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立體圖案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立體圖案構造,特別是一種利用高周波模具壓制出的立體圖案構造,不僅可有效避免因為高周波模具的工作電壓突波而產生火花及損傷立體圖案,而且又可保持立體圖案組成組件彼此的間距及完整性,可增進其產品美觀效果。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成長,消費者對于外著物的圖案視覺感受的要求也愈來愈高,而平面圖案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遠不如立體圖案,因此具有立體圖案的外著物較容易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及更能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習用的立體圖案,如圖1所示,單純地利用一高周波模具13壓制一基材10,而令其表面產生一事先設計的立體圖案15。但是,在其壓制的過程中,很容易因高周波模具13的工作電壓的突波而產生火花(導電突波),并因此在基材10表面形成一不可使用的受損區域11,如此不僅將降低產品生產良率,而且也將大幅增加制造成本。此外,習用的立體圖案15主要藉由人力逐一剝離剩余基材17,不僅耗費工時,且在其后續的加工程序中,例如將立體圖案15的各組成組件155組合成一具有義意的立體圖案15,并固設于一外著物上時,制作者必須大費周張地將各個組成組件155小心翼翼地排列整齊,且注意各個圖案組成組件155彼此的間距,以達到其完整性及美觀效果,而此制作方法卻令制作者耗盡心力,更無法有效提升其制作生產量。又,各個制作者的間距標準不易統一,致使大量生產時,立體圖案15及各組成組件155的相對位置容易參差不齊,進而影響產品的品質。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立體圖案構造,可有效避免因為高周波模具的工作電壓突波而產生火花及損傷立體圖案,又可保持立體圖案組成組件彼此的間距及完整性,進而可增進其產品美觀效果。
本實用新型藉由一適度力道對一基材的拉扯,致使基材表面存在有多個微小間隙,進而可有效避免高周波模具因基材表面的導電而產生放電火花,因此就不會產生受損區域,不僅可有效提升其產品的良率,亦可節省制造的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種立體圖案構造,固設一透光TPU披覆于立體圖案上,以保持立體圖案各組成組件彼此的間距及完整性,不僅可簡化制程,又可有效提升立體圖案的美觀性。
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種立體圖案構造,藉由一保護膜的包覆而有效防止外界灰塵的污染,進而可提高立體圖案的美觀及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立體圖案構造,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一電鍍層與一TPU層所組成的基材,且該電鍍層的外表面為該基材的第一表面,而該TPU層的外表面為該基材的第二表面,在該第一表面形成有至少一個細微間隙,并壓制該基材的第一表面,以形成至少一立體圖案。
以下結合附圖以具體實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說明,以便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特征、結構及所達成的功效。
圖1習知立體圖案受到火花損傷的構造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構造剖面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整捆基材的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剪裁基材的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拉扯基材的示意圖;圖6A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拉扯基材產生微小間隙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壓制基材的示意圖;圖7A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基材壓制后的局部剖面放大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去除非必要的基材的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涂附接合層的基材的示意圖;圖9A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涂附接合層的基材的局部剖面放大示意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案剝離剩余基材的示意圖;圖11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保護膜包覆已剝離的立體圖案的示意圖;圖12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披覆透光層的基材的示意圖;及圖13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立體圖案剝離剩余基材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0基材;11受損區域;13高周波模具;15立體圖案;155組成組件;17剩余基材;20原材;21基材;211電鍍層;212微小間隙;213TPU層;215第一表面;217第二表面;219立體圖案;2195組成組件;220非必要基材;23透光層;25接合層;27保護膜;29剩余基材;31高周波模具。
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請參閱圖2所示的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構造剖面示意圖;如圖所示,一基材21由一電射膜或電鍍層211及一TPU層213所組合而成,其中該電鍍層211的外表面可定義為該基材21的第一表面215,該TPU層213的外表面則定義為該基材21的第二表面217。于該基材21的第一表面215上壓制有至少一立體圖案219,且該第一表面215上披覆有一TPU成份的透光層23,另外該第二表面217則涂附有一具有硅膠成份的接合層25。
