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處理吸收保護膜的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處理吸收保護膜的系統。該系統包括貼膜裝置,貼膜裝置包括第一車體,承載第一車體的第一行走機構,設置在第一車體上的吸收保護膜供給機構,以及與第一車體相連的且設置在第一車體后方的碾輪機構,其中,第一行走機構用于驅動第一車體向第一車體的前方運動,碾輪機構用于在第一車體的帶動下壓平吸收保護膜供給機構輸出的吸收保護膜。采用該系統后,可以大大的減少工人的工作強度,提高反復粘貼和清除吸收保護膜的工作效率。
【專利說明】一種處理吸收保護膜的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處理吸收保護膜的系統。
【背景技術】
[0002]激光沖擊強化技術,采用高功率密度(GW/cm2量級)、短脈沖(10?30ns量級)的激光通過透明約束層作用于金屬表面所覆蓋的能量吸收涂層,能量吸收涂層吸收激光能量迅速氣化幾乎同時形成大量稠密的高溫O10K)、高壓OlGPa)等離子體。這些等離子體繼續吸收激光能量急劇升溫膨脹,然后爆炸形成高強度沖擊波作用于金屬表面。當沖擊波的峰值壓力超過材料的動態屈服強度時,材料發生塑性變形并在表層產生平行于材料表面的拉應力。激光作用結束后,由于沖擊區域周圍材料的反作用,其力學效應表現為材料表面獲得較高的殘余壓應力。殘余壓應力會降低交變載荷中的拉應力水平,使平均應力水平下降,從而提高疲勞裂紋萌生壽命。同時殘余壓應力的存在,可引起裂紋的閉合效應,從而有效降低疲勞裂紋擴展的驅動力,延長疲勞裂紋擴展壽命。
[0003]在實際應用激光沖擊強化技術時,能量吸收涂層被構造成膜片或箔片。例如,將黑膠帶或鋁箔作為能量吸收涂層。在這里,我們將膜片或箔片狀的能量吸收涂層統稱為吸收保護膜。吸收保護膜的一個面上通常都設置有均勻的膠,這一面可以粘貼到工件的加工面上。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在工件的加工面上反復地粘貼和清除吸收保護膜。通常,對吸收保護膜的粘貼和清除采用手工粘貼和揭除的方式,由此導致粘貼和清除吸收保護膜的工作量大、效率低下。另外,長期手工粘貼與清理吸收保護膜也會損傷手指。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提供一種系統,以提高反復清除和粘貼吸收保護膜的工作效率、減小工人勞動強度、避免工人的手指受傷。
[0005]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處理吸收保護膜的系統,其包括貼膜裝置,貼膜裝置包括第一車體,承載第一車體的第一行走機構,設置在第一車體上的吸收保護膜供給機構,以及與第一車體相連的且設置在第一車體后方的碾輪機構,其中,第一行走機構用于驅動第一車體向第一車體的前方運動,碾輪機構用于在第一車體的帶動下壓平吸收保護膜供給機構輸出的吸收保護膜。
[0006]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吸收保護膜供給機構包括設置在第一車體上的支架,設置在支架上、且設置有兩端分別向第一車體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轉軸的第一卷筒,以及卷在第一卷筒上的吸收保護膜卷。
[0007]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吸收保護膜供給機構還包括設置在一個支架上的且用于向第一卷筒施加轉動阻力的旋轉阻尼器。
[0008]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碾輪機構包括一端鉸接在第一車體上的第一連接架,以及設置在第一連接架另一端上的碾輪,其中,第一連接架可以繞兩端分別向第一車體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轉軸轉動,碾輪的轉軸與第一連接架的轉軸平行。
[0009]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第一連接架包括一端分別連接于第一車體兩側的且相互平行的兩根第一拉桿,以及兩端分別連接于兩根第一拉桿另一端的第一約束軸,其中,碾輪套裝在第一約束軸上。
