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液體噴射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使與噴嘴連通的壓力室產生壓力變動而使壓力室內的液體從噴嘴噴射的噴墨式記錄頭等液體噴射頭。
背景技術:
作為通過使壓力室內的液體產生壓力變動來從噴嘴噴射液滴的液體噴射頭,例如有噴墨式記錄裝置(以下,簡稱為打印機)等圖像記錄裝置所使用的噴墨式記錄頭 (以下,簡稱為記錄頭),液晶顯示器等的濾色片的制造中所使用的顏色材料噴射頭,有機 EL(Electro 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器、FED(面發射顯示器)等的電極形成所使用的電極材料噴射頭、生物芯片(生物化學元件)的制造所使用的生物有機物噴射頭等。例如,在上述記錄頭中,有如下構成的記錄頭將形成有從儲存部經壓力室到達噴嘴的連續(一系列)的液體流路的流路單元、具有可改變壓力室容積的壓力產生元件的致動器單元等安裝在樹脂制的頭殼體。在上述流路單元接合有開設了多個噴嘴的噴嘴板。從這樣的記錄頭噴射的液體具有適于噴射的粘度,例如常溫下為約4mPa*s等。液體的粘度與溫度相關,有溫度越低則粘度越高、溫度越高則粘度越低的傾向。例如,有時在噴射如紫外線固化型墨等的常溫下為8mPa 以上的所謂高粘度區域的液體的用途上使用記錄頭。因此,公知有為了無論環境溫度如何都使從各噴嘴噴射的液體的粘度一致為適于噴射的值,而具有用于對液體加熱的加熱器的記錄頭。作為這樣的加熱器,公知有電熱絲途中多次折返而布線為波形狀的薄片狀的加熱器。另外,提出了為了對記錄頭內部的墨均勻加熱,使配置在記錄頭的中央部的電熱絲的布線間隔大于配置在記錄頭的端部的電熱絲的布線間隔來使發熱量變化的加熱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5-081597號公報上述的加熱器中,對記錄頭的流路以外的區域也均勻加熱,加熱器發熱超過所需量,效率變低。尤其是對于記錄頭比較大型的裝置,記錄頭的流路以外的區域也較大,因此加熱器的發熱量變多,進而,加熱器的功耗增大。此外,在記錄頭的側面,僅在與流路相對向的區域配置加熱器時,記錄頭的熱從不與流路相對向的區域散熱,因此保溫性不佳。而且, 在對應多個流路地安裝多個加熱器時,制造變得困難。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這樣的情況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高效率地加熱記錄頭內的流路的液體噴射頭。本發明是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是一種液體噴射頭,其特征在于,包括流路單元,其形成包括多個噴嘴的噴嘴列,具有與所述噴嘴連通的流路;頭殼體,其形成向該流路單元的所述流路供給液體的共用液體流路,與所述流路單元接合;和片狀的加熱器,其安裝在該頭殼體的側面,具有能夠發熱的連續電熱絲,所述電熱絲多次折返,配設在與所述共用液體流路相對向的部位的附近區域的電熱絲比配設在該區域以外的電熱絲細。
根據該構成,能夠增加與共用液體流路相對向的部位處的電熱絲的發熱量,能夠積極地加熱作為液體噴射頭內的墨流路的共用液體流路。因此,能夠高效率地加熱墨,能夠抑制加熱器的功耗。在不與共用液體流路相對向的部位也配置電熱絲,因此能夠防止流路內的墨向液體噴射頭外散熱,提高保溫性。而且,能夠減少不配設電熱絲的區域,因此能夠提高加熱器的剛性,能夠提高在將加熱器安裝到液體噴射頭時的組裝性。而且,即使在具有多個共用液體流路的液體噴射頭的情況下,也不需要與各共用液體流路對應地設置多個加熱器,因此容易制造。上述構成中,優選是在所述噴嘴列方向上配設在兩端部的電熱絲比配設于該方向的中央部的電熱絲細。根據該構成,能夠增加噴嘴列方向兩端部的電熱絲的發熱量,能夠積極地加熱易散熱的液體噴射頭的兩端部。因此,能夠抑制液體噴射頭內的墨的溫度不均。而且,優選是采用使折返而相鄰的電熱絲彼此的間隔相互相同的結構。優選是在所述加熱器面內的與所述噴嘴列正交的方向上,配設在所述流路單元側的端部的電熱絲比配設在與所述流路單元相反一側的端部的電熱絲細。根據該構成,能夠增加流路單元側的端部處的電熱絲的發熱量,能夠積極地加熱易散熱的流路單元側的墨。因此,能夠高效率地加熱墨。而且,優選是采用在所述加熱器的膜厚方向上所述電熱絲的厚度不同的結構。
