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成形網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按權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尤其是成形網。
背景技術:
在已知的多層造紙機篩網中,兩層織物層要么通過紙機縱向接結紗要么通過紙機 橫向接結紗相互接合在一起。在造紙機的運行中,造紙機篩網局部區段處于強烈的縱向張緊狀態。因此,所述造 紙機篩網在其縱向(紙機縱向)延伸,并因此在其寬度方向(紙機橫向)上收縮。在其織物層通過紙機橫向接結紗相互連接的造紙機篩網中,由于所述篩網沿紙機 橫向的收縮產生這樣的問題,即,由此各層之間的連接松開,由此擴大了織物層之間的內部 摩擦。然而,織物層之間強烈的內部摩擦帶來造紙機篩網較早磨損,因此通常壽命很短。在其織物層由紙機縱向接結紗相互連接的造紙機篩網中,通過所述篩網沿紙機縱 向的拉長產生問題,即,由此強烈拉伸接結紗,這在接結紗的交換位置處導致在紙側織物層 中束緊和由此的不平坦。若紙機縱向接結紗相反地松弛織造,使得不會出現上述問題,那么 所述織物層在所述篩網處于較小縱向張力的各區段中便會不足夠牢固地連接,從而引起所 述篩網的內部磨損。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建議一種克服了上述缺點的造紙機篩網。該技術問題通過這樣一種造紙機篩網,尤其是成形網解決,它帶有通過成對布置 的接結紗相互連接的上部織物層和下部織物層,其中,所述各接結紗對的至少一對由紙機 縱向紗線(紙機縱向接結紗)構成,所述各接結紗對的至少另一對由紙機橫向紗線(紙機 橫向接結紗)構成。通過組合所述兩種接結系統,在造紙機中織物層之間的連接能夠與造紙機篩網的 張力狀態相匹配。當所述篩網例如在平板成型區域處于縱向張力較高的狀態時,雖然通過所述紙機 橫向接結紗不能保證所述織物層之間達到所需程度的連接,但在這種情況中,所述紙機縱 向接結紗卻能承擔所述織物層之間的固定連接作用。當所述造紙機篩網從上述提高的縱向張力區域移出,所述篩網的寬度再次擴大, 在所述織物層之間的固定連接就再次由紙機橫向接結紗提供。因此,紙機縱向接結紗因縱 向張力減小所發生的松弛不會導致什么負面作用。本發明進一步方案和設計在各從屬權利要求中給出。本發明尤其優選的設計規定,所述各接結紗對在織造所述上部織物層時提供一上 部織路,其中,所述接結紗對的兩根接結紗在織造上部和下部織物層時相互交替,具體如 此,即,-在所述接結紗對的所述第一接結紗織造所述上部織物層時,所述接結紗對的所述第二接結紗織造所述下部織物層,以及-在所述接結紗對的所述第二接結紗織造所述上部織物層時,所述接結紗對的所 述第一接結紗織造所述下部織物層,并且在所述第一接結紗從織造所述上部織物層轉換成 織造所述下部織物層,以及所述第二接結紗從織造所述下部織物層轉換成織造所述上部織 物層時,或與之相反地進行轉換時,所述接結紗對的所述兩根接結紗相互交叉而形成交換
位置。
在此,所述接結紗對的各根接結紗在轉換成織造所述下部織物層之前,在織造所 述上部織物層時尤其與多條紗線交織。根據本發明優選的設計,所述上部織物層提供造紙機篩網的紙側,所述下部織物 層則提供造紙機篩網的運行側。可考慮多種方案來構造如所述上部織物層。根據第一方案,所述上部織物層僅由紙機縱向接結紗與紙機橫向接結紗交織構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所述下部織物層包括與紙機縱向接結紗和與下部的紙機縱向 紗線交織的、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則能合理地提高根據本發明的造紙機篩網的耐摩擦性。此外也可考慮,所述下部織物層包括與紙機橫向接結紗和與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 交織的、下部的紙機縱向紗線。若所述下部的織物層既包括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也包括下部的紙機縱向紗線,那 么所述下部的織物層由此構成,即,所述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所述下部的紙機縱向紗線, 所述紙機橫向接結紗和所述紙機縱向接結紗相互交織。根據第二方案,所述上部織物層除了所述紙機縱向接結紗和紙機橫向接結紗外, 還包括相互交織的上部的紙機縱向紗線和上部的紙機橫向紗線,所述上部的紙機縱向紗線 和上部的紙機橫向紗線還與所述紙機橫向接結紗和所述紙機縱向接結紗交織。