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包括:呈矩陣分布的多個像素單元,至少部分像素單元包括發光區域和透光區域;還包括:感光單元,以及與感光單元的輸出端連接的處理芯片;感光單元感測環境光的強度后,產生對應的電流信號并傳輸至處理芯片;處理芯片根據接收到的電流信號,判斷出與感光單元對應的透光區域的灰階值,并向透光區域輸出控制透光區域的灰階顯示為上述灰階值的控制信號。由于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設置了感光單元和處理芯片,通過感光單元和處理芯片的作用,可以調節透光區域的透光率,進而可以降低環境光較強時對顯示畫面的影響,保證畫面對比度,從而提升顯示面板的畫面品質。
【專利說明】
一種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顯示技術領域,尤指一種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隨著顯示技術的不斷發展,顯示器已經逐漸被各種電子設備所廣泛應用,顯示器的多元化也逐漸成為電子設備的重要特色之一。其中,透明顯示面板是一種新型顯示屏幕,如圖1a所示,透明顯示面板既有可以實現正常顯示功能的發光區域(即顯示區域),也有允許環境光透過的透光區域。通常設計中,透光區域涂覆白色色阻或者透明色阻甚至不涂覆樹脂,以實現環境光通過而能看清背景。圖1b示出了用于透明顯示的一種像素排列方式,當光線經過透明顯示面板時,有彩色(R、G、B)濾光片的區域即顯示畫面,而W濾光片的區域即能看清顯示面板后面的景象。
[0003]由于透明顯示面板既要能顯示畫面又要能允許背景透過,而背景亮度對顯示的畫面品質有直接影響。在顯示圖像時,當環境光較暗時,透過的光較少,對顯示畫面影響不大,能較清晰的看到顯示畫面;當環境光強較大時,透過的光較多,發光區域發出的光和穿過透光區域的自然光均會進入用戶眼中,從人眼角度看透明顯示面板所顯示的圖像對比度降低,從而讓人看不清顯示畫面,認為顯示品質低。
[0004]因此,如何提升透明顯示面板的畫面品質,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0005]有鑒于此,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可以調節透光區域的透光率,進而可以降低環境光較強時對顯示畫面的影響,保證畫面對比度。
[0006]因此,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顯示面板,包括:呈矩陣分布的多個像素單元,至少部分所述像素單元包括發光區域和透光區域;還包括:
[0007]感光單元,以及與所述感光單元的輸出端連接的處理芯片;
[0008]所述感光單元,用于感測環境光的強度后,產生對應的電流信號并傳輸至所述處理芯片;
[0009]所述處理芯片,用于根據接收到的所述電流信號,判斷出與所述感光單元對應的透光區域的灰階值,并向所述透光區域輸出控制所述透光區域的灰階顯示為所述灰階值的控制信號。
[0010]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所述處理芯片,還用于在判斷出與所述感光單元對應的透光區域的灰階值之前,根據接收到的所述電流信號,識別出所述環境光的強度,若識別出的所述環境光的強度大于預設閾值,則向所述透光區域輸出所述控制信號;若否,則不輸出所述控制信號。
[0011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還包括:與所述透光區域--對應的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的輸入端與對應的所述透光區域的電極連接;所述控制單元的輸出端與所述處理芯片連接;
[0012]所述控制單元,用于控制所述處理芯片與所述透光區域的電極之間的導通狀態。
[0013]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所述感光單元的輸出端與所述控制單元的輸入端連接;
[0014]所述控制單元,還用于控制所述感光單元與所述處理芯片之間的導通狀態。
[0015]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還包括:與所述控制單元的控制端連接的第一信號線,以及連接在所述控制單元的輸出端與所述處理芯片之間的第二信號線。
[0016]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所述感光單元和控制單元均位于所述像素單元內。
[0017]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所述感光單元和所述透光區域一一對應。
[0018]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所述感光單元包括感光晶體管;其中,
[0019]所述感光晶體管的柵極與源極分別與參考信號端連接;所述感光晶體管的漏極為所述感光單元的輸出端。
[0020]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所述控制單元包括開關晶體管;其中,
[0021]所述開關晶體管的源極為所述控制單元的輸入端;所述開關晶體管的漏極為所述控制單元的輸出端;所述開關晶體管的柵極為所述控制單元的控制端。。
[0022]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所述第一信號線為所述顯示面板的柵線;
[0023]所述第二信號線與所述顯示面板的數據線相互平行。
[0024]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所述第一信號線與所述顯示面板的柵線相互平行;
[0025]所述第二信號線為所述顯示面板的數據線;所述數據線用于在感光階段,將所述感光單元產生的電流信號傳輸至所述處理芯片;在顯示階段,將所述處理芯片產生的控制信號傳輸至所述透光區域的電極,并將數據信號傳輸至所述發光區域的電極。
