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維護裝置、動力傳遞切換裝置、以及液體噴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進行液體噴射頭的維護的維護裝置、具備該維護裝置的液體噴射裝置、對來自驅動源的動カ傳遞進行切換的動カ傳遞切換裝置、以及具備該動カ傳遞切換裝置的液體噴射裝置。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作為液體噴射裝置的ー種,眾所周知有噴墨式打印機。該打印機將液體噴射頭設置于往復移動的滑架,從在該液體噴射頭的噴嘴形成面開ロ的噴嘴朝沿著與滑架的移動方向交叉的方向被輸送的紙張等介質噴射作為液體的一例的墨水來進行印刷。在此類打印機中,一般來說,進行用于維持從液體噴射頭的噴嘴適當地噴射墨水的噴射特性的維護,即進行液體噴射頭的維護。例如,在使滑架移動到印刷區域外的非印刷區域之后,使蓋以覆蓋噴嘴的開ロ部的方式與液體噴射頭的噴嘴形成面抵接,上述印刷區域是對紙張噴射墨水而進行印刷的區域。進而,在該抵接狀態下,借助吸引泵的旋轉動作使形成在噴嘴形成面與蓋之間的蓋內空間成為負壓狀態,由此,從噴嘴吸引在噴嘴內例如增稠后的墨水,并經由與蓋連結的作為吸引通路的管排出。通過這樣做,能夠進行維護,以便能夠從噴嘴適當地噴射墨水。在該維護中,能夠在打印機中選擇需要進行吸引的噴嘴而進行維護。即,形成為如下結構例如根據從構成各噴嘴列的噴嘴噴射的墨水顏色將噴嘴形成面劃分成以噴嘴列為単位的多個區域,利用蓋覆蓋劃分出的各區域。進而,形成為如下結構通過使形成于噴嘴形成面中的由蓋覆蓋的區域的蓋內空間成為負壓狀態,由此,對形成于該區域的噴嘴進行維護。作為具有此類結構的打印機,在專利文獻I中提出了如下技術利用設置于液體噴射頭、且伴隨著滑架的往復移動而往復移動的封堵部件選擇管并將其壓潰,從而選擇成為負壓狀態的蓋內空間。根據專利文獻I的技術,由于利用滑架的往復移動,因此,無需擴展滑架的移動范圍就能夠選擇性地封堵作為吸引通路的管。因而,能夠得到不會大型化、且能夠選擇性地對多個蓋內空間進行吸引的打印機。除此之外,也進行利用通過上升而與液體噴射頭卡合的擦拭部件擦拭附著于噴嘴的開ロ部的不必要的墨水的處理等。進而,作為用于使此類吸引泵旋轉、或者使擦拭部件上升的驅動源,通常使用馬達。因而,如果能夠利用ー個馬達進行多個動作,則能夠減少馬達(驅動源)的使用個數,因此,能夠抑制打印機的大型化。因此,例如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如下打印機利用滑架在紙張兩側的區域、亦即印刷區域外的移動動作,將與馬達的驅動齒輪嚙合的齒輪切換為輸送紙張的供紙機構驅動用齒輪、和對吸引泵進行驅動的吸引機構驅動齒輪中的任一個驅動齒輪。如此,通過利用滑架在印刷區域外的移動動作來切換一個馬達的旋轉動力的傳遞,無需另外裝備動カ傳遞切換裝置就能夠對ー個馬達的旋轉驅動進行切換,因此,能夠進ー步抑制打印機的大型化。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10-201911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平6-115096號公報然而,專利文獻I提出的技術是,封堵部件伴隨著滑架在蓋與液體噴射頭抵接而形成蓋內空間的非印刷區域中的往復移動而移動。因此,形成為無法ー邊維持已經選擇要壓潰的管的狀態ー邊使滑架移動的結構。并且,形成為如下結構在滑架從印刷區域朝非印刷區域移動之際,以滑架的移動作為驅動カ使上升機構工作而使蓋上升,由此使蓋與噴嘴形成面抵接。 因此,在專利文獻I中,當進行在蓋從噴嘴形成面離開的狀態下對蓋內進行吸引的所謂空吸的情況下,當使滑架從非印刷區域朝印刷區域方向移動以便使蓋下降時,伴隨與此,封堵部件也同樣朝印刷區域方向移動。結果,將作為吸引通路的管選擇性地壓潰的狀態被解除,因此所有的蓋內同時被吸引,吸引力分散,因此存在蓋內的墨水的排出性降低的課題。并且,當滑架在非印刷區域往復移動時,加上伴隨著蓋的上升移動的載荷,伴隨著封堵構件的往復移動的載荷増加。因而,擔心會對用于使滑架往復移動的馬達施加有過量的載荷。因此,也存在所使用的馬達為額定電流大的大型馬達以便能夠得到大的轉矩的課題。并且,專利文獻2提出的技術僅能夠在滑架位于印刷區域外的狀態下對吸引機構用驅動齒輪進行驅動。即,存在以下課題例如在滑架移動到印刷區域的情況下,馬達的驅動齒輪不能維持對吸引機構用驅動齒輪進行驅動的切換狀態,返回始終與供紙機構的驅動齒輪嚙合的狀態。
發明內容
本發明就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的至少ー個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實現ー種維護裝置,能夠抑制滑架移動時的載荷的増加,并且能夠ー邊維持已選擇應當形成負壓狀態的蓋內空間的狀態ー邊使滑架移動。此外,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具備此類維護裝置的液體噴射裝置。并且,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實現能夠利用滑架的移動動作可靠地對驅動源的動力的傳遞進行切換,并且能夠維持切換后的動カ傳遞的狀態的動カ傳遞切換裝置。此外,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具備此類動カ傳遞切換裝置的液體噴射裝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維護裝置具備滑架,該滑架對從多個噴嘴噴射液體的液體噴射頭進行支承,且設置成能夠往復移動;蓋,伴隨著上述滑架朝進行上述液體噴射頭的維護的維護區域移動,上述蓋接近上述液體噴射頭,并以包圍上述噴嘴的方式與上述液體噴射頭抵接,從而在上述蓋與該液體噴射頭之間形成多個內部空間;吸引構件,該吸引構件經由與每個內部空間對應的吸引通路對上述蓋的各內部空間進行吸引;選擇封堵構件,該選擇封堵構件具有移動部件,在上述滑架位于到達上述維護區域之前的移動中途的移動中途區域中,上述移動部件在與上述滑架卡合的狀態下與該滑架聯動地移動,伴隨著上述移動部件的移動,上述選擇封堵構件選擇性地封堵上述各吸引通路,并且在維持所選 擇的上述吸引通路的封堵狀態的情況下解除上述移動部件與上述滑架之間的卡合;以及接近/離開移動構件,該接近/離開移動構件通過使上述移動部件以接近上述滑架或者從上述滑架離開的方式移動而使上述移動部件與上述滑架之間的卡合成立或者解除上述移動部件與上述滑架之間的卡合。根據上述結構,在朝使蓋抵接從而進行吸引的維護區域移動的移動中途的區域中,選擇應當成為負壓狀態的蓋的內部空間 ,并且,能夠ー邊維持與所選擇的內部空間對應的吸引通路的封堵狀態一邊使滑架朝維護區域移動。結果,蓋的吸引性不會降低,能夠適當地進行液體噴射頭的維護。并且,如果能夠避免選擇應當封堵的吸引通路的移動中途區域重疊于滑架以使蓋與液體噴射頭抵接的方式移動的區域,則能夠抑制伴隨著滑架的移動的載荷的増大。在本發明的維護裝置中,在上述移動部件設置有卡合部,在上述滑架的移動中途區域,上述卡合部能夠與上述滑架卡合;以及封堵部件,上述封堵部件為了選擇性地封堵上述各吸引通路而移位,上述選擇封堵構件具備凸輪部件,該凸輪部件具有凸輪面,該凸輪面形成為借助上述移動部件的往復移動,將上述封堵部件朝與所選擇的應當封堵的上述吸引通路相應的選擇位置引導,在上述封堵部件位于上述選擇位置的狀態下,上述接近/離開移動構件進行驅動而使上述選擇封堵構件接近上述滑架或從上述滑架離開。根據上述結構,由于滑架與移動部件之間的卡合被解除的情況下的移動部件的位置由選擇位置確定,因此,在此后使移動部件的卡合部與滑架卡合的情況下,能夠容易地使滑架與卡合部卡合。并且,由于借助移動部件的往復移動來切換應當封堵的吸引通路,因此,能夠將選擇位置在移動部件的移動方向上設置于相同的位置。因而,與吸引通路的選擇狀態無關,能夠在移動中途區域的確定位置使滑架與移動部件卡合。本發明的維護裝置具備施カ構件,該施カ構件對上述移動部件施力,以使得上述封堵部件被朝上述選擇位置引導。根據上述結構,在滑架與移動部件之間的卡合被解除的情況下,利用施力構件對移動部件施力,以使得封堵部件朝選擇位置方向移動。結果,例如當滑架與移動部件之間的卡合在滑架的移動中途被解除的情況下,借助施力構件的作用,移動部件的位置在移動部件的移動方向移動到能夠確定的位置,因此,在此后使移動部件的卡合部與滑架卡合的情況下,能夠容易地使滑架與卡合部卡合。在本發明的維護裝置中,上述選擇封堵構件在上述封堵部件所被引導至的上述選擇位置形成有移動限制部,該移動限制部限制上述移動部件朝下述方向移動,該方向是指上述滑架從上述維護區域朝上述移動中途區域移動的方向。根據上述結構,在選擇封堵構件中,使處于移動限制狀態的移動部件的卡合部與移動到維護區域的滑架卡合,由此,能夠對滑架進行限制,避免其從維護區域朝移動中途區域方向移動。因而,能夠使移動部件的卡合部作為滑架的鎖止構件而發揮功能。在本發明的維護裝置中,在上述滑架的移動中途區域包含從上述液體噴射頭對介質噴射上述液體的區域。根據上述結構,在朝介質噴射液體的處理中,能夠利用滑架的移動動作預先選擇要進行吸引的蓋的內部空間。因而,能夠在印刷結束后立即對要進行維護的對象噴嘴進行吸引而進行維護。本發明的液體噴射裝置具備朝介質噴射液體的液體噴射頭、和具有上述結構的維護裝置。根據上述結構的液體噴射裝置,能夠起到與上述維護裝置所具有的效果同樣的效果。即,能夠抑制驅動源的載荷的増加,同時,通過使用滑架的往復移動來選擇要對其內部空間進行吸引的蓋,由此,能夠在不會使吸引性降低的情況下對液體噴射頭進行維護。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動カ傳遞切換裝置具備旋轉部,該旋轉部伴隨著驅動源的轉動而旋轉;旋轉軸,該旋轉軸具有沿著上述旋轉部的軸向延伸的軸部,并且形成有從該軸部沿與 軸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卡合部件,該卡合部件在上述軸向上的相互
離開的位置分別形成有第--合部和第二卡合部,上述第--合部和上述第二卡合部能夠
在上述旋轉軸的旋轉方向與上述突出部卡合,通過上述卡合部件朝沿著上述軸向的第一方向移動,允許上述突出部的相對旋轉,從而使上述突出部與上述第一卡合部以及上述第二卡合部中任意一方卡合,另ー方面,通過上述卡合部件朝與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動,維持上述突出部與上述第一卡合部以及上述第二卡合部中任意一方之間的卡合,從而上述卡合部件與上述突出部共同旋轉;移位部件,該移位部件與上述卡合部件抵接,且該移位部件以使得上述卡合部件沿著上述軸向朝上述第一方向移動至允許上述突出部旋轉的位置的方式移位;離合器部件,該離合器部件伴隨著上述移位部件的移動而朝上述第一方向移動從而與上述旋轉部卡合,由此,上述旋轉部的轉動傳遞到上述離合器部件從而上述離合器部件以上述旋轉軸為中心轉動,并且,上述離合器部件沿著上述軸向移動,以便當上述突出部與上述第二卡合部卡合時,維持上述離合器部件與上述旋轉部之間的卡合,當上述突出部與上述第一卡合部卡合時,解除上述離合器部件與上述旋轉部之間的卡合;以及第二方向施力部件,該第二方向施力部件對上述離合器部件朝上述第二方向施力。根據上述結構,通過使移位部件移動,能夠利用來自驅動源的驅動カ驅動離合器部件旋轉,或者不利用來自驅動源的驅動カ驅動離合器部件旋轉。因而,例如,如果通過利用滑架的移動動作使移位部件移動從而使離合器部件沿軸向移動,則能夠根據離合器部件是否旋轉而切換至傳遞驅動源的動カ的狀態或者不傳遞驅動源的動カ的狀態中的任一方。并且,卡合部件由第二方向施力部件經由離合器部件被施力,以便始終維持突出部與第一卡合部以及第ニ卡合部中的任一方的卡合狀態。因而,與滑架的移動位置無關,能夠維持切換后的驅動源的動カ傳遞的狀態。在本發明的動カ傳遞切換裝置中,上述移位部件是桿部件,該桿部件以下述方式移位通過上述桿部件的一端側移動,上述桿部件的另一端側與上述卡合部件抵接而使上述卡合部件朝上述第一方向移動。根據上述結構,例如,能夠利用在從動カ傳遞切換裝置離開的位置移動的滑架的移動動作推壓卡合部件。并且,能夠使卡合部件朝與滑架的移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此夕卜,在借助滑架的移動使一端側移動的情況下,相對于在另一端側使卡合部件移動的載荷,能夠抑制在滑架移動之際產生的載荷的増加。在本發明的動カ傳遞切換裝置中,上述動カ傳遞切換裝置具備第一方向施力部件,該第一方向施力部件插入在上述離合器部件與上述卡合部件之間,上述第一方向施力部件通過被壓縮而以比上述第二方向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強的作用カ對上述離合器部件朝上述第一方向施力,由此,克服上述第二方向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上述離合器部件與上述卡合部件聯動地朝上述第一方向移動。
