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揭示一種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包括:機體和位于機體的墨車;設于機體,用以驅動墨車沿X軸運動的機頭傳動組件;以及,設于機體一端部并與墨車連通的墨盒。本實用新型中的機頭部結構應用于平板打印機中,不僅能實現現有技術中白墨彩墨同時打印的功能,其還具備結構簡單的優點。在優選實施例中,機頭升降組件還能根據打印基材的厚度調整噴頭與打印基材的距離,提高打印效果。另外,保濕清洗部既可以對出現堵塞現象的噴頭進行清洗,在機頭部結構不工作時,噴頭置于吸墨墊上,一來可以防塵,防止機頭部結構在不工作時噴頭粘上灰塵,進而堵塞噴頭,另外,還可以保持噴頭處于微氣壓,在不工作時也時刻保持濕潤,不容易斷線。
【專利說明】
一種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尤其涉及一種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平板打印機主要用于玻璃、木板、金屬、瓷磚、皮革、PVC以及亞克力等材料印刷,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是平板打印機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現有技術中,雖然不乏有在機頭部結構中的墨車內裝上充有白墨及多種彩墨的子墨囊,對應的在墨盒中裝上充有白墨及多種彩墨的子墨盒,以實現多色彩打印,但現有技術中此種多色彩打印的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大多數結構復雜,安裝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中實現白墨及彩墨同時打印的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其結構復雜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的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揭示了一種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其包括:
[0005]機體和位于機體的墨車;
[0006]設于機體,用以驅動墨車沿X軸運動的機頭傳動組件;以及,
[0007]設于機體一端部的墨盒;墨盒與墨車連通。
[0008]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其中機頭部結構還包括:機頭升降組件;
[0009]機頭升降組件包括:
[0010]用以支撐機頭部的第一機頭腳及第二機頭腳;
[0011]用以驅動第一機頭腳及第二機頭腳同步沿Z軸運動的升降驅動件。
[0012]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其中升降驅動件包括:
[0013]第一驅動部;
[0014]傳動軸,其兩端分別連接于第一機頭腳及第二機頭腳上;
[0015]用以帶動傳動軸往復轉動的第一傳動部,第一傳動部連接第一驅動部的輸出端;以及,
[0016]分設于第一機頭腳及第二機頭腳上的第二傳動部及第三傳動部,第二傳動部及第三傳動部還分別套設于傳動軸上;
[0017]其中,當傳動軸在第一傳動部作用下轉動時,傳動軸還通過第二傳動部及第三傳動部分別帶動第一機頭腳及第二機頭腳沿Z軸同步運動。
[0018]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其中第一傳動部包括:
[0019]渦輪及渦桿;
[0020]渦桿連接第一驅動部輸出端;
[0021]渦輪套設于傳動軸上,并與渦桿嚙合。
[0022]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其中第二傳動部包括:
[0023]第一齒輪以及第一齒條,第一齒輪及第一齒條嗤合;
[0024]第一齒輪套設于傳動軸上;
[0025]第一齒條沿Z軸鋪設于第一機頭腳上。
[0026]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其中第三傳動部包括:
[0027]第二齒輪以及第二齒條,第二齒輪及第二齒條嚙合;
[0028]第二齒輪套設于傳動軸上;
[0029]第二齒條沿Z軸鋪設于第二機頭腳上。
[0030]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其中升降驅動件還包括:
[0031]至少兩條導向滑軌;
[0032]第一機頭腳及第二機頭腳上分別滑動連接有至少一條導向滑軌。
