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噴墨打印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與噴墨打印機相關的技術領域,該噴墨打印機一邊傳送紙張,一邊從 打印頭H將墨水噴在該紙張上,以在該紙張上打印文字和圖像。
背景技術:
—般而言,噴墨打印機包括打印部,該打印部又包括對紙張噴出墨水來進行打印 的打印頭。該打印頭,一邊沿著與該紙張的傳送方向(副掃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主掃描 方向)往返移動,一邊將墨水噴到由傳送機構傳送到打印部的紙張上,以在紙張上打印文 字和圖像(也包含文字等,下同)。該打印后的紙張被排出到接紙盤里。
在使用打印速度慢的打印機的情況下,附著在該紙張上的墨水在打印后的紙張被 排出到接紙盤里以前就已干燥,因此不需要利用熱來干燥該墨水。然而,當使用打印速度 快、處理能力高的打印機的情況下,打印后的紙張在墨水還未自然干燥以前就被排到了接 紙盤里。為了防止該不良現象,就需要利用熱來使附著在打印后的紙張上的墨水干燥。換 言之,若在附著在紙張上的墨水尚未干燥的狀態下又在其上放上了新的紙張,則該新的紙 張就會與附著在下一方紙張上的墨水相互摩擦,該下方紙張的打印質量就下降,且墨水將 會附著到上方紙張的背面上,該紙張就臟了,這是一個問題。并且,由于盛放新的紙張,產生 附著在下側紙張上的墨水干燥不均勻,該干燥不均勻將會導致打印質量下降。因此,打印速 度快的打印機,需要利用熱對附著在打印后的紙張上的墨水進行干燥。 例如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技術內容如下。設有干燥部,該干燥部具有用來將附著 在打印后的紙張上的墨水加以干燥的加熱輥、紅外線加熱器及空氣噴嘴,利用加熱輥及紅 外線加熱器加熱紙張的表面來干燥墨水,由空氣噴嘴將空氣吹到由于加熱而升了溫的紙張 表面上,降低溫度。 專利文獻1 :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特開2001-270089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然而,所述現有噴墨打印機,由于僅對傳送中的紙張中與紅外線加熱器相對置的 部分進行墨水干燥,所以為了附著在紙張上的墨水充分干燥,則必須延長紙張與紅外線加 熱器相向的時間。這樣便難以提高紙張的傳送速度,無法提高打印機的處理能力。此乃問 題所在。 本發明鑒于以上各個問題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噴墨打印機,能夠在不降
低紙張的傳送速度的情況下,盡可能確保一個較長的紙張干燥時間。-用以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_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中,使干燥裝置構成為向干燥室內的紙張傳送方向的 下游側吹出干燥風,從該干燥裝置吹出的干燥風經由殼體的排紙口吹出到該殼體外。
具體來說,第一方面的發明以一種噴墨打印機為對象,一邊傳送紙張一邊將墨水從打印頭H噴到該紙張上,以將文字和圖像打印在該紙張上。該噴墨打印機包括殼體,內 裝有所述打印頭且具有用于將所述打印后的紙張排出到外部的排紙口 ,干燥室,設在所述 殼體內比所述打印頭還要靠近紙張傳送方向的下游側的傳送路徑上,與所述排紙口連通, 以及干燥裝置,將用于對附著在所述打印后的紙張上的墨水加以干燥的干燥風吹向所述干 燥室內。所述干燥裝置構成為朝著所述干燥室內的紙張傳送方向的下游側吹出所述干燥 風;從所述干燥裝置吹出的干燥風經所述殼體的排紙口吹向該殼體外。 根據該結構,由于干燥風從干燥裝置朝向干燥室內的紙張傳送方向下游側吹出, 因此與干燥風對著紙張的打印面垂直吹出的情況相比,能夠增長干燥風吹在紙張上的時 間。換言之,干燥風對著紙張打印面垂直吹出時,只有在紙張位于正對著干燥裝置的吹風口 的位置時干燥風才會直接吹在紙張上。但是,象本發明那樣,在干燥風朝向紙張傳送方向下 游側吹出的情況下,即使紙張從與干燥裝置的吹出口相對的位置向著紙張傳送方向下游側 移動,干燥風也會直接吹在紙張上,結果,將能夠確保延長紙張的干燥時間,而能夠高效地 進行干燥。 通過適當地設定從干燥裝置吹出的干燥風的吹出速度,使其原樣地往紙張傳送方 向的下游側流動、經殼體的排紙口吹出殼體外。這樣一來,對正處于通過排紙口排出到殼體 外的排出途中的紙張也能夠使其碰上干燥風,促進干燥,從而能夠確保一個更長的紙張干 燥時間。 由于干燥風向殼體外吹出,能夠抑制熱氣憋在干燥室或殼體內部,也能夠抑制干
燥室內的熱傳導到不耐熱的組件例如使用色帶的背面印字組件等,因此很理想。 第二方面的發明是這樣的,在第一方面的發明中,在所述殼體內的所述排紙口附
近設有將所述打印后的紙張排出到該殼體外的排紙輥,在所述排紙輥上設有通氣部,該通
氣部讓自所述干燥裝置吹向紙張傳送方向下游側的干燥風通向所述排紙口 一側。 就這樣,因為在排紙輥上形成有通氣部,所以干燥風就被通過通氣部可靠地排出
到排紙口一側,排紙輥則不再成為干燥風吹出到殼體外的障礙。因此,即使在排紙口附近配
置排紙輥,也能夠可靠地使從干燥裝置吹出的干燥風吹出到殼體外。 第三方面的發明是這樣的,在第二方面的發明中,所述排紙輥,具有在所述紙張的 寬度方向延伸的輥軸和在該輥軸的軸向上相互留有間隔地配置著的多個輥部,所述通氣部 設在所述多個輥部之間。 就這樣,因為將讓干燥風通過的通氣部設在于排紙輥的輥軸的軸向上相互留有間 隔地配置著的輥部之間,所以能夠用一個簡單的結構構成干燥風順利通過的通氣部。
第四方面的發明是這樣的,在第一方面的發明中,在所述干燥裝置的主體外壁紙 張傳送方向的上游側部分設有隔熱材。 這樣一來,便能夠抑制從干燥裝置的主體外壁所放射的熱被傳遞給配置于紙張傳 送方向上游側的不耐熱的組件例如使用色帶的背面印字組件等。 第五方面的發明是這樣的,在第一方面的發明中,在所述殼體上形成有用來將空 氣吸入該殼體內的吸氣口 ,所述干燥裝置具有經所述吸氣口吸入空氣的吸氣裝置和對已由 該吸氣裝置吸入的空氣進行加熱的加熱裝置,所述干燥裝置構成為將已由該加熱裝置加 熱了的空氣作為所述干燥風吹送向所述干燥室內,所述殼體的吸氣口位于所述排紙口附 近。
就這樣,能夠在從排紙口吹出的干燥風(空氣)被殼體外的空氣冷卻以前,將該干
燥風從吸氣口吸入殼體內部,由加熱裝置對該吸入的空氣加熱,再次作為干燥風吹到干燥
室,因此,加熱所述已吸入的空氣之際的熱效率提高,有利于提高干燥能力。 第六方面的發明是這樣的,在第一方面的發明中,還包括接收并盛放經所述殼體
