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訂書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辦公用品領(lǐng)域中的文件裝訂工具,具體的說是一種訂書機。
背景技術(shù):
傳統(tǒng)的訂書機一般是由與底座后端的支架活動連接的支座和壓臂組成。訂書釘放在支座兩側(cè)的滑槽里,借助彈簧的彈力頂緊。施力于壓臂的前端,壓臂里面的頂針片壓出支座里的訂書釘,使其在底座前端的承釘板處彎折,實現(xiàn)裝訂的目的。由于施于壓臂前端的壓力是直接傳遞到頂針片、訂書釘,克服裝訂材料的阻力來裝訂的,應(yīng)用起來比較吃力,特別是當(dāng)裝訂較厚或較硬材料的時候,操作者更感到困難。中國專利號200320131419.8的夾鉗式釘書機,公開了一種在底座的底部和壓釘板上部各裝有一個可旋出的夾鉗鐵條的釘書機,使用時將夾鉗鐵條向前旋出,利用杠桿原理實現(xiàn)裝訂省力的目的,但是,它存在旋出的夾鉗鐵條影響打孔操作的弊端。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的技術(shù)缺點,提供一種使用簡便、不影響操作、省力的訂書機。
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目的是由以下技術(shù)方案實現(xiàn)的一種訂書機,包括后端裝有支架11,前端裝有承釘板12的底座10;支座20的后端與支架11活動連接,彈簧23的一端連接推釘座24,支座20內(nèi)的兩側(cè)是安放訂書釘?shù)尼斳?2;扣體30與支架11活動連接,其前端有頂針片33,其特征在于支架11上有前后按序排列的第三通孔113、第二通孔112和第一通孔111;支座20后端通過軸21與第一通孔111活動連接;扣體30套在支座20外,其中部孔通過定位銷36與第三通孔113活動連接,扣體30后端兩側(cè)有突柱35,突柱35在第二通孔112的后面;壓臂40套在扣體30外,其中部孔通過軸46與第二通孔112活動連接,兩側(cè)后端的彎形結(jié)合槽45與突柱35滑移配合。
使用時垂直下壓壓臂40前端按壓部41,壓臂40前端背面不直接接觸扣體30前端的扣壓部31,壓臂40的后端繞第二通孔112中的軸46翹起,其后端結(jié)合板43上的結(jié)合槽45帶動扣體30后端支板32上的突柱35上移,扣體30的前端繞第三通孔113中的定位銷36壓下,施力于支座20的前端,支座20繞第一通孔111中的軸21下移,直至其出針口27觸抵裝訂文件時停止移動,扣體30的頂針片33將訂書釘25從支座20前端的出針口27頂出,訂書釘25于承釘板12處彎折結(jié)合,實現(xiàn)對紙張文件的裝訂。上述對壓臂40前端的壓力在傳遞過程中,利用以軸46和定位銷36為支點的杠桿力臂的不同,通過了兩次杠桿的作用而實現(xiàn)省力的目的。以第二通孔112和頂針片33在底面的投影距離為W,第二通孔112和突柱35在底面的投影距離為X,第三通孔113和突柱35在底面的投影距離為Y,第三通孔113和頂針片33在底面的投影距離為Z,從理論上講只要滿足W∶X×Y∶Z>1就能達到省力的目的,上式經(jīng)換算為W×Y>X×Z。由于本實用新型的三個通孔前后按序排列,保證了W>Z,Y>X,從而滿足了W∶X×Y∶Z>1不等式的要求,達到省力的目的。
定位銷36的兩端突出在扣體30的側(cè)面外,突出的兩端在壓臂40兩側(cè)的槽口42內(nèi),并可以接觸槽口42的底部。
當(dāng)頂針片33將訂書釘25從支座20前端的出針口27頂出后,槽口42底部接觸定位銷36兩端的突出,定位銷36兩端的突出抵制了壓臂40繼續(xù)下行,使釘書機得到保護。
彈簧23的一端連接包裹支座20后端的扣片,另一端繞過支座20前部柱銷與推釘座24連接,推釘座24與釘軌22配合,推釘座24的前端接觸釘軌22里的訂書釘25。
扣體30前端的背面與支座20前部柱銷之間有彈簧37支撐。在裝訂時彈簧37傳遞扣體30對支座20的壓力;工作結(jié)束時彈簧37使扣體30復(fù)位。
支座20前部突出的卡勾26與頂針片33的穿槽331配合。頂針片33的上端兩側(cè)卡裝在扣體30頂端,支座20前部突出的卡勾26伸入頂針片33的穿槽331中,起到定位作用。
支座20后部的下面與底座10之間有彈簧28。彈簧28在工作時被支座20壓縮,工作結(jié)束時使支座20復(fù)位。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是利用釘書機支架上安裝的轉(zhuǎn)軸為支點的杠桿作用,實現(xiàn)了裝訂省力的目的,結(jié)構(gòu)緊湊,操作使用方便。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圖1和圖2所示訂書機的底座10前端裝有承釘板12,后端有支架11,支架11上有前后按序排列的第三通孔113、第二通孔112和第一通孔111。支座20的后端孔與支架11的第一通孔111通過軸21活動連接,支座20前端下面是出針口27,上面是突出的卡勾26,支座20的兩側(cè)內(nèi)是安放訂書釘?shù)尼斳?2,彈簧23的一端連接包裹支座20后端的扣片,另一端繞過支座20前部柱銷與推釘座24連接,推釘座24與釘軌22配合,其前端接觸釘軌22里的訂書釘25,支座20后部的下面與底座10之間有彈簧28,彈簧28在工作時被支座20壓縮,工作結(jié)束時使支座20復(fù)位??