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介質輸送裝置以及記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介質輸送裝置以及具備該介質輸送裝置的記錄裝置,該介質輸送裝置具有向輸送方向輸送被輸送介質的輸送機構;與該輸送機構相比設置在輸送方向下游側、能夠分離被重疊輸送的被輸送介質的第一分離機構;和與該第一分離機構相比設置在下游側、通過夾壓被輸送來的被輸送介質對被重疊輸送來時的被重疊輸送的被輸送介質進行分離的第二分離機構。在本申請中,所謂記錄裝置包括噴墨打印機、線點式打印機(wire dot printer), 激光打印機、行式打印機、復印機、傳真機等種類。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如專利文獻1所示,設置于記錄裝置的介質輸送裝置具有第一分離機構、第二分離機構和肋狀構件(rib)。所述第一分離機構具有相對于作為所載置的被輸送介質的用紙的側視的姿態傾斜的面。而且,能夠通過用紙的前端與該面抵接而分離被重疊輸送的用紙。另外,所述第二分離機構與所述第一分離機構相比配置在輸送方向下游側。具體而言,具有進行驅動的輥和伴隨預定的負荷轉動的減速輥。而且,構成為,在多張用紙的前端通過了所述第一分離機構的情況下,所述第二分離機構夾壓多張用紙的前端。構成為,此時,所述減速輥側的用紙,通過該減速輥而被止動。另一方面,構成為,所述驅動輥側的用紙,通過該驅動的輥被進一步向下游側輸送。另外,所述肋狀構件與所述減速輥相比固定設置于下游側。而且,設置為,通過所述第二分離機構將用紙分離,相對于所述驅動的輥而言最靠上的用紙的前端通過所述肋狀構件。構成為,之后,所述減速輥向離開所述驅動的輥的方向移動。而且,所述肋狀構件與由所述第二分離機構分離開的剩余的用紙的前端抵接,防止該剩余的用紙向輸送方向下游側移動。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9-28(^92號公報但是,所述減速輥和所述肋狀構件,設置在輸送路徑上的與用紙的被記錄面(表面)相對的一側。而且,所述減速輥按壓用紙的被記錄面(表面),由此,用紙的被記錄面 (表面)可能會受到損傷和/或污染。例如,在用紙是沒有光澤的所謂無光澤(matt)紙的情況下,所述減速輥的橡膠渣可能會附著于該用紙,導致用紙的記錄面的品質降低。另外, 由于所述肋狀構件與用紙的被記錄面(表面)集中接觸,導致用紙的被記錄面(表面)可能會受到損傷。另外,可以考慮不使用所述第二分離機構而通過所述第一分離機構執行用紙的分離,但所述肋狀構件是固定設置的,所以無法不使用所述第二分離機構地將用紙的前端向所述肋狀構件的下游側輸送。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這樣的情況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考慮了被輸送介質的面由于分離機構所產生的損傷和/或污染的介質輸送裝置以及具有該介質輸送裝置的記錄裝置。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第一方式的介質輸送裝置,具有將被輸送介質向輸送方向輸送的輸送機構;第一分離機構,其與該輸送機構相比設置在輸送方向下游側,能夠將被重疊輸送的被輸送介質分離;第二分離機構,該第二分離機構與該第一分離機構相比設置在下游側,能夠轉換夾壓被輸送來的被輸送介質的狀態和解除了夾壓的狀態,通過進行所述夾壓將被重疊輸送來的情況下的被重疊輸送的被輸送介質分離;和抵接部,該抵接部與該第二分離機構相比設置在下游側,能夠轉換相對于對被輸送介質進行引導的輸送路徑突出的狀態和不突出的狀態,在所述突出的狀態下與通過所述第二分離機構被分離開的被輸送介質的前端抵接,從而限制該被輸送介質向下游側移動,該介質輸送裝置具有利用所述第一分離機構、所述第二分離機構以及所述抵接部執行分離的第一分離模式和不利用所述第二分離機構和所述抵接部而是通過所述第一分離機構執行分離的第二分離模式,能夠轉換所述第一分離模式和所述第二分離模式。