根據上述結構,例如,即便是在離合器部件朝第一方向移動的過程中,在移動到能夠與旋轉部卡合的位置之前,因在非卡合位置與旋轉部抵接而無法朝第一方向移動的狀態的情況下,如果按照以下方法處理,則能夠使離合器部件與旋轉部在旋轉方向可靠地卡合。即,當利用移位部件使卡合部件朝與離合器部件接近的第一方向移動時,第一方向施力部件成為被壓縮的狀態,并且,在該狀態下,如果使旋轉部和離合器部件相對旋轉,則離合器部件與旋轉部在非卡合位置處的抵接狀態被解除。于是,原本被壓縮的第一方向施力部件伸長,由此,能夠使離合器部件朝第一方向移動而使旋轉部與離合器部件在旋轉方向卡合。在本發明的動カ傳遞切換裝置中,在上述旋轉部形成有沿著上述軸向從該旋轉部側朝上述離合器部件側突出的驅動側突起部,在上述離合器部件形成有從動側突起部,該從動側突起部沿著上述軸向從該離合器部件側朝上述旋轉部側突出,并且,當上述旋轉部以上述旋轉軸為中心轉動時,上述從動側突起部與上述旋轉部的驅動側突起部卡合而旋轉。
根據上述結構,借助離合器部件朝第一方向移動而使從動側突起部沿著旋轉軸的軸向移動從而在旋轉方向上與驅動側突起部卡合,由此,能夠進行旋轉部與離合器部件之間的驅動傳遞。因而,由于卡合所需要的占有空間僅為軸向的移動量即可,因此,能夠抑制卡合所需要的空間,并且,由于利用突起部彼此的卡合來傳遞旋轉,因此能夠穩定地傳遞旋轉的概率增高。在本發明的動カ傳遞切換裝置中,在上述離合器部件設置有直齒圓柱齒輪,該直齒圓柱齒輪與上述離合器部件的旋轉同步地以上述旋轉軸為中心旋轉,還具備滑動部件,該滑動部件在一部分區域范圍形成有直線齒輪,該直線齒輪與上述直齒圓柱齒輪嚙合,并且伴隨著該直齒圓柱齒輪的旋轉而沿著與上述軸向交叉的方向移動,上述直線齒輪的至少位于上述一部分區域范圍的端部的齒被朝與上述直齒圓柱齒輪哨合的方向施力,以便始終維持上述直線齒輪與上述直齒圓柱齒輪之間的嚙合。根據上述結構,能夠利用離合器部件的旋轉根據需要傳遞驅動源的動力,從而可靠地使滑動部件移動。因而,例如在利用滑動部件使對象部件上下移動的情況下,能夠不受滑架的移動位置制約地可靠地使滑動部件移動,進而使對象物上下移動。在本發明的動カ傳遞切換裝置中,上述滑動部件具有伴隨著移動而彈性變形的彈性變形部,且借助該彈性變形部的復原カ對上述直線齒輪朝與上述直齒圓柱齒輪嚙合的方向施力,以便始終維持該直線齒輪與上述直齒圓柱齒輪之間的嚙合。根據上述結構,由于無需利用其他部件構成施カ機構,而是與滑動部件一體形成,因此,能夠抑制動カ傳遞切換裝置變復雜的情況。本發明的液體噴射裝置具備液體噴射頭,該液體噴射頭朝介質噴射液體;滑架,上述液體噴射頭設置于該滑架,并且該滑架構成為能夠往復移動;以及具有上述結構的動カ傳遞切換裝置。根據上述結構的液體噴射裝置,能夠起到與上述動カ傳遞切換裝置所具有的效果同樣的效果。特別是能夠使用滑架的移動來切換傳遞驅動源的動カ而進行驅動的部件。
圖I是示出具有本發明所涉及的實施方式的維護裝置的打印機的簡要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實施方式的維護裝置的簡要結構圖。
圖3是實施方式的維護裝置的立體圖。圖4是在拆下框架后的狀態下,從左前斜上方觀察的維護裝置的立體圖。圖5是在拆下框架后的狀態下,從右后斜下方觀察的維護裝置的立體圖。圖6是示出擦拭器和鎖止桿的升降機構以及離合器機構的結構的立體圖。圖7中,(a)是示出擦拭器以及鎖止桿位于退避位置的升降機構的狀態的正面圖,(b)是沿著(a)中的7b_7b線的從箭頭方向觀察的示意剖視圖。圖8中,(a)是示出鎖止桿位于鎖止位置的升降機構的狀態的正面圖,(b)是沿著圖7(a)中的7b_7b線的從箭頭方向觀察的示意剖視圖。圖9中,(a)是示出擦拭器位于擦拭位置、且鎖止桿位于退避位置的升降機構的狀態的正面圖,(b)、(C)是沿著圖7(a)中的7b_7b線的從箭頭方向觀察的示意剖視圖。圖10是示出離合器機構的構成部件的分解立體圖。圖11是以主視視角示出與處于OFF狀態的離合器機構相關的構成部件的正面圖。圖12是以主視視角示出與處于能夠從OFF狀態朝ON狀態切換的狀態的離合器機構相關的構成部件的正面圖。圖13是示出在離合器機構中從OFF狀態朝ON狀態的切換的組成結構的立體圖。圖14是示出在離合器機構中從OFF狀態朝ON狀態切換后的狀態的立體圖。圖15是以主視視角示出與處于ON狀態的離合器機構相關的構成部件的正面圖。圖16是示出選擇封堵構件的升降機構的立體圖。圖17是示出滑架與選擇封堵構件卡合的卡合狀態的圖,(a)是以右側視角示出選擇封堵構件上升前的狀態的正面圖,(b)是以右側視角示出封堵構件上升后的狀態的正面圖。圖18中,(a)是示出本實施方式的齒條滑動件的結構的立體圖,(b)是沿著(a)中的M-M線的從箭頭方向觀察的剖視圖。圖19是示出選擇封堵構件處于上升狀態的選擇封堵構件的升降機構的立體圖。圖20是示出拆下滑動件后的狀態的選擇封堵構件的立體圖。圖21是以俯視視角示出凸輪面中的封堵部件的旋轉狀態的俯視圖。圖22是示出管的封堵機構的立體圖。圖23是示出實施方式的離合器機構的切換動作的動作流程圖。圖24是以俯視視角示出處于在離合器機構中能夠對動力傳遞進行切換的狀態的滑架相對于維護裝置的移動位置的俯視圖。圖25是以俯視視角示出滑動件的卡合部與滑架的凹部處于卡合狀態的滑架相對于維護裝置的移動位置的俯視圖。圖26是具備變形例的選擇封堵構件的維護裝置的俯視視角的俯視圖。圖27中,(a)是示出選擇封堵構件的變形例的示意圖,(b)示出在(a)中管的封堵狀態的示意圖。圖28是示意性地示出選擇封堵構件的其他變形例的立體圖。圖29是示出變形例的齒條滑動件的立體圖。
圖30是示出變形例的離合器體的立體圖。圖31是以主視視角示出變形例的離合器機構的正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結合在作為液體噴射裝置的一例的噴墨式打印機中具體化了的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說明。另外,為了使以下說明容易,如圖I所示,以鉛直方向中的重力方向作為下方向,以反重力方向作為上方向。并且,在與鉛直方向交叉的方向中,以被傳送至打印機的紙張P在形成圖像時被輸送的輸送方向作為前方向,以與輸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作為后方向。此外,在與鉛垂方向以及輸送方向雙方交叉的方向中,從前方觀察,將滑架往復移動的方向、即掃描方向分別稱作右方、左方。如圖I所示,在作為液體噴射裝置的打印機11的呈大致矩形箱狀的框架12內的下部,延伸設置有用于在印刷時沿著其長邊方向支承作為介質的一例的紙張P的支承部件13。進而,在該支承部件13上,基于設置于框架12的背面下部的供紙馬達14的驅動,利用未圖示的供紙機構將紙張P在支承部件13上從其后方側朝前方側輸送。在框架12內的支承部件13的上方,沿著該支承部件13的長邊方向架設有引導軸15。在引導軸15支承有滑架16,使得該滑架16能夠沿著該引導軸15的軸線方向往復移動。即,在滑架16形成有支承孔16a,該支承孔16a沿著引導軸15的軸線方向貫通滑架16,并且,引導軸15插通于該支承孔16a。因而,滑架16被支承為能夠沿著引導軸15的軸線方向、即掃描方向(左右方向)往復移動。在框架12的后壁內表面的與引導軸15的兩端部對應的位置,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有驅動帶輪17a以及從動帶輪17b。在驅動帶輪17a連結有成為使滑架16往復移動之際的驅動源的滑架馬達18的輸出軸,并且,在驅動帶輪17a與從動帶輪17b之間卷掛有一部分與滑架16連結的環狀的正時皮帶17。因而,滑架16 —邊被引導軸15引導ー邊借助滑架馬達18的驅動カ經由環狀的正時皮帶17沿引導軸15的軸線方向(左右方向)移動。在滑架16的下表面設置有液體噴射頭19,在滑架16上,以可裝卸的方式裝配有墨盒20,該墨盒20用于對液體噴射頭19分別供給作為流體的多色(在本實施方式中為黑色、青色、黃色、品紅色4色)的墨水。在液體噴射頭19的下表面,沿左右方向并排設置有多列(在本實施方式中為4列)噴嘴列22k 22D(參照圖2),噴嘴列由多個噴嘴沿前后方向排列而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各噴嘴列22A 22D從左側起依次為噴嘴列22A、噴嘴列22B、噴嘴列22C以及噴嘴列22D。進而,借助配置于液體噴射頭19內的未圖示的壓電元件等加壓構件的驅動,墨盒20內的各墨水從墨盒20被朝液體噴射頭19供給,井分別從該液體噴射頭19所具備的各噴嘴列22A 22D的噴嘴被噴射出來。S卩,如圖I所示,對于打印機11,與紙張P在搬送時被支承的支承部件13對應的區域為印刷區域PA。進而,在該印刷區域PA中,一邊使滑架16沿左右方向往復移動,ー邊對配置于液體噴射頭19內的未圖示的壓電元件進行驅動,由此,朝被傳送到支承部件13上的紙張P分別噴射各墨水從而進行印刷。在該情況下,從構成噴嘴列22A的各噴嘴噴射黑色墨水,從構成噴嘴列22B的各噴嘴噴射青色墨水,從構成噴嘴列22C的各噴嘴噴射黃色墨 水,從構成噴嘴列22D的各噴嘴噴射品紅色墨水。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支承部件13的左右兩側中的位于右側的從印刷區域PA錯開的非印刷區域形成為用于進行液體噴射頭19的清潔等維護的維護區域MA。液體噴射頭19移動至該維護區域MA的規定位置,并且在該維護區域MA的規定位置設置有用于維持來自噴嘴的墨水的噴射特性的維護裝置23。維護裝置23具備蓋27,該蓋27伴隨著滑架16的朝向維護區域MA的移動而上升,在維護區域MA中形成為以包圍噴嘴的方式與液體噴射頭19抵接的狀態。進而,在該抵接狀態下,經由成為吸引通路的具有撓性的管對形成于液體噴射頭19與蓋27之間的多個(在此為兩個)內部空間(以下稱作“蓋內空間”)進行吸引而對其進行減壓,從噴嘴吸引墨水而對液體噴射頭19進行維護。在進行該墨水的吸引之際,本實施方式的維護裝置23針對每個蓋內空間都具有多個(在此為兩個)吸引通路,還具備選擇封堵機構(選擇封堵構件)40,該選擇封堵機構40根據應當減壓的蓋內空間的選擇而將管壓潰,以對吸引通路進行封堵。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的維護裝置23進行具體說明。
首先,參照圖2對維護裝置23的簡要結構進行說明。另外,在圖2中,在比斷裂線靠左側的部分示意性地圖示了滑架16沿左右方向移動的狀態下的維護裝置23,在比斷裂線靠右側的部分示意性地圖示了滑架16沿與紙面正交的方向移動的狀態下的維護裝置23。如圖2所示,在蓋27內設置有將該蓋27內隔絕為左右兩個腔室的間隔壁30。在蓋27中,比間隔壁30靠左側的部分被設為第一蓋部31,比間隔壁30靠右側的部分被設為第二蓋部32。進而,在滑架16移動到維護區域MA的維護裝置23的上方位置、且蓋27上升后的狀態下,第一蓋部31包圍噴嘴列22A、且在該第一蓋部31與液體噴射頭19之間形成第ー蓋內空間31A。并且,第二蓋部32包圍噴嘴列22B 22D、且在該第二蓋部32與液體噴射頭19之間形成第二蓋內空間32a。從第一蓋部31的底壁朝向下方突出設置有第一突部33,在該第一突部33內,以沿上下方向貫通該第一突部33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從第一蓋部31內排出墨水的第一排出路33a。另ー方面,從第二蓋部32的底壁朝向下方突出設置有第二突部34,在該第二突部34內,以沿上下方向貫通該第二突部34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從第二蓋部32內排出墨水的第二排出路34a。第二突部34與作為具有撓性的管的第二排出管37的基端側(上游側)連接,該第ニ排出管37的另一端側(下游側)插入于形成為長方體狀的廢墨水箱36內。另ー方面,第一突部33與作為具有撓性的管的第一排出管35的基端側(上游側)連接,該第一排出管35的另一端側(下游側)以在設置于第二排出管37的中途的匯合點G與第二排出管37匯合的方式與該第二排出管37連結。兩個排出管35、37在到達上述匯合點G之前以并排的方式迂回。進而,在第二排出管37的比該第二排出管37與第一排出管35匯合的匯合點G比靠下游端的位置,設置有作為吸引構件的一個管泵38,該管泵38用于從蓋27側朝廢墨水箱36側對該第一排出管35內以及第ニ排出管37內進行吸引。S卩,在對管泵38進行驅動的情況下,兩個排出管35、37內同時被吸引。因而,第二排出管37以及第一排出管35形成用于分別對第一蓋內空間31a以及第ニ蓋內空間32a進行吸引的吸引通路。
