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卷筒紙打印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抽出卷筒紙而進行印刷的卷筒紙打印機。
背景技術:
例如,在POS(Point-Of-Sale)系統中,采用了對卷筒狀的記錄紙實施印刷的收據打印機等卷筒紙打印機。作為這種卷筒紙打印機,在特開2009-78414號公報中公開有這樣的打印機具有收容卷筒紙的卷筒紙收容機構,并將從收容在該卷筒紙收容機構中的卷筒紙拉出的記錄紙通過壓板輥送出而由熱敏頭進行印刷。另外,在特開2009-269399號公報中公開有這樣的打印機在位于基于抽出輥的紙抽出位置及基于送紙輥的送紙位置之間的張緊引導件上將長條狀的記錄紙設為架設狀態,并在通過張緊引導件賦予了規定張力的狀態下,沿著從抽出位置朝向送紙位置的搬運路徑,通過送紙輥將記錄紙向正方向或反方向搬運。并且,在這種打印機中,檢測在記錄紙上產生的張力是否超出預先設定的容許上限值,在將記錄紙向正方向搬運的情況下,在從檢測出張力超過容許上限值的時刻延遲了規定的動作開始延遲時間后的時刻,開始基于抽出輥的記錄紙的抽出動作。近年以來,印刷正在向高速化發展。由此,特別是在印刷處理時的送紙量較多的情況下,由于收容部內的卷筒紙的晃動等,難以將從卷筒紙抽出的記錄紙的張力穩定地保持。這種情況下,考慮到通過增大賦予張力的張緊引導件的行程等方式來實現張力的穩定化,不過為了確保行程,會導致裝置的大型化。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會導致裝置的大型化,能夠始終穩定地以片狀抽出卷筒紙,從而高質量地進行印刷的卷筒紙打印機。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明所涉及的卷筒紙打印機,其特征在于,具有卷筒紙收容部,其收容卷筒紙,且能夠使該卷筒紙在該卷筒紙的旋轉軸為橫向的朝向上滾動;抽出輥,其將收容在所述卷筒紙收容部中的卷筒紙以片狀抽出;側壓板,其與卷筒紙的側面的一部分接觸且以朝向所述抽出輥而接近所述側面的方式傾斜;壓板單元,其包括搬運輥,該搬運輥設置在所述抽出輥的搬運方向下游側且所述卷筒紙收容部的上方,并夾持搬運片狀的卷筒紙;張緊輥,其設置在從所述抽出輥至所述搬運輥的搬運路徑上,被支承在所述壓板單元上且能夠以使卷筒紙相對于所述搬運輥的張力保持一定的方式移動,在能夠收容的最大直徑的卷筒紙收容在所述卷筒紙收容部中時,基于所述抽出輥的卷筒紙搬運位置配置為相對于該最大直徑的卷筒紙在上下方向上重疊,
4
在所述卷筒紙收容部中的與所述抽出輥相反側的位置設有移動限制部件,該移動限制部件對脫離所述卷筒紙收容部的卷筒紙向水平方向及上方向的移動進行限制。根據該結構,能夠通過側壓板及移動限制部件將由抽出輥抽出的卷筒紙不會晃動而良好地保持在卷筒紙收容部內,另外,還能夠防止產生由于卷筒紙的晃動所引起的噪音。 進而,通過使基于抽出輥的卷筒紙搬運位置配置為相對于在卷筒紙收容部中收容的最大直徑的卷筒紙在上下方向上重疊,由此能夠實現裝置的緊湊化。也就是說,不會導致裝置的大型化,能夠始終穩定地以片狀抽出卷筒紙,實現高速送紙,提高送紙間距精度,防止浮紙,確保高卡紙耐性,從而能夠高質量地進行印刷。在本發明的卷筒紙打印機中,優選,還設有上側移動限制部件,該上側移動限制部件對卷筒紙向比所述抽出輥靠上側的移動進行限制,并且防止卷筒紙向所述壓板單元接觸。根據該結構,能夠通過上側移動限制部件限制卷筒紙向上方側的移動,從而能夠消除由卷筒紙向配置在上方的壓板單元的機構部分的干涉所引起的不良狀況。在本發明的卷筒紙打印機中,優選,所述張緊輥配置為使與所述張緊輥中的卷筒紙所接觸的部分的弧相對應的中心角在90°以上。根據該結構,與張緊輥中的卷筒紙所接觸的部分的弧相對應的中心角在90°以上,因此,通過調整賦予張緊輥的作用力,能夠極其容易且良好地管理、設定施加給卷筒紙的張力。