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負壓式打印機墨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打印機墨盒,尤其是涉及一種負壓式打印機墨盒。
背景技術:
為防止打印時噴墨打印機的墨盒中墨水滲出污染打印機,目前有兩類墨盒采用不同措施加以解決,第一類墨盒使用海綿等多孔體來保持墨水;第二類是在墨水腔中加入彈簧片作為調節元件,以控制墨水腔內處于負壓,以使在打印中墨水不漏出并可同時穩定供墨。然而第一類打印機因多孔介質的存在而占用了墨水腔的大量空間,容納墨水量減少;同時,由于海綿有一定的體積,常常會出現離出墨口較近的海綿中的墨水被吸收利用完了,而離出墨口較遠處的海綿處的墨水還沒有完全吸收利用,供墨不連續,而且還會帶來對墨水的浪費;而第二類墨盒,要用一個壓力差來實現墨盒的制造,在運輸過程中造成有外界壓力變化時,常常會使墨盒內較高壓力的墨水就會從墨盒中流出,不但相對減少了墨盒內的墨水,降低墨盒的使用效率,而且會使包裝盒上染上墨水。
為了克服上述墨盒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發明人發明了一種氣壓平衡式墨盒,包括面蓋和與之配合的底盒,在所述的底盒中設置有一檔板,將底盒腔體分隔成底部相通的氣腔和墨水腔,在底盒頂部設置有與氣腔相通的氣孔和與墨水腔相通的加墨口,底盒底部設置有與墨水腔相通的出墨口。在所述的面蓋至少在四角處下端設置有裝配銷,相應底盒上設置有配合裝配銷的裝配孔;在所述的底盒中設置有若干與檔板垂直的分隔板,此分隔板除最底下一塊外其余與盒底盒頂之間有間隙設置,檔板比底盒短但卻長于底分隔板所在的盒體長;經所述的面蓋與底盒之間依次設置有焊大面膠膜和內部配件;在所述的內部配件下端設置有若干支撐柱梢;在所述的底盒底面上設置有一焊氣孔和與之配合的焊氣孔膠片;所述的加墨口、出墨口、氣孔分別配合設置有加墨口塞、出墨接頭、氣孔塞;所述的出墨接頭為一有帶彎頭的管體。然而,這種墨盒仍然有容易瀉露墨水等缺點。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術的不足,在原有發明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改進,提供一種負壓式打印機墨盒。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包括面蓋和與之配合的底盒,所述的底盒中設置有一檔板,將底盒腔體分隔成底部相通的氣腔和墨水腔,在底盒頂部設置有與氣腔相通的氣孔和與墨水腔相通的加墨口,底盒的底部設置有與墨水腔相通的出墨口。在底盒氣腔部的外面設置有排氣孔,在底盒氣腔部的里面設置有進氣孔;所述的排氣孔通過設置在底盒外壁上的氣道與大氣相連通;所述的進氣孔通過設置在底盒外壁上的氣道將大氣與所述的底盒墨水腔相連通。出墨口是一種單向閥,包括一個橢圓筒形接口和一個矩形凹槽,中間由隔板分開,在所述的隔板上設置有圓孔;還包括一個活塞桿通過所述隔板上的圓孔,從矩形凹槽一邊插入橢圓筒形接口,其處于矩形凹槽的一端設置有圓形擋板,在圓形擋板與所述的隔板之間墊有密封膠片,在圓形擋板的上方設置有彈簧。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所述的負壓式打印機墨盒由于設置有進氣孔和排氣孔,當墨盒腔里邊的氣壓低于大氣壓足夠多時,由于大氣壓力的作用,使排氣孔上的膠片將排氣孔密封起來,同樣由于大氣壓力的作用,使進氣孔上的膠片脫開,空氣從進氣孔進入墨盒腔里。當墨盒腔里邊的氣壓高于大氣壓時,使進氣孔上的膠片將進氣孔密封起來,而排氣孔上的膠片脫開,空氣從排氣孔排除墨盒腔里。因此,可以使墨盒腔里邊的氣壓保持一定的負壓,既可以阻止墨水泄漏,而又不會因為墨盒腔里邊的氣壓過低使供墨發生困難。另外,出墨口采用單向閥結構,加裝密封墊之后也防止了墨水的外漏。