圖1是打印機的立體圖。圖2是液體噴射頭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液體噴射頭的俯視圖。圖4是圖3的A-A線剖面圖。圖5是第1實施方式的加熱器的側視圖。圖6是第2實施方式的加熱器的側視圖。圖7是第3實施方式的加熱器的側視圖。圖8是第4實施方式的加熱器的局部剖切立體圖。附圖標記說明1...打印機,2...記錄頭,4...墨盒,17...振子單元,19...頭殼體,24...流路
單元,25...加熱器,26...熱敏電阻,29...共用液體流路,46...電熱絲。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
用于實施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以下記述的實施方式中,作為本發明的優選具體例而作出各種限定,但只要是在以下的說明中沒有特別記載限定本發明的內容,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就不限于這些實施方式。以下,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例示了圖 1所示的噴墨式記錄裝置1 (以下,簡稱為打印機)。打印機1大致構成為包括安裝有作為液體噴射頭的一種的噴墨式記錄頭2 (以下,簡稱為記錄頭)及墨盒4的滑架5 ;配設于記錄頭2的下方的壓板(platen) 6 ;使搭載有記錄頭2的滑架5沿記錄紙7 (從噴嘴噴射出的液體所擊中(彈著、附著)的擊中對象的一種)的紙寬方向移動的滑架移動機構8;和沿作為與紙寬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送紙方向輸送記錄紙7的送紙機構9等。在此,紙寬方向是主掃描方向(記錄頭2的往返移動方向),送紙方向是副掃描方向(即,與記錄頭2的掃描方向正交的方向)。滑架5以被沿主掃描方向架設的導桿10軸支承的狀態安裝,借助滑架移動機構8 的工作,沿導桿10在主掃描方向上移動。滑架5的主掃描方向的位置由線性編碼器11檢測,檢測信號作為位置信息被發送至控制部(未圖示)。由此,控制部能夠一邊基于來自該線性編碼器11的位置信息識別滑架5 (記錄頭2~)的掃描位置,一邊控制記錄頭2的記錄工作(噴射工作)等。記錄頭2安裝在滑架5的下部(記錄工作時的記錄紙7側)。儲存有墨(液體的一種)的墨盒4相對于滑架5能夠裝卸地安裝。記錄頭2在內部具有液體的流路,該流路與墨盒4的內部連通,從而能夠將墨盒4內的墨導入到記錄頭2內。接著,詳細說明記錄頭2的結構。圖2是記錄頭2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記錄頭2 的俯視圖,圖4是圖3的A-A線剖面圖。本實施方式中的記錄頭2包括將壓電振子組14、 固定板15及柔性線纜16等單元化的振子單元17 ;可收納該振子單元17的頭殼體19 ;形成自儲存部(共用墨室)21通過壓力產生室22到達噴嘴23的連續的墨流路的流路單元M ; 安裝在頭殼體19的側面的加熱器25 ;和安裝在加熱器25的側面的熱敏電阻26 (溫度傳感器的一種)。本實施方式中的記錄頭2具有2個振子單元17。頭殼體19是例如由環氧系樹脂等樹脂制作的中空箱體狀的構件,在其前端面(下面)接合著流路單元對。在頭殼體19的內部形成有收容空部觀,收容著作為致動器的一種的所述振子單元17。本實施方式中,收容空部觀包括收容固定板15的固定板收容空部28a和收容壓電振子組14的壓電振子收容空部^b,以使壓電振子收容空部28b側相對向的方式設置2個收容空部觀(參照圖幻。在夾著該2個收容空部觀的兩側,以在單側排列有3條(共計6條)的方式形成共用液體流路四。本實施方式中,將單側的3條共用液體流路四形成在噴嘴列方向上的記錄頭2的兩側端部及中央部。