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將物件輸送給對其進行裝飾的機器和將其由該機器送走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按照權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物件的供給和送走的裝置。
背景技術:
由US 6 082 256已知一種這樣的裝置,其公開一種用于印刷CD的裝置。待印刷的CD在堆垛的料槽中被送入一分離站,在分離站排空相應處于那里的料槽,同時將各個CD分離。各個CD然后被連續送向接收站,在接收站中將其放入物件支座中,其沿一輸送軌道輸送物件通過印刷機的各個處理站。印刷過的物件在一在印刷機的輸送軌道中設置的取出站中從物件支座中取出并向一聚集站的方向輸送,然后在聚集站中各個物件被再次堆垛于在那里設置的料槽中。
總機的生產率也取決于各個需要的裝置的生產率,即為了分離待印刷的物件并輸給印刷機以及再將印刷過的物件從印刷機中送走和聚集的裝置。在已知的在這里所考察的型式的裝置中一種狀況是可能的,即其中不可能充分利用實際的印刷機的最大生產率,因為分離和向印刷機輸送待印刷的物件以及從印刷機中送走印刷過的物件和其聚集以一生產率實現,該生產率可能低于實際的印刷機的生產率。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改變開頭所述型式的裝置,使得可以顯著地改進裝置的最大生產率。基本上力求縮短時間,即用于物件的分離和緊接著將其向印刷機的輸送所需要的操作時間。相應地對于印刷過的物件的操作也是如此,其從機械中取出并必須輸給一聚集站,在聚集站將其再次堆垛于一個料槽中。
該目的通過采用按照權利要求1的方案構思來達到。
該方案構思可以概括如下在上述的物件的操作中規定的步驟和措施被分離并借此這樣簡化,即,為規定的裝置配置不多的功能,從而可以優化各個步驟和用于其實施所需要的裝置及其協同操作。這特別適用于任何的運動過程,其中將物件升高并緊接著輸向一間距的搭橋,該間距具有一水平的部件。如果升高一方面例如與物件的分離相結合,并且另一方面其緊接著的繼續輸送是分離的措施,則為此采用的各個裝置可以比這在已知的裝置的相應的裝置的情況中更快速或以更高的循環數運行。由于這一事實,即在應用本發明時各個裝置可以更好地匹配于其各自帶來的功能,在采用的裝置的較小的復雜性方面一更大的明顯性和也許更簡單的構造也都是可能的。由此本發明的一重要方面在于,兩運動過程,亦即物件的升高和分離及其緊接著的繼續輸送,在時間上可以相互部分的重疊并因此部分地同時實現,相反在按現有技術的裝置中,這些運動過程在時間上是一個接一個的。在任何情況下,通過本發明可達到的操作系統的生產率的提高導致可以完全利用實際的印刷機的生產率,而不必忍受裝置和/或操作過程的顯著的復雜化。事實上輸送帶的應用和由此決定的各個物件的直線輸送有助于裝置的總體明了性并同樣有助于可接近性。輸送帶的應用還具有優點,即,其相應的長度或多或少可自由選擇。因此有可能沿帶的輸送路線設置各個附加的站,在其中例如將物件根據任何檢驗的結果例如印刷圖象品質從輸送系統中排出。
物件在輸送系統中的操作以通常的方式采用吸頭來進行,各吸頭可連接于一負壓源并且吸取相應的物件,同時保持輸送和其他的操作并然后再將物件釋放。吸頭應用于這樣的目的一般是已知的,如例如由US-PS 5,520,107得出。
附圖中示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其中圖1示出一總裝置的大大簡化的俯視圖,其包括一印刷機和用于將物件輸向該總裝置和由其中送走的裝置;圖2示出第一輸送梁連同第一用于待印刷的物件的提升裝置的按圖1的線II-II截取的簡化剖面圖;圖3示出按圖2的線III-III截取的剖面圖;圖4示出按圖2的線IV-IV截取的剖面圖;圖5示出包括分離待印刷的物件的站的區域的局部剖面的俯視圖;圖6示出物件從第一輸送梁輸入印刷機的物件支座的區域的示意圖;圖7示出第二輸送梁連同第二用于印刷過的物件的提升裝置的按圖1的線VII-VII截取的簡化的縱剖面圖;圖8示出該第二輸送梁的透視的側視圖;圖9示出第二提升裝置放大的透視圖;圖10按圖9的線X-X截取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附圖中所示的實施例包括一個區域A,其具有實際的印刷機10;還包括一個區域B,其具有用于將待印刷的物件輸向印刷機和將印刷過的物件從印刷機輸向后置的裝置、亦即輸送系統的裝置(圖1)。
印刷機10用于印刷平面的物件,例如CD、信用卡等。其具有多個構成為小車的物件支座14,其每一個在上面設有一物件15用的凹槽16。物件支座14在箭頭17的方向沿一連續的輸送軌道18運動,輸送軌道18包括兩個彼此水平間隔開的直線部分20、21和兩個大致半圓形部分23、24,其與兩直線部分20、21相互連接。為兩直線部分20、21的每一個配置一圖中未示出的螺旋輸送機,其實現物件支座14沿直線部分20、21的輸送。為兩半圓形部分23、24的每一個分別配置一在水平面內旋轉的在圖中只示出的驅動輪25,其可以連續地或斷續地旋轉。這樣的一種機械的可能的構造描述和示出于US-PS 6,082,256中。該PS的公開內容納入本申請的公開內容中。
