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封面折痕壓制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封面折痕壓制機,特別是指一種壓制后做為封面使用、且是將之同時壓制出凹、凸狀折痕、而分別供掀折用與厚邊彎折用的折痕壓制機。
背景技術:
現有常用的筆記本、書籍、簿冊等均有一封面,而該封面在書、冊等上設有對應于書冊厚邊處的兩道彎折邊,而此該彎折邊是先經由現有的折痕滾壓機所壓制而成。
圖1所示為現有的折痕滾壓機,其主要系利用驅動一樞軸70,來帶動一樞接于該樞軸70上的滾輪7滾壓過一封面8的動作,其中,輪寬數值為D的滾輪7系具有對稱的兩輪邊71,當該滾輪7藉由滾動而壓過封面8時,會在封面8上相應地以其兩輪邊71來壓制出所需的折痕81(見圖2),兩折痕81之間的寬度等于前述的輪寬D,藉以利于預先折成圖2所示的U狀,再套置于裸態書、冊等上而形成其封面。
現有的這種折痕滾壓機,在壓制時,由于該封面8之兩折痕81終點處的受力為最大,因此其在遭致該滾輪7之兩輪邊71的滾壓時,存在折痕81的起、始處易于破裂的缺點。再者,這種折痕滾壓機僅能壓制出供厚邊彎折用的折痕,卻忽略了書、冊等最終還是要掀折的,若沒有一道折痕來做為掀折依據,則人們將僅能任憑己意地掀折,造成人們自己所折出的折痕不是歪斜、就是該掀折用折痕與厚邊彎折用折痕之間的距離誤差過大,每每造成使用者的不便。三者,各種不同的書、冊系會有不同的厚度,因此,這種折痕滾壓機必須經常更換具有相應輪寬滾輪7,使用極不方便。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折痕滾壓機中存在的使用不方便、滾壓出來的封面折痕易破損的問題,而提供一種使用方便、壓制出來的封面折痕均勻且不易破損的封面折痕壓制機。
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封面折痕壓制機,包括外殼、壓制機構、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制機構包含第一梁體、第二梁體、連接于該第一和第二梁體兩端之間的一對拉桿、分別設于該第一和第二梁體鄰接面的第一壓體和第二壓體、及設置于第一和第二梁體之間的套于所述對應拉桿上的一對彈性組件,其中,所述拉桿的一端固接于第一梁體、另端則穿過第二梁體;所述第一、第二壓體的鄰接面分別設有相對的凹、凸紋;所述第二梁體與所述外殼固定;所述傳動機構設置于外殼內,與傳動機構相聯動的傳動臂一端與所述拉桿下端聯接,藉由傳動機構的帶動,其傳動臂控制所述拉桿向下運動,使第一壓體克服所述彈性組件的彈力而壓向第一壓體。
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固定有架構件,所述傳動臂樞接在該架構件上;所述傳動機構設有偏心輪用以控制傳動臂的運動。
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兩拉桿之間連接有一連桿,所述傳動機構的傳動臂通過控制該連桿的運動而控制兩拉桿的運動。
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包含有一個用于容置所述壓制機構和傳動機構的座部、及一個蓋于所述座部上的蓋板,所述壓制機構和傳動機構均固定于該座部之內。
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制機構中的第二壓體以上的部分露出于所述蓋板之上,所述外殼設有一個罩部罩于所述壓制機構外露出的部分。
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罩部底緣與蓋板之間開設有可以伸入待壓制物的縫體。
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內設有調整機構,該調整機構包含兩條或兩條以上的導桿、分別滑動地套接于各導桿上的活動體、及與各該活動體連接在一起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伸出所述蓋板上方。
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設置有邊板,該邊板伸出所述蓋板上方。