該共用液體流路四是用于將來自墨盒4側的墨供給到儲存部21的流路,貫穿頭殼體19的高度方向地形成。并且, 與這些共用液體流路四相對向的側面設有后述的加熱器25及熱敏電阻26。接著,說明振子單元17。構成壓電振子組14的壓電振子30 (壓力產生元件的一種)通過將作為基材的壓電振動板31切分成數十μ m程度的極細的寬度而形成為縱向細長的梳齒狀。并且,該壓電振子30構成為縱向可伸縮的縱向振動型的壓電振子30。各壓電振子30通過將固定端部接合在固定板15上,從而使自由端部比固定板15的前端邊緣向外側突出,以所謂懸臂梁的狀態固定。并且,各壓電振子30的自由端部的前端,如后述那樣, 分別與流路單元M的構成隔膜部33的島部34接合。柔性線纜16在與固定板15相反一側的固定端部的側面,與壓電振子30電連接。在該柔性線纜16的表面安裝有用于控制各壓電振子30的驅動等的控制用IC35。支承各壓電振子30的固定板15由具有可承受來自壓電振子30的反作用力的剛性的金屬制板材構成,本實施方式中,由厚度Imm左右的不銹鋼板制作。接著,說明流路單元24。流路單元M包括噴嘴板37、流路形成基板38及振動板 39,在與噴嘴板37相反一側與頭殼體19接合。流路單元M是通過在流路形成基板38的一個表面配置層疊噴嘴板37、在與噴嘴板37相反一側的流路形成基板38的另一表面配置層疊振動板39,由粘結等進行一體化而形成的。噴嘴板37是以與墨點形成密度對應的間距呈列狀地開設有多個噴嘴23的不銹鋼制薄板。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呈列狀開設180個噴嘴23,利用這些噴嘴23構成噴嘴列27。 本實施方式中,將該噴嘴列27橫向并排設置2列。流路形成基板38是形成包括儲存部21、墨供給口 40及壓力產生室22的連續的墨流路的板狀構件。具體而言,該流路形成基板38是如下這樣的板狀構件將成為與各噴嘴23對應連通的多個壓力產生室22的空部在用隔壁劃分的狀態下排列多個并形成2列, 并且,分別形成2列成為與各壓力產生室22對應的多個墨供給口 40及儲存部21的空部。 并且,本實施方式的流路形成基板38是通過對硅晶片進行蝕刻處理而制作的。上述壓力產生室22形成為在與噴嘴23的排列設置方向(噴嘴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細長的室,墨供給口 40形成為將壓力產生室22和儲存部21之間連通的流路寬度狹窄的狹窄部。儲存部 21經由后述的振動板39的墨導入口 41及頭殼體19的共用液體流路四在上部與墨盒4連通,并且經由墨供給口 40與對應的各壓力產生室22連通。因此,儲存部21能夠將儲存在墨盒4的墨供給到各壓力產生室22。S卩,墨導入口 41、儲存部21、墨供給口 40及壓力產生室22形成與噴嘴23連通的連續的流路(相當于本發明的流路)。振動板39是通過在不銹鋼等金屬制的支承板42上層壓加工PPS (聚苯硫醚)等的樹脂膜43而成的雙層構造的復合板材,使與共用液體流路四連通的墨導入口 41沿上下方向貫通。本實施方式中,與6條共用液體流路四對應地開設6個墨導入口 41,使3個墨導入口 41與1列儲存部21連通。振動板39具有用于密封壓力產生室22的一個開口面而使該壓力產生室22的容積變動的隔膜部33,并且形成2列密封儲存部21的一個開口面的柔性部44。并且,隔膜部33是如下這樣構成的對與壓力產生室22對應的部分的支承板 42實施蝕刻加工,將該部分呈環狀除去,形成多個用于接合壓電振子30的自由端部的前端的島部34。該島部34,是與壓力產生室22的平面形狀同樣在與噴嘴23的排列設置方向正交的方向細長的塊狀,該島部34周圍的樹脂膜43作為彈性體膜發揮作用。作為柔性部44 發揮作用的部分、即與儲存部21對應的部分,按照該儲存部21的開口形狀對支承板42進行蝕刻加工而除去、僅成為樹脂膜43。并且,由于在上述島部34接合壓電振子30的前端面,因此通過使該壓電振子30 的自由端部伸縮,能夠使壓力產生室22的容積變動。隨著該容積變動,壓力產生室22內的墨產生壓力變動。于是,記錄頭2利用該壓力變動而從噴嘴23噴射(噴出)墨滴。接著,使用圖5說明加熱器25。本實施方式的加熱器25是用聚酰亞胺樹脂等夾入可發熱的連續電熱絲46(鎳合金、不銹鋼等)而成的片狀(膜狀)加熱器25。