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改進的片狀物饋送機構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圖像形成裝置。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到一張一張地傳送片狀物的片狀物饋送機構的改進。
背景技術:
通常的電子照相型圖像形成裝置具有片狀物供應輥(拾取輥)。片狀物供應輥接觸片狀物供應盤中的片狀物堆的最上面的片狀物,以便將片狀物一張一張地供應到圖像形成單元。重要的是,片狀物供應輥以預定壓力壓靠片狀物堆,以便將片狀物一張一張地供應到圖像形成單元。但是,在形成圖像時依次地消耗片狀物,所以最上面的片狀物的高度逐漸下降。因而,為了維持片狀物供應輥抵靠片狀物堆的壓力,需要提供一種隨著片狀物的消耗提升片狀物堆的最上面片狀物的高度的機構或者向下移動片狀物供應輥的機構。日本特開專利申請公報第2007-269462公開了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在該圖像形成裝置中,驅動力傳輸機構被設置以經由作用構件將驅動力傳輸到片狀物供應盤中的堆疊板 (壓力板),以便提升堆疊板。驅動力傳輸機構具有用于調節堆疊板向下運動的單向離合器。在該圖像形成裝置中,利用單向離合器,防止即使當驅動力未傳輸到堆疊板時,由于堆疊在堆疊板上的記錄紙的重量而使得堆疊板向下運動。但是,如果利用市面上可買到的單向離合器,則由于單向離合器的反沖力,堆疊板會意外地向下運動。在上述圖像形成裝置中,在提升堆疊板的驅動力中斷之后,堆疊板會向下運云力0. 8mmO
發明內容
鑒于以上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在不利用單向離合器的情況下防止壓力板向下運動的圖像形成裝置。為了實現以上和其他目的,本發明提供的圖像形成裝置包括主框架;片狀物供應盤;壓力板;拾取輥;行星齒輪機構;驅動源;提升機構;凸輪構件;轉換構件;和停止裝配件。片狀物供應盤被裝配到主框架,用于安裝片狀物堆。壓力板位于片狀物堆的直接下方,并且可運動到停止位置和升起位置,以用于在片狀物供應時刻向上升高片狀物堆。拾取輥位于片狀物供應盤的上方并且與安放在片狀物供應盤上的片狀物堆的最上面的片狀物接觸,以供應最上面的片狀物,拾取輥能夠根據片狀物堆的片狀物數量而上下運動。行星齒輪機構包括輸入齒輪、輸出齒輪和選擇性地將輸入齒輪的旋轉傳輸到輸出齒輪的觸發器構件。驅動源,驅動源與輸入齒輪接合,以旋轉輸入齒輪。提升機構與輸出齒輪接合,以將輸出齒輪的旋轉運動轉換為壓力板的升高運動。凸輪構件被可旋轉地支撐到主框架上并且具有凸輪部分。轉換構件被可樞軸旋轉地支撐到主框架上,并且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第一臂能夠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運動,在第一位置,第一臂與觸發器構件接合以將輸入齒輪的旋轉傳輸到輸出齒輪;在第二位置,第一臂與觸發器構件脫離以切斷從輸入齒輪到輸出齒輪的旋轉傳輸;第二臂能夠接觸凸輪部分,以根據拾取輥的運動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第一臂。并且,停止裝配件被獨立于轉換構件的樞軸旋轉運動可樞軸旋轉地支撐到主框架上,并且包括第三臂和第四臂,第三臂能夠在第三位置與第四位置之間樞軸旋轉地運動,在第三位置,第三臂能夠與輸出齒輪接合以停止輸出齒輪的旋轉;在第四位置,第三臂與輸出齒輪脫離以允許輸出齒輪旋轉;第四臂能夠接觸凸輪部分,以根據拾取輥的運動而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間移動第三臂。其中,凸輪部分具有凸輪輪廓,凸輪輪廓被構造成當壓力板在凸輪部分的旋轉停止階段處于停止位置時,將第一臂定位在第二位置并且將第三臂定位在第三位置;并且在凸輪部分開始旋轉之后,將第一臂定位在第一位置, 然后將第三臂定位在第四位置上;并且再次將第三臂定位在第三位置,以在暫時的旋轉停止階段和旋轉重新開始階段之后將第一臂維持在第一位置,然后將第一臂定位在第二位置上。優選的是,停止裝配件被構造成通過其自身重力被推動,使得第三臂被朝向第四位置推動。優選的是,圖像形成裝置進一步包括推動構件,該推動構件朝向第四位置推動第三臂。優選的是,停止裝配件包括第一停止構件,第一停止構件具有第三臂。第二停止構件,第二停止構件能夠相對于第一停止構件樞軸旋轉地運動,并且具有第四臂。第二推動構件,第二推動構件推動第一停止構件和第二停止構件,以朝向第三位置推動第三臂和朝向凸輪部分推動第四臂。以及限制部分,限制部分限制第一停止構件和第二停止構件之間的相對樞軸旋轉運動。優選的是,圖像形成裝置進一步包括推動構件,推動構件朝向第四位置推動第三臂。優選的是,輸出齒輪具有停止輪齒并且第三臂具有能夠與停止輪齒接合的鉤部, 停止輪齒和鉤部具有的形狀使得當輸出齒輪在驅動提升機構的驅動方向上旋轉以執行壓力板的提升運動時,允許鉤部與停止輪齒脫離,并且當輸出齒輪被推動而在與驅動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轉時,允許鉤部接合停止輪齒。優選的是,圖像形成裝置進一步包括提升臂,提升臂被可樞軸旋轉地支撐到主框架上,并且具有用于朝向片狀物堆的最上面的片狀物推動拾取輥的一個端部,提升臂具有另一端部;和一組鉤狀構件,一組鉤狀構件被可樞軸旋轉地支撐到主框架上,并且具有連接到提升臂的另一端部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由于提升臂的另一端部的運動,一組鉤狀構件樞軸旋轉地運動,第二端部通過一組鉤狀構件的樞軸旋轉運動而與凸輪部分接合和脫離,以使凸輪構件的旋轉停止和開始。優選的是,壓力板被可樞軸旋轉地支撐到主框架上;并且圖像形成裝置進一步包括提升板,提升板能夠繞著樞軸的軸線樞軸旋轉地運動并且被支撐到主框架上,并且被定位在壓力板的直接下方,以提升壓力板,輸出齒輪傳動連接到樞軸。