為了將待印刷的物件15輸向印刷機的物件支座14并且為了將印刷過物件從印刷機10中送走,在區域B內設置兩個曲線運行的輸送帶29、30。在輸送到這些輸送帶時物件以成堆形式設置于料槽32中,其以通常的方式設有垂直的支持與導向軸34,后者穿過全部形成相應的堆垛的CD的各中心孔。每一料槽在下面具有一盤式基座33包括上面的邊緣40。這樣的料槽一般是通用的并且關于其具體構造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已知的。
由于各個物件15逐個放入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中,在沿其延伸的很大部分平行的兩輸送帶29、30的每一個的區域內設置一分離站36、37(圖2和5),其中可以分別定位一個料槽,該料槽設有一堆待印刷的CD。在兩直接并列設置的分離站36、37的每一個中設置一兩部分的抓手裝置,其可共同上下移動的抓手部分39a、b適應于料槽基座33的形狀和尺寸并且在閉合位置從下面抓住基座33的凸出的上面的邊緣40,然后由一未示出的可移動的擋塊停住料槽,該擋塊緊密地設置在相應的輸送帶29、30的上面。在將抓手裝置閉合和抓住基座33之后將其升起,從而料槽不再與一般連續循環的相應的輸送帶29或30接觸并且位于料槽中的CD堆對準于提升或取出裝置42的一在料槽上方以離相應的輸送帶29或30的相應間距設置的提升部分42a或42b,提升或取出裝置42設置在第一構成為輸送梁的輸送裝置43的遠離印刷機10的一端的附近(圖2)。輸送裝置43在兩分離站36、37與一轉盤44之間延伸,轉盤44設有四個用于相應的物件15的凹槽并且定位在離輸送軌道18的最近的直線部分20的較短距離處(圖6)。
輸送梁設有一支座46,其用于支承一在垂直平面內循環的輸送帶,其構成為齒形帶。為此在輸送梁43的每一端安裝一驅動輥或轉向輥48、49,由其引導齒形帶47。由圖2~4可看出,齒形帶47的下面的部分47a封閉一在支座46的下面上縱向延伸的槽形凹部51,其連接于負壓源。沿支座46的縱向延伸按圖4的圖在其下面的邊界表面上分別設置一個與其貼緊的沿齒形帶的下面的部分47a的邊緣部分的帶形密封件53,其從下面夾住相應的邊緣部分。圖3中未示出該兩密封件53。槽形凹部51經由多個連接通道54連接于一沿輸送梁43的支座46延伸的負壓管道56,其由圖8可看出,并表示為第二構成為輸送梁的輸送裝置90。
在齒形帶47上沿其縱向延伸安裝各個吸頭,使它們離開支座46并由此在下面的部分47a向下而在上面的部分47b向上延伸。這些吸頭58a、58b成對設置成使在兩對吸頭之間的間距小于待輸送的物件的直徑。在齒形帶47中設置各個鉆孔50,其基本上對準于相應的吸頭58a、b并且在下面的處于負壓的凹部51與相應的吸頭之間形成連通,吸頭相對于齒形帶47凸出并在其遠離齒形帶的一端是敞開的。齒形帶沿箭頭61的方向循環,從而其在分離站36、37中分別吸取的CD通過部分47a以尚待描述的方式輸向轉盤44。
可上下移動安裝在輸送梁上的提升裝置的兩個可共同操作的提升部分42a、42b分別基本上具有向下敞開的U形框架的形式并且設置成使輸送梁包括齒形帶47在相應的U形框架的兩側邊63a與63b之間延伸,從而U形框架搭接輸送梁包括齒形帶。兩提升部分42a、42b之間的距離沿輸送梁的縱向方向相當于齒形帶47的一輸送步距的長度和兩分離站36、37之間的距離,后者沿輸送梁的延伸接連設置。每一U形框架的兩側邊63a、63b的每一個在其下端設有一對吸頭65a、65b,其可以適當的方式連接于本來存在的負壓源。每一吸頭,如同全部其他的吸頭,構成為較短的波紋管部分。
處于分離站36、37中的料槽由于處于相應的料槽中的CD依次被從堆垛上取出而被排空。為此將每一料槽的CD堆首先由一通用的提升臂45升起,使位于堆垛的最上面的CD處于取出裝置42的提升部分下方的一個高度,在該高度該提升部分的一對吸頭65a、65b在其下面的位置與該CD的上表面接觸。其中提升臂45嵌入一套筒95中,套筒95可移動地裝在料槽32的軸34上并支承CD堆。提升臂按已知方式還具有功能,即在取出相應位于最上面的CD以后使堆垛向上移動一CD的厚度,以便將相應的下一CD帶入位置,在該位置其可由提升部分的一對吸頭65a、65b吸取。