排紙口所排出的紙張的盛放部,吹向所述殼體外的干燥風吹到盛放在所述盛放部的紙張上。 就這樣,因為紙張被盛放到盛放部以后干燥風也會吹到該紙張上,所以能夠進一 步增長干燥風吹在紙張上的時間。 第七方面的發明是這樣的,在第六方面的發明中,所述盛放部由能夠傳送所述紙 張的傳送帶的一部分構成,在所述傳送帶的紙張傳送方向下游側設有接收并匯集由該傳送 帶傳送的紙張的匯集裝置。 這樣一來,便能夠利用傳送帶將紙張依次傳送到匯集裝置,將紙張匯集在匯集裝 置中。結果,與由接紙盤等構成盛放部的情況相比,在匯集裝置一次就能夠收納很多紙張, 由此能夠減低作業者回收排出后的紙張的次數,提高工作效率。 并且,適當地設定傳送帶傳送紙張的傳送速度,下一張紙張便能夠不重著放在已 經盛放在盛放部內的紙張上,這樣一來,附著在盛放在盛放部的紙張上的墨水尚未干燥的 情況下,也能夠防止該墨水附著到下一張紙張的背面上,并且能夠防止出現墨水干燥不均 勻的不良現象。 第八方面的發明是這樣的,在第七方面的發明中,所述傳送帶被驅動,以在接著所 述盛放部所盛放的紙張經所述殼體排紙口排出的紙張被盛放到該盛放部以前,讓所述盛放 部所盛放的紙張從該盛放部退出。 這樣一來,下一張紙張將不會重著放在已盛放在盛放部內的紙張上。因此,如上所 述,在附著在盛放在盛放部里的紙張上的墨水尚未干燥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該墨水附著 到下一張紙張的背面上,并且能夠防止墨水干燥不均勻;在向匯集裝置傳送紙張的時間段 內,也能夠使附著在該紙張上的墨水干燥。 這里,如果能夠在其次被排出的紙張盛放在該盛放部以前讓已盛放在盛放部的紙 張從該盛放部退出,則優選盡可能延遲傳送帶傳送紙張的傳送速度。這樣一來,便能夠盡可 能確保一個更長的干燥風吹在傳送帶上的紙張上的時間。此外,并非一定要以一定速度持 續驅動傳送帶,也可以這樣,在下一張紙張被排出之際,將盛放部所盛放的紙張一 口氣地傳 送到盛放部外的間斷傳送。 第九方面的發明是這樣的,在第七方面的發明中,所述傳送帶被驅動,以便在將由 該傳送帶傳送的紙張送出給所述匯集裝置之際該紙張的送出速度達到規定速度以上。
這樣一來,借助提高將紙張送向匯集裝置之際的紙張送出速度,即使在傳送帶和 匯集裝置的紙張接收部之間存在縫隙,也能夠避免紙張進入該縫隙內,該匯集裝置能夠可 靠地接收紙張。 第十方面的發明是這樣的,在第一方面的發明中,在所述殼體上形成有用來將空 氣吸入該殼體內的吸氣口 ,所述干燥裝置具有經所述吸氣口吸入空氣的吸氣裝置和對已由 該吸氣裝置吸入的空氣進行加熱的加熱裝置,所述干燥裝置構成為將已由該加熱裝置加 熱了的空氣作為所述干燥風吹送向所述干燥室內,在所述殼體上,除所述排紙口以外還形成有出氣口 ,該出氣口將自所述干燥裝置吹出到所述干燥室內的干燥風的一部分排到該殼 體外,在所述殼體外的所述吸氣口和所述出氣口之間設有將從該出氣口排出的干燥風引入 該吸氣口的循環流路,自所述干燥裝置吹出到所述干燥室內的干燥風的一部分經由所述出 氣口及所述循環流路被引入所述吸氣口 ,剩余的干燥風經所述排紙口吹向殼體外。
這樣一來,便能夠通過出氣口及循環流路將從干燥裝置吹出到干燥室內的干燥風 的一部分引入吸氣口 ,使高溫度干燥風朝著干燥裝置循環。于是,與吸入殼體外的低溫度空 氣并使其升溫的情況相比,能夠在短時間內使已吸入的空氣升溫到所需要的溫度。結果,升 溫所需的熱能就少,能夠效率良好地使干燥風升溫。 第十一方面的發明是這樣的,在第十方面的發明中,所述循環流路由覆蓋所述吸
氣口及所述出氣口且內部具有流通空間的外蓋的該流通空間構成,在所述外蓋形成有機外
空氣引入口,該機外空氣引入口用于將該外蓋外的空氣和所述殼體外的空氣引入所述流通
空間,經由所述機外空氣引入口引入所述外蓋的流通空間的空氣與經由所述出氣口排出的
干燥風在該流通空間混合,該已混合的空氣經由所述吸氣口被吸入所述殼體內。 這樣讓經外蓋的機外空氣引入口引入的空氣和經出氣口排出的干燥風在流通空
間混合,利用干燥裝置將該混合空氣加熱,便能夠將干燥裝置的內部溫度分布的偏差抑制
在一個很小的值上,從而能夠穩定地生成具有所希望的干燥能力的干燥風。 換言之,若在外蓋不設置機外空氣引入口,而只用干燥裝置加熱從出氣口排出的
干燥風,那么,為獲得所需要的干燥能力的升溫時間,就會因為該干燥風的溫度高而縮短,
但是卻會在干燥裝置內產生溫度分布偏差,即僅有特定某處的溫度會變高。如果在該狀態
下將干燥風吹出到干燥室內,紙張的干燥狀態就變得不均勻,可能會產生干燥不均勻。但
是,如果象本發明那樣,讓干燥風和機外空氣在流通空間進行混合,空氣在干燥裝置內的擴
散性就會提高,干燥裝置內將難以產生溫度分布偏差。結果,能夠容易且穩定地生成具有所
希望的干燥能力的干燥風。 第十二方面的發明是這樣的,在第十一方面的發明中,所述外蓋設在比所述殼體 的排紙口還往上的上方位置,經由所述排紙口吹向殼體外的干燥風,有一部分經所述機外 空氣引入口被引入所述流通空間。 這樣將外蓋設在比殼體排紙口還要靠上的上方位置,便能夠很容易地將經排紙口 被吹出到殼體外的干燥風的一部分引入到流通空間。換言之,如果事先將機外空氣引入口 形成在例如外蓋的下表面或排紙口附近的部分,則經排紙口被吹向殼體外的干燥風的一部 分就會自然上升,從機外空氣引入口進入流通空間。并且,由于從排紙口吹出的干燥風的溫 度變得比從出氣口排出的干燥風的溫度低,因此經由與從出氣口排出的干燥風混合,便難 以在干燥裝置內產生溫度分布的偏差。另一方面,因為從排紙口吹出的干燥風高于機外空 氣溫度,所以能夠更有效地生成具有所希望的干燥能力的干燥風。 通過使外蓋的下表面與紙張相對置,則能夠讓朝向上側的干燥風在外蓋的下表面 反射而變成朝下,從而讓更多的干燥風吹到紙張的表面上。因此,能夠避免出現干燥風擴 散,而無法充分吹到紙張上的不良現象,有利于促進紙張干燥。 第十三方面的發明是這樣的,在第十二方面的發明中,所述外蓋的機外空氣引入 口,位于與該外蓋的下表面離所述殼體的排紙口遠的部分上。 這樣一來,便能夠讓盡可能多的干燥風吹在紙張的表面上,并容易從機外空氣引入口將干燥風引入到流通空間。 第十四方面的發明是這樣的,在第十二方面的發明中,在所述殼體內所述排紙口 附近的部分,裝設有具有上輥和與該上輥對置的下輥的壓緊型排紙輥;所述排紙輥朝著水 平方向的斜上方送出所述紙張。 這樣一來,便能夠盡可能地縮小外蓋的下表面和紙張表面之間的縫隙,促進紙張 干燥。 換言之,從排紙口被排出的紙張,通常沿水平方向被送出,而盛放到配置在其下側 的接紙盤等盛放部。此時,紙張前端部有向下方垂下來的傾向。特別是,在該紙張是巻成巻 筒狀的筒紙的情況時,由于紙張向上方巻成凸狀,因此該傾向更加明顯。因此有可能出現以 下現象,外蓋下表面和紙張面之間的縫隙變大,從排紙口排出的干燥風容易擴散,紙張的干 燥不夠完全、充分。然而,如果象本發明那樣,輥朝著水平方向的斜上方送出紙張,則即使是 紙張的前端部向下方下垂的狀態,也能夠縮小外蓋的下表面與紙張表面之間的縫隙,從而 能夠抑制干燥風擴散,使更多的干燥風吹在紙張的表面上。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噴墨打印機,干燥裝置構成為朝向干燥室內的紙張傳送方向下游側 吹出干燥風,從該干燥裝置吹出的干燥風經殼體的排紙口吹出到該殼體外,由此便能夠增 長干燥風吹在紙張上的時間。結果,即使不降低紙張的傳送速度,也能夠盡可能地確保一個 較長的紙張干燥時間。
圖1是一立體圖,示出了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噴墨打印機的外觀。 圖2是一立體圖,示出了噴墨打印機的殼體內部的結構。 圖3是一俯視圖,示出了噴墨打印機的殼體內部的結構。 圖4是一主視圖,示出了噴墨打印機的殼體內部的結構。 圖5是一左側視圖,示出了噴墨打印機的殼體內部的結構。 圖6是一后視圖,示出了噴墨打印機的殼體內部的結構。 圖7是一表示所述噴墨打印機的打印紙傳送路徑的從殼體左側看到的概略圖。