從結合附圖的以下說明中將會更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特征、優勢以及目的。圖1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激光打印機的基本部件和組件的示意性截面圖2A是從左后側看的根據本實施例的拾取輥和用于驅動拾取輥的動力傳輸齒輪機構的立體圖;圖2B是在圖2A的箭頭Z的方向上看的根據實施例的拾取輥和動力傳輸齒輪機構的視圖;圖3A是從右后側看的根據實施例的拾取輥和動力傳輸齒輪機構的立體圖;圖;3B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由圖3A的箭頭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分解圖;圖4A是根據實施例的離合器齒輪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4B是根據實施例的離合器齒輪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5是根據實施例的壓力板控制機構的立體圖;圖6A是根據實施例的第一停止構件的正視圖;圖6B是根據實施例的第二停止構件的正視圖;圖6C是根據實施例的轉換構件的正視圖;圖7是根據實施例的圖5的虛線環X所標識的部分X的放大圖;圖8是顯示根據實施例的壓力板控制機構處于壓力板停止位置上的狀態的說明性視圖;圖9是顯示根據實施例的壓力板控制機構在緊接著壓力板提升之前的狀態的說明性視圖;圖10是顯示根據實施例的壓力板控制機構處于壓力板提升位置的狀態的說明性視圖;圖11是顯示根據實施例的壓力板控制機構在緊接著壓力板停止之前的狀態的說明性視圖;圖12是顯示根據實施例的各種組件的操作時間的時間圖;圖13是顯示其中設置有用于推動第三臂的推動構件的停止裝配件的變化例的視圖;和圖14是展示由單個組件組成停止裝配件的停止裝配件的變化例的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激光打印機的主要構造〉參考附圖,將說明作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激光打印機1, 其中同樣的部件和組件用相同的參考標號表示以避免重復說明。如圖1所示,激光打印機1包括具有可動前蓋加的主殼體2。在主殼體2內,設置有用于饋送容納在主殼體2中片狀物3的饋送單元4和用于在片狀物3上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單元5。通過假定激光打印機1位于想要被使用的方位上,將使用“上”、“下”、“右”、“左”、 “前”、“后”等術語。更具體地,在圖1中,左側和右側分別是后側和前側。前蓋加位于主殼體2的前側,從而當前蓋加位于閉合位置上時覆蓋形成在主殼體2中的開口,并且當前蓋加位于打開位置上時露出該開口。當前蓋加位于打開位置上時,稍后描述的處理盒30能夠通過該開口從主殼體2拆下或者被附接到主殼體2。<饋送單元的構造>
6
饋送單元4包括片狀物供應盤11、壓力板51和升降板52。片狀物供應盤11被可拆卸地安裝在主殼體2的下部。壓力板51被設置在片狀物供應盤11的下部的片狀物3的緊下方。壓力板51能夠樞軸旋轉地運動,使得其的前端部被升起,從而當片狀物3被傳送到圖像形成單元5時升起片狀物3。升降板52被設置在壓力板51的緊下方,以從下方升起壓力板51。提升板52具有樞軸地支撐到片狀物供應盤11的后端部53。如后所述,來自主體的驅動力被傳輸到升降板52,從而升降板52會繞著后端部53樞軸地旋轉以升起壓力板 51。應該注意,通過所述說明,“主體”表示片狀物供應盤11和裝配到片狀物供應盤11的部件和組件從激光打印機1中省略的部分。 饋送單元4包括設置在片狀物供應盤11的上方和前面的拾取輥61和設置在拾取輥61的前面的分離輥62。拾取輥61從上方接觸堆疊在片狀物供應盤11中片狀物的最上面的片狀物。分離輥62被設置為面對裝配到片狀物供應盤11的分離墊12。饋送單元4進一步包括紙塵清除輥13和面對輥14。紙塵清除輥13和面對輥14被設置在分離輥62的前面并且布置為彼此面向。在片狀物3經過紙塵清除輥13和面對輥14之間后,片狀物3被沿著傳送通道19傳送到主殼體2的后方。饋送單元4進一步包括設置在拾取輥61的上方的一對套準輥15。在具有上述構造的饋送單元4中,堆疊在片狀物供應盤11中的片狀物3被升降板 52和壓力板51升起,片狀物供應盤11中的片狀物堆的最上面的片狀物3被拾取輥61向著分離輥62傳送,分離輥62和分離墊12之間的摩擦力朝著面對輥14排出最上面的片狀物 3,以將最上面的片狀物3 —張一張地傳送到圖像形成單元5。<圖像形成單元的構造>圖像形成單元5包括掃描單元20、處理盒30和定影單元40。<掃描單元的構造>掃描單元20位于主殼體2的上部分。掃描單元20包括激光發射單元(未顯示)、 可旋轉驅動的多面鏡21、透鏡22、23和反射鏡對、25。激光發射單元用于基于圖像數據發射激光束,從而激光束被多面鏡21、透鏡22、反射鏡對、透鏡23和反射鏡25依次反射或者依次經過多面鏡21、透鏡22、反射鏡對、透鏡23和反射鏡25(如圖1中的虛線所示)。感光鼓32的表面經受激光束的高速掃描。<處理盒的構造>處理盒30被設置在掃描單元20的緊下方。處理盒30能夠被可拆卸地安裝到主殼體2。處理盒30包括支撐感光鼓32的感光盒30A,和被可拆卸地安裝到感光盒30A并且其中容納作為顯影劑的色粉的顯影劑盒30B。感光盒30A包括組成其外框架的盒殼體31。