詳細地,CD從相應的堆垛中取出以便例如排空位于分離站36中的料槽的過程中,取出裝置42的主框架41帶著為該站配置的提升部分42b的直接在其上安裝的U形框架被移到其下面的終端位置,在該終端位置分別位于輸送梁43的兩側的一對吸頭65a、65b接觸相應位于堆垛的最上面的CD,并且由于吸入作用和取出裝置42的緊接著的向上移動而帶動該CD,并將其提升到使其脫離與料槽的軸34的嵌接而帶到與由齒形帶47攜帶的一對吸頭58a、b接觸,后者在此時刻位于在分離站36中存在的料槽的上方。一旦在一對吸頭58a、b與CD之間形成接觸并且CD由該對吸頭攜帶,就切斷或降低在提升部分42b的兩對65a、65b上的負壓,以便此時齒形帶帶著在齒形帶上懸掛的CD向轉盤44的方向前移一輸送步距,其中輸送步距的大小選擇成使CD在該輸送步距的過程中已經達到提升裝置42b的運動范圍以外,并且由此在該輸送步距結束以后提升裝置42b可以再次向下移動以便吸取下一CD。通過位于相應的分離站中的一對吸頭65a、b限定由相應的提升部分實現的CD的向上移動可以便于CD從相應的提升部分42a、b中轉到齒形帶上。盡管構成吸頭的波紋管部分在向上移動的CD的作用下被稍微壓縮。但這毫不改變這一事實,即,兩波紋管部分形成一擋塊,其向上限定CD的移動,以便在相應確定的提升裝置的升程時,一旦使作用在這些吸頭上的負壓明顯降低,相應的提升部分的吸頭65a、b就必然被從CD上脫開。由吸頭65a、b構成的擋塊因此形成一附加的裝置,以便使物件脫離提升部分的吸頭58a、b。
圖5示出各吸頭在CD上的設置的示意俯視圖,表示其從分離站36的提升裝置42b的一對吸頭65a、b轉到齒形帶47的一對吸頭58a、b上的時刻。
現有的兩個排空站的目的只是,即使在以空的料槽替換裝滿待印刷的物件的料槽的時期內也確保連續供給齒形帶47并從而后置的印刷機10以CD。但由于排空站37向由齒形帶47攜帶的CD的輸送方向61位于排空站36的后面,必須采取預防措施以便確保,從相應位于排空站36中的料槽取出的CD,在向轉盤44的方向61輸送時必須通過另一排空站37而在后者中不受任何阻礙。為此,為站37配置的提升部分42a通過一氣動傳動的缸-活塞裝置57的中間連接與取出裝置42的主框架41相連接而使裝置57的可垂直的上下移動的活塞桿59與提升部分42a的U形框架相連接。
圖2中表示裝置57的活塞這樣操作,即活塞桿已移到其上面的終端位置并同時隨帶提升部分42a,其現在相對于主框架41定位在這樣的高度,即提升部分42a的吸頭65a、65b的下邊界總是位于一水平的上方,由齒形帶的下面的部分47a攜帶的CD位于該水平內。因此在相應位于站36中的料槽的排空的過程中為另一排空站37配置的和處于不起作用的位置的提升部分42a同時空地移動。相應地也適用于在相應位于站37中的料槽的排空的情況下的提升部分42b,盡管在這里沒有必要將提升部分42b較高地定位,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由在齒形帶47上懸掛的物件并不通過排空站36。
隨著直接在位于站36中的料槽的排空以后進行的向相應位于站37中的料槽的轉位,通過活塞-缸裝置57的相應操作使提升部分42a向下移到其作用的位置,在該位置由其攜帶的一對吸頭65a、b占據一高度位置,其相當于另一提升部分42b的一對吸頭的高度位置。一旦最后的從站36中的料槽取出的在齒形帶的下面的部分47a上懸掛的CD已通過站37中的堆垛,就可進行提升部分42a相對于主框架41的位置的改變。由于在圖中所示的實施例中兩排空站36、37彼此相離齒形帶47的一個輸送步距,從站37的堆垛中取出的第一CD可以直接跟隨從站36的料槽中取出的最后的CD,從而盡管變換了排空站,齒形帶的全部的成對吸頭58a、b均裝有CD。這也因為從站37到轉盤44上方的卸料站的輸送行程比從另一排空站36到那里的輸送行程短一輸送步距。
在站37中的料槽的排空過程中在站36中的料槽或其堆垛只升高到使該堆垛的最上面的CD不與為站36配置的提升部分42b的吸頭接觸,如上所述,提升部分42b同時空地移動。
在從一在站37中的料槽換到站36中的下一料槽時,后者已通過抓手部分升高,其堆垛通過所屬的提升臂45升高,從而當提升部分42b處于其下面的位置時最上面的CD現在與提升部分42b的吸頭接觸,如果后者處于其下面的位置的話。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特點是,從站37中的料槽取出的最后的CD和從站36中的料槽取出的第一CD同時由相應的提升部分42a或42b吸取并且被支承在相應的站中帶47的一對吸頭58a、b上。然后按上述方式直接將提升部分42a向上移到其不起作用的位置。
在圖中所示的實施例中在相應的分離站中由齒形帶47接收的CD在齒形帶的四個或五個輸送步距以后-根據哪一分離站37或36接收CD-達到卸料站71,其中相應的CD位于四個凹槽70之一個的上方,這些凹槽設置在可步進式旋轉的轉盤44上。通過在卸料站中取消或降低在吸頭中作用的負壓從齒形帶47的相應的一對吸頭58a、b上卸下CD。
為此輸送梁43在卸料站71的區域內設有用于壓縮空氣的輸入管道64,其對相應位于卸料站中的吸頭58a、58b起作用,借此取消其中的負壓并作用到其懸掛的CD上。在圖中所示的實施例中在縱向延伸的凹部51內在兩輸送步距之間位于卸料站71的吸頭58a、b的上方分別設置一垂直延伸的連接于輸入管道64的管接頭66,其出口準確地位于齒形帶47中的鉆孔50的上方,鉆孔50形成凹部51與其上連接的吸頭58a和58b之間的連通。
在達到卸料站71的同時將一壓縮空氣沖擊作用到兩吸頭58a、b上,其不僅短時內取消負壓,而且作用一附加的力,借其將CD從兩攜帶它的吸頭上脫離。CD此時落入轉盤44的相應位于其下面的凹槽70中。然后CD通過轉盤44的分別90°的三個輸送步距向箭頭61的方向經由兩個中間位置移到一轉送站73(圖1),其中轉盤具有CD的凹槽并從而CD位于離印刷機10的輸送軌道18的進料站72的短距離處。在從卸料站71到轉送站73的行程的兩中間位置可以檢驗CD例如關于其同一性和/或其他的規范。
