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其適用在造紙設備的烘干部分所采用的壓力型烘干裝置上,這種壓力型烘干裝置適用于和(例如紙張烘干裝置的)紙張等不同的可滲透紙幅。
圖4概略示出了現有技術的連續型烘干裝置,它用于可滲透紙幅(引自日本特許公開No.Hei 1-56198)。在圖4所示的裝置中,待烘干的可滲透紙幅3(如紙張等)以及用于支持可滲透紙幅3的烘干帶4(如烘干毛毯或絲網)隨著輔助絲網5全部都進入除氣室6。經過除氣過程后,它們穿過兩個表面元件1和8之間,表面元件具有良好的導熱性和不透氣性能。
上述表面元件1和8在其整個寬度上將可滲透紙幅3夾在其間。和可滲透紙幅3相接觸的表面元件1在加熱空間2中由加熱介質加熱。另外,和烘干帶4接觸的表面元件8由流過冷卻空間11的液體冷卻。
這樣,可滲透紙幅3通過表面元件1加熱,從而含在可滲透紙幅3內的濕氣蒸發變成水蒸汽。另一方面,由于烘干帶4通過表面元件8冷卻,從可滲透紙幅3蒸發出的水蒸汽在烘干帶4內冷凝成水。這樣,通過外部加熱和冷卻,可滲透紙幅3內所含的水份(濕氣)被逐漸驅除,從而連續地完成可滲透紙幅3的烘干。
而且,當烘干帶4自表面元件1和8分離后,它和可滲透紙幅3分離,吸盒17將烘干帶4內部的冷凝水去除。
此外,用合適的密封元件16a和16b將冷卻空間與由支承梁14支撐的罩子13以及與輥子9和10密封。從供液口12提供的冷卻液流經冷卻空間11并從液體排放口15排出。
但是,在這種現有技術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中,流經冷卻空間11的冷卻液被輥子9和10密封住,因此存在的問題是冷卻液將附著在輥子9和10的表面上,因而表面元件8會在輥子9和10上滑動。特別是在高速運轉的情況下,滑動量變得很大,烘干帶4的磨損明顯,烘干帶4的彎曲加大,妨礙了運轉的穩定性。
另外,構成冷卻空間11的位于罩子13和各部件之間的空間被密封,由于采用耐壓結構,支承梁14的尺寸增加,因此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要更換表面元件8或烘干帶4,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更具體地來說,由于表面元件8和烘干帶4為環狀結構,必須是沿垂直于圖4的紙面的方向滑動才能更換它們。
此外,在圖4所示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中,在冷卻空間11的上游形成一密閉空間作為烘干區(更具體地說,從供液口12至液體排出口15之間的范圍)。密閉空間中有一除氣室6。這樣,密閉室6內的空氣7由吸泵連續吸出,從而實現除氣過程。但是,為增加烘干速度,必須將密閉空間內的壓力降至1托以下。因而存在的再一個問題是,吸泵的排氣速度太快。
下面給出的是在實驗實例中的需用排氣速度。(1)條件a.烘干帶 寬度B×厚度t×空隙率Φ=6m×0.003m×0.3b.線速度 u=1200m/minc.真空度 P1=1托(2)排氣速度計算S=BtΦu×760/P=6×0.003×0.3×1200×760/1=4.92×103m3/min=4.92×106l/min其中S為排氣速度(單位m3/min或l/min)至于吸泵的規格,根據真空度要求選擇油密封旋轉式真空泵或機械式增壓泵。圖5和6分別示出了其特性。
如圖5和圖6所示,在真空度為1托(壓力P1)時,需用排氣速度達到最大值(圖5和6中的情形(1)),約為1×104l/min。換句話說,上述計算結果(4.92×106)是普通指標的100倍,根本不現實。
此外,圖7示出了氣體(非冷凝氣體)對蒸汽的冷凝熱傳遞率的影響。如圖7所示,由于蒸汽中的空氣含量變高,蒸汽的彌散運動受到抑制,使得冷凝熱傳遞率減小。當空氣的含量比范圍約小于0.002kg(空氣)/kg(蒸汽)時可忽略這一影響,如果用容積比來表示,這一范圍變為0.001m3(空氣)/m3(蒸汽)。換言之,空氣分壓力相對總的大氣壓力100托來說為1托以下。
本發明就是針對上述問題的。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它能夠高效率地烘干可滲透紙幅。
