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形網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制造和/或加工纖維幅的機器的織物帶,特別是成形網,所述織物帶包括帶有第一縱紗和與所述第一縱紗交織的第一橫紗的第一織物層,并且包括帶有第二縱紗和與所述第二縱紗交織的第二橫紗的第二織物層,其中,兩個織物層彼此相疊地布置并且織物帶的織造花紋以重復圖案重復,其中,第一縱紗和第二縱紗在每個重復圖案中布置在多個組中,并且織物帶具有一個第一組和一個第二組以及至少一個另外的第一組和/或第二組,其中,每個第一組都由第一縱紗和布置在該第一縱紗下方的第二縱紗形成,并且每個第二組分別由兩條第一縱紗和布置在這些第一縱紗下方的第二縱紗形成,并且其中,在每個組中的第一和第二縱紗在垂直投影中向著織物層觀察非彼此錯開地布置或僅略微彼此錯開地布置,從而在第一和第二縱紗之間,最大形成第一縱紗的一半直徑的自由空間。
【專利說明】成形網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織物帶,特別是一種成形網,其用于制造和/或加工纖維幅,特別 是紙張幅、紙板幅或紙巾幅的機器。
【背景技術】
[0002] 在造紙機、紙板機、紙巾機的成形部中作為成形網使用的現代織物帶通常具有第 一織物層以及第二織物層,其中,第一織物層提供能與紙張幅進行接觸的紙張側,第二織物 層提供能與機器的元件進行接觸的機器側。在此,對第一和第二織物層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也就是說如下要求:第一織物層在纖維幅形成以及脫水時提供盡可能良好的纖維支撐,并 且通過第二織物層基本上提供織物帶的磨損體積和尺寸穩定性。
[0003] 由現有技術公知了構造為成形網的織物帶,其中,第一織物層的縱紗的數量與第 二織物層的縱紗的數量的比例為1:1。這些成形網具有以下缺點:為了提供網的足夠高的 尺寸穩定性使用第二織物層的相對較厚的縱紗,從而導致了帶有僅很小的纖維支撐的、相 當開放的第一織物層。為了克服這些網的缺點,之前提出了第一織物層的縱紗數量與第二 織物層的縱紗數量的比例大于1的網,例如2:1、3:2或5:2。據此可以實現,不僅通過第 一織物層實現了令人滿意的纖維支撐,而且通過第二織物層也實現了令人滿意的尺寸穩定 性。在上述網中,被證明通常不利的是,在這些網上制造的纖維幅的可見的液體痕跡的增加 趨勢,以及第一織物層的不充分的平坦性,這是因為第一織物層的縱紗(第一縱紗)僅不充 分地通過第二織物層的縱紗(第二縱紗)支撐。不充分的平坦性會導致第一織物層的"下 沉部"中的填充材料和纖維的不期望的積聚。
[0004] 在由現有技術公知的、帶有第一縱紗的數量與第二縱紗的數量的比例增加的成形 網的情況下觀察到了這些缺點。
【發明內容】
[0005] 本發明的任務是提供一種織物帶,其在制造和/或加工纖維幅,特別是紙張幅、紙 板幅或紙巾幅的機器中用作成形網,該織物帶一方面在結合良好的尺寸穩定性的情況下, 對于在其上形成并脫水的纖維幅提供了高的纖維支撐,并且該織物帶對比由現有技術公知 的網的情況下制造的織物層,僅具有較小的液體痕跡以及第一織物層的改進的平坦性。
[0006] 這個任務通過一種用于制造和/或加工纖維幅的織物帶,特別是成形網解決,其 包括帶有第一縱紗和與該第一縱紗交織的第一橫紗的第一織物層,并且包括帶有第二縱紗 和與該第二縱紗交織的第二橫紗的第二織物層,其中,這兩個織物層彼此相疊地布置并且 織物帶的織造花紋以重復圖案重復,并且第一縱紗和第二縱紗在每個重復圖案中布置在多 個組中。在此,根據本發明的織物帶在每個重復圖案中包括一個第一組和一個第二組以及 至少一個選自第一組和/或第二組的其他的組,其中,每個第一組都由第一縱紗和布置在 該第一縱紗下方的第二縱紗形成,并且每個第二組分別由兩條第一縱紗和布置在這些第一 縱紗下方的第二縱紗形成,并且其中,第一和第二縱紗屬于相應的組,當第一和第二縱紗在 垂直投影中向著織物層觀察非彼此錯開地布置或僅略微彼此錯開地布置時,在第一和第二 縱紗之間最大形成第一縱紗的一半直徑的自由空間。
[0007] 為了進行說明,圖4和圖5在沿著橫紗方向⑶且垂直于織物層或者說垂直于這些 織物層撐起的平面PS、MS分布的剖面中示出了縱紗3、4的第二組6和第一組5。能看出的 是,第一和第二縱紗3、4按如下方式彼此相疊地布置:第一和第二縱紗在垂直投影中向著 織物層或者說向著這些織物層撐起的平面PS、MS觀察(通過線A-A標識),僅略微彼此錯 開地布置,即,在它們之間最大形成第一縱紗3的一半直徑的d/2的自由空間。
