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內飾板及其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汽車內飾板,具備彎折自如的合葉部,部件個數少、生產性良好,輕量且強度高。所述汽車內飾板包括:第一和第二鋪板(10)和(20),分別在被一對薄板(11)、(12)、(21)和(22)夾持的空間形成硬質發泡聚氨酯層(13)和(23);以及連接構件(30),由形成有凹槽(34)的多孔結構件構成,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空間。硬質發泡聚氨酯層(13)和(23),也形成在薄板(11)、(12)、(21)和(22)與連接構件(30)的間隙(18)、(19)、(28)和(29),將各鋪板(10)和(20)與連接構件(30)連接。這樣,在第一鋪板(10)成型的工序中,各鋪板(10)和(20)成型并連接為一體,可以成型彎折自如且輕量、強度高的汽車內飾板(1)。其結果,可以減少部件個數、簡化生產工序,以提高生產性。
【專利說明】汽車內飾板及其制造方法【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車輛的貨廂的地板等上使用的汽車內飾板及其制造方法。本發明尤其涉及具備彎折自如的合葉部的汽車內飾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0002]以往,作為汽車用地板的制造方法,公開有RM成型(反應射出成型=ReactionInjection Molding)(例如專利文獻I)。利用所述方法的汽車用地板具有第一鋼板、第二鋼板,以及夾在這些鋼板之間的硬質發泡聚氨酯層。
[0003]由RM成型的多層結構件組成的鋪板薄且質量輕、強度高。此外,所述鋪板能夠以低成本制造。
[0004]此外,作為具備彎折自如的合葉部的汽車內飾板的示例,公開有圖10所示的車身底板200 (例如專利文獻2)。
[0005]廂式車輛的后部貨廂的地板部上設有容納備胎等的凹部。車身底板200覆蓋所述凹部而成為貨廂的地面。車身底板200被分為前部鋪板220和后部鋪板230。前部鋪板220的后端利用多個中合葉260、能轉動地與后部鋪板230的前端連接。
[0006]利用這種結構,能夠僅僅開閉被分割開的鋪板的一部分(后部鋪板230)。因此,可以容易取出收納于車身底板200下方的貨物等。
[0007]此外,車身底板200的背面設有加強管213、加強肋214、外周凸緣221和231。由此,保證車身底板200的剛性。
[0008]現有技術文獻
[0009]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2-144477號(第3頁圖1)
[0010]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1-354069號(第2頁圖2)
[0011]可是,由RM成型的多層結構件組成的鋪板,存在板自身不能彎折的問題。因此,在需要彎折時,分割鋪板。例如圖10所示的現有技術所示,必須使用單獨準備的多個合葉部件(中合葉260),連接分割的各鋪板(前部鋪板220和后部鋪板230)。
[0012]此外,將分割的鋪板通過單獨的合葉部件連接的方式,需要將各個鋪板分別成型的工序。此外,需要與成型各部件的工序分開、單獨組裝整個鋪板的工序。并且,連接各鋪板與合葉部件的工序中,存在部件的定位和各個部件的固定等作業非常繁瑣的問題。如此,在將各鋪板分別成型后,再將其連接組裝,降低了汽車內飾板的生產率。而且,組裝不良的發生率提高,成為生產成本升高的主因。
[0013]此外,現有技術的汽車內飾板中,需要多個合葉部件和連接部件等。因此,存在部件個數多的問題,所以需要各個部件的加工和管理,從而也成為生產成本升高的原因。
[0014]此外,各鋪板被分割。因此,存在各鋪板的相對的端部及其周邊部(以下稱“邊緣部”)、即未固定在合葉部件上的部分的強度降低的問題。為保證連接部附近的強度,也可以設置加強構件(例如圖10中的加強管213等)。但是,此時部件個數進一步變多,產品重量增加。[0015]此外,前述的未固定在合葉部件上的、鋪板間的邊緣部有時也會變形。這樣,鋪板連接部附近的、鋪板表面有可能產生凹凸。這樣,鋪板表面的平面度降低,有損產品的美觀。