進而,通過在蓋27上升而與液體噴射頭19抵接的狀態下對管泵38進行驅動來進行噴嘴的清潔。即,從構成各噴嘴列22A 22D的各噴嘴對氣泡等和增稠后的墨水一起進行吸引,并經由蓋27以及兩個排出管35、37排出至廢墨水箱36內。另外,在廢墨水箱36內,收納有吸收并保持被排出至該廢墨水箱36內的墨水的廢墨水吸收材料39。并且,在兩個排出管35、37的比上述匯合點G靠上游側的位置,配置有能夠選擇性地封堵兩個排出管35、37的選擇封堵機構40。選擇封堵機構40具備基體60 ;以及相對于該基體60滑動的作為移動部件的滑動件41。在滑動件41設置有卡合部42,該卡合部42通過從下方上升而進入設置于滑架16的下表面側的凹部16h,由此在掃描方向(左右方向)與滑架16卡合;以及封堵部件43,該封堵部件43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軸支承于滑動件41的下表面側,用于封堵吸引通路。并且,在基體60內置有一個面構成凸輪面的凸輪部件50,凸輪部件50的與封堵部件43對置的面(上表面)形成為凸輪面。進而,通過卡合部42與滑架16的凹部16h卡合,伴隨著與沿掃描方向移動的滑架16聯動的滑動件41的移動,封堵部件43由凸輪面引導而移動,第 ニ排出管37或者第一排出管35被壓潰,從而某一方的吸引通路被封堵。并且,雖然在圖2中沒有示出,本實施方式的維護裝置23具備接近/離開移動構件,該接近/離開移動構件由驅動源驅動,使滑動件41 (選擇封堵機構40)以接近滑架16或從滑架16離開的方式移動。此外,具有切換相對于該接近/離開移動構件傳遞驅動源的動カ的狀態和不傳遞驅動源的動カ的狀態的動カ傳遞切換裝置。動カ傳遞切換裝置在滑架16朝維護區域MA移動的移動中途的區域中切換為將驅動源的動カ傳遞至接近/離開分離移動構件的狀態,使選擇封堵機構40上升以及下降,以便使滑動件41與滑架16聯動地移動。以下,參照附圖,包含上述接近/離開移動構件以及動カ傳遞切換裝置在內,對維護裝置23的詳細結構進行說明。如圖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維護裝置23具備上述的蓋27、選擇封堵機構40、管泵38、以及擦拭液體噴射頭19的擦拭器75、限制滑架16的移動的鎖止桿84。上述部件由成為裝置的基座的樹脂制的框架體29支承或者固定于該框架體29,并且,由作為驅動源的一個馬達26驅動而在維護裝置23中分別進行規定的動作。在本實施方式中,蓋27的升降動作以及滑動件41的往復動作伴隨著滑架16的移動而進行各動作的切換。并且,擦拭器75和鎖止桿84、以及選擇封堵機構40的升降動作也借助馬達26的驅動カ而進行。此外,管泵38的旋轉動作也借助馬達26進行。接下來,以下依次對用于進行上述動作的構造進行說明。蓋27由配置于維護裝置23的大致中央部分的大致箱型形狀的蓋保持部件71經由未圖示的弾性部件保持。該蓋保持部件71由在其前后沿上下方向立起設置、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框架壁29a引導而能夠沿左右方向移動,并且伴隨著從左方朝右方的移動而上升。S卩,在各框架壁29a、且是在左右方向的不同位置,形成有兩個、共計四個以相互在前后方向對置的方式排列的兩個為ー組的貫通槽28。各貫通槽28分別具備從左朝右筆直地延伸的下側平坦部29b、從該下側平坦部29b的右端朝向右斜上方筆直地延伸的斜面部29c、以及從該斜面部29c的右端朝右筆直地延伸的上側平坦部29d。進而,在各貫通槽28中,下側平坦部29b、斜面部29c以及上側平坦部29d相互連通。
在蓋保持部件71,以進入各貫通槽28的方式與各貫通槽28對應地設置有共計四個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桿72。進而,各支承桿72以能夠滑動的方式插通于所進入的各貫通槽28內。因而,蓋保持部件71構成為該蓋保持部件71與滑架16的右表面抵接而從左朝右移動,由此,支承桿72在貫通槽28中從左朝右滑動,從下側平坦部29b經過斜面部29c朝上側平坦部29d移動而上升。并且,參照圖5,蓋保持部件71始終由螺旋彈簧74朝左側施力,在滑架16并不位于維護區域MA的印刷狀態下,借助螺旋彈簧74的作用力,各支承桿72位于各貫通槽28內的最左側的下側平坦部29b。因而,在滑架16位于印刷區域PA的情況下,蓋保持部件71處于下降后的狀態。進而,當滑架16從印刷區域PA 朝向維護區域MA從左朝右移動時,滑架16的右表面與位于蓋保持部件71的右端、且沿上下方向形成有在左方具有凸面的凸條部的卡止部71a抵接,之后使蓋保持部件71 一起朝右方移動。在伴隨著該朝向右方的移動而設置于蓋保持部件71的各支承桿72在各貫通槽28內的斜面部29c上朝右側滑動的過程中,蓋27與蓋保持部件71共同以朝液體噴射頭19接近的方式逐漸上升。進而,在各支承桿72到達各貫通槽28的上側平坦部29d的階段,該蓋27與液體噴射頭19抵接。蓋保持部件71形成為在滑架16移動至位干支承部件13的右側的維護區域MA后的狀態下,各支承桿72與蓋27共同位于各貫通槽28內的上側平坦部29d。因而,在各支承桿72在各貫通槽28內的斜面部29c上朝向右側滑動的過程中,滑架16移動所需要的載荷増加。并且,維護裝置23在比蓋保持部件71靠前側的位置配置有選擇封堵機構40。選擇封堵機構40的基體60被固定于框架體29,并且,在該基體60設置有滑動件41,該滑動件41通過被在該基體60的前后兩個位置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的凹條槽部60a引導而相對于基體60沿左右方向滑動。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設置于滑動件41的左右方向的中途位置的卡勾部41c與設置于基體60的右端位置的卡勾部60c之間,張緊設置有作為施カ構件的螺旋彈簧61,該螺旋彈簧61以使該滑動件41位于左右方向的滑動范圍的右端的方式對滑動件41施力。在滑動件41,在其上表面的大致中央設置有以朝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卡合部42。進而,構成為通過選擇封堵機構40上升而卡合部42與滑架16的凹部16h卡合,由此,滑動件41被滑架16驅動,從而該滑動件41與滑架16聯動地相對于基體60沿左右方向往復移動。在基體60,以使凸輪面與往復移動的滑動件41對置的方式內置有ー個面形成為凸輪面的凸輪部件50。另ー方面,在滑動件41的下表面,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有封堵部件43 (參照圖20 圖22)。封堵部件43構成為該封堵部件43伴隨著滑動件41的往復移動而旋轉,根據其旋轉姿態的變化而將第二排出管37或者第一排出管35壓潰。基于該封堵部件43的將管壓潰的壓潰構造之后詳細說明。并且,在維護裝置23設置有接近/離開移動構件,該接近/離開移動構件通過使選擇封堵機構40的基體60上升以及下降而進行滑動件41的上升以及下降。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軸支承于框架體29的多個齒輪構成的齒輪組構成為以馬達26的轉動力作為驅動力,分別進行包含該接近/離開移動構件的驅動在內的鎖止桿84的旋轉驅動、擦拭器75的升降驅動、以及管泵38的旋轉驅動。即,如從左前方觀察拆下框架體29后的狀態下的維護裝置23的圖4所示,齒輪組構成為與馬達26 —體旋轉的小齒輪26a分別與第一傳遞齒輪81以及泵傳遞齒輪88嚙合,傳遞馬達26的旋轉。泵傳遞齒輪88通過與和管泵38的驅動軸連結的未圖示的泵齒輪嚙合而將馬達26的旋轉動力傳遞至泵齒輪,從而驅動管泵38。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對于管泵38,通過馬達26朝從左方觀察時的逆時針方向旋轉(以下將此稱作“CCW旋轉”),泵進行吸引動作,在該馬達26朝順時針方向旋轉(以下將此稱作“ CW旋轉”)的情況下,泵不進行吸引動作。 另ー方面,第一傳遞齒輪81將馬達26的旋轉傳遞至與該第一傳遞齒輪81嚙合的第二傳遞齒輪82和第三傳遞齒輪86。并且,第三傳遞齒輪86還與作為旋轉部的一例的第四傳遞齒輪87嚙合,將馬達26的旋轉傳遞至第四傳遞齒輪87。根據此類齒輪組的結構,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當馬達26(小齒輪26A)進行CCW旋轉時,第二傳遞齒輪82進行CCW旋轉,第四傳遞齒輪87進行CW旋轉。第二傳遞齒輪82由設置于旋轉軸部82j的彈簧83朝位于該第二傳遞齒輪82的背面側即右側的凸輪齒輪90推壓。凸輪齒輪90在其與第二傳遞齒輪82之間構成有摩擦離合器機構,以便在該凸輪齒輪90與第二傳遞齒輪82之間、且是在因該推壓而接觸的接觸面產生摩擦力,并借助所產生的摩擦力使該凸輪齒輪90與第二傳遞齒輪82同步旋轉。在本實施方式中,鎖止桿84通常由鎖止彈簧85以使得該鎖止桿84將旋轉軸部84j作為中心而進行CW旋轉的方式施カ而形成為上側朝前方略微傾斜的傾斜狀態。進而,構成為當凸輪齒輪90旋轉時,根據形成于該凸輪齒輪90的凸輪形狀,鎖止桿84以旋轉軸部84j為中心旋轉,并且克服鎖止彈簧85的作用力而進行CCW旋轉,成為大致立起設置的狀態。并且,當凸輪齒輪90旋轉時,擦拭器75根據形成于該凸輪齒輪90的凸輪槽而上升以及下降。在本實施方式中,擦拭器75具有對液體噴射頭19進行擦拭的擦拭器刮板75a ;以及對該擦拭器刮板75a進行保持的擦拭器保持部件76,當凸輪齒輪90 (第二傳遞齒輪82)進行CCW旋轉時,擦拭器保持部件76上升。并且,在擦拭器保持部件76的下方配設有吸收部件78,該吸收部件78承接并吸收在利用擦拭器刮板75a進行擦拭之后順著擦拭器75沿重力方向落下的液體噴射頭19的墨水。另ー方面,第四傳遞齒輪87構成為使選擇封堵構件40(基體60)上升以及下降。即,如圖4以及圖5所示,第四傳遞齒輪87使設置于離合器部件120的離合器齒輪122旋轉(在此為進行CW旋轉),由此使形成有齒條66的作為滑動部件的齒條滑動件65朝前方移動。即,齒條66始終與離合器齒輪122嚙合,通過離合器齒輪122的旋轉使齒條66朝前方移動,由此使齒條滑動件65朝前方滑動移動。在齒條滑動件65的前方設置有兩個前低后高的斜面部67,當ー邊使這兩個斜面部67與在基體60的下側以規定寬度延伸設置的兩個延伸設置部位62抵接,ー邊使齒條滑動件65朝前方移動時,上述延伸設置部位62沿著斜面部67上升,結果,基體60也上升。相反,如果齒條滑動件65朝后方移動,則會使基體60的延伸設置部位62沿著斜面部67下降,因此基體60也下降。如此,利用形成有與和第四傳遞齒輪87共同旋轉的離合器齒輪122嚙合的齒條66、以及與基體60的延伸設置部位62滑動接觸的斜面部67的齒條滑動件65,構成使基體60升降從而使選擇封堵機構40相對于滑架16離開或者接近的接近/離開移動構件的一部分。進 而,在該接近/離開移動構件中,離合器部件120在以下兩個狀態之間切換將第四傳遞齒輪87的旋轉傳遞至齒條滑動件65的滑動移動的狀態(也將此稱作“ON狀態”);以及不將第四傳遞齒輪87的旋轉傳遞至齒條滑動件65的滑動移動的狀態(也將此稱作“OFF狀態”)。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能夠利用作為移位部件的桿部件79使離合器部件120在ON狀態和OFF狀態之間切換,該桿部件79將由框架體29軸支承而能夠旋轉的旋轉軸部79a作為中心而旋轉移位。如此,包含離合器部件120以及作為旋轉部的第四傳遞齒輪87在內,利用切換第四傳遞齒輪87與離合器部件120之間的旋轉傳遞狀態的離合器機構100、和該作為移位部件的桿部件79構成動カ傳遞切換裝置。S卩,如圖6所示,在伴隨著滑架16的朝向維護區域MA的移動而蓋保持部件71朝右方移動的狀態下,作為桿部件79的一端側的上端部79c與形成于蓋保持部件71的下表面的下表面部位71c抵接。通過該抵接,桿部件79以旋轉軸部79a作為中心旋轉,從而桿部件79以作為另一端側的下端部79b朝左方移動的方式移位。通過該桿部件79的移位,在離合器機構100中允許第四傳遞齒輪87與離合器齒輪122之間的旋轉的傳遞狀態的切換。并且,如圖6所示,在蓋保持部件71、在其左端形成有朝前方側突出的止擋部71b。當在蓋保持部件71中各支承桿72位于框架體29的各貫通槽28的下側平坦部29b的狀態下,該止擋部71b通過與凸輪齒輪90卡合而限制該凸輪齒輪90的旋轉。另ー方面,在伴隨著滑架16的朝向維護區域MA的移動而蓋保持部件71朝右方移動的狀態下,該止擋部71b從凸輪齒輪90離開,解除對凸輪齒輪90的旋轉限制,由此,形成為允許擦拭器75上升移動以及鎖止桿84旋轉的狀態。接下來,參照圖7 圖9,對驅動鎖止桿84旋轉的凸輪齒輪90的凸輪形狀、和驅動擦拭器75上升以及下降的凸輪齒輪90的凸輪槽的結構進行說明。然后,參照圖10 圖15,對離合器機構100中的ON狀態與OFF狀態之間的切換結構進行說明。如圖7(a)所示,凸輪齒輪9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為朝徑向外側呈大致梯形狀地突出設置的凸部96。該凸部96的外周面兩端部分形成為到凸輪齒輪90的軸心的半徑方向的距離逐漸變化的斜面,凸部96的外周面末端部分形成為圓弧面。因而,在凸輪齒輪90朝ー個方向轉動的過程中,在該凸部96的旋轉始端側的斜面與鎖止桿84的下端側的突起84b卡合時,鎖止桿84的上端部84a上升。進而,如圖8(a)所示,在凸部96的圓弧面與突起84b卡合的過程中,鎖止桿84大致立起設置并被保持在限制滑架16的移動的鎖止位置。此外,當凸輪齒輪90繼續旋轉而凸部96的旋轉終端側的斜面與突起84b卡合時,鎖止桿84下降,如圖9(a)所示,返回圖7(a)所示的初始位置(退避位置)。如此,以這種方式形成凸輪齒輪90的凸部96。并且,在凸輪齒輪90的與第二傳遞齒輪82抵接的抵接面(離合器面)相反ー側的端面上,形成有凸輪槽95,擦拭器75的從擦拭器保持部件76朝凸輪齒輪90側突出形成的引導銷77卡入于該凸輪槽95。凸輪槽95形成為伴隨著凸輪齒輪90進行CCW旋轉而從凸輪齒輪90的軸心到凸輪槽95的半徑方向的距離逐漸增長的規定路徑。進而,在從凸輪槽95的一端到另一端的過程中,從凸輪齒輪90的軸心到凸輪槽95的在半徑方向上的偏移量與擦拭器75的升降行程長度一致。因此,如圖9(a)所示,當引導銷77被凸輪槽95引導而移動到上方時,擦拭器75從退避位置上升升降行程長度而被配置于對液體噴射頭19進行擦拭的擦拭位置。當然,當凸輪齒輪90反轉(在此為進行CW旋轉)吋,插入于凸輪槽95的引導銷77被凸輪槽95引導而朝下方移動,成為圖7(a)所示的初始位置。由此,擦拭器75從擦拭位置下降升降行程長度而被配置于退避位置。并且,如圖7(a)所示,在凸輪齒輪90、且在隔著軸心與凸輪槽95相反ー側的位置形成有卡止凹部91。