尤其通過交織所述接結紗,使得由所述上部的紙機縱向紗線與所述上部的紙機橫 向紗線交織構成的織造圖案得以繼續。這種接結紗稱作“形成緞紋組織的接結紗”。因此, 在這種情況中,所述由上部紗線構成的織造圖案不會被所述接結紗中斷,而是通過該接結 紗得以延續。本發明的另一擴展設計規定,所述下部織物層包括下部的紙機縱向紗線和下部的 紙機橫向紗線,其中,所述下部的紙機縱向紗線與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和紙機橫向接結紗 交織,并且其中,所述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與下部的紙機縱向紗線和紙機縱向接結紗交織。根據本發明一種具體的進一步設計規定,所述紙機縱向接結紗與上部的紙機橫向 紗線,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和紙機橫向接結紗交織,和/或所述紙機橫向接結紗與上部的 紙機縱向紗線,下部的紙機縱向紗線和紙機縱向接結紗交織。對于多種應用有意義的是,在相續的紙機縱向接結紗對之間布置有至少一條上部 的紙機縱向紗線。優選在相續的紙機縱向接結紗對之間布置不超過三條上部的紙機縱向紗 線。由此,一方面提供帶有規則結構的上部織物層。此外,出現在紙機縱向的拉力不必 僅僅由所述紙機縱向接結紗對接收,而是部分地由所述上部的紙機縱向紗線接收。此外,由 此提供一種在所述紙機縱向接結紗對之間的、不是太大的距離,由此,在所述織物層之間維持固定連接。本發明另一設計規定,在相續的紙機縱向接結紗對之間布置有至少一根下部的紙 機縱向紗線。此外,有利的是,在相續的紙機橫向接結紗對之間布置有至少一條、尤其是兩條上 部的紙機橫向紗線,由此同樣地實現所述上部織物層均勻性和所述織物層之間的固定連接 之間的最佳協調。本發明另一設計規定,在相續的紙機橫向接結紗對之間布置有至少一條,尤其是 兩條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因為所述下部的織物層一般提供造紙機網毯的運行側,所以明 顯提高了可磨耗體積量并進而提高了根據本發明的造紙機篩網的壽命。本發明具體的設計規定,在相續的紙機橫向接結紗對之間以下列順序布置有紙機 橫向紗線_第一上部的紙機橫向紗線,
_第一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_第二上部的紙機橫向紗線,_第二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優選所述上部織物層構成平紋組織。由此,提供一種帶有尤其沒有標記的紙側的 造紙機篩網。交換位置經常表示所述織物結構中的中斷,因此,在該交換位置處,所述篩網的排 水特性通常不同于交換位置旁邊的織物的排水特性。所述不同的排水特性導致在所述篩網 上形成的紙中出現一些標記,這些標記尤其在規則地、例如斜向分布時隨后可見。為達到不 規則地布置所述交換位置,尤其有利的是,所述造紙機篩網的織造圖案以重復圖案方式出 現,其中,一個重復圖案包括50條或更多的,尤其是72條或更多的紙機橫向紗線以及30條 或更多的,尤其是48條或更多的紙機縱向紗線。優選所述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具有大于所述上部的紙機橫向紗線和紙機橫向接 結紗的直徑。由此,提高了不承擔載荷的運行側的紙機橫向紗線的可磨耗體積量,因此,提 供了根據本發明的造紙機篩網的耐摩擦性。為顯著減小上述由規則布置交換位置產生標記特性,本發明具體的進一步設計尤 其規定,在一個重復圖案內相續的紙機縱向接結紗對的交換位置相互錯位,其中,存在相續 的紙機縱向接結紗對,其交換位置相互之間以第一數量的沿紙機橫向延伸的上部織路錯 位,其中,也存在相續的紙機縱向接結紗對,其交換位置相互之間以第二數量的沿紙機橫向 延伸的上部織路錯位,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數量與第一數量不同。這通常意味著,在一個重復 圖案內,一個紙機縱向接結紗對的交換位置相對于另一個直接相鄰的紙機縱向接結紗對的 交換位置可以以第一數量錯位,反之,這另一個紙機縱向接結紗對的交換位置相對于與其 直接相鄰的一個紙機縱向接結紗對的交換位置以與第一數量不同的第二數量錯位。具體說來,按照本發明的一擴展設計如此規定,在一個重復圖案內的所述錯位如 下面這樣重復-在第一和第二紙機縱向接結紗對之間交換位置的錯位為第一數量,-在所述第二和第三紙機縱向接結紗對之間交換位置的錯位為第二數量,-在所述第三和第四紙機縱向接結紗對之間交換位置的錯位為第二數量,