[0008] 通過給每個重復圖案使用至少一個第一組和至少兩個第二組,或者至少一個第二 組和至少兩個第一組,根據本發明的解決方案保證了,每個第一縱紗都通過第二縱紗充分 地受支撐。據此,第一織物層的平坦性相對于由現有技術公知的織物帶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此外,因為通過第一和第二組造成了彼此不同的脫水特性并且在每個重復圖案中布置有至 少一個第一組和多個第二組或至少一個第二組和多個第一組,所以有效地抑制了在這種織 物帶制造的纖維幅上的規則的并且進而容易被看到的液體痕跡圖案。
[0009] 在此,當在第一縱紗的橫截面的中心點與第二縱紗的橫截面的中心點之間的連接 線相對于由第一織物層撐起的平面堅直地延伸時,第一和第二縱紗被視為非彼此錯開。
[0010] 本發明的有利設計方案和改進方案在從屬權利要求中給出。
[0011] 優選地,在每個重復圖案中設置彼此不同數量的第一和第二組。因為第一和第二 組具有彼此不同地脫水特性并且因而具有不同的痕跡特性,被證明是的,通過這種措施在 重復圖案中的不同數量的第一和第二組可以在痕跡圖案中產生不規則性,據此,能明顯較 少地見到痕跡。此外,該設計方案提供了影響網的脫水特性的可能性。假如例如使用多于 第二組的第一組,那么可以比在使用多于第一組的第二組的情況中提供帶有更高脫水能力 的網。
[0012] 在這種關系下特別能想到,適用的是:
[0013] A = NXB;其中
[0014] A =在重復圖案中的第一組的數量
[0015] B =在重復圖案中的第二組的數量
[0016] N=大于1的整數 [0017] 或者
[0018] C = MXD;其中
[0019] C =在重復圖案中的第二組的數量
[0020] D =在重復圖案中的第一組的數量
[0021] N=大于1的整數
[0022] 具體而言,例如在重復圖案6中可以為第一組的數量,并且在重復圖案3中可以為 第二組的數量。備選地,例如在重復圖案6中可以為第二組的數量,并且在重復圖案3中可 以為第一組的數量。
[0023] 假如在重復圖案中設置不同數量的第一和第二組,那么特別有利的是,第一和第 二組在重復圖案中布置在多個縱紗頂部組中,其中,每個縱紗頂部組包括一個第一組和一 個第二組以及至少一個選自第一或第二組的另外的組,并且其中,重復圖案通過整數數量 的、在橫紗方向上并排布置的縱紗頂部組形成。這意味著,在重復圖案中僅布置有整數數量 的縱紗頂部組,并且不存在其他的、不是縱紗頂部組的組成部分的第一和/或第二組。
[0024] 通過在重復圖案中提供多個并排布置的縱紗頂部組,又得到了第一和第二組的排 布的一定程度的規則性,據此,可以避免多個直接并排布置的相同組的集中。
[0025] 在這種關系下,縱紗頂部組例如可以通過一個第一組和兩個第二組形成。還能想 至IJ,縱紗頂部組通過兩個第一組和一個第二組形成。
[0026] 優選地,在重復圖案中設置有比第一組更多的第二組。優選地,還在每個頂部組中 設置有比第一組更多的第二組。
[0027] 為了實現在根據本發明的織物帶上形成的且脫水的纖維幅的良好纖維支持,優選 設置,第一織物層具有背離第二織物層取向的外側,該外側在織物帶的常規使用下為能與 纖維材料進行接觸的紙張側。此外優選設置,第二織物層具有背離第一織物層取向的外側, 該外側在織物帶的常規使用下為能與機器進行接觸的機器側。
[0028] 為了進一步避免由于規則的痕跡圖案而可見液體痕跡,此外有利的是,最大地直 接并排布置第一或第二組的四個同樣的組。
[0029] 可行但并非決定性地,在每個頂部組內關于第一和第二組的排布方面能想到本發 明的以下設計方案(注意:在此,以下第一組以符號1:1標識并且第二組以符號2:1標識)。
[0030] 1)每個頂部組包括以下三個第一和第二組2:1-2:1-1:1,并且在此具有1.67的第 一縱紗的數量相對于第二縱紗的數量的比例。
[0031] 2)每個頂部組包括以下五個第一和第二組2:1-1:1-2:1-1:1-2:1,并且在此具有 1. 6的第一縱紗的數量相對于第二縱紗的數量的比例。
[0032] 3)每個頂部組包括以下四個第一和第二組2:1-2:1-2:1-1:1,并且在此具有1.75 的第一縱紗的數量相對于第二縱紗的數量的比例。