由此,能過適度地對卷筒紙施加恒定的張力,從而能夠圓滑穩定地搬運卷筒紙而高質量地進行印刷。在本發明的卷筒紙打印機中,優選,所述卷筒紙收容部具有底板,其載置所述卷筒紙;第一側板,其與被載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所述卷筒紙的一側面對置,且能夠與該一側面接觸;第二側板,其與被載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所述卷筒紙的另一側面對置,且能夠與該另一側面接觸,所述第一側板和所述第二側板配置為使所述第一側板和所述第二側板在所述卷筒紙的紙寬方向上的間隔朝向所述卷筒紙被抽出的方向變窄。另外,本發明提供一種卷筒紙打印機,具有印刷頭;壓板單元,其具有與所述印刷頭對置的壓板;卷筒紙收容部,其收容卷筒紙;抽出輥,其將收容在所述卷筒紙收容部中的所述卷筒紙抽出;搬運輥,其設置在所述抽出輥的搬運方向下游側且所述印刷頭的搬運方向上游側,并搬運所述卷筒紙;張緊輥,其與位于所述抽出輥和所述搬運輥之間的卷筒紙相接,所述卷筒紙打印機的特征在于,所述卷筒紙收容部具有底板,其載置所述卷筒紙;
5
第一側板,其與被載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所述卷筒紙的一側面對置,且能夠與該一側面接觸;第二側板,其與被載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所述卷筒紙的另一側面對置,且能夠與該另一側面接觸;移動限制部件,其位于與由所述抽出輥將所述卷筒紙抽出的一側相反的一側,且能夠對所述卷筒紙向水平方向及上方向的移動進行限制,所述第一側板和所述第二側板配置為使所述第一側板和所述第二側板在所述卷筒紙的紙寬方向上的間隔朝向所述卷筒紙被抽出的方向變窄,所述抽出輥配置為,在能夠收容的最大直徑的卷筒紙收容在所述卷筒紙收容部中的狀態下,使所述抽出輥的與所述卷筒紙相接側的曲面和鉛垂線的接點相對于所述最大直徑的卷筒紙在鉛垂方向上重疊,所述壓板單元位于所述卷筒紙收容部的上方且具有所述搬運輥和所述張緊輥,所述張緊輥在水平方向上能夠移動地被支承在所述壓板單元上,且被向離開所述印刷頭的方向施力。在這種情況下,所述卷筒紙承受由所述抽出輥產生的力的作用而被朝向所述底板的上方抽出,所述第一側板和所述第二側板在所述間隔窄的一側與所述卷筒紙的所述側面接觸,并夾持所述卷筒紙。另外,所述張緊輥和所述搬運輥之間的搬運路徑是水平的。
圖1是本發明所涉及的卷筒紙打印機的一實施方式的外觀立體圖
圖2是從打印機拆除了打印機殼體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3是表示搬運機構的概略結構的概略側視圖。
圖4是表示張緊輥中的卷筒紙的卷繞狀態的側視圖。
圖5是表示張緊輥中的卷筒紙的卷繞狀態的側視圖。
圖6是表示卷筒紙收容部的結構的卷筒紙收容部的立體圖。
圖7是從打印機的正面側觀察到的卷筒紙收容部的概略剖面圖。
圖8是表示卷筒紙的抽出狀態的側視圖。
圖9是表示卷筒紙的抽出狀態的側視圖。
圖10是表示卷筒紙的抽出狀態的側視圖。
圖11是表示卷筒紙的抽出狀態的側視圖。
圖12是張緊輥的示意圖。