為實現這一目的,本發明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有如下的結構特征。
本發明的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包括可滲透紙幅,它在烘干線上移動,加熱缸;其外周邊和可滲透紙幅接觸并隨著可滲透紙幅的移動而同步旋轉,以加熱可滲透紙幅;烘干帶,接觸并支承可滲透紙幅的表面,它和加熱缸脫開接觸,而且也隨著可滲透紙幅的移動而同步轉動;壓力旋轉體,靠近加熱缸的外周面設置并位于烘干帶外側。該壓力旋轉體由旋轉部件和壓力裝置構成,轉動部件用于轉動并接觸烘干帶的外部表面,而壓力裝置用于將轉動部件朝向加熱缸施壓。
因此,在本發明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中,烘干帶接觸并支承在烘干線上移動的可滲透紙幅,而且加熱缸受到壓力旋轉體的壓力,其優點是可滲透紙幅可以高效率地加熱,以烘干紙幅。
根據需要可以設置多個壓力旋轉體,其優點是提高了加熱缸和可滲透紙幅之間的接觸程度,從而提高紙幅的烘干效率。
另外,上述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中,用以接觸和支承可滲透紙幅的烘干帶可由可滲透主體構成。
這種結構的優點是從可滲透紙幅中蒸發的水份可被有效地吸收。
此外,在上述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中,采用一液壓單元作為壓力裝置。
另外,在上述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中,空氣和水份可滲入烘干帶,允許空氣和水份滲入的冷卻表面元件設置在和可滲透紙幅脫離接觸的烘干帶表面上。
這種結構的優點是,冷卻表面元件可防止濕氣進入,而且不會使所吸收的水份從其滲漏。
此外,在上述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中,可滲透的烘干帶和冷卻表面元件結構是可分離的。在可滲透紙幅接觸加熱缸之前可滲透的烘干帶可接觸與加熱缸脫離的可滲透紙幅的表面。可滲透紙幅和加熱缸接觸后,冷卻表面可以在加熱缸的預定位置處和可滲透的烘干帶相接觸。
進一步說,在加熱缸的上方以及可滲透紙幅和冷卻表面元件相接觸的部位之外的烘干線的上游處設置一除氣機構,以驅除可滲透烘干帶和可滲透紙幅內的空氣。
這種結構的優點是,在不明顯降低其內部壓力的情況下,除氣機構可吸收可滲透紙幅內的空氣,而且可以較高的效率使空氣干燥,并大大降低該裝置所需的能量消耗。
此外,在上述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中,在加熱缸的外周附近以及烘干帶外部設置一冷卻裝置用于使烘干帶冷卻。
根據這一結構,冷卻表面元件由冷卻單元冷卻,其優點是,可滲透紙幅內的水份可以被有效地吸收。
應該注意的是,根據需要可以設置若干個冷卻裝置,其優點是,提高了冷卻能力,從而以較高的效率吸收可滲透紙幅內的水份。
此外,在上述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中,烘干帶的形狀是環形,沿烘干帶的旋轉路徑上可提供一脫水裝置,用以除去在烘干帶內的冷凝水。
在這一結構中,利用脫水裝置可除去可滲透紙幅內在加熱缸處吸收的水份,其優點是環形烘干帶可以連續使用。
上述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還可包括一輸送輥,用于輸送冷卻表面元件。在輸送輥的表面上可采用防滑措施。輸送輥的表面上可開設溝槽,以防止打滑。
這一結構的優點是,即使是高速運轉的情況下,冷卻表面元件移動時也不會打滑。
此外,在上述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中,在加熱缸的內表面附近可設置多個加熱介質流動通道。
另外,在上述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中,在加熱缸的外表面附近可提供一感應加熱線圈。
圖1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的結構。