圖8是一示出了所述噴墨打印機殼體內部所設的干燥組件的構成的從殼體左側 看到的放大剖視圖。 圖9是一表示在所述噴墨打印機的殼體內排紙口附近設置的上游側及下游側排 紙輥的結構的俯視圖。 圖10是一表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噴墨打印機的外觀的立體圖。
圖11是一表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噴墨打印機的外觀的俯視圖。
圖12是一表示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噴墨打印機的相當于圖8的圖。
圖13是一表示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噴墨打印機排紙口周邊的殼體以外的結構 的立體圖。 圖14是一表示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噴墨打印機的外蓋的構成的立體圖。
圖15是一表示在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噴墨打印機中從排紙口排出的巻紙前端 部的下垂狀態的概略側視圖。
圖16是一表示改變了上輥及下輥的相對位置時的狀態的相當于圖15的圖。-符號說明- A 噴墨打印機 H 打印頭 PI 單張紙 P2 巻紙 R 盛放部 W 干燥風 5 接紙盤(盛放部) 6 殼體 46下游側排紙輥 46a上輥 46b下輥 47 排紙口 48 吸氣口 49 出氣口 55 輥軸 56 輥部 57 通氣部 70 外蓋 71 干燥室 72干燥裝置 73吸氣風扇(吸氣裝置) 74加熱器(加熱裝置) 77 隔熱材 78干燥裝置主體部 79 機外空氣吸氣口 80 流通空間(循環流路) 100 傳送組件 101 傳送帶 110匯集組件(匯集裝置)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考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以下各優選實施方式,僅僅 是從本質上描述本發明的示例而已,并沒有限制本發明、本發明的適用對象及其用途的意圖。(第一實施方式) 圖1示出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噴墨打印機A的外觀,圖2到圖7示出了 噴墨打印機A的內部結構。該噴墨打印機A用在照片打印系統中。例如,該噴墨打印機A的工作情況如下所述。自取得文字和圖像數據并進行了必要的修正處理等的受理模塊經由 通信電纜傳送來文字和圖像數據,根據該傳送來的文字和圖像數據在打印紙張Pl、 P2上進 行打印。該噴墨打印機A能夠執行自動打印和手放紙張打印。自動打印時,抽出已被巻成 圓筒狀的長長的打印紙張P2的一端,在該打印紙張P2(以下稱其為巻紙P2)的打印面上進 行打印;在手放的紙張上進行打印時,在事先已被切成規定尺寸的片狀打印紙張Pl(以下 稱其為單張紙P1)的打印面(相當于打印面)上進行打印。 此外,在下述說明中,在無需特別區分是巻紙P2還是單張紙P1的時候,將該巻紙 P2和單張紙P1都說成是打印紙張P1、 P2。打印面意味著要被打印的面,在將單張紙P1放 入手動放紙盤81 (參考圖7)里時便決定了單張紙Pl的打印面是哪一個面。具體而言,當 將單張紙P1放入手動放紙盤81時,朝上的那一個面就是打印面。巻紙P2的打印面,是當 該巻紙P2處于已巻成圓筒狀的狀態時朝徑向外側的面。
-整體結構- 如圖7所示,所述噴墨打印機A包括打印機主體部90和手動放紙盤81,人們用 手將所述單張紙Pl放入該手動放紙盤81后,再從手動放紙盤81將單張紙Pl供給打印機 主體部90。所述打印機主體部90包括殼體6、巻紙收納部1 (收納室)、打印部2(參考圖 2和圖7)、貯墨部3 (參考圖1到圖6)以及輥組件200。該巻紙收納部1設在該殼體6的下 部,被分隔成室狀,收納有打印面朝向外側且已巻成圓筒狀的巻紙P2 ;打印部2設在殼體6 的上部(巻紙收納部1的上側),根據文字和圖像數據在從所述手動放紙盤81供來的單張 紙Pl的打印面或者從該巻紙收納部1抽出的巻紙P2的打印面上進行打印;貯墨部3在殼 體6的下部位于巻紙收納部1的左右兩側,貯存供給所述打印部2的墨水;輥組件200,設 在能夠自由打開、合上地安裝在殼體6上的門部件95的上部,當該門部件95處于合上狀態 的時候,將放在所述手動放紙盤81中的單張紙Pl傳送給打印部2。 在所述殼體6的上部,更具體地講,在相對所述打印部2而言的紙張傳送方向的下 游側(圖8中右側),設置有轉刀41、背面打印組件4、干燥組件U6以及上游側排紙輥45和 下游側排紙輥46。轉刀41用以切斷打印后的巻紙P2。背面打印組件4用以將編號打印在 打印后的打印紙張P1、 P2的背面。干燥組件U6使附著在已在打印部2完成了打印的打印 紙張P1、P2上的墨水干燥。上游側排紙輥45和下游側排紙輥46將已在打印部2完成打印 的打印紙張P1、 P2進一步往下游側傳送,并向殼體6外排出打印紙張P1、 P2。在該下游側 排紙輥46的紙張傳送方向的下游側,設有從殼體6的前側面向外側突出的接紙盤5(盛放 部)。該接紙盤5,接住并載放好利用上游側排紙輥45和下游側排紙輥46從殼體6的排紙 口 47(參照圖8)排向殼體6外的打印紙張P1、P2。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殼體6中,接紙盤5—側(圖3中所記載的排紙側)稱為殼體 前側,手動放紙盤81 —側(圖3中所記載的供紙側)稱為殼體后側,從殼體前側看去的左 側稱為殼體左側,右側稱為殼體右側。因此,圖7的左右方向就是殼體的前后方向,圖7的 與紙張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就是殼體左右方向。該殼體左右方向,與已被放入所述手動放紙 盤81中且被傳送的單張紙P1的寬度方向以及收納在巻紙收納部1內且被傳送的巻紙P2 的寬度方向一致。 所述打印部2包括將墨噴到打印紙張P1、P2上來形成文字和圖像的打印頭H(參 考圖2-圖4、圖7)。該打印頭H構成為,能夠沿著軌道30移動,該軌道30在與打印紙張