該加熱器25以覆蓋頭殼體19的并列設有共用液體流路四一側的側面(本實施方式中,是圖3 中的上側的一側面和圖3中的下側的另一側面)的整個面的方式,使用導熱率高(例如, 100(ff-πι-1 -Γ1)以上的)粘結劑等(硅脂等)而安裝。電熱絲46在加熱器25的面內蜿蜒地(多次折返地)配設,并且在噴嘴列方向(圖3或圖5中的左右方向)使加熱器25的電熱絲46的粗細不同地配設。并且,配設在與共用液體流路四相對向的部位的附近區域的電熱絲46比配設在該區域以外的電熱絲46細。圖5中,用單點劃線表示在將加熱器25 安裝到記錄頭2時的共用液體流路四的位置。詳細地說,如圖5所示,在加熱器25的上邊(墨盒4側的邊),電熱絲46在一側端部具有陽極側端部46a,在另一側端部具有陰極側端部46b,從陽極側端部46a或陰極側端部46b沿與上邊垂直的方向(圖5中的上下方向)延伸,在下邊端部朝向加熱器25的上邊側呈U字狀折返,之后再次沿垂直方向延伸,在上邊端部朝向加熱器25的下邊側呈U字狀折返。通過反復多次這樣的延伸及折返,將電熱絲46呈波形蜿蜒地布線。因此,沿垂直方向延伸的電熱絲46的各直線部分46c相互平行地沿噴嘴列方向排列。本實施方式的電熱絲46包括10條直線部分46c (參照圖5)。并且,使與形成在記錄頭2的兩側端部及中央部的共用液體流路四對應地配設在加熱器面內的兩側端部及中央部的電熱絲46的直線部分46c,比配設在其余區域(除了該兩側端部及中央部以外的區域)的電熱絲46的直線部分46c細。而且,使配設在加熱器面內的兩側端部的直線部分46c比配設在加熱器面內的中央部的直線部分46c細。本實施方式中,直線部分46c并列有10條,在噴嘴列方向,配設在中央部的3條直線部分46c的寬度形成得大于配設在兩側端部的5條(圖5中左側端部 2條,右側端部3條)直線部分46c的寬度。分別配設在這些中央部及兩側端部之間的直線部分46c形成得最寬,本實施方式中,在中央部與左側端部及右側端部之間各配設1條該直線部分46c (例如,在噴嘴列方向,配設在中央部的3條直線部分46c的線寬為0. 5mm,配設在兩側端部的5條直線部分46c的線寬為0. 3mm,其余直線部分46c的線寬為2mm)。這樣, 將與共用液體流路四相對向的部位和直線部分46c俯視重疊配置,電熱絲46的熱高效率地傳導給共用液體流路四。本實施方式的電熱絲46,其在加熱器25的膜厚方向上的厚度在加熱器面內一樣(例如,電熱絲46的厚度為0.03mm)。電熱絲46的陽極側端部46a及陰極側端部46b通過導線等與溫度控制部(未圖示)電連接,可以利用溫度控制部使電流從陽極側端部46a流向陰極側端部46b。并且,通過調整來自該溫度控制部的電流量,從而調整加熱器25的發熱量。熱敏電阻沈是測定加熱器25的溫度的溫度傳感器,安裝在加熱器25的與向頭殼體19安裝的安裝面相反一側的表面。本實施方式的熱敏電阻沈安裝在加熱器25的中央部(參照圖3、4)。詳細而言,熱敏電阻沈在與加熱器25相對向的面具有計測溫度的傳感器部,本實施方式中,在長方體狀的熱敏電阻沈的底面形成傳感器部。并且,使用導熱率高的粘結劑等,以底部(熱敏電阻26的傳感器部)與加熱器25相對向的方式粘結熱敏電阻沈。在熱敏電阻沈的傳感器部以外的部位連接有導線等(未圖示),溫度控制部(未圖示)通過該導線等讀取熱敏電阻沈的溫度信息。基于該溫度信息,溫度控制部可調整加熱器25 (電熱絲46)的發熱量,借助加熱器25的發熱將記錄頭2內的墨加熱到預定的溫度。如此,本實施方式的加熱器25中,配設在與共用液體流路四相對向的部位的附近區域的電熱絲46比配設在該區域以外的電熱絲46細,所以能夠增加與共用液體流路四相對向的部位的電熱絲46的發熱量,能夠積極地對作為記錄頭2內的墨流路的共用液體流路四加熱。因此,能夠高效率地加熱墨,能夠抑制加熱器25的功耗。由于在不與共用液體流路四相對向的部位也配置電熱絲46,因此能夠防止流路內的墨向記錄頭2外散熱,提高保溫性。而且,由于能夠減少不配設電熱絲46的區域,因此能夠提高加熱器25的剛性,能夠提高將加熱器25安裝到記錄頭2時的組裝性。而且,即使在具有多個共用液體流路四的記錄頭2的情況下,不需要與各共用液體流路四對應地設置多個加熱器25,因此可容易制造。