[0033] 4)每個頂部組包括以下五個第一和第二組1:1-1:1-1:1-1:1-2:1,并且在此具有 1. 2的第一縱紗的數量相對于第二縱紗的數量的比例。
[0034] 5)每個頂部組包括以下四個第一和第二組1:1-1:1-1:1-2:1,并且在此具有1.25 的第一縱紗的數量相對于第二縱紗的數量的比例。
[0035] 6)每個頂部組包括以下三個第一和第二組1:1-1:1-2:1,并且在此具有1.33的第 一縱紗的數量相對于第二縱紗的數量的比例。
[0036] 7)每個頂部組包括以下八個第一和第二組1:1-1:1-2:1-1:1-1:1-2:1-1:1-2:1, 并且在此具有1. 375的第一縱紗的數量相對于第二縱紗的數量的比例。
[0037] 8)每個頂部組包括以下五個第一和第二組1:1-2:1-1:1-2:1-1:1,并且在此具有 1. 4的第一縱紗的數量相對于第二縱紗的數量的比例。
[0038] 在所有上述的示例1-3中,在每個頂部組中存在比第一組更多的第二組。在所有 上述的示例4-8中,在每個頂部組中存在比第一組更少的第二組。
[0039] 假如存在比第一組更多的第二組,那么網結構具有指向帶有高數量的纖維支撐點 的第一織物層的重心,其中,纖維支撐點在平紋編織的情況下通過頂部縱紗的數量與頂部 橫紗的有效數量相乘獲取,該纖維支撐點評估分別作為頂部橫紗的每個扎結紗對。通過頂 部縱紗的高密度,可以使用非常薄的頂部橫紗。比例越大,就可以使用越薄的頂部橫紗,并 且在預先給定頂部橫紗的數量的情況下纖維支撐點的數量就越高。細孔的數量的等于纖維 支撐點的數量。
[0040] 假如存在比第二組更多的第一組,那么網具有在很高的纖維支撐指數(FSI)上的 結構重心,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在第一織物層的紙張側上可以把多個頂部橫紗引入到相 對而言更開放的頂部縱紗排布中。
[0041] 根據PCA的纖維支撐指數評估出高于頂部縱紗兩倍的頂部橫紗的數量。在此,在 紙張側上形成的開口(細孔)的形狀是橫向取向的。細孔的數量等于纖維支撐點的數量。 這些結構針對于非常規則的片狀成形,這是因為橫向取向的細孔可以不太深地進入到網 中,并且因此可以得到非常平滑的纖維幅表面。
[0042] 優選地,織物帶的縱紗僅提供第一組和第二組。據此實現了使每個頂部縱紗都通 過下方的縱紗來支撐。
[0043] 為了能實現脫水速度的進一步的均勻性,優選設置,在沿著橫紗的方向上觀察,第 一縱紗與第二縱紗錯開地布置。
[0044] 優選地,根據本發明的織物帶的第一和第二織物層通過成對布置的扎結紗彼此連 接。
[0045] 在根據本發明的織物帶中,扎結紗還優選在橫紗的方向上延伸。在這點上要注意 的是,在織物帶于造紙機、紙板機或紙巾機中常規使用的情況下,縱紗沿織物帶的運行方向 或機器方向延伸,并且橫紗沿機器的橫向方向延伸。
[0046] 每個扎結紗對的兩條扎結紗優選相互更替地與第一和第二縱紗交織,其中,每個 對的扎結紗在從與第一縱紗交織向與第二縱紗交織變化時在構成交叉部位的情況下交叉, 并且反之亦然。
[0047] 通過對的扎結紗與第一縱紗的相互更替的交織產生的織造路徑優選相應于通過 第一橫紗與第一縱紗交織形成的織造路徑。在這種情況下稱為"一體式"扎結紗,這是因為 其延續了通過第一橫紗與第一縱紗交織形成的織造花紋。
[0048] 優選地,每個扎結紗對在重復圖案中僅提供兩個交叉部位。每個重復圖案的微小 數量的交叉部位,對第一織物層的非常平滑且平坦的紙張側做出了貢獻。
[0049] 此外設置,每個對的扎結紗在直接相繼地跟隨的交叉部位之間通過與第一縱紗 交織形成相應的第一結合段,其中,每個扎結紗對的至少一個第一結合段在重復圖案中按 以下方式形成:所涉及的在第一織物層的外側上延伸的扎結紗與至少兩條、優選至少三條 (例如四條)不直接相繼地跟隨的第一縱紗交叉。第一結合段的長的長度同樣像每個重 復圖案的僅微小數量的交叉部位那樣,對第一織物層的非常平滑且平坦的紙張側做出了貢 獻。
[0050]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優選設計方案設置,扎結紗在從與第一縱紗交織向與第二縱紗 交織變化時,與在兩個織物層之間延伸的最多四條直接相鄰的、優選最多三條直接相鄰的 第二縱紗交叉,并且反之亦然。通過在兩個織物層之間的扎結紗的相對較短的內部浮紗長 度,在根據本發明的織物帶的微小厚度以及在通過扎結紗連接兩個織物層時扎結紗的聯接 點和松開點的去除關聯之間,實現了良好的平衡。