10Pl、 P2的寬度方向(殼體左右方向) 一致的主掃描方向X(參考圖3)上延伸。具體而言, 如圖2及圖3所示,驅動馬達32的旋轉力經由滑輪傳遞給驅動帶31,打印頭H根據驅動帶 31的旋轉量在主掃描方向X上移動。 打印頭H具有兩個頭組件38 (參考圖7),該兩個頭組件38排列在與主掃描方向X 垂直的方向,亦即與打印紙張P1、P2的移動方向(殼體前后方向) 一致的副操作方向Y(參 考圖3)上,從設在這兩個頭組件38上的噴墨嘴(省略圖示)噴出墨,便能夠將規定的文字 和圖像(自所述受理模塊經由通信電纜傳送來的文字和圖像數據的文字和圖像)打印在打 印紙張P1、P2上。 所述貯墨部3包括分別布置在噴墨打印機A的左側與右側的箱狀殼體61 (參考圖 4),箱狀殼體61中共收納有7個各自封入有不同色相的墨水的墨盒62,墨盒62相對于箱狀 殼體61裝卸自由(圖4中左側有3個墨盒,右側有4個墨盒)。因此,將將正在使用或者墨 已經用完的墨盒從箱狀殼體61上取下來,再將新墨盒裝到箱狀殼體61上,就能夠實現新舊 墨盒的更換。此外,這些墨盒62中分別封入有黃色(Y)、洋紅(M)、藍綠色(C)、黑色(K)、紅 色(R)、紫色(V)以及明亮色(CL :透明)這幾種墨水。 在所述殼體6內的殼體左側且所述貯墨部3與打印部2之間的高度位置設有副箱 52(參考圖4與圖5),用以暫時地貯存從墨盒62供來的墨水。這些副箱52與所述打印部 2的打印頭H相連,副箱52內的墨水借助從該打印頭H的噴墨嘴噴墨之際所產生的負壓供 給打印頭H。-紙張傳送機構- 圖7所示,在噴墨打印機A中設有紙張傳送機構,從巻紙收放部1將巻紙P2抽出, 沿著規定的傳送路徑傳送該巻紙P2。為構成所述傳送路徑,該紙張傳送機構從供給巻紙P2 的供紙組件U1開始依序包括供紙組件U1、打印組件U2、切刀組件U3、干燥組件U6以及排 紙組件U4。文字和圖像數據會打印在位于設在打印部2的打印組件U2的傳送路徑上的打 印紙張P1、P2的打印面上。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除了從所述供給組件Ul將巻紙P2供給打印組件U2以外, 還包括構成為能夠從所述手動供紙盤81引入單張紙P1并傳送給打印部2的手動供紙組件 U5。 所述紙張傳送機構,在對巻紙P2進行打印的時候,利用供紙組件Ul將已放在巻紙 收納部1的巻紙P2傳送供給打印組件U2 (打印部2),再一邊由打印組件U2傳送供來的巻 紙P2,一邊由打印頭H進行文字和圖像數據的打印。這以后,將已完成打印的巻紙P2傳送 給切刀組件U3,由該切刀組件U3將巻紙P2切割為規定的文字和圖像尺寸;由干燥組件U6 將附著在巻紙P2上的墨水干燥后,再由排紙組件U4送給接紙盤5。 所述紙張傳送機構,在對單張紙Pl進行打印的時候,利用手動供紙組件U5將已放 入手動放紙盤81中的單張紙Pl傳送給打印組件U2 (打印部2),以后的工作情況與所述巻 紙P2—樣。單張紙P1的時候,通常不需要由切刀組件U3進行切斷工作。
所述手動供紙組件U5包括用以將單張紙Pl引入打印部2的輥組件200。該輥組 件200包括主動輥202和從動輥201 。手動供紙組件5,借助所述主動輥201的旋轉驅動將 單張紙Pl從手動放紙盤81引入打印機主體部90內。 所述供紙組件Ul包括巻芯輥21、寬度限制輥22、后述的堵塞輥23、傳送驅動輥24以及2個壓緊輥25。該巻芯輥21在巻紙收納部1內將巻紙P2巻成圓筒狀并加以收納;該寬度限制輥22用來決定從該巻芯輥21抽出的巻紙P2在寬度方向上的位置;該傳送驅動輥2在未圖示的電動馬達的驅動下轉動以傳送巻紙P2 ;該2個壓緊輥25與該傳送驅動輥24相向而設且壓緊在傳送驅動輥24上,以便將巻紙P2夾在該2個壓緊輥25和傳送驅動輥24之間。 所述供紙組件Ul構成為,在傳送驅動輥24的旋轉驅動下,將巻紙P2從巻紙收納部l抽出并向打印部2—側傳送。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設置了寬度限制輥22,但不僅如此,還可以設置用以限制寬度的導板來代替它。 所述堵塞輥23是為確保巻紙收納部1內的氣密性,使巻紙收納部l內不會陷入低濕度狀態而設的。也就是說,需要在通過隔離而形成的巻紙收納部1的壁的一部分上形成紙張引出開口部9,來將巻紙P2引導到殼體6內部的巻紙收納部1的外側(也就是說,打印部2—側)。在該紙張引出開口部9開放的狀態下,無法確保巻紙收納部1的氣密性。因此,在該紙張引出開口部9設置了堵塞輥23,保證巻紙P2能夠通過地堵住紙張引出開口部9。 所述堵塞輥23,至少其外周部由海綿材料等起泡材料、橡膠材料那樣的能夠進行彈性變形的材料制成。所述堵塞輥23,在已朝著徑向內側彈性變形的狀態下與通過紙張引出開口部9的巻紙P2接觸而從動旋轉。此時,巻紙P2被推壓到夾著紙張傳送路徑設在堵塞輥23的相反一側的導向部件10上(該推壓力相當小)。這樣一來,便能夠確保巻紙收納部1內的氣密性,并且巻紙P2能夠幾乎不受堵塞輥23的阻力的影響地通過紙張引出開口部9。 此外,所述堵塞輥23還可以構成為,作積極地將巻紙P2送出或者將巻紙P2積極地巻回來的驅動輥用。只要能夠利用未圖示的電磁離合器等將傳送驅動輥24的旋轉驅動力傳遞給堵塞輥23,則不不需要另外設置電動馬達,這將有利于裝置的省空間化和低成本化。 另一方面,在紙張弓|出開口部9不存在巻紙P2的狀態下,堵塞輥23與所述導向部件10接觸,此時,也確保了巻紙收納部1內的氣密性。在這樣確保了氣密性的巻紙收納部1中設置內部裝有水且上部開口的的容器13,該容器13內的水汽化為水蒸氣后,巻紙收納部1內部即被有效加濕。 這樣一來,即使是噴墨打印機A本身長時間地置于低濕度下的狀態,巻紙收納部1內也被維持在適當的濕度(相對濕度在30-75 %這一范圍內,優先40-60% )上,因此能夠防止巻紙P2巻曲,即巻紙P2的寬度方向中央部相對于寬度方向兩端部朝著打印面一側突出。 所述傳送驅動輥24構成為在未圖示的電動馬達的作用下,能夠進行正向旋轉和逆向旋轉。在正向旋轉下,從巻紙收納部1將巻紙P2抽出,并朝著打印部2—側傳送;在反向旋轉下,讓該巻紙P2朝著巻紙收納部1內返回。 就這樣,使得噴墨打印機A能夠完成以下動作,即在由打印部2的下游側的切刀組件U3將巻紙P2的已打印完畢的部分切成規定的尺寸,讓該切斷后的長巻狀巻紙P2返回到上游側,從該巻紙P2的一開始的部分進行打印;或能夠讓切斷后的巻紙P2先返回到巻紙收納部l內放好,再從手動供紙組件U5將單張紙P1供向打印部2并進行打印。而且,在將巻
12紙P2換成新巻紙之際,也能夠讓已被抽出到巻紙收納部1外的巻紙P2返回巻紙收納部1內。 所述打印組件U2包括紙張保持部D(參考圖2、圖3以及圖7)和壓緊型打印傳送輥33。該紙張保持部D將打印紙張P1、 P2吸引并保持在能夠由所述打印頭H進行打印的位置上,該打印傳送輥33設置在該紙張保持部D的下游側。此外,供紙組件U1的傳送驅動輥24和壓緊輥25也兼用在打印組件U2上,所起的作用是在打印組件U2傳送打印紙張Pl、P2。 所述紙張保持部D包括印字壓板34和風扇35(參考圖7)。印字壓板34具有口開在表面(上表面)上的吸引用孔34a(參考圖3);風扇35經由吸引用孔34a吸引由所述供紙組件Ul供到該印字壓板34上的打印紙張Pl、 P2,來將打印紙張Pl、 P2吸引到并保持在印字壓板34的表面上。所述印字壓板34由板狀部件構成,在該印字壓板34的背面(下表面) 一側設置有與該印字壓板34 —起形成空間的箱體36,在該箱體36的下側設置有所述風扇35。吸引用孔34a貫穿印字壓板34的厚度方向,與箱體36內的空間連通,該空間經由設在箱體36下部的開口與風扇35的吸氣口連通,借助風扇35的工作經由吸引用孔34a在印字壓板34的表面一側產生負壓,打印紙張Pl、 P2因此而被吸引并保持在印字壓板34的表面上。 在印字壓板34上設有泄墨接收部37(參考圖3)和帽部(未示)。泄墨接收部37,為防止打印時墨水粘度增大,而接收從打印頭H的頭組件38的噴墨嘴噴出的少量墨水;帽部,設在非打印時打印頭H的等待打印的位置上,為防止墨水粘度增大,將從該打印頭H的頭組件38的噴墨嘴覆蓋好。 所述泄墨接收部37包括形成在印字壓板34上的開口部37a(參考圖3)和設在該印字壓板34中的泄墨接收部37下側且形成與該開口部37a連通的空間的箱體(未示)。該箱狀殼體與設在噴墨打印機A的殼體前側下部的廢液箱7 (參考圖2、圖4以及圖7)相連通。能夠吸收墨的海綿狀的吸墨材37b設在所述開口部37a,浸染在該吸墨材37b內的墨水也能夠儲存在位于泄墨接收部37下側的所述箱體的空間內。這樣一來,便是朝著泄墨接收部37的開口部37a噴出的墨水儲存在所述箱體的空間內以后,再被引導到廢液箱7內。