[0026]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所述顯示面板為液晶顯示面板或電致發光顯示面板。
[0027]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包括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
[0028]本發明實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0029]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包括:呈矩陣分布的多個像素單元,至少部分像素單元包括發光區域和透光區域;還包括:感光單元,以及與感光單元的輸出端連接的處理芯片;感光單元感測環境光的強度后,產生對應的電流信號并傳輸至處理芯片;處理芯片根據接收到的電流信號,判斷出與感光單元對應的透光區域的灰階值,并向透光區域輸出控制透光區域的灰階顯示為上述灰階值的控制信號。由于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設置了感光單元和處理芯片,通過感光單元和處理芯片的作用,可以調節透光區域的透光率,進而可以降低環境光較強時對顯示畫面的影響,保證畫面對比度,從而提升顯示面板的畫面品質。
【附圖說明】
[0030]圖1a為現有技術中顯示面板中像素單元設計的結構示意圖;
[0031 ]圖1b為現有技術中顯示面板的一種像素排布方式;
[0032]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0033]圖3為圖2的顯示面板中像素單元設計的結構示意圖;
[0034]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0035]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之三;
[0036]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之四。
【具體實施方式】
[003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地說明。
[0038]其中,附圖中各結構的大小和形狀不反映顯示面板的真實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說明本
【發明內容】
。
[0039]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顯示面板,如圖2至圖6所示,包括:呈矩陣分布的多個像素單元,至少部分像素單元包括發光區域和透光區域;還包括:
[0040]感光單元I,以及與感光單元I的輸出端連接的處理芯片(圖中未示出);
[0041]感光單元I,用于感測環境光的強度后,產生對應的電流信號并傳輸至處理芯片;
[0042]處理芯片,用于根據接收到的電流信號,判斷出與感光單元對應的透光區域的灰階值,并向該透光區域輸出控制該透光區域的灰階顯示為上述灰階值的控制信號。
[0043]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在顯示面板中設置了感光單元,以及與感光單元的輸出端連接的處理芯片;感光單元感測環境光的強度后,產生對應的電流信號并傳輸至處理芯片;處理芯片根據接收到的電流信號,判斷出與感光單元對應的透光區域的灰階值,并向該透光區域輸出控制該透光區域的灰階顯示為上述灰階值的控制信號。由于上述顯示面板中設置了感光單元和處理芯片,通過感光單元和處理芯片的作用,可以調節透光區域的透光率,進而可以降低環境光較強時對顯示畫面的影響,保證畫面對比度,從而提升顯示面板的畫面品質。
[0044]需要說明的是,至少部分像素單元包括發光區域和透光區域,可以理解為:各像素單元均包括發光區域和透光區域,或,以圖2為例,部分像素單元包括發光區域和透光區域。對于透光區域在顯示面板的具體位置,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在此不做限定。另外,處理芯片內建立了感光單元產生的電流信號大小和與該感光單元對應的透光區域的灰階值之間的對應關系,根據上述對應關系和接收到的電流信號,就可以判斷出與感光單元對應的透光區域的灰階值。
[0045]進一步地,在具體實施時,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處理芯片,還可以用于在判斷出與感光單元對應的透光區域的灰階值之前,根據接收到的電流信號,識別出環境光的強度,若識別出的環境光的強度大于預設閾值,則向透光區域輸出控制信號;若否,則不向透光區域輸出控制信號。即在環境光的強度大于預設閾值時,才通過處理芯片開始調節透光區域的透光率,這樣,可以針對性地在環境光較強的情況下,開啟透光區域的灰階顯示,有效提升透明顯示面板的畫面品質。
[0046]在具體實施時,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如圖2至圖6所示,該顯示面板還可以包括:與透光區域一一對應的控制單元2;控制單元2的輸入端與對應的透光區域的電極連接(圖中箭頭處);控制單元2的輸出端與處理芯片連接;該控制單元2,可以用于控制處理芯片與透光區域的電極之間的導通狀態。也就是說,處理芯片可以通過控制單元2將控制信號傳輸至透光區域的電極。
[0047]需要說明的是,上述“輸入端”和“輸出端”是可以互換的,ΒΓ輸入端”并不表示只是信號的輸入,也會有信號的輸出,“輸出端”并不表示只是信號的輸出,也會有信號的輸入。
[0048]進一步地,在具體實施時,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如圖2至圖6所示,感光單元I的輸出端與控制單元2的輸入端連接;此時,該控制單元2,還可以用于控制感光單元I與處理芯片之間的導通狀態。也就是說,感光單元I可以通過控制單元將電流信號傳輸至處理芯片。