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式,能夠轉換成所述第二分離模式。而且,在該情況下,所述抵接部處于所述不突出的狀態,所以能夠輸送被輸送介質。即,在轉換成所述第二分離模式的情況下,通過使所述第二分離機構成為所述解除了夾壓的狀態、使所述抵接部成為所述不突出的狀態,由此,不會成為由于被輸送介質卡掛在所述抵接部導致不能輸送被輸送介質的狀態。而且,換言之,即使在僅通過第一分離機構進行分離的情況下,也能夠可靠地輸送被輸送介質。另外,在不使用所述第二分離機構來輸送被輸送介質的所述第二分離模式的情況下,在被輸送介質的面不會產生由所述第二分離機構所導致的損傷和/或污染。即,例如輥的橡膠渣不會附著于被輸送介質的面。另外,在被輸送介質的面上不會產生由所述抵接部所導致的損傷。另外,在所述第二分離模式的情況下,由所述第二分離機構所產生的夾壓力不作用于被輸送介質,所以能夠相應地降低輸送負荷、提高輸送精度。即,所述夾壓力不作用,相應地能夠自然順暢地輸送被輸送介質。而且,能夠降低被輸送介質的姿勢相對于輸送方向傾斜的所謂歪斜(skew)。另外,在所述第二分離模式的情況下,不必在每次輸送被輸送介質時將所述第二分離機構從所述夾壓狀態轉換成所述解除狀態。相應地,能夠順暢地執行輸送被輸送介質的工作。例如,能夠提高輸送被輸送介質的速度。另外,也能夠縮短從開始輸送被輸送介質起到開始輸送下一個被輸送介質為止的時間、即提高所謂處理能力(through-put)。本發明的第二方式的介質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所述第一分離模式包括所述第二分離機構處于所述夾壓狀態而所述抵接部處于所述突出狀態的第一狀態;和所述第二分離機構處于所述解除狀態而所述抵接部處于所述突出狀態的第二狀態, 所述第二分離模式包括所述第二分離機構處于所述解除狀態而所述抵接部處于所述不突出狀態的第三狀態,能夠轉換所述第一狀態、所述第二狀態和所述第三狀態。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式,能夠得到與第一方式同樣的作用效果。本發明的第三方式,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還具有能夠轉換所述抵接部的所述突出狀態和所述不突出狀態的凸輪機構,該凸輪機構為能夠保持所述抵接部的所述突出狀態的構成。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式,除了與第二方式同樣的作用效果以外,在所述抵接部處于所述突出狀態時,不會因通過所述抵接部的被輸送介質的剛性和/或自重而下壓該抵接部。因此,所述抵接部能夠可靠地使在被重疊輸送的情況下通過所述第二分離機構被分離開的被輸送介質預先停止。本發明的第四方式,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到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個方式中,所述第二分離機構具有進行驅動的驅動輥;和伴隨預定的負荷而轉動的減速輥,該減速輥設置為能夠相對于該驅動輥以接近/離開的方式移動,在所述輸送路徑上的以被輸送介質為基準的設置有所述減速輥的一側,設置有所述抵接部,所述輸送路徑上的從所述輸送機構到所述抵接部的區間,以設置有所述減速輥和所述抵接部的一側成為弧形的外側的方式,彎曲構成。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式,除了與第一到第三方式中的任何一種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外,所述抵接部還能夠更加可靠地使通過所述第二分離機構被分離開的被輸送介質預先停止。本發明的第五方式的記錄裝置,其具有將被記錄介質向輸送方向輸送的介質輸送機構;和通過記錄頭相對于通過該介質輸送機構所輸送的被記錄介質進行記錄的記錄部, 該記錄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介質輸送機構具有上述第一到第四方式中的任何一種方式所述的所述介質輸送裝置,所述被記錄介質為所述被輸送介質。