對所述帽部沒有圖示,但是,在該帽部的結構下,當帽部將打印頭H的下表面覆蓋起來時,便會形成內部已成負壓的空間,微量墨水就被從所述噴墨嘴中吸出到該空間內。由此就能夠防止發生墨水的粘度在該噴墨嘴增大而難以噴出等不良現象。
如上所述,所述打印頭H中,在底面(與印字壓板34相向的面)的副掃描方向Y上,設有多個噴墨嘴的頭組件38排成兩排,但是頭組件38并不非一定要排成兩排,排成一排、三排以上都可以。 所述兩個頭組件38結構相同,每個頭組件38都是由用以將設在主掃描方向X上的所述各種顏色的墨水噴出的七個噴嘴陣列構成的。在各個噴嘴陣列中,所述噴墨嘴在副掃描方向Y上排成列狀。這樣一來,單純的一個頭組件38就能夠形成彩色文字和圖像。打印紙張P1、P2,是利用所述傳送驅動輥24以一定的單位傳送量間斷地(脈沖狀地)沿著副掃描方向Y傳送,在進行該間斷傳送的過程中打印紙張P1、P2停下來時,打印頭H便在主掃描方向X進行一次掃描( 一個去動作或者是一個返動作),在進行該掃描時,在主掃描方向X的各個位置上,墨水從各個頭組件38的各種顏色的噴墨嘴中同時噴到打印紙張P1、P2的打印面上。也就是說,打印頭H完成一次掃描后,打印紙張P1、P2就被傳送一個單位傳送量那么多,以后,打印頭H再完成一次掃描,打印紙張P1、P2再被傳送一個單位傳送量,這樣重復地進行所述動作,所希望的文字和圖像就被打印出來了。這里,該實施方式中的將墨水噴向打印頭H的結構采用的是一般的壓電式結構,即充填有墨水的壓力室內的容積在壓電元件的作用下發生變化,墨水因此而被便從與壓力室連通的噴墨嘴中噴出。
所述切刀組件U3包括轉刀41。在該結構下,一邊讓該轉刀41旋轉,一邊讓該轉刀41在打印紙張P1、P2的長度方向的規定位置沿寬度方向移動,來將該打印紙張P1、P2切成規定的尺寸(長度)。在所述轉刀41的下方,設有將切斷打印紙張P1、P2時所產生的切屑回收起來的切屑回收箱65。工作人員握住把手66,將該切屑回收箱65朝著殼體前側一移,就能夠把該切屑回收箱65取到殼體6的外部,也就能夠將切屑回收箱65內所收納的切屑倒掉。此外,切屑回收箱65的殼體前側面由透明的塑料材料形成,能夠用肉眼來確認切屑的收納裝置。 切刀組件U3,利用壓緊型傳送輥43將打印紙張P1、P2傳送給排紙組件U4。此外,在切刀組件U3和排紙組件U4之間設置有背面打印組件4,在該背面打印組件4中,通過該部分的打印紙張P1、P2的背面(下表面)被打印上編號等。 所述排紙組件U4具有兩組壓緊型上游側排紙輥45和下游側排紙輥46,用來傳送打印后的打印紙張Pl、 P2并將它們排到接紙盤5去。該下游側排紙滾筒46設在殼體6內的排紙口 47附近。 如圖8所示,所述上游側和下游側排紙輥45、46是壓緊型輥,包括將打印紙張Pl、P2的打印面壓緊的上輥45a、46a以及分別與上輥45a、46a對置將打印紙張Pl、 P2的背面壓緊的下輥45b、46b。 如圖9所示,所述上輥45a、46a及下輥45b、46b分別輥軸55和多個輥部56構成,輥軸55在打印紙張P1、P2的寬度方向上延伸,輥部56相互保持有間隔地設在該輥軸55的軸向上。在下游側排紙輥46的上輥46a和下輥46b的相鄰接的輥部56之間的部分的直徑小于該輥部56的直徑,構成從后述的干燥裝置72吹出來的干燥風W(參考圖8及圖9)通向殼體6的排紙口一側的通氣部57。 在所述排紙組件U4的兩組壓緊型排紙輥45、46之間設有干燥組件U6。如圖8所示,該干燥組件U6包括干燥室71和干燥裝置72。該干燥室71設在比殼體6內的所述打印頭H還位于紙張傳送方向的下游側的紙張傳送路徑上;該干燥裝置72將用以使附著在打印后的打印紙張P1、P2上的墨水干燥的干燥風W吹向干燥室71內。所述干燥室71由夾著位于排紙輥45、46之間的打印紙張Pl、 P2對置的的上側隔壁71a和下側隔壁71b劃分而成,與所述排紙口 47連通。 所述干燥裝置72包括主體部78、吸氣風扇73(吸氣裝置)、集塵濾塵器83、加熱器74、排氣噴嘴部75以及安全熱敏器76。主體部78內部設有空氣通路78a ;吸氣風扇73設在殼體6上的吸氣口 48將空氣從殼體6外吸入殼體6內,并將該空氣引入所述主體部78內;集塵濾塵器83,設在吸氣口 48和吸氣風扇73之間,阻止空氣中的塵埃被引入主體部72內;加熱器74,設在所述主體部78(空氣通路78a)內,對由吸氣風扇73引入主體部78內的空氣進行加熱;排氣噴嘴部75設在主體部78的下端部(位于干燥室71的紙張傳送方向的上游側部分),口朝向下側且紙張傳送方向的下游側開;安全熱敏器76,設在所述主體部78內,檢測主體部78內的溫度使加熱器74緊急停止。所述吸氣口 48朝著殼體6的前側面所述出氣口 47的上側附近開放。 所述吸氣風扇73,所述吸氣風扇73,在殼體左右方向上以規定間隔配置有多個個(參照顯示后述第三實施方式的噴墨打印機A的排紙口 47周邊之圖13)。并且,干燥裝置72,以加熱器74加熱由吸氣風扇73吸入到主體部78內部的空氣,將此加熱器74加熱的空氣經由排氣噴嘴部75作為所述干燥風W吹出到干燥室71內部。經由此排氣噴嘴部75的開口方向,干燥風W將朝向干燥室71內部的紙張傳送方向下游側來吹出。
并且,在干燥裝置72的主體部78外壁的紙張傳送方向上游側部分,在該部分整體設有隔熱材77。經由設置此一隔熱材77,能夠抑制從干燥裝置72的主體部78外壁所放射
的熱傳導至配置在紙張傳送方向上游側的不耐熱之組件、例如使用色帶的背面印字組件4等。 從所述干燥裝置72的排氣噴嘴部75朝向紙張傳送方向下游側吹出的干燥風W,如圖9所示,通過下游側排紙輥46的通氣部57經由排紙口 47吹出到殼體6外部。如此地使得干燥風W從排紙口 47吹出到殼體6外部來設定從排氣噴嘴部75的吹出速度。
本實施方式中,使得吹出到殼體6外部的干燥風W將會吹碰到接紙盤5所盛放的打印紙張P1、P2。換言之,雖然吹出到殼體6外部的干燥風W會上下擴散,但是不久朝向下側的干燥風W將會吹碰接紙盤5所盛放的打印紙張Pl、 P2。另一方面,吹出到殼體6外部的干燥風W中朝向上側的干燥風W,從設在排紙口 47附近的吸氣口 48被引入到殼體6內部的干燥裝置72的主體部78內部。從吸氣口 48引入到主體部78內的空氣中也包含在殼體6外部的干燥風W以外的冷空氣(機外空氣)。 并且,也可以在殼體6的排紙口 47的上側部分設置讓干燥風W反射的反射部件,使得吹出到殼體6外部的干燥風W中朝向上側的干燥風W也朝向下側(換言之朝向接紙盤5所盛放的打印紙張P1、P2 —側)。并且,也可以使得接紙盤5設定為隨著偏離殼體6傾向上側或是將排紙口 47的開口方向設定成朝斜下側,以使得接紙盤5所盛放的打印紙張P1、P2吹碰到更多的干燥風W。 但是直到打印紙張P1、P2被盛放于接紙盤5為止,若是該打印紙張P1、P2上的墨水已經干燥,則吹出到殼體6外部的干燥風W并不一定非得吹碰到接紙盤5盛放的打印紙張P1、P2。 由于經由設置如上所述的干燥組件U6使得干燥風W朝向紙張傳送方向下游側吹出,因此能夠增長在干燥室71內干燥風吹碰打印紙張Pl、 P2的時間,促進打印頭H噴出到打印紙張P1、P2的墨水之干燥。 并且,由于能使干燥風W經由排紙輥46的通氣部57及殼體6的排紙口 47吹出到殼體6外部,也能夠使得通過排紙口 47排出殼體6外部途中的打印紙張P1、P2與干燥風W吹碰而促進其干燥。 進而,由于從排紙口 47吹出到殼體6外部的干燥風W將吹碰到接紙盤5所盛放的打印紙張Pl、 P2,而能夠更為增長干燥風W吹碰打印紙張Pl、 P2的時間。