[0051 ] 優選地,每個扎結紗對的扎結紗在重復圖案中共同形成兩個第一結合段,其中,一 個第一結合段按以下方式形成,即,對中的一條扎結紗在與第一縱紗交織時交替地在第一 織物層的外側上和在第一與第二織物層之間延伸并且在第一織物層的外側上延伸地至少 與兩條第一縱紗交叉;并且其中,另一個第一結合段按以下方式形成,即,對中的另一條扎 結紗在與第一縱紗交織時交替地在第一織物層的外側上和在第一與第二織物層之間延伸 并且在第一織物層的外側上延伸地和與前一條扎結紗交叉的第一縱紗同樣多的第一縱紗 交叉,或者與前一條扎結紗相比或少或多地與至多四條、特別是至多兩條第一縱紗交叉。通 過兩個長度相等或近似相等的第一結合段的相對大的長度,明顯提高了第一織物層的平坦 性,這是因為據此較少地存在相互更替的扎結紗的交叉部位。
[0052] 優選地,第一織物層通過把第一縱紗與第一橫紗以及扎結紗交織來形成,其中,第 二織物層通過把第二縱紗與第二橫紗交織來形成。這意味著,扎結紗是第一織物層的一體 的組成部分,并且這些扎結紗不對第二織物層作貢獻,而是僅與第一織物層連接。
[0053] 根據本發明的優選設計方案,第一織物層的織造花紋是平紋編織。
[0054] 還能想到的是,第二織物層的織造花紋在第二重復圖案中重復,其中,每個第二重 復圖案都通過N條第二縱紗以及2XN條第二橫紗形成,其中,N是大于零的整數。
[0055] 特別能想到的是,第一織物層的織造花紋是平紋編織,并且第二織物層的織造花 紋是規則的或不規則的緞紋編織,特別是帶有N = 5或6或8條第二縱紗并且相應于公式 2XN = 10或12或16條第二橫紗的緞紋編織。
[0056] 備選于此,還能想到的是,第一織物層的織造花紋是平紋編織,并且第二織物層的 織造花紋是斜紋編織或交叉斜紋編織。
[0057] 優選地,第一經紗相對于第二經紗的比例大于1. 5,并且特別是小于2。據此,例如 可能的是,結合根據本發明的織物帶的高耐磨性和/或尺寸穩定性還提供了帶有在260直 至300的范圍中的FSI值的高纖維支撐。在這種關系下特別能想到的是,第一經紗相對于 第二經紗的比例為5:3。
[0058] 優選地,第二縱紗的直徑處在0. 15mm至0. 45mm的范圍中,其中,特別是第一縱紗 具有第二縱紗的直徑的30%至60%的、優選38%至53%的直徑。據此,可以創建帶有特別 精細的第一織物層的織物帶,但是其第二織物層是足夠穩定的,以便能提供高磨損體積和/ 或高尺寸穩定性。
[0059] 為了實現提供高纖維支撐的特別精細的紙張側,能想到的是,第一縱紗具有0. 1_ 或更小的直徑。
[0060] 為了提供高纖維支撐,此外特別設置,第一橫紗和扎結紗對的數量相對于第二橫 紗的數量的比例大于或等于2,特別是2:1或3:2或5:3。
[0061]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特別優選的實施方式,特別是能想到的是,第一橫紗、成對地 布置的扎結紗以及第二橫紗布置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橫紗組中,其中:
[0062] -第一橫紗組通過一條第一橫紗和一條第二橫紗以及一個扎結紗對形成;
[0063]-第二橫紗組通過兩條第一橫紗和兩條第二橫紗以及一個扎結紗對形成;
[0064]-第三橫紗組通過一條第一橫紗和兩條第二橫紗以及一個扎結紗對形成;
[0065]-第四橫紗組通過兩條第一橫紗和一條第二橫紗以及一個扎結紗對形成。
[0066] 上述改進方案還可以成為不依賴于本發明的發明,并且是獨立的專利申請的主 題。
[0067] 在這種關系下特別能想到的是,橫紗和扎結紗在重復圖案中布置在多個橫紗頂部 組中,其中,橫紗頂部組通過至少兩個選自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橫紗組的橫紗組形成,并 且其中,重復圖案通過整數數量的、沿縱紗方向并排布置的橫紗頂部組形成。這意味著,在 重復圖案中僅布置有整數數量的橫紗頂部組,并且不存在其他的、不是橫紗頂部組的組成 部分的第一和/或第二橫紗組。
[0068] 優選地,在此在每條第一橫紗下方按如下方式布置有第二橫紗,S卩:每條第一橫紗 都通過第二橫紗支撐。據此,明顯提高了根據本發明的織物帶的橫向穩定性。
