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過濾及造紙用織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過濾及造紙用織物。
背景技術:
以造紙行業為例,在造紙行業,通過一系列的設備及工序將紙漿變成紙,其中長網 造紙機是造紙行業企業的主要設備,在長網造紙機造紙過程中,紙漿被輸送到流漿箱,并通 過流漿箱噴射到成形織物表面上,織物是由高分子材料織造而成的環形無端的網帶,在造 紙機上,成形織物在胸輥、伏輥、驅網輥、導網輥等多個導輥之間以一定的速度環形運行,網 案上的各種脫水裝置位于織物接觸底層的下側,例如真空吸濕箱、吸水箱、成形板、刮水板 等等,紙漿被噴射到成形網帶的成形面層,隨網帶運行過程中,紙漿中的水分及其他液體被 過濾,紙漿中的原料纖維從水介質中分離出來,在織物的成形面層形成濕紙幅,并在真空伏 輥之后通過轉移裝置進入壓榨區。濕紙幅離開成形區后進入壓榨區,在壓榨區有另一種造紙織物,我們稱之為“壓榨 毛毯”,壓榨毛毯為無端環形織物,壓榨毛毯在一組或多組壓榨輥之間,以一定的速度環形 運行,來自壓榨輥的壓力去除濕紙幅中多余的水分并將其轉移至壓榨毛毯中,并通過壓榨 的方式增加濕紙幅的緊密度。濕紙幅通過壓榨區后,被輸送到干燥區,在干燥區進一步除去紙幅中的水分,以達 到后道工序的處理及包裝要求。在本專利描述中,采用紡織行業及造紙行業一般通用性術語,解釋如下MD 造紙機或過濾機的運行方向,也是織物在紙機上的運行方向。CMD 造紙機或過濾機運行方向垂直的橫向,也是織物在機器上的運行方向的垂直 方向。經線在造紙機或過濾機運行方向上,即MD方向構成織物縱向結構的紗線。緯線在垂直造紙機或過濾機運行方向上,即CMD方向構成織物橫向結構的紗線。成形面層在造紙機或過濾機上的織物可以為多層結構,與過濾介質接觸,并對纖 維起直接支撐作用的面層。接觸底層在造紙機或過濾機上的織物可以為多層結構,與機器的濕部的脫水元 件接觸的底層。交織路徑在單層織物的編織過程中,經線與緯線按特定的編織規律交織,每根經 線或緯線形成各自獨立的路徑,在本專利的描述中稱之為交織路徑。而在多層織物中,一條 紗線交織路徑可以由單根紗線形成,也可以由多根同方向的相鄰的紗線共同形成。本說明書中,包括成形面層經線簡稱面經;成形面層緯線簡稱面緯;接觸底層經 線簡稱底經;接觸底層緯線簡稱底緯。經浮點經線與緯線交叉時,經線在緯線的上方形成的交叉點。緯浮點經線與緯線交叉時,緯線在經線的上方形成的交叉點。飛數紡織行業中,織物彎曲規律完全相同的相鄰近的兩個紗線的錯位數量,依次同方向錯位。在造紙工藝中,織物具有薄的厚度和好的纖維支撐性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 造紙機上的成形區,對于有高的印刷質量要求的紙張,提高成紙面層對紙漿纖維的支撐能 力,一般使用成形面層網孔細小均勻的織物。織物具有薄的厚度可以提高脫水性能,降低造紙機的能耗。織物的細小網孔和薄 的厚度通常需要織物的經線和緯線的直徑較小,以及采用表面平紋織造。目前已經設計 出了多層織物,這些織物的面層具有細小的網眼,薄的厚度,以利于紙張的成型和干燥,并 提高接觸底層緯線的直徑以改善成型網的耐磨性,例如已經設計出了多層織物,使用2組 紙張成型表面CMD方向紗線、1組機器側面紗線和1組MD紗線形成較細小網孔的成紙面 層和耐用的機器側面層;其通常被稱為雙層織物,也有使用1組紙張成型表面CMD紗線、 1組機器側面CMD紗線和2組MD紗線、1組縫合紗線形成較細小網孔的成紙面層和耐用的 機器側面層;其通常被稱為三層織物,97182M4. 2,97182245. X,01804768. 8,02141980. 9、 02800379.9、200510076510. 8、200710100644. 8、200710101972、200710162355 和美國 5881764、5967195、6123116、6145550、6745797、6837277、6896009、6959737、7059357、 7243687,2004082465,200701577987,03810199公開的多層織物,這些織物提供了非常細小 的成紙面層的網孔,以及好的底層耐磨性能,然而過濾及造紙產品的廣泛性和多樣性仍然 需要本行業提供大量的不同結構的產品以滿足各種不同的需求。例如織物在具有細小網孔 的面層小直徑紗線的情況下,提高織物的MD方向的拉伸剛性以及拉伸強度,在少量增加織 物厚度而不影響濕紙幅含水量的情況下提高織物在高速紙機運行時的大張力條件下的穩 定性,降低織物斷裂的危險。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細小的成紙面層的網孔,高的MD方向的拉伸剛性 以及拉伸強度,同時又具有極好的MD方向結構穩定性,極大地降低織物在高速紙機運行時 的大張力條件下的斷裂的危險,從而保證紙機運行穩定可靠的過濾及造紙用織物。