圖13是表示張緊輥中的接觸角和系數的關系的曲線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考附圖對本發明所涉及的卷筒紙打印機的實施方式的例子進行說明。圖1所示的噴墨打印機1為使用多種顏色的墨對卷筒紙的從卷筒部抽出的部分進行彩色印刷的卷筒紙打印機,在覆蓋打印機主體的打印機殼體2的前表面中央開閉自如地設有卷筒紙罩3。在卷筒紙罩3的左側橫向設有墨盒插入口 8,從該插入口 8插入墨盒4而將該墨盒4收容在打印機主體中。在打印機殼體2的前表面還配置有電源開關5、進給開關 6和指示器7。如圖2所示,作為被印刷的介質的卷筒紙11被收容在卷筒紙收容部12中。當打開卷筒紙罩3時,卷筒紙收容部12被敞開,從而能夠實現卷筒紙11的裝填或更換。卷筒紙罩3能夠以其下端為中心進行轉動。在卷筒紙罩3的上部設有排出印刷后的卷筒紙的排紙部9,在排紙部9的下部設有能夠向眼前側滑動的開閉滑動件10。當將開閉滑動件10向眼前(前方)拉動時,將卷筒紙罩3固定于關閉位置的鎖定被解除。在這種狀態下,進一步向眼前拉動開閉滑動件10時,卷筒紙罩3以下端為中心轉動而打開,設于卷筒紙罩3里部的卷筒紙收容部12露出,構成為能夠向卷筒紙收容部12中放入卷筒紙。如圖3所示,在卷筒紙收容部12的后方上部設有將收容在卷筒紙收容部12中的卷筒紙11以片狀抽出的抽出輥34。卷筒紙11從底板41側朝向上方被抽出。并且,由卷筒紙收容部12和抽出輥34構成了將卷筒紙11以片狀抽出并供給的卷筒紙供給裝置39。在該抽出輥34的下游側設有夾持卷筒紙11而搬運的主輸送輥(搬運輥)36。另外,在從抽出輥34至主輸送輥36的搬運路徑上設有被施力部件(圖示省略)向裝置后方施力的張緊輥35,以將卷筒紙11相對于主輸送輥36的張力保持為恒定。進而,在主輸送輥36的下游側設有夾持卷筒紙11而搬運的前輸送輥37,在主輸送輥36和前輸送輥37之間設有壓板26。另外,在排紙部9設有將被印刷后的卷筒紙11切斷的切斷器38。卷筒紙11被從卷筒紙收容部12拉出,且經由抽出輥34、張緊輥35、主輸送輥36、 壓板26、前輸送輥37而從排紙部9被排出。這些搬運輥34、36、37經由齒輪或帶輪機構這樣的傳遞機構而由抽出電動機或送紙電動機驅動。抽出輥3將收容在卷筒紙收容部12中的卷筒紙11以片狀拉出而產生送紙力。主輸送輥36被高精度旋轉控制,故以高精度的送紙間距搬運卷筒紙11。通過使張緊輥35施加給主輸送輥36的負荷保持為恒定,從而使送紙精度穩定,且通過使卷筒紙11的松弛保持恒定量,從而實現高速供送。前輸送輥37由一對圓筒狀的輥構成,將片狀的卷筒紙11通過充分的夾持力夾持的同時,將該片狀的卷筒紙11向排紙部9送出。在該前輸送輥37的夾持力的作用下,即使被排紙部9排出的卷筒紙11被向與排紙方向(送紙方向)交叉的方向拉伸,也可防止壓板 26上的浮紙,且在其后也可消除由浮紙引起的卡紙障礙,從而能夠良好地進行印刷。如圖2所示,設于卷筒紙收容部12的后方上部的抽出輥34配置為,將收容于卷筒紙收容部12中的卷筒紙11抽出而搬運的卷筒紙搬運位置A相對于在卷筒紙收容部12中能夠收容的最大直徑的卷筒紙11在上下(高度)方向上重疊。此處,在本實施方式中,卷筒紙搬運位置A是指,抽出輥34中的與卷筒紙11相接的一側的曲面和鉛垂線相接的位置。另外,張緊輥35、主輸送輥36及前輸送輥37設置在具有壓板26的壓板單元71 上。該壓板單元71設于卷筒紙收容部12的上方,在該壓板單元71中的靠卷筒紙收容部12 側設有多個保護銷(上側移動限制部件)72。這些保護銷72中的配置在抽出輥34側的兩個保護銷72a、72b的間隔設為比最小直徑的卷筒紙11的直徑小的尺寸。設于壓板單元71的張緊輥35被支承為能夠相對于壓板單元71在水平方向上移動,且被彈簧等施力部件(圖示省略)向噴墨打印機1的后方側(搬運方向上游側)施力。 并且,該張緊輥35和主輸送輥36之間的卷筒紙11的搬運路徑呈水平。在該張緊輥35中, 當將作為與卷筒紙11所接觸的部分的弧相對應的中心角的接觸角設為θ時,如圖4所示, 在張緊輥35相對于壓板單元71的突出量為最大的狀態下,張緊輥35中的接觸角θ為最大接觸角θ_。另外,如圖5所示,在張緊輥35相對于壓板單元71的突出量為最小的狀態下,張緊輥35中的接觸角θ為最小接觸角emin。在本實施方式的噴墨打印機1中,該張緊輥35中的接觸角θ始終配置在90°以上。也就是說,圖4所示的最大接觸角θ_時自不待言,即便在圖5所示的最小接觸角emin 時,接觸角θ也始終維持在90°以上。如圖2所示,在打印機主體中,在卷筒紙收容部12的上方設有搭載了噴墨頭(印刷頭)21的滑架22。噴墨頭21以形成有噴出墨的噴嘴的噴嘴面與壓板26對置的方式搭載在滑架22上。滑架22被沿著卷筒紙11的寬度方向延伸的引導部件23支承為在紙張寬度方向上移動自如,且與環形帶(圖示省略)連結。在驅動該環形帶的滑架電動機(圖示省略)的作用下,滑架22能夠在壓板26的上方沿卷筒紙11的寬度方向往復移動。在滑架22上連接有形成與墨盒連通的墨流路的至少一部分且具有撓性的墨管