感光鼓32、柵控式電暈充電器33和轉印輥;34被設置在盒殼體31內。顯影劑盒30B被可拆卸地安裝到感光盒30A。顯影劑盒30B包括其中容納色粉的顯影劑殼體35。顯影劑殼體35內具有顯影輥36、供應輥38和攪拌器39。顯影輥36、供應輥38和攪拌器39被可旋轉地支撐到顯影劑殼體35。容納在顯影劑殼體35中的色粉T通過供應輥38在逆時針方向上的旋轉而被供應到顯影輥36(圖1中箭頭所示)。此時,色粉 T在供應輥38和顯影輥36之間通過摩擦而被充以正電。當顯影輥36旋轉時,供應到顯影輥36的色粉T在用于調節層厚的片B和顯影輥36之間被傳送,從而顯影輥36上保持均勻的薄色粉層。感光鼓32被可旋轉地支撐到盒殼體31,顯影劑盒30B被安裝到該盒殼體31,并且能夠在順時針方向(圖1的箭頭所示的方向)上旋轉。感光鼓32電接地。感光鼓32的表面形成有帶正電的感光層。柵控式電暈充電器33被設置在感光鼓32的斜后上方。柵控式電暈充電器33被設置為面對感光鼓32并且與感光鼓32之間間隔預定的距離,而不接觸感光鼓32。柵控式電暈充電器33具有鎢形成的充電絲以產生電暈放電,從而感光鼓32的表面能夠被均勻地充電,以具有極性為正的電。轉印輥34被設置在感光鼓32的下方并且面對感光鼓32,以接觸感光鼓32。轉印輥34被可旋轉地支撐到盒殼體31,并且能夠在逆時針方向(圖1中箭頭所示)上旋轉。轉印輥34具有由金屬形成的輥軸,導電橡膠材料被涂覆在該輥軸上。當形成在感光鼓32的表面上的色粉圖像被轉印在片狀物3上時,轉印偏壓以恒定電流控制被作用到轉印輥34。感光鼓32的表面被柵控式電暈充電器33均勻地充電而具有極性為正的電之后, 該表面經受來自掃描單元20發射的激光束的高速掃描。結果,激光束照射的部分的電勢發生改變。因而,形成基于圖像數據的靜電潛像。這里,“靜電潛像”表示通過激光束在均勻充電以具有極性為正的電的感光鼓32的表面內照射而具有低電勢的部分。當隨著顯影劑36 的旋轉,承載在顯影輥36上的色粉T與感光鼓32接觸時,色粉T被供應到形成在感光鼓32 的表面上的靜電潛像。色粉T被選擇性地承載在感光鼓32的表面上,使得可視色粉圖像能夠通過逆現象被形成在感光鼓32的表面上。感光鼓32和轉印輥34被可旋轉地驅動,從而在其中夾住片狀物3以傳送片狀物 3。片狀物3在感光鼓32和轉印輥34之間被傳送,使得承載在感光鼓32的表面上的可視色粉圖像被轉印到片狀物3。<定影單元的構造>定影單元40位于處理盒30的下游。定影單元40包括加熱輥41和加壓輥42。加壓輥42布置為面向加熱輥41,并且在加壓輥41的配合下夾住片狀物3。在如上述構造的定影單元41中,片狀物3經過加熱輥41和加壓輥42之間的同時,轉印到片狀物3上的色粉T被熱定影。然后,片狀物3被傳送到排出通道44。傳送到排出通道44的片狀物3通過排出輥45被排到排出盤46上。<饋送單元的具體構造>下面將參考圖2和3說明饋送單元4,其中為了簡化,圖2和3中未顯示片狀物3。如圖2所示,拾取輥61被可旋轉地支撐在保持器65中,來自動力傳輸齒輪機構G 的驅動力通過分離輥軸62b被傳輸到拾取輥61。另外,拾取輥61的上下運動通過提升臂 71被傳輸到動力傳輸齒輪機構G,并且提升臂71向下推動拾取輥61。拾取輥裝配件60包括拾取輥61和保持器65。拾取輥裝配件60能夠繞著分離輥軸62b樞軸旋轉地運動,并且當片狀物供應盤11被裝配在主體內時,拾取輥裝配件60與片狀物供應盤11上的片狀物堆的最上面的片狀物分開。一旦驅動壓力板51向上提升片狀物 3的堆時,片狀物堆向上擠壓拾取輥61。當拾取輥61上升到預定高度時,中止壓力板51的上升運動。另外,如果隨著來自片狀物供應盤11的多張片狀物3的供應,拾取輥61向下運動,則壓力板51再次向上運動以將片狀物堆升起到預定高度。即,拾取輥61起到用于維持片狀物3的最上面位置的傳感器的作用。稍后以機械的觀點說明這些操作,日本專利申請公報開平第2006-176321號(對應美國專利公報第2006/0180986A1號)說明這種構造。[從分離輥驅動齒輪到拾取輥的動力傳輸]以下將說明從分離輥驅動齒輪到拾取輥的動力傳輸。拾取輥61通過齒輪鏈(未顯示)被驅動地連接到分離輥軸62b。分離輥驅動齒輪62c被聯接到分離輥62的左端部。 驅動力輸入齒輪110被設置作為驅動源,并且來自驅動力輸入齒輪110的驅動力通過多個惰輪(未顯示)被傳輸到分離輥驅動齒輪62c。如日本專利申請公報開平第2006-176321 號(對應美國專利申請公報第2006/0180986A1號)所示,拾取輥61僅在片狀物供應持續時間中旋轉。分離輥軸62b被裝配到主體,拾取輥裝配件60同樣經由分離輥軸62b被裝配到主體。提升臂71具有中心支點71a,提升臂71繞著該支點71a被樞軸可動地支撐到主體 (未顯示)。提升臂71具有右端部,該右端部形成有與保持器65的突出部分6 接合的接合孔71b。提升臂71具有與動力傳輸齒輪機構G接合的左端部71c。螺旋彈簧72被設置用于向上推動左端部71c。螺旋彈簧72具有與主體(未顯示)接合的上端和與提升臂71 接合并且位于靠近左端部71c的位置的下端。因為螺旋彈簧72的推力,提升臂71的右端部被向下推動,從而向下推動拾取輥61。[壓力板的動力傳輸]接下來將說明壓力板51的動力傳輸。如圖2和3所示,動力傳輸齒輪機構G包括驅動力輸入齒輪110、第一惰輪111、離合器齒輪機構80、壓力板上升機構90和切換齒輪 96。驅動力輸入齒輪110被聯接到電動機(未顯示),并且通過電動機的旋轉而旋轉。 驅動力輸入齒輪110通過第一惰輪111嚙合性地接合離合器齒輪機構80的輸入齒輪81。離合器齒輪機構80組成一組用于控制從輸入齒輪81到壓力板51的動力傳輸的齒輪。如圖4A和4B所示,離合器齒輪機構80是包括輸入齒輪81、輸出齒輪82和觸發器 83的行星齒輪機構。輸入齒輪81包括恒星齒輪81a和外輪齒81b,該外輪齒81b與恒星齒輪81a是一體的且是同心的,并且與第一惰輪111接合。輸出齒輪82包括內環齒輪82a、輸出輪齒82b 和停止輪齒82c。