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副紗的造紙成形織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一般涉及織造織物,特別涉及用于造紙的織造織物。
背景技術:
在現有長網造紙工藝中,纖維素纖維的水漿或懸浮液(稱為造紙“原料”)供應到一由織造絲和/或合成材料制成、在兩個或多個滾輪之間行進的無端皮帶的上部行程的頂面上。常常稱為“成形織物”的該皮帶在其上部行程的頂面上形成一造紙面,該造紙面用作一把紙漿的纖維素纖維與水介質分離的過濾器,從而形成濕紙幅。水介質只依靠重力或在位于織物上部行程底面(即“機器側”)上的一個或多個吸水箱的幫助下經成形織物的稱為“排水孔”的網孔排出。
離開成形部后,濕紙幅傳送到造紙機的壓榨部,在壓榨部中,濕紙幅通過一對或多對其上覆蓋有一般稱為“壓氈”的另一織物的壓輥的輥隙。壓輥的壓力除去紙幅中的水分;常常在壓氈上引入“棉胎”層提高除水率。然后把紙傳送到干燥部,進一步除去水分。干燥后,紙可作進一步處理和包裝。
造紙用織物一般用兩種基本織造方法之一制作成無端皮帶。在第一種方法中,織物用平織工藝平織,用多種公知連接方法之一連接織物的兩端,形成一無端皮帶,例如把兩端拆開后把兩端重新織造在一起(通常稱為拼接),或者在兩端上各縫制一可針縫的折片或者一個特殊的折疊件,然后把這些折片重新織造形成可針縫的環結。在平織造紙用織物中,經紗伸展在機器方向上,緯紗伸展在機器橫向上。在第二種方法中,織物用無端織造工藝直接織造成一連續皮帶。在該無端織造工藝中,經紗伸展的機器橫向上,緯紗伸展在機器方向上。本文所使用的術語“機器方向”(MD)和“機器橫向”(CMD)分別指與造紙用織物在造紙機上的行進方向一致的方向和與織物表面平行、與該行進方向橫交的方向。上述兩種方法在現有技術中都是公知的,本文所使用的術語“無端皮帶”指用這兩種方法中任一方法制成的皮帶。
制作薄棉紙時,一般使用其頂面中網孔較細的成形織物。這種織物可減小薄棉紙出現“針孔疵”的可能性。此外,由于薄棉紙一般用高透水率織物在高轉速(高達每分鐘 英尺)造紙機上制作,因此薄棉紙成形織物一般較薄(即低厚度織物);低厚度織物傾向于迅速排水(由于空隙體積較小),因此常比較厚織物更有效。此外,薄棉紙成形機的高速運轉還使得薄棉紙成形織物的“紙張剝離”特性非常重要。與用于較高級的紙、例如印刷紙的成形織物比較,薄棉紙成形織物的造紙表面的“共面性”一般不那么重要,因為共平面表面較小的織物可生成較軟的紙(這當然是薄棉紙的一個重要性質)。此外,一般的薄棉紙成形織物的頂面為“CMD主導型”,即頂面的CMD紗比MD紗占據更多頂面,為造紙原料纖維提供更多支撐。
上述內容表明,薄棉紙的成形織物的性能特性與新聞紙、印刷紙和其他更細級別的紙的成形織物有很大不同。因此,適用于細級別紙、例如Wilson的美國專利Nos.4,987,929、5,518,042和5,937,914所述細級別紙的成形織物不適合于形成薄棉紙。用來形成薄棉紙的織物、例如Wright的美國專利No.5,025,839和Barreto的美國專利No.5,857,498所述織物在某些情況下透水性不足。Wright的美國專利No.5,421,374提出的另一種薄棉紙成形織物為解決透水性問題每三根頂面CMD紗只包括一根底面CMD紗,但該織物的問題是頂面CMD紗會集攏在一起,使得頂面CMD紗的間距不均勻。
本發明概述有鑒于此,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適合于形成薄棉紙的造紙用織物。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能解決上述透水性和頂面CMD間隔不均勻性問題的薄棉紙成形織物。
上述和其他目的用本發明實現,本發明包括可為形成薄棉紙提供合適透水性、表面結構和頂面CMD紗間距的造紙用織物。該造紙用織物包括一基本織物結構,包括交織成一造紙表面的機器方向紗和機器橫向主紗,其中,機器方向紗和機器橫向主紗交織成的圖案的綜循環大于2。該織物還包括位于每對相鄰機器橫向主紗之間的第一和第二機器橫向副紗。每一第一機器橫向副紗與機器方向紗的交織圖案與該對相鄰機器橫向主紗的第一根紗相同,每一第二機器橫向副紗與機器方向紗的交織圖案與該對相鄰機器橫向主紗的第二根紗相同。第一機器橫向副紗位于第二機器橫向主紗與副紗之間。機器橫向主紗有第一直徑,第一和第二副紗有第二直徑,其中,第一與第二直徑之比為約0.9-1.1。在該組織中,紙側機器橫向副紗傾向于互相保持分開,從而提供適合于生成薄棉紙的表面結構和透水性。