27。經由該墨管27,從收容在墨盒收容部中的墨盒4向搭載于滑架22上的噴墨頭21供給
m
蠻O噴墨打印機1的寬度方向的一側構成往復移動的滑架22的待機位置(原位)。在該待機位置的下方設有對在滑架22的下表面露出的噴墨頭21的各噴嘴內的墨進行吸引的墨吸引機構(圖示省略)。并且,在噴墨打印機1中,從搭載于往復移動的滑架22上的噴墨頭21相對于卷筒紙11的從卷筒部抽出的部分噴出墨而進行印刷處理。如圖2及圖6所示,如上所述,卷筒紙供給裝置39具有卷筒紙收容部12和抽出輥 34。卷筒紙收容部12具有卷筒紙支架40,該卷筒紙支架40具有側視呈圓弧狀的樹脂制的底板41和與該底板41的一側部連結的金屬制的側壓板(第一側板)42。卷筒紙11載置在底板41上,且在卷筒紙11的旋轉軸為橫向(與抽出輥34的旋轉軸平行)的朝向上能夠滾動地收容在卷筒紙收容部12中。另外,卷筒紙收容部12具有移動限制部件75。移動限制部件75設置在卷筒紙支架40上,且設置在通過抽出輥34將卷筒紙11抽出側的相反側的位置(前方側)。并且,收容在卷筒紙收容部12中的卷筒紙11被移動限制部件75限制卷筒紙11 向卷筒紙收容部12的水平方向及上方向的移動。卷筒紙11在由抽出輥34抽出時旋轉,且由于該旋轉而向水平方向(在本實施方式例中為前方側)移動,因此,通過移動限制部件75 來限制該移動。而且,在卷筒紙11的直徑從最大直徑成為在載置于卷筒紙收容部12的底板41上的狀態下與大致通過卷筒紙搬運位置A的鉛垂線相接的直徑之前,移動限制部件75能夠限制卷筒紙11向前方及上方的移動。如圖6及圖7所示,卷筒紙收容部12具有以與卷筒紙支架40的側壓板42對置的方式安裝在噴墨打印機1的右側板框架(圖示省略)的內側的
8金屬制的側壓板(第二側板)43。由此,載置于底板41上的卷筒紙11配置在側壓板42和側壓板43之間,一側面的整體由側壓板42覆蓋,另一側面的整體由側壓板43覆蓋。并且, 這些側壓板42及側壓板43與卷筒紙11的側面接觸。如圖7所示,側壓板42、43相對于收容在卷筒紙收容部12中的卷筒紙11的側面傾斜。具體而言,側壓板42、43以朝向設于卷筒紙收容部12的噴墨打印機1的后方上部的抽出輥34而接近卷筒紙11的側面的方式傾斜。換言之,以使側壓板42和側壓板43的間隔朝向卷筒紙11被抽出的方向變窄的方式來配置側壓板42和側壓板43。即,無論是相對于卷筒紙11被抽出的方向的水平方向分量還是相對于垂直方向分量,都以下游側的間隔比上游側的間隔窄的方式來配置側壓板42和側壓板43。而且,側壓板42、43的傾斜尺寸設為尺寸公差或撓度以上。而且,側壓板42 (卷筒紙支架40)被彈簧61向側壓板43側施力,從而與固定在噴墨打印機1的底部的框架51抵接而定位。接著,對伴隨印刷處理而將卷筒紙11抽出時的動作進行說明。在進行印刷處理而通過抽出輥34抽出卷筒紙11時,卷筒紙11在卷筒紙收容部12 內旋轉。此時,卷筒紙11其兩端由側壓板42、43按壓,另外,由移動限制部件75限制向噴墨打印機1的水平方向(前方側)及上方向的移動。由此,卷筒紙11在卷筒紙收容部12 內不會晃動地被保持且圓滑地旋轉。然后,當伴隨印刷處理而卷筒紙11成為小徑時,如圖8所示,在被抽出輥34以片狀抽出的卷筒紙11的張力的作用下,卷筒紙11被向抽出輥34側拉靠。