[0010]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系統還包括撕膜裝置,撕膜裝置包括第二車體,承載第二車體的第二行走機構,與第二車體相連接的清理機構,其中,第二行走機構用于驅動第二車體向第二車體的前方運動,清理機構用于連接吸收保護膜的端部并在第二車體的帶動下將吸收保護膜從工件上剝離。
[0011]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清理機構包括鉸接在第二車體上的第二連接架,以及安裝在第二連接架上的第二轉筒,其中,第二連接架和第二轉筒的轉軸的兩端均分別向第二車體的左、右方向延伸。
[0012]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清理機構還包括連接件,連接件包括一端連接在第二卷筒外周壁上的柔性連接部以及設置在柔性連接部另一端的粘接部。
[0013]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粘接部為桿形,粘接部的長度大于或等于吸收保護膜的覽度。
[0014]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連接件還包括套裝在粘接部上的環件,柔性連接部通過連接環件與粘接部相連。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申請的實施例有以下優點:
[0016]貼膜裝置可以自動地將吸收保護膜平整地粘貼到工件表面,撕膜裝置可以自動地將貼膜裝置所粘貼的吸收保護膜從工件上清除下來。這樣就大大的減少了工人的工作強度,提高粘貼吸收保護膜的工作效率。另外,撕膜裝置撕下來的吸收保護膜被卷成吸收保護膜卷,由此保持工作環境清潔、工整。
[0017]本發明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說明書中闡述,并且,部分地從說明書中變得顯而易見,或者通過實施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了解。本發明的目的和其他優點可通過在說明書、權利要求書以及附圖中所特別指出的結構來實現和獲得。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在下文中將基于實施例并參考附圖來對本發明進行更詳細的描述。其中:
[0019]圖1顯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種實施方式的貼膜裝置的結構;
[0020]圖2顯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種實施方式的撕膜裝置的結構;
[0021]圖3顯示了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優選實施方式的撕膜裝置的機構。
[0022]在附圖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附圖并未按照實際的比例繪制。
【具體實施方式】
[0023]圖1和圖2顯示了根據本發明提供了第一種實施方式的處理吸收保護膜的系統的結構,該系統包括貼膜裝置2 (如圖1所示)和撕膜裝置4a(如圖2所示)。貼膜裝置2可以向工件I表面粘貼吸收保護膜3,撕膜裝置4a可以清除粘貼在工件I表面的吸收保護膜
3。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24]如圖1所示,貼膜裝置2包括第一車體24、設置在第一車體24下方的第一行走機構21、設置在第一車體24上的吸收保護膜供給機構22,與第一車體24相連并設置在第一車體24后方的碾輪機構23。
[0025]第一車體24可以大致呈立方體結構。為方便描述貼膜裝置2,在貼膜裝置2中,將第一車體24相對的兩個側面所朝向的方向分別稱之為第一車體24的前方和后方。將第一車體24另外兩個側面所朝向的方向分別稱之為第一車體24的左方和右方。第一車體24包括分別在其左、右兩個側面上的且對稱的兩個第一鉸支座。
[0026]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行走機構21構造為輪式第一行走機構21。該第一行走機構21包括設置在第一車體24底部的車架,設置在車架下方的主動輪對211、從動輪對212,以及設置在車架上的變速器、電機。
[0027]主動輪對211和從動輪對212均包括兩個相互平行的車輪,以及垂直于兩個車輪的車軸。兩個車輪的中心均設置有軸孔。車軸的兩端分別插入兩個車輪的軸孔中,使得車輪與車軸之間不能相對運動。優選地,車輪的軸孔為花鍵孔,車軸兩端設置有與該花鍵孔向匹配的外花鍵。