[0069] 優選地,在沿著縱紗的方向上觀察,第一和第二橫紗中的至少若干條彼此錯開地 布置。在此,當在第一橫紗的橫截面的中心點與第二橫紗的橫截面的中心點之間的連接線 堅直于由第一織物層撐起的平面地延伸時,第一和第二橫紗被視為非彼此錯開。
[0070] 為了盡可能均勻地獲得第一織物層,特別有意義的是,第一橫紗和/或扎結紗具 有第一縱紗的直徑的80%至120%的直徑。
[0071] 假如根據本發明的織物帶是所謂的"緯向氈(Schussmufer) ",即,在機器側的情 況中基本上通過第二橫紗的磨蝕體積來提供織物帶,那么特別有意義的是,第二橫紗具有 第二縱紗的直徑的100%至200%的直徑。
[0072] 對于具有非圓形橫截面的紗線的情況,術語"直徑"應當理解為帶有與非圓形橫截 面具有的橫截面面積相同面積的圓形橫截面的直徑。
[0073] 根據本發明的織物帶的第一織物層,按照本發明的另一優選設計方案優選具 有260至300的纖維支撐指數,其根據公開文獻'Approved Standard Measureing Method(認證的標準測量方法)Papermachine Clothing Association (造紙機包覆物協 會)(PCA) ",19Rue de la R6publique (共和國大街 19),450000rl6ans(奧爾良 45000),法 國,2004年6月計算得到。據此,能夠保證非常良好的纖維支撐和保持力。
[0074] 另一方面,為了實現高脫水效果,還有意義的是,盡管上述很高的FSI值,還是已 經提供了高的滲透率。因此,根據本發明的另一特別優選的設計方案設置:織物帶具有相當 于在250cfm至450cfm的范圍中、優選在300cfm至400cfm的范圍中的滲透率,其如在公開 文獻 "Approved Standard Measureing MethocK 認證的標準測量方法)""Papermachine Clothing Association(造紙機包覆物協會)(PCA) ",19Rue de la R6publique (共和國大 街19),450000rl6ans (奧爾良45000),法國,2004年6月所確定的那樣,在IOOPa至127Pa 的壓差下測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75] 以下進一步參考基于附圖的實施例闡述本發明。在附圖中:
[0076] 圖1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兩個縱紗層的結構和排布的不同設計方案;
[0077] 圖2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織物帶的另一實施方式在橫紗方向上的重復圖案;
[0078] 圖3示出在圖2中示出的織物帶的兩個縱紗層的排布;
[0079] 圖4示出第二組縱紗的排布;并且
[0080] 圖5示出第一組縱紗的排布。
【具體實施方式】
[0081] 圖Ia-Ie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織物帶的第一和第二織物層1、2的縱紗3、4的結構 和排布的多個設計方案。圖Ia-Ie的視圖示出了第一和第二織物層1、2的縱紗3、4的相對 于彼此的、在垂直于第一和第二縱紗3、4的剖面中的排布。出于清晰的原因,在圖Ia-Ie中 省略了根據本發明的織物帶的橫紗和(可能的)扎結紗的視圖。此外要注意,在圖la-le 中示出的第一和第二組的排布可以在根據本發明的織物帶的重復圖案中多次重復,也就是 說,在各個圖中示出的排布分別是縱紗頂部組,其在重復圖案中多次重復,其中,只有通過 全部數量的示出的縱紗頂部組(它們沿橫紗方向并排布置)才形成重復圖案。
[0082] 如能在圖Ia中看出的那樣,兩個織物層1、2彼此相疊地布置,并且第一縱紗3和 第二縱紗4布置在多個組5、6中。在這種情況下,在此形成了四個第一組5以及一個第二 組6,也就是說,縱紗頂部組通過四個第一組5以及一個第二組6形成。第一組5全部直接 彼此相鄰地布置,隨后是一個第二組6。每個第一組5在此都由第一縱紗3和布置在第一 縱紗3下的第二縱紗4構成,其中,第一和第二縱紗3、4在此在垂直投影中向著織物層觀察 非彼此錯開地布置。此外,第二組6由兩條第一縱紗3和布置在這些第一縱紗下的第二縱 紗4構成,其中,兩條第一縱紗在垂直投影中向著織物層1、2觀察在此僅略微彼此錯開地布 置,即,它們發生重疊。在此,第一縱紗相對于第二縱紗的比例為6:5 = 1.2。