【發明內容】
[0016]本發明鑒于上述問題,目的是提供一種具備彎折自如的合葉部、部件個數少,生產性高、輕量且高強度的汽車內飾板。
[0017]本發明的汽車內飾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鋪板和第二鋪板,具有一對薄板以及在被所述薄板夾持的空間形成的硬質發泡聚氨酯層;以及連接所述第一鋪板和所述第二鋪板的連接構件,所述連接構件由至少一個主面上形成有凹槽的多孔結構件構成,其相對于所述凹槽的、一個端部側的區域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一鋪板的所述空間而與所述第一鋪板連接,并且,相對于所述凹槽的、構成與所述一個端部側的相反側的、另一個端部側的區域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二鋪板的所述空間而與所述第二鋪板連接,在所述薄板與所述連接構件的間隙也形成有所述硬質發泡聚氨酯層,所述硬質發泡聚氨酯層將所述第一鋪板和所述第二鋪板與所述連接構件連接。
[0018]此外,本發明的汽車內飾板的制造方法,所述汽車內飾板至少將第一鋪板和第二鋪板并列配置并將上述第一鋪板和第二鋪板的一部分用連接構件連接,所述汽車內飾板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注入孔形成工序,準備構成所述連接構件的多孔結構件,并在其兩端部側的區域的一部分上,形成從一個主面貫通到另一個主面的各注入孔;夾入工序,準備構成所述第一鋪板的一對薄板和構成所述第二鋪板的一對薄板,分別將所述一對薄板的一個主面相對、以規定的間隔距離配置,并且用構成所述第一鋪板的所述薄板的一部分夾入所述連接構件的、形成有所述注入孔的一個端部側的區域,用構成所述第二鋪板的所述薄板的一部分夾入另一個端部側的區域;以及硬質發泡聚氨酯層形成工序,在被所述薄板夾持的空間中注入硬質發泡聚氨酯的液狀原料并使其發生反應,形成硬質發泡聚氨酯層,在形成所述硬質發泡聚氨酯層的工序中,還經由所述注入孔向所述薄板與所述連接構件的間隙供給所述液狀原料,在所述第一鋪板和第二鋪板成型的同時,將所述第一鋪板和所述第二鋪板與所述連接構件連接為一體。
[0019]根據本發明的汽車內飾板及其制造方法,在構成第一鋪板和第二鋪板的薄板間,分別插入連接構件的邊緣部。并且,利用構成所述第一和第二鋪板的、硬質發泡聚氨酯層,將所述第一鋪板和第二鋪板與所述連接構件連接。因此,可以在所述第一鋪板成型的工序中,同時成型所述第二鋪板,并且將所述第一鋪板和第二鋪板與所述連接構件連接為一體。這樣,可以簡化汽車內飾板的生產工序,抑制組裝不良的發生并提高生產性。
[0020]此外,通過在所述連接構件上設置凹槽,能夠將所述凹槽作為合葉部、使汽車內飾板彎折。這樣,不必另外準備多個合葉部件和用于固定所述合葉部件的連接部件等。這樣,可以削減汽車內飾板的部件個數。
[0021]此外,將第一鋪板和第二鋪板的、相對的端部整體,連接在連接構件上而一體化。因此,可以使鋪板連接部附近保證足夠的強度。因此,不必在鋪板連接部附近單獨設置加強部件等。這樣,可以抑制部件個數的增加,使鋪板重量輕。
[0022]此外,進而在連接構件的、被薄板夾持的部分上形成注入孔。這樣,所述連接構件與所述薄板的連接部以及所述注入孔上,也形成有硬質發泡聚氨酯層。因此,可以將第一鋪板和第二鋪板與連接部牢固連接。
[0023]此外,作為構成連接構件的多孔結構件,采用蜂窩結構件。并且,將所述蜂窩結構件的空隙部與形成在面板上、與所述空隙部連通的開口部,設為所述注入孔。這樣,部件的加工變得容易,且可以發揮足夠的連接強度。
[0024]此外,從第一鋪板或第二鋪板的任意一方側注入硬質發泡聚氨酯的液狀原料。所述液體原料經由連接構件的空隙部供給到另一側。因此,不必在模具上形成復雜的注入口,可以把所述液狀原料高效供給到鋪板的全域。這樣,即使在將鋪板進一步分割并設置多個連接構件、增加彎折自如的合葉的部位時,也容易進行所述液體原料的供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汽車內飾板的簡要結構的透視圖。
[0026]圖2 (A)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連接構件的簡要結構的俯視圖。圖2 (B)是上述的斷面圖。圖2 (C)是表示注入孔部分的放大斷面圖。