[0028]車架包括相互平行的兩根橫梁以及設置在兩根橫梁之間的且相互平行的兩根縱梁。縱梁垂直于橫梁,縱梁的兩端分別抵接于兩根橫梁。兩根橫梁和兩根縱梁大致構成矩形框結構。車架還包括從每根縱梁上向垂直于縱梁和橫梁方向延伸的且間隔開的兩根支柱。四根支柱兩兩對稱地分布在兩根縱梁上。每根支柱的下端設置有軸承座。軸承座內設置有用于套裝車軸的軸承。各個軸承的軸線平行于橫梁。靠近第一根橫梁的兩根支柱的各個軸承安裝主動輪對211的車軸,靠近第二根橫梁的兩根支柱的各個軸承安裝從動輪對212的車軸。由于四個支柱對稱分布,從動輪對212和主動輪對211的轉軸平行。第一車體24朝下的端面抵接于車架的兩根縱梁和兩根縱梁。縱梁的兩端分別指向第一車體24的左、右方向。由此第一行走機構21支撐起第一車體24。
[0029]車架還包括設置在縱梁上的電機安裝座和變速器安裝座。電機設置在電機安裝座上,變速器設置在變速器安裝座上。電機的輸出軸連接變速器的輸入軸。變速器的輸出軸連接主動輪對211的車軸。電機與變速器、變速器與主動輪對211的車軸之間可以通過傳動齒輪組件連接。當電機工作時,電機的轉矩通過變速器減速后傳遞到主動輪對211,主動輪對211在工件I表面滾動,帶動第一車體24向第一車體24的前方運動。
[0030]在本實施例中,吸收保護膜供給機構22包括支架221、第一卷筒222和卷在第一卷筒222上的吸收保護膜3。支架221包括設置在第一車體24上且分別靠近第一車體24的左、右兩側的兩個支撐部以及連接兩個支撐部的心軸。心軸兩端分別指向第一車體24的左方和右方。支撐部可構造為底部固定在第一車體24上的等腰三角架結構,兩個支撐部的頂點分別與心軸的兩個端部相連。
[0031]第一卷筒222大致為圓柱體結構。第一卷筒222設置有穿過第一卷筒222的通孔,該通孔的軸線與外周壁的軸線重合。支架221的心軸穿過該通孔,從而將第一卷筒222套裝在心軸上。第一卷筒222的外周壁上卷有長條形的吸收保護膜3。吸收保護膜繞卷在第一卷筒222上形成吸收保護膜卷。吸收保護膜3的一個表面上設置有均勻的膠,這一表面為粘接面。吸收保護膜卷內的吸收保護膜3的粘接面朝內。第一卷筒222設置成第一卷筒222上的吸收保護膜3向第一車體24的后方伸出后,吸收保護膜3的粘接面朝向工件I。由于心軸的兩端分別向第一車體24的左、右方向延伸,由此,第一卷筒222的轉軸的兩端分別向第一車體24的左、右方向延伸。
[0032]在本實施例中,碾輪機構23包括鉸接在第一車體24上的第一連接架231,以及安裝在第一連接架231上的碾輪232。第一連接架231的轉軸的兩端分別向第一車體24的左、右方向延伸。第一連接架231包括兩個第一拉桿以及第一約束軸。兩根第一拉桿相互平行。兩根第一拉桿的一端分別鉸接在兩個第一鉸支座上,兩根第一拉桿的另一端向后延伸并分別與第一約束軸的兩端相連。第一約束軸的兩端分別向第一車體24的左、右方向延伸。碾輪232呈圓柱形,碾輪232設置有供第一約束軸穿過的軸孔。該軸孔的軸線與碾輪232外周壁的軸線重合。
[0033]使用貼膜裝置2時,將吸收保護膜供給機構22上的吸收保護膜3的一端從第一車體24與碾輪232之間穿過并粘接到工件I上,然后啟動的第一行走機構21。第一行走機構21驅動第一車體24向前運動,第一車體24拉著碾輪機構23向前運動。碾輪機構23的碾輪232壓平吸收保護膜3,與此同時擠出工件I與吸收保護膜3之間的空氣。另外,隨著第一車體24的移動,吸收保護膜卷在吸收保護膜3的拉動下隨第一卷筒222旋轉并持續向工件I表面提供吸收保護膜3。
[0034]優選地,碾輪232的兩個端面之間的距離等于或大于吸收保護膜3的寬度。第一連接架231的兩根第一拉桿之間的距離大于吸收保護膜3的寬度。這樣,吸收保護膜3與第一拉桿之間不產生干涉,以保持吸收保護膜3平整。
[0035]在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吸收保護膜供給機構22還包括設置在一個支架221上的、用于向第一卷筒222施加轉動阻力的旋轉阻尼器。當第一卷筒222旋轉時,旋轉阻尼器向第一卷筒222施加一個與第一卷筒222的旋轉方向相反的阻力。該阻力阻礙第一卷筒222轉動,使得碾輪232與吸收保護供給機構之間的吸收保護膜3張緊,吸收保護膜3被碾輪232平壓前可以保持平整,由此吸收保護膜3可以粘貼得更平整。該旋轉阻尼器可以構造為設置在支架221上且抵接于第一卷筒222的端面的阻尼片。
[0036]下面結合圖2來描述本發明第一種實施方式的撕膜裝置4a的結構。撕膜裝置4a包括第二車體42,設置在第二車體42下方的第二行走機構41,以及與第二車體42相連接的并設置在第二車體42后方的清理機構43a。