圖2是水平剖視圖,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該實施例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的關鍵部件。
圖3是透視圖,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該實施例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的關鍵部件。
圖4示出了根據現有技術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的結構。
圖5示出了油密封旋轉式真空泵的排放特性。
圖6示出了機械式增壓器的排放特性。
圖7示出了蒸汽中非冷凝氣體對冷凝熱傳遞的影響。
下面參照附圖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
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圖1至圖3示出了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的結構。圖1是示出結構的概略圖,圖2為表示關鍵部件的水平剖視圖,圖3是表示關鍵部件的透視圖。
AAAA如圖1所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可滲透紙幅這一概念包括紙,吸濕紙片之類)包括多個壓力旋轉體115,它裝在加熱缸101(加熱表面元件)之上,而且在壓力旋轉體115的上游設置除氣室110,用于除去在加熱缸101上的輸送線(以下簡稱為線)上移動的可滲透紙幅102中的空氣。可使水份和空氣透過的烘干帶(可滲透烘干帶)104和沿該輸送線移動的可滲透紙幅102的表面接觸,該表面和加熱缸101脫開接觸。此外不能使水份和空氣滲透的冷卻表面元件105疊置在烘干帶104上,接觸并支承烘干帶104,從而烘干可滲透紙幅102。下面對各部件和相關結構進行詳細描述。
加熱缸101的外周面和可滲透紙幅102接觸以對其加熱。例如,如圖2所示,加熱缸101的內表面附近設置若干個加熱介質流動通道1011,并做成中空形狀。經旋轉接頭1013提供并排出的加熱介質1012(例如Shin-nittetu化學株式會社生產的S系列熱介質)通過這些熱介質流動通道1011,從而對加熱缸101進行加熱。應注意,加熱缸101由軸承1014支承以便可以旋轉。
另外,盡管利用在內表面附近形成的加熱介質流動通道1011中的熱介質1012對上述加熱缸101進行加熱,但也可以在加熱缸101的外周面附加安裝感應加熱線圈114(見圖1)來對加熱缸101加熱。在這里,可選擇加熱介質1012或感應加熱線圈114之一進行加熱,也可以同時用它們兩者加熱,其中一個起輔助加熱作用。根據加熱條件和其它條件,可自由地選擇較好的方法。
烘干帶(可滲透烘干帶)104接觸并支承和加熱缸101脫開接觸的可滲透紙幅102的表面。烘干帶104的結構做成使得空氣和水份可以滲入(例如采用有孔材料),它沿由輸送輥103(烘干帶輸送輥)傳送的環形線移動。
烘干帶104吸收可滲透紙幅102內的水份,同時沿環形線移動。吸收和收集的水份由吸盒109(脫水器)去除,吸盒位于環形帶上方某預定位置。吸盒109利用一真空泵等使烘干帶104所含的水份脫去。
例如,烘干帶104的寬度(沿垂直于所述線的方向測量)大于可滲透紙幅102的寬度,見圖3。這不僅是因為必須沿可滲透紙幅102的寬度方向將其均勻烘干,而且因為沿可滲透紙幅102以及烘干帶104在移動時會有一定程度的彎曲。因此,為了使可滲透紙幅102能可靠地烘干,將烘干帶104的寬度設計得比可滲透紙幅102寬。
除氣室110形成在可滲透紙幅102和冷卻表面元件105相接觸位置的前部,即位于加熱缸101上的烘干帶104周圍的某一區域(封閉空間)。
該除氣室110將烘干帶104和可滲透紙幅102內空氣驅除。更具體地說,當可滲透紙幅102和加熱缸101接觸并被其加熱時,蒸發的水蒸汽和可滲透紙幅102內的空氣被位于除氣室110內的抽吸泵(未示出)吸收。
換言之,利用加熱缸101對可滲透紙幅102加熱,可滲透紙幅102內的水份蒸發并變為蒸汽。如箭頭111(氣流)所示,可滲透紙幅102內的空氣隨蒸汽一起排出,可滲透紙幅102內的空氣分壓降低。結果,在不像現有技術那樣明顯降低除氣室110內的壓力的條件下(1托左右),去除可滲透紙幅102內的空氣成為可能。更具體地說,壓力降至大約660托就足夠了。因此可獲得很高的烘干性能。