[0027]圖3(A)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汽車內飾板的連接部附近的斷面圖。圖3(B)是表示第一鋪板連接部附近的簡要結構的放大斷面圖。
[0028]圖4(A)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連接構件的注入孔的加工的立體圖。圖4(B)是說明表皮件的粘貼的立體圖。
[0029]圖5 (A)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汽車內飾板的成型裝置中、裝薄板的狀態的斷面圖。圖5 (B)是表示安裝連接構件的狀態的剖面圖。圖5 (C)是表示對硬質發泡聚氨酯層進行成型的狀態的斷面圖。
[0030]圖6是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汽車內飾板的連接構件的配置的立體圖。
[0031]圖7 (A)是用于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汽車內飾板的硬質發泡聚氨酯層的形成的、第一鋪板連接部附近的放大斷面圖。圖7 (B)是表示連接部附近的俯視圖。
[0032]圖8是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汽車內飾板的凹槽的加工的立體圖。
[0033]圖9是說明本發明其他實施方式的汽車內飾板的連接部附近的簡要結構的立體圖。
[0034]圖10是表示現有技術中的汽車內飾板的示例的連接部附近的放大斷面圖。【具體實施方式】
[0035]以下,根據附圖具體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汽車內飾板。
[0036]首先,參照圖1或圖3,具體說明汽車內飾板I的結構。圖1是示意性表示汽車內飾板I的簡要結構的透視圖。汽車內飾板I例如作為汽車的貨廂的地板進行使用。對應用途、汽車內飾板I成型為規定的周圍形狀。
[0037]如圖1所示,汽車內飾板I構成為,用連接構件30將第一鋪板10與第二鋪板20連接。連接構件30的一個主面30b上形成凹槽34。所述凹槽34沿第一鋪板10的端部IOc或第二鋪板20的端部20c、直線狀延伸。這樣,可以把所述凹槽34作為合葉部、彎折汽車內飾板I。
[0038]汽車內飾板I的彎折方向可以是形成有凹槽34的、主面30b的方向,或者是與凹槽34的相反一側的主面30a的方向。在形成有凹槽34的方向上彎折汽車內飾板I時,可以將彎折角度限制在規定范圍。另一方面,將汽車內飾板I向與凹槽34的相反一側彎折時,可以保證大的彎折角度。可以對應用途適當選擇形成凹槽34的主面與彎折方向。
[0039]另外,省略了圖示,作為完工表皮件,汽車內飾板I的主面上粘貼有地毯狀覆蓋物等。作為加工(完工)表皮件,可以使用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的無紡布等,樹脂等其他材料的無紡布、纖維織物及其他各種薄片狀的材料。
[0040]圖2 (A)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連接構件30的簡要結構的俯視圖,圖2 (B)是其局部斷面圖。圖2 (C)是表示注入孔35附近的放大斷面圖。
[0041]如圖2 (B)所示,連接構件30包括:一對面板31和32,以及被夾在面板31與面板32之間的芯材33。連接構件30是厚度3?30mm左右的平板狀的蜂窩結構件(多孔結構件)。被各面板31和32所夾的芯材33的周圍空間形成有空隙部36。這樣,在發揮規定強度的同時,可以實現汽車內飾板I的計量化。
[0042]芯材33是薄壁結構件。芯材33上形成有大體垂直面板31和32豎直設置的、大致圓筒形狀的多個支承壁33a。如圖2 (A)所示,大致圓筒形狀的支承壁33a以規定間隔配置,橫跨連接構件30的整體形成。另外,成為大致圓筒形狀的各支承壁33a的外側周圍的空隙部36相互連通。
[0043]此處,本實施方式中,采用聚丙烯樹脂(PP)作為面板31和32以及芯材33的材質。樹脂材料具有容易得到且加工性良好的優點。此外,樹脂材料也可以用在要求耐水性的用途上。另外,作為面板31和32以及芯材33的材質,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其他樹脂材料或紙等。