卡止凹部91構成被卡止部,在蓋保持部件71 (蓋27)下降而蓋27位干與液體噴射頭19離開的退避位置吋,該卡止凹部91與從蓋保持部件71朝前方突出的止擋部71b卡合,從而使凸輪齒輪90的旋轉停止。S卩,如圖7(b)所示,在擦拭器75以及鎖止桿84位于退避位置時,止擋部71b插入于凸輪齒輪90的卡止凹部91。因此,在蓋27位于退避位置吋,借助基于止擋部71b的卡止,擦拭器75以及鎖止桿84形成為被鎖止于退避位置的卡止狀態。在該狀態下,通過止擋部71b的卡止而限制凸輪齒輪90克服超過規定值的旋轉載荷而旋轉,因此,即便來自馬達26的動カ被傳遞至第二傳遞齒輪82而該第二傳遞齒輪82旋轉,該第二傳遞齒輪82與凸輪齒輪90之間的摩擦離合器會發生滑動,從而成為第二傳遞齒輪82空轉的狀態。進而,如圖8(b)所示,當通過蓋保持部件71的上升而止擋部71b從卡止凹部91脫出時,凸輪齒輪90形成為能夠旋轉(在此為進行CCW旋轉)的狀態,因此,擦拭器75能夠從退避位置朝擦拭位置上升。在凸輪齒輪90中形成有凹部94,該凹部94形成在與如下位置的止擋部71b相對的位置在擦拭器75位于在圖9a中以雙點劃線表示的擦拭位置的狀態下,滑架16從維護區域MA朝左方移動而蓋保持部件71下降,從而止擋部71b返回卡止位置即左端位置。在墨水吸引動作結束后,在滑架16從維護區域MA朝印刷區域PA側移動而離開維護區域MA的階段,蓋27在利用擦拭器75對液體噴射頭19進行擦拭之前下降,如圖9(b)所示,因該下降而朝左方移動的止擋部71b插入于凸輪齒輪90的凹部94。進而,下述方向側的內壁面形成為斜面93,該方向是指在止擋部71b插入于凹部94后的狀態下,當凸輪齒輪90反轉而欲進行CW旋轉時,插入于該凹部94的止擋部71b相對于凸輪齒輪90相對移動的移動方向。斜面93形成為朝向凸輪齒輪90進行CW旋轉時止擋部71b的相對移動方向側而深度從與凹部94的底面相同的深度逐漸變淺的傾斜面。因此,在圖9(a)所示的狀態下,如果驅動馬達26進行CW旋轉,貝U如圖9(c)所示,止擋部71b能夠爬上斜面93而從凹部94脫出,因此,允許凸輪齒輪90進行CW旋轉即進行反轉。如此,斜面93形成為允許止擋部71b從凹部94移動到卡止凹部91的路徑上的止擋部71b的移動的移動允許面,以便能夠允許用于使擦拭器75從擦拭位置朝退避位置移動的凸輪齒輪90的反轉。此外,在凸輪齒輪90的外周面上,在與凸部96大致相反的ー側,且是在遍及規定角度范圍(本例中為大約90度)的位置形成有齒部90a。齒部90a形成在凸輪齒輪90的外周面上的規定部位,以便當在凸輪齒輪90旋轉時因引導銷77被凸輪槽95引導而升降的擦拭器75位于除了退避位置和擦拭位置以外的升降行程的中途區域吋,該齒部90a能夠與第一傳遞齒輪81直接嚙合。即,齒部90a成于凸輪齒輪90的外周面上的規定部位,以便當 凸輪齒輪90處于有限轉動范圍的中途區域吋,該齒部90a能夠與第一傳遞齒輪81直接嚙ロ O并且,當引導銷77與凸輪槽95的一方的終端面95a抵接時,在摩擦離合器產生滑動,第二傳遞齒輪82空轉,限制凸輪齒輪90進ー步轉動(進行CW旋轉)。并且,當引導銷77與凸輪槽95的另一方的終端面95b抵接吋,同樣在摩擦離合器產生滑動,第二傳遞齒輪82空轉,限制凸輪齒輪90進ー步轉動(進行CCW旋轉)。如此,摩擦離合器機構構成為,即便在第二傳遞齒輪82朝某ー個方向持續旋轉的情況下,凸輪齒輪90也僅以規定的角度范圍往復轉動。因此,如圖7(a)所示,凸部96的形成位置以及形成范圍相對于凸輪齒輪90的中心角(在本例中為大約30度)設定成使得在僅以規定角度范圍往復轉動的凸輪齒輪90的轉動范圍的中途的一個范圍中,凸部96與鎖止桿84的突起84b卡合。因而,在凸輪齒輪90從圖7(a)所示的初期位置開始進行CCW轉動而轉動了規定轉動量之后,凸部96開始與突起84b卡合。從圖7 圖9可知,結果,維護裝置23構成為以下述方式動作首先,擦拭器75開始上升,從擦拭器75上升的中途開始,鎖止桿84開始上升而到達鎖止位置。而后,在凸輪齒輪90進ー步轉動大約30度之后,鎖止桿84從鎖止位置下降而返回到退避位置,之后,擦拭器75到達擦拭位置。接下來,對離合器機構100中的ON狀態和OFF狀態之間的切換機構的結構進行說明。如圖10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離合器機構100由以下部件構成離合器軸101、卡止部102、卡合部件110、墊片118、作為第一方向施力部件的第一螺旋彈簧119、離合器部件120、作為第二方向施力部件的第二螺旋彈簧124、墊片125以及第四傳遞齒輪87。另外,第一方向施力部件和第二方向施力部件示出某個狀態下的施力方向,當并不是始終朝恒定方向施力的部件。離合器軸101作為旋轉軸而發揮功能,形成為在其兩側的軸端部IOlaUOlb被軸支承為相對于框架體29旋轉自如的軸部。在其中一方的軸端部IOla側,以與離合器軸101一體旋轉的方式設置有卡止部102,該卡止部102以離合器軸101為中心在對角位置形成有兩個沿與軸向交叉的方向突出規定量的突出部103。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卡止部102與離合器軸101 —體形成。當然,也可以是卡止部102與離合器軸101分體形成,并被固定于離合器軸101而與離合器軸101 —體旋轉。首先,離合器軸101從該離合器軸101中的作為第一方向側的軸端部IOlb側開始穿通卡合部件110而插入于卡合部件110。卡合部件110具有圓板部111,該圓板部111的周緣朝向作為第二方向側的軸端部IOla側形成為屋檐狀;以及圓筒部112,該圓筒部112的外徑小于該圓板部111的外徑。在圓筒部112形成有在軸向與突出部103抵接而與突出部103卡合的第—合部113和第二卡合部114。第—合部113和第二卡合部114形成為如下的槽形狀在圓筒部112中,從與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側的端面沿著離合器軸101的軸向朝第一方向下挖而形成的槽形狀。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部113的槽形狀形成為比第二卡合部114的槽形狀深。即,第一卡合部113的槽底面113B和第二卡合部114的槽底面114B形成于在離合器軸101的軸向相互離開的位置,具體地說,第一^^合部113的槽底面113B位于比第二卡合部114的槽底面114B靠第一方向側的位置。并且,槽形狀的寬度、即旋轉方向的尺寸比突出部103略寬,突出部103能夠在第一卡合部113或者第二卡合部114中沿軸向移動而與槽底面113B或者槽底面114B抵接并卡合。并且,在第一卡合部113的槽與第二卡合部114的槽之間,形成有從第二卡合部114的槽部的軸向端面(槽底面114b)起沿第二方向具有規定量的高度的壁部115。壁部115是為了抑止突出部103在第一卡合部113與第二卡合部114之間旋轉移動而設置的。SP,壁部115形成為如下的高度在突出部103與離合器軸101共同旋轉的情況下,當在突出部103與第二卡合部114卡合的狀態下離合器軸101轉動時,能夠在旋轉方向維持卡合狀態的高度。接下來,使離合器軸101穿通于墊片118和第一螺旋彈簧119。借助墊片118,使得第一螺旋彈簧119與卡合部件110之間能夠順暢地進行相對旋轉。接下來,使離合器軸101穿通于離合器部件120。離合器部件120具有作為軸部的大致圓筒形狀的離合器主體121,在該離合器主體121的靠第一螺旋彈簧119側的端部外周面形成有離合器齒輪122。進而,在離合器主體121的在軸向與離合器齒輪122相反的ー側,在旋轉方向(周向)相互隔開規定間隔形成有多個(在此為三個)沿著離合器軸101的軸向從離合器主體121的基端部朝與第一螺旋彈簧119相反ー側即第一方向突出的從動側突起部123。接下來,使離合器軸101穿通于第二螺旋彈簧124和墊片125。借助墊片125,使得第二螺旋彈簧124與第四傳遞齒輪87之間能夠順暢地進行相對旋轉。并且,第二螺旋彈簧124的弾力小于第一螺旋彈簧119的弾力。最后,作為旋轉部的第四傳遞齒輪87以與離合器軸101—體旋轉的方式安裝于離合器軸101的軸端部IOlb側。第四傳遞齒輪87在與離合器部件120對置的ー側具有圓筒形狀部127。進而,在該圓筒形狀部127的外周,在外周方向相互隔開規定間隔形成有多個(在此為三個)沿著離合器軸101的軸向從圓筒形狀部127的基端部以與離合器主體121的從動側突起部123分別對應的方式突出的驅動側突起部126。離合器機構100以這種方式構成。因而,卡合部件110、墊片118、第一螺旋彈簧119、以及離合器部件120能夠以離合器軸101作為同心軸而旋轉,并且能夠沿著離合器軸101的軸向移動。另ー方面,第四傳遞齒輪87和離合器軸101并不沿軸向移動。進而,在進行該移動之際被壓縮的第二螺旋彈簧124的弾力設定成該第二螺旋彈簧124被壓縮時的壓縮カ始終小于第一螺旋彈簧119的壓縮力。并且,卡合部件110以及離合器部件120能夠相對于離合器軸101相對旋轉。進而,在具備此類結構的離合器機構100的維護裝置23中構成為通過突出部103與第一卡合部113卡合、或者與第二卡合部114卡合,來切換是否將第四傳遞齒輪87的旋轉傳遞至離合器齒輪122的旋轉、即ON狀態或OFF狀態。對于該切換機構,參照圖11 圖15對成為該切換的組成的結構進行說明。另外,為了方便說明,假設離合器機構100最初處于OFF狀態進行說明。
如圖11所示,在滑架16例如在印刷區域PA中移動而不與蓋保持部件71抵接的狀態下,各支承桿72在貫通槽28中位于下側平坦部29b。在該狀態下,蓋保持部件71的下表面部位71c從桿部件79的上端部79c離開。因而,桿部件79的下端部79b形成為不對卡合部件110的圓板部111施加外力的狀態。因此,離合器部件120相對于第四傳遞齒輪87由第二螺旋彈簧124朝右側施力。并且,卡合部件110相對于離合器部件120由第一螺旋彈簧119朝右側施力。此時,離合器軸101的突出部103與卡合部件110的圓筒部112
的第--合部113卡合。因而 ,卡合部件110相對于離合器軸101的位置成為最靠右側的
位置。結果構成為形成于離合器部件120的從動側突部123與形成于第四傳遞齒輪87的驅動側突起部126并不卡合而是在軸向離開的狀態、即OFF狀態。另外,此時,第一螺旋彈簧119形成為大致未被壓縮的狀態、即大致自由長度。并且,第二螺旋彈簧124形成為略微被壓縮的狀態、或者大致自由長度。接下來,如圖12所示,當滑架16移動至維護區域MA時,蓋保持部件71的各支承桿72在貫通槽28中位于上側平坦部29d。此時,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各支承桿72移動至上側平坦部29d的左端的位置(將此稱作“第一維護位置MP I”),形成為蓋保持部件71的下表面部位71c與桿部件79的上端部79c大致抵接的狀態。之后,各支承桿72沿著上側平坦部29d移動至朝右側離開距離SK的位置(將此稱作“維護位置MP 2”),由此,使桿部件79的上端部79c朝右方移動。因而,借助該蓋保持部件71的距離SK的移動,桿部件79以旋轉軸部79a作為中心旋轉而移位,桿部件79的下端部79b與卡合部件110的圓板部111抵接并朝左方推壓該圓板部111。進而,形成為克服第一螺旋彈簧119、第二螺旋彈簧124的作用力使卡合部件110朝左側移動的狀態。伴隨著該卡合部件110朝左方移動,第一螺旋彈簧119、第二螺旋彈簧124被壓縮。在此,由于第二螺旋彈簧124的壓縮カ小于第一螺旋彈簧119的壓縮力,因此,伴隨著卡合部件110朝左方移動,第二螺旋彈簧124的壓縮量大于第一螺旋彈簧119的壓縮量。通過第二螺旋彈簧124被壓縮,離合器部件120朝左側移動。當離合器部件120移動至與第四傳遞齒輪87抵靠的位置時,第一螺旋彈簧119被壓縮。在該狀態下,第一螺旋彈簧119的壓縮カ大于第二螺旋彈簧124的壓縮力,因此,離合器部件120被朝左側施力。在圖12中,離合器部件120的從動側突起部123與第四傳遞齒輪87的驅動側突起部126的末端彼此抵接(圖13也同樣)。從該狀態開始,當第四傳遞齒輪87旋轉時,從動側突起部123與驅動側突起部126在旋轉方向錯開。進而,由于離合器部件120被朝左施力,因此,離合器部件120朝左移動。進而,如圖14所示,從動側突起部123與驅動側突起部126在左右方向卡合規定量。借助該左右方向的卡合,將第四傳遞齒輪87的旋轉傳遞至離合器部件120,使離合器部件120的離合器齒輪122旋轉。因而,第四傳遞齒輪87作為旋轉部發揮功能,離合器部件120作為旋轉傳遞部發揮功能。進而,在該卡合部件110朝左側移動的狀態下,如圖13所示,卡合部件110的壁部115位于比突出部103靠左側的位置。即,形成為突出部103能夠通過離合器軸101的旋轉而在第一卡合部113與第二卡合部114之間移動的狀態。因而,在本實施方式中,沿著軸向的左方為第一方向,右方為第二方向。在該狀態下,通過利用馬達26使第四傳遞齒輪87旋轉(在此為進行CW旋轉),經由離合器軸101以及卡止部102使突出部103相對于卡合部件110相對旋轉規定的角度量。結果,如圖14所示,突出部103從自第一卡合部113脫離的位置開始通過旋轉而通過壁部115的右側,移動至在左右方向(離合器軸101的軸向)與第二卡合部114對峙的位置。然而,在該離合器部件120朝左方移動之際,如圖12以及圖13所示,根據第四傳遞齒輪87的旋轉狀態,有時會發生從動側突起部123與驅動側突部126在軸向、即左右方向抵接(即,端面彼此對接)的狀態。