[0049]需要說明的是,感光單元在感測環境光的強度后產生對應的電流信號這一階段為感光階段,在一幀時間內的感光階段時間非常短,因此在感光階段內造成的透光區域的電極電壓紊亂可以忽略不計,不作為考慮。
[0050]進一步地,在具體實施時,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如圖2至圖6所示,該顯示面板還可以包括:與控制單元2的控制端連接的第一信號線Gate_sensor,以及連接在控制單元2的輸出端與處理芯片之間的第二信號線readline。第一信號線Gate_sensor可以控制控制單元2的開啟;在控制單元2開啟時,第二信號線readline可以將感光單元產生的電流信號傳輸至處理芯片,也可以將處理芯片產生的控制信號傳輸至透光區域的電極。通過第一信號線Gate_sensor和第二信號線read line的設置,可以實現高精度調節,更有利于畫面品質的提高。
[0051]在具體實施時,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如圖2至圖6所示,感光單元I和控制單元2均可以位于像素單元內。當然,感光單元和控制單元也可以集成在模組內,不集成在像素單元內,直接將集成了感光單元和控制單元的模組貼附或打印在顯示面板的任一區域即可,此時處理芯片也應集成在模組內,但需要與顯示面板中的顯示芯片連接。對于感光單元和控制單元的設置方式,可以根據情況而定,在此不做限定。
[0052]在具體實施時,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如圖2所示,感光單元I和透光區域的對應關系是一一對應,這樣每個透光區域均對應有一感光單元和一控制單元,可以精確地感測不同位置的光強,從而實現高精度調節,更有利于畫面品質的提高;此時,各控制單元2的輸入端必然分別與感光單元I的輸出端和透光區域的電極連接。當然,感光單元和透光區域的對應關系也可以不是一一對應,在實際設計中,也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設計一個感光單元,比如10*10個像素設置一個感光單元,此種方式對于高PPI的透明顯示更有利;以圖4為例,感光單元I和透光區域不是一一對應的,此時,部分控制單元2的輸入端分別與感光單元I的輸出端和透光區域的電極連接,其余部分控制單元2的輸入端僅與透光區域的電極連接。
[0053]在具體實施時,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如圖2和圖6所示,感光單元I可以包括感光晶體管;其中,感光晶體管的柵極與源極分別與參考信號端連接;感光晶體管的漏極為感光單元I的輸出端。對于感光單元的具體結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在此不做限定。
[0054]需要說明的是,參考信號端用于輸出對應的電壓信號;當在感光階段,參考信號端可以為感光單元提供一開啟信號,使感光單元可以感測環境光的強度并產生對應的電流信號;在顯示階段(即顯示畫面時),參考信號端的電壓信號拉低,可以使感光單元不進行工作。
[0055]在具體實施時,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如圖2和圖6所示,控制單元2可以包括開關晶體管;其中,開關晶體管的源極為控制單元的輸入端;開關晶體管的漏極為控制單元的輸出端;開關晶體管的柵極為控制單元的控制端。對于控制單元的具體結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在此不做限定。
[0056]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所有實施例中采用的開關晶體管的源極、漏極是對稱的,所以其源極、漏極是可以互換的。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為區分晶體管除柵極之外的兩極,將其中一極稱為源極,另一極稱為漏極。
[0057]在具體實施時,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如圖5所示,為了一方面節省布線,一方面不占用開口率,第一信號線Gate_SenSOr可以設置為顯示面板的柵線Gate_display,即顯示面板的柵線Gate_display復用了第一信號線Gate_sensor的功能,這樣柵線Gate_display在傳遞掃描信號時可以同時開啟連接發光區域的開關晶體管和連接透光區域的控制單元。此時,第二信號線readline可以與顯示面板的數據線Date相互平行,當然第二信號線readline的位置也可以是其它設置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0058]在具體實施時,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如圖6所示,為了一方面節省布線,一方面不占用開口率,第二信號線readl ine可以設置為顯示面板的數據線Date,即數據線Date采用分時驅動的方式,可以用于在感光階段,將感光單元I產生的電流信號傳輸至處理芯片;在顯示階段,將處理芯片產生的控制信號傳輸至透光區域的電極,并將數據信號傳輸至發光區域的電極。此時,第一信號線Gate_SenSOr可以與顯示面板的柵線Gate_display相互平行,當然第一信號線Gate_sensor的位置也可以是其它設置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0059]在具體實施時,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顯示面板可以設置為液晶顯示面板或電致發光顯示面板。