[0033]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其中導向滑軌四條;第一機頭腳及第二機頭腳上分別滑動連接有二條導向滑軌;第一機頭腳上的兩條導向滑軌沿Z軸分設于第二傳動部的兩側;第二機頭腳)上的兩條導向滑軌沿Z軸分設于第三傳動部的兩側。
[0034]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其中的機頭部結構還包括:
[0035]保濕清洗部,與墨盒設于機體的同端,包括:
[0036]連接于機體的支撐架;
[0037]設于支撐架上的第四驅動部;
[0038]與第四驅動部輸出端連接的擺桿,擺桿沿X軸運動;
[0039]設于擺桿端部與擺桿連動的刮片;
[0040]設于刮片運動行程內的刮片感應器;
[0041]設于支撐架上的栗附件,栗附件與墨盒連通;
[0042]設于擺桿及栗附件之間的吸墨墊;以及,
[0043]與吸墨墊分處于支撐架兩側的閃噴槽。
[004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可以獲得包括以下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中的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不僅結構簡單,應用于平板打印機中,還能實現白墨彩墨同時打印。在優選實施例中,機頭升降組件還能根據打印基材的厚度調整噴頭與打印基材的距離,使得打印效果大大提高。另外,保濕清洗部既可以對出現堵塞現象的噴頭進行清洗,還可以在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不工作時,使噴頭置于吸墨墊上,一來可以防塵,防止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在不工作時噴頭粘上灰塵,進而堵塞噴頭,另外,還可以保持噴頭處于微氣壓,在不工作時也時刻保持濕潤,不容易斷線。
【附圖說明】
[0045]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平板打印機的整機結構圖;
[0046]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底架傳動組件的結構圖;
[0047]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工作平臺的結構圖;
[0048]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工作平臺的左視結構圖;
[0049]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機頭部結構的主視結構圖;
[0050]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機頭部結構的俯視結構圖;[0051 ]圖7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機頭升降組件的結構圖;
[0052]圖8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機頭升降組件的主視結構圖;
[0053]圖9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保濕清洗部的結構圖;
[0054]圖10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保濕清洗部的俯視結構圖。
[0055]附圖標記說明:
[0056]1、機殼;2、載物平臺;3、底架傳動組件;4、墨車;5、機頭傳動組件;6、機頭升降組件;7、保濕清洗部;8、主控制板;9、控制顯示屏;10、升降顯示屏;11、控制按鈕;12、墨盒;301、第二驅動部;302、第一主動輪;303、第一被動輪;304、從動輪;305、第一同步帶;306、第二同步帶;307、連接板的第一側邊框;308、連接板的第二側邊框;309、第一導向滑軌;310、第二導向滑軌;311、第一滑塊;312、第二滑塊;313、第三滑塊;314、第四滑塊;315、連接件;401、車體;402、水冷UV燈;403、墨囊;404、噴頭;501、第三驅動部;502、第二主動輪;503、第三同步帶;504、第二被動輪;505、機體;601、第一驅動部;602、渦桿;603;傳動軸;604、渦輪;605、第一齒輪;606、第一齒條;607、第一機頭腳;608、第二機頭腳;609、第二齒輪;610、第三導向滑軌;611、第四導向滑軌;612、第五導向滑軌;613、第六導向滑軌;614、第一齒條安裝板;701、第四驅動部;702、栗附件;703、吸墨墊;704、刮片;705、擺桿;706、閃噴槽;707、刮片感應器;708、第一安裝槽;709、第二安裝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57]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實用新型的多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并說明。