本發明所涉及的過濾及造紙用織物,一組面經、一組面緯、一組底經、一組底緯;一 組縫合紗線在MD方向與面緯和底緯交織,每根縫合紗線包括成形面層交織部分和接觸底 層交織部分組成,該成形面層交織部分構成纖維支撐的一部分;所述面經以二根成一對的 形式出現,包括第一面經和第二面經,每根面經包括成形面層交織部分和非成形面層交織 部分,當所述面經對的第一面經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與面緯交織,則所述面經對的第二面 經的非成形面層交織部分位于成形面層的下方;當所述面經對的第二面經的成形面層交織 部分與面緯交織,則所述面經對的第一面經的非成形面層交織部分位于成形面層的下方, 即面經對的其中一根面經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與所述面經對的另一根非成形面層交織部 分形成上下相對;面經對的第一面經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與第二面經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 形成一條MD方向的紗線交織路徑;過濾及造紙用織物由結構一致的基本循環組織構成,面 經與面緯和縫合紗線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以平紋的方式交織;面經、面緯和縫合紗線的成 形面層交織部分,構成所述織物的成形面層;縫合紗線每兩根形成一對,每對縫合紗線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位于兩對相鄰的面 經對之間,每根縫合紗線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穿過至少二根面緯的上側;每對縫合紗線的
5接觸底層交織部分位于兩根相鄰的底經之間或一根底經的兩側,每對縫合紗線的至少一根 的接觸底層交織部分穿過至少一根底緯的下側,相鄰的2根縫合紗線在成形面層交織部分 向接觸底層交織部分過渡時交叉,在一對縫合紗線的相鄰的2個交叉點之間,其中一根縫 合紗線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和另一根縫合紗線的接觸底層交織部分形成上下相對,并可以 更改相鄰的2根縫合紗線的左右織造排列順序;在一個基本循環組織內,具有第一數量的 面經對,具有第二數量的縫合紗線對,和第三數量的底經,所述第一數量與第二數量之和與 第三數量之比為1 1或2 1或2 3或4 3 ;每根縫合紗線與底緯交織形成接觸底層緯浮點,與相鄰的底經與底緯交織形成接 觸底層緯浮點彼此相鄰成對出現,在一個基本循環組織內包括8根或10根或12根底經,面 緯的數量與底緯的數量之比為2比1或3比1或3比2。底經具有第一直徑,底緯具有第二 直徑,面經具有第三直徑,所述第一直徑與第二直徑之比為1比1. 25至1比2. 35之間,所 述第三直徑與第一直徑之比為1比1至1比1. 48之間。
圖1是本發明過濾及造紙用織物的面層的俯視圖;圖2是圖1所示的實施例的底層的俯視圖;圖3A-圖3H是圖1所示的第一實施例的MD方向的剖視圖;圖4A-圖4C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MD方向的剖視圖;圖5A-圖5D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MD方向的剖視圖;圖6是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底層的俯視圖;圖7A-圖7D是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MD方向的剖視圖;圖8A-圖8D是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MD方向的剖視圖;圖9A-圖9D是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MD方向的剖視圖;圖IOA-圖IOC是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MD方向的剖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參照附圖對本發明作詳細具體的說明。附圖中相同的標識號代表同一個紗 線或部件,為方便閱讀,對實施例的結構進行了放大或者局部放大。第一實施例在圖1和圖2中顯示了一種多層過濾及造紙織物,圖中所示的是該織物的一個基 本循環組織,每個重復的循環組織具有8根面經121-128,8根底經101-108,8根縫合紗線 141-148,16根面緯171-186和8根底緯151-158,從圖1中可以看出,織物的面層,面經以 二根成一對的形式出現,第一面經121、123、125、127和第二面經122、124、126、128,當第一 面經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與面緯交織,則第二面經的非成形面層交織部分位于成形面層的 下方;當第二面經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與面緯交織,則第一面經的非成形面層交織部分位 于成形面層的下方,例如,第一面經121穿過面緯171、173、175、177的上方同時穿過其余面 緯的下方形成一個循環并依次類推;第二面經122穿過面緯179、181、183、185的上方同時 穿過其余面緯的下方形成一個循環并依次類推;121或122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與122或 121的非成形面層交織部分形成上下相對,在MD方向上第一面經121和第二面經122共同形成一條紗線交織路徑,它們與面緯形成平紋的交織方式,也就是面經與面緯和縫合紗線 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以平紋的方式交織。