[0060]基于同一發明構思,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包括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該顯示裝置可以為: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顯示器、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框、導航儀等任何具有顯示功能的產品或部件。對于該顯示裝置的其它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均為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該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贅述,也不應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制。該顯示裝置的實施可以參見上述顯示面板的實施例,重復之處不再贅述。
[0061]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包括:呈矩陣分布的多個像素單元,至少部分像素單元包括發光區域和透光區域;還包括:感光單元,以及與感光單元的輸出端連接的處理芯片;感光單元感測環境光的強度后,產生對應的電流信號并傳輸至處理芯片;處理芯片根據接收到的電流信號,判斷出與感光單元對應的透光區域的灰階值,并向透光區域輸出控制透光區域的灰階顯示為上述灰階值的控制信號。由于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上述顯示面板中設置了感光單元和處理芯片,通過感光單元和處理芯片的作用,可以調節透光區域的透光率,進而可以降低環境光較強時對顯示畫面的影響,保證畫面對比度,從而提升顯示面板的畫面品質。
[0062]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發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
【主權項】
1.一種顯示面板,包括:呈矩陣分布的多個像素單元,至少部分所述像素單元包括發光區域和透光區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感光單元,以及與所述感光單元的輸出端連接的處理芯片; 所述感光單元,用于感測環境光的強度后,產生對應的電流信號并傳輸至所述處理芯片; 所述處理芯片,用于根據接收到的所述電流信號,判斷出與所述感光單元對應的透光區域的灰階值,并向所述透光區域輸出控制所述透光區域的灰階顯示為所述灰階值的控制信號。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處理芯片,還用于在判斷出與所述感光單元對應的透光區域的灰階值之前,根據接收到的所述電流信號,識別出所述環境光的強度,若識別出的所述環境光的強度大于預設閾值,則向所述透光區域輸出所述控制信號;若否,則不輸出所述控制信號。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與所述透光區域一一對應的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的輸入端與對應的所述透光區域的電極連接;所述控制單元的輸出端與所述處理芯片連接; 所述控制單元,用于控制所述處理芯片與所述透光區域的電極之間的導通狀態。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單元的輸出端與所述控制單元的輸入端連接; 所述控制單元,還用于控制所述感光單元與所述處理芯片之間的導通狀態。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與所述控制單元的控制端連接的第一信號線,以及連接在所述控制單元的輸出端與所述處理芯片之間的第二信號線。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單元和控制單元均位于所述像素單元內。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單元和所述透光區域一一對應。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單元包括感光晶體管;其中, 所述感光晶體管的柵極與源極分別與參考信號端連接;所述感光晶體管的漏極為所述感光單元的輸出端。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單元包括開關晶體管;其中, 所述開關晶體管的源極為所述控制單元的輸入端;所述開關晶體管的漏極為所述控制單元的輸出端;所述開關晶體管的柵極為所述控制單元的控制端。10.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號線為所述顯示面板的柵線; 所述第二信號線與所述顯示面板的數據線相互平行。11.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號線與所述顯示面板的柵線相互平行; 所述第二信號線為所述顯示面板的數據線;所述數據線用于在感光階段,將所述感光單元產生的電流信號傳輸至所述處理芯片;在顯示階段,將所述處理芯片產生的控制信號傳輸至所述透光區域的電極,并將數據信號傳輸至所述發光區域的電極。12.如權利要求1-11任一項所述的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顯示面板為液晶顯示面板或電致發光顯示面板。13.—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12任一項所述的顯示面板。
【文檔編號】G09G3/36GK105913827SQ201610525688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7月5日
【發明人】王磊, 陳小川, 楊盛際, 劉冬妮, 付杰, 肖麗, 岳晗, 盧鵬程
【申請人】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