-在所述第四和第五紙機縱向接結紗對之間交換位置的錯位為第二數量。在此,按照本發明構思的一個具體的擴展設計規定,所述第一數量為六條或更多, 第二數量為八條或更多。此外,與之相應地,按照本發明的一個擴展設計方案規定,在一個重復圖案內相續 的紙機橫向接結紗對的交換位置相互錯位,其中,存在相續的紙機橫向接結紗對,其交換位 置相互之間以第三數量的沿紙機縱向延伸的上部織路錯位,其中,也存在相續的接結緯紗 對,其交換位置相互以第四數量的上部的沿紙機縱向延伸的織路錯位,并且其中第四數量 與第三數量不同。這一點與之相關地具體例如表示,在一個重復圖案內的錯位如下面這樣重復, _在第一和第二紙機橫向接結紗對之間,交換位置的錯位為第三數量,_在第二和第三紙機橫向接結紗對之間,交換位置的錯位為第四數量。尤其在此第三數量為三或更多,第四數量為五或更多。
優選紙機縱向紗線是經紗,紙機橫向紗線是緯紗。
以下根據并不是按照比例尺示出的簡略附圖進一步闡述本發明。附圖中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造紙機篩網的經紗走向圖。圖2是按圖1的根據本發明的造紙機篩網的緯紗走向圖;圖3是按圖1和圖2的根據本發明的造紙機篩網的交換位置的布置;圖4是考慮紙側的根據本發明的造紙機篩網的第二實施形式。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示出根據本發明設計為成形網100的造紙機篩網的經紗走向圖。此外,圖2 示出成形網100的緯紗走向圖。在圖1的視圖中,各根緯紗由圓圈表示。緯紗的編號與圖2中所示緯紗編號對應。此外,在圖2的視圖中,各根經紗由圓圈表示。該經紗的編號與圖1中經紗的編號 對應。成形網100包括在一個重復圖案中設計為經紗1-48的紙機縱向紗線和設計為緯 紗1-72的紙機橫向紗線。存在-經紗1,5,9,13,17,21,25,29,33,37,41 和 45 是上部經紗 “0K,,,-經紗2,6,10,14,18,22,26,30,34,38,42 和 46 是下部經紗 “UK,,,-經紗3 禾口 4,7 禾口 8,11 禾口 12,15 禾口 16,19 和 20,23 和 24,27 和 28,31 和 32,35 和 36,39和40,43和44,47和48是總是成對布置的、接結經紗“sBK”。此外-緯紗1,5,7,11,13,17,19,23,25,29,31,35,37,41,43,47,49,53,55,59,61,65, 67和71是上部緯紗“0S”,-緯紗2,6,8,12,14,18,20,24,26,30,32,36,38,42,44,48,50,54,56,60,62,66, 68和72是下部緯紗“US”,
-緯紗3 和 4,9 和 10,15 和 16,21 和 22,27 和 28,33 和 34,39 和 40,45 和 46,51 和52,57和58,63和64,69和70是總是成對布置的、接結緯紗“sBS”。成形網100具有一個上部的、提供所述篩網100紙側的織物層101,該織物層由此形成,即,上部經紗0K,上部緯紗0S,接結緯紗sBS和接結經紗SBK相互交織。上部織物層101在此構成平紋組織。此外,成形網100具有下部的、提供所述篩網100運行側的織物層102,該織物層由 此形成,即,下部經紗UK,下部緯紗US,接結緯紗sBS和接結經紗SBK相互交織。兩個織物層101和102在此根據本發明通過成對布置的接結經紗sBK和成對布置 的接結緯紗sBS相互連接,其中,接結紗對(sBS對和sBK對)的所述接結紗在織造上部織 物層101時這樣一起提供一個上部的織路,即,接結紗對的各接結紗sBK或sBS交替地織造 上部織物層101和下部織物層102,其中,在接結紗對的第一接結紗織造上部織物層101時, 接結紗對的第二接結紗織造下部織物層102,在第二接結紗織造上部織物層101時,第一接 結紗織造下部織物層102,并且其中,在第一接結紗從織造上部織物層101轉換成織造下部 織物層102以及第二接結紗從織造下部織物層102轉換成織造上部織物層101時,或與之 相反地進行轉換時,接結紗對的兩根接結紗sBK,sBS相互交叉而構成交換位置A。如圖1所示可知,在經紗sBK于交換位置處轉換成織造下部織物層102之前,各接 結經紗sBK在織造上部織物層101時與多條上部緯紗OS和多條接結緯紗sBS交織。此外,如圖2所示可知,在緯紗sBS于交換位置處轉換成織造下部織物層102之 前,各接結緯紗sBS在織造上部織物層101時與多條上部經紗OK和多條接結經紗sBK交織。此外,接結紗sBK或sBS是形成緞紋組織的接結紗,因為,它們使通過交織上部經 紗與上部緯紗所形成的織造圖案得以繼續。因此,接結經紗sBK與上部緯紗0S,下部緯紗US和接結緯紗sBS交織。