圖2顯示了本實施例的接觸底層的結構,底經與底緯以三上/ 一下的方式交織。例 如底經101穿過154、158的下方以及其余底緯的上方,底經102穿過151、155的下方以及 其余底緯的上方等等以此類推。參照圖1和圖2,MD方向的縫合紗線每兩根形成一對,每對縫合紗線的成形面層交 織部分位于兩對相鄰的面經對之間,每根縫合紗線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穿過至少二根面緯 的上側;每對縫合紗線的接觸底層交織部分位于一根底經的兩側,每根縫合紗線的接觸底 層交織部分穿過至少一根底緯的下側;本實施例的8根縫合紗線,其中的141和142、143和 144、145和146、147和148等等相鄰兩根為一對,141和142的面層交織部分位于兩對相鄰 的面經對121、122和123、124之間并分別穿過面緯172、174、184、186和176、178、180、182 的上方,其接觸底層部分位于底經102的兩側并分別穿過底緯155和151的下方等等以此 類推。由圖1、圖2所示,縫合紗線每兩根形成一對,相鄰的2根縫合紗線在成形面層交織 部分向接觸底層交織部分過渡時交叉,在縫合紗線對的相鄰的2個交叉點之間,其中一根 縫合紗線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和另一根縫合紗線的接觸底層交織部分形成上下相對,例如 縫合紗線對141與142在從面層紗線的交織部分向接觸底層紗線的交織部分過渡時在面緯 175和183的下側交叉,在這個相鄰的2個交叉點之間,141的接觸底層紗線的交織部分與 142面層紗線的交織部分形成上下相對,141面層紗線的交織部分與142接觸底層紗線的交 織部分形成上下相對,相鄰的兩根縫合紗線可以變更織造的左右順序。參照圖1和圖2,在一個基本循環組織內,面經對具有第一數量4對8根,縫合紗線 對具有第二數量為4對,底經具有第三數量為8根,第一數量與第二數量之和與第三數量之 比為1 1。參照圖2所示,每根縫合紗線的接觸底層部分與底緯交織形成接觸底層緯浮點, 和相鄰的底經與底緯交織形成接觸底層緯浮點彼此相鄰成對出現,例如縫合紗線141的接 觸底層交織部分穿過155的下方形成的緯浮點分別與底經102與底緯155交織形成接觸底 層緯浮點彼此相鄰成對出現。由圖1、圖2和圖3A-圖3H所示在一個基本循環組織內,面緯和底緯的數量之比 為2比1。第二實施例由圖4A-圖4C給出了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多層織物的MD剖視圖。本實施例包 括在織造紋理上與圖1所示實施例相同的面層。每個重復的循環組織具有8根面經,8根 底經,8根縫合紗線,16根面緯271-286和8根底緯251-358,圖中標號面經221、222,底經 201、202,縫合紗線M1J42。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織物的面層,面經以二根成一對的形式出 現,第一面經221和第二面經222,當第一面經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與面緯交織,則第二面 經的非成形面層交織部分位于成形面層的下方;當第二面經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與面緯交 織,則第一面經的非成形面層交織部分位于成形面層的下方,在MD方向上第一面經221和 第二面經222共同形成一條紗線交織路徑,它們與面緯形成平紋的交織方式,也就是面經 與面緯和縫合紗線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以平紋的方式交織。
與上述實施例相同,本實施例的接觸底層的結構,底經與底緯以三上/ 一下的方 式交織。縫合紗線與底緯交織形成接觸底層緯浮點,和相鄰的底經與底緯交織形成接觸底 層緯浮點彼此相鄰成對出現,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贅述,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 是縫合紗線對的接觸底層與底緯交織方式不同,縫合紗線241與底緯251、255交織,而M2 不與底緯交織。其他面經數量和縫合紗線對的數量與底經對數量、面緯的數量、底緯數量等等與 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贅述。第三實施例由圖5A-圖5D給出了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多層織物的MD剖視圖。本實施例包 括在織造紋理上與圖1所示實施例相同的面層。每個重復的循環組織具有8根面經,4根 底經,8根縫合紗線,16根面緯371-386和8根底緯351-358,圖中標號面經321、322、323、 324,底經301、302,縫合紗線341、342、343、344。