在轉盤44的相應的凹槽70中由輸送梁43卸下的CD獲得第一定位。為此轉盤的每一凹槽設有一同心于凹槽70的中心的環形邊緣69,其在內面成圓錐形傾斜,使沿凹槽的多于180°的圓周延伸的邊緣的直徑,在下面具有比在其上面的邊界較小的直徑,從而由輸送梁43落下的CD在其在邊緣69內的運動過程中直到支承在相應的凹槽70的上面的邊界表面上定心并從而使之進入一確定的位置。
轉盤44的轉送站73與印刷機10的進料站72之間的距離由一轉送裝置75搭接,后者具有可在水平面內來回運動180°的相對位錯180°的兩個臂76、78,其由一共同的垂直軸80支承。該軸設置成帶著兩臂76、78可沿短的行程例如15-20mm上下移動。在兩臂76、78的每一個的端部在下面在其上固定兩個分別構成一吸頭81a、81b的波紋管部分,其在下面設有開口并且可連接于一負壓源。在轉送裝置75的兩終端位置的每一個處臂76、78的一個在轉盤44的上方位于轉送站71中而另一個位于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的上方,該物件支座14相應定位于印刷機10的進料站72中。在每一臂76、78的兩吸頭81a、b之間在臂上設有一垂直的定心軸84,其向其自由端那邊成圓錐形縮小并且在其轉向相應的臂76、78的端部具有一直徑,該直徑匹配于一在CD中存在的中心孔,使在軸的插入CD的孔的端部中其外表面以一配合貼緊孔的邊緣,這排除CD橫向于軸的縱軸線的運動。
在位于下面的位置的轉送裝置75中位于轉送站73中的臂76的兩吸頭81a、b壓向CD的上面,該CD位于相應在轉送站73中定位的轉盤44的凹槽70中。此時如同在全部其他情況中那樣,構成吸頭的波紋管部分被稍微壓縮。定心軸在轉送裝置75的預先下降運動過程中被插入CD的中心孔中,使通過上述的錐度和密切的配合實現CD的最終的精確的定位,從而其處于一確定的位置。在轉送裝置75的隨后的短的向上移動時CD通過至少現在作用到吸頭上的負壓被從凹槽70中升起并在隨后的旋轉180°的過程中被帶到在此刻位于進料站72中的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之上。在轉送裝置的隨后的下降運動中將CD放入位于站72中的物件支座14的凹槽中,該支座14在此刻同樣處于一確定的位置。物件支座14在上面設有一孔用于在轉送裝置下降時容納定心軸,從而CD即使在放入凹槽16中也不可能改變其確定的位置。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同樣連接于一負壓源,從而在CD放入該凹槽時在CD的下面實現吸入作用并且在切斷作用到兩吸頭81a、b上的負壓以后可以將轉送裝置75再次升高,以便使定心軸移出與CD的嵌接,CD在其通過處理站的隨后的輸送和在其中實施的處理的過程中通過在相應的凹槽中作用的負壓保持其位置。
緊接著轉送裝置75的向上移動,借其釋放入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中的CD,將轉送裝置75再次轉回180°,此時相應的另一臂76或78將下一CD從轉送站73中轉入下一此時達到進料站73的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中。為了確保相應的CD定位于凹槽16中的精度,而不要高的技術費用,合乎目的的可以是,由一擋塊限定轉送裝置的來回旋轉運動,其唯一確定臂76和78在進料站72中相對于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的終端位置。
在通過印刷機的處理站以后,一站86也可屬于該處理站,在其中檢查施加到相應的CD上的印刷圖象的品質,物件支座中的CD接著達到一取出站88,在其中將CD從印刷機10中撤去。為此設置輸送梁90的形式的第二輸送裝置,其基本的構造相當于第一輸送梁43,從而相等的部件也設有同一的標記。特別由圖1的圖可看出,該第二輸送梁90在印刷機10的輸送軌道18中的取出站88與料槽用的兩輸送帶29、30之間沒有延伸其他的裝置的中間連接。
第二輸送梁90同樣設有一縱向支座46和一齒形帶47,在其上以同樣的方式安裝吸頭58a、58b。只是在輸送梁90的方面驅動情況是相反的,驅動齒形轉向輥48,因為齒形帶的下面的部分47a向箭頭91的方向運行。
在輸送梁90的遠離印刷機10的一端附近設置一提升裝置42,其不同于與第一輸送梁43配合作用的相應的裝置42而只具有一個提升部分42a。如特別由圖9可看出,該提升部分42a同樣構成為U形框架并且以結合輸送梁43所描述的方式設置,但在兩側邊63a、b上分別設有只一個吸頭65。兩吸頭的每一個設置在一擋塊部分104上的一凹口102內,如其在圖9和10中所示。兩擋塊部分104分別安裝在側邊63a或63b的下端上,使相應的凹口102是向下敞開的并使所屬的吸頭65在無載即無物件的狀態下相對于相應的擋塊部分104的下邊界106稍微向下凸出,如這特別示于圖10。
