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組合式循環水流造景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流造景容器,尤指一種具有流水器、底座及數水槽的組合式循環水流造景容器,該造景容器可搭接成多元變化的水流渠道,以形成閉式水自動循環系統。
背景技術:
習知水流造景結構通常為單槽設計,一般在容器內直接沉入一帶馬達的潛水泵,該潛水泵的輸出端管接到設定高度的容器中,由潛水泵將水汲升至該容器中然后泄流而下,藉此結構營造出瀑布式及動態川流的水流景觀。
此種水流造景結構僅適用于單一區域性景觀的裝飾,對于較大區域內營造水流景觀的效果不佳。因此為適應較大區域造景的需求,采用現場量制技術手段進行營造水流景觀,可依現場地形及環境的蜿蜒布局,達到與現場環境融合為一體的自然境界。
但是,這種水流造景工程,施工中的工序極為繁雜、費工費時,且所需的制作成本甚為昂貴,亟待解決。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由流水器、底座及數水槽組成的組合式循環水流造景容器,可使水流沿搭接的水流渠道形成自動循環流動的景觀,以達到方便組裝、省工省時、降低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底座底部設有回流孔,數水槽底部設有與底座回流孔相貫通的通孔,并以排列的方式組成一封閉式水流渠道,使自流水器泄流出的水流可經循環渠道回流至底座內,使水流形成自體循環的動態川流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水槽的槽座內開設有呈貫通狀的內孔,且貫通方向與槽道相同,數水槽以排列的方式搭配一終端水槽使用,進而形成一單方向的水流渠道,使自水流器泄流的水經終端水槽流向槽座的內孔,再由水槽的內孔導引回流至底座內,使水流形成自體循環的動態川流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組合式循環水流造景容器,主要包括流水器、底座及數水槽;其中流水器,為一可蓄水的容水槽,其一側槽壁上設有一泄流道,槽底設一通孔,該通孔預埋一管接頭;底座,為一支撐流水器且蓄接回流水的槽座,于槽座一側壁上設有供流水回流的通孔,槽底內置放一帶馬達的潛水泵;各水槽,其頂部設有凹弧型槽道;該流水器疊置固定于底座的上端,一導管分別與潛水泵的出水端及流水器的管接頭連接;足夠數量的水槽沿泄流道的外側并列排放,彼此搭接的各水槽的槽道形成一封閉式的循環水流渠道。
本實用新型還可通過另一方案實現,一種組合式循環水流造景容器,主要包括流水器、底座及數水槽;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排列組接于水流渠道最末端的終端水槽,該終端水槽頂部設有凹弧型封閉槽道,封閉槽道的內側壁適當處開設有數回流孔,且于槽座內設有與回流孔呈導通狀的內孔,而各水槽內設有的內通孔與終端水槽內的孔位及底座回流孔的孔位相對應,彼此搭接形成一單方向性的循環水流渠道。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由于采用流水器、底座及數不同結構的水槽,可依據現場地形及環境,搭接成多變化的水流渠道,形成不同的水流自體循環流動的閉式水循環系統,營造出與環境融合為一體的水流景觀,既滿足各種大、小區域內營造水流景觀的需求,又使造景容器的搭建或拆除極為簡便快捷,省工省時、降低成本。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立體分解圖。
圖2為槽道呈S型的水槽俯視圖。
圖3為槽道呈彎弧狀的水槽俯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組合剖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時的平面示意圖。
圖6為封閉式循環水流渠道的組合立體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局部立體分解圖。
圖8為單方向水槽內孔的俯剖視示意圖。
圖9為單方向水槽的正視圖。
圖10為終端水槽的外觀立體示意圖。
圖11為終端水槽的縱剖視示意圖。
圖12為單方向水流渠道排列的組合立體示意圖。
圖13為單方向水流渠道的組合縱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3所示,為實施例1,一種組合式循環水流造景容器,主要包括一流水器1、一底座2及數水槽3;其中流水器1,為一可供蓄水的容水槽,其一側槽壁上設有一泄流道11,槽底設一通孔12,該通孔12預埋一管接頭13;底座2,為一支撐流水器1、且蓄接回流水的槽座,于槽座一側壁上開設有供流水回流的通孔21,槽底內置放一帶馬達的潛水泵4;各水槽3,其頂部設有凹弧型槽道31,該槽道31可為S型或彎弧型(如圖2、3所示),具體使用可依總體布局進行選擇。
參見圖4、5所示,搭建時,將流水器1疊置固定于底座2的上端,用一導管41分別與潛水泵4的出水端及流水器1的管接頭13連接;再依據現場的地形及環境規劃好水流渠道的總體布局,取足夠數量的水槽3,沿泄流道11的外側并列排置搭接水槽3,使其槽道31恰可承接從泄流道11泄流出的水流,彼此搭接的各水槽的槽道形成一封閉式的循環水流渠道,使自流水器1泄流的水流經循環水流渠道自通孔21回流至底座2內,在潛水泵的作用下,使整個容器內的水能沿水流渠道自動循環流動,以營造出所需要的不同水流景觀。
上述各構件,流水器1與底座2間、底座2與水槽3間及各水槽3彼此的組合端分別設有相對應的搭接結構或涂有即能搭接定位,又能防水止漏的防水膠料(如硅利康膠)。
參見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還可依據現場的地形及環境,在總體布局中,搭接三組流水器1與底座2的組合,以更好的滿足營造水流景觀的需要。