然而,應了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也就是說,在本實用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組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的示意的方式繪示之。
[0058]關于本文中所使用之“第一”、“第二”等,并非特別指稱次序或順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其僅僅是為了區別以相同技術用語描述的組件或操作而已。
[0059]本實用新型為有關于一種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的設計,本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可應用于平板打印機中,不僅能夠實現現有技術中平板打印機白墨及彩墨同時打印的功能,還具有相對于現有技術中平板打印機更加簡單的結構設計,以下,為了更加清晰準確且詳細的介紹本實用新型中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的機械結構設計,以下實施方式將一并帶入平板打印機的說明,接著再進一步說明機頭部結構于平板打印機中的作用及其所帶來的好處。
[0060]請參考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平板打印機的整機結構圖。平板打印機包括近似于矩形的機殼1、設于機殼I上表面的工作平臺以及橫設于工作平臺上方并與工作平臺平燈的機頭部結構。
[0061]機殼I的內部布設有主控制板8,主控制板8用于控制平板打印機的所有動作,比如:機頭部結構的Z軸升降動作以及X軸的平移動作;工作平臺的Y軸平移動作;以及,平板打印機機頭部結構的噴墨打印動作及保濕清洗動作等等。機殼I的前端面上還設有控制顯示屏9、升降顯示屏10以及控制按鈕11,控制顯示屏9、升降顯示屏10以及控制按鈕11都分別與主控制板8連接,控制顯示屏9顯示各種動作指令的輸入,配合主控制板8,使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完成打印,升降顯示屏10顯示噴頭404與載物平臺2的距離。這里所述的X軸、Y軸及Z軸分別指:使用者正對機殼I安裝有升降顯示屏10的前端面進行打印操作時,墨車4平行于機殼I上表面的運動方向為X軸所在方向,墨車4垂直于機殼I上表面的運動方向為Z軸所在方向,載物平臺2的運動方向為Y軸所在方向。
[0062]工作平臺包括:載物平臺2以及底架傳動組件3;載物平臺2用以承載打印基材如玻璃、木板、金屬、瓷磚、皮革、PVC以及亞克力等材料,載物平臺2—般為長方形板狀結構,其尺寸大小可以據常用打印基材的尺寸大小適當設置,比如,載物平臺2的尺寸規格為:寬600mm,長950mm,或者寬500mm,長600mm。機殼I的寬度稍大于載物平臺2寬度,機殼I的長度大于載物平臺2長度,并且,一般情況下,機殼I的上表面平行于載物平臺2。底架傳動組件3用以驅動載物平臺2相對機殼IY軸運動;底架傳動組件3設于載物平臺2及機殼I上表面之間。
[0063]機頭部結構橫設于工作平臺中載物平臺2的上方,具體的,機頭部結構與載物平臺2平行,機頭部結構包括:機體505、位于機體505的墨車4、設于機體505的機頭傳動組件5以及設于機體505—端部的墨盒12;機頭傳動組件5用以驅動墨車4相對機殼IX軸運動,實現打印過程中墨車4的移動;墨盒12與墨車4連通。優選地,墨車4包括墨囊403,墨囊403包括用以盛裝白墨的子墨囊以及用以盛裝彩墨的子墨囊;墨囊403底部連接有噴頭404;墨盒12中對應地設置有子墨盒,每一子墨盒與盛裝有同種墨水的子墨囊連通。更優選地,墨車4包括車體401、設于車體401內的墨囊403、設于墨囊403底部與墨囊403相通的噴頭404以及設于車體401底部外側的水冷UV燈402,水冷UV燈402使噴出后的墨水固化,增強墨水在打印基材上的附著力;墨囊403共有六個,兩個可裝白墨的子墨囊以及分別可裝黑墨、青墨、紅墨以及黃墨的子墨囊各一個,對應的,墨盒12中同樣有兩個可裝白墨的子墨盒以及分別可裝黑墨、青墨、紅墨以及黃墨的子墨盒各一個,墨囊403與墨盒12中,顏色相同的子墨囊與子墨盒之間通過虹吸管連通起來,實現打印過程中自動連續供墨,另外,為了防止白墨沉淀于子墨囊中影響打印質量,在裝有白墨的子墨囊中還設有攪拌電機,攪拌電機與主控制板8連接;噴頭404選用EPSON噴頭。