提升裝置42在相應位于取下站88中的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的上方借助于側板108和托梁110固定在輸送梁90上。一旦相應的物件支座到達該站,就使提升部分42a向下移動直到兩吸頭65接觸位于凹槽中的CD。此時兩吸頭65被稍微壓縮,結果物件以其上邊界表面支承在兩擋塊部分104的每一個的下邊界表面106上并從而處于一確定的位置,其也在提升部分42a的隨后的向上移動的過程中保持不變,因為大氣壓力將物件壓向兩擋塊部分104。在開始向上移動以前已切斷在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中作用到CD上的負壓。其中在向上移動的過程中也使物件支承在齒形帶47的下股47a上的一對吸頭58a、58b上,其分別位于提升裝置42的區域內并且此時也可用作為限定CD的提升運動的擋塊。然后以已結合待印刷的物件的分離所描述的方式在已切斷作用于提升裝置42a的一對吸頭65的負壓之后印刷好的CD只由一對吸頭58a、58b攜帶。因此在這里類似于待印刷的物件的分離也得到的優點是,一方面CD的提升運動-在這里從物件支座的凹槽中和另一方面該CD在基本上水平平面內的輸送-在這里向尚待描述的聚集站的方向,分開進行,借此可以大大提高總機的生產率。
為了使負壓在兩吸頭65的每一個內可以起作用,提升部分42a設有一用于一軟管114的接頭112,該軟管114形成向一負壓源的連通并且是如此柔性的,使其可以跟隨提升部分的提升運動。由接頭112實現負壓在兩側邊63a和63b的吸頭65上的分配。為此設置一分配件114,由其分別一個導管通向相應的吸頭65。分配件114還設有一支管116,其經由一閥可連通于外部大氣,以便例如在將由提升部分42a的吸頭65攜帶的CD轉到齒形帶47的吸頭58a、b上時可以盡可能快地卸除吸頭65中的負壓。一旦CD在提升部分42a的向上移動的過程中CD支承在齒形帶47的相應的一對吸頭58a、58b上,就打開支管116的(未示出的)閥,在必要時也可提前幾分之一秒打開,以便加速卸除管道系統中的負壓,在其相應的末端設有一吸頭65。至遲到提升部分42a的隨后的向下移動的開始通過閥的關閉切斷與周圍的大氣的連通。
由第一輸送梁43支承的提升裝置42的提升部分42a、b可以按相應的方式構成,其中為了保持系統的盡可能小的體積,這些系統必須分別承受負壓和標準壓力或甚至于超壓,為兩提升部分42a和42b的每一個配置的自身的通氣閥。
此外以上結合圖9和10所描述的裝置也可以設置在轉送裝置75上,以便相應地控制在其吸頭81a、b中的壓力情況。
在第二輸送梁90中也使齒形帶47步進式運動,以及將在取出站88中由相應的一對吸頭58a、b吸取的CD向聚集站92或94的方向輸送。一旦最后的CD已向箭頭91的方向離開提升裝置的運動區域,提升裝置42a就可再次向下移動以便從此時位于取出站88中的下一物件支座上取出下一CD。因此與在第一導向的輸送梁43的提升部分42a、42b中的兩個吸頭相比,在提升裝置42a的U形框架的每一凸緣63a、b上只采用一個吸頭是可能的,因為將CD逐個放入輸送車的凹槽中并由此從凹槽中取出比從一堆垛中提升一單個的CD基本上更易進行,后者如在兩分離站36、37中的情況。由于印刷過的CD一律只在一個取出站88依次從相應位于那里的物件支座14中取出,為了取出也只需要設置一個提升裝置42。
為輸送梁90的另一端部配置印刷過的CD用的兩個聚集站92、94,其同樣可以交替地利用,以便在用一空的料槽更換一充滿的料槽時可以連續地繼續工作。類似于分離站36、37的設置為輸送帶29配置聚集站92,為輸送帶30配置聚集站94,而使兩站92、94沿輸送梁90的縱向延伸定位。
根據當時利用兩聚集站92、94中的哪一個,將在一對吸頭58a、b上懸掛的CD步進式或送到取出站92或送到取出站94。在圖中所示的實施例中聚集站94設有一幾乎完全裝滿的料槽32,而在聚集站92中具有一空的料槽。兩料槽類似于已結合分離站36、37所描述的方式分別由一抓手的兩部分39a、39b抓住基座33并將其提升到使相應的軸34的上端位于CD下方的短距離處,該CD此時在齒形帶47上懸掛地位于相應的聚集站,在具體情況下即聚集站94中。在位于相應的站92或94中的料槽的上方由齒形帶47支持的CD以其孔對準于相應的料槽的軸34,從而當將CD從攜帶它的一對吸頭58a、58b釋放并下落時,CD與軸34進入嵌接并且沿該軸向下滑動,其或落到堆垛的相應在最上面的CD上或者在其是站92中的第一CD時一直向下落到套筒95上,后者支承待形成的堆垛。
一旦站94中的料槽32由CD裝滿,就通過抓手的部分39a、39b的相應的向下運動使料槽下降,直到基座33被安置在輸送帶30上。然后去掉一貼近輸送帶30的上面的擋塊,料槽32的基座33在側面鄰接該擋塊,從而由印刷好的CD裝滿的料槽可由輸送帶30送走。
圖7示出從聚集站94換到聚集站92短時前的情況。在后者中已將仍然空的料槽32設置在使其將容納印刷過的CD的位置。無疑有可能使兩料槽同時處于上面的終端位置,因為相應的軸34的上端在該位置雖然只處在懸掛在吸頭58a、58b的CD的下方的小的間距處,但其并不妨礙CD的運動。