此外,接結 緯紗sBS與上部經紗0K,下部經紗UK和接結經紗sBK交織。如由圖1視圖可知,在相續的經紗接結紗對IsBK至12sBK之間分別布置有一根上 部的經紗0K。此外,在相續的經紗接結紗對IsBK至12sBK之間分別布置有一根下部的經紗 UK0如圖2所示可知,在相續的緯紗接結紗對IsBS至12sBS之間分別布置有兩條上部 的緯紗OS。在相續的緯紗接結紗對IsBS對至12sBS之間分別布置有兩條下部的緯紗US。布置的順序在此如下在第一緯紗接結紗對例如IsBS和與之相續的第二緯紗接 結紗對例如2sBS之間以下列順序布置緯紗,-上部緯紗5,下部緯紗6,上部緯紗7,下部緯紗8。由圖1所示可知,下部緯紗US具有大于上部緯紗OS和接結緯紗sBS的直徑。圖3示出按圖1和圖2的根據本發明的成形網100的交換位置的布置情況。如圖3所示可知,在一個重復圖案內相續的經紗接結紗對“sBK”的交換位置X相 互錯開,其中,所述錯位以6-8-8-8的順序重復,如由下面的例子可知-在第一經紗接結紗對例如IsBK和第二經紗接結紗對例如2sBK之間,所述交換 位置X的錯位為六條上部的、沿緯紗方向延伸的織路例如0S34,0S33,第IlsBS對,0S31至 0S29,-在第二經紗接結紗對例如2sBK和第三經紗接結紗對例如3sBK之間,所述交換位置X的錯位為八條上部的、沿緯紗方向延伸的織路例如0S28,0S27,第9sBS對,0S25,0S24, 第 8sBS 對,0S22, 0S21,-在第三經紗接結紗對例如3sBK和第四經紗接結紗對例如4sBK之間,所述交換位 置X的錯位為八條上部的、沿緯紗方向延伸的織路例如第7sBS對,0S19, 0S18,第6sBS對, 0S16, 0S15,第 5sBS 對,0S13,
-在第四經紗接結紗對例如4sBK和第五經紗接結紗對例如5sBK之間,所述交換位 置X的錯位為八條上部的、沿緯紗方向延伸的織路例如0S12,第4sBS對,0S10,0S9,第3sBS 對,0S7, 0S6,第2sBS對。此外,在一個重復圖案內相續的緯紗接結紗對“sBS”的所述交換 位置0相互錯位,其中,該錯位在3-5順序中重復,如由下面例子可知-在第一緯紗接結紗對例如8sBS和第二緯紗接結紗對例如9sBS之間,所述交換位 置0的錯位為三條上部的、沿經紗方向延伸的織路例如第2sBK對,0K5,第3sBK對,-在第二緯紗接結紗對例如9sBS和第三緯紗接結紗對“lOsBS”之間,所述交換位 置0的錯位為五條上部的、沿經紗方向延伸的織路例如0K7,第4sBK對,0K9,第5sBK對, OKl 1。圖4示出考慮提供紙側的上部織物層111的、根據本發明設計為成形網110的造 紙機篩網的第二實施形式。成形網110上部的織物層111形成平紋組織。根據本發明在成形網110的上部織 物層111和未描述的下部織物層之間的連接由成對布置的接結經紗SBK和成對布置的接結 緯紗sBS提供,其中,接結紗對的接結紗sBK或sBS在織造上部織物層111時共同提供一上 部織路,其中,該接結紗對的各接結紗sBK或sBS交替地織造上部和下部織物層。上部織物層111在此由上部經紗0K,上部緯紗0S,接結經紗sBK和接結緯紗構成, 它們相互交織。接結紗sBK或sBS的織造延續由交織上部經紗OK和上部緯紗OS形成的織造圖案。 因此,接結紗sBS或sBK是“形成緞紋組織的接結紗”。各接結紗對的交換位置在圖中由圓 圈表示,在該交換位置處,接結紗對的第一接結紗sBS或sBK從織造上部織物層111轉換到 織造下部織物層,而接結紗對的第二接結紗sBS或sBK則從織造下部織物層轉換到織造上 部織物層111,或與之相反地進行轉換。在此,接結紗對的接結緯紗sBS的交換位置由淺色的圈表示,接結紗對的接結經 紗sBK的交換位置由深色的圈表示。在根據本發明設計為成形網110的造紙機篩網的第二種實施形式中,每面積單位 由沿紙機橫向延伸的紗線對形成的運行側的接結點(Abbindepimkte)數量小于每面積單 位由沿紙機縱向延伸的紗線對形成的運行側的接結點數量。在根據本發明設計為成形網10的第二實施形式中也可以這樣設計,即,由至少一 條沿紙機縱向延伸的紗線對構成的各運行側接結點之間的絕對間距大于由至少一條沿紙 機橫向延伸的紗線對構成的各運行側接結點之間的絕對間距。在上面兩種情況中,由沿紙機縱向延伸的紗線對形成的各運行側接結點之間的間 距與由沿紙機橫向延伸的紗線對形成的各運行側接結點之間的間距的比例大于1 1。這 導致根據本發明設計為成形網110的造紙機篩網沿紙機橫向具有很高的剛性,而沿紙機縱 向具有為纏繞在以高速運轉的至少一個軋輥上所需的彈性或柔性。這在根據本發明設計為成形網110的造紙機篩網中引起相對運動,也就是說,引起篩網在與造紙機接觸的運行側 上的壓縮和在與紙接觸的紙側上的拉伸,以及附加地導致造紙機承擔更小的負載量。所述 各紗線對當然也可以是三股紗線等。