內環齒輪82a的位置面對觸發器83,輸出輪齒82b相對于停止輪齒82c 而與內環齒輪8 相對。停止輪齒82c具有大于輸出輪齒82b的直徑的直徑,并且其輪齒的尺寸小于輸出輪齒82b的輪齒尺寸,且其輪齒的數量大于輸出輪齒82b的數量。停止輪齒82c不起齒輪的作用,而是與停止裝配件S (稍后所述)接合用于調節或者控制輸出齒輪 82的旋轉。觸發器83起行星齒輪機構中的承載器的作用,并且能夠旋轉地保持與恒星齒輪 81a和中間環齒輪8 嚙合的兩個行星齒輪83a。觸發器83在其外周表面上具有觸發器齒 (trigger teeth) 83b0觸發器齒8 不起齒輪的作用,而能夠與轉換構件120 (稍后所述) 接合。即,當轉換構件120與觸發器齒8 接合時,從輸入齒輪81到輸出齒輪82的動力傳輸開啟為0N,當轉換構件120與觸發器齒8 分開時,動力傳輸被關閉為OFF。如圖2和3所示,壓力板提升機構90包括第一減速齒輪91、第二惰輪92、第二減速齒輪93和提升齒輪94。第一減速齒輪91具有與輸出輪齒82b嚙合的大直徑齒輪91a,和與第二惰輪92嚙合的小直徑齒輪91b。因此,輸出齒輪82的旋轉被傳輸到第二惰輪92。第二減速齒輪93具有與第二惰輪92嚙合的大直徑齒輪93a,和與提升齒輪94嚙合的小直徑齒輪93b。因此,第一減速齒輪91的旋轉被傳輸到第二減速齒輪93。第二惰輪 92的旋轉被傳輸到提升齒輪94。如圖2B所示,提升齒輪94具有扇形形狀并具有下邊緣部分,提升板52被固定到該下邊緣部分。提升板52具有與其樞軸中心重合的后端部分53。另外,提升齒輪94的旋轉軸與樞軸53的樞軸中心重合。通過提升齒輪94的角度旋轉,樞軸53繞著其的軸旋轉。采用這種構造的壓力板提升機構90,輸出齒輪82的旋轉依次被傳輸到第一減速齒輪91、第二惰輪92、第二減速齒輪93和提升齒輪94,以樞軸旋轉地運動提升板52。當提升板52被樞軸旋轉地運動到其直立位置時,提升板52上推壓力板51,使得壓力板51樞軸旋轉地向上運動。[用于控制壓力板的運動的機構]接下來,將說明用于控制壓力板51的運動的機構。該機構被構造成使壓力板51 上下運動并且當拾取輥61通過來自壓力板51經過片狀物堆的推力運動到向上的片狀物供應位置時,中止壓力板51的上升運動。如圖3A所示,第一鉤部73位于提升臂71的左端部71c的緊上方,第二鉤部74位于左端部71c的緊下方。如圖:3B所示,第一鉤部73具有前臂73a和后臂73b,第二鉤部74 具有前臂7 和后臂74b。第一鉤部73和第二鉤部74能夠樞軸轉動地繞著從主體延伸的同樣的軸運動。螺旋彈簧75將前臂73a連接到前臂74a,使得這些前臂73a和7 被朝著彼此推動。因而,其中一個鉤部的樞軸旋轉運動將會引起另一鉤部的樞軸旋轉運動。如圖5所示,切換齒輪96具有第一凸輪部分96b,該第一凸輪部分96b具有階梯部分96d和突出部分96e (圖8)。后臂73b、74b具有面向第一凸輪部分96b的它們的末端部分。根據第一鉤部73和第二鉤部74的方位改變,這些末端部分能夠與階梯部分96d和突出部分96e接合或者分開。順便提及,在圖8中,第一凸輪部分96b的圓筒輪廓的部分表示 “基本環”。切換齒輪96包括最左側輪齒部分96a、第一凸輪部分96b和最右側第二凸輪部分 96c。輪齒部分96a具有能夠與輸入齒輪81的外輪齒81b接合的外齒區域和無齒區域96 j。 只要輸入齒輪81嚙合性與外齒區域接合,輸入齒輪81的旋轉被傳輸到切換齒輪96。在第一凸輪部分96b中,階梯部分96d和切換齒輪96被設置為與稍微彎曲的基本環不連續,第一凸輪部分96b形成有凹陷部分96f。階梯部分96d位于切換齒輪96的軸向方向上,允許與后臂74b的末端部分接合,同時防止后臂7 的末端部分接合階梯部分96d, 如圖10所示。另外,突出部分96e位于切換齒輪96的軸向方向上,允許與后臂73b的末端部分接合,同時防止后臂74b的末端部分接合突出部分96e。換句話說,階梯部分96d能夠與后臂74b全部在橫向(向右/向左)方向上對齊,并且突出部分96e能夠與后臂7 完全地橫向方向上對齊。第二凸輪部分96c具有一般的雞蛋狀的輪廓,并且具有平面部分96g。端部分被限定在平面部分96g和保持部分之間的分界上。扭簧97被插入主框架和第二凸輪部分 96c之間。如圖8所示,當扭簧97的臂97a抵靠端部分96h時,扭簧97被推動從而朝向平面部分96g運動,即,扭簧97產生切換齒輪96在圖8中的順時針方向上的旋轉力。
10
如圖5和6所示,轉換構件120被設置在離合器齒輪機構80的輸出齒輪82的下方。如圖6所示,轉換構件120包括軸部分121,和在相互不同的方向上從軸部分121徑向向外延伸的第一至第三臂122、123、124。支撐軸155(圖8)從主體延伸,軸部分121被可旋轉地支撐到支撐軸155。第一臂122具有面對觸發器齒8 的自由端部分,并且隨著第一臂 122的樞軸旋轉運動,能夠選擇性地接合。第二臂123向著第一凸輪部分96b延伸,并且具有能夠與第一凸輪部分96b的凸輪表面接觸的末端部分。第三臂IM是向下延伸的彈簧推動臂124。彈簧推動臂IM具有接合部分125。彈簧151(推動構件)設置在主體和彈簧推動臂IM之間。即,彈簧151具有與接合部分125接合的一端,用于在圖5和6所示的順時針方向上正常地推動轉換構件120。停止裝配件S被設置在轉換構件120的右側。停止裝配件S能夠繞著是轉換構件120的樞軸的支撐軸155樞軸旋轉地運動,并且包括第一停止構件130和第二停止構件 140。第一停止構件130包括圓筒軸部分131和從軸部分131向后延伸的第三臂132。 第三臂132具有自由端,該自由端具有能夠與輸出齒輪82的停止輪齒82c接合和分開的鉤部13加。第三臂132具有形成有彈簧座部分133的下邊緣部分,扭簧152的上臂152b (第二推動構件,圖8)安置在彈簧座部分133上。第三臂132具有基部分,該基部分起從軸部分131徑向向外延伸的抵接部分134的作用。