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貼合機的全貼合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貼合機的全貼合裝置,負壓吸緊裝置包括彈性緩沖板、與彈性緩沖板緊密貼合的流道板以及貫穿所述上模與所述流道板上的流道相貫通的排氣管,粘緊裝置包括與所述流道板緊密貼合的上模板、埋設與所述上模板的凹坑內的彈性粘接柱,彈性粘接柱的一端外露于所述彈性緩沖板。通過設置在上模的模腔內的負壓吸緊裝置,可以將觸摸屏牢牢吸緊,同時設置在負壓吸緊裝置上的彈性緩沖板能夠有效保護觸摸屏在吸起或貼合時減少對屏幕的沖擊力,安全可靠,彈性粘接柱的設置,使得在全貼合真空狀態下能夠使得觸摸屏牢牢定位,不會與底部顯示屏發生錯位,本實用新型便于觸摸屏在真空狀態下的定位,且能夠有效保證全貼合品質。
【專利說明】 —種用于貼合機的全貼合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貼合機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貼合機的全貼合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下的貼合機在進行全貼合時,首先通過上模內的負壓吸緊裝置從觸摸屏預定位裝置上將觸摸屏吸起,然后在與固定有顯示屏的下模合模抽真空,進行真空狀態下的全貼合,此時負壓吸緊裝置會隨著模腔逐漸接近真空狀態而使得吸附力變弱進而失效,而此時觸摸屏很容易發生錯位,進而影響貼合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便于觸摸屏在真空狀態下的定位,且能夠有效保證全貼合品質的全貼合定位裝置。
[0004]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用于貼合機的全貼合裝置,包括上模,設置于所述上模頂部的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還包括設置于所述上模的模腔內的負壓吸緊裝置和粘緊裝置,所述負壓吸緊裝置包括彈性緩沖板、與所述彈性緩沖板緊密貼合的流道板以及貫穿所述上模與所述流道板上的流道相貫通的排氣管,所述粘緊裝置包括與所述流道板緊密貼合的上模板、埋設與所述上模板的凹坑內的彈性粘接柱,所述彈性粘接柱的一端外露于所述彈性緩沖板。
[0006]其中,所述彈性粘接柱包括柱體、設置于所述柱體一端頂部的彈性粘接墊以及套設于所述柱體另一端與所述凹槽相配合的彈簧。
[0007]其中,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包括對稱設置于所述上模頂部兩側的第一導桿和第一導套、倒掛于所述第一導桿之間的第一汽缸、架設于所述第一導桿上用于固定旋轉汽缸的第一連接板。
[0008]其中,所述第二驅動裝置包括安裝于所述上模頂部一側的第二汽缸、貫穿所述上模頂部與所述流道板和上模板緊固的第二導桿,以及分別與所述第二導桿和所述第二汽缸的推力桿相連接的第二連接板。
[0009]其中,還包括設置于所述上模的腔體底部和上模板之間用于所述第一導桿緊固的固定板。
[0010]其中,所述上模的下端面埋設有用于和下模密封的密封圈,且所述上模四周的側壁上開設有密封的視窗。
[0011]其中,所述旋轉汽缸的一側設置有感應桿,所述感應桿的兩側的第一連接板的固定架上分別設置有用于限定所述旋轉汽缸旋轉角度的感應器。
[00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包括上模,設置于所述上模頂部的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還包括設置于所述上模的模腔內的負壓吸緊裝置和粘緊裝置,所述負壓吸緊裝置包括彈性緩沖板、與所述彈性緩沖板緊密貼合的流道板以及貫穿所述上模與所述流道板上的流道相貫通的排氣管,所述粘緊裝置包括與所述流道板緊密貼合的上模板、埋設與所述上模板的凹坑內的彈性粘接柱,所述彈性粘接柱的一端外露于所述彈性緩沖板。通過設置在上模的模腔內的負壓吸緊裝置,可以將觸摸屏牢牢吸緊,同時設置在負壓吸緊裝置上的彈性緩沖板能夠有效保護觸摸屏在吸起或貼合時減少對屏幕的沖擊力,安全可靠,彈性粘接柱的設置,使得在全貼合真空狀態下能夠使得觸摸屏牢牢定位,不會與底部顯示屏發生錯位,本實用新型便于觸摸屏在真空狀態下的定位,且能夠有效保證全貼合品質。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貼合機的全貼合裝置的軸測圖。
[0014]圖2是圖1的主視圖。
[0015]圖3是圖2中AA截面的階梯剖視圖。
[0016]圖4是圖3中B處的局部放大圖。
[0017]圖中:1.上模、20.彈性緩沖板、21.流道板、22.排氣管、23.上模板、24.彈性粘接柱、25.彈性粘接墊、26.彈簧、30.第一導桿31.第一導套、32.第一汽缸、33.旋轉汽缸、
34.第一連接板、35.感應桿、36.感應器、40.第二汽缸、41.第二導桿、42.第二連接板、43.固定板、5.視窗。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0019]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用于貼合機的全貼合裝置,包括上模1,設置于所述上模I頂部的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第一驅動裝置包括對稱設置于所述上模I頂部兩側的第一導桿30和第一導套31、倒掛于所述第一導桿30之間的第一汽缸32、架設于所述第一導桿30上用于固定旋轉汽缸33的第一連接板34。作為進一步優選,上模頂部的四個角落處分別設置有第一導桿和第一導套,同時在上模每端的兩第一導桿之間各倒置有一個第一汽缸,此結構設置能夠使得上模沿著第一導桿上下運動,便于與下模合模,且兩端設置第一汽缸使得上模受力更加穩定。