[0037]第二車體42可以大致呈矩形。為方便描述撕膜裝置4a,在撕膜裝置4a中,將第二車體42相對的兩個側面所朝向的方向分別稱之為第二車體42的前方和后方。將第二車體42另外兩個側面所朝向的方向分別稱之為第二車體42的左方和右方。第二車體42包括分別在第二車體42的左、右兩側面的且對稱的兩個第二鉸支座。
[0038]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行走機構41與第一行走機構21的結構相同,第二行走機構41與第二車體42之間的連接方式和第一行走機構21與第一車體24之間的連接方式相同。為簡潔起見,這里省略對第二行走機構41的描述,第二行走機構41所具備的結構特征認為是與第一行走機構21的結構特征一樣,第二行走機構41與第二車體42的連接方式認為是與第一行走機構21與第一車體24的連接方式一樣。這樣,第二行走機構41可以驅動第二車體42向第二車體42的前方運動。
[0039]清理機構43a包括鉸接在第二車體42上的第二連接架431,以及安裝在第二連接架431上的第二卷筒432。第二連接架431的轉軸的兩端分別向第二車體42的左、右方向延伸。第二連接架431包括兩個第二拉桿以及第二約束軸。兩根第二拉桿相互平行。兩根第二拉桿的一端分別鉸接在第二鉸支座上,兩根第二拉桿的另一端向后延伸并分別與第二約束軸的兩端相連。第二約束軸兩端分別向第二車體42的左、右方向延伸。第二卷筒432呈圓柱形。第二卷筒432設置有供第二約束軸穿過的軸孔。第二軸孔的軸線與第二卷筒432的外周壁軸線重合。
[0040]使用撕膜裝置4a時,將撕膜裝置4a放置在條形的吸收保護膜3的一端上,第二車體42的前端朝向吸收保護膜3的另一端。將吸收保護膜3靠近撕膜裝置4a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卷筒432的外周壁上。固定方式可以是將吸收保護膜3的端部用膠水粘貼到第二卷筒432上。啟動第二行走機構41,第二行走機構41驅動第二車體42向第二車體42的前方運動。第二車體42通過第二連接架431拉動第二轉筒432向同一方向滾動,由此第二卷筒432將吸收保護膜3從工件I上撕下并卷到第二卷筒432上。
[0041]圖3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中的撕膜裝置4b的結構。該撕膜裝置4b與第一個實施方式中的撕膜裝置4a的區別在于撕膜裝置4b的清理機構43a還包括設置在第二卷筒432外周壁上的連接件。為簡潔起見,下面僅對連接件進行描述。
[0042]如圖3所示,連接件包括一端連接在第二卷筒432外周壁上的柔性連接部433以及設置在柔性連接部433另一端的粘接部434。粘接部434用于被吸收保護膜3端部的粘接面粘貼,從而使得吸收保護膜3的端部可以方便的通過連接件與第二卷筒432形成連接。
[0043]將粘接部434粘貼到吸收保護膜3的端部后,第二卷筒432通過連接件與吸收保護膜3形成柔性連接。柔性連接部433可以構造成條形、繩形。粘接部434可以構造成桿形。啟動第二行走機構41,柔性連接部433被卷到第二卷筒432后,再將吸收保護膜3撕下并卷到第二卷筒432上。
[0044]優選地,桿形的粘接部434的長度大于或等于吸收保護膜3的寬度。這樣,粘接部434垂直于條形吸收保護膜3的延伸方向粘接到吸收保護膜3上后,粘接部434拉動吸收保護膜3時向吸收保護膜3施加的拉力分布更均勻,這樣可以防止吸收保護膜3被撕裂。更優選地,柔性連接部433的一端連接于第二卷筒432的外周壁的中部,另一端連接于桿形的粘接部434的中部。這樣,粘接部434向吸收保護膜3施加的拉力均勻地且對稱地分布在吸收保護膜3的寬度方向上,從而避免吸收保護膜3在卷起時向一側偏離導致的吸收保護膜3在第二轉筒上432褶皺。
[0045]更優選地,柔性連接部433與粘接部434分離設置,連接件還包括用于連接柔性連接部433與粘接部434的環件435。將環件435可以套裝在桿形的粘接部434上,然后與粘接部434同時粘貼到吸收保護膜3的粘接面上。在需要清除吸收保護膜3時,可以將柔性連接部433的端部系到環件435上,使柔性連接部433與粘接部434連接。這樣設置的好處在于,可以在吸收保護膜3粘貼到工件I上時就將粘接部434粘貼到吸收保護膜3上,避免吸收保護膜3的粘貼面由于過長時間暴露在不良環境中而導致的不能牢固地粘貼粘接部434。優選地,環件435為圓環。