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整機構還包括傳動桿、及一樞接于座部一側的操控件,該傳動桿一端連動于該操控件、另端則樞接于座部一側,該傳動桿與所述其中一個活動體螺紋連接。
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技術方案,將滾壓改為相對直壓的方式來壓制折痕,因此,其受力平均而沒有所謂的受力最大處,所壓制的封面不會再有破裂的缺憾,且能同時在封面上壓制出凹、凸紋,加之在外殼上加設了調整機構和邊板用以對待壓之封面進行定位,且該定位可以調整,所以,使用極之方便;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所提供之一種封面折痕壓制機,可解決所述現有滾壓折痕機中存在的缺點。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現有折痕滾壓機的局部示意圖。
圖2為現有折痕滾壓機所壓制出來的封面立體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拆除蓋板等以后的立體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之壓制機構和傳動機構的第一視角立體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另一視角的立體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之第一、二壓體的端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的完整立體外觀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所壓制出來的封面立體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拆除蓋板等后的立體圖。
圖中7、滾輪,70、樞軸,71、輪邊,D、輪寬,8、封面,81、折痕,1、壓制機構,11、第一梁體,12、第二梁體,121、凸伸部,122、套體,13、第一壓體,14、第二壓體,15、拉桿,151、連桿,16、彈性組件,17、凹紋,18、凸紋,2、傳動機構,20架構件,21、驅動組件,211、偏心輪,22、傳動臂,3、調整機構,31、導桿,32、活動體,33、限制板,34、操控件,35、傳動桿,4、外殼,40、座部,401、定位套,41、蓋板,411、溝槽,42、罩部,421、縫體,43、邊板,5、封面,51、凸狀折痕,52、凹狀折痕。
具體實施方式
圖3到圖9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的一個實施例中不同狀態或不同視角的示意圖。
請參閱圖3~圖6,本實用新型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包括一壓制機構1、一傳動機構2、一調整機構3、及一具有座部40等構件的外殼4。
壓制機構1包含第一梁體11、第二梁體12、第一體13、第二壓體14、兩個拉桿15、及兩個彈性組件16,其中,第二梁體12的兩端穿套有一中空狀的套體122。第一、二梁體11、12分別橫向地位于上、下側,兩拉桿15則分別縱向地連接于該第一、二梁體11、12的兩端之間,其中,該兩拉桿15的一端系分別固接于該第一梁體11兩端,該兩拉桿15的另端則分別自由地穿插于該第二梁體12兩端的套體122內而能自由伸縮,而該第一、二體11、12之間的各該拉桿15上則還各穿套有一彈性組件16,使各該彈性組件16能彈性撐持于該第一、二梁體11、12之間。兩拉桿15所位于第二梁體12下方的部分,先各自由地穿插有一定位套401,再于該兩拉桿15的另端之間連接有一連桿151;兩定位套401固定于外殼4的座部40之內,且第二梁體12亦被固定于座部40之內,此時,若對其連桿151向下施力而連動該兩拉桿15亦同步下移時,就能帶動該第一梁體11下壓于該固定不動的第二梁體12上,使兩彈性組件16相應地彈性收縮;而當松開所施之力時,兩彈性組件16乃彈性復位而伸長,在第一、二梁體11、12之間予以彈性撐開至原定位。圖6所示,如此反復一次,即能對封面5同時壓制出所需的凹、凸狀折痕(封面5須具有兩道凹狀折痕52與兩道凸狀折痕51,見圖8)。