[0083] 在圖Ib中示出的實施方式與在圖Ia中示出的實施方式的區別僅在于,代替四個 第一組,織物帶僅包括三個第一組,也就是說,縱紗頂部組通過三個第一組5以及一個第二 組6形成。因此,第一縱紗相對于第二縱紗的比例為5:4 = 1. 25。所有其他在圖Ia中涉及 的實施方案除了該區別之外都適于圖Ib的實施方式。
[0084] 在圖Ic中示出的實施方式與在圖Ia中示出的實施方式的區別僅在于,代替四個 第一組,織物帶僅包括兩個第一組,也就是說,縱紗頂部組通過兩個第一組5以及一個第二 組6形成。因此,第一縱紗相對于第二縱紗的比例為4:3 = 1. 333。所有其他在圖Ia中涉 及的實施方案除了該區別之外都適于圖Ic的實施方式。
[0085] 如能在圖Id中看出的那樣,兩個織物層1、2彼此相疊地布置,并且第一縱紗3和 第二縱紗4布置在多個組5、6中。在這種情況下,在此形成了七個第一組5以及三個第二組 6,也就是說,縱紗頂部組通過七個第一組5以及三個第二組6形成。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和 第二組5、6彼此按如下方式排布:設置有由三個直接彼此相鄰的第一組5形成的排布,之后 是一個單獨的第二組6,之后又是由三個直接彼此相鄰的第一組5形成的排布,并且在之后 又隨之交替地布置有一個第二組6、一個第一組5以及再一個第二組6。每個第一組5在此 都由第一縱紗3和布置在該第一縱紗下的第二縱紗4構成,其中,第一和第二縱紗3、4在此 在垂直投影中向著織物層觀察非彼此錯開地布置。此外,第二組6由兩條第一縱紗3和布 置在這些第一縱紗下的第二縱紗4構成,其中,兩條第一縱紗在垂直投影中向著織物層1、2 觀察在此僅略微彼此錯開地布置,即,它們發生重疊。在此,第一縱紗相對于第二縱紗的比 例為 13:10 = L 3。
[0086] 如能在圖Ie中看出的那樣,兩個織物層1、2彼此相疊地布置,并且第一縱紗3和 第二縱紗4布置在多個組5、6中。在這種情況下,在此形成了三個第一組5以及兩個第二 組6,也就是說,縱紗頂部組通過三個第一組5以及兩個第二組6形成。直接相繼地跟隨的 第一組5分別通過一個第二組6彼此分隔。每個第一組5在此都由第一縱紗3和布置在該 第一縱紗下的第二縱紗4構成,其中,第一和第二縱紗3、4在此在垂直投影中向著織物層觀 察非彼此錯開地布置。此外,第二組6由兩條第一縱紗3和布置在這些第一縱紗下的第二 縱紗4構成,其中,兩條第一縱紗在垂直投影中向著織物層1、2觀察在此僅略微彼此錯開地 布置,即,它們發生重疊。在此,第一縱紗相對于第二縱紗的比例為7:5 = 1.4。
[0087] 圖2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織物帶100的另一實施方式在橫紗方向上的重復圖案。 [0088] 要指出的是,圖2的視圖只是示意性的,并且特別是僅不完全地再現了第一縱紗 與第二縱紗彼此間的根據本發明的排布。在圖3中再現了第一縱紗和第二縱紗的實際排 布,然而在此沒有示出橫紗和扎結紗。
[0089] 織物帶100具有第一織物層101和第二織物層102。在這種情況下,第一織物層 101的背離第二織物層102取向的外側為紙張側,并且第二織物層102的背離第一織物層 101取向的外側為機器側。
[0090] 第一織物層 101 通過把第一縱紗 1、3、4、6、8、11、12、14、16、17、19、20、22、24、25、 27、28、30和32與第一橫紗T1-T2交織并且與成對布置的扎結紗交織形成,其中, 第一織物層的織造花紋是平紋編織。
[0091] 第二織物層 102 通過把第二縱紗 2、5、7、10、13、15、18、21、23、26、29 和 31 與第二 橫紗B1-B2交織形成,其中,第二織物層的織造花紋是緞紋編織,其在第二重復圖案中由六 條第二縱紗和六條第二橫紗重復地形成。
[0092] 在此,第一縱紗相對于第二縱紗的比例為5:3。此外,第一橫紗和扎結紗對(在此 每個扎結紗對計作一個第一橫紗)相對于第二橫紗的比例為3:2。
[0093] 如由圖2的視圖所能得出的那樣,在兩個直接相繼地跟隨的扎結紗對; Bi3/Bi4 ;Bi5/Bi6 ;Bi7/Bi8 ;Bi9/BilO ;Bill/Bil2 之間分別布置兩個第一橫紗 T1-T12 以 及兩個第二橫紗B1-B12。