抵接部分134用于抵靠第二停止構件140的突出146 (稍后所述),使得由于第二停止構件140的樞軸旋轉運動,總是能夠維持第一停止構件130和第二停止構件140之間的相對姿態。突出146和抵接部分134的結合起限制第一和第二停止構件130和140之間的相對樞軸旋轉運動的限制部分的作用。第二停止構件140包括圓筒狀軸部分141、從軸部分141向前延伸的第四臂142和從軸部分141向后延伸的彈簧支撐臂143。軸部分141延伸到軸部分131內,使得軸部分 141和軸部分131能夠同軸地和相對地旋轉。另外,固定到主體的支撐軸155同軸地延伸到軸部分141內,使得軸部分131和軸部分141被樞軸可動地支撐到主體。第四臂142朝向切換齒輪96的第一凸輪部分96b延伸,并且具有直接面向第一凸輪部分96b的末端部分。彈簧支撐臂143包括延伸通過扭簧152的螺旋部分15 的支撐柱144和用于支撐扭簧152的下臂152c的臂支撐部分145。軸部分141具有上部分,該上部分具有從其向右突出的上述突起146。包括第一停止構件130和第二停止構件140的停止裝配件S限定重心,該重心,在壓力板處于停止狀態期間,該重心位于與支撐軸155的軸偏離(圖8中的向右)的位置上。 即,這些第一停止構件130和第二停止構件140的形狀和尺寸提供這些重量平衡。如果接觸第一凸輪部分96b的第四臂142由于第一凸輪部分96b的旋轉而從第一凸輪部分偏移(進入凹陷部分96f的空間),則采用這些重量平衡,可以推動停止裝配件S以在圖8的順時針方向上樞軸旋轉地運動,從而將鉤部13 與輸出齒輪82分開。轉換構件120和停止裝配件S能夠彼此獨立地繞著支撐軸155樞軸旋轉地運動。如圖7所示,輸出齒輪82的每個停止輪齒82c在輸出齒輪82的旋轉方向上(在圖 7中的順時針方向上)具有前面(forward face)82d和后面(rear face)82e。前面82d和后面8 在旋轉方向上從每個齒的基部分向后傾斜到其的徑向的外端部分。這里,前面82d相對于輸出齒輪82的徑向方向的傾斜比后面82e的傾斜更陡峭。另一方面,第三臂132的鉤部13 具有鉤面132c和在旋轉方向上位于鉤面132c的后面的滑面132b。滑面132b和鉤面132c在旋轉方向上從鉤部13 的基端部分向前傾斜到自由端部分。這里,滑面132b 相對于輸出齒輪82的徑向方向的傾斜比鉤面132c的傾斜更陡峭。采用這種結構,當輸出齒輪82通過來自驅動力輸入齒輪110的驅動力旋轉時,前面82d和滑面132b彼此接觸,以推動第三臂132遠離輸出齒輪82運動。S卩,當通過來自驅動力輸入齒輪110的驅動力輸出齒輪82開始旋轉時,滑面132b和前面82d的接觸會解除鉤部13 對輸出齒輪82的鎖定。另一方面,如果由于片狀物堆3和壓力板51自身的重量,輸出齒輪82被推動以反向(圖7中逆時針的方向)地旋轉,并且如果來自驅動力輸入齒輪110的驅動力沒有傳輸到輸出齒輪82,則只要鉤部13 進入鄰近的停止輪齒82c之間,后面8 被推動而與鉤面 132c接合。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后面8 和鉤面132c之間的強力的接合,所以能夠維持停止輪齒82c和鉤部13 之間的嚙合性的接合。因此,能夠防止壓力板51的下降運動。如稍后具體描述,通過以下的方式控制切換齒輪96的旋轉。在壓力板51開始從其停止位置向下運動的狀態中,當拾取輥61向下運動到預定位置時,由于第一鉤部73和第二鉤部74的樞軸旋轉地運動,切換齒輪96在圖5和8所示的逆時針方向上開始旋轉。然后,當壓力板51運動到其升起位置時,切換齒輪96的旋轉暫時停止在預定旋轉角度上。然后,切換齒輪96再次開始旋轉預定角度,并且停止在壓力板停止位置上。換句話說,階梯部分96d和突出部分96e如此設計可以提供對切換齒輪96的上述旋轉控制。第一凸輪部分96b具有凸輪輪廓,該凸輪輪廓被設計為在轉換構件120的第二臂 123和第二停止構件140的第四臂142與第一凸輪部分96b接觸期間,以預定的樞軸運動類型運動轉換構件120和停止裝配件S。更具體地,第一凸輪部分96b的凸輪輪廓被設計成允許第一臂122和第三臂132中的至少一個與離合器齒輪機構80 (即,具有觸發器83或者具有輸出齒輪8 接合。在本實施例中,通過第一凸輪部分96b實現以下操作順序。(1)在壓力板的停止位置,第三臂132被推動而與輸出齒輪82接合的同時,第一臂 122被推動而脫離觸發器83。(2)切換齒輪96開始從壓力板停止位置順時針方向旋轉之后,第一臂122被推動而與觸發器83接合,然后,第三臂132被推動而移動遠離輸出齒輪82。(3)切換齒輪96開始從第三臂132脫離輸出齒輪82的壓力板升起位置旋轉之后, 第一臂122與觸發器83接合的同時,第三臂132再次與輸出齒輪82接合,然后第一臂122 脫離觸發器83。順便提及,只要能夠維持上述操作順序,第一凸輪部分96b的凸輪輪廓可能伴隨著無用的或者浪費的操作。例如,關于操作O),第一臂122與觸發器83接合后,第一臂 122能夠暫時地脫離觸發器83,緊接著之后,第一臂122再次與觸發器83接合,然后,第三臂132被推動而運動遠離輸出齒輪82。其次,參考圖12所示的時間表,說明對上述激光打印機1的操作。對于打印操作, 驅動力輸入齒輪110總是旋轉。在時間表中,“A”表示拾取輥61的上下運動,“B”表示壓力板51的樞軸旋轉運動,“C”表示第一凸輪部分96b的旋轉時間,“D”表示第一臂122與觸發器83的觸發器齒8 接合的時間,“E”表示第三臂132與輸出齒輪82的停止輪齒82c的