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式,所述介質輸送機構具有上述第一到第四方式中的任何一種方式所述的所述介質輸送裝置。因此,在所述記錄裝置中,能夠得到與上述第一到第四方式中的任何一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圖1是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打印機整體的概略的側視圖。圖2是表示第二分離機構以及抵接部的狀態的立體圖(第一分離模式、第一狀態)。圖3是表示第二分離機構以及抵接部的狀態的側視圖(第一分離模式、第一狀態)。圖4是表示第二分離機構以及抵接部的狀態的立體圖(第一分離模式、第二狀態)。圖5是表示第二分離機構以及抵接部的狀態的側視圖(第一分離模式、第二狀態)。圖6是表示第二分離機構以及抵接部的狀態的立體圖(第二分離模式、第三狀態)。圖7是表示第二分離機構以及抵接部的狀態的側視圖(第二分離模式、第三狀態)。符號說明1打印機 2基體部 3介質輸送機構4 U形外側用紙引導部5內側用紙引導部6卷入防止部7紙盒部8襯墊(pad)部9拾取部10拾取輥12臂部
13臂軸14第一分離機構16傾斜面17第二分離機構18減速輥19減速輥保持件20第一搖動機構22第一搖動軸23彈簧M第二搖動機構25第二凸輪部沈第二搖動軸27凸輪隨動部28抵接部29第一輔助輥30中間驅動輥 31第二輔助輥32第三輔助輥33輸送部 34輸送輥對 35輸送驅動輥36輸送從動輥37從動輥保持件38用紙檢測器39傳感器部40用紙檢測桿41記錄部42介質支撐部43記錄頭44控制部 45第一電動機46第二電動機47第三電動機N咬送(nip)點P用紙Pl最靠上的用紙P2第2靠上位置以下的用紙R輸送路徑Rl從拾取輥到抵接部的區間 Y 輸送方向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圖1所示的是表示作為“記錄裝置”或“液體噴射裝置”的一例的噴墨打印機(下面也叫“打印機”)1的內部的拾取時的工作的側視圖。這里,所謂液體噴射裝置,不限于從作為液體噴射頭的記錄頭43向記錄紙等的被記錄材料噴射墨液而執行對被記錄材料的記錄的噴墨記錄裝置、復印機以及傳真機等的記錄裝置,也包括從相當于上述的記錄頭43的液體噴射頭對相當于被記錄材料的被噴射材料噴射對應于特定的用途的液體來替代墨液、并使液體附著于被噴射材料的裝置。另外,作為液體噴射頭,除了上述的記錄頭,還能舉出在液晶顯示器等的濾色器的制造中使用的色材噴射頭、在有機EL顯示器和面發光顯示器(FED)等的電極形成中使用的電極材料(導電糊劑)噴射頭、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體有機物噴射頭、作為精密吸管的噴射試樣的試樣噴射頭等。如圖1所示,打印機1具有作為給送部的介質輸送機構3、輸送部33、記錄部41和沒有圖示的排出部。其中,介質輸送機構3具有拾取部9、作為預備分離部的第一分離機構 14和作為正式分離部的第二分離機構17。拾取部9設置為,能夠拾取在紙盒部7內載置的用紙P并將其向輸送方向下游側輸送。具體而言,拾取部9具有通過作為驅動源的一例的第一電動機45的動力進行驅動的拾取輥10 ;和保持拾取輥10并以臂軸13為支點搖動的臂部12。而且,通過沒有圖示的施力機構,拾取輥10被向接近用紙P的方向施力。另外,通過沒有圖示的拾取退避機構傳遞第二電動機46的動力,使得臂部12搖動,使拾取輥10能夠向從所載置的用紙P離開的方向移動。這是所謂的拾取釋放工作。另外,在紙盒部7的載置面上的與拾取輥10相對的位置,設置有用與用紙P之間的摩擦系數高的原料制成的襯墊部8。另外,第一分離機構14具有實行所謂提岸分離的傾斜面16。對于其作用將后述。另外,第二分離機構17設置在第一分離機構14的輸送方向的下游側。第二分離機構17,具有通過預定負荷而轉動的所謂減速輥18。減速輥18設置為,與通過第一電動機45的動力而進行驅動的中間驅動輥30成對。