并且,使在吹出干燥風W的排紙口 47上方附近形成用來將空氣吸入干燥裝置72的吸氣口48,由于能夠將從排紙口47吹出的干燥風(空氣)在被殼體6外部的空氣冷卻以前從吸氣口 48來引入到殼體6內部的干燥裝置72的主體部78的內部,因此對于提高將引入的空氣以加熱器74加熱時的熱效率、提高干燥能力上是有利的。
-供墨系統- 如圖5所示,所述噴墨打印機A的供墨系統構成為經由電磁閥50和供墨管路51將位于噴墨打印機A的左右方向兩側的貯墨部3的墨盒62內的墨供向副墨盒52,再將該副墨盒52里的墨水經由軟管53送出給打印頭H。 墨水在利用加壓(未圖示)供到墨盒62內的加壓空氣的作用下從所述墨盒62送出到副墨盒52中。另一方面,墨水利用在從打印頭H的噴嘴中噴出墨之際壓力室內所產生的負壓從該副箱52流到打印頭H。 所述副墨盒52由樹脂板等柔軟的材料制成袋狀,對應于色相不同的7種墨有7個所述副墨盒52。該7個副墨盒52安裝在該打印頭H的規定高度位置上,以便在適當的壓力下將墨水供給所述打印頭H。 如上所述,墨盒62的墨水先在副箱52內貯存一下后,再從副箱52供向打印頭H。因此,不中斷打印就能夠更換墨盒62。而且,因為所述副箱52還起壓力緩沖器的作用,所以能夠防止在所述墨盒62中產生的壓力變化直接傳遞給所述打印頭H,從而能夠防止過大的壓力作用在打印頭H上,而發生漏墨等現象。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噴墨打印機A,干燥組件U6的干燥裝置72朝向干燥室71內的紙張傳送方向的下游側吹出干燥風W,因此能夠增長在干燥室71內部干燥風W吹到打印后的打印紙張P1、P2上的時間。并且,由于干燥風W經由殼體6的排紙口 47吹出到該殼體6夕卜,因此干燥風W也會吹在正處于從排紙口 47排出途中的打印紙張P1、P2上,而能夠更有效率地進行干燥。結果,即使不降低打印紙張P1、P2的傳送速度,當打印紙張P1、P2被盛放在接紙盤5上時,打印紙張P1、P2上的墨水也已經干燥了。因此,即使在該打印紙張P1、P2上重疊地盛放了下一張從排紙口 47排出的打印紙張P1、P2,也不會出現打印文字和圖像顏色不均勻、墨水附著等問題。
(第二實施方式) 圖10及圖11示出了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噴墨打印機A。與所述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于設有傳送組件100及匯集組件110來取代接紙盤5。
該噴墨打印機A具有打印機主體部90 、設在打印機主體部90殼體前側的傳送組件100以及設在傳送組件100殼體右側的匯集組件110 (匯集裝置)。 此外,打印機主體部90,與所述第一實施方式中所說明的結構相同,干燥組件U6的干燥裝置72朝向干燥室71內部的紙張傳送方向下游側吹出該干燥風W,干燥風W經排紙口 47吹出。 所述傳送組件100是取代所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接紙盤5所設,接收并盛放從打印機主體部90的殼體6的排紙口 47排出的打印紙張P1、P2。傳送組件100還具有將所盛放的打印紙張P1、P2帶式傳送給設有匯集組件110 —側(殼體右側)的傳送帶101以及驅動該傳送帶101的驅動輥102。 將所述傳送帶101的一部分即傳送帶101的排紙口 47的下側部分定為接收并盛放從排紙口 47排出的打印紙張P1、P2的盛放部R。與所述第一實施方式一樣,使從排紙口47吹出的干燥風W吹在該盛放部R所盛放的打印紙張Pl、 P2上。 傳送帶101被驅動,保證所述盛放部R所盛放的打印紙張Pl、 P2在接著該打印紙張Pl、 P2從所述排紙口 47排出的打印紙張Pl、 P2被盛放在該盛放部R以前從該盛放部R退出去。這樣,打印紙張P1、P2便不會在傳送帶101上互相重疊。因此,在附著在盛放在盛放部R里的打印紙張P1、P2上的墨水尚未干燥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該墨水附著到下一張打印紙張P1、P2的背面上,并且能夠防止出現墨水干燥不均勻的不良現象。并且,在將打印紙張Pl、 P2傳送到匯集組件110的那段時間內,也能夠使附著在該打印紙張Pl、 P2上的墨水干燥。 優選以下述傳送速度驅動所述傳送帶IOI,該傳送速度為當已盛放的打印紙張Pl、 P2從盛放部R完全退出起算起的很短的時間(在傳送帶101上與下一張打印紙張Pl、P2之間僅留出一微小間隙所相當的時間)過后,排出下一張打印紙張P1、P2。這樣盡可能減慢傳送帶101的傳送速度,便確保了干燥風W吹在傳送帶101上的打印紙張P1、 P2上的時間較長。不過,在以一定速度持續驅動傳送帶101的情況下,也可以采用以下做法,即如后所述,考慮上將向匯集組件110傳送打印紙張P1、P2的紙張送出速度,使打印紙張P1、P2的傳送速度在規定速度以上。 并且,也可以不是以一定速度來持續驅動傳送帶IOI,而是間斷傳送,即在排出下一張打印紙張P1、P2之際,將所盛放的打印紙張P1、P2 —下子傳送給盛放部R外。
所述匯集組件110是,配置在傳送帶101的紙張傳送方向下游側,接收并匯集從傳送組件100傳送來的打印紙張P1、P2的部件。該匯集組件110具有匯集主體部111、匯集板112以及匯集帶113,匯集板112接收從設在匯集主體部111內部的傳送組件100所傳送來的打印紙張P1、 P2,匯集帶113以傳送帶方式將互相留有間隔地配置的多個匯集板112傳送到殼體后側。 在位于傳送帶101紙張傳送方向下游側的接收位置上,所述匯集板112匯集板表面水平且與傳送帶101的皮帶面大致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匯集板112以上述狀態等待工作,接收從傳送帶101送出的打印紙張P1、P2。并且,在位于接收位置的匯集板112匯集了打印訂單所要求的規定打印張數的打印紙張P1、 P2以后,在傳送下一個訂單的打印紙張P1、 P2以前,由匯集帶113將其傳送到殼體后側。借助該傳送,被保持為水平的匯集板112的板面就在由匯集帶113進行傳送的傳送途中向上立起來,起到了按照每一份訂單分隔打印紙張P1、P2的分隔板的作用。 這里,優選,所述傳送帶101被驅動,保證在從該傳送帶101將打印紙張Pl、 P2送向位于匯集組件110(位于接收位置的匯集板112)之際,該打印紙張P1、P2的送出速度(亦即,紙張傳送速度)達到規定速度以上。換言之,由于傳送帶101和匯集板112存在縫隙,因此當所述送出速度太慢時,打印紙張P1、P2邊端有可能進入該間隙,導致位于接收位置的匯集板112無法可靠地接收打印紙張Pl、 P2。這里,將所述送出速度控制在匯集板112能夠穩定地接收打印紙張P1、 P2的速度以上,以便該匯集板112能夠可靠地接收打印紙張P1、P2。