垠w30套在支座20外,其中部孔34通過定位銷36與第三通孔113活動連接,定位銷36兩端突出在扣體30的側(cè)面外,扣體30后端兩側(cè)有突柱35,突柱35在第二通孔112的后面,扣體30頂端卡裝著頂針片33,支座20前部突出的卡勾26伸入頂針片33的穿槽331中,起到定位作用,扣體30前端部的背面與支座20前部柱銷之間有彈簧37支撐。壓臂40套在扣體30外,其中部孔44通過軸46與第二通孔112活動連接,壓臂40兩側(cè)后端的彎形結(jié)合槽45與突柱35滑移配合,定位銷36兩端的突出落在壓臂40兩側(cè)的槽口42內(nèi),并可以接觸槽口42的底部,當(dāng)頂針片33將訂書釘25從支座20前端的出針口27頂出后,槽口42底部接觸定位銷36兩端的突出,定位銷36兩端的突出抵制了壓臂40繼續(xù)下行,使釘書機得到保護。
使用時,垂直下壓壓臂40前端按壓部41,壓臂40前端背面并不直接接觸扣體30前端的扣壓部31,壓臂40前端的壓力在傳遞過程中,利用以軸46和定位銷36為支點的杠桿力臂的不同,通過了兩次杠桿的作用而實現(xiàn)省力的目的。以第二通孔112和頂針片33在底面的投影距離為W,第二通孔112和突柱35在底面的投影距離為X,第三通孔113和突柱35在底面的投影距離為Y,第三通孔113和頂針片33在底面的投影距離為Z,從理論上講只要滿足W∶X×Y∶Z>1就能達到省力的目的,由于本實用新型的三個通孔前后按序排列,保證了W>Z,Y>X,從而滿足了W∶X×Y∶Z>1不等式的要求,達到省力的目的。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訂書機,包括后端裝有支架(11),前端裝有承釘板(12)的底座(10);支座(20)的后端與支架(11)活動連接,彈簧(23)的一端連接推釘座(24),支座(20)內(nèi)的兩側(cè)是安放訂書釘?shù)尼斳?22);扣體(30)與支架(11)活動連接,其前端有頂針片(33),其特征在于支架(11)上有前后按序排列的第三通孔(113)、第二通孔(112)和第一通孔(111);支座(20)后端通過軸(21)與第一通孔(111)活動連接;扣體(30)套在支座(20)外,其中部孔通過定位銷(36)與第三通孔(113)活動連接,扣體(30)后端兩側(cè)有突柱(35),突柱(35)在第二通孔(112)的后面;壓臂(40)套在扣體(30)外,其中部孔通過軸(46)與第二通孔(112)活動連接,兩側(cè)后端的彎形結(jié)合槽(45)與突柱(35)滑移配合。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訂書機,其特征在于定位銷(36)的兩端突出在扣體(30)的側(cè)面外,突出的兩端在壓臂(40)兩側(cè)的槽口(42)內(nèi),并可以接觸槽口(42)的底部。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訂書機,其特征在于彈簧(23)的一端連接包裹支座(20)后端的扣片,另一端繞過支座(20)前部柱銷與推釘座(24)連接,推釘座(24)與釘軌(22)配合,推釘座(24)的前端接觸釘軌(22)里的訂書釘(25)。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訂書機,其特征在于扣體(30)前端的背面與支座(20)前部柱銷之間有彈簧(37)支撐。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3所述的訂書機,其特征在于支座(20)前部突出的卡勾(26)與頂針片(33)的穿槽(331)配合。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3所述的訂書機,其特征在于支座(20)后部的下面與底座(10)之間有彈簧(28)。
專利摘要一種訂書機,后端裝有支架,前端裝有承釘板的底座;支座的后端與支架活動連接,彈簧的一端連接推釘座,支座內(nèi)的兩側(cè)是安放訂書釘?shù)尼斳墸豢垠w與支架活動連接,其前端有頂針片,其特征在于支架上有前后按序排列的第三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支座后端通過軸與第一通孔活動連接;扣體套在支座外,其中部孔通過定位銷與第三通孔活動連接,扣體后端兩側(cè)有突柱,突柱在第二通孔的后面;壓臂套在扣體外,其中部孔通過軸與第二通孔活動連接,兩側(cè)后端的彎形結(jié)合槽與突柱滑移配合。具有裝訂省力、結(jié)構(gòu)緊湊、操作使用方便的優(yōu)點。
文檔編號B42B4/00GK2905448SQ200620084649
公開日2007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2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6年5月20日
發(fā)明者徐泓杰 申請人:徐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