[0064]進一步而言,機頭部結構還包括機頭升降組件6;機頭升降組件6用以根據打印基材的厚度,適當調整噴頭404與打印基材的距離,其包括:第一機頭腳607、第二機頭腳608以及升降驅動件;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相對分設于機殼I的兩側,用以支撐機頭部結構使之平行設于載物平臺2上方,二者形狀及尺寸一致,第一機頭腳607的頂部及第二機頭腳608的頂部分別通過螺絲固定連接于機體505的底部;升降驅動件用以驅動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同步沿Z軸運動,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在升降驅動件驅動下同步沿Z軸運動時,與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固定連接的機體505同步沿Z軸運動,且設于機體505內部的機頭傳動組件5、設于機體505—端部的墨盒12以及與由機頭傳動組件5驅動沿X軸運動的墨車4也同步沿Z軸運動。
[0065]在一優選實施例中,升降驅動件包括:第一驅動部601、傳動軸603、第一傳動部、第二傳動部以及第三傳動部;第一驅動部601固定于第一機頭腳607,第一驅動部601的輸出端連接第一傳動部,第一傳動部設于第一機頭腳607,用以帶動傳動軸603往復轉動;傳動軸603從機殼I內部X軸向貫穿而出,隨后兩端分別連接于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上;第二傳動部設于第一機頭腳607,第三傳動部設于第二機頭腳608上,第二傳動部及第三傳動部還分別套設于傳動軸603上;第一驅動部601驅動第一傳動部動作,傳動軸603在第一傳動部作用下開始轉動,通過第二傳動部及第三傳動部,傳動軸603還分別帶動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沿Z軸同步運動。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形狀大小相同,為矩形板狀結構,二者頂部相同位置分別設有一固定塊,每一固定塊上打有兩個螺孔,用于穿入螺絲以連接機體505底部。另外,第一驅動部601還可以設于第二機頭腳608,此種情況,第一傳動部設于第二機頭腳608,用以帶動傳動軸603往復轉動,升降驅動件的其他結構設計不變。第一驅動部601具體為第一電機。
[0066]請參考圖7及8,圖7機頭升降組件6的結構圖,圖8為機頭升降組件6的主視結構圖。具體的,第一傳動部包括:渦輪604及渦桿602;渦桿602—端固定于第一機頭腳607,另一端連接第一驅動部601輸出端;渦輪604套設于傳動軸603上,并與渦桿602嚙合。第一驅動部601啟動,帶動渦桿602轉動,與渦桿602嚙合的渦輪604開始轉動,從而,套設有渦輪604的傳動軸603同時開始轉動,而套設于傳動軸603上的第二傳動部及第三傳動部在傳動軸603轉動下帶動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沿Z軸運動,與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分別固定連接的機體沿著Z軸運動,實現機頭部結構的升降動作。
[0067]同樣的,請參考圖7及8,第二傳動部包括:第一齒輪605以及第一齒條606,第一齒輪605及第一齒條606嗤合;第一齒輪605套設于傳動軸603上;第一齒條606通過固定于第一機頭腳607上的第一齒條安裝板614沿Z軸鋪設于第一機頭腳607上。第三傳動部包括:第二齒輪609以及第二齒條,第二齒輪609及第二齒條嚙合;第二齒輪609套設于傳動軸603上;第二齒條通過固定于第二機頭腳608上的第二齒條安裝板沿Z軸鋪設于第二機頭腳608上。傳動軸603轉動時;帶動第一齒輪605及第二齒輪609同步轉動,分別與第一齒輪605及第二齒輪609嚙合的第一齒條606及第二齒條隨之動作,與第一齒條606及第二齒條固定連接的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沿Z軸運動。另外,為了保證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沿Z軸運動更加平穩,升降驅動件還包括至少兩條導向滑軌;在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上分別通過滑塊滑動連接有至少一條導向滑軌;導向滑軌沿著Z軸方向固定于機殼I。如圖7所示,其中導向滑軌共有四條;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上分別滑動連接有二條導向滑軌;第一機頭腳607上的兩條導向滑軌第三導向滑軌610及第四導向滑軌611沿Z軸分設于第二傳動部的兩側;第二機頭腳608上的兩條導向滑軌第五導向滑軌612及第六導向滑軌613沿Z軸分設于第三傳動部的兩側。