[0044]此外,作為構成連接構件30的蜂窩結構件的芯材33,可以采用例如六角形狀或四角形狀等其他支承壁配置結構。此外,連接構件30不限于蜂窩結構件。連接構件30只要能在面板31與面板32之間設置空隙即可。例如,作為芯材33,也可以使用波紋狀的板或纖維狀的填充件等其他填充件。此外,進一步,還可以使用發泡樹脂材料等組成的、平板狀的多孔結構件作為連接構件30。
[0045]如圖2 (A)所示,連接構件30的兩端部側的區域的一部分,是連接第一鋪板10和第二鋪板20的邊緣部。所述邊緣部上形成有注入孔35。如圖2 (C)所示,面板31和32上形成有與空隙部36連通的開口部37。這樣,形成注入孔35。注入孔35從連接構件30的一個主面30a,借助開口部37和空隙部36、貫通到另一個主面30b。
[0046]此外,如圖2 (A)所示,連接構件30的端面30c與第一鋪板10連接。連接構件30的端面30d與第二鋪板20連接。注入孔35的空隙部36朝向端面30c和端面30d開口。即,注入孔35形成為,將連接構件30的主面30a和30b的外側空間與端面30c和30d的外側空間連通。
[0047]圖3 (A)是示意性表示汽車內飾板I的連接部附近的簡要結構的放大剖面圖。圖3 (B)是放大表示與第一鋪板10連接的連接部的放大斷面圖。
[0048]如圖3 (A)所示,第一鋪板10和第二鋪板20為多層結構板狀體。第一鋪板10具有一對薄板11和12,以及被夾持在薄板11和薄板12之間的硬質發泡聚氨酯層13。第二鋪板20包含一對薄板21和22,以及夾持在薄板21和22之間的硬質發泡聚氨酯層23。通過采用這種結構,可以使第一鋪板10和第二鋪板20強度高、質量輕。
[0049]作為薄板11、12、21和22,可以使用由鋼板或鋁板等金屬薄板、玻璃纖維、石墨、樹月旨、其他纖維材料和復合材料等構成的各種薄片件。本實施方式中作為薄板11、12、21和22,使用厚度約0.08?0.18mm的平坦的鍍鋅鋼板。另外,圖中為便于說明,將薄板11、12、21和22的厚度加大表示。如此,薄板11、12、21和22非常薄。因此,如圖3 (B)所示,薄板11和12的端部IOc的高低平面差,與薄板21和22的端部20c的高低平面差,在產品質量上不成問題。即,汽車內飾板I的連接部附近的表面大體平坦。
[0050]連接構件30的一部分配置在薄板11與薄板12之間、或薄板21與薄板22之間形成的空間中。所述一部分是前述的、形成有注入孔35并與第一鋪板10或第二鋪板20連接的邊緣部。換句話說,連接構件30的一個端部側的邊緣部由薄板11和薄板12夾持。連接構件30的另一個端部側的邊緣部由薄板21和薄板22夾持(參照圖6)。并且,連接構件30的兩端部側的邊緣部具有分別與薄板11和12、或薄板21和22重疊的部分。所述重疊部分以重置標記X表不。重置標記X的尺寸例如為20?IOOmm左右。
[0051]并且,硬質發泡聚氨酯層13和23,也形成在成為連接構件30的注入孔35的空隙部36和開口部37上。進而,硬質發泡聚氨酯層13也形成在薄板11、12、21和22與連接構件30的抵接部位上。所述抵接部位以重疊標記X表示。圖3 (B)上放大表示了與第一鋪板10的連接部。如圖3 (B)所示,硬質發泡聚氨酯層13也形成在間隙18和19上。間隙18由相對的薄板11的面Ila和連接構件30的主面30a形成。間隙19由相對的薄板12的面12a和連接構件30的主面30b形成。第二鋪板20與連接構件30的連接部也相同。這樣,第一鋪板10和第二鋪板20以及連接構件30被牢固連接。
[0052]如上所述,連接構件30的一個主面30b上,形成大致斷面V形或大致U形的凹槽34。凹槽34成為彎折自如的合葉部。凹槽34沿第一鋪板10的端部IOc或第二鋪板20的端部20c直線狀延伸。凹槽34形成在第一鋪板10的端部IOc (薄板11和12的端部)與第二鋪板20的端部20c (薄板21和22的端部)之間。另外,凹槽34的剖面形狀不限于此。
[0053]此外,至少凹槽34的槽內表面上粘貼有表皮件38。具體后述。此外進一步在汽車內飾板I的主面上,對應用途、粘貼規定厚度的完工表皮件(未圖示)。