在每次料槽變換時在相應位于兩聚集站中的料槽之間的這樣的無縫過渡是可能的,特別是唯一重要的為此仍需要的措施在于,在輸送過程中作用到齒形帶47的吸頭58a、b的負壓的影響為了卸下CD這樣來控制,即無論如何在從聚集站94換到聚集站92以后為卸下CD所需要的在相應的一對吸頭58a、b內的增壓只在聚集站92中進行而因此為CD在齒形帶47的支持所需要的負壓在通過聚集站94時保持不變。自然也有可能,為在一對吸頭58a、b中的增壓所需要的措施總是只在當時用于堆垛CD的站中實施以便卸下CD。
為了確保在相應位于卸料站71或兩聚集站92、94之一中的一對吸頭58a、b的增壓以后CD也實際上脫離相應的吸頭,在圖中所示的實施例中在該三個站中設有附加的裝置,以便從吸頭58a、b上脫離CD。其中涉及向相應的輸送梁43或90的兩側接近其下邊界成對設置的卸料器96(圖4和8),使在輸送梁43或90的每一側各設置一個卸料器并且一對的兩卸料器相互對置。卸料器構成為小型的可垂直往復移動的活塞,其例如在壓縮空氣的作用下可克服一彈簧力向下移動并同時以其下端壓向CD的上表面并由此以受控的方向將其向下移動一距離,該距離在任何情況下足以將CD從攜帶它的一對吸頭85a、b上脫離。這些卸料器96可以根據一程序或用其它方式例如根據相應的齒形帶47的輸送運動加以控制。由于兩卸料器相對于相應的CD的對稱的設置確保,CD在走過一短距離,直到其放入轉盤44的相應位于卸料站71的凹槽70中或進入與相應的料槽32的軸34嵌接的過程中保持為此所需要的向凹槽或軸的對準。
在取出站72與向CD的輸送方向91的第一聚集站94之間在輸送梁90上設置其他的卸料器96,以便從輸送線中排除例如這樣的CD,其在印刷機10的站86的印刷圖象的檢驗時已證明有錯誤的。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在檢驗站86(圖1)或在另一檢驗站(例如同一性)中的檢驗結果對相應位于齒形帶47的兩輸送步距之間的相應位置的一對吸頭供給壓縮空氣并操縱所屬的卸料器,其中在下面同樣可以設置料槽用以容納該剔除的CD。壓縮空氣的供給可以例如以結合卸料站71所描述的方式通過采用壓縮空氣連接管64和接頭66來實現。
將由待印刷的CD裝滿的料槽32在輸送帶29的進料端98放在其上股上,而且包括在第二輸送帶30的分離站37中被排空的那些料槽。由圖1可看出,兩輸送帶29、30沿其長度的一主要部分平行和直接并列地延伸。沿兩輸送帶29、30的輸送方向89直接在兩分離站36、37的前面在兩輸送帶29、30之間延伸的導軌設有一通口97,其沿輸送方向89的長度稍大于一料槽32的最大直徑。該在導軌98中存在的間隙97使得能夠將每一第二具有未印刷的物件的料槽從帶29上橫向推到帶30上,從而帶30經由帶29供給料槽。因此達到一簡化,因為全部具有待印刷的物件的料槽只需要在一個位置裝到同一帶上。每一第二料槽從帶29向帶30的橫向運動自動地通過一橫向于輸送方向89可在間隙的區域內來回運動的滑板來實現,其根據一程序或任何的工作狀態實現相應的一個料槽向帶30上的橫向移動。
在相應位于分離站36或37中的料槽排空以后,將其再次通過抓手部分39a、b的相應的操作降到相應的帶20或30上,并且由其提前向相應的聚集站92或94帶動,在相應的分離站與配置的聚集站之間的裝載容積的一停留時間以后到達相應的聚集站并在那里以已描述的方式裝入印刷過的物件。裝滿的料槽被向相應的輸送帶的卸料端99的方向輸送,然后在那里將其由區域B中取出。
在區域B內不同的輸送方向的全部運動由一中心的驅動裝置機械地引導。由此,轉盤44的步進傳動經由一帶傳動由裝置的中心的電機驅動。由轉盤的步進式進行的轉送運動引導第一輸送梁43的齒形帶47的步進運動。第二輸送梁90的齒形帶47的步進運動由第一輸送梁的齒形帶的運動引導。轉送裝置75的擺動傳動由步進傳動的軸驅動。在擺動傳動的連續的軸上設有三個凸輪,其經一相應的連桿實現在第一和第二輸送梁上的提升裝置42的提升運動以及轉送裝置的提升運動。
在提升部分42a和42b上分別安裝至少一個導板118,其在至少一個滑座120內滑動,后者作為導向裝置安裝在提升裝置42的固定的區域上。傳遞提升運動的連桿相應地嵌接各提升部分或支承提升部分42a和42b的主框架41。
附圖標記清單A 具有印刷機的區域46支座B 物件操作的區域 47齒形帶10印刷機 47a 47的下面部分14物件支座47b 47的上面部分15物件48轉向輥16凹槽49轉向輥17箭頭5047中的鉆孔18輸送軌道5146中的凹部20直線部分53密封件21直線部分54連接通道23半圓形部分 56負壓管道24半圓形部分 57缸-活塞裝置25驅動輪 58a、b吸頭29輸送帶 59活塞桿30輸送帶 60鉆孔32料槽61箭頭33基座63a、b側邊34軸 64壓縮空氣輸入管道36分離站 65吸頭37分離站 65a、b吸頭39a、b抓手部分66接頭40邊緣69邊緣4142的主框架 7044中的凹槽42提升或取下裝置 71卸料站42a、b提升部分72進料站43第一輸送梁 73轉送站44轉盤7444中的凹槽45提升臂 75轉送裝置