在所述的實施形式中,所述接結紗也可對稱地布置,也就是說,在運行側上的各接 結點總是距離在紙側上的接結點序列所假想的中心點有相同的間距。然而,也可以使用其 它走向的接結序列。這一點可以用不同的接結紗-緯紗比率或接結紗-經紗比率時表示出來。
權利要求
一種造紙機篩網,尤其是成形網,具有通過成對布置的接結紗相互連接的上部織物層和下部織物層,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結紗對中的至少一對由紙機縱向紗線(紙機縱向接結紗)構成,所述接結紗對中的至少另一對由紙機橫向紗線(紙機橫向接結紗)構成。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一個所述接結紗對的接結紗在織造 所述上部織物層時這樣一起提供上部織路,即,該接結紗對的各根接結紗交替地織造所述 上部織物層和下部織物層,其中,在所述接結紗對的第一接結紗織造所述上部織物層時,所 述接結紗對的第二接結紗織造所述下部織物層,在所述第二接結紗織造所述上部織物層 時,所述第一接結紗織造所述下部織物層,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一接結紗從織造所述上部織 物層轉換成織造所述下部織物層以及所述第二接結紗從織造所述下部織物層轉換成織造 所述上部織物層時,或在所述第一接結紗從織造所述下部織物層轉換成織造所述上部織物 層以及所述第二接結紗從織造所述上部織物層轉換成織造所述下部織物層時,所述接結紗 對的兩根接結紗相互交叉而形成交換位置。
3.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織物層僅由紙機縱向接 結紗與紙機橫向接結紗交織構成。
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織物層由紙機縱向接結紗 與紙機橫向接結紗以及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交織構成,和/或由紙機橫向接結紗與紙機縱 向接結紗以及下部的紙機縱向紗線交織構成。
5.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織物層包括上部的紙機 縱向紗線和上部的紙機橫向紗線,其中,所述上部的紙機縱向紗線與上部的紙機橫向紗線 和紙機橫向接結紗交織,而所述上部的紙機橫向紗線與上部的紙機縱向紗線和紙機縱向接 結紗交織。
6.按權利要求5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織物層包括下部的紙機縱 向紗線和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其中,所述下部的紙機縱向紗線與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和 紙機橫向接結紗交織,而所述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與下部的紙機縱向紗線和紙機縱向接結 紗交織。
7.按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所述紙機縱向接結紗與上部的紙 機橫向紗線和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以及紙機橫向接結紗交織。
8.按權利要求5至7之一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所述紙機橫向接結紗與上部 的紙機縱向紗線和下部的紙機縱向紗線和紙機縱向接結紗交織。
9.按權利要求5至8之一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在相續的紙機縱向接結紗對 之間布置有至少一條上部的紙機縱向紗線。
10.按權利要求5至9之一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在相續的紙機縱向接結紗 對之間布置有至少一條下部的紙機縱向紗線。
11.按權利要求5至10之一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在相續的紙機橫向接結紗 對之間布置有至少一條,尤其是兩條上部的紙機橫向紗線。