[0094] 每對成對布置的扎結紗相互更替地與第一和第二縱紗交織,并且在這種情況下在 由與第一縱紗交織向與第二縱紗交織變化時在構成交叉部位Kl的情況下相互交叉,并且 反之則在構成交叉部位K2的情況下相互交叉。在此,每個扎結紗對;Bi3/Bi4 ;Bi5/ Bi6 ;Bi7/Bi8 ;Bi9/BilO ;Bill/Bil2在重復圖案中提供兩個交叉部位KU K2,其中,扎結紗 在從與第一縱紗交織向與第二縱紗交織變化時,與在兩個織物層1〇1、1〇2之間延伸的、最 多三個直接相鄰的第二縱紗交叉,并且反之亦然。
[0095] 此外,在此每個扎結紗對的扎結紗在重復圖案中分別共同形成兩個第一結合段 BS1、BS2,其中,一個第一結合段BSl按以下方式形成,S卩,對中的一條扎結紗在與第一縱紗 交織的情況下交替地在第一織物層101的外側上和在第一與第二織物層101、102之間延伸 以及在第一織物層101的外側上延伸地與至少五條第一縱紗交叉;并且其中,另一個第一 結合段BS2按以下方式形成,S卩,扎結紗對中的另一條扎結紗在與第一縱紗交織的情況下 交替地在第一織物層的外側上和在第一與第二織物層之間延伸地如與前一條扎結紗交叉 的第一縱紗同樣多的第一縱紗交叉。
[0096] 圖3示出了在圖2中示出的織物帶的第一和第二縱紗的彼此相對排布,例如第一 縱紗1、3、4、6和8以及第二縱紗2、5和7。在此示出的第一組I和第二組II的排布是縱紗 頂部組0G,其在重復圖案中多次重復,從而織物帶的重復圖案具有以下的第一和第二組排 布:
[0097] 第二組-第一組-第二組-第二組-第一組-第二組-第二組-第一組-第二 組-第二組-第一組-第二組。
[0098] 換言之,重復圖案通過四個在橫紗方向上并排布置的縱紗頂部組OG形成。
[0099] 這意味著,在本實施例中,織物帶100的縱紗僅形成第一和第二組,其中,在此在 重復圖案中存在八個第二組II和四個第一組I。
[0100] 能看到的是,第一縱紗1、3與第二縱紗2形成一個第二組II。還能看到的是,第一 縱紗6、8與第二縱紗7形成另一個第二組II。在上述兩個組之間,布置有一個第一組,其通 過第一縱紗4和第二縱紗5形成。以上所述內容相應地適用于通過其他第一和第二縱紗形 成的第一和第二組I、II。
【權利要求】
1. 一種用于制造和/或加工纖維幅的機器的織物帶,特別是成形網,所述織物帶包括: 帶有第一縱紗和與所述第一縱紗交織的第一橫紗的第一織物層以及帶有第二縱紗和與所 述第二縱紗交織的第二橫紗的第二織物層,其中,兩個織物層彼此相疊地布置并且所述織 物帶的織造花紋以重復圖案重復,其中,所述第一縱紗和所述第二縱紗在每個重復圖案中 布置在多個組中,并且織物帶具有第一組和第二組以及第一組和/或第二組的另外至少一 個,其中,每個第一組都由第一縱紗和布置在所述第一縱紗下方的第二縱紗形成,并且每個 第二組分別由兩條第一縱紗和布置在這些第一縱紗下方的第二縱紗形成,并且其中,在每 個組中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縱紗在向著織物層的垂直投影中觀察非彼此錯開地布置或僅略 微彼此錯開地布置,從而在它們之間最大形成第一縱紗的一半直徑的自由空間。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織物帶,其特征在于,設置有縱紗的彼此不同數量的第一組 和第二組。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織物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組在所述重復圖案中 布置在多個縱紗頂部組中,其中,每個縱紗頂部組包括第一組和第二組以及至少一個選自 所述第一或第二組的另外的組,并且其中,所述重復圖案通過整數數量的、沿橫紗方向并排 布置的縱紗頂部組形成。
4.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織物帶,其特征在于,最多四次直接相鄰地布 置有縱紗的同樣的所述第一或第二組。
5.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織物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織物層具有背 離所述第二織物層取向的外側,所述外側在所述織物帶的常規使用下提供能與纖維材料進 行接觸的紙張側。