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織物的面層,面經以二 根成一對的形式出現,第一面經321、323和第二面經322、324的排列方式以及和面緯的交 織方式與第一實施例相同,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底經與底緯采用四上/ 一下/ 二上/ 一 下的方式交織,例如底經301穿過底緯355、358的下方同時穿過其余底緯的上方形成一個 循環并以此類推,縫合紗線與底緯交織形成接觸底層緯浮點,和相鄰的底經與底緯交織形 成接觸底層緯浮點彼此相鄰成對出現,例如341穿過底緯358的下方形成的緯浮點與底經 301穿過358的下方形成的緯浮點彼此相鄰成對出現,342穿過底緯353的下方形成的緯浮 點與底經302穿過353的下方形成的緯浮點彼此相鄰成對出現。由圖5A-圖5D所述,本實施例的面經對數量和縫合紗線對的數量之和與底經的 數量之比為2比1。其他面經、面緯、縫合紗線的交織方式、面經對數量和縫合紗線對的數量、面緯的 數量、底緯數量等等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贅述。第四實施例由圖6和圖7A-圖7D給出了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多層織物的底層俯視圖和MD剖 視圖。本實施例在織造紋理上采用與上述實施例相同的平紋交織結構的面層。每個重復的 循環組織具有10根面經,10根底經401-410,10根縫合紗線441-450,20根面緯471-490和 10根底緯451-460,圖中標號面經421、422,從圖中可以看出,織物的面層,面經以二根成一 對的形式出現,第一面經421和第二面經422的排列方式以及和面緯的交織方式與第一實 施例相同,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底經與底緯采用四上/ 一下的飛數為2的方式交織,例如 底經401穿過底緯455、460的下方同時穿過其余底緯的上方形成一個循環并以此類推,縫 合紗線與底緯交織形成接觸底層緯浮點,和相鄰的底經與底緯交織形成接觸底層緯浮點彼 此相鄰成對出現,例如441穿過底緯452的下方形成的緯浮點與底經402穿過452的下方 形成的緯浮點彼此相鄰成對出現,442穿過底緯457的下方形成的緯浮點與底經402穿過 457的下方形成的緯浮點彼此相鄰成對出現。其他面經、面緯、縫合紗線的交織方式、面經對數量和縫合紗線對的數量與底經的 數量之比、面緯的數量與底緯數量之比等等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贅述。第五實施例由圖8A-圖8D給出了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多層織物的底層俯視圖和MD剖視圖。本實施例在織造紋理上采用與上述實施例相同的平紋交織結構的面層。每個重復的循環組 織具有10根面經,5根底經,10根縫合紗線,20根面緯571-590和10根底緯551-560,圖中 標號面經521、522、523、524,底經501、502,縫合紗線541、542、543、544,從圖中可以看出, 織物的面層,面經以二根成一對的形式出現,第一面經521、523和第二面經522、5M的排列 方式以及和面緯的交織方式與上述實施例相同,與上述實施例不同的是底經與底緯采用六 上/ 一下/ 二上/ 一下的方式交織,例如底經501穿過底緯557、560的下方同時穿過其余 底緯的上方形成一個循環并以此類推,縫合紗線與底緯交織形成接觸底層緯浮點,和相鄰 的底經與底緯交織形成接觸底層緯浮點彼此相鄰成對出現,例如Ml穿過底緯553的下方 形成的緯浮點與底經502穿過553的下方形成的緯浮點彼此相鄰成對出現,542穿過底緯 560的下方形成的緯浮點與底經501穿過560的下方形成的緯浮點彼此相鄰成對出現。在 另外的實施例中底經與底緯可以采用二上/ 一下/ 一上/ 一下的方式交織,其接觸底層緯 浮點的相鄰關系與本實施例相同。由圖8A-圖8D所述,本實施例的面經對數量和縫合紗線對的數量之和與底經的 數量之比為2比1。其他面經、面緯、縫合紗線的交織方式、面經對數量和縫合紗線對的數量、面緯的 數量、底緯數量等等與第四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贅述。第六實施例由圖9A-圖9D給出了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多層織物的MD剖視圖。本實施例包 括在織造紋理上與上述實施例相同的平紋交織結構的面層。每個重復的循環組織具有12 根面經,12根底經,12根縫合紗線,M根面緯671-694和12根底緯651-662,圖中標號面經 621、622,底經601、602,縫合紗線641、642,從圖中可以看出,織物的面層,面經以二根成一 對的形式出現,第一面經621和第二面經622的排列方式以及和面緯的交織方式與上述實 施例相同,與上述實施例不同的是底經與底緯采用六上/ 一下/四上/ 一下的方式交織,例 如底經601穿過底緯657、662的下方同時穿過其余底緯的上方形成一個循環并以此類推, 縫合紗線與底緯交織形成接觸底層緯浮點,和相鄰的底經與底緯交織形成接觸底層緯浮點 彼此相鄰成對出現,例如641穿過底緯659的下方形成的緯浮點與底經602穿過659的下 方形成的緯浮點彼此相鄰成對出現,642穿過底緯652的下方形成的緯浮點與底經602穿過 652的下方形成的緯浮點彼此相鄰成對出現。在另外的實施例中底經與底緯可以采用采用 二上/ 一下或三上/ 一下的方式交織,其接觸底層緯浮點的相鄰關系與本實施例相同。