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噴墨打印機A,采用以下做法,即,將從排紙口 47排出的打印紙張P1、P2盛放在傳送組件100的傳送帶101的盛放部R,讓在該盛放部R所盛放的打印紙張P1、P2在下一張要排出的打印紙張P1、P2盛放在盛放部R以前從盛放部R退出去。因此,能夠使從排紙口 47吹出的干燥風W長時間地吹在傳送帶101上的打印紙張P1、P2上,并且能夠使打印紙張P1、P2不互相重疊,能夠高效地使打印紙張Pl、P2干燥。(第三實施方式) 圖12 圖14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該第三實施方式的具體情況如下。積極地將從干燥裝置72吹向干燥室71內的干燥風W的一部分引入吸氣口 48(本第三實施方式中,吸氣口 48形成在作為殼體6—部分發揮作用、收納有吸氣風扇73的收納箱)。除了這一點之外,結構上其它地方都和所述第一實施方式一樣。以下,說明與所述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地方。 本第三實施方式中,在殼體6的前側面所述排紙口 47的上側部分上形成有將從干燥裝置72吹向干燥室71內部的干燥風W的一部分排出到殼體6外的多個出氣口 49。此外,在上側分隔壁71a的殼體前側部分上,為了將所述干燥風W的一部分引入出氣口 49而形成有多個通風口 71c。 在殼體6外的所述吸氣口 48和所述出氣口 49之間設有將從該出氣口 49排出的干燥風W引入該吸氣口 48的循環流路。該循環流路由將所述吸氣口 48及所述出氣口 49覆蓋起來且在內部具有流通空間80的外蓋70的該流通空間80構成。該外蓋70的下表面在排紙口 47的上側位置沿水平方向延伸,該外蓋70的下表面與殼體6內的送紙路徑的延長線(水平方向的延伸線)間留出有規定間隙h。 由所述干燥裝置72吹向干燥室71內部的干燥風W中剩余的干燥風W,與所述第一實施方式及第二實施方式一樣,經由排紙口 47吹向殼體6外。 在所述外蓋70的下表面,形成有用以將外蓋70外且殼體6外的空氣引入所述流通空間80的機外空氣引入口 79。如圖13及圖14所示,本實施方式中形成有多個機外空氣引入口 79, 口朝向外蓋70的下表面的殼體前后方向的任何部分都開放。但是,也可以僅使機外空氣引入口 79位于外蓋70的下表面離排紙口 47遠的部分上。 如上所述,在外蓋70的下表面上形成機外空氣引入口 79,所以經排紙口 47吹向殼體6外的干燥風W的一部分(朝向上側的干燥風W),從機外空氣引入口 79被引入流通空間80。此外,外蓋70外且殼體6外部的干燥風W以外的冷空氣(機外空氣)也被從機外空氣引入口 79引入流通空間80。 此外,若讓機外空氣引入口 79位于與外蓋70的下表面離排紙口 47遠的部分上,外蓋70的下表面便會起到上述的反射部件的作用,能夠一邊盡可能地將更多的干燥風W吹在打印紙張P1 、 P2上, 一邊從機外空氣引入口 79將干燥風W弓I入流通空間80 。
經所述機外空氣引入口 79引入到外蓋70的流通空間80內的空氣和經所述出氣口 49被排出的干燥風W,在該流通空間80中混合,該已混合的空氣經所述吸氣口 48被引入所述干燥裝置72的主體部78內。 這里,若使外蓋70的下表面和打印紙張Pl、 P2之間的間隔h變窄,干燥風W便難以擴散,干燥風W會充分地吹在打印紙張Pl、 P2上。 但是,如圖15所示,從排紙口47排出在水平方向上的打印紙張P1、P2的前端部有向下方下垂的傾向,特別是在巻紙P2的情況下,由于向上方巻成凸狀,該傾向明顯。因此,有可能出現以下不良現象,即,外蓋的下表面和巻紙P2表面之間的間隙增大,從排紙口 47吹出的干燥風將變得容易擴散,而不能夠充分地對巻紙P2進行干燥。 于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排出巻紙P2時,通過改變下游側排紙輥46的上輥46a和下輥46b的相對位置,以使下游側排紙輥46朝水平方向斜上方(逐漸靠近外蓋70的下 表面一側)送出巻紙P2。具體來說,如圖16所示,當打印后的巻紙P2被傳送到下游側排紙 輥46處時,使上輥46a沿著下輥46b的輥外周面向紙張傳送方向上游側移動,以使上輥46a 和下輥46b的共同切線朝紙張傳送方向下游側向上側(傾角e)傾斜。這樣一來,在巻紙 P2巻曲而成為前端部向下方下垂的狀態下,也能夠縮小外蓋70的下表面和巻紙P2表面之 間的間隙,抑制干燥風W擴散,以便更多的干燥風吹在巻紙P2上。 此外,本實施方式中,是在排出巻紙P2時朝水平方向斜上方送出巻紙P2。但是,無 論打印紙張P1、 P2種類如何,都可以總是朝水平方向斜上方送出打印紙張P1、 P2。這樣一 來,將無需根據打印紙張P1、P2的種類變更下游側排紙輥46的上輥46a和下輥46b的相對位置。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噴墨打印機A,能夠使從干燥裝置 72吹向干燥室71內的干燥風W的一部分進行以下循環,即從干燥裝置72吹向干燥室71內 的干燥風W的一部分經出氣口 49及外蓋70的流通空間80,并吹向干燥裝置72內。因此, 升溫時所需的熱能少,能夠使干燥風W高效率地升溫。 使經機外空氣引入口 79被引入到外蓋70的流通空間80內的空氣與經出氣口 49 被排出的干燥風W在該流通空間80中混合,以加熱器74加熱該已混合的空氣72。因此,能 夠由干燥裝置72生成溫度分布沒有偏差的干燥風W。換言之,不在外蓋70設置機外空氣 引入口 79,僅讓從出氣口 49排出的干燥風W在干燥裝置72內循環,這樣做也可以。但這 樣就有可能產生溫度分布偏差,即干燥裝置72主體部78內特定地方的溫度變高。如果在 該狀態下讓干燥風W吹向干燥室71內,打印紙張P1、 P2的干燥狀態就會不均勻,而可能產 生干燥不均勻。但是,如上所述,在從出氣口 49排出的干燥風W中混合上從機外空氣引入 口 79引入的空氣,便能夠提高空氣在干燥裝置72的主體部78內的擴散性,而難以在主體 部78內部產生溫度分布的偏差。結果,能夠容易且穩定地生成具有所需要的干燥能力的干 燥風W。因此,優選混合上從機外空氣引入口 79引入的空氣。 優選,從所述機外空氣引入口 79引入流通空間80的空氣含有從排紙口 47吹出的 干燥風W。換言之,因為從排紙口 47吹出的干燥風W的溫度比從出氣口 49排出的干燥風 W的溫度低,所以通過與出氣口 49排出的干燥風W加以混合,則難以在干燥裝置72的主體 部78內產生溫度分布的偏差。另一方面,因為從排紙口 47吹出的干燥風W比機外空氣溫 度高,所以能夠更有效率地生成具有所需要的干燥能力的干燥風W。 但是,并非一定要將從排紙口 47吹出的干燥風W引入流通空間80,也可以在僅將 外蓋70的外部且殼體6外部的、干燥風W以外的冷空氣引入流通空間80的位置(例如外 蓋70的上側部分)上形成機外空氣引入口 79。
-產業實用性- 本發明,對一邊傳送紙張,一邊從打印頭H將墨水噴在該紙張上,以在該紙張上打 印出文字和圖像的噴墨打印機非常有用。對于在照片打印系統等中進行大量打印處理的噴 墨打印機尤其有用。
權利要求