由于除氣室110內的壓力等于位于烘干帶104上方的吸盒109的壓力,例如,可采用一水密封泵作為吸取泵來吸收空氣。
此外,如圖3所示設置除氣室110,使得其寬度比在所述線上移動的冷卻表面元件105的寬度(沿垂直于所述線的方向測得)窄。這樣,防止了由將在下面描述的冷卻水噴嘴(冷卻單元)118噴射的用于使冷卻表面元件105冷卻的水進入除氣室110中。
冷卻表面元件105接觸并支承和加熱缸101脫開接觸的可滲透紙幅102的表面,冷卻表面元件105為空氣和水不能滲透的結構,且由開有溝槽的輸送輥106帶動(開有溝槽的冷卻表面元件輸送輥)在環形線上移動,且在沿環形線移動的同時,該元件105將饋入的可滲透紙幅冷卻。后面將對開有溝槽的輸送輥106進行描述。
更具體地說,在可滲透紙幅102和加熱缸101接觸之前,烘干帶104和與加熱缸101脫開接觸的可滲透紙幅102的表面接觸。當可滲透紙幅102和加熱缸101接觸后,冷卻表面元件105在加熱缸101的預定位置處(除氣室110的下游側)和與可滲透紙幅102脫開接觸的烘干帶104的表面接觸。
下面描述冷卻表面元件105的冷卻效果。為了有效地推動由烘干缸101烘干的可滲透紙幅102,有必要對加熱缸1和冷卻表面元件105形成的封閉空間內蒸發的蒸汽進行處理。如果可滲透紙幅102不被冷卻表面元件105冷卻,則從可滲透紙幅102內蒸發的蒸汽壓會增加該封閉空間內的壓力,使之超過冷卻表面元件105將可滲透紙幅102向加熱缸101擠壓的壓力。而且,如果該封閉空間內的蒸汽壓力達到飽和蒸汽壓,可滲透紙幅102內的水份就不會再蒸發。換句話說,為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提供了像冷卻表面元件105這樣的特殊冷卻表面,借此將可滲透紙幅102內的水蒸汽冷凝并除去。
而且,在加熱缸101的外周附近以離開冷卻表面元件105外側預定的間隔設置若干個壓力旋轉體115。如圖1所示,壓力旋轉體115由旋轉部件107和液壓缸108組成,旋轉部件107用于接觸冷卻表面元件105的外表面并向其施加壓力,液壓缸(液壓單元作為壓力裝置)用于通過油膜將旋轉部件107向著加熱缸101施壓。
更詳細地說,液壓缸108上設有壓力活塞113,它向旋轉部件107上加壓。從液壓缸108的供油口提供的油的壓力推動壓力活塞113,從而向旋轉部件107施壓。換言之,液壓缸108產生的向冷卻表面元件105所加的壓力可以是任意的。
此時,自供油口112提供的油有一部分還送至旋轉部件107和壓力活塞113之間的壓力空間117內,并在其內形成油膜。因此,壓力活塞113不是直接向旋轉部件107加壓,而是通過壓力空間117內的油膜將旋轉部件107朝向加熱缸101加壓。這樣,雖然受到壓力活塞113的壓力,旋轉部件107仍可自由旋轉。結果,在接觸并推動冷卻表面元件105時,可防止旋轉部件107阻礙該元件的移動。
壓力旋轉體115上裝有驅動裝置(例如液壓單元,電機等,但未示出)。驅動裝置可使壓力旋轉體115沿加熱缸101的徑向移向或移離加熱缸。這樣,通過沿該徑向方向使壓力旋轉體115移離加熱缸101,可很容易地實現冷卻表面元件105或烘干帶104的交換。
而且,在加熱缸101的外周面附近和壓力旋轉體115一道裝有若干個冷卻水噴嘴118(冷卻單元)。冷卻水噴嘴118用于噴射冷卻水,以對冷卻表面元件105冷卻。在壓力旋轉體115和冷卻水噴嘴118之間,以適當的間隔布置冷卻水噴嘴118,從而使整個冷卻表面元件105可以均勻冷卻。從冷卻水噴嘴118噴出的冷卻水不僅可用于使冷卻表面元件105冷卻,而且還用于減小旋轉部件107和冷卻表面元件105之間的摩擦。這種冷卻水收集后又重新循環。
如上所述,冷卻表面元件105由開有溝槽的輸送輥106輸送,該開有溝槽的輸送輥106的表面上形成的溝槽(未示出)是為了防止滑動而提供的。
更具體地說,溝槽形成在輥子的表面,故從冷卻水噴嘴118噴出的水可以進入溝槽。在離心力作用下,進入溝槽的水被甩出,或附著在冷卻表面元件105上并被排出。輥子表面的溝槽可以多種形式形成。例如,溝槽可以沿輥子的外周表面延伸,或沿與此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采用這樣一種溝槽,在開有溝槽的輸送輥106和冷卻表面元件105相互接觸的部位,水留在輥子表面的溝槽中,但在無溝槽的輥子表面和冷卻表面105之間是直接接觸的,沒有水薄膜。因此,即使是在高速運轉場合,冷卻表面元件105也可穩定地移動,而不會在輸送輥106上打滑。