而且,減速輥18設置為,能夠通過第一搖動機構20相對于中間驅動輥30以接近/離開的方式移動。具體而言,減速輥18通過減速輥保持件19(參照圖2到圖7)被保持。而且,構成為以第一搖動軸22(參照圖3、圖5、圖7)為支點搖動。而且,彈簧23 (參照圖3、圖5、圖7)的一端與基體部2接合,其另一端與減速輥保持件19的自由端側接合。由此,能夠使向接近中間驅動輥30的方向的彈簧力作用于減速輥18。另外,第一搖動機構20,具有通過第三電動機47的動力進行驅動的第一凸輪部(沒有圖示),作為克服彈簧23的力而使減速輥18以從中間驅動輥30離開的方式移動的機構。 第一凸輪部與減速輥保持件19接合而構成凸輪機構,設置為,能夠通過減速輥保持件19使減速輥18相對于中間驅動輥30離開地移動。另外,傾斜面16和減速輥18之間設置有從動旋轉的第一輔助輥四。而且,第一輔助輥四設置為,能夠順暢地將通過了傾斜面16的用紙P的前端向減速輥18和中間驅動輥 30的咬送點N引導。另外,在與減速輥18和中間驅動輥30的咬送點N相比靠輸送方向下游側的位置, 設置有后述的抵接部28。抵接部28構成為,能夠通過第二搖動機構24 (參照圖3、圖5、圖 7)而搖動。而且,在輸送方向下游側,設置有與中間驅動輥30外接的第二輔助輥31,該第二輔助輥31轉動自如地被保持于基體部2。另外,在輸送方向的更靠下游側的位置轉動自如地設置有第三輔助輥32。這里,用紙P的輸送路徑R,從拾取部9到輸送部33為止側視形成為U形。具體而言,U形的輸送路徑R包括從U形的外側引導用紙P的U形外側用紙引導部4、從內側引導的內側用紙引導部5、傾斜面16和卷入防止部6。另外,卷入防止部6設置為,在通過第二分離機構17而被分離開的用紙P2的前端與抵接部觀抵接的狀態下、能夠防止中間驅動輥 30與用紙P2接觸而將該用紙P2卷入。因此,通過第一輔助輥四 第三輔助輥32能夠降低在用紙P和基體部2的U形外側用紙引導部4之間產生的摩擦阻力。因此,能夠向處于輸送方向的進一步下游側的輸送部33順暢地輸送用紙P。輸送部33具有輸送用紙P的輸送輥對34。輸送輥對34具有通過第一電動機45 的動力而進行驅動的輸送驅動輥35 ;和進行從動旋轉的輸送從動輥36。其中,輸送從動輥 36以轉動自如的狀態被從動輥保持件37保持。另外,從動輥保持件37,通過沒有圖示的施力機構使輸送從動輥36相對于輸送驅動輥35壓接。另外,在輸送方向Y上,在輸送輥對34的上游側附近,設置有用于檢測是否有用紙P的用紙檢測器38。具體而言,用紙檢測器38具有能夠搖動的用紙檢測桿40和傳感器部39。而且,用紙檢測器38構成為,用紙檢測桿40的一端因為與用紙P抵接而搖動, 用紙檢測桿40的另一端從傳感器部39的沒有圖示的發光部與受光部之間離開,由此,變為 ON(導通)狀態。另外,輸送部33以能夠將用紙P向設置在輸送方向下游側的記錄部41輸送的方式設置。另外,記錄部41具有對用紙P排出墨液而執行記錄的記錄頭43和與記錄頭43相對并從下方支撐用紙P的介質支撐部42。之后,通過沒有圖示的排出部的排出輥將被記錄了的用紙P向打印機1的前面的排出盤(沒有圖示)排出。另外,控制部44構成為,控制第一電動機45 第三電動機47。本實施方式的介質輸送機構3如后所述具有第一分離模式和第二分離模式,構成為能夠轉換第一分離模式和第二分離模式。這里,所謂“第一分離模式”是指使用第一分離機構14、第二分離機構17以及抵接部觀執行分離的模式。另一方面,所謂“第二分離模式”是指不使用第二分離機構17以及抵接部觀僅靠第一分離機構14執行分離的模式。另外,在“第一分離模式”中,第二分離機構17具有“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構成為能夠轉換“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這里,所謂“第一狀態”是指如后所述抵接部觀相對于輸送路徑R突出的狀態、且減速輥18相對于輸送路徑R突出而與中間驅動輥30接觸的狀態(參照圖2以及圖3)。另一方面,所謂“第二狀態”是指如后所述抵接部觀相對于輸送路徑R突出的狀態、且減速輥18相對于輸送路徑R不突出而從中間驅動輥30離開的狀態(參照圖4以及圖5)。