藉由該電鍍層211的設置,使得該立體圖案219的亮度、色彩及視覺質感得以大幅增加,若該立體圖案219被設置于一外著物(未顯示)上時,例如布料或皮革等外著物,會因其亮度或金屬色彩之故,而可增加外著物的美觀性。
此外,請參閱圖3及圖4至圖10分別所示的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制造流程圖及各步驟相對應的立體構造示意圖;如圖所示步驟301,將一整捆的原材20剪裁成適當尺寸的基材21,該基材21由一電鍍層211及一TPU層213組合而成,電鍍層211同樣具有第一表面215,TPU層213具有第二表面217,如圖4及圖5所示。
步驟302,以一適度的力道拉扯該基材21,令電鍍層211產生至少一肉眼不易辨視的微小間隙212,而增加該電鍍層211的阻抗值及隔絕導電路徑,如圖6及圖6A所示。
步驟303,利用高周波模具31夾合該基材21的第一表面215而形成一立體圖案219,如圖7與圖7A所示。
步驟304,去除非必要的基材,亦即將該立體圖案219所圍繞的非必要基材220去除,如圖8所示。
步驟305,涂附一如硅膠材質的接合層25于該基材21的第二表面217,此時整體的基材結構,如圖9及圖9A所示。
步驟307,將所需要的立體圖案219的各個組成組件2195剝離剩余基材29,如圖10所示。
步驟308,藉由一具有黏性的保護膜27包覆已剝離的立體圖案219,如圖11所示。
另外,可利用高周波熔接方式,透過該接合層25而將該已剝離的立體圖案(如圖10所示的219)熔接于一外著物上,而不輕易脫落。
藉由步驟302的實施,而可增加該電鍍層211的阻抗值,故可有效避免步驟303實施時,因高周波模具31的工作電壓突波而產生火花及損傷立體圖案219,如此便可有效提升產品良率。此外,藉由步驟304的實施,而可有效節省步驟305所使用的接合層25,如此便可降低制造成本。此外,通過步驟308的實施,而可避免一外界灰塵(未顯示)沾附在立體圖案219上,而影響其亮度與美觀,并且有利于使用者對該立體圖案219的拿取,且該保護膜27可以選擇使用一塑料膜、一貼紙、一轉印紙或其組合式的其中之一。
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增加一步驟316,于步驟305與步驟307間,該步驟316的實施方式以高周波熔接方式將一TPU材質的透光層23熔接于該第一表面215上,使其整體結構呈現如圖12所示的態樣。接續,藉由該透光層23的設置,使得當使用者將該立體圖案219剝離剩余基材(如圖13圖所示的29)時,不僅可有效保持該立體圖案219的各個組件2195彼此的間距及其完整性,此外,當制作者將立體圖案219直接黏附于外著物上時,更可大幅省去其各個組成組件2195排列及對準的工時,且可產生同一規格的圖樣,進而增加視覺上及觸覺上的真實立體感受。
于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實施例中,該步驟304與步驟305的實施順序系可相互對調,而可達到相同的最終目的。
最后,于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步驟302除了可以人力方式實施外,還可藉由機械動力取代人力。
綜上所述,當知本實用新型有關于一種立體圖案構造,尤指一種利用高周波模具壓制出的立體圖案構造,不僅可有效避免因為高周波模具的工作電壓突波而產生火花及損傷立體圖案,且又可保持立體圖案組成組件彼此的間距及完整性,以可增進其產品美觀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一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即凡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述的形狀、構造、特征及精神所為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的,均應包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立體圖案構造,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一電鍍層與一TPU層所組成的基材,且該電鍍層的外表面為該基材的第一表面,而該TPU層的外表面為該基材的第二表面,在該第一表面形成有至少一個細微間隙,并壓制該基材的第一表面,以形成至少一立體圖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圖案構造,其特征在于,還設有位于該第一表面的一透光層。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立體圖案構造,其特征在于,該透光層由一TPU材質所制成。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圖案構造,其特征在于,還設有位于該第二表面的一接合層。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立體圖案構造,其特征在于,接合層由一含硅膠成份的材質所制成。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圖案構造,其特征在于,還設有一保護膜,用于包覆該基材及該立體圖案,該保護膜可選擇為一塑料模、一貼紙、一轉印紙及其組合式的其中之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立體圖案構造,主要將一原材剪裁成一適當尺寸的基材,并經適度的力道拉扯后,再藉由高周波模具的夾合力道,而于基材的第一表面壓制出所設計的立體圖案;基材的第二表面涂附一接合層,再利用高周波熔接方式將一透明TPU披覆于第一表面上,而使得立體圖案與其它剩余基材進行剝離程序時,仍可有效保持立體圖案各組成組件彼此的間距及完整性,且,可有效避免因為高周波模具的工作電壓突波而產生火花及損傷立體圖案,從而增進其產品美觀效果。
文檔編號B44F7/00GK2734523SQ20042009328
公開日2005年10月19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14日 優先權日2004年9月14日
發明者王錦燦 申請人:王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