12接合時間,并且“F”表示輸出齒輪82的旋轉時間。如果足量的片狀物3被堆疊在片狀物供應盤11時,則拾取輥61位于升起位置。因此,在圖3中,提升臂71的右端部分向上運動,而提升臂71的左端部分71c向下運動。在這種狀態中,壓力板控制機構位于圖8所示的壓力板停止位置。在該停止位置,由于第一鉤部73的后臂73b的末端與突出部分96e接合,切換齒輪96旋轉(圖8中的順時針方向) 被阻止。另外,輸入齒輪81的外輪齒81b面對切換齒輪96的無齒區域96j。因此,輸入齒輪81的旋轉不能被傳輸到切換齒輪96。另外,切換構件120的第二臂123和停止裝配件S的第四臂142與第一凸輪部分 96b的基本環接觸。因此,停止裝配件S的第三臂132與輸出齒輪82的停止輪齒82c接合的同時,切換構件120的第一臂122與觸發器83分開。因為第一臂122與觸發器83分開, 觸發器83能夠自由地旋轉,從而通過驅動力輸入齒輪110的旋轉的輸入齒輪81的旋轉不會被傳輸到輸出齒輪82。堆疊在壓力板51的片狀物的重量會產生力從而使輸出齒輪82在逆時針方向上旋轉。但是,因為第三臂132和輸出齒輪82之間的接合,所以能夠阻止輸出齒輪82旋轉,從而防止壓力板51向下運動。如上所示,如果輸出齒輪82被推動而在逆時針方向上旋轉,則停止輪齒82c和鉤部13 被推動而彼此接合。因此,能夠防止鉤部13 與輸出齒輪82分開,從而有效地避免壓力板51向下運動。見圖12中的TO至Tl。由于片狀物3消耗到預定量(A :T1),隨著片狀物堆的最上面的片狀物的高度下降到預定高度,拾取輥61將會向下運動。因而,提升臂71的右端部分向下運動,而提升臂71 的左端部分71c向上運動,于是,第一鉤部73的前臂73a向上升高。由于扭簧97的臂97a 推動與第一凸輪部分96b成一整體的第二凸輪部分96c的端部96h,所以后臂7 與突出部分96e分開,使得切換齒輪96被扭簧97的推力推動而在圖9中的順時針方向上旋轉(C Tl)。通過順時針旋轉,第二臂123和第四臂142的末端部分從凸輪部分96b的基本環偏移并且面向凹陷部分96f。因為停止裝配件S的重心位于如上所述的支撐軸155的軸的后面,因此,第三臂132被推動而運動遠離輸出齒輪82 (Ε :Τ3)。另一方面,由于彈簧151的推力,第一臂122的末端部分通過在圖9中的順時針方向上的樞軸旋轉運動(D :Τ2)而快速地接合觸發器83的觸發器齒83b。一旦第一臂122與觸發器83接合,輸入齒輪81的旋轉能夠被傳輸到輸出齒輪82, 從而,輸出齒輪82開始在圖10中的順時針方向上旋轉(F :Τ3)。通過這種旋轉,停止輪齒 82c的前面82d推動第三臂132的鉤部13 的滑面132b (見圖7),使得第三臂132被推動而向下運動,并且被推動而在圖10所示的順時針方向上樞軸旋轉地運動。插入第二停止構件140的彈簧支撐臂143和第一停止構件130的第三臂132之間的扭簧152推動第三臂132以在圖10所示的逆時針方向上樞軸旋轉地運動,并且推動第二停止構件140的第四臂142以在順時針上樞軸旋轉地運動,第四臂142運動越過凹陷部分 96f的空間中的第二臂123,并且位于高于第二臂123的位置上。結果,可以維持抵接部分 134和突起146之間的抵靠關系,從而固定第一停止構件130和第二停止構件140之間的相對姿態。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它們的重量,能夠維持包括第一停止構件130和第二停止構件 140的停止裝配件S的姿態。另外,第二鉤部74的后臂74b的末端部分與切換齒輪96的階梯部分96d接合,用于停止切換齒輪96的旋轉(C:T4)。以這種方式,在停止裝配件S與輸出齒輪82分開之后, 提供壓力板升起位置。只要后臂74b的末端部分與階梯部分96d接合,輸出齒輪82在順時針方向上旋轉。即,輸出齒輪82的旋轉通過壓力板提升機構90升高壓力板51。壓力板51的上升經過片狀物堆使得拾取輥61向上運動到預定高度(ΑΤ3- ^)。因此,提升臂71的右端部向上運動,而左端部71c向下運動,以在圖10中的逆時針方向上樞軸旋轉地運動后臂74b。結果,后臂74b的末端部分與階梯部分96d分開。因而,因為扭簧 97的臂97a推動第一凸輪部分96b的端部96h(C :T5),切換齒輪96在圖10中的順時針方向上快速地旋轉,然后,輪齒部分96a與輸入齒輪81嚙合性地接合。因而,輸入齒輪81的旋轉被傳輸到切換齒輪96,以在圖10中的順時針方向上旋轉切換齒輪96。隨著切換齒輪96的順時針方向的旋轉,停止裝配件S的第四臂142抵靠凹陷部分 96f,以在逆時針方向上樞軸旋轉地運動第二停止構件140。樞軸旋轉運動引起第一停止構件130通過扭簧152的動作而在逆時針方向上樞軸旋轉地運動。因此,鉤部13 與輸出齒輪82接合(Ε :Τ5)。之后,轉換構件120的第二臂123抵靠凹陷部分96f,以在逆時針方向上樞軸旋轉地運動轉換構件120。結果,第一臂122的末端部分與觸發器83分開(D:T6)。 圖11顯示了第一臂122與觸發器83的初始分開狀態。隨著切換齒輪96在圖11中的順時針方向上的進一步旋轉,后臂7 接合突出部分96e,并且能夠恢復輸入齒輪81的外輪齒81b面對無齒區域96j的圖8所示的壓力板停止位置(B :Τ5)。如上所述,第三臂132與輸出齒輪82接合之后(Ε: ^)之后,與觸發器83接合的第一臂122會與其分開(D :Τ6),并且第一臂122與觸發器83接合之后(D :Τ2),與輸出齒輪 82接合的第三臂132會與其分開(Ε :Τ3)。因此,提供第一臂122和觸發器83之間的接合與第三臂132和輸出齒輪82之間的接合中的至少其中一個。從而,即使源于片狀物堆的重量的力通過壓力板提升機構90和壓力板51被傳輸到離合器齒輪機構80,也不會發生輸出齒輪82的意外轉動。即,不會發生由于片狀物堆的重量而引起壓力板51向下運動。以這種方式,在根據所述實施例的激光打印機1中,盡量不使用單向離合器,能夠實施對壓力板51的控制以避免壓力板51意外地向下運動。另外,本發明不會利用錐齒輪和蝸輪,而使用正齒輪。因此,能夠產生高動力傳輸, 并且可以用到小輸出驅動源,從而會使得整個裝置的尺寸減小。另外,通過停止裝配件S可以停止輸出齒輪82的旋轉,從而避免壓力板51的向下運動,減速齒輪(第一和第二減速齒輪91和9 被設置成靠近(在動力傳輸方向的下游側)輸出齒輪82。這里,停止輪齒82c和鉤部13 之間的反沖導致壓力板51的小的向下運動。