在此類情況下,在離合器機構100中,第一螺旋彈簧119被壓縮,根據桿部件79的移位(旋轉)而朝左方移動的卡合部件110的移動并未被限制。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在第四傳遞齒輪87進行旋轉,以便解除從動側突起部123與驅動側突起部126抵接的狀態之后,進行從OFF狀態朝ON狀態的切換。附帯地說,在本實施方式中,最初,使第四傳遞齒輪87朝齒條滑動件65不會朝前方移動的方向旋轉(在此為進行CCW旋轉)規定量。離合器部件120的離合器齒輪122始終與齒條滑動件65的齒條66卡合,處于始終具有規定旋轉載荷的狀態。與此相対,在本實施方式中,當在第四傳遞齒輪87的驅動側突起部126與離合器部件120的從動側突起部123抵接的抵接面發生相對移動之際產生的摩擦阻力、即旋轉載荷小于離合器部件120的 旋轉載荷。然而,雖然在本實施方式中省略了圖示,但在該驅動側突起部126與從動側突起部123之間的抵接狀態被解除后的狀態下,在驅動側突起部126與從動側突起部123之間,沿CW旋轉方向形成有間隙。因而,如圖14所示,之后,通過使第四傳遞齒輪87進行CW旋轉而旋轉規定角度量,能夠在驅動側突起部126與從動側突起部123不抵接的范圍內使突出部103旋轉,能夠使該突出部103從在左右方向與第一卡合部113對峙的位置移動至在左右方向與第二卡合部114對峙的位置。結果,在該突出部103的旋轉移動中,離合器部件120不進行CW旋轉,因此,齒條滑動件65也不朝前方移動。之后,如圖15所示,當滑架16從第二維護位置MP 2移動至印刷區域PA時,桿部件79的上端部79c與蓋保持部件71的下表面部位71c之間的抵接被解除。如此ー來,桿部件79的下端部79b朝右方移動。伴隨與此,借助第一螺旋彈簧119的作用力,卡合部件110朝右方移動。此時,由于突出部103在左右方向與第二卡合部114對峙,因此,突出部103與第二卡合部114的左側的槽底面114B抵接而卡合。由于第二卡合部114的槽底面114B位于比第一卡合部113的槽底面113B靠第二方向側的位置,因此,圖15中的卡合部件110的位置比圖11中的卡合部件110的位置靠第一方向側。此時,卡合部件110與離合器部件120之間的距離擴大,第一螺旋彈簧119成為伸長的狀態,但第二螺旋彈簧124保持被壓縮的狀態。因此,離合器部件120維持被朝左施力的狀態,并且維持第四傳遞齒輪87的驅動側突起部126與離合器主體121的從動側突起部123在左右方向卡合的狀態。結果,驅動側突起部126與從動側突起部123因在左右方向卡合而在旋轉時相互抵接,離合器機構100形成為能夠將第四傳遞齒輪87的旋轉傳遞至離合器主體121的狀態。通過這樣做,離合器機構100被設定成利用第四傳遞齒輪87使離合器主體121的離合器齒輪122旋轉的ON狀態。另ー方面,在使離合器機構100從ON狀態切換為OFF狀態的情況下,從上述說明可知,只要使之沿突出部103相對于卡合部件110的相對旋轉方向與從OFF狀態切換為ON狀態的情況下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即可。即,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2所示,滑架16移動至第二維護位置MP 2,解除突出部103與卡合部件110的第二卡合部的卡合狀態。進而,使第四傳遞齒輪87旋轉(在此為進行CCW旋轉)規定的角度量,使突出部103從與卡合部件110的第二卡合部114對峙的位置移動至與第一卡合部113對峙的位置。之后,當滑架16從第二維護位置MP 2朝第一維護位置MP I或者更靠左方的位置移動時,借助第二螺旋彈簧124的作用力使卡合部件110以及離合器部件120朝右方移動,通過該移動使突出部103與第一^^合部113的槽部卡合。此時,如圖11所示,第二螺旋彈簧124成為伸長狀態,形成為離合器部件120的從動側突起部123從第四傳遞齒輪87的驅動側突起部126離開的狀態,從而形成為OFF狀態。另外,即便是在將離合器機構100從ON狀態切換至OFF狀態的情況下,齒條滑動件65也不移動。具體地說明,不會發生從動側突起部123與驅動側突起部126在軸向、SP左右方向抵接的狀態,從動側突起部123和驅動側突起部126形成為在旋轉方向抵接的狀態。因而,例如當在使離合器部件120進行CCW旋轉而使齒條滑動件65朝后方移動后的狀態下從ON狀態切換至OFF狀態的情況下,即便使第四傳遞齒輪87進行CCW旋轉而旋轉規定的角度量,齒條滑動件65朝向后方的移動結束,不會進一步移動。并且,當在使離合器部 件120進行CW旋轉而使齒條滑動件65朝前方移動后的狀態下從ON狀態切換至OFF狀態的情況下,即便使第四傳遞齒輪87進行CCW旋轉而旋轉規定的角度量,驅動側突起部126也設定成不會與從動側突起部123抵接。S卩,以驅動側突起部126與從動側突起部123之間在旋轉方向具有與第四傳遞齒輪87的規定角度量對應的間隙的方式形成各突部。在本實施方式的維護裝置23中,如此,能夠通過滑架16移動至維護位置而將離合器機構100的動作狀態設定為ON狀態或OFF狀態中某ー種狀態。進而,利用處于通過滑架16移動至第二維護位置MP 2而設定的ON狀態的離合器機構100,構成使選擇封堵機構40相對于滑架16接近以及離開的接近/離開移動構件的一部分。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使選擇封堵機構40相對于滑架16上升而接近、相對于滑架16下降而離開的升降機構構成接近/離開移動構件的一部分。進而,選擇封堵機構40構成如下的選擇機構通過利用滑架16的移動使因上升而處于卡合部42與滑架16卡合的卡合狀態的滑動件41移動,由此來選擇要壓潰的管。以下依次對該選擇封堵機構40的升降機構、以及選擇封堵機構40中的選擇機構進行說明。如圖16所示,升降機構構成為具有設置于選擇封堵機構40的基體60的延伸設置部位62、齒條滑動件65、設定為ON狀態的離合器部件120、以及第四傳遞齒輪87。在齒條滑動件65的后端側的平板部65a,形成于其下表面的齒條66始終與形成于離合器部件120的離合器齒輪122嚙合。并且,如上所述,在齒條滑動件65的前端側設置有斜面部67,隨著該齒條滑動件65朝前方移動,該斜面部67與延伸設置部位62卡合而使延伸設置部位62上升。另外,在此,選擇封堵機構40處于下降后的狀態。進而,如圖17(a)所示,滑架16沿左右方向移動,當在上下方向上滑動件41的卡合部42位于設置于滑架16的凹部16h內時,滑架16停止移動,并且卡合部42從下降后的狀態上升。即,馬達26的旋轉經由第一傳遞齒輪81以及第三傳遞齒輪86被傳遞到第四傳遞齒輪87從而第四傳遞齒輪87進行CW旋轉,由此,處于ON狀態的離合器齒輪122同樣也進行CW旋轉。于是,如圖17(b)所示,齒條滑動件65朝前方移動而使基體60的延伸設置部位62上升,由此使基體60與選擇封堵機構40共同上升,使滑動件41的卡合部42進入滑架16的凹部16h。結果,滑動件41成為與滑架16的左右方向移動聯動地移動的卡合成立狀態。當然,如圖17(b)所示,從以這種方式使齒條滑動件65朝前方移動而使選擇封堵機構40上升后的狀態開始,通過使離合器齒輪122反轉(即進行CCW旋轉)而使齒條滑動件65朝后方移動,從而使選擇封堵機構40下降。由于該選擇封堵機構40的下降,卡合部42從滑架16的凹部16h退出,滑動件41形成為不與滑架聯動地移動的卡合解除狀態。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齒條滑動件65因與框架體29抵接而其前后方向的移動范圍被限制。在該被限制的移動范圍中,如上所述,齒條滑動件65的齒條66與離合器齒輪122始終處于嚙合狀態。因而,當在圖17(a)所示的狀態下離合器齒輪122進行CCW旋轉
時,或者在圖17(b)所示的狀態下離合器齒輪122進行CW旋轉時,齒條66以及離合器齒輪122均維持哨合。即,構成為至少一方的齒輪被朝與另一方的齒輪哨合的方向施力,在任意一方齒輪旋轉時,嚙合脫離,并且在旋轉停止時,通過施カ而再次成為嚙合狀態。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8(a)所不,齒條66具有4個齒條齒,即,66a、66b、66b、66c。進而,前方端的齒條齒66a以及后方端的齒條齒66c在齒條滑動件65的平板部65a分別形成于在周圍三方形成有空隙的懸臂梁部66af的梁末端、以及懸臂梁部66cf的梁末端。因而,齒條齒66a和齒條齒66c能夠在上下方向撓曲而變形。另外,齒條齒66b與齒條滑動件65 —體形成。因而,如圖18(b)所示,當在選擇封堵機構40下降后的狀態下離合器齒輪122進行CCW旋轉時,懸臂梁部66af如圖中用雙點劃線示出那樣朝上方變形而撓曲,由此,齒條齒66a與離合器齒輪122之間的嚙合脫離。進而,當離合器齒輪122的旋轉停止時,懸臂梁部66af通過自身所具有的弾性被施力,圖中用雙點劃線示出的變形復原,齒條齒66a與離合器齒輪122哨合。另外,雖然省略了說明,但齒條齒66c也同樣。接下來,在將通過滑動件41與滑架16聯動地移動而選擇的管壓潰的選擇封堵機構40中,參照圖19 圖22對所壓潰的管的選擇機構進行說明。如圖19所示,如上所述,借助升降機構而上升的選擇封堵機構40的滑動件41由螺旋彈簧61朝右方牽拉。因而,滑動件41的卡合部42在左右方向上的確定位置上升,以便與滑架16卡合。進而,上升而與滑架16 (凹部16h)卡合的滑動件41在內置于呈大致長方體形狀的基體60的凸輪部件50的凸輪面上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通過該滑動件41的移動來選擇第二排出管37或者第一排出管35并將其壓潰。S卩,如圖20所示,選擇封堵機構40具有滑動件41和內置有凸輪部件50的基體60。進而,由滑動件41的與凸輪面對置的下表面軸支承而能夠旋轉的封堵部件43在凸輪面中被引導至確定的位置、亦即選擇位置。以下,包含該選擇位置在內,對在選擇封堵機構40中將封堵部件43引導至選擇位置的結構進行說明。滑動件41的從上方觀察的俯視形狀呈大致矩形形狀,并且,在其下表面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圓柱狀的凸部45。封堵部件43由該凸部45軸支承而能夠擺動,該封堵部件43具備從嵌合于該凸部45的圓環狀的環狀部朝作為徑向之一的左方筆直地延伸的矩形板狀的臂部,且其環狀部由推壓部件46朝上方施力而維持與凸部45嵌合的嵌合狀態。進而,在該封堵部件43的臂部的末端部附近的下表面,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圓柱狀的銷部43a。在滑動件41的前后方向的端部,沿上下方向形成有側壁,且在下表面側的四角形成有從該側壁朝內側呈板狀地突出設置的引導片部41a。另ー方面,基體60是大致長方體狀的殼體部件,在前后兩側壁沿左右方向延伸設置有凹條槽部60a。滑動件41的引導片部41a從左側插入該凹條槽部60a,滑動件41沿左右方向滑動移動。另外,凹條槽部60a在右方設置有終端部60b,通過滑動件41的右側的引導片部41a與該終端部60b抵接,滑動件41在左右方向被定位,并且限制其朝右方移動。基體60構成為內置有呈大致長方體的形狀的凸輪部件50,并且在基體60與凸輪部件50之間,以前后排列的方式支承有第二排出管37和第一排出管35的中間部(參照圖16)。凸輪部件50具備能夠從上側分別按壓第一排出管35的一部分以及第二排出管37的一部分的作為按壓部件的第一按壓部件57B以及第二按壓部件57C(參照圖22)。 在凸輪部件50的上表面,從后端部到前端部,分別以從下方的基底面50a朝上方具有規定高度的方式立起設置有第一壁51、第二壁52、第三壁53以及第四壁54。并且,在第一壁51 第四壁54的左側,以同樣從基底面50a朝上方具有規定高度的方式立起設置有島狀的第五壁55和第六壁56。另外,凸輪部件50以形成有上述壁部的區域位于基體60的從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到左端的方式內置于基體60。進而,利用上述各壁部51 56,在凸輪部件50的上表面主要形成有具有在左右方向較長的槽部的所謂凸輪面。該槽部的左端側開ロ較大,并且在右端側形成有三個作為選擇通路的引導槽SL I、SL 2、SL 3,這些選擇通路沿前后方向隔開相等間隔且相互平行,并且形成為在左右方向較長的大致俯視矩形狀。各引導槽SL I SL 3從后側開始依次設置為引導槽SL I、引導槽SL 2、引導槽SL 3,各引導槽SL I SL 3的前后寬度設定為比封堵部件43的銷部43a的外徑略大。進而,在引導槽SL I以沿上下方向移動自如的方式配置有第一按壓部件57B,在引導槽SL 2以沿上下方向移動自如的方式配置有第二按壓部件57C。封堵部件43因滑動件41與滑架16的往復移動聯動地移動而沿左右方向移動,銷部43a被以這種方式形成的槽部引導而被引導至凸輪面的規定位置。S卩,如圖20以及圖21所示,在第四壁54的延伸設置方向的中途,在比具有微小階梯差且沿左右方向筆直地延伸的后側面54a的中途靠右端側的位置,形成有朝右斜后方傾斜的傾斜面54b。另ー方面,與第四壁54之間形成引導槽SL 3的第三壁53的前側面沿左右方向筆直地延伸。并且,與第二壁52之間形成引導槽SL I的第一壁51在比第五壁55以及第6壁56靠左端側的位置,前側面51a形成為在俯視圖中朝前方凸出的大致三角形的輪廓形狀,以使得在比第五壁55以及第6壁56靠左端側的位置該第一壁51與第四壁54之間的前后方向的間隙變窄。