6.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織物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織物層具有背 離所述第一織物層取向的外側,所述外側在所述織物帶的常規使用下提供能與所述機器進 行接觸的機器側。
7.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織物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織物帶僅具有縱紗 的第一和第二組。
8.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織物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織物層和所述 第二織物層通過成對布置的扎結紗彼此連接。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織物帶,其特征在于,所述扎結紗沿橫紗方向延伸。
10. 根據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織物帶,其特征在于,各個扎結紗對的兩條扎結紗相互 交替地與第一和第二縱紗交織,并且,在從與第一縱紗交織向與第二縱紗交織變化時在構 成交叉部位的情況下交叉,并且反之亦然。
11. 根據權利要求8至10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織物帶,其特征在于,每個扎結紗對在所述 重復圖案中提供兩個交叉部位。
12. 根據權利要求8至11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織物帶,其特征在于,每個對的所述扎結紗 在直接相繼地跟隨的交叉部位之間通過與所述第一縱紗交織來分別形成第一結合段,并且 每個扎結紗對的所述第一結合段的至少一個在所述重復圖案中按以下方式形成,即,所涉 及的扎結紗在所述第一織物層的外側上延伸地與至少四條不直接相繼地跟隨的第一縱紗 交叉。
13. 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織物帶,其特征在于,每個扎結紗對的所述扎結紗在所述 重復圖案中共同形成兩個第一結合段,其中,一個所述第一結合段按以下方式形成,即,所 述對中的一條扎結紗在與第一縱紗交織時交替地在所述第一織物層的外側上和在所述第 一與第二織物層之間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織物層的外側上延伸地至少與兩條第一縱紗交 叉;并且其中,另一個所述第一結合段按以下方式形成,即,所述對中的另一條扎結紗在與 所述第一縱紗交織時交替地在所述第一織物層的外側和在所述第一與第二織物層之間延 伸并且在所述第一織物層的外側延伸地和與所述一條扎結紗同樣多的第一縱紗交叉,或者 比所述一條扎結紗更少或更多地與至多四條、特別是至多兩條第一縱紗交叉。
14. 根據權利要求8至1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織物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織物層通過 將所述第一縱紗與所述第一橫紗以及所述扎結紗交織來形成,并且所述第二織物層通過將 所述第二縱紗與所述第二橫紗交織來形成。
15.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織物帶,其特征在于,第一經紗相對于第二經 紗的比例大于1. 5,并且特別是小于2。
16. 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織物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織物層為平紋 編織。
【文檔編號】D21F1/00GK104285004SQ201380022162
【公開日】2015年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7日
【發明者】約翰·布克 申請人:福伊特專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