盡管參照在輸送輥表面上開有溝槽的輸送輥106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但輥子表面上不局限于這樣的溝槽,它也可以僅僅是做成粗糙表面。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水也可以被容易地排出。此外,開設溝槽或形成粗糙表面不僅易于使水的排放,且增大了輥子表面和冷卻表面元件105之間的摩擦力。結果,進一步增加了防滑效果。
如圖1所示,在根據一實施例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中,采用上述結構,在被烘干的可滲透紙幅102和加熱缸101接觸之前,和加熱缸101脫開接觸的可滲透紙幅102的表面和烘干帶104接觸。當和烘干帶104接觸的可滲透紙幅102和加熱缸101接觸后,可滲透紙幅被加熱缸101加熱。
可滲透紙幅102被加熱后,其內部的水份蒸發,蒸汽壓大于大氣壓力,此時空氣自可滲透紙幅102內排出。然后除氣室110將空氣(烘干帶104內的空氣,除氣室102內的蒸汽)吸掉。
接著,和可滲透紙幅102脫開接觸的烘干帶104的表面在除氣室110下游的加熱缸101處和冷卻表面元件105接觸。在此狀態下,其內部空氣已被除氣室110吸掉的可滲透紙幅102在加熱缸101上被傳送。
此時,由于加熱缸101的加熱,可滲透紙幅102內的水份蒸發變成水蒸汽。也就是說,水反復受到壓力旋轉體115的壓力和來自冷卻水噴嘴118的冷卻水的冷卻,從而水在烘干帶104內冷凝,且被烘干帶104吸收和傳送。所吸收的水由烘干帶104的輸送線上方的吸盒109去除。
以上述方式,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在加熱缸101上的輸送線上移動的可滲透紙幅102由多個壓力旋轉體115壓向加熱缸101,因此可在任何壓力下有效地擠壓冷卻表面元件105,從而使可滲透紙幅102烘干。進一步說,由于壓力旋轉體115移向或移離加熱缸101,所具有的優點是可容易地實現烘干帶104和冷卻表面元件105的交換。
而且,由于接觸并支承可滲透紙幅102的烘干帶104包括一可滲透主體,其優點是烘干帶104可有效地吸收自可滲透紙幅102中蒸發的水份。
此外,由于冷卻表面元件105設置在和可滲透紙幅102脫開接觸的烘干帶104的表面上,其優點是,冷卻表面元件105可防止外部的濕氣進入,同時所吸收的水份也不會滲漏。
再者,除氣室110設置在加熱缸101的上方,它位于冷卻表面元件105和烘干帶104進入接觸的位置的前面,并在此位置對與烘干帶104接觸的可滲透紙幅102加熱。其優點在于,在不明顯降低其內部壓力的情況下,除氣室110可吸收可滲透紙幅102內的空氣,而且可以更高效地使空氣干燥,同時大大降低該裝置所需的能量消耗。
另外,由于冷卻表面元件105被來自冷卻水噴嘴118的冷卻水冷卻,其優點是,烘干帶104可有效地吸收可滲透紙幅102內的水份。
此外,烘干帶在加熱缸101和吸盒109之間移動,從而吸盒109可以除去可滲透紙幅101在加熱缸101處吸收的水份。因而其優點是環形烘干帶104可以連續使用。
而且,由于在輸送冷卻表面元件105的輸送輥106的表面上設置溝槽,從冷卻水噴嘴118噴出的水可很容易地排出。其優點是,即使是在高速運轉的情況下,冷卻表面元件105也可穩定地移動,而不會打滑。
應該注意,本發明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發明范圍的情況下,本發明各不盡相同的實施例可以有變形形式。例如,在該實施例中,為利用冷卻水進行冷卻,用冷卻水噴嘴118作為冷卻單元,但本發明不限于此。例如,冷卻表面元件105可由其它冷卻介質如冷空氣等來冷卻。