第一、二壓體13、14,分別設置于該第一、二梁體11、12用以相對壓合的鄰接面處,使第一、二壓體13、14能被第一、二梁體11、12所帶動。第一、二壓體13、14用以相對壓合的鄰接面處,則分別設有相對的凹、凸紋17、18,請搭配參閱圖6,若第一壓體13所設者為左凹紋17、右凸紋18,則第二壓體14上所設者則為相對狀的左凸紋18、右凹紋17,以能相對嵌接而對一封面5壓出相應的凸、凹狀折痕51、52(見圖8)。
傳動機構2,本實施例之壓制機構1能利用各式各樣的傳動機構來帶動第一梁體11壓合于第二梁體12上,于本實施例中之傳動機構2僅為其中一例,只要是能達到相同或類似的帶動者均可,本創作并未加以限制。
傳動機構2,其包含架構件20、設于架構件20上的驅動組件21、及設于架構件20上的傳動臂22等,其中,驅動組件21驅動偏心輪211旋轉,而傳動臂22則藉由架構件20來架設成翹翹板狀或杠桿狀,且傳動臂22的一端系藉由一惰輪來接于該偏心輪211的輪邊,另一端則連接于壓制機構1的連桿151,藉以在驅動組件21的驅動下,使該偏心輪211能帶動傳動臂22如翹翹板般或如杠桿般動作,因此,該壓制機構1能因為其連桿151的連動于傳動臂22,而能帶動第一梁體11朝下壓合,進而使得該第一、二壓體13、14同時相對壓合。
外殼4及調整機構3;請搭配參閱圖7,外殼4包括蓋板41、罩部42、邊板43、及用以容置壓制機構1和傳動機構2的座部40。座部40內所容置的傳動機構2,系利用其架構件20來固定于座部40之內;所容置的壓制機構1則利用其第二梁體12來固定于座部40之內,且壓制機構1中之兩拉桿15所分別自由穿插的定位套401,亦分別固定于座部40之相對內壁,而兼具有固定該壓制機構1于座部40之內、以及導引各該拉桿15的雙重功效。調整機構3,包含一對連接于該壓制機構1與座部40之間的導桿31、以及滑動地套接于各該導桿31上的多數活動體32。另外,前述壓制機構1中之第二梁體12系凸出有一凸伸部121。該對導桿31即均連接于該凸伸部121與座部40之間,各該活動體32則均能利用外力而控制其在導桿31上滑移。
請搭配參閱圖7所示,該蓋板41系以露出壓制機構1上半部的方式來蓋覆于座部40上,且該蓋板41的高度恰與該第二壓體14的鄰接面大致等高,藉以利于在第一、二壓體13、14之間伸入一封面5,并讓該封面5能穩妥地平置于蓋板41和第二壓體14之上。又,該邊板43設于蓋板41所平行于封面5移動方向的一邊處。罩部42則罩覆于壓制機構1所外露的上半部、進而則固定于該蓋板41之上,且該罩部42底緣與蓋板41之間還開設有一用以伸入所述封面5的縫體421。
請搭配圖3、圖7,蓋板41所對應于前述兩導桿31之處系各開設有一溝槽411,而前述滑動地套接于該兩導桿31上的兩活動體32之間,則透過該蓋板41的兩道溝槽411而連接有一限制板33,使限制板33能依據該兩活動體32的滑移而在蓋板41上跟著移動。
動作說明首先,系須先利用調整機構3來調整該限制板33的所在位置,而藉以控制欲在一封面5上壓制出折痕的位置,甚至于,藉由對該限制板33所在位置的調整,系能使該調整機構3附帶具有可針對不同書冊厚度來壓制的功效;再將一封面5自第七圖所示的縫體421處伸入,且讓該封面5靠著邊板43來伸入至抵接該限制板33為止,該封面5的欲壓制處即恰能位于第一、二壓體13、14之間;此時,只要激活控制開關就能讓該傳動機構2開始運作,并如翹翹板般或杠桿般地動作而下壓該壓制機構1之連桿151,該壓制機構1之兩拉桿15及第一梁體11乃受動而同步下移,使該第一梁體11帶動其第一壓體13壓合于該第二壓體14上,如第六圖所示,該第一、二壓體13、14的相對壓合系能讓其間的凹、凸紋17、18相對嵌接,藉以如第八圖所示在該封面5上同時壓制出凸狀折痕51和凹狀折痕52,而分別供厚邊彎折用、與供掀折用。
當然,本創作并不限于一定要是裁切好的封面5才能壓制,其亦能將一圖未示的待壓制物先經過本創作折痕壓制機來壓制出許多折痕后,再予以裁切成所需大小的封面5。
再者,本創作亦不限于一定要是第二梁體12固定不動,而控制第一梁體11來進行壓合動作;實際上,其亦能將其第一梁體11設計為固定不動,再將該傳動機構2的傳動臂22另端予以連接于該第二梁體12的底側,即能夠利用同樣的翹翹板動作方式來朝上推動該第二梁體12,而使該第二梁體12能夠進行其朝上壓合的壓制動作,而達到相同的壓制折痕目的。