12.按權利要求5至11之一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在相續的紙機橫向接結紗 對之間布置有至少一條,尤其是兩條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
13.按權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在相續的紙機橫向接結紗對 之間以下列順序布置所述紙機橫向紗線_第一上部的紙機橫向紗線, _第一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 _第二上部的紙機橫向紗線, -第二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
14.按權利要求1至13之一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所述造紙機篩網的織造圖 案以重復圖案出現,其中,一個重復圖案包括50條或更多的,尤其是72條或更多的紙機橫 向紗線和30條或更多的,尤其是48條或更多的紙機縱向紗線。
15.按權利要求5至14之一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的紙機橫向紗線 具有大于所述上部的紙機橫向紗線和大于所述紙機橫向接結紗的直徑。
16.按權利要求1至15之一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在一重復圖案內相續的紙 機縱向接結紗對的交換位置相互錯位,其中,存在這樣相續的紙機縱向接結紗對,即,它們 的交換位置相互之間以第一數量的沿紙機橫向延伸的上部織路錯位,以及也存在這樣相續 的紙機縱向接結紗對,即,它們的交換位置相互之間以第二數量的沿紙機橫向延伸的上部 織路錯位,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數量與第一數量不同。
17.按權利要求16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重復圖案內的所述錯位如 下面這樣重復-在第一和第二紙機縱向接結紗對之間,所述交換位置的錯位為所述第一數量, -在所述第二和第三紙機縱向接結紗對之間,所述交換位置的錯位為所述第二數量, -在所述第三和第四紙機縱向接結紗對之間,所述交換位置的錯位為所述第二數量, -在所述第四和第五紙機縱向接結紗對之間,所述交換位置的錯位為所述第二數量。
18.按權利要求17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數量為六或更多,并且第 二數量為八或更多。
19.按權利要求1至18之一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在一重復圖案內相續的紙 機橫向接結紗對的交換位置相互錯位,其中,存在這樣相續的紙機橫向接結紗對,即,它們 的交換位置相互之間以第三數量的沿紙機縱向延伸的上部織路錯位,其中,存在相續的接 結緯紗對,它們的交換位置相互之間以第四數量的沿紙機縱向延伸的上部織路錯位,并且 其中所述第四數量與所述第三數量不同。
20.按權利要求19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重復圖案內的所述錯位如 下面這樣重復,-在第一和第二紙機橫向接結紗對之間,所述交換位置的所述錯位為所述第三數量, -在所述第二和第三紙機橫向接結紗對之間,所述交換位置的所述錯位為所述第四數量。
21.按權利要求20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數量為三或更多,并且所 述第四數量為五或更多。
22.按權利要求1至21之一所述的造紙機篩網,其特征在于,所述紙機縱向紗線是經 紗,所述紙機橫向紗線是緯紗。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帶有通過成對布置的接結紗相互連接的上部織物層和下部織物層的造紙機篩網,尤其是成形網,其中,所述接結紗對中的至少一對由紙機縱向紗線(紙機縱向接結紗)構成,所述接結紗對中的至少另一對由紙機橫向紗線(紙機橫向接結紗)構成。
文檔編號D21F1/00GK101868577SQ200880117310
公開日2010年10月20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18日 優先權日2007年9月21日
發明者H·A·韋斯特坎普, 皮特拉·哈克-尤伯羅爾 申請人:沃依特專利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