圖1是本實用新型負壓式打印機墨盒的底盒結構的外部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負壓式打印機墨盒的底盒結構的內部視圖圖3是圖1中A-A方向的剖視圖圖4是出墨口單向閥的局部放大圖圖中1.底盒,2.隔板,3.氣腔,4.墨水腔,5.氣孔,6.出墨口,7.排氣嘴,8.進氣嘴,9.排氣嘴密封膠片,10.排氣嘴密封膠片連接柱,11.排氣嘴氣眼,12.與氣孔相連的氣道,13.進氣嘴密封膠片,14.進氣嘴密封膠片連接柱,15.進氣嘴上與氣道12相連通的氣眼,16.與墨水腔4相連通的氣道,17.與氣道16相連通的氣眼,18.橢圓筒形出墨接口,19.隔板,20.活塞桿,21.活塞桿圓形擋蓋,22.密封墊片,23.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負壓式打印機墨盒,包括面蓋和與之配合的底盒1,面蓋與底盒都用透明塑料做成。在面蓋四角處設置有裝配銷,相應底盒1上設置有配合裝配銷的裝配孔,將面蓋與底盒通過裝配銷與裝配孔裝配起來以后,外面用膠膜封閉。
如圖2所示,所述的底盒1中設置有一隔板2,將底盒腔體分隔成底部相通的氣腔3和墨水腔4,在底盒頂部設置有與氣腔3相通的氣孔5,底盒1的底部設置有與墨水腔4相通的出墨口6。如圖1所示,在底盒氣腔部的外面設置有排氣嘴7,在底盒氣腔部的里面設置有進氣嘴8。如圖3所示,排氣嘴7是兩個套接在一起的同軸的內、外圓筒,在內圓筒的中間設置有裝置著密封膠片9的連接柱10,在內圓筒里面所述柱體的旁邊設置有與墨盒內腔相連通的氣眼11,氣眼11通過底盒外壁上的氣道12與氣孔5進而與大氣相連通,見圖1。
進氣嘴8也是兩個套接在一起的同軸的內、外圓筒,見圖3,在內圓筒的中間設置有裝置著密封膠片13的連接柱14。如圖1所示,在內圓筒里面所述連接柱14的旁邊設置有與底盒外壁上的氣道12相連通的氣眼15,氣道12與氣孔5進而與大氣相連通;在內、外圓筒之間設置有與底盒外壁上的氣道16相連通的氣眼17,該氣道與所述的底盒墨水腔4相連通。以上所述的氣道12和氣道17,是由設置在底盒1外壁上的凹槽以及覆蓋在凹槽上的膠膜構成,膠片9和膠片14是硅膠片。
如圖4所示,出墨口6是一種單向閥,包括一個橢圓筒形接口18和一個矩形凹槽,中間由隔板19分開,隔板19上設置有圓孔。活塞桿20通過隔板19上的圓孔,從矩形凹槽一邊插入橢圓筒形接口18,活塞桿20是一種十字形的桿,比隔板19上設置的圓孔細。活塞桿20處于矩形凹槽的一端設置有圓形擋蓋21,在圓形擋蓋21與所述的隔板19之間墊有密封墊片22,在圓形擋蓋21的上方設置有彈簧23。密封墊片22采用硅膠片。在墨盒未裝入打印機之前,彈簧23壓在圓形擋蓋21的上方,由于密封墊片22的作用,使得出墨口6被封閉起來,防止墨水外漏。當墨盒裝入打印機之后,活塞桿20被頂起來,密封墊片22與隔板19脫離開,墨水從活塞桿20與隔板19上的圓孔之間流出。
設置有進氣孔8和排氣孔7之后,當墨盒腔里邊的氣壓低于大氣壓足夠多時,由于大氣壓力的作用,使排氣孔7上的膠片9將排氣孔密封起來,同樣由于大氣壓力的作用,使進氣孔上8的膠片13脫開,空氣從進氣孔8進入墨盒腔里。當墨盒腔里邊的氣壓高于大氣壓時,使進氣孔8上的膠片將進氣孔密封起來,而排氣孔7上的膠片9脫開,空氣從排氣孔排出墨盒腔。由于膠片9和膠片13都是有彈性的,因此,可以使墨盒腔里邊的氣壓保持一定的負壓,既可以阻止墨水泄漏,而又不會因為墨盒腔里邊的氣壓過低,使供墨發生困難。另外,出墨口采用單向閥結構,加裝密封墊之后也防止了墨水的外漏。