[0054]如此,本發明的汽車內飾板I把硬質發泡聚氨酯層13和23作為連接件,將第一鋪板10和第二鋪板20與連接構件30直接連接。連接構件30上設有作為合葉的凹槽34。這樣,不必另外準備多個合葉部件以及用于固定所述合葉部件的連接部件等。這樣,可以削減汽車內飾板I的部件個數。
[0055]此外,將第一鋪板10和第二鋪板20的、相對的邊緣部整體,用連接構件30大致帶狀地連接為一體。因此,可以抑制各鋪板10和20的邊緣部變形。此外,能夠防止汽車內飾板I的表面產生凹凸。
[0056]此外,不必在鋪板連接部附近另外設置加強部件等,就可以保證鋪板連接部附近具有足夠的強度。因此,抑制了部件個數的增加,可以實現汽車內飾板I的輕量化。
[0057]接著,參照圖4或圖8具體說明汽車內飾板I的制造方法。圖4 (A)是說明連接構件30的注入孔35的加工的立體圖。圖4 (B)是說明表皮件38的粘貼的立體圖。另外,圖4 (A)和圖4 (B)省略了連接構件30的內部結構的圖示。
[0058]首先,如圖4 (A)所示,作為連接構件30,準備多孔結構件組成的平板狀的材料。在連接第一鋪板10的邊緣部和連接第二鋪板20的邊緣部上,形成注入孔35。注入孔35的加工,例如由沖壓機械進行剪切加工。所述加工通過沖出從連接構件30的主面30a貫通至主面30b的貫通孔(開口部37)進行。
[0059]接著,如圖4 (B )所示,在主面30b上粘貼表皮件38。表皮件38至少粘貼在形成有凹槽34 (參照圖3 (A)等)的位置上。作為表皮件38,與前述的完工表皮件同樣,例如可以使用PET制的無紡布等各種薄片狀材料。這樣,在后述形成凹槽34的工序中,可以防止凹槽34的內表面融解而產生飛邊。另外,此處,也可以將表皮件38粘貼在連接構件30的主面30b或主面30a的整個面上。此外,在前述的形成注入孔35的工序之前,也可以執行粘貼表皮件38的工序。此外,也可以在后述形成凹槽34的工序即將開始前,執行粘貼表皮件38的工序。
[0060]圖5 (A)是說明在成型汽車內飾板I的RM成型裝置上,安裝薄板11、12、21和22的狀態的斷面圖。圖5 (B)是說明安裝連接構件30的狀態的斷面圖。圖5 (C)是說明形成硬質發泡聚氨酯層13和23的狀態的斷面圖。
[0061]首先,分別在被切斷為規定的周圍形狀的薄板11、12、21和22的一個主面11a、12a、21a和22a上,涂敷底涂料(例如聚酯系涂料,或化學反應型、溶劑揮發型、水揮發型和熱熔型等各種底層涂料)并使其干燥。
[0062]接著,把如圖5 (A)所示的所述底層處理后的薄板11和21,安裝在上模50的凹部51內。此時,將涂敷有底涂料的主面Ila和21a設置在下方,使另一個主面Ilb和21b與安裝面52抵接。此處,鋼制的薄板11和21被上模50上設置的電磁鐵55的磁力吸引,從而被保持在上模50上。另外,作為薄板11和21,例如使用鋁等非磁性材料時,可用真空手段保持薄板11和21。
[0063]此外同樣,將所述底層處理后的薄板12和22安裝在下模40的凹部41內。此時,把涂敷有底涂料的主面12a和22a朝向上方,使另一個主面12b和22b與安裝面42抵接。另外,也可以在下模40上設置電磁鐵或真空手段等,來保持薄板12和22。
[0064]另外,圖中為便于說明,加大不意表不了薄板11、12、21和22等的厚度。如上所述,薄板11、12、21和22非常薄。因此,薄板12和22的端部中的、與安裝面42的高低平面差,以及薄板11和21的端部中的、與安裝面52的高低平面差非常小。
[0065]接著,如圖5 (B)所示,將連接構件30安裝在下模40的凹部41內。此時,連接構件30的、形成有注入孔35的一方的邊緣部,在薄板12的邊緣部的主面12a上以規定的重疊標記X重疊的方式配置。此外,連接構件30的另一方的邊緣部,在薄板22的邊緣部的主面22a上以規定的重疊標記X重疊的方式配置。
[0066]接著,如圖5 (C)所示,使上模50下降。這樣,如圖6所示,利用薄板11的邊緣部與薄板12的邊緣部,夾入連接構件30的一方的邊緣部。同時,利用薄板21的邊緣部與薄板22的邊緣部,夾入連接構件30的另一方的邊緣部。
[0067]而后,如圖5 (C)所示,薄板11與薄板12之間形成成型空間60。同樣,薄板21與薄板22之間形成成型空間61。此外同時,通過下模40上設置的注入槽44和上模50上設置的注入槽54 (參照圖5 (B)),以及下模40上設置的注入口 45,形成與成型空間60連通的注入通道62。