[0068]更進一步而言,請參考圖2、3及4,圖2為底架傳動組件3的結構圖,圖3為工作平臺的結構圖,圖4為工作平臺的左視結構圖。底架傳動組件3包括:固定于機殼I的第二驅動部301;連接于第二驅動部301輸出端的第一主動輪302,第一主動輪302設于機殼I;固定于機殼I,與第一主動輪302通過第一同步帶305連動的第一被動輪303;以及固定于機殼I,與第一被動輪303通過第二同步帶306連動的從動輪304;載物平臺2連接于第二同步帶306上,第二同步帶306沿Y軸運動。具體的,如圖2所示,載物平臺2下表面沿其運動方向固定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導向滑軌309及第二導向滑軌310,第一導向滑軌上滑動連接有第一滑塊311及第二滑塊312,第二導向滑軌上滑動連接有第三滑塊313及第四滑塊314,第一滑塊311及第三滑塊313分別連接于連接板的第一側邊框307的兩端,第二滑塊312及第四滑塊314分別連接于連接板的第二側邊框308的兩端,整塊連接板通過一連接件315固定于第二同步帶306上,其中,連接板的第一側邊框307及第二側邊框308垂直于載物平臺2運動方向。第二驅動部301帶動主動輪轉動,被動輪在第一同步帶305的作用下隨主動輪同時轉動,第二同步帶306帶動從動輪304動作,連接在第二同步帶306上的連接板通過四個滑塊帶動載物平臺2沿著第一導向滑軌及第二導向滑軌精準移動。第二驅動部301為第二電機。
[0069]請參考圖5及6,圖5為機頭部結構的主視結構圖,圖6為機頭部結構的俯視結構圖。機頭傳動組件5包括:設于機體505內的第三驅動部501;連接于第三驅動部501輸出端的第二主動輪502;以及,與第二主動輪502通過第三同步帶503連動的第二被動輪504;墨車4連接于第三同步帶503上,第三同步帶503沿X軸運動。第三驅動部501為第三電機。第三電機啟動,主動輪轉動,第三同步帶503帶動被動輪一起轉動,連接在第三同步輪上墨車4跟隨第三同步帶503—起沿著X軸運動,實現打印。
[0070]在另一實施方式中,如圖1、9及10所示,機頭部結構還包括:保濕清洗部7,保濕清洗部7與墨盒12設于機體505的同端,包括:支撐架、第四驅動部701、擺桿705、刮片704、刮片感應器707、栗附件702、吸墨墊703以及閃噴槽706。支撐架連接于機體505,支撐架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安裝槽708及第二安裝槽709,第四驅動部701固定于第二安裝槽709的一端部;擺桿705與第四驅動部701輸出端連接,擺桿705沿X軸運動;刮片704設于擺桿705端部,與擺桿705連動;刮片704運動行程內設有刮片感應器707,刮片感應器707優選設在刮片運動行程的最遠端處;栗附件702設于第二安裝槽709,栗附件702與墨盒12連通;吸墨墊703設于擺桿705及栗附件702之間,吸墨墊703及栗附件702都設于第二安裝槽709;閃噴槽706與吸墨墊703分處于第二安裝槽709兩側。
[0071]本實施例中的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具體運作方式如下:根據打印基材的厚度,通過機頭升降組件6調整好噴頭404與打印基材的距離,底架傳動組件3驅動載物平臺2沿著Y軸運動,載物平臺2上的打印基材隨載物平臺2同步沿著Y軸運動,同時,機頭傳動組件5驅動墨車4沿著X軸運動,實現了白墨彩墨同時打印。墨車4沿X軸運動以載物平臺2沿Y軸運動,可通過主控制板8控制,墨車4上噴頭404的打印動作可通過主控制板8控制,在打印效果上大大提高。當墨車4上的噴頭404出現輕微堵塞時,第四驅動部701帶動擺桿705沿X軸運動,刮片704隨擺桿705運動至刮片感應器707,墨車4也上裝有感應器,通過機頭傳動組件5運動到刮片感應器707位置,刮片704刮掉噴頭404上沉淀的墨水,后刮片704退回原位,墨車4繼續運動至吸墨墊703處,栗附件702將墨盒12中的墨水吸入吸墨墊703中,噴頭404在吸墨墊703處完成吸墨動作,進行噴頭404清洗,清洗用的廢墨水從噴頭404噴出至閃噴槽706內,使噴頭404在打印過程中更加流暢。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不工作時,噴頭404置于吸墨墊703上,一來可以防塵,防止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在不工作時噴頭404粘上灰塵,進而堵塞噴頭404,另外,還可以保持噴頭404處于微氣壓,在不工作時也時刻保持濕潤,不容易斷線。