[0046]雖然已經參考優選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描述,但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范圍的情況下,可以對其進行各種改進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換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結構沖突,各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項技術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組合起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開的特定實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權利要求的范圍內的所有技術方案。
【權利要求】
1.一種處理吸收保護膜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統包括貼膜裝置, 所述貼膜裝置包括第一車體,承載第一車體的第一行走機構,設置在第一車體上的吸收保護膜供給機構,以及與第一車體相連的且設置在第一車體后方的碾輪機構, 其中,第一行走機構用于驅動第一車體向第一車體的前方運動,碾輪機構用于在第一車體的帶動下壓平吸收保護膜供給機構輸出的吸收保護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保護膜供給機構包括設置在第一車體上的支架,設置在支架上、且設置有兩端分別向第一車體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轉軸的第一卷筒,以及繞卷在所述第一卷筒上的吸收保護膜卷。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系統,其特征在于,吸收保護膜供給機構還包括設置在一個支架上的且用于向第一卷筒施加轉動阻力的旋轉阻尼器。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碾輪機構包括一端鉸接在第一車體上的第一連接架,以及設置在第一連接架另一端上的碾輪,其中,第一連接架可以繞兩端分別向第一車體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轉軸轉動,碾輪的轉軸與第一連接架的轉軸平行。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架包括一端分別連接于第一車體兩側的且相互平行的兩根第一拉桿,以及兩端分別連接于兩根第一拉桿另一端的第一約束軸,其中,所述碾輪套裝在所述第一約束軸上。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統還包括撕膜裝置, 所述撕膜裝置包括第二車體,承載第二車體的第二行走機構,與第二車體相連接的清理機構,其中, 第二行走機構用于驅動第二車體向第二車體的前方運動,清理機構用于連接吸收保護膜的端部并在第二車體的帶動下將吸收保護膜從工件上剝離。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機構包括鉸接在第二車體上的第二連接架,以及安裝在第二連接架上的第二轉筒,其中,第二連接架和第二轉筒的轉軸的兩端均分別向第二車體的左、右方向延伸。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清理機構還包括連接件, 所述連接件包括一端連接在第二卷筒外周壁上的柔性連接部以及設置在柔性連接部另一端的粘接部。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部為桿形,粘接部的長度大于或等于吸收保護膜的寬度。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系統,其特征在于,連接件還包括套裝在粘接部上的環件,柔性連接部通過連接環件與粘接部相連。
【文檔編號】B32B37/00GK104357649SQ201410668919
【公開日】2015年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20日
【發明者】朱穎, 黃帥, 郭偉, 康慧, 曲平 申請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