根據該結構,當為了將滑動件41組裝于基體60而使該滑動件41從左側朝右方移動并插入時,封堵部件43的銷部43a沿著第一壁51的前側面51a的大致三角形的輪廓部分的比突端靠左側的部分朝前方側移動,之后,穿過第一壁51的前側面51a與第四壁54的后側面54a之間的間隙。進而,如圖中實線箭頭所示,在移動到因與傾斜面54b抵接而滑動從而滑動件41朝向右方的移動被限制的位置的情況下,上述銷部43a被引導至引導槽SL3的確定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將該位置稱作初期位置。另外,該初期位置為選擇位置之一,在該初期值中,封堵部件43成為利用標號43A表示的實線圖示的狀態。接下來,當從銷部43a位于初期位置的狀態開始滑動件41朝左方移動時,如圖中虛線箭頭所示,銷部43a在第六壁56與朝左后方傾斜的傾斜面56a抵接,在該傾斜面56a滑動,并與第6壁56的沿左右方向筆直地延伸的后側面56b接觸。然后,在滑動件41繼續進ー步朝左方移動的情況下,銷部43a沿著后側面56b進ー步朝左方移動而與第一壁51的前側面51a的大致三角形的輪廓部分的比突端靠右側的部分抵接,之后,通過第一壁51的前側面51a與第四壁54的后側面54a之間的間隙到達左側。結果,銷部43a再次移動至滑動件41插入基體60時的位置。另ー方面,在銷部43a位于與第六壁56的后側面56b接觸的位置的狀態下,當滑動件41反轉移動而朝右方移動的情況下,如圖中實線箭頭所示,銷部43a與第三壁53的朝右后方傾斜的傾斜面53b抵接而朝右側滑動。進而,當移動到滑動件41的朝右方的移動被限制的位置的情況下,銷部43a被引導至引導槽SL 2的確定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將該位置稱作第二封堵位置。另外,該第二封堵位置是選擇位置之一,在該第二封堵位置,封堵部件43成為利用標號43C表示的雙點劃線圖示的狀態。接下來,從銷部43a位于第二封堵位置的狀態開始,當滑動件41朝左方移動的情況下,如圖中虛線箭頭所示,銷部43a與第五壁55的朝左后方傾斜的傾斜面55a抵接,在該 傾斜面55a滑動,與第五壁55的沿左右方向筆直地延伸的后側面55b接觸。然后,當滑動件41繼續進一歩朝左方移動的情況下,銷部43a沿著后側面55b進ー步朝左方移動,在與第一壁51的前側面51a的大致三角形的輪廓部分的比突端靠右側的部分抵接之后,穿過第一壁51的前側面51a與第四壁54的后側面54a之間的間隙到達左側。結果,銷部43a移動至能夠朝第二封堵位置移動的位置、或者滑動件41插入基體60時的位置。另ー方面,在銷部43a位干與第五壁55的后側面55b接觸的位置的狀態下,當滑動件41反轉移動而朝右方移動的情況下,如圖中實線箭頭所示,銷部43a與第二壁52的朝右后方傾斜的傾斜面52b抵接而朝右側滑動。進而,當移動到滑動件41的朝右方的移動被限制的位置的情況下,銷部43a被引導至引導槽SL I的確定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將該位置稱作第一封堵位置。另外,該第一封堵位置是選擇位置之一,在該第一封堵位置,封堵部件43成為利用標號43B示出的雙點劃線圖示的狀態。接下來,從銷部43a位于第一封堵位置的狀態開始,當滑動件41朝左方移動的情況下,如圖中利用虛線箭頭所示,銷部43a與第一壁51的前側面51a抵接,沿該前側面51a朝左方滑動。即,銷部43a在與第一壁51的前側面51a的大致三角形的輪廓部分的比突端靠右側的部分抵接之后,穿過第一壁51的前側面51a與第四壁54的后側面54a之間的間隙到達左側。結果,能夠使銷部43a再次移動至能夠朝第二封堵位置移動的位置、或者滑動件41插入基體60時的位置。如上所述,通過滑動件41與滑架16的往復移動聯動地沿左右方向移動,封堵部件43由以這種方式形成的槽部引導,銷部43a被引導至凸輪面的初期位置、第一封堵位置、或者第二封堵位置中任意ー個位置(將上述位置統稱為選擇位置)。進而,在銷部43a位于第一封堵位置的狀態下,第一按壓部件57B由銷部43a朝下方推壓,從而將第一排出管35壓潰,在銷部43a位于第二封堵位置的狀態下,第二按壓部件57C由銷部43a朝下方推壓,從而將第二排出管37壓潰。接下來,對第一按壓部件57B和第二按壓部件57C的構造進行說明。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按壓部件57B和第二按壓部件57C形成以沿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擴展的鉛垂面作為對稱面而相互面対稱的形狀。因而,在此以第二按壓部件57C作為代表進行說明。
如圖22所示,第二按壓部件57C以能夠沿上下方向移動的方式配置于在該圖中未圖示的選擇封堵機構40的凸輪部件50。進而,具備基座部59a和管擠壓部59b,該基座部59a具有上端在引導槽SL 2內露出、并且朝右上方向傾斜的傾斜面部57a ;和內置有壓縮彈簧58的塊狀部57b。管擠壓部59b經由壓縮彈簧58而能夠相對于基座部59a沿上下方向滑動。管擠壓部59b在前后方向具有規定寬度,并且,其左右方向的寬度隨著趨向末端部(下端部)而逐漸變狹、且末端(下端)帶有圓角。進而,該末端在選擇封堵機構40中以與第一排出管35的上表面抵接的方式配置。因而,在因臂部的擺動而封堵部件43的銷部43a移動且例如被引導至第二封堵位置的情況下,第二按壓部件57C的上端的傾斜面部57a被銷部43a壓下。當因該壓下而基座部59a下降時,壓縮彈簧58被壓縮,因該壓縮彈簧58的壓縮,管擠壓部59b將第二排出 管37壓潰。進而,通過將滑動件41維持在不移動的狀態,將該第二排出管37維持在被壓潰后的狀態。如此,在選擇封堵機構40中,基于滑動件41的往復移動而使封堵部件43旋轉移動,使銷部43a移動至選擇位置,由此能夠選擇所要壓潰的排出管。如此,在設置于第一排出管35的中途的匯合點G的跟前,第二排出管37以及第一排出管35中的某一方被壓潰。當然,在銷部43a的選擇位置位于初期位置的情況下,第二排出管37以及第一排出管35均處于未被壓潰的狀態。參照圖23 圖25,對使用以上述方式構成的維護裝置23在打印機11中進行的墨水的吸引作用進行說明。如圖23所示,首先,使滑架16朝維護區域MA(第二維護位置MP 2)移動(步驟SI)。即,借助滑架馬達18(參照圖I)的旋轉使滑架16朝右方移動,如圖24所示,通過使蓋保持部件71朝右方移動而使桿部件79旋轉,使離合器機構100中的卡合部件110朝左方移動。另外,在該狀態下,選擇封堵機構40位于下降后的位置,滑動件41的卡合部42不與滑架16的凹部16h卡合,不會阻礙滑架16的移動。接下來,借助馬達26的旋轉使第四傳遞齒輪87以規定順序正反旋轉(CW旋轉以及CCW旋轉),通過使離合器軸101旋轉而將離合器機構100設定為ON狀態(步驟S2)。即,使突出部103旋轉而從與第一卡合部113卡合的卡合狀態變為與第二卡合部114卡合的卡合狀態。接下來,使滑架16從維護區域MA (第二維護位置MP 2)朝左方移動,移動至與滑動件41卡合的位置(步驟S3)。具體地說,如圖25所示,使滑架16移動,以便形成為在從上方觀察的俯視圖中滑動件41的卡合部42的平面位置位于滑架16的凹部16h的區域內的狀態。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凹部16h形成于滑架16的右側端部,以使得至少滑架16在相對于蓋保持部件71的卡止部71a朝左方離開的位置與滑動件41的卡合部42卡合。通過滑架16的該移動,蓋保持部件71朝左方移動,因此,該蓋保持部件71對桿部件79的上端部79c的按壓也被解除,在離合器機構100中,卡合部件110借助第二螺旋彈簧124的作用カ而朝右方移動。結果,突出部103與第二卡合部114的槽底面114B抵接而成為與第二卡合部114卡合的狀態(即ON狀態)。當然,在該滑架16的移動過程中,鎖止桿84位于不限制滑架16的移動的退避位置。
接下來,使離合器軸101旋轉,從而使選擇封堵機構40上升(步驟S4)。S卩,借助利用馬達26的旋轉,使第四傳遞齒輪87進行CW旋轉,從而使離合器軸101旋轉,由此,經由離合器齒輪122使齒條滑動件65朝前方移動。由此,使選擇封堵機構40上升。接下來,使滑架16往復移動而選擇所要封堵的吸引通路(步驟S5)。例如,在對噴射黒色墨水的噴嘴列22A進行吸引的情況下,由于在打印機11中應當進行吸引的蓋內空間為第一蓋內空間31a,因此,需要將與該第一蓋內空間31a連通的第一排出管35以外的第二排出管37壓潰。因此,以使封堵部件43的銷部43a的選擇位置位于第二封堵位置的方式使滑動件41往復移動,以便將該第二排出管37壓潰。接下來,使離合器軸101旋轉,從而使選擇封堵機構40下降(步驟S6)。S卩,借助馬達26的旋轉使第四傳遞齒輪87進行CCW旋轉,從而使離合器軸101旋轉,由此,經由離合器齒輪122使齒條滑動件65朝后方移動。由此,使選擇封堵機構40下降。通過這樣做,滑架16與滑動件41的卡合部42之間的卡合被解除,并且,在選擇封堵機構40中,形成為封堵部件43的銷部43a被維持在選擇位置(例如第二封堵位置)的狀態。 接下來,再次使滑架16朝維護區域MA (第二維護位置MP 2)移動(步驟S7)。于是,滑架16借助滑架馬達而朝右方移動,如圖24所示,再次使蓋保持部件71朝右側移動,使桿部件79旋轉,使離合器機構100中的卡合部件110朝左方移動。同時,形成為蓋27以包圍各噴嘴列22k 22D的方式與液體噴射頭19抵接的狀態。接下來,借助馬達26的旋轉使第四傳遞齒輪87進行CCW旋轉,從而使離合器軸101旋轉,由此將離合器機構100設置為OFF狀態(步驟S8)。通過進行該動作,馬達26的旋轉不被傳遞至離合器部件120的旋轉。因而,選擇封堵機構40維持下降后的狀態,而與馬達26的旋轉無關。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此時,使滑架16從第二維護位置MP2朝第一維護位置MP I移動。通過這樣做,維持蓋27與液體噴射頭19抵接的狀態,并且,離合器機構100形成為OFF狀態。接下來,驅動管泵(步驟S9)。即,使馬達26進行CCW旋轉,從而使管泵38進行吸引動作,對蓋內空間進行吸引。結果,應當進行吸引的蓋內空間(例如第一蓋內空間31a)被吸引。根據以上說明的實施方式,能夠得到以下效果。(I)在朝使蓋27抵接從而進行吸引的維護區域MA(第一維護位置MP I)移動的移動中途的區域中,選擇應當成為負壓狀態的蓋27的內部空間,并且,能夠ー邊維持與所選擇的內部空間對應的吸引通路的封堵狀態一邊使滑架16朝維護區域MA移動。結果,蓋27的吸引性不會降低,能夠適當地進行液體噴射頭19的維護。并且,由于能夠避免選擇應當封堵的吸引通路的移動中途區域重疊于滑架16與蓋保持部件71抵接而使之移動的區域,因此,能夠抑制伴隨著滑架16的移動的載荷的増加。(2)由于滑架16與滑動件41之間的卡合被解除的情況下的滑動件41的位置由初期位置、第一封堵位置、或第二封堵位置中的任意一個選擇位置確定,因此,在此后使滑動件41的卡合部42與滑架16卡合的情況下,能夠容易地使滑架16 (凹部16h)與卡合部42卡合。并且,由于借助往復移動來切換應當封堵的吸引通路,因此,能夠將初期位置、第一封堵位置、或者第二封堵位置在滑動件41的移動方向上設置于相同的位置。因而,與吸引通路的選擇狀態無關,能夠在移動中途區域的確定位置使滑架16和滑動件41卡合而聯動。(3)在滑架16與滑動件41之間的卡合被解除的情況下,利用螺旋彈簧61對滑動件41施力,以使得封堵部件43朝初期位置或者第一封堵位置、或者第二封堵位置方向移動。結果,例如當滑架16與滑動件41之間的卡合在滑架16的移動中途被解除的情況下,借助螺旋彈簧61的作用,滑動件41的位置 移動至初期位置等能夠確定的位置,因此,在此后使滑動件41的卡合部42與滑架16卡合的情況下,能夠容易地使滑架16與卡合部42卡
ム
ロ o(4)在朝紙張P噴射墨水的處理中,能夠利用滑架16的移動動作預先選擇要進行吸引的蓋27的內部空間。因而,能夠在印刷結束后立即對要進行維護的對象噴嘴進行吸引而進行維護。(5)通過使桿部件79移位,能夠利用來自馬達26的驅動カ驅動離合器部件120旋轉,或者不利用來自馬達26的驅動カ驅動離合器部件120旋轉。因而,例如,如果通過利用滑架16的移動動作使桿部件79移動從而使離合器部件120沿軸向移動,則能夠根據離合器部件120是否旋轉而切換至傳遞馬達26的動カ的狀態或者不傳遞馬達26的動カ的狀態中的任一方。并且,卡合部件110由第二螺旋彈簧124經由離合器部件120被施力,以便始終維持突出部103與第一卡合部113以及第二卡合部114中的某一方卡合的卡合狀態。因而,與滑架16的移動位置無關,能夠維持切換后的馬達26的動カ傳遞的狀態。(6)例如,能夠借助桿部件79而利用在從離合器機構100離開的位置移動的滑架16的移動動作推壓卡合部件110。并且,能夠使卡合部件110朝與滑架16的移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此外,在借助滑架16的移動使上端部79c移動的情況下,相對于在下端部79b使卡合部件110移動的載荷,能夠抑制在滑架16移動之際產生的載荷的増加。或者,相對于滑架16的移動量,能夠增大卡合部件110的移動量。(7)離合器部件120經由第一螺旋彈簧119與卡合部件110的移動聯動地移動,并且,通過第一螺旋彈簧119的壓縮,能夠使離合器部件120與卡合部件110接近。因而,例如,即便是在離合器部件120從動側突起部123朝左方移動的過程中,在從動側突起部123移動到與驅動側突起部126卡合而一體旋轉的位置之前,因端面彼此抵接而從動側突起部123無法朝左方移動的狀態的情況下,如果按照以下方法處理,則能夠使從動側突起部123與驅動側突起部126卡合而一體旋轉。即,如果利用桿部件79使卡合部件110朝與離合器部件120接近的左方移動,并且使離合器部件120與第四傳遞齒輪87相對旋轉,則驅動側突起部126與從動側突起部123的端面彼此的抵接狀態被解除。結果,通過第一螺旋彈簧119伸長,能夠使離合器部件120朝左方移動而使驅動側突起部126與從動側突起部123卡