參見圖7-11所示,為實施例2,本實用新型還可適用于狹長空間的布置,可組成一具有單方向水流渠道的組合式循環水流造景容器;主要包括流水器1、底座2、數水槽3及一終端水槽5;其中數水槽3,其槽座內開設有呈貫通狀的內孔32,該內孔32的貫通方向與槽道31相同(如圖8、9所示),且內孔32的孔位與底座2的通孔21的孔位彼此對應;終端水槽5,排列組接于水流渠道的最末端,其頂部設有凹弧型封閉槽道51(如圖10所示),該封閉槽道51的內側壁適當處開設有數回流孔52,且于槽座內設有與回流孔52呈導通狀的內孔53(如圖11所示)。
參見圖12、13所示,搭建時,將流水器1疊置固定于底座2的上端,用一導管41分別與潛水泵4的出水端及流水器1的管接頭連接;依據現場的地形及環境規劃好水流渠道的總體布局,取足夠數量的水槽3沿泄流道11的外側并排布局,并使端水槽5排列組接于水流渠道的最末端,各水槽3的槽道31與終端水槽5的封閉槽道51彼此導通而形成一單方向性的水流渠道,使自流水器1泄流的水流可經水流渠道通過回流孔52、內孔53及數內孔32回流至底座2內(如圖13所示),使水流形成自體循環的動態川流效果。
又,該底座2所設供流水回流的通孔21,可視其所應用組接的型態為封閉式的循環水流渠道或單方向性的水流渠道而有所不同,當底座2對應組設于封閉式的循環水流渠道時,其通孔21的設置與水流渠道末端水槽3的槽道31呈對應導通狀(如圖1所示);當底座2對應組設于單方向性的水流渠道時,其通孔21的設置與前端水槽3的內孔32對應導通(如圖7所示)。
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各組件如流水器1、底座2、水槽3與終端水槽5在拼組搭接完成后,彼此間的連接面間隙中均涂設有防水膠材(如硅利康膠),以使其接著定位,進而達到防水止漏的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原則下,所作的各種變更及修飾,皆應涵蓋于本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疇之內。例如流水器1的泄流道11,可單獨或同時設于流水器1的一側或兩側,同側的泄流道11可為一個或兩個以上,而且,泄流道11的形狀、大小可作適當改變;再如帶馬達的潛水泵除了汲升水位外,還可以在潛水泵4的入水端管接一帶過濾器的底閥,使其兼具汲升水位及過濾的功能等,皆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疇。
權利要求1.一種組合式循環水流造景容器,主要包括流水器、底座及數水槽;其特征在于該流水器,為一可蓄水的容水槽,其一側槽壁上設有一泄流道,槽底設一通孔,該通孔預埋一管接頭;底座,為一支撐流水器且蓄接回流水的槽座,于槽座一側壁上設有供流水回流的通孔,槽底內置放一帶馬達的潛水泵;各水槽,其頂部設有凹弧型槽道;該流水器疊置固定于底座的上端,一導管分別與潛水泵的出水端及流水器的管接頭連接;足夠數量的水槽沿泄流道的外側并列排放,彼此搭接的各水槽的槽道形成一封閉式的循環水流渠道。
2.一種組合式循環水流造景容器,主要包括流水器、底座及數水槽;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排列組接于水流渠道最末端的終端水槽,該終端水槽頂部設有凹弧型封閉槽道,封閉槽道的內側壁適當處開設有數回流孔,且于槽座內設有與回流孔呈導通狀的內孔,而各水槽內設有的內通孔與終端水槽內的孔位及底座回流孔的孔位相對應,彼此搭接形成一單方向性的循環水流渠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式循環水流造景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內通孔的貫通方向與槽道的方向相同。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組合式循環水流造景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的槽道可為S型或彎弧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式循環水流造景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對應封閉式的循環水流渠道的通孔設置與水流渠道末端水槽的槽道呈對應導通狀。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合式循環水流造景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對應單方向性的循環水流渠道的內通孔設置與前端水槽的內通孔對應導通。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式循環水流造景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器、底座、水槽彼此間的連接面間隙中均涂設有防水膠材。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合式循環水流造景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器、底座、水槽與終端水槽彼此間的連接面間隙中均涂設有防水膠材。
9.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組合式循環水流造景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膠材為硅利康膠。
專利摘要一種組合式循環水流造景容器,包括具有泄流道及管接頭的流水器、側壁具有回流孔的底座及沉入底座中,將水汲升至流水器內的帶馬達潛水泵,以及具有槽道的數水槽及一具數回流孔及內孔的終端水槽;該結構可依據地形及環境,營造出與環境融為一體的封閉式循環水流渠道或單方向性循環水流渠道、以滿足用戶需要的各種水流景觀;搭建或拆除皆快捷、省工省時,可降低施工成本的一種水流自動循環系統。
文檔編號B44F7/00GK2691899SQ20042004781
公開日2005年4月13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26日 優先權日2004年3月26日
發明者吳明儀 申請人:吳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