另外,在“第二分離模式”中,第二分離機構17以及抵接部觀變為“第三狀態”。這里,所謂“第三狀態”是指如后所述抵接部觀相對于輸送路徑R不突出的狀態、 且減速輥18相對于輸送路徑R不突出而從中間驅動輥30離開的狀態(參照圖6以及圖 7)。(第一分離模式)圖2所示的是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第一狀態的第二分離機構以及抵接部的狀態的立體圖。另外,圖3所示的是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第一狀態的第二分離機構和抵接部的狀態的側視圖。另外,在圖2中,為了容易理解減速輥的位置,省略中間驅動輥的圖示。如圖2以及圖3所示,抵接部觀以及減速輥18相對于輸送路徑R突出。而且,減速輥18與中間驅動輥30接觸。這里,減速輥18通過減速輥保持件19被保持。另外,減速輥18以使得在扭轉螺旋彈簧等和軸之間產生摩擦力的方式設置,并伴隨著預定的負荷而旋轉。另外,減速輥保持件19按以第一搖動軸22為中心搖動的方式設置。另外,彈簧23的一端與減速輥保持件19 接合,彈簧23的另一端與基體部2接合。由此,向使得減速輥18接近中間驅動輥30的方向的力作用于減速輥保持件19。 而且,沒有圖示的第一凸輪部與減速輥保持件19的一部分接觸,能夠對抗彈簧23的力使減速輥保持件19向使減速輥18從中間驅動輥30離開的方向搖動。即,能夠使減速輥18相對于輸送路徑R進退。另外,抵接部28通過第二搖動機構M以第二搖動軸沈為中心搖動。而且,與抵接部28 一體地形成有凸輪隨動部27。通過第二凸輪部25與凸輪隨動部27接觸,由此能夠使抵接部觀搖動。即,能夠使抵接部觀相對于輸送路徑R進退。另外,通過第二凸輪部25按壓凸輪隨動部27,由此抵接部觀向輸送路徑R突出。
8而且,第二凸輪部25以能夠保持抵接部觀向輸送路徑R突出的狀態的方式設置。其原因在于,在被重疊輸送的用紙P2通過第二分離機構17被分離開的情況下,用于防止因與中間驅動輥30直接接觸的最靠上的用紙Pl的外側的面(減速輥側的面)而將抵接部觀向退避側按入。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抵接部觀由于自重而作用有要向圖3中的順時針方向旋轉的力。不使用彈簧的力也能夠轉換成抵接部觀不向輸送路徑R突出的狀態。這里,當然也可以制成與減速輥保持件19的搖動同樣地利用彈簧的力的構成。在這樣的情況下,彈簧的力作用于使抵接部觀向圖3中的順時針方向旋轉的方向。當通過拾取輥10向輸送方向下游側輸送用紙P時,有時多張用紙P1、P2的前端在第一分離機構14的傾斜面16上上升。此時,多張用紙P1、P2的前端到達第二分離機構17 的減速輥18和中間驅動輥30外接的位置即咬送點N。此時,第二分離機構17處于第一狀態,所以能夠使最靠上的用紙Pl和第2靠上位置以下的用紙P2分離開。然后,能夠通過中間驅動輥30僅將最靠上的用紙Pl進一步向下游側輸送。即,能夠僅使最靠上的用紙Pi的前端越過抵接部觀。另外,為了使抵接部觀起作用,只要將側視形成為U形的輸送路徑R中的、至少從拾取輥10與用紙P接觸的位置到抵接部觀為止的區間Rl設置為如下構成即可,該構成為, 設置有減速輥18以及抵接部觀的一側變為弧的外側地彎曲。圖4所示的是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第二狀態的第二分離機構以及抵接部的狀態的立體圖。另外,圖5所示的是本發明所涉及的第二狀態的第二分離機構以及抵接部的狀態的側視圖。另外,在圖4中,為了容易理解減速輥18的位置,省略中間驅動輥的圖示。如圖4以及圖5所示,構成為,當最靠上的用紙Pl的前端通過抵接部觀時,從“第一狀態”被轉換成“第二狀態”。另外,能夠通過設置在抵接部觀的下游側的檢測用紙P的傳感器(沒有圖示)判斷是否通過了抵接部觀。另外,也可以使用用紙檢測器38。另外,也可以根據拾取輥10以及中間驅動輥30的驅動量進行判斷。這里,轉換成“第二狀態”的原因在于,在分離了被重疊輸送的用紙P2之后減速輥 18的負荷變為所謂反張力,為了將該反張力消除。另外,也是為了降低減速輥18的磨損。 