[0020]還包括設置于所述上模I的模腔內的負壓吸緊裝置和粘緊裝置,所述負壓吸緊裝置包括彈性緩沖板20、與所述彈性緩沖板20緊密貼合的流道板21以及貫穿所述上模I與所述流道板21上的流道相貫通的排氣管22,所述粘緊裝置包括與所述流道板21緊密貼合的上模板23、埋設與所述上模板23的凹坑內的彈性粘接柱24,所述彈性粘接柱24的一端外露于所述彈性緩沖板20。所述彈性粘接柱24包括柱體、設置于所述柱體一端頂部的彈性粘接墊25以及套設于所述柱體另一端與所述凹槽相配合的彈簧26。作為進一步的優選實施方式,彈性緩沖板20可采用質地較軟且防靜電的PVC塑料板,從而能夠在吸附觸摸屏或向下進行全貼合時有效的保護觸摸屏免受沖擊,防止擠傷或壓損。此外,流道板上與流道對應設置有用于吸附觸摸屏的氣孔,通過排氣管22對流道板流道內的氣流抽氣,進而在彈性緩沖板的下表面產生負壓,將觸摸屏牢牢吸緊,為了有效保證在真空狀態下觸摸屏定位的可靠性,通過彈性粘接柱上的彈性粘接墊25將觸摸屏牢牢粘緊。
[0021]所述第二驅動裝置包括安裝于所述上模I頂部一側的第二汽缸40、貫穿所述上模I頂部與所述流道板21和上模板23緊固的第二導桿41,以及分別與所述第二導桿41和所述第二汽缸40的推力桿相連接的第二連接板42。還包括設置于所述上模I的腔體底部和上模板23之間用于所述第一導桿30緊固的固定板43。第二驅動裝置的設置,能夠使得負壓吸緊裝置和粘緊裝置沿上模的模腔往返運動,便于吸起和壓緊觸摸屏與顯示屏進行全貼口 ο
[0022]所述上模I的下端面埋設有用于和下模密封的密封圈,且所述上模I四周的側壁上開設有密封的視窗5。作為優選,視窗可采用透明的亞克力板進行設置。
[0023]所述旋轉汽缸33的一側設置有感應桿35,所述感應桿的兩側的第一連接板34的固定架上分別設置有用于限定所述旋轉汽缸33旋轉角度的感應器36。此結構設置能夠保證上下模合模時,能夠對兩者之間的合模角度進行微調,保證上下模對齊。
[0024]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基于此處的解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貼合機的全貼合裝置,包括上模(I),設置于所述上模(I)頂部的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于所述上模(I)的模腔內的負壓吸緊裝置和粘緊裝置,所述負壓吸緊裝置包括彈性緩沖板(20)、與所述彈性緩沖板(20)緊密貼合的流道板(21)以及貫穿所述上模(I)與所述流道板(21)上的流道相貫通的排氣管(22),所述粘緊裝置包括與所述流道板(21)緊密貼合的上模板(23)、埋設與所述上模板(23)的凹坑內的彈性粘接柱(24),所述彈性粘接柱(24)的一端外露于所述彈性緩沖板(2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貼合機的全貼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粘接柱(24)包括柱體、設置于所述柱體一端頂部的彈性粘接墊(25)以及套設于所述柱體另一端與所述凹槽相配合的彈簧(26)。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貼合機的全貼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包括對稱設置于所述上模(I)頂部兩側的第一導桿(30)和第一導套(31)、倒掛于所述第一導桿(30)之間的第一汽缸(32)、架設于所述第一導桿(30)上用于固定旋轉汽缸(33)的第一連接板(34)。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貼合機的全貼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驅動裝置包括安裝于所述上模(I)頂部一側的第二汽缸(40)、貫穿所述上模(I)頂部與所述流道板(21)和上模板(23)緊固的第二導桿(41),以及分別與所述第二導桿(41)和所述第二汽缸(40)的推力桿相連接的第二連接板(42)。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用于貼合機的全貼合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于所述上模(I)的腔體底部和上模板(23)之間用于所述第一導桿(30)緊固的固定板(43)。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貼合機的全貼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I)的下端面埋設有用于和下模密封的密封圈,且所述上模(I)四周的側壁上開設有密封的視窗(5)。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用于貼合機的全貼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汽缸(33)的一側設置有感應桿(35),所述感應桿的兩側的第一連接板(34)的固定架上分別設置有用于限定所述旋轉汽缸(33)旋轉角度的感應器(36)。
【文檔編號】B32B37/10GK204109513SQ201420529818
【公開日】2015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16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16日
【發明者】孫曉兵, 王海斌, 高明亮, 楊期明, 何建都, 武策 申請人:深圳市創造機電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