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在噴嘴列方向上配設在兩端部的電熱絲46比配設在該方向的中央部的電熱絲46細,因此能夠增加噴嘴列方向兩端部的電熱絲46的發熱量,能夠積極地對易散熱的記錄頭2的兩端部加熱。因此,能夠抑制記錄頭2內的墨的溫度不均。改變加熱器面內的發熱量的結構不限于上述的第1實施方式。例如,作為其他的實施方式在圖6 8示出第2 4的實施方式。圖7中,用單點劃線表示在將加熱器25安裝到了記錄頭2時的共用液體流路四的位置。圖6、8中雖然未圖示,但在與圖5、7同樣的位置形成共用液體流路四。圖6所示的第2實施方式中,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于,使折返而相鄰的電熱絲46彼此的間隔、即電熱絲彼此之間的未形成電熱絲46的部分在噴嘴列方向上的寬度分別一致為一定。詳細而言,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電熱絲46中,與共用液體流路四對應地配設在加熱器面內的兩側端部及中央部的直線部分46c比配置在其余區域(除了該兩側端部及中央部以外的區域)的直線部分46c細。配設在加熱器面內的兩側端部的直線部分46c比配設在加熱器面內的中央部的直線部分46c細。而且,各直線部分46c中的相鄰的直線部分46c彼此的間隔dl —致為一定(例如,0. 5mm間隔)。其他的結構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說明。通過如此使折返而相鄰的電熱絲46彼此的間隔分別一致為一定,因此能夠防止電熱絲46的間隔變密,能夠容易制造加熱器25。例如,在通過濕式蝕刻形成電熱絲46的圖案時,若電熱絲46的直線部分46c的間隔過窄,則蝕刻液難以滲入,電熱絲46的線寬可能不會按所希望那樣形成,但本實施方式中不存在這樣的擔憂。由于配設在與共用液體流路 29相對向的部位的附近區域的電熱絲46比配設在該區域以外的電熱絲46細,因此能夠增加與共用液體流路四相對向的部位處的電熱絲46的發熱量,能夠積極地加熱作為記錄頭 2內的墨流路的共用液體流路四。因此,能夠高效率地加熱墨,能夠抑制加熱器25的功耗。 由于在不與共用液體流路四相對向的部位也配置電熱絲46,因此能夠防止流路內的墨向記錄頭2外散熱,提高保溫性。而且,由于能夠減少不配設電熱絲46的區域,因此能夠提高加熱器25的剛性,能夠提高將加熱器25安裝到記錄頭2時的組裝性。而且,即使在具有多個共用液體流路四的記錄頭2的情況下,也不需要與各共用液體流路四對應地設置多個加熱器25,因此可容易制造。構成為在噴嘴列方向上配設在兩端部的電熱絲46比配設在該方向的中央部的電熱絲46細,因此能夠增加噴嘴列方向兩端部的電熱絲46的發熱量,能夠積極地對易散熱的記錄頭2的兩端部加熱。因此,能夠抑制記錄頭2內的墨的溫度不均。圖7所示的第3實施方式中,在加熱器面內,不僅在噴嘴列方向,在與噴嘴列27正交的方向也改變電熱絲46的線寬。即,在加熱器面內的與噴嘴列27正交的方向,配設在流路單元M側的端部的電熱絲46比配設在與流路單元M相反一側的端部的電熱絲46細。 詳細而言,電熱絲46的直線部分46c形成為自流路單元M側(圖7的下側)的端部朝向與流路單元M相反一側(圖7的上側)的端部線寬逐漸變寬的扇狀。因此,在流路單元M 側的端部線寬最小,在與流路單元M相反一側的端部線寬最大。本實施方式中,采用加熱器25的除了兩側端的直線部分46c (從陽極側端部46a及陰極側端部46b垂直延伸的直線部分46c)以外的直線部分46c的線寬在與噴嘴列27正交的方向不同的結構。而且,電熱絲46中,與共用液體流路四對應地配設在加熱器面內的兩側端部及中央部的直線部分46c 比配設在其余區域(除了該兩側端部及中央部以外的區域)的直線部分46c細。配設在加熱器面內的兩側端部的直線部分46c比配設在加熱器面內的中央部的直線部分46c細。具體而言,直線部分46c并列有10條,在噴嘴列方向上,配設在中央部的3條直線部分46c的寬度形成得大于配設在兩側端部的除了不改變線寬的直線部分46c以外的3條(圖7中左側端部1條、右側端部2條)直線部分46c的寬度。分別配設在上述中央部及兩側端部之間的直線部分46c形成得寬度最大,本實施方式中,在中央部與左側端部及右側端部之間各配設1條該直線部分46c(例如,在噴嘴列方向上,配設在兩側端的不改變線寬的直線部分46c的線寬為0. 