但是,由于減速齒輪,能夠成功地減小反沖效應,從而減小壓力板51的向下運動。另外,具有停止輪齒82c的齒輪的直徑大于具有輸出輪齒82b的齒輪的直徑,停止輪齒82c的數量大于輸出輪齒82b的數量。而且,鉤部13 不會接合輸出輪齒82b,而接合停止輪齒82c。因而,鉤部13 和停止輪齒82c之間的接合能夠提供一個小反沖,從而減小壓力板51的向下運動。根據所述實施例,由于反沖引起的最大下降距離大于是0.2mm。另一方面,輸出輪齒82b的模數(module)(齒的尺寸)能夠增大,從而可以持續大的傳輸力。另外,即使輸出齒輪82通過來自驅動力輸入齒輪110的驅動力而旋轉的同時,鉤部13 被推動移動而與停止輪齒82c接合,鉤部13 的滑面132b仍然在前面82d上滑動,從而推動第三臂132運動遠離輸出齒輪82。因此,沒有太大的負荷作用到第三臂132上。 另外,如果關閉從驅動力輸入齒輪110到輸出齒輪82的動力傳輸,則鉤部13 插入鄰近的停止輪齒82c的空間內之后,后面8 和鉤面132c被推動而彼此接合。因此,能夠維持停止輪齒82c和鉤部13 之間的接合,以消除壓力板51向下運動。可以想象到各種變化例。例如,在上述實施例的行星齒輪機構中,恒星齒輪、環形齒輪和承載器分別起到輸入齒輪、輸出齒輪和觸發器的作用,以便提供大的減速率并且轉變輸入齒輪和輸出齒輪的之間的旋轉方向,減小齒輪的數量。但是,恒星齒輪、承載器和環形齒輪能夠分別起到輸入齒輪、輸出齒輪和觸發器的作用,同樣可以采用其他結合。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二臂123和第四臂142接觸第一凸輪部分96b的單個凸輪輪廓的凹陷部分96f,以樞軸旋轉地運動這些臂123、142。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利用停止裝配件S的重力平衡先于第二臂123的樞軸旋轉運動而樞軸運動第四臂142,在第二臂123 與凹陷部分96f接觸之前,第四臂142與凹陷部分96f接觸。圖13顯示了彈簧153被設置用于在順時針方向上推動停止裝配件的另外的構造, 使得第四臂142能夠在凹陷部分96f的空間內先于第二臂123運動。但是,第二臂123進入凹陷部分96f的時間必須早于第四臂142進入凹陷部分96f的時間。為了獲得這個效果, 兩個凸輪部分別設置用于第四臂142的軌跡(trace)和第二臂123的軌跡。例如,圖13中虛線所示的凸輪表面專為第二臂123被另外地設置。采用這種結構,當第二臂進入凸輪表面96k的空間內時,第四臂142仍然處于第一凸輪部分96b上。因此,第一臂122與觸發器齒83b的接合時間能夠早于第三臂132與停止輪齒82c的分開時間。但是,第四臂142進入凹陷部分96f的空間內之后,通過彈簧153 的推力使得第四臂142在空間中快速地運動,使得第四臂142運動越過第二臂123并且在第二臂123到達凹陷部分96f之前到達凹陷部分96f的表面。因此,第三臂132與觸發器齒82c的接合時間會早于第一臂122與觸發器齒83b的分開時間。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停止裝配件S由諸如第一停止構件130和第二停止構件 140的兩個構件組成。但是,可以使用圖14所示的單個停止裝配件230。單個停止裝配件 230包括第三臂232(對應于第三臂132)和第四臂M2 (對應于第四臂142)。采用這種結構,相對于能夠抵靠在基本環上的第四臂242和能夠與輸出齒輪82接合的第三臂232之間的角度,需要精確的尺寸精度,并且在前臂232和基本環之間需設置微小的間隔。鑒于這些困難,上述實施例是有利的。即,在上述實施例中,設置諸如第一停止構件130和第二停止構件140的兩個構件,并且扭簧152 (起第二推動構件的作用)被插入第一停止構件130和第二停止構件140之間,用于向著輸出齒輪82推動第三臂132,并且向著第一凸輪部分96b推動第四臂142。采用這種結構,停止裝配件S和第一凸輪部分96b之間不會發生不必要的喀噠喀噠聲,抑制噪音的產生。在上述實施例中,片狀物3是切紙。但是,同樣可以使用諸如OHP的片狀物。另外,壓力板提升機構和壓力板控制機構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可以采用其他的動力傳輸機構。另外,除了激光打印機之外,數字多功能裝置和復印機同樣可被用于圖像形成裝置。雖然參考實施例具體說明了本發明,但是對于所述技術領域的人員來說,在不背離本發明的實質的范圍內進行各種改變和修改是顯而易見的。
權利要求
1.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框架;片狀物供應盤,所述片狀物盤被裝配到所述主框架,用于安放片狀物堆; 壓力板,所述壓力板位于所述片狀物堆的直接下方,并且可運動到停止位置和升起位置,以用于在片狀物供應時刻向上升高所述片狀物堆;拾取輥,所述拾取輥位于所述片狀物供應盤的上方并且與安放在所述片狀物供應盤上的片狀物堆的最上面的片狀物接觸,以供應所述最上面的片狀物,所述拾取輥能夠根據片狀物堆的片狀物數量而上下運動;行星齒輪機構,所述行星齒輪機構包括輸入齒輪、輸出齒輪和選擇性地將所述輸入齒輪的旋轉傳輸到所述輸出齒輪的觸發器構件;驅動源,所述驅動源與所述輸入齒輪接合,以旋轉所述輸入齒輪; 提升機構,所述提升機構與所述輸出齒輪接合,以將所述輸出齒輪的旋轉運動轉換為所述壓力板的升高運動;凸輪構件,所述凸輪構件被可旋轉地支撐到所述主框架上并且具有凸輪部分; 