[0072]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機體(505)和位于所述機體(505)的墨車(4); 設于所述機體(505),用以驅動所述墨車(4)沿X軸運動的機頭傳動組件(5);以及, 設于所述機體(505)—端部的墨盒(12);墨盒(12)與墨車(4)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機頭部結構還包括:機頭升降組件(6); 所述機頭升降組件(6)包括: 用以支撐機頭部的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 用以驅動所述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同步沿Z軸運動的升降驅動件。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升降驅動件包括: 第一驅動部(601); 傳動軸(603),其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上; 用以帶動所述傳動軸(603)往復轉動的第一傳動部,所述第一傳動部連接所述第一驅動部(601)的輸出端;以及, 分設于所述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上的第二傳動部及第三傳動部,所述第二傳動部及第三傳動部還分別套設于所述傳動軸(603)上; 其中,當所述傳動軸(603)在第一傳動部作用下轉動時,所述傳動軸(603)還通過所述第二傳動部及第三傳動部分別帶動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沿Z軸同步運動。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傳動部包括: 渦輪(604)及渦桿(602); 所述渦桿(602)連接所述第一驅動部(601)輸出端; 所述渦輪(604)套設于所述傳動軸(603)上,并與所述渦桿(602)嚙合。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二傳動部包括: 第一齒輪(605)以及第一齒條(606),所述第一齒輪(605)及第一齒條(606)嗤合; 所述第一齒輪(605)套設于所述傳動軸(603)上; 所述第一齒條(606)沿Z軸鋪設于所述第一機頭腳(607)上。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三傳動部包括: 第二齒輪(609)以及第二齒條,所述第二齒輪(609)及第二齒條嚙合; 所述第二齒輪(609)套設于所述傳動軸(603)上; 所述第二齒條沿Z軸鋪設于所述第二機頭腳(608)上。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升降驅動件還包括: 至少兩條導向滑軌; 所述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上分別滑動連接有至少一條導向滑軌。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導向滑軌四條;所述第一機頭腳(607)及第二機頭腳(608)上分別滑動連接有二條導向滑軌;所述第一機頭腳(607)上的兩條導向滑軌沿Z軸分設于所述第二傳動部的兩側;所述第二機頭腳(608)上的兩條導向滑軌沿Z軸分設于所述第三傳動部的兩側。9.根據權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平板打印機的機頭部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機頭部結構還包括: 保濕清洗部(7),與所述墨盒(12)設于所述機體(505)的同端,包括: 連接于所述機體(505)的支撐架; 設于所述支撐架上的第四驅動部(701); 與所述第四驅動部(701)輸出端連接的擺桿(705),所述擺桿(705)沿X軸運動; 設于所述擺桿(705)端部與所述擺桿(705)連動的刮片704; 設于所述刮片(704)運動行程內的刮片感應器(707); 設于所述支撐架上的栗附件(702),所述栗附件(702)與所述墨盒(12)連通; 設于所述擺桿(705)及栗附件(702)之間的吸墨墊(703);以及, 與所述吸墨墊(703)分處于所述支撐架兩側的閃噴槽(706)。
【文檔編號】B41J2/21GK205498355SQ201620086798
【公開日】2016年8月24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7日
【發明人】王廣樂
【申請人】廣州諾彩數碼產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