由圖9A-圖9D所示,本實施例的面經對數量和縫合紗線對的數量之和與底經的 數量之比為1比1。其他面經、面緯、縫合紗線的交織方式、面緯的數量與底緯數量之比等等與上述實 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贅述。第七實施例由圖IOA-圖IOC給出了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多層織物的MD剖視圖。本實施例 包括在織造紋理上與上述實施例相同的平紋交織結構的面層。每個重復的循環組織具有8 根面經,12根底經,8根縫合紗線,M根面緯771-794和12根底緯751-762,圖中標號面經 721、722,底經701、702、703,縫合紗線741、742,從圖中可以看出,織物的面層,面經以二根 成一對的形式出現,第一面經721和第二面經722的排列方式以及和面緯的交織方式與上述實施例相同。與第六實施例相同,底經與底緯采用六上/ 一下/四上/ 一下的方式交織, 縫合紗線與底緯交織形成接觸底層緯浮點,和相鄰的底經與底緯交織形成接觸底層緯浮點 彼此相鄰成對出現,與上述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面經對數量和縫合紗線對的數量之 和與底經的數量之比為2比3。在另外的實施例中,底經與底緯采用四上/ 一下/ 一上/ 一下/ 二上/ 一下/ 一上 / 一下的方式交織,縫合紗線與底緯交織形成接觸底層緯浮點,和相鄰的底經與底緯交織形 成接觸底層緯浮點彼此相鄰成對出現,則面經對數量和縫合紗線對的數量之和與底經的數 量之比為4比3。其他面經、面緯、縫合紗線的交織方式、面緯的數量、底緯數量與上述實施例相同, 在此不再一一贅述。上述實施例的面緯與底緯的數量之比為2比1,在另外一些實施例之中,面緯與底 緯的數量之比為3比1或3比2,本行業的技術人員都知道這樣的比例是普遍的和容易實現 的,在此不再一一贅述。上述實施例的底經具有第一直徑,底緯具有第二直徑,面經具有第三直徑,所述第 一直徑與第二直徑之比為1比1. 25至1比2. 35之間,所述第三直徑與第一直徑之比為1 比1至1比1. 48之間。例如圖5A-圖5D所示第三實施例的織物和圖8A--圖8D所示第 五實施例的織物底經直徑為0. 17mm,底緯直徑為0. 35mm,面經直徑為0. 17mm,面緯直徑為 0. 17mm,縫合紗線直徑為0. 17mm, MD方向紗線密度為52根/cm 66根/cm,CMD方向紗線 密度為50根/cm 62根/cm,再例如圖1所示第一實施例的織物底經直徑為0. 20mm,底 緯直徑為0. 30mm,面經直徑為0. 15mm,面緯直徑為0. 15mm,縫合紗線直徑為0. 15mm, MD方 向紗線密度為48根/cm 62根/cm,CMD方向紗線密度為56根/cm 72根/cm。在本發明的過濾及造紙織物結構中,紗線的選用是根據過濾工藝和過濾設備、造 紙工藝和造紙設備對織物的要求來確定,例如可以選用單絲、復絲、加捻復絲、紗線的橫截 面可以是圓形、扁方形、橢圓形等等,紗線的材料可以是聚酯、尼龍、聚丙烯、芳族聚酰胺,而 使用最多的是本行業通常使用的聚酯和尼龍。上述實施例以圖示的方式說明了本發明,但是以圖示方式說明的上述實施例不是 對本發明的限制。本發明由權利要求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過濾及造紙用織物,其結構包括一個形成成形面層的紗線系統,一個形成接觸 底層的紗線系統和一個縫合紗線系統;所述形成成形面層的紗線系統包括一組面經、一組與面經交織的面緯;所述形成接觸底層的紗線系統包括一組底經、一組與底經交織的底緯;所述縫合紗線在MD方向與面緯和底緯交織,每根縫合紗線包括成形面層交織部分和 接觸底層交織部分組成,該成形面層交織部分構成纖維支撐的一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經以二根成一對的形式出現,包括第一面經和第二面經,每根面經 包括成形面層交織部分和非成形面層交織部分,當所述面經對的第一面經的成形面層交織 部分與面緯交織,則所述面經對的第二面經的非成形面層交織部分位于成形面層的下方; 當所述面經對的第二面經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與面緯交織,則所述面經對的第一面經的非 成形面層交織部分位于成形面層的下方,即所述面經對的其中一根面經的成形面層交織部 分與所述面經對的另一根面經的非成形面層交織部分形成上下相對;所述面經對的第一面經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與第二面經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形成一 條MD方向的紗線交織路徑;過濾及造紙用織物由結構一致的基本循環組織構成,面經與面緯和縫合紗線的成形面 層交織部分以平紋的方式交織;面經、面緯和縫合紗線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構成所述織物的成形面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濾及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D方向的縫合紗線 每兩根形成一對,每對縫合紗線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位于兩對相鄰的面經對之間,每根縫 合紗線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穿過至少二根面緯的上側;每對縫合紗線的接觸底層交織部分 位于兩根相鄰的底經之間或一根底經的兩側,每對縫合紗線的至少一根的接觸底層交織部 分穿過至少一根底緯的下側。