3mm,配設在中央部的3條直線部分46c的最大線寬為0. 7mm,最小線寬為0. 5mm,配設在兩側端部的除了不改變線寬的直線部分46c以外的3條直線部分46c的最大線寬為0. 5mm,最小線寬為0. 3mm,配設在中央部與左側端部及右側端部之間的直線部分46c的最大線寬為2. 0mm,最小線寬為1. 5mm),其他的結構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說明。如此,在加熱器面內的與噴嘴列27正交的方向上,配設在流路單元M側的端部的電熱絲46比配設在與流路單元M相反一側的端部的電熱絲46細,因此能夠增加流路單元 M側的端部側的電熱絲46的發熱量,能夠積極地加熱易散熱的流路單元M側的墨。因此, 能夠高效率地加熱墨。由于配設在與共用液體流路四相對向的部位的附近區域的電熱絲 46比配設在該區域以外的電熱絲46細,因此能夠增加與共用液體流路四相對向的部位處的電熱絲46的發熱量,能夠積極地加熱作為記錄頭2內的墨流路的共用液體流路四。因此,能夠高效率地加熱墨,能夠抑制加熱器25的功耗。由于在不與共用液體流路四相對向的部位也配置電熱絲46,因此能夠防止流路內的墨向記錄頭2外散熱,提高保溫性。而且, 由于能夠減少不配設電熱絲46的區域,因此能夠提高加熱器25的剛性,能夠提高將加熱器 25安裝到記錄頭2時的組裝性。而且,即使在具有多個共用液體流路四的記錄頭2的情況下,也不需要與各共用液體流路四對應地設置多個加熱器25,因此可容易制造。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在噴嘴列方向上配設在兩端部的電熱絲46比配設在該方向的中央部的電熱絲46細,因此能夠增加噴嘴列方向兩端部的電熱絲46的發熱量,能夠積極地對易散熱的記錄頭2的兩端部加熱。因此,能夠抑制記錄頭2內的墨的溫度不均。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改變電熱絲46的線寬來調整加熱器面內的發熱量,但本發明不限于此,例如,圖8所示的第4實施方式中,在加熱器25的膜厚方向上,使電熱絲46的厚度不同,由此調整加熱器面內的發熱量。第4實施方式中,電熱絲46的直線部分46c并列有10條,在噴嘴列方向上,配設在中央部(與形成在中央部的共用液體流路四相對向的部位的附近區域)的2條直線部分46c的膜厚形成得大于配設在兩側端部(與形成在兩側端部的共用液體流路四相對向的部位的附近區域)的4條(圖7中左側端部2條、右側端部2條)直線部分46c的膜厚。 分別配設在上述中央部及兩側端部之間的4條直線部分46c形成得膜厚最厚,本實施方式中,在中央部與左側端部及右側端部之間各配設2條該直線部分46c (例如,在噴嘴列方向, 配設在中央部的2條直線部分46c的膜厚為0. 04mm,配設在兩側端部的4條直線部分46c 的膜厚為0. 03mm,其余直線部分46c的膜厚為0. 08mm)。使電熱絲46的線寬一致為一定, 使并列的直線部分46c的間距也一致為一定。其他的結構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說明。如此,配設在與共用液體流路四相對向的部位的附近區域的電熱絲46的膜厚形成為薄于配設在該區域以外的電熱絲46的膜厚,因此能夠增加與共用液體流路四相對向的部位處的電熱絲46的發熱量,能夠積極地加熱作為記錄頭2內的墨流路的共用液體流路四。因此,能夠高效率地加熱墨,能夠抑制加熱器25的功耗。由于在不與共用液體流路四相對向的部位也配置電熱絲46,因此能夠防止流路內的墨向記錄頭2外散熱,提高保溫性。 而且,由于能夠減少不配設電熱絲46的區域,因此能夠提高加熱器25的剛性,能夠提高將加熱器25安裝到記錄頭2時的組裝性。而且,即使在具有多個共用液體流路四的記錄頭2 的情況下,也不需要與各共用液體流路四對應地設置多個加熱器25,因此可容易制造。構成為在噴嘴列方向上配設在兩端部的電熱絲46比配設在該方向的中央部的電熱絲46薄, 因此能夠增加噴嘴列方向兩端部的電熱絲46的發熱量,能夠積極地對易散熱的記錄頭2的兩端部加熱。