另外,也是為了防止由于減速輥18按壓出的痕跡附著于用紙Pl。接著,對于轉換成“第二狀態”的具體的工作進行說明。通過第三電動機47使上述的第一凸輪部(沒有圖示)轉動。而且,通過彈簧23 的力使減速輥保持件19向圖5中的順時針方向搖動。因此,能夠使減速輥18從中間驅動輥30離開。即,能夠解除減速輥18和中間驅動輥30夾壓用紙P1、P2的狀態。另外,此時,通過第三電動機47使第二凸輪部25也轉動,第二凸輪部25形成為, 以使得抵接部觀突出的狀態保持抵接部觀。在本實施例中,構成為,通過第三電動機47使第一凸輪部(沒有圖示)以及第二凸輪部25這兩方轉動,但當然也可以構成為,分別通過不同的電動機而轉動。而且,最靠上的用紙Pl被進一步向下游側輸送。此時,由于被分離的第2靠上位置以下的用紙P2的前端側和最靠上的用紙Pl的后端側接觸,使得將第2靠上位置以下的用紙P2向下游側輸送的力作用于該第2靠上位置以下的用紙P2,但這沒有任何問題。原因在于,該抵接部觀與第2靠上位置以下的用紙P2的前端抵接,能夠阻止第2靠上位置以下的用紙P2向下游側的移動。之后,最靠上的用紙Pl通過記錄部41被實行記錄,由排出部排出。接著,拾取輥 10進行退避移動。此時,通過抵接部觀而停止的用紙P2因自重而返回到原來的紙盒部上的位置。另外,即使沒有返回也沒有問題。原因在于,通過從“第二狀態”轉換成“第一狀態”,就能夠繼續輸送用紙P2。在繼續輸送用紙P的情況下,從“第二狀態”轉換成“第一狀態”。向“第一狀態”的轉換能夠通過由第三電動機47使第一凸輪部(沒有圖示)和第二凸輪部25轉動來實行。然后,使拾取輥10與載置部上的接著成為最靠上的用紙P2 (P)接觸。因此,能夠與先行的用紙Pl同樣地輸送接著成為最靠上的用紙P2。(第二分離模式)圖6所示的是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第三狀態的第二分離機構以及抵接部的狀態的立體圖。另外,圖7所示的是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第三狀態的第二分離機構以及抵接部的狀態的側視圖。另外,在圖6中,為了容易理解減速輥18的位置,省略中間驅動輥的圖示。如圖6以及圖7所示,當“第二分離模式”被選擇時,抵接部觀以及第二分離機構 17成為“第三狀態”。在本實施例中,在作為載置部的紙盒部7所載置的用紙P的下側的面成為與記錄頭43相對的側的面。即,在用紙P中,與U形外側用紙引導部4接觸的面成為記錄面。因此,在要求高品質的記錄的情況下、或照片用光澤紙等記錄面的損傷是致命性的情況下,必需盡可能地使記錄面不受損傷。另外,在用紙是所謂沒有光澤的無光澤紙的情況下,存在若被減速輥18按壓則減速輥18的橡膠渣容易附著于用紙上的傾向,因此必需防止該橡膠渣附著于用紙上。構成為,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第二分離模式”。另外,也可以構成為,根據用紙的種類,打印機1的控制部44或打印機驅動器自動地進行該選擇。另外,當然也可以構成為由使用者進行選擇操作。對于從“第一分離模式”向“第二分離模式”轉換選擇時的工作進行說明。具體而言,通過第三電動機47使上述第一凸輪部(沒有圖示)以及第二凸輪部25轉動。而且,通過彈簧23的力使減速輥保持件19向圖7中的順時針方向搖動。因此,能夠使減速輥18從中間驅動輥30離開。其結果是,能夠解除減速輥18和中間驅動輥30能夠夾壓被輸送來的用紙P的狀態。即,能夠設定為第二分離機構17不起作用的狀態。同樣地,利用自重使抵接部觀向圖7中的順時針方向搖動。因此,能夠成為抵接部觀相對于輸送路徑R不突出的狀態。即,能夠成為與U形外側用紙引導部4的面在同一面上的狀態或從U形外側用紙引導部4的面退避的狀態。而且,當通過拾取輥10將用紙P向輸送方向下游側輸送時,多張用紙PI、P2的前端與第一分離機構14的傾斜面16抵接。此時,最靠上的用紙Pl的前端在傾斜面16上上升。因此,能夠分離最靠上的用紙Pl和第2靠上位置以下的用紙P2。然后,中間驅動輥30以及第二輔助輥31能夠按壓最靠上的用紙Pl并將其進一步向下游側輸送。即,最靠上的用紙P1,沒有被減速輥18按壓。