7675的臂 97 導軌中的間隙7875的臂 98 進料80軸 99 卸料81a、b一對吸頭 100導軌84定位軸 102凹口86檢驗站 104擋塊部分88取出站 106104的下邊緣89箭頭 108板90輸送梁 110托梁91箭頭 112接頭92聚集站 114分配件94聚集站 116支管95套筒 118導板96卸料器 120滑座
權利要求
1.用于對物件(15)進行裝飾的裝置,所述物件由物件支座(14)攜帶著沿一輸送軌道(18)通過裝置的各個處理站輸送,該裝置包括一進料站(72),在其中將待印刷的物件(15)裝入物件支座(14)中;一取出站(88),在其中從物件支座中取出印刷過的物件;離開輸送軌道一間距的至少一個分離站(36、37),在其中從一料槽(32)中逐個取出堆垛的待印刷的各個物件;至少一個聚集站(92、94),向其輸送經印刷的物件;以及至少一個輸送元件,其向進料站(72)或聚集站(92、94)的方向輸送物件,其特征在于,在分離站(36、37)中設置至少一個可來回移動的第一提升裝置(42),其從堆垛中逐個取出各個物件,并且設有一從第一提升裝置(42)接收各個物件的第一輸送裝置(43),其向進料站(72)的方向輸送物件,以及在取出站(88)中在相應位于其中的物件支座(14)的上面設置至少一個可來回移動的第二提升裝置(42),此外還設有一第二輸送裝置(90),其接收由第二提升裝置從物件支座(14)中取出的物體(15)并向所述至少一個聚集站(92、94)的方向輸送。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至少一個提升裝置(42)各設有至少一個可連接于一負壓源的吸頭(65a、b),吸頭可以與物件(15)接觸。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兩輸送裝置(43、90)分別設有一支座(46),用于一個循環的輸送帶(47),在輸送帶上安裝至少一個吸頭(58a、b),所述吸頭可連接于一負壓源并攜帶單個的物件(15)。
4.按照權利要求2和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提升裝置(42)的一個位置,由其至少一個吸頭(65a、b)攜帶著的物件(15)也與相應的輸送裝置(43、90)的至少一個吸頭(58a、b)有效接觸,并且提升裝置和輸送裝置的各吸頭在其抽吸作用方面可按下述方式控制,即,使物件可由提升裝置(42)的至少一個吸頭(65,65a、b)轉到相應的輸送裝置的至少一個吸頭(58a、b)上。
5.按照權利要求2和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垂直平面內循環的輸送帶(47)窄于物件(15)橫向于輸送帶的縱向延伸的最大伸長,并且相應的提升裝置(42)的至少一個吸頭(65a、b)可上下移動地設置在輸送帶的旁邊,以及在提升裝置(42)的一個位置將物件從提升裝置(42)上轉到輸送帶(47)的至少一個吸頭(58a、b)上,該位置基本上位于輸送帶的吸取至少一個物件的吸頭(58a、b)的高度。
6.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輸送帶(47)的各吸頭(58a、b)在其上成對地設置,使一對的兩個吸頭基本上對稱地抓住物件(15)。
7.按照權利要求1和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輸送帶(47)根據提升裝置(42)的運動可步進式前進,使得在提升裝置的每一輸送行程的終端,輸送帶(47)的至少一個吸頭(58a、b)位于分離站(36、37)中。
8.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提升裝置(42)具有至少一個框架(42a、b),框架的兩個垂直側邊(63a、b)在側面包圍輸送帶(47)并且分別支承至少一個吸頭(65a、b)。
9.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為了釋放由相應的至少一個吸頭(58a、b,65a、b)攜帶著的物件(15),在相應的輸送運動的終端降低作用到物件的負壓。
10.按照權利要求9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設有附加的氣動的和/或機械的裝置(96),以便從至少一個攜帶著物件的吸頭上分離物件(15)。
11.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輸送帶(47)安裝在一縱向延伸的支座(46)上,該支座的下面設有至少一個凹部(51),凹部由齒形帶(47)的下面的輸送物件的部分(47a)封閉并且可連接于一負壓源,其中輸送帶在安裝吸頭(58a、b)的位置設有鉆孔(50),這些鉆孔建立起凹部(51)與相應的由齒形帶攜帶的吸頭之間的連通。
12.按照權利要求1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那些位于其中的相應物件由至少一個吸頭(58a、b)釋放的位置中,按下述方式通入一可連接于一負壓源的管道,即,在輸送帶固定時通口大致位于輸送帶(47)中的鉆孔(50)的上方,該鉆孔(50)是為位于相應位置的至少一個吸頭(58a、b)配置的。