[0068]此處,成型空間60與成型空間61借助連接構件30的空隙部36連通。因此,通過使上模50下降,從注入口 45依次經由注入通道62、成型空間60和空隙部36,形成連通成型空間61的空間。[0069]而后,從注入口 45經由注入通道62,將硬質發泡聚氨酯的液體原料(即包含異氰酸鹽和多元醇的液狀混合原料)注入成型空間60。這樣,能夠向成型空間60、空隙部36和成型空間61供給所述液體原料。
[0070]另外,也可以設置多個用于注入所述液體原料的注入口 45,向成型空間61直接注入所述液體原料。特別是,作為構成連接構件30的多孔結構件,采用獨立氣泡型的發泡材料時,需要對各個成型空間60和61直接供給所述液體原料。
[0071]此處,下模40和上模50通過未圖示的加熱手段維持規定的溫度(60?80°C)。這樣,向成型空間60和61以及空隙部36注入的所述液體原料,在成型空間60和61等內部被加熱,化學反應后發泡并硬化。其結果,形成硬質發泡聚氨酯層13和23等。
[0072]圖7 (A)是說明硬質發泡聚氨酯層13等的形成的、第一鋪板10的連接部附近的放大剖面圖。圖7 (B)是表示第一鋪板10與第二鋪板20的連接部附近的俯視圖。
[0073]如圖7 (A)所示,向第一鋪板10側的成型空間60注入的所述液體原料,流入在連接構件30的端面30c側上開口的空隙部36的內部。如上所述,連接構件30的空隙部36,與第二鋪板20側的成型空間61連通。因此,所述液體原料供給到成型空間61。即,連接構件30作為用于把供給到第一鋪板10側的所述液體原料向第二鋪板20側供給的通道發揮作用。
[0074]此外,向成型空間60注入的所述液體原料,經由注入孔35供給到薄板11和12及連接構件30之間形成的間隙18和19,所述注入孔35由形成于面板31和32上的開口部37和空隙部36構成。流入間隙18和19的所述液體原料,在間隙18和19內如圖7 (B)的附圖標記13a所示,以各注入孔35為中心大致圓形擴散。
[0075]并且,如圖7(A)和(B)所示,供給到空隙部36、間隙18和19的所述液體原料發生反應并發泡硬化。這樣,空隙部36、間隙18和19上,也形成硬質發泡聚氨酯層13b和13a。其結果,把硬質發泡聚氨酯層13a和13b作為連接構件,可以將第一鋪板10和連接構件30牢固連接。
[0076]特別是,如圖7 (B)所示,通過形成注入孔35,可以保證增大用于連接薄板11和12及連接構件30的硬質發泡聚氨酯層13a的連接面積。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第一鋪板10與連接構件30的連接強度。
[0077]第二鋪板20與連接構件30的連接部位也和前述同樣。即,所述液體原料被供給到在薄板21和22 (參照圖5 (C)等)及連接構件30之間形成的間隙28和29 (參照圖5(C))。這樣,形成以各注入孔35為中心大致圓形擴散的硬質發泡聚氨酯層23a。這樣,能保證加大用于連接薄板21和22及連接構件30的硬質發泡聚氨酯層23a的連接面積。這樣,可以提高第二鋪板20與連接構件30的連接強度。
[0078]另外,為了提高第一鋪板10和第二鋪板20及連接構件30的接合強度,優選各開口部37的配置間隔P (間距)與重疊標記X的尺寸相同或在所述尺寸以下。此外,開口部37的中心位置、與薄板11、12、21和22的端部IOc及20c的距離Y,優選在重疊標記X的1/3?1/2左右。通過采用這種配置,可以減少向薄板11、12、21和22的外部流出的所述液體原料的量。與此同時,可以保證加大硬質發泡聚氨酯層13a和23a的連接面積。
[0079]此外,如上所述,成為薄板11、12、21和22的內側的主面lla、12a、21a和22a (參照圖5 (A))上,預先涂敷有底涂料。這樣,硬質發泡聚氨酯層13和23,與薄板11、12、21和22的連接得到強化。因此,能進一步提高第一鋪板10和第二鋪板20的強度,還可以提高第一鋪板10和第二鋪板20及連接構件30的連接強度。
[0080]硬質發泡聚氨酯層13和23的成型結束后,解除基于電磁鐵55 (參照圖5 (C)等)的保持,使上模50 (參照圖5 (C)等)上升。而后,從下模40 (參照圖5 (C)等)取出汽車內飾板I。
[0081]圖8是說明汽車內飾板I的凹槽34的加工的立體圖。如圖8所示,以加熱到高溫(例如約190?230°C)的熱刃65 (沖壓型)按壓在連接構件30的主面30b上。熱刀65為具有規定的橫斷面形狀的直線狀。這樣,形成凹槽34。