另外,最靠上的用紙Pl的外側面(記錄面)不會與抵接部觀的頂部集中接觸。因此,能夠防止最靠上的用紙Pl的外側面(記錄面)受到損傷。另外,在用紙是無光澤紙的情況下,能夠防止減速輥18的橡膠渣附著于用紙上。其結果是,能夠提高記錄面的品質。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使減速輥18搖動直至成為減速輥18相對于輸送路徑R不突出的狀態的位置為止,但是只要是不夾壓用紙P的位置稍稍突出一些也無妨。原因在于,只要能夠成為第二分離機構17不起作用的狀態即可。在本實施例中,使減速輥18搖動到成為所述不突出的狀態的位置為止,是為了使減速輥18不與用紙P接觸。由此,能夠更可靠地防止減速輥18的橡膠渣附著于用紙P。作為本實施方式的介質輸送裝置的介質輸送機構3,其特征在于,具有拾取部9, 其作為將被輸送介質的一例即用紙P向輸送方向Y輸送的輸送機構;與拾取部9相比設置在輸送方向下游側的第一分離機構14,該第一分離機構14能夠將重疊輸送的用紙P分離; 與第一分離機構14相比設置在下游側的第二分離機構17,該第二分離機構17能夠轉換夾壓被輸送來的用紙P的狀態和解除了該夾壓的狀態,通過進行所述夾壓將被重疊輸送來的情況下的被重疊輸送的用紙P2分離;和與第二分離機構17相比設置在下游側的抵接部觀,該抵接部觀能夠轉換相對于引導用紙P的輸送路徑R突出的狀態和不突出的狀態,在所述突出的狀態下與通過第二分離機構17被分離開的用紙P2的前端抵接而限制用紙P2 向下游側移動,該介質輸送機構3具有利用第一分離機構14、第二分離機構17和抵接部觀執行分離的第一分離模式;和不使用第二分離機構17以及抵接部觀而是通過第一分離機構14執行分離的第二分離模式,構成為能夠轉換所述第一分離模式和所述第二分離模式。本實施方式的介質輸送機構3,其特征在于,具有將用紙P向輸送方向Y輸送的拾取部9 ;與拾取部9相比設置在輸送方向下游側的第一分離機構14,該第一分離機構14 能夠將重疊輸送的用紙P分離;與第一分離機構14相比設置在下游側的第二分離機構17, 該第二分離機構17能夠轉換夾壓被輸送來的用紙P的狀態和解除了該夾壓的狀態,通過進行所述夾壓將被重疊輸送來的情況下的被重疊輸送的用紙P2分離;和與第二分離機構17 相比設置在下游側的抵接部觀,該抵接部觀能夠轉換相對于引導用紙P的輸送路徑R突出的狀態和不突出的狀態,在所述突出的狀態下與通過第二分離機構17被分離開的用紙P2 的前端抵接而限制用紙P2向下游側移動,該介質輸送機構3能夠轉換第二分離機構17處于所述夾壓狀態、抵接部觀處于所述突出的狀態的第一狀態;第二分離機構17處于所述解除了的狀態、抵接部觀處于所述突出的狀態的第二狀態;和第二分離機構17處于所述解除了的狀態、抵接部觀處于所述不突出的狀態的第三狀態。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還具有第二凸輪部25以及凸輪隨動部27,這兩個部件作為轉換抵接部觀的所述突出的狀態和所述不突出的狀態的凸輪機構,第二凸輪部25為能夠保持抵接部觀的所述突出的狀態的構成。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分離機構17具有作為進行驅動的驅動輥的中間驅動輥30 ;和伴隨預定的負荷而轉動的減速輥18,該減速輥18設置為能夠相對于中間驅動輥 30以接近/離開的方式移動,在輸送路徑R上的以用紙P為基準的設置有減速輥18的一側
11設置有抵接部觀,輸送路徑R上的從拾取部9的拾取輥10到抵接部觀為止的區間Rl構成為,以設置有減速輥18以及抵接部觀的一側變為弧的外側的方式彎曲。本實施方式的記錄裝置即打印機1,其特征在于,具有將作為被記錄介質的一例的用紙P向輸送方向Y輸送的介質輸送機構3 ;和通過記錄頭43對通過介質輸送機構3輸送的用紙P進行記錄的記錄部41。