13.按照權利要求6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一對吸頭(58a、b)沿輸送方向(61、91)前后接連設置。
1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沿輸送方向在第一輸送裝置(43)的后面設有一旋轉的中間輸送裝置(44),其具有物件(15)用的多個凹槽(70)并且以至少一個輸送步距將物件送入一接近進料站(72)的轉送站(73)中,并且設有一轉送裝置(75),其可在中間輸送器(44)的相應位于轉送站(73)中的凹槽(70)與相應位于進料站(72)中的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之間運動。
15.按照權利要求1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轉送裝置(75)具有至少一個可繞一垂直軸旋轉的臂(76、78),所述臂設有至少一個吸頭(81a、b),用以支持由轉送站(73)轉入進料站(72)的物件。
16.按照權利要求1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轉送裝置(75)可上下移動。
17.按照權利要求15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轉送裝置(75)具有兩個臂(76、78),所述臂在相應的自由端附近設有至少一個吸頭(81a、b)。
18.按照權利要求16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個臂(76、78)在其自由端附近設有一向下延伸的定位軸(84),它的橫截面尺寸匹配于物件中的孔,而使輸送站(73)中的物件在定位軸(84)插入該孔時對準于該軸并在該對準的位置裝入到物件支座(14)的凹槽(16)中。
19.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設有兩個沿第一輸送裝置(43)的縱向方向接連設置的分離站(36、37),提升裝置(42)設有兩個提升部分(42a、b),并為每一分離站配置一個提升部分(42a、b),并且兩提升部分可交替地操作,而由其吸取的物件轉給共同的第一輸送裝置(43)。
20.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提升部分(42a、b)相對于支承該提升部分的提升裝置(42)可調節高度。
21.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設有兩個沿第二輸送裝置(90)的縱向方向接連設置的聚集站(92、94)并可交替地進行操作,并且由第二輸送裝置(90)輸送的物件在兩聚集站的當時處于操作的那個聚集站中從齒形帶(47)的相應的至少一個吸頭(58a、b)上脫離。
2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設有兩個輸送帶(29、30),用以輸入用待印刷的物件裝滿的料槽(32)和用以送走用印刷過的物件裝滿的料槽,并且為兩個輸送帶的每一個配置一分離站(36、37)和一沿相應的輸送帶的輸送方向(89)處在后面的聚集站(92、94),在聚集站中聚集經印刷的物件,并且第一直線的輸送裝置(43)對準于兩個空站并在其上方延伸,而第二直線的輸送裝置(90)對準于兩個聚集站(92、94)并在其上方延伸,以及在每一分離站(36、37)與為相應同一輸送帶(29、30)配置的聚集站(92或94)之間設有一相應的輸送帶的部分,這個部分用于容納空的料槽。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對物件(15)進行裝飾的裝置,物件由一物件支座攜帶著沿一輸送軌道(18)通過裝置的各個處理站輸送,該裝置包括一進料站(72),在其中將待印刷的物件(18)裝入物件支座(14)中,一取出站(88),在其中從物件支座中取出印刷過的物件;離開輸送機軌道一間距的至少一個分離站(36、37),在其中從一料槽(32)中逐個取出堆垛的待印刷的物件;以及至少一個印刷過的物件的聚集站(92、94)。在分離站中在堆垛的上方設有一個可來回移動的第一提升裝置。此外,設有一接收各個物件的第一輸送裝置(43),其向進料站(72)的方向輸送分離的物件。在取出站(88)中設有一可來回移動的第二提升裝置(42),其將取出的物件轉到第二輸送裝置(90)上,后者向聚集站(92、94)的方向輸送物件。
文檔編號B41F17/16GK1666940SQ2005100039
公開日2005年9月14日 申請日期2005年1月11日 優先權日2004年3月12日
發明者V·斯特芬, D·羅德費爾德 申請人:維爾內卡曼機器制造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