此時,由于側壓板 42,43以朝向抽出輥34而接近卷筒紙11的側面的方式傾斜,因此,卷筒紙11在兩側面的抽出輥34側與側壓板42、43接觸,卷筒紙11沿著通過卷筒紙搬運位置A的鉛垂線而向靠近抽出輥34的上方移動,且被維持為不會晃動地穩定保持在卷筒紙收容部12的上方位置的狀態。此時,卷筒紙11被保護銷72限制向上方側的移動,從而在不會產生卷筒紙11向壓板單元71的機構部分的干涉所引起的不良狀況的情況下被抽出。而且,位于前方側(卷筒紙罩3側)的兩個保護銷72也能夠限制卷筒紙11向水平方向(前方側)的移動。然后,如圖9所示,卷筒紙11在向上方側的移動被保護銷72限制的狀態下,維持為在靠近抽出輥34的上方被保持的狀態。如圖10所示,卷筒紙11進一步成為小徑時,成為在進一步靠近抽出輥34的上方位置被穩定保持的狀態。另外,由于卷筒紙11成為相當小的小徑,卷筒紙11與靠近抽出輥 34的兩個保護銷7h、72b抵接,從而在抽出輥34的附近被穩定地保持。如圖11所示,即便卷筒紙11成為最小直徑,卷筒紙11在向上方側的移動被保護銷72限制的狀態下維持為在靠近抽出輥34的上方被保持的狀態。此時,由于靠近抽出輥 34的兩個保護銷72a、72b的間隔比最小直徑的卷筒紙11的直徑小,故可防止卷筒紙11向保護銷72a、72b之間進入。這樣,在噴墨打印機1中,能夠通過側壓板42、43和移動限制部件75及保護銷72 將被抽出輥34抽出的所有直徑的卷筒紙11不會晃動地良好地保持在卷筒紙收容部12內, 也能夠防止產生由卷筒紙11的晃動所引起的噪音。進而,由于將基于抽出輥34的卷筒紙搬運位置A配置為相對于收容在卷筒紙收容部12中的最大直徑的卷筒紙11在上下方向上重疊,因此,能夠實現裝置前后方向的緊湊化。也就是說,不會導致裝置的大型化,能夠始終穩定地將卷筒紙11以片狀抽出,實現高速送紙,提高送紙間距精度,防止浮紙,確保高卡紙耐性,從而能夠高質量地進行印刷。特別是,能夠通過保護銷72限制卷筒紙11向上方側的移動,從而能夠消除因卷筒紙11向配置在上方的壓板單元71的機構部分的干涉所引起的不良狀況。圖12所示的是張緊輥35的示意圖。如圖12所示,在卷筒紙11以接觸角θ與張緊輥35接觸的狀態下,當將卷筒紙11的張力設為ΤΡ,將向離開壓板單元71的方向產生的基于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設為TS,將作用于卷筒紙11上的卷筒紙11的張力TP的合力設為 ΤΝ,將作用力TS和合力TN的矢量角度設為α時,在它們之間,根據力的平衡,下述式(1)、 O)、(3)成立。α = (180° -θ )/2......(式 1)TN = TS/cos α......(式 2)TP = (TN/2)/cosa= (TS /(2Xcosa ))/cosa= TS/(2X ((cos a )2))......(式 3)并且,根據上式(1)、(2), (3),在卷筒紙11的張力TP和作用于張緊輥35上的作用力TS之間,下述式(4)的關系成立。TP = TS/(2 X ((cos (180° -θ )/2))2))......(式 4)此處,將1A2X((COS(180° -θ )/2))2))設為系數k時,上式(4)成為下述式 ⑶。TP = kTS......(式 5)圖13是將系數k曲線化而成的圖。如圖13所示,系數k在張緊輥35中的卷筒紙 11的接觸角θ是90°以上時為1以下,在這種情況下,根據上式(5),賦予卷筒紙11的張力TP在作用力TS以下。因而,若接觸角θ在90°以上,則通過調整賦予張緊輥35的作用力TS,能夠極其容易且良好地管理、設定賦予卷筒紙11的張力TP。相對于此,系數k在張緊輥35中的卷筒紙11的接觸角Θ小于90°時為1以上, 進而隨著接觸角θ變小而成為極度大的值。在這種情況下,根據上式(5),賦予卷筒紙11 的張力TP比作用力TS大,另外,隨著接觸角θ變小而極度增大。