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包括沿烘干線移動的可滲透紙幅(102);加熱缸(101),它和所述可滲透紙幅(102)的外周面接觸,并和所述可滲透紙幅同步旋轉,以對其加熱;烘干帶(104),用于接觸并支承和所述加熱缸(101)脫開接觸的可滲透紙幅(102)的表面,而且隨所述可滲透紙幅(102)的移動而同步旋轉;以及一壓力旋轉體(115),它靠近所述加熱缸(101)的外周面布置,并位于所述烘干帶外側;其中,所述壓力旋轉體(115)由旋轉部件(107)和壓力裝置(108)構成,所述旋轉部件用于旋轉并接觸所述烘干帶(104)的外表面,所述壓力裝置用于將所述旋轉部件(107)壓向所述加熱缸(101)。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其中,所述烘干帶(104)由可滲透主體組成。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其中,采用液壓單元作為壓力裝置(108)。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其中,所述烘干帶(104)允許空氣和水滲透;以及不允許空氣和水滲透的冷卻表面元件(105)設置在和所述可滲透紙幅(102)脫開接觸的可滲透烘干帶(104)的表面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其中,所述可滲透烘干帶(104)和冷卻表面元件(105)結構上是分離的;在所述可滲透紙幅(102)和所述加熱缸(101)接觸之前,所述可滲透烘干帶(104)接觸和加熱缸(101)脫開接觸的可滲透紙幅(102)的表面;所述可滲透紙幅(102)和所述加熱缸(101)接觸后,所述冷卻表面元件(105)在加熱缸(101)的預定位置處和可滲透的烘干帶(104)接觸。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其中,一除氣機構(110)設置在加熱缸(101)上方,烘干線的上游,且位于可滲透紙幅(102)和所述冷卻表面元件(105)的接觸位置之外,它用于驅除可滲透烘干帶(104)和可滲透紙幅(102)內的空氣。
7.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其中,用于冷卻所述烘干帶(104)的冷卻單元(118)設置在加熱缸(101)的外周面附近,并位于烘干帶(104)外側。
8.如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其中,所述烘干帶(101)結構為環形;用于除去所述烘干帶(104)內的冷凝水的脫水裝置(109)設置在烘干帶(104)的旋轉路徑之上。
9.如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還包括一輸送輥(106),用于輸送所述的冷卻表面元件(105);其中,在所述輸送輥(106)的表面上采用防滑措施。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其中,通過在所述輸送輥(106)的表面上開設溝槽來實現防滑。
11.如權利要求1至10中任何一個所述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其中,在所述加熱缸(101)的內表面上設置有多個加熱介質流動通道(1011)。
12.如權利要求1至11中任何一個所述的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其中,在所述加熱缸(101)的外表面設置一感應加熱線圈(114)。
全文摘要
用于可滲透紙幅的連續型烘干裝置,包括:沿烘干線移動的可滲透紙幅;加熱缸,和所述紙幅的外周面接觸,并和紙幅同步旋轉以對它加熱;烘干帶,用于接觸并支承和所述烘干缸脫開接觸的紙幅表面,而且隨紙幅移動同步旋轉;壓力旋轉體,它靠近所述加熱缸外周面布置,并位于所述烘干帶外側;其中,所述壓力旋轉體由旋轉部件和壓力裝置構成,所述旋轉部件用于旋轉并接觸所述烘干帶外表面,所述壓力裝置用于將所述旋轉部件壓向所述加熱缸。
文檔編號D21F3/02GK1232104SQ99104020
公開日1999年10月20日 申請日期1999年3月16日 優先權日1998年4月10日
發明者星要之介, 真田晃, 鈴木節夫 申請人: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