請參閱圖9,并搭配參閱圖7,上述的調整機構3系還能進一步包含一傳動桿35、及一樞接于座部40一側的操控件34,該傳動桿35一端系連動于該操控件34而受動旋轉,另端則樞接于座部40另側,該傳動桿35系以螺接方式來穿插于其中一活動體32,而該操控件34則供人手操控,因此,當人手藉由操控該操控件34而帶動傳動桿35旋轉時,乃能因為其間系為螺接狀態而帶動該活動體32相對地移動,并能因為限制板33的連接而同步移動其它活動體32,藉以達成調整目的。
權利要求1.一種封面折痕壓制機,包括外殼、壓制機構、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制機構包含第一梁體、第二梁體、連接于該第一和第二梁體兩端之間的一對拉桿、分別設于該第一和第二梁體鄰接面的第一壓體和第二壓體、及設置于第一和第二梁體之間的套于所述對應拉桿上的一對彈性組件,其中,所述拉桿的一端固接于第一梁體、另端則穿過第二梁體;所述第一、第二壓體的鄰接面分別設有相對的凹、凸紋;所述第二梁體與所述外殼固定;所述傳動機構設置于外殼內,與傳動機構相聯動的傳動臂一端與所述拉桿下端聯接,藉由傳動機構的帶動,其傳動臂控制所述拉桿向下運動,使第一壓體克服所述彈性組件的彈力而壓向第一壓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固定有架構件,所述傳動臂樞接在該架構件上;所述傳動機構設有偏心輪用以控制傳動臂的運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兩拉桿之間連接有一連桿,所述傳動機構的傳動臂通過控制該連桿的運動而控制兩拉桿的運動。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包含有一個用于容置所述壓制機構和傳動機構的座部、及一個蓋于所述座部上的蓋板,所述壓制機構和傳動機構均固定于該座部之內。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制機構中的第二壓體以上的部分露出于所述蓋板之上,所述外殼設有一個罩部罩于所述壓制機構外露出的部分。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罩部底緣與蓋板之間開設有可以伸入待壓制物的縫體。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內設有調整機構,該調整機構包含兩條或兩條以上的導桿、分別滑動地套接于各導桿上的活動體、及與各該活動體連接在一起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伸出所述蓋板上方。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設置有邊板,該邊板伸出所述蓋板上方。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封面折痕壓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整機構還包括傳動桿、及一樞接于座部一側的操控件,該傳動桿一端連動于該操控件、另端則樞接于座部一側,該傳動桿與所述其中一個活動體螺紋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使用方便、壓制出來的封面折痕均勻且不易破損的封面折痕壓制機,包括外殼、壓制機構、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壓制機構包含第一、二梁體、連接于第一、二梁體兩端之間的一對拉桿、分別設于第一、二梁體鄰接面的第一、二壓體、及設置于第一、二梁體之間套于對應拉桿上的一對彈性組件,拉桿的一端固接于第一梁體、另端則穿過第二梁體;第一、二壓體的鄰接面分別設有相對的凹、凸紋;第二梁體與外殼固定;傳動機構設置于外殼內,與傳動機構相聯動的傳動臂一端與拉桿下端聯接,藉由傳動機構的帶動,其傳動臂控制所述拉桿向下運動,使第一壓體克服所述彈性組件的彈力而壓向第一壓體。
文檔編號B42C3/00GK2778570SQ20042009421
公開日2006年5月10日 申請日期2004年10月22日 優先權日2004年10月22日
發明者呂明鴻 申請人:呂明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