因而,當為小于90°的接觸角時,極難通過調整賦予張緊輥35的作用力TS來管理、設定施加給卷筒紙11的張力 TP。在本實施方式中,卷筒紙11的接觸角θ在90°以上,故通過調整賦予張緊輥35 的作用力TS,如上所述,能夠極其容易且良好地管理、設定施加給卷筒紙11的張力TP。由此,與增大張緊輥35的行程等來實現張力的穩定化的情況相比,不會導致裝置的大型化, 能夠適度地對卷筒紙11施加恒定的張力,始終圓滑穩定地搬運卷筒紙11,實現高速送紙, 提高送紙間距精度,防止浮紙,確保高卡紙耐性,從而能夠高質量地進行印刷。特別是,設于壓板單元71的張緊輥35的能夠移動的方向呈水平,張緊輥35和主輸送輥36之間的搬運路徑是水平的,因此,能夠提高向主輸送輥36搬運的卷筒紙11的搬運的穩定化。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作為被印刷體即介質,也可以采用薄膜、布、金屬薄板等。在上述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噴墨打印機中,也可以具有計算機主體、CRT等顯示裝置、輸入裝置、柔性磁盤驅動裝置及CD-ROM驅動裝置各自具有的功能或機構的一部分。例如,打印機也可以構成為具有進行圖像處理的圖像處理部、進行各種顯示的顯示部及用于拆裝記錄有由數碼相機等拍攝的圖像數據的記錄介質的記錄介質拆裝部。若形成為具有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機、計算機主體、CRT等顯示裝置、鼠標或鍵盤等輸入裝置、柔性驅動裝置及CD-ROM驅動裝置的計算機系統,則作為系統整體,相對于現有系統而言為更加優越的系統。在上述的各實施方式中,作為印刷裝置采用了彩色噴墨打印機,不過,只要是能夠對卷筒紙進行印刷處理的印刷裝置則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適用在黑白噴墨打印機、激光打印機、熱敏式打印機、傳真機等中。
權利要求
1.一種卷筒紙打印機,其特征在于,具有卷筒紙收容部,其收容卷筒紙,且能夠使該卷筒紙在該卷筒紙的旋轉軸為橫向的朝向上滾動;抽出輥,其將收容在所述卷筒紙收容部中的卷筒紙以片狀抽出; 側壓板,其與卷筒紙的側面的一部分接觸且以朝向所述抽出輥而接近所述側面的方式傾斜;壓板單元,其包括搬運輥,該搬運輥設置在所述抽出輥的搬運方向下游側且所述卷筒紙收容部的上方,并夾持搬運片狀的卷筒紙;張緊輥,其設置在從所述抽出輥至所述搬運輥的搬運路徑上,被支承在所述壓板單元上且能夠以使卷筒紙相對于所述搬運輥的張力保持一定的方式移動,在能夠收容的最大直徑的卷筒紙收容在所述卷筒紙收容部中時,基于所述抽出輥的卷筒紙搬運位置配置為相對于該最大直徑的卷筒紙在上下方向上重疊,在所述卷筒紙收容部中的與所述抽出輥相反側的位置設有移動限制部件,該移動限制部件對脫離所述卷筒紙收容部的卷筒紙向水平方向及上方向的移動進行限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卷筒紙打印機,其特征在于,還設有上側移動限制部件,該上側移動限制部件對卷筒紙向比所述抽出輥靠上側的移動進行限制,并且防止卷筒紙向所述壓板單元接觸。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卷筒紙打印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張緊輥配置為使與所述張緊輥中的卷筒紙所接觸的部分的弧相對應的中心角在 90°以上。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卷筒紙打印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筒紙收容部具有底板,其載置所述卷筒紙;第一側板,其與被載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所述卷筒紙的一側面對置,且能夠與該一側面接觸;第二側板,其與被載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所述卷筒紙的另一側面對置,且能夠與該另一側面接觸,所述第一側板和所述第二側板配置為使所述第一側板和所述第二側板在所述卷筒紙的紙寬方向上的間隔朝向所述卷筒紙被抽出的方向變窄。