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過濾及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D方向的縫合紗 線,相鄰的2根縫合紗線在成形面層交織部分向接觸底層交織部分過渡時交叉,在一對縫 合紗線的相鄰的2個交叉點之間,其中一根縫合紗線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和另一根縫合紗 線的接觸底層交織部分形成上下相對,并可以更改相鄰的2根縫合紗線的左右織造排列順 序。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過濾及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在一個基本循環組織內,具 有第一數量的面經對,具有第二數量的縫合紗線對,和第三數量的底經,所述第一數量與第 二數量之和與第三數量之比為1 1或2 1。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過濾及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在一個基本循環組織內,具 有第一數量的面經對,具有第二數量的縫合紗線對,和第三數量的底經,所述第一數量與第 二數量之和與第三數量之比為2 3或4 3。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過濾及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每根縫合紗線的接觸底層 交織部分與底緯交織形成接觸底層緯浮點,與相鄰的底經與底緯交織形成接觸底層緯浮點 彼此相鄰成對出現。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過濾及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在一個基本循環組織內包 括8根或10根或12根底經。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過濾及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在一個基本循環組織內包括6根或12根底經。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濾及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在一個基本循環組織內,面 緯的數量與底緯的數量之比為2比1或3比1或3比2。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過濾及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底經具有第一直徑,底緯 具有第二直徑,面經具有第三直徑,所述第一直徑與第二直徑之比為1比1. 25至1比2. 35 之間,所述第三直徑與第一直徑之比為1比1至1比1. 48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過濾及造紙用織物,其結構包括一組面經、一組面緯、一組底經、一組底緯;一組縫合紗線在MD方向與面緯和底緯交織,每根縫合紗線包括成形面層交織部分和接觸底層交織部分;所述面經以二根成一對的形式出現,每根面經包括成形面層交織部分和非成形面層交織部分,當所述面經對的第一面經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與面緯交織,則所述面經對的第二面經的非成形面層交織部分位于成形面層的下方;當所述面經對的第二面經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與面緯交織,則所述面經對的第一面經的非成形面層交織部分位于成形面層的下方,即面經對的其中一根面經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與所述面經對的另一根面經的非成形面層交織部分形成上下相對;織物由結構一致的基本循環組織構成,面經與面緯和縫合紗線的成形面層交織部分以平紋的方式交織,并構成所述織物的成形面層。
文檔編號D21F1/00GK102094347SQ2009102136
公開日2011年6月15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9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9日
發明者袁麗君 申請人:袁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