[0082]另外,凹槽34的加工也可以使用RM成型裝置(參照圖5(A))以外的加工裝置(熱刀加工機),還可以使用把熱刀65裝載在RIM成型裝置上、兼作為熱刀加工機和RIM成型機的制造裝置。
[0083]如此,在形成硬質發泡聚氨酯層13和23后,執行形成凹槽34的工序。這樣,如上所述,可以將連接構件30的空隙部36 (參照圖7 (A))作為供給硬質發泡聚氨酯的液體原料的通道。這樣,不必在模具上形成復雜的注入口,僅僅從一方的鋪板(第一鋪板10)側注入所述液體原料,就可以供給到另一方的鋪板(第二鋪板20)偵U。
[0084]此外,即使在進一步分割各鋪板10和20并設置多個連接構件30,來增加彎折自如的合葉的部位時,也可以從一個注入口向鋪板全域高效供給所述液體原料。
[0085]利用以上工序,并經由具備成為合葉部的凹槽34的連接構件30,完成第一鋪板10與第二鋪板20連接為一體的汽車內飾板I。另外,隨后對應用途,在汽車內飾板I的主面上粘貼適當的完工表皮件。這樣,完成在車輛等上安裝的產品。
[0086]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汽車內飾板1,在第一鋪板10成型的工序中可以同時成型第二鋪板20,并且將第一鋪板10、第二鋪板20和連接構件30連接為一體。因此,不必在第一鋪板10成型的工序以外,單獨設置成型第二鋪板20的工序,以及將第一鋪板10和第二鋪板20連接組裝的工序。因此,可以提高汽車內飾板I的生產性。
[0087]接著,參照圖9,說明實施方式的變形例。圖9是說明本發明其他實施方式的汽車內飾板101的、連接部附近的簡要結構的立體圖。另外,對于和已經說明過的汽車內飾板I相同或具有同樣的作用及效果的結構要素,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
[0088]如圖9所示,連接構件130上形成有多條凹槽34。這樣,可以進一步增加汽車內飾板101的彎折角度。
[0089]此外,在與第一鋪板10連接的連接構件130的邊緣部上,形成有從一個主面130a貫通至另一個主面130b的注入孔135。所述注入孔135在端面130c側開口的斷面大致呈U形。另外,省略了圖示,連接第二鋪板20—側的邊緣部上也形成有同樣的注入孔135。
[0090]如此,通過設置向端面130c側(和第二鋪板20側的端面)開口的注入孔135,即使作為構成連接構件130的多孔結構件、采用獨立氣泡型的發泡材料的情況下,也可以把第一鋪板10和第二鋪板20與連接構件130牢固連接。即,即使是內部的空隙未連通的多孔結構件,也可以借助注入孔135、向連接構件130與薄板11、12、21和22之間,高效供給硬質發泡聚氨酯液體原料。
[0091]以上,本實施方式參照圖5 (C)和圖8,例示了在形成硬質發泡聚氨酯層13和23后,執行形成凹槽34的工序。或者,也可以在形成硬質發泡聚氨酯層13和23之前加工凹槽34。此時,不能經由連接構件30的空隙部36流通所述液體原料。因此,需要另外設置注入通道,分別向成型空間60和61直接供給所述液體原料。
[0092]此外,作為連接構件30,當然可以準備(購入)預先形成有凹槽34的平板狀的多孔結構件。此外同樣,也可以使用預先粘貼有表皮件38的多孔結構件,進行注入孔35和凹槽34的加工。
[0093]此外,對于圖5 (A)或圖5 (C)所示的RIM成型裝置的結構,僅僅示意性表示了一例,也可以采用其他結構。例如,可以利用合葉手段轉動自如地連接上模50和下模40。此夕卜,對于連接構件30所配置的部分,也不一定必須用上模50保持。
[0094]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此外,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發明思想的范圍內,本發明可以進行各種變更。
[0095]附圖標記說明
[0096]1、101 汽車內飾板
[0097]10 第一鋪板
[0098]11、12 薄板
[0099]I la、12a 薄板的主面
[0100]13 硬質發泡聚氨酯層
[0101]18、19 間隙
[0102]20 第二鋪板
[0103]21、22 薄板
[0104]21a,22a 薄板的主面
[0105]23 硬質發泡聚氨酯層
[0106]28、29 間隙