轉換構件,所述轉換構件被可樞軸旋轉地支撐到所述主框架上,并且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能夠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運動,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臂與所述觸發器構件接合以將所述輸入齒輪的旋轉傳輸到所述輸出齒輪;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臂與所述觸發器構件脫離以切斷從所述輸入齒輪到所述輸出齒輪的旋轉傳輸;所述第二臂能夠接觸所述凸輪部分,以根據所述拾取輥的運動而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所述第一臂;以及停止裝配件,所述停止裝配件被獨立于所述轉換構件的樞軸旋轉運動可樞軸旋轉地支撐到所述主框架上,并且包括第三臂和第四臂,所述第三臂能夠在第三位置與第四位置之間樞軸旋轉地運動,在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三臂能夠與所述輸出齒輪接合以停止所述輸出齒輪的旋轉;在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三臂與所述輸出齒輪脫離以允許所述輸出齒輪旋轉;所述第四臂能夠接觸所述凸輪部分,以根據所述拾取輥的運動而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間移動所述第三臂;其中,所述凸輪部分具有凸輪輪廓,所述凸輪輪廓被構造成當所述壓力板在所述凸輪部分的旋轉停止階段處于停止位置時,將所述第一臂定位在所述第二位置并且將所述第三臂定位在所述第三位置;并且在所述凸輪部分開始旋轉之后,將所述第一臂定位在所述第一位置,然后將所述第三臂定位在所述第四位置上;并且再次將所述第三臂定位在所述第三位置,以在暫時的旋轉停止階段和旋轉重新開始階段之后將所述第一臂維持在所述第一位置,然后將所述第一臂定位在所述第二位置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停止裝配件被構造成通過其自身重力被推動,使得所述第三臂被朝向所述第四位置推動。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推動構件,該推動構件朝向所述第四位置推動所述第三臂。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停止裝配件包括 第一停止構件,所述第一停止構件具有所述第三臂;第二停止構件,所述第二停止構件能夠相對于所述第一停止構件樞軸旋轉地運動,并且具有所述第四臂;第二推動構件,所述第二推動構件推動所述第一停止構件和第二停止構件,以朝向所述第三位置推動所述第三臂和朝向所述凸輪部分推動所述第四臂;以及限制部分,所述限制部分限制所述第一停止構件和所述第二停止構件之間的相對樞軸旋轉運動。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推動構件,所述推動構件朝向所述第四位置推動所述第三臂。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輸出齒輪具有停止輪齒并且所述第三臂具有能夠與所述停止輪齒接合的鉤部,所述停止輪齒和所述鉤部具有的形狀使得當所述輸出齒輪在驅動所述提升機構的驅動方向上旋轉以執行所述壓力板的提升運動時,允許所述鉤部與所述停止輪齒脫離,并且當所述輸出齒輪被推動而在與所述驅動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轉時,允許所述鉤部接合所述停止輪齒。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提升臂,所述提升臂被可樞軸旋轉地支撐到所述主框架上,并且具有用于朝向所述片狀物堆的最上面的片狀物推動所述拾取輥的一個端部,所述提升臂具有另一端部;和一組鉤狀構件,所述一組鉤狀構件被可樞軸旋轉地支撐到所述主框架上,并且具有連接到所述提升臂的另一端部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由于所述提升臂的另一端部的運動, 所述一組鉤狀構件樞軸旋轉地運動,所述第二端部通過所述一組鉤狀構件的樞軸旋轉運動而與所述凸輪部分接合和脫離,以使所述凸輪構件的旋轉停止和開始。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壓力板被可樞軸旋轉地支撐到所述主框架上;并且所述圖像形成裝置進一步包括提升板,所述提升板能夠繞著樞軸的軸線樞軸旋轉地運動并且被支撐到所述主框架上,并且被定位在所述壓力板的直接下方,以提升所述壓力板, 所述輸出齒輪傳動連接到所述樞軸。
全文摘要
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括拾取輥、具有輸入齒輪、觸發器和輸出齒輪的行星齒輪機構、提升機構、凸輪構件、轉換構件和停止裝配件。轉換構件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該第一臂能夠在與觸發器接合的第一位置和與觸發器脫離的第二位置之間運動,該第二臂能夠接觸凸輪構件。停止裝配件包括第三臂和第四臂,該第三臂能夠在與輸出齒輪接合的第三位置和與輸出齒輪脫離的第四位置之間運動,該第四臂能夠接觸凸輪構件。凸輪部分具有凸輪輪廓,該凸輪輪廓被構造成將第一臂定位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中的一個上,并且將第三臂定位在第三和第四位置中的一個上。
文檔編號B41J2/455GK102189818SQ2011100386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27日 優先權日2010年1月28日
發明者山本智也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