ム
ロ o(8)借助離合器部件120朝左方移動而使從動側突起部123沿著離合器軸101的軸向移動從而在旋轉方向上與驅動側突起部126卡合,由此,能夠進行驅動側突起部126與從動側突起部123之間的驅動傳遞。因而,卡合所需要的占有空間僅為軸向的移動量即可,因此,能夠抑制卡合所需要的空間,并且,由于利用突起部彼此的卡合來傳遞旋轉,因此能夠穩定地傳遞旋轉的概率增高。(9)能夠利用離合器部件120的旋轉根據需要傳遞馬達26的動力,從而可靠地使齒條滑動件65移動。因而,例如在利用齒條滑動件65使選擇封堵機構40上下移動的情況下,能夠不受滑架16的移動位置制約地可靠地使齒條滑動件65移動,進而使選擇封堵機構40上下移動。(10)由于無需利用其他部件構成施カ構件,而是在齒條滑動件65中一體形成,因此,能夠抑制離合器機構100變復雜的情況。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也可以變更為以下的其它的實施方式。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如,如圖26所示,選擇封堵機構40a也可以構成為具有相對于上下前后方向的鉛垂面対稱的形狀。即,滑動件41朝左方的移動被限制,并且,在該移動被限制的狀態下,封堵部件43的銷部43a也可以位于初期位置、第一封堵位置、或者第二封堵位置。進而,在使用此類選擇封堵機構40a的情況下,滑架16在如下位置具備凹部16h 在滑架16移動至維護區域MA以便進行維護的狀態下,在從上方觀察的俯視圖中內包滑動件41的卡合部42的位置。S卩,在滑架16中,除了具備當使滑動件41往復移動時與卡合部 42卡合的凹部16h之外,還具備另ー個凹部16h。進而,在滑架16移動至維護區域MA以便進行維護的狀態下,如果使選擇封堵機構40a上升,則處于朝左方的移動被限制的狀態的滑動件41的卡合部42與凹部16h在上下方向卡合。通過該卡合,滑動件41的卡合部42作為限制滑架16的移動的移動限制部而發揮功能。根據本變形例,除了能夠起到上述實施方式中的效果(I) (4)之外,還能夠起到以下效果。(5)在選擇封堵機構40a中,通過使移動至維護區域MA的確定位置(例如第一維護位置MP I)的滑架16與處于移動限制狀態的滑動件41的卡合部42卡合,能夠對滑架16進行限制,以免其從維護區域MA朝印刷區域PA的方向移動。因而,能夠使滑動件41的卡合部42作為滑架的鎖止構件而發揮功能,因此不需要例如上述實施方式的鎖止桿84。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不使用滑架16的往復移動,而是根據滑架16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來選擇應當壓潰的排出管。參照圖27(a)、(b)對本變形例的一例進行說明。如圖27 (a)所示,本變形例中的選擇封堵機構40A具備與滑架16的凹部16h卡合而沿左右方向移動的移動體41A ;內部設置有第一排出管35和第二排出管37的基體60A ;以及第一按壓部件57E和第二按壓部件57F。在移動體41A的下表面,形成有從前方觀察呈大致半圓形狀的伸出部41AC。并且,第一按壓部件57E配設成能夠在基體60A中沿上下方向移動,并且,其下端面與第一排出管35的上側抵接,另ー方面,左右方向的角部被倒角的上端部從基體60A朝上方突出。第二按壓部件57F同樣配設成能夠在基體60A中沿上下方向移動,并且,其下端面與第二排出管37的上側抵接,另ー方面,左右方向的角部被倒角的上端部從基體60A朝上方突出。因而,如圖27(b)所示,在本變形例的選擇封堵機構40A中,例如,假設通過移動體41A與滑架16的凹部16h卡合而沿左右方向(在圖中為左方向)移動,伸出部41AC位于第ニ按壓部件57F的配設位置。于是,第二按壓部件57F被朝下方壓下,其下端面將第二排出管37壓潰。在該狀態下,通過使移動體41A從滑架16離開而解除與滑架之間的卡合,在選擇封堵機構40A中維持第二排出管37被壓潰的狀態。另外,雖然未圖示,但當伸出部41AC從第二按壓部件57F的配設位置移動至第一按壓部件57E的配設位置時,成為第二按壓部件57F未被伸出部41AC推壓的狀態。因而,第二排出管37基于復原カ而上升,并且,第二排出管37基于復元力而從被壓潰的狀態大致返回被壓潰之前的初始狀態。這點對于第一按壓部件57E與第一排出管35相同。因而,根據本變形例的結構,由于無需使滑架16往復移動就能夠選擇要壓潰的排出管,因此,滑架16的移動減少,伴隨著滑架16的移動的載荷減輕。 參照圖28對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不使用滑架16的往復移動而是根據滑架16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來選擇應當壓潰的排出管的變形例的其他例進行說明。如圖28所示,本變形例的選擇封堵機構40B具備往復移動的齒條部件41B ;以及與嚙合于該齒條部件41B的齒條的小齒輪HG的旋轉軸部J 一體旋轉的第一凸輪43G和第ニ凸輪43H。此外,還具備在旋轉軸部J旋轉時,上端面被第一凸輪43G推壓而朝下方移動 的第一按壓部件57G ;以及上端面被第二凸輪43H推壓而朝下方移動的第二按壓部件57H。進而,第一按壓部件57G配設成其下端面與第一排出管35的上側抵接,第二按壓部件57H配設成其下端面與第二排出管37的上側抵接。另外,第一凸輪43G和第二凸輪43H以不會同時推壓第一按壓部件57G和第二按壓部件57H的方式安裝于旋轉軸部J。因而,在本變形例的選擇封堵機構40B中,例如,滑架16的凹部16h與設置于齒條部件41B的卡合部42B卡合,齒條部件41B沿左右方向(在圖中為朝左方)移動,由此,小齒輪HG旋轉。于是,旋轉軸部J旋轉從而第一凸輪43G以及第ニ凸輪43H旋轉,由此,能夠將某一方的排出管壓潰。例如,如圖28所示,當第一按壓部件57G被第一凸輪43G朝下方壓下時,其下端面將第一排出管35壓潰。在該狀態下,通過解除齒條部件41B與滑架之間的卡合,在選擇封堵機構40B中維持第一排出管35被壓潰的狀態。另外,雖然未圖示,當第一凸輪43G旋轉而形成第一按壓部件57G未被壓下的狀態時,第一按壓部件57G借助第一排出管35的復原カ而上升,并且,第一排出管35借助復原力而從被壓潰后的狀態大致返回被壓潰前的初始狀態。這點對于第二按壓部件57H與第二排出管37相同。因而,根據本變形例的結構,由于無需使滑架16往復移動就能夠選擇要壓潰的排出管,因此滑架16的移動減少,伴隨著滑架16的移動的載荷減輕。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維持齒條滑動件65的齒條66與離合器部件120的離合器齒輪122之間的哨合的構造,也可以將在齒條滑動件65的移動方向以使移位復原的方式施力的彈性變形部形成于齒條滑動件65。參照圖29對本變形例進行說明。如圖29所示,本變形例的齒條滑動件65在使選擇封堵機構40升降之際的移動范圍的兩端的位置,設置有能夠彈性變形的撓性形狀部65e和撓性形狀部65f。如圖中實線箭頭所示,撓性形狀部65e在齒條滑動件65的后端部形成為從大致平板形狀的平板部65被切出立起的懸臂梁的形狀,以便在齒條滑動件65朝前方移動的過程中,該撓性形狀部65e與該圖中未圖示的框架體29抵接而后朝上方移位。并且,如圖中虛線箭頭所示,撓性形狀部65f在齒條滑動件65中形成為以右側部位作為基端部的大致S字的懸臂梁形狀,以便在齒條滑動件65朝后方移動的過程中,該撓性形狀部65f與該圖中未圖示的框架體29抵接而末端部朝前方移位。因而,在齒條滑動件65為了使選擇封堵機構40上升而朝前方移動之際,在移動范圍的終端,撓性形狀部65e移位而對齒條滑動件65朝后側施力,由此,齒條66與離合器齒輪122始終維持嚙合。并且,在齒條滑動件65為了使選擇封堵機構40下降而朝后方移動之際,在移動范圍的終端,撓性形狀部65f移位而對齒條滑動件65朝前方施力,由此,齒條66與離合器齒輪122始終維持嚙合。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維持齒條滑動件65的齒條66與離合器部件120的離合器齒輪122之間的嚙合的構造,也可以形成為在離合器部件120中離合器齒輪122由兩個齒輪構成。例如,如圖30所示,離合器齒輪122也可以由形成于離合器主體121的離合器齒輪122a、和相對于離合器主體121分體形成的離合器齒輪122b構成。在本變形例中,在形成有離合器齒輪122a的離合器主體121,在其右端以朝右方呈梯形形狀地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凸部121c,并且,在離合器齒輪122b,在其左側形成有以與該凸部121c在旋轉方向卡合的方式朝左方呈梯形形狀地突出的凸部122c。并且,離合器齒輪122b由第一螺旋彈簧119朝左方施力,離合器齒輪122a(離合器主體121)由具有比第一螺旋彈簧的壓縮カ弱的壓縮カ的第二螺旋彈簧124朝右方施力。進而,在這種施力狀態下,離合器齒輪122b借助第一螺旋彈簧119的作用而 被配設于與四個齒條齒66a、66b、66b、66c哨合的位置,并且,離合器齒輪122a被配設于與兩個齒條齒66b哨合的位置。通過以這種方式構成,例如在使齒條滑動件65朝前方移動的情況下,如圖30所示,借助在旋轉方向(圖中箭頭)上處于卡合狀態的凸部121c和凸部122c,離合器齒輪122a和離合器齒輪122b共同旋轉,從而使齒條滑動件65移動。進而,在移動范圍的終端,形成為離合器齒輪122a不與齒條齒66c嚙合的狀態。在該狀態,當離合器主體121繼續旋轉時,由于壓縮力比第一螺旋彈簧119的壓縮カ弱的第二螺旋彈簧124壓縮變形,因此,凸部121c沿著梯形的斜面部朝左方移動,越過凸部122c而移動。結果,離合器齒輪122a空轉,并且形成為離合器主體121的旋轉不會被傳遞到離合器齒輪122b的狀態,因此,維持其與齒條66 (齒條齒66c)嚙合的狀態。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離合器機構100的ON狀態下,旋轉從在與離合器軸101的軸向交叉的方向與離合器部件120卡合的旋轉部傳遞到離合器部件120。例如,如圖31所示,本變形例的離合器部件120a在其左端部形成有在外圓周面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齒的直齒圓柱齒輪123a。進而,作為旋轉部的直齒圓柱齒輪126a配設成當離合器部件120a靠近左側而離合器機構100形成ON狀態時該直齒圓柱齒輪126a與直齒圓柱齒輪123a嚙合;并且,當離合器部件120a靠近右側而離合器機構100形成OFF狀態時,直齒圓柱齒輪126a與直齒圓柱齒輪123a之間的嚙合脫離。因而,直齒圓柱齒輪126a作為上述實施方式中的驅動側突起部而發揮功能,直齒圓柱齒輪123a作為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從動側突起部而發揮功能。根據本變形例的結構,能夠借助離合器部件120a在左右方向的移動量來選擇是否與作為驅動側的直齒圓柱齒輪126a卡合。因而,例如如果具備多個驅動側的直齒圓柱齒輪126a,則通過調節離合器部件120a的移動量,能夠與應當將旋轉傳遞至離合器部件120a的直齒圓柱齒輪126a嚙合。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供紙馬達14(參照圖I)的動カ來驅動選擇封堵機構40升降。在進行液體噴射頭的維護時不進行印刷,因此能夠在基于供紙動作的載荷減輕的狀態下使用供紙馬達14的動力。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并非必須具備螺旋彈簧61。例如,在滑動件41的往復移動結束,卡合部42下降而解除與滑架16之間的卡合時,滑動件41位于初期位置、第一封堵位置、或者第二封堵位置的概率高的情況下,可以這樣做。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將使選擇封堵機構40相對于滑架16朝后方移動而接近、朝前方移動而離開的前后移動機構構成為接近/離開移動構件。在該情況下,可以構成為滑動件41的卡合部42朝后方突出,并且滑架16的凹部16h在前方具有開ロ部。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離合器機構100并非必須具備第一螺旋彈簧119。例如,在因驅動側突起部126以及從動側突起部123具有三角形狀而在離合器機構100中從OFF狀態朝ON狀態切換之際,從動側突起部123與驅動側突起部126在左右方向不會抵接的情況下,不需要第一螺旋彈簧119。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移位部件未必一定是桿部件79。例如,在離合器機構100中,在使卡合部件110朝與滑架16 (蓋保持部件71)的移動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動的情況下,也可以是滑動部件。