5.一種卷筒紙打印機,具有 印刷頭;壓板單元,其具有與所述印刷頭對置的壓板; 卷筒紙收容部,其收容卷筒紙;抽出輥,其將收容在所述卷筒紙收容部中的所述卷筒紙抽出; 搬運輥,其設置在所述抽出輥的搬運方向下游側且所述印刷頭的搬運方向上游側,并搬運所述卷筒紙;張緊輥,其與位于所述抽出輥和所述搬運輥之間的卷筒紙相接, 所述卷筒紙打印機的特征在于, 所述卷筒紙收容部具有底板,其載置所述卷筒紙;第一側板,其與被載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所述卷筒紙的一側面對置,且能夠與該一側面接觸;第二側板,其與被載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所述卷筒紙的另一側面對置,且能夠與該另一側面接觸;移動限制部件,其位于與由所述抽出輥將所述卷筒紙抽出的一側相反的一側,且能夠對所述卷筒紙向水平方向及上方向的移動進行限制,所述第一側板和所述第二側板配置為使所述第一側板和所述第二側板在所述卷筒紙的紙寬方向上的間隔朝向所述卷筒紙被抽出的方向變窄,所述抽出輥配置為,在能夠收容的最大直徑的卷筒紙收容在所述卷筒紙收容部中的狀態下,使所述抽出輥的與所述卷筒紙相接側的曲面和鉛垂線的接點相對于所述最大直徑的卷筒紙在鉛垂方向上重疊,所述壓板單元位于所述卷筒紙收容部的上方且具有所述搬運輥和所述張緊輥, 所述張緊輥在水平方向上能夠移動地被支承在所述壓板單元上,且被向離開所述印刷頭的方向施力。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卷筒紙打印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筒紙承受由所述抽出輥產生的力的作用而被朝向所述底板的上方抽出, 所述第一側板和所述第二側板在所述間隔窄的一側與所述卷筒紙的所述側面接觸,并夾持所述卷筒紙。
7.如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卷筒紙打印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張緊輥和所述搬運輥之間的搬運路徑是水平的。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卷筒紙打印機,具備卷筒紙收容部,其收容有卷筒紙,且能夠使該卷筒紙在該卷筒紙的旋轉軸為橫向的朝向上滾動;側壓板,其與卷筒紙的側面的一部分接觸且以朝向抽出輥而接近側面的方式傾斜,其中,基于抽出卷筒紙的抽出輥的卷筒紙搬運位置配置為相對于收容在卷筒紙收容部中的最大直徑的卷筒紙在上下方向上重疊,在卷筒紙收容部中的與抽出輥相反側的位置設有對脫離卷筒紙收容部的卷筒紙向水平方向及上方向的移動進行限制的移動限制部件。
文檔編號B41J15/00GK102211471SQ2011100703
公開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1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29日
發明者井上信宏 申請人: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