側面104’和105’之間角Φ的給定值,比率H1/W1與圖2a和2b中的排列相比略微減少。同樣地,對于給定的比率H1/W1,介于圖3a和3b的相鄰側面104’和105’之間角Φ也會減小。在圖3a和3b排列中,最后得到的比W2/W1比圖2a-2c排列中得到的值1/3更接近于值1/2。
3.對于位于圖1中的透鏡狀屏幕部件99中心上的屏幕法線Z’附近的觀察位置來說,光線分布由沒有從圖3a和3b中的傾斜側面104’和105’反射的光線控制,每個透鏡狀元件,例如透鏡狀元件111,均以W2/2橫向間距形成一對間距小的投影圖像樣本。這種由透鏡狀元件111形成的雙樣本的有利之處在于取消了任何來自于間距W2的同線定期模式的莫爾拍頻(beat)。圖3a和3b的這種排列可設計出透鏡和菲涅耳節距比為2∶1的背投屏幕系統。
權利要求
1.一種投影屏的透鏡,包括多個透鏡狀元件,每個均沿第一方面延伸并沿第二方向重復以形成平面,所述平面確定垂直所述平面的第一軸,給定的透鏡狀元件包括折射尖端部分;及,一對具有所述折射尖端部分的反射側面部分,所述折射尖端部分分別插在其一對末端邊緣之間,所述一對側面部分至少其中之一具有與相鄰透鏡狀元件的側面部分一樣的連接邊緣,并具有包括所述公用連接邊緣的傾斜區,所述公用連接邊緣相對于所述第一軸形成小于15度的角,所述第一側面部分至少在包括所述公用連接邊緣的所述傾斜區上涂上反射涂層,所述一對反射側面部分將從投影儀入射的光線朝所述折射尖端部分反射,以通過面對觀眾的所述折射尖端部分的表面折射所述反射光線,以使每個來自所述尖端部分的折射光線被凸面折射。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其中所述凸面確定所述第一軸和每個垂直于所述凸面的軸之間角范圍的絕對值大于30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其中所述折射尖端部分的所述凸面由多個表面部分形成,每個所述多個表面部分確定所述第一軸和垂直于每個表面部分的相應軸之間角范圍的絕對值大于30度。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其中所述反射涂層包括薄的保形反射涂層。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其中所述反射涂層覆蓋在面對觀眾的所述側面部分的表面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還包括由吸光材料制成的光陷阱結構,所述吸光材料大約共形地涂在面對觀眾的所述反射涂層的觀眾側上。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其中所述反射涂層具有至少低折射率材料的一個光波長厚度。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還包括光散射結構,它設在面對投影儀側的所述透鏡狀元件表面上,能夠在垂直方向上將來自投影儀的偏離校準光軸8至12度的準直光傳播。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還包括光散射結構,它設在所述透鏡體內,能夠在垂直方向上將來自投影儀的離開校準光軸8至12度的校準光傳播。
10.一種投影屏的透鏡,包括多個透鏡狀元件,每個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在第二方向重復,形成確定垂直于所述平面的第一軸的平面,給定的透鏡狀元件包括用于折射從投影儀方向入射的光線的折射尖端部分;及一對具有所述折射尖端部分的所述側面部分,所述折射尖端部分分別插在其一對末端邊緣之間,所述一對側面部分中的至少一個側面部分具有與相鄰透鏡狀元件的側面部分一樣的連接邊緣,并具有與關于所述第一軸成小于15度的角的傾斜區,它覆蓋有用于吸收從觀眾方向入射的光線的吸光保形涂層。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透鏡,其中所述從觀眾方向入射的光線一部分通過多個反射路徑在所述吸光保形涂層中被吸收。
全文摘要
背投顯示屏的透鏡狀屏幕部件在觀眾面上形成有透鏡狀元件。相同的透鏡狀元件覆蓋整個透鏡狀屏幕部件并以恒定位移水平重復。給定透鏡狀元件包括一對反射側面部分和插入兩個側面部分之間的折射尖端部分。一對側面部分中的一個在一個側面部分和相鄰透鏡狀元件的側面部分之間的連接處形成傾斜區。傾斜區相對于第一軸的角度介于5和15度范圍內。一個側面部分至少在包括連接處的一個側面部分的區域上涂有反射涂層。該對反射側面部分將從投影儀入射的光線朝折射尖端部分反射,將反射光通過面對觀眾的折射尖端部分進行折射。每個折射光被折射尖端部分的凸面折射。
文檔編號G03B21/62GK1321252SQ00801811
公開日2001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00年6月20日 優先權日1999年7月2日
發明者D·L·馬蒂斯, W·C·斯圖爾特, G·A·阿方斯 申請人:湯姆森許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