一種噴墨打印機,一邊傳送紙張一邊將墨水從打印頭(H)噴到該紙張上,以將文字和圖像打印在該紙張上,其特征在于該噴墨打印機包括殼體,內裝有所述打印頭,該殼體上具有用于將所述打印后的紙張排出到外部的排紙口,干燥室,設在所述殼體內比所述打印頭還要靠近紙張傳送方向的下游側的傳送路徑上,與所述排紙口連通,以及干燥裝置,將用于使附著在所述打印后的紙張的墨水干燥的干燥風吹向所述干燥室內,所述干燥裝置構成為朝著所述干燥室內的紙張傳送方向的下游側吹出所述干燥風,從所述干燥裝置吹出的干燥風經所述殼體的排紙口吹向該殼體外。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墨打印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殼體內的所述排紙口附近設有將所述打印后的紙張排出到該殼體外的排紙輥, 在所述排紙輥上設有通氣部,讓自所述干燥裝置朝著紙張傳送方向的下游側吹出的干 燥風通向所述排紙口一側。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噴墨打印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紙輥,具有在所述紙張的寬度方向上延伸的輥軸和在該輥軸的軸向上相互留有 間隔地配置著的多個輥部,所述通氣部設在所述多個輥部之間。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墨打印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干燥裝置的主體外壁的紙張傳送方向的上游側部分設有隔熱材。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墨打印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殼體上形成有用來將空氣吸入該殼體內的吸氣口 ,所述干燥裝置具有經所述吸氣口吸入空氣的吸氣裝置和將已由該吸氣裝置吸入的空 氣加熱的加熱裝置,所述干燥裝置構成為將已由該加熱裝置加熱了的空氣作為所述干燥 風吹向所述干燥室內,所述殼體的吸氣口位于所述排紙口附近。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墨打印機,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接收并盛放經所述殼體的排紙口排出的紙張的盛放部, 吹向所述殼體外的干燥風吹在已盛放在所述盛放部的紙張上。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噴墨打印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盛放部由能夠傳送所述紙張的傳送帶的一部分構成,在所述傳送帶的紙張傳送方向的下游側設有接收并匯集由該傳送帶傳送的紙張的匯 集裝置。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噴墨打印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送帶被驅動,以便在接著盛放在所述盛放部的紙張經所述殼體的排紙口排出的 紙張盛放到該盛放部以前,讓已盛放在所述盛放部的紙張從該盛放部退出。
9.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噴墨打印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送帶被驅動,以便在將由該傳送帶傳送的紙張送出給所述匯集裝置之際該紙張的送出速度達到規定速度以上。
10.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墨打印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殼體上形成有用來將空氣吸入該殼體內的吸氣口 ,所述干燥裝置具有經所述吸氣口吸入空氣的吸氣裝置和將已由該吸氣裝置吸入的空 氣加熱的加熱裝置,所述干燥裝置構成為將已由該加熱裝置加熱了的空氣作為所述干燥 風吹向所述干燥室內,在所述殼體上,除形成有所述排紙口以外,還形成有出氣口,該出氣口將自所述干燥裝 置吹向所述干燥室內的干燥風的一部分排出到該殼體外,在所述殼體外的所述吸氣口和所述出氣口之間設有將從該出氣口排出的干燥風引導 到該吸氣口的循環流路,自所述干燥裝置吹向所述干燥室內的干燥風的一部分經由所述出氣口及所述循環流 路被弓I入所述吸氣口 ,剩余的干燥風經所述排紙口吹向殼體外。
11. 根據權利要求IO所述的噴墨打印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環流路由外蓋的流通空間構成,該外蓋覆蓋所述吸氣口及所述出氣口且內部具 有所述流通空間,在所述外蓋上形成有機外空氣引入口 ,該機外空氣引入口用于將該外蓋外且所述殼體 外的空氣引入所述流通空間,經由所述機外空氣引入口被引入所述外蓋的流通空間的空氣與經由所述出氣口排出 的干燥風在該流通空間混合,該已混合的空氣經由所述吸氣口被吸入所述殼體內。
12. 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噴墨打印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蓋設在比所述殼體的排紙口還靠上的上方位置,經由所述排紙口吹向殼體外的干燥風的一部分經所述機外空氣引入口被引入所述流 通空間。
13. 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噴墨打印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蓋的機外空氣引入口,位于該外蓋的下表面離所述殼體的排紙口遠的部分上。
14. 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噴墨打印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殼體內所述排紙口的附近部位裝設有壓緊型排紙輥,該壓緊型排紙輥具有上輥 和與該上輥對置的下輥,所述排紙輥朝著水平方向的斜上方送出所述紙張。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噴墨打印機(A)。該噴墨打印機(A)具有殼體(6)、干燥室(71)和干燥裝置(72)。該殼體(6)具有用來將打印后的紙張(P1、P2)排出到外部的排紙口(47);該干燥室(71)設在殼體(6)內比打印頭(H)還要靠近紙張傳送方向的下游側的傳送路徑上,與所述排紙口(47)連通;該干燥裝置(72)將用于使附著在所述打印后的紙張(P1、P2)上的墨水干燥的干燥風(W)吹向干燥室(71)內。干燥裝置(72)構成為朝著干燥室(71)內的紙張傳送方向的下游側吹出所述干燥風(W),從干燥裝置(72)吹出的干燥風(W)經排紙口(47)吹向該殼體(6)外。
文檔編號B41J2/01GK101765501SQ2008801010
公開日2010年6月30日 申請日期2008年7月14日 優先權日2007年8月2日
發明者東本佳久, 仲岡伸哲, 宮崎英也, 山本章仁 申請人:諾日士鋼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