并且,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未圖示,但在桿部件79中,也可以將旋轉軸部79a設置成力點和作用點相對于支點位于相同側。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離合器齒輪122也可以并不是使齒條滑動件65那樣的滑動部件滑動,而是使旋轉部件(例如,泵傳遞齒輪88等)旋轉。這樣,能夠僅在需要時使管泵38旋轉。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旋轉部,也可以具備第四傳遞齒輪87以外的旋轉體。例如,也可以構成為作為旋轉體并不具備齒輪而是具備帶輪,或者也可以作為旋轉部而具備馬達26的小齒輪26a。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維護區域MA中,第一維護位置MP I和第二維護位置MP 2也可以是相同的位置。例如,在構成為當離合器機構100處于ON狀態或能夠在ON狀態與OFF狀態之間進行切換的狀態下無需使選擇封堵機構40上升就能夠驅動管泵進行吸引的情況下,無需使第一維護位置MP I的位置與第二維護位置MP 2的位置不同。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將液體噴射裝置具體化成噴墨式打印機11,但也可以具體化成噴射或排出墨水以外的其他液體等的液體噴射裝置。也能夠挪用到具備排出微量液滴的液體噴射頭等的各種液體噴射裝置。另外,所謂液滴是指從上述液體噴射裝置排出的液體的狀態,也包含粒狀、淚滴狀、帶尾線狀。并且,此處所說的液體只要是液體噴射裝置能夠噴射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是物質為液相時的狀態的物質即可,不僅包括粘性高或者低的液狀體、溶膠、凝膠水、其它無機溶劑、有機溶劑、溶液、液狀樹脂、液狀金屬(金屬熔液)之類的流體狀態,或者作為物質的一個狀態的液體,還包括使顔料、金屬粒子等由固形物構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于溶劑而形成的物質等。并且,作為液體的代表例,能夠列舉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的墨水、液晶等。在此,所謂墨水包括普通的水性墨水以及油性墨水以及I父狀墨水、熱溶墨水等各種液體組成物。作為液體噴射裝置的具體例,例如有噴射以分散或者溶解的形式包含有在液晶顯示器、EL(電致發光)顯示器、面發光顯示器、彩色濾光器的制造等中使用的電極材料、顔色材料等材料的液體的液體噴射裝置。或者也可以是噴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活體有機物的液體噴射裝置、作為精密移液器使用并噴射作為試樣的液體的液體噴射裝置、印染裝置、微量分注器等。此外,也可以采用以點狀孔隙對時鐘、照相機等精密機械噴射潤滑油的液體噴射裝置、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鏡(光學透鏡)等而將紫外線固化樹脂等透明樹脂液噴射到基板上的液體噴射裝置、為了對基板等進行蝕刻而噴射酸或者堿等蝕刻液的液體噴射裝置。進而,能夠將本發明用于上述裝置中的任意ー種液體噴射裝置。
標號說明 11...作為液體噴射裝置的打印機;16...滑架;19...液體噴射頭;23...維護裝置;27.蓋;40、40A、40a、40B.選擇封堵機構;42、42B.卡合部;43.封堵部件;50...凸輪部件;MA...維護區域。
權利要求
1.一種維護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維護裝置具備 滑架,該滑架對從多個噴嘴噴射液體的液體噴射頭進行支承,且設置成能夠往復移動; 蓋,伴隨著所述滑架朝進行所述液體噴射頭的維護的維護位置移動,所述蓋接近所述液體噴射頭,并以包圍所述噴嘴的方式與所述液體噴射頭抵接,從而在所述蓋與所述液體噴射頭之間形成多個內部空間; 吸引構件,該吸引構件經由與每個內部空間對應的吸引通路對所述蓋的各內部空間進行吸引; 選擇封堵構件,該選擇封堵構件具有移動部件,在所述滑架位于到達所述維護位置之前的移動中途的移動中途區域中,所述移動部件在與所述滑架卡合的狀態下與所述滑架聯動地移動,伴隨著所述移動部件的移動,所述選擇封堵構件選擇性地封堵所述各吸引通路,并且在維持所選擇的所述吸引通路的封堵狀態的情況下解除所述移動部件與所述滑架之間的卡合;以及 接近/離開移動構件,該接近/離開移動構件通過使所述移動部件以接近所述滑架或者從所述滑架離開的方式移動而使所述移動部件與所述滑架之間的卡合成立或者解除所述移動部件與所述滑架之間的卡合。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維護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移動部件設置有卡合部,在所述滑架的移動中途區域,所述卡合部能夠與所述滑架卡合;以及封堵部件,所述封堵部件為了選擇性地封堵所述各吸引通路而移位, 所述選擇封堵構件具備凸輪部件,該凸輪部件具有凸輪面,該凸輪面形成為借助所述移動部件的往復移動,將所述封堵部件朝與所選擇的應當封堵的所述吸引通路相應的選擇位置引導, 在所述封堵部件位于所述選擇位置的狀態下,所述接近/離開移動構件進行驅動而使所述選擇封堵構件接近所述滑架或從所述滑架離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維護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維護裝置具備施力構件,該施力構件對所述移動部件施力,以使得所述封堵部件被朝所述選擇位置引導。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維護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選擇封堵構件在所述封堵部件所被引導至的所述選擇位置形成有移動限制部,該移動限制部限制所述移動部件朝下述方向移動,該方向是指所述滑架從所述維護區域朝所述移動中途區域移動的方向。
5.根據權利要求I 4中任一項所述的維護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滑架的移動中途區域,包含從所述液體噴射頭對介質噴射所述液體的區域。
6.一種液體噴射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液體噴射裝置具備朝介質噴射液體的液體噴射頭、以及權利要求I 5中任一項所述的維護裝置。
7.一種動力傳遞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傳遞切換裝置具備 旋轉部,該旋轉部伴隨著驅動源的轉動而旋轉; 旋轉軸,該旋轉軸具有沿著所述旋轉部的軸向延伸的軸部,并且形成有從該軸部沿與軸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卡合部件,該卡合部件在所述軸向上的相互離開的位置分別形成有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能夠在所述旋轉軸的旋轉方向與所述突出部卡合,通過所述卡合部件朝沿著所述軸向的第一方向移動,允許所述突出部的相對旋轉,從而使所述突出部與所述第一卡合部以及所述第二卡合部中的任意一方卡合,另一方面,通過所述卡合部件朝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動,維持所述突出部與所述第一卡合部以及所述第二卡合部中的任意一方之間的卡合,從而所述卡合部件與所述突出部共同旋轉; 移位部件,該移位部件與所述卡合部件抵接,且該移位部件以使得所述卡合部件沿著所述軸向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動至允許所述突出部旋轉的位置的方式移位; 離合器部件,該離合器部件伴隨著所述移位部件的移動而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動從而與所述旋轉部卡合,由此,所述旋轉部的轉動傳遞到所述離合器部件從而所述離合器部件以所述旋轉軸為中心轉動,并且,所述離合器部件沿著所述軸向移動,以便當所述突出部與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時,維持所述離合器部件與所述旋轉部之間的卡合,當所述突出部與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時,解除所述離合器部件與所述旋轉部之間的卡合;以及 第二方向施力部件,該第二方向施力部件對所述離合器部件朝所述第二方向施力。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動力傳遞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位部件是桿部件,該桿部件以下述方式移位通過所述桿部件的一端側移動,所述桿部件的另一端側與所述卡合部件抵接而使所述卡合部件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動。
9.根據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動力傳遞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動力傳遞切換裝置具備第一方向施力部件,該第一方向施力部件插入在所述離合器部件與所述卡合部件之間,所述第一方向施力部件通過被壓縮而以比所述第二方向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強的作用力對所述離合器部件朝所述第一方向施力,由此,克服所述第二方向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所述離合器部件與所述卡合部件聯動地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動。
10.根據權利要求7 9中任一項所述的動力傳遞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轉部形成有沿著所述軸向從該旋轉部側朝所述離合器部件側突出的驅動側突起部, 在所述離合器部件形成有從動側突起部,該從動側突起部沿著所述軸向從該離合器部件側朝所述旋轉部側突出,并且,當所述旋轉部以所述旋轉軸為中心轉動時,所述從動側突起部與所述旋轉部的驅動側突起部卡合而旋轉。
11.根據權利要求7 10中任一項所述的動力傳遞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離合器部件設置有直齒圓柱齒輪,該直齒圓柱齒輪與所述離合器部件的旋轉同步地以所述旋轉軸為中心旋轉, 還具備滑動部件,該滑動部件在一部分區域范圍形成有直線齒輪,該直線齒輪與所述直齒圓柱齒輪嚙合,并且伴隨著該直齒圓柱齒輪的旋轉而沿著與所述軸向交叉的方向移動, 所述直線齒輪的至少位于所述一部分區域范圍的端部的齒被朝與所述直齒圓柱齒輪嚙合的方向施力,以便始終維持所述直線齒輪與所述直齒圓柱齒輪之間的嚙合。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動力傳遞切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部件具有伴隨著移動而彈性變形的彈性變形部,且借助該彈性變形部的復原力對所述直線齒輪朝與所述直齒圓柱齒輪嚙合的方向施力,以便始終維持該直線齒輪與所述直齒圓柱齒輪之間的嚙合。
13.一種液體噴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體噴射裝置具備 液體噴射頭,該液體噴射頭朝介質噴射液體; 滑架,所述液體噴射頭設置于該滑架,并且該滑架構成為能夠往復移動;以及 權利要求7 12中任一項所述的動力傳遞切換裝置。
全文摘要
本發明所涉及的維護裝置、動力傳遞切換裝置以及液體噴射裝置具備管泵(38),該管泵分別經由吸引通路對蓋(27)的內部空間進行吸引;選擇封堵機構(40),該選擇封堵機構(40)具有滑動件(41),在滑架位于到達維護區域之前的移動中途的移動中途區域中,使滑動件與滑架之間的卡合成立,從而使滑動件與滑架聯動地移動,通過滑動件的移動選擇性地封堵各吸引通路,并且在維持所選擇的吸引通路的封堵狀態的情況下解除滑動件與滑架之間的卡合;以及接近/離開移動構件,該接近/離開移動構件通過使滑動件以接近滑架或從滑架離開的方式移動而使滑動件與滑架之間的卡合成立或者解除滑動件與滑架之間的卡合。
文檔編號B41J2/165GK102653175SQ2012100530
公開日2012年9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日
發明者山本泰祐 申請人: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