[0107]30 連接構件
[0108]30a、30b、130a、130b 連接構件的主面
[0109]31、32 面板
[0110]33 芯材
[0111]34 凹槽
[0112]35、135 注入孔
[0113]36 空隙部
[0114]37 開口部
[0115]60,61 成型空間
【權利要求】
1.一種汽車內飾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鋪板和第二鋪板,具有一對薄板以及在被所述薄板夾持的空間形成的硬質發泡聚氨酯層;以及 連接所述第一鋪板和所述第二鋪板的連接構件, 所述連接構件由至少一個主面上形成有凹槽的多孔結構件構成,其相對于所述凹槽的、一個端部側的區域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一鋪板的所述空間而與所述第一鋪板連接,并且,相對于所述凹槽的、構成與所述一個端部側的相反側的、另一個端部側的區域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二鋪板的所述空間而與所述第二鋪板連接, 在所述薄板與所述連接構件的間隙也形成有所述硬質發泡聚氨酯層,所述硬質發泡聚氨酯層將所述第一鋪板和所述第二鋪板與所述連接構件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內飾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連接構件的、被所述薄板夾持的部分上,形成有從與所述薄板相對的所述一個主面貫通到另一個主面的注入孔, 在所述注入孔上也形成有所述硬質發泡聚氨酯層。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內飾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孔結構件是具備至少一對面板和被所述面板夾持的芯材的蜂窩結構件, 所述注入孔形成為,將所述面板上形成的開口部與被所述面板夾持的空隙部連通。
4.一種汽車內飾板的制造方法,所述汽車內飾板至少將第一鋪板和第二鋪板并列配置并將上述第一鋪板和第二鋪板的一部分用連接構件連接,所述汽車內飾板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注入孔形成工序,準備構成所述連接構件的多孔結構件,并在其兩端部側的區域的一部分上,形成從一個主面貫通到另一個主面的各注入孔; 夾入工序,準備構成所述第一鋪板的一對薄板和構成所述第二鋪板的一對薄板,分別將所述一對薄板的一個主面相對、以規定的間隔距離配置,并且用構成所述第一鋪板的所述薄板的一部分夾入所述連接構件的、形成有所述注入孔的一個端部側的區域,用構成所述第二鋪板的所述薄板的一部分夾入另一個端部側的區域;以及 硬質發泡聚氨酯層形成工序,在被所述薄板夾持的空間中注入硬質發泡聚氨酯的液狀原料并使其發生反應,形成硬質發泡聚氨酯層, 在形成所述硬質發泡聚氨酯層的工序中,還經由所述注入孔向所述薄板與所述連接構件的間隙供給所述液狀原料,在所述第一鋪板和第二鋪板成型的同時,將所述第一鋪板和所述第二鋪板與所述連接構件連接為一體。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內飾板的制造方法,具備至少在所述連接構件的某個主面上形成凹槽的工序。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汽車內飾板的制造方法, 所述多孔結構件是具備至少一對面板和被所述面板夾持的芯材的蜂窩結構件, 在形成所述注入孔的工序中,在所述面板上形成與被所述面板夾持的空隙部連通的開口部, 在形成所述硬質發泡聚氨酯層的工序中,使所述工序在形成所述凹槽的工序之前實施,將所述液狀原料從所述第一鋪板或所述第二鋪板的某一側注入,并經由所述空隙部供給到另一 側。
【文檔編號】B32B5/22GK104024053SQ201280030142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7日
【發明者】石井淳一, 小平享 申請人:株式會社森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