另外,本發明不限定于上述實施例,可以在技術方案所記載的發明的范圍內進行各種各樣的變形,這些變形當然也包括在本發明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介質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將被輸送介質向輸送方向輸送的輸送機構;第一分離機構,其與該輸送機構相比設置在輸送方向下游側,能夠將被重疊輸送的被輸送介質分離;第二分離機構,其與該第一分離機構相比設置在下游側,能夠轉換對被輸送來的被輸送介質進行夾壓的狀態和解除夾壓的狀態,通過進行所述夾壓將被重疊輸送來時的被重疊輸送的被輸送介質分離;和抵接部,其與該第二分離機構相比設置在下游側,能夠轉換相對于對被輸送介質進行引導的輸送路徑突出的狀態和不突出的狀態,在所述突出的狀態下與通過所述第二分離機構所分離開的被輸送介質的前端抵接,從而限制該被輸送介質向下游側移動,該介質輸送裝置具有利用所述第一分離機構、所述第二分離機構以及所述抵接部執行分離的第一分離模式;和不利用所述第二分離機構和所述抵接部而是通過所述第一分離機構執行分離的第二分離模式,能夠轉換所述第一分離模式和所述第二分離模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介質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離模式具有所述第二分離機構處于進行所述夾壓的狀態而所述抵接部處于所述突出的狀態的第一狀態;和所述第二分離機構處于所述解除的狀態而所述抵接部處于所述突出的狀態的第二狀態,所述第二分離模式具有所述第二分離機構處于所述解除的狀態而所述抵接部處于所述不突出的狀態的第三狀態,該介質輸送裝置構成為,能夠轉換所述第一狀態、所述第二狀態和所述第三狀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介質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具有轉換所述抵接部的所述突出的狀態和所述不突出的狀態的凸輪機構, 該凸輪機構構成為,能夠保持所述抵接部的所述突出的狀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介質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離機構具有進行驅動的驅動輥;和伴隨預定的負荷而轉動的減速輥,該減速輥設置為,能夠相對于該驅動輥以接近/離開的方式移動,在所述輸送路徑上的以被輸送介質為基準的、設置有所述減速輥的一側,設置有所述抵接部,所述輸送路徑上的從所述輸送機構到所述抵接部為止的區間構成為,以使得設置有所述減速輥和所述抵接部的一側成為弧形的外側的方式彎曲。
5.一種記錄裝置,其具有將被記錄介質向輸送方向輸送的介質輸送機構;和通過記錄頭對通過該介質輸送機構所輸送的被記錄介質進行記錄的記錄部,該記錄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介質輸送機構具有權利要求1所述的所述介質輸送裝置, 所述被記錄介質為所述被輸送介質。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介質輸送裝置以及記錄裝置。該介質輸送裝置具有將被輸送介質向輸送方向輸送的輸送機構;第一分離機構,其與該輸送機構相比設置在輸送方向下游側,能夠將被輸送介質分離;第二分離機構,其與該第一分離機構相比設置在下游側,能夠轉換夾壓被輸送來的被輸送介質的狀態和解除了夾壓的狀態;和抵接部,其與該第二分離機構相比設置在下游側,能夠轉換相對于對被輸送介質進行引導的輸送路徑突出的狀態和不突出的狀態,該介質輸送裝置具有利用所述第一分離機構、所述第二分離機構以及所述抵接部執行分離的第一分離模式;和通過所述第一分離機構執行分離的第二分離模式。
文檔編號B41J13/00GK102205743SQ2011100700
公開日2011年10月5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3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23日
發明者上山直浩, 柳下賢司, 鹽原弘 申請人: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