權利要求1.一種負壓式打印機墨盒,包括面蓋和與之配合的底盒,所述的底盒中設置有一隔板,將底盒腔體分隔成底部相通的氣腔和墨水腔,在底盒頂部設置有與氣腔相通的氣孔和與墨水腔相通的加墨口,底盒底部設置有與墨水腔相通的出墨口;其特征在于在底盒氣腔部的外面設置有排氣嘴,在底盒氣腔部的里面設置有進氣嘴;所述的排氣嘴通過設置在底盒外壁上的氣道與大氣相連通;所述的進氣嘴通過設置在底盒外壁上的氣道與大氣和所述的底盒墨水腔分別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負壓式打印機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墨口是一種單向閥,包括一個橢圓筒形接口和一個矩形凹槽,中間由隔板分開,在所述的隔板上設置有圓孔;還包括一個活塞桿通過所述隔板上的圓孔,從矩形凹槽一邊插入橢圓筒形接口,其處于矩形凹槽的一端設置有圓形擋蓋,在圓形擋蓋與所述的隔板之間設置有密封膠片,在圓形擋板的上方設置有彈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負壓式打印機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桿是一種十字形桿,所述的密封膠片是硅膠片。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負壓式打印機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氣嘴是兩個套接在一起的同軸的內、外圓筒,在內圓筒的中間設置有裝置著密封膠片的連接柱體,在所述連接柱體的旁邊設置有與墨盒內腔相連通的氣眼,所述的氣眼通過底盒外壁上的氣道與大氣相連通;所述的進氣嘴是兩個套接在一起的同軸的內、外圓筒,在內圓筒的中間設置有裝置著密封膠片的連接柱,在內圓筒里面所述連接柱的旁邊設置有與底盒外壁上的氣道相連通的氣眼,該氣道與大氣相連通;在所述的內、外圓筒之間設置有與底盒外壁上的氣道相連通的氣眼,該氣道與所述的底盒墨水腔相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負壓式打印機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膠片是圓形硅膠片,其直徑小于排氣嘴和進氣嘴外圓筒的內徑,而大于排氣嘴和進氣嘴內圓筒的外徑。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4或5所述的負壓式打印機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氣道是由設置在底盒外壁上的凹槽以及覆蓋在凹槽上的膠膜所構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負壓式打印機墨盒,包括面蓋和與之配合的底盒,所述的底盒中設置有一隔板,將底盒腔體分隔成底部相通的氣腔和墨水腔,在底盒頂部設置有與氣腔相通的氣孔和與墨水腔相通的加墨口,底盒底部設置有與墨水腔相通的出墨口。在底盒氣腔部的外面設置有排氣嘴,在底盒氣腔部的里面設置有進氣嘴;所述的排氣嘴通過設置在底盒外壁上的氣道與大氣相連通;所述的進氣嘴通過設置在底盒外壁上的氣道與大氣和所述的底盒墨水腔分別連通。本實用新型可以使墨盒腔里邊的氣壓保持一定的負壓,既可以阻止墨水泄漏,而又不會因為墨盒腔里邊的氣壓過低使供墨發生困難。另外,出墨口采用單向閥結構,加裝密封墊之后也防止了墨水的外漏。
文檔編號B41J2/175GK2736168SQ20042009428
公開日2005年10月26日 申請日期2004年10月20日 優先權日2004年10月20日
發明者冼均祥 申請人:冼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