因此,能夠抑制記錄頭2內的墨的溫度不均。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第1 第4實施方式的電熱絲46,也可以是將各實施方式的全部或一部分特征組合而成的電熱絲46。例如,可以是不僅改變電熱絲46的線寬還同時改變厚度的結構,也可以構成為在加熱器面內的與噴嘴列27正交的方向上配設在流路單元M 側的端部的電熱絲46的膜厚薄于配設在與流路單元M相反一側的端部的電熱絲46的膜厚。總之,只要是通過改變配設在與共用液體流路四相對向的部位的附近區域的電熱絲46 的線寬及厚度來增加電熱絲46的發熱量,能夠積極地加熱共用液體流路四即可。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壓力產生機構,例示了所謂縱向振動模式的壓電振子,但不限于此。例如在使用所謂彎曲振動模式的壓電振子、發熱元件時也可應用本發明。而且,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熱敏電阻,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熱電偶等溫度傳感器。并且,本發明不限于打印機,也能適用于繪圖機、傳真裝置、復印機等各種噴墨式記錄裝置、記錄裝置以外的液體噴射裝置(例如顯示器制造裝置、電極制造裝置、芯片制造裝置等)。
10
權利要求
1.一種液體噴射頭,其特征在于,包括流路單元,其形成包括多個噴嘴的噴嘴列,具有與所述噴嘴連通的流路; 頭殼體,其形成向該流路單元的所述流路供給液體的共用液體流路,與所述流路單元接合;和片狀的加熱器,其安裝在該頭殼體的側面,具有能夠發熱的連續電熱絲,所述電熱絲多次折返,配設在與所述共用液體流路相對向的區域的電熱絲比配設在該區域以外的電熱絲細。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體噴射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噴嘴列方向上配設在兩端部的電熱絲比配設于該方向的中央部的電熱絲細。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體噴射頭,其特征在于, 使折返而相鄰的電熱絲彼此的間隔相互相同。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體噴射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熱器面內的與所述噴嘴列正交的方向上,配設在所述流路單元側的端部的電熱絲比配設在與所述流路單元相反一側的端部的電熱絲細。
5.根據權利要求1 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液體噴射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熱器的膜厚方向上,所述電熱絲的厚度不同。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高效率地加熱液體噴射頭內的流路的液體噴射頭。液體噴射頭包括流路單元(24),其形成包括呈列狀排列的多個噴嘴(23)的噴嘴列(27),具有與所述噴嘴連通的流路;頭殼體(19),其形成向該流路單元的所述流路供給液體的共用液體流路(29),與所述流路單元接合;和片狀的加熱器(25),其安裝在該頭殼體的側面,具有能夠發熱的連續的電熱絲(46),所述電熱絲多次折返,配置在與所述共用液體流路相對向的部位的附近區域的電熱絲比配設在該區域以外的電熱絲細。
文檔編號B41J2/01GK102431298SQ2011103012
公開日2012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8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28日
發明者大脅寬成, 植澤晴久 申請人: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