在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造紙用織物在一個循環單元中包括與第一組和第二組頂面機器橫向紗和一組底面機器橫向紗交織的機器方向紗。第一與第二組頂面機器橫向紗交替布置,使得一根第一組機器橫向紗位于兩根第二組頂面機器橫向紗之間,一根第二組頂面機器橫向紗位于兩根第一組頂面機器橫向紗之間。該循環單元的每一根機器方向紗穿過至少一根底面機器方向紗下方,每一根機器方向紗或是(a)穿過第一組的相鄰兩根頂面機器橫向紗上方和穿過位于其間的一根第二組頂面機器橫向紗的下方;或是(b)穿過第二組的相鄰兩根頂面機器橫向紗上方和穿過位于其間的一根第一組頂面機器橫向紗的下方。這種組織也可提供適合于形成薄棉紙的表面結構和透水性。最好是,在該組織中,組成第一組的紙側機器橫向紗的制作材料的彈性模數與紙側機器橫向紗的制作材料不同(即柔韌性不同)。
附圖簡要說明
圖1為本發明雙層成形織物的造紙表面的俯視圖。
圖2為圖1雙層成形織物的底層的俯視圖。
圖3A和3B分別為沿圖1中3A-3A線和3B-3B線剖取的剖面圖,示出兩典型MD紗、CMD主紗、CMD副紗和機器側CMD紗之間的關系。
圖4為圖1織物的局部放大立體圖,示出CMD副紗之間以及CMD副紗與其相鄰CMD主紗之間的關系。
圖5為本發明雙層成形織物另一實施例的造紙表面的俯視圖。
圖6為圖5雙層成形織物的底層的俯視圖。
圖7A和7B分別為沿圖5中7A-7A線和7B-7B線剖取的剖面圖,示出典型MD紗、CMD主紗、CMD副紗和機器側CMD紗之間的關系。
圖8為圖5織物的局部放大立體圖,示出CMD副紗之間以及CMD副紗與其相鄰CMD主紗之間的關系。
本發明詳細說明下面結合示出本發明各實施例的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但是,以不同形式實施的本發明不限于本文所述實施例,而是這些實施例所公開內容使得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充分明了本發明范圍。在這些附圖中相同部件用同一標號表示。為看得清楚起見,某些部件和層的尺寸和厚度故意放大。
本發明涉及造紙織造織物。為便于理解本發明原理,本文所示第一織物將被描述成類似于首先織造一基本織物層,然后添加紗。該假設基本織物層包括MD紗和稱為CMD“主”紗的CMD紗。所添加的紗稱為CMD “副”紗。當然,該織物實施例一般以一步織造工藝織成,按順序織造CMD主紗和CMD副紗。
下面參見各附圖,圖1-4示出一雙層織物50。在包括一循環單元的圖1中,織物50包括MD紗52、54、56、58、60、62、64和66。8根CMD主紗70、72、74、76、78、80、82和84與MD主紗交織成斜紋圖案,從而每一根CMD紗穿過7根MD紗上方后穿過一根MD紗下方,然后重復該圖案;即CMD主紗70-84的“浮點”(CMD主紗的伸展在多根相鄰MD紗上方的那些部分)形成一“斜紋”圖案,該斜紋圖案伸展在織物50上,與MD紗成約45°角。該8綜織物50構作成相鄰MD紗的MD凸起(一根MD紗穿過單根CMD主紗上方的部位)在機器橫向上錯開三根CMD主紗;例如,MD紗52穿過CMD主紗70上方,MD紗54穿過CMD主紗76上方。
圖2示出織物50的機器側層。機器側CMD紗90、92、94、96、98、100、102和104位于上述CMD主紗70-84下方,最好每一根機器側CMD紗位于其對應紙側CMD主紗的正下方。在圖3A和3B中,示出典型MD紗52、54從織物50紙側穿過與機器側CMD紗交織。確切說,在該例中,MD紗52穿過機器側CMD紗90、92和94上方、機器側CMD紗96下方、機器側CMD紗98上方、機器側CMD紗100下方和機器側CMD紗102和104上方(圖3A)。相鄰MD紗54穿過機器側CMD紗90下方、機器側CMD紗92-100上方、機器側CMD紗102下方和機器側CMD紗104上方。
回到圖1和2,每對CMD主紗之間有一對CMD副紗。每一CMD副紗的織造圖案與與它只隔開另一CMD副紗的一CMD主紗的織造圖案相同。為清楚起見,每一CMD副紗的標號與織造圖案與之相同的CMD主紗的標號匹配,其上加“a”或“b”表示一CMD副紗。因此,CMD副紗70b的織造圖案與CMD主紗70相同,CMD副紗72a、72b的織造圖案與CMD主紗72相同,CMD副紗74a、74b的織造圖案與CMD主紗74相同。CMD副紗76a、76b;78a、78b;80a、80b;82a、82b;84a、84b同樣如此,其中每一CMD副紗的織造圖案與標號相同的CMD主紗相同(在該循環單元中CMD副紗84a與CMD主紗70相鄰)。在所有情況下,CMD副紗和與其對應的CMD主紗隔開另一CMD副紗,當然,該另一CMD副紗也與其對應CMD主紗隔開該第一CMD副紗。
在這種組織中,MD紗與兩根CMD副紗、一根CMD主紗和另兩根CMD副紗交織時遵從“一上/一下/一上/一下/一上”順序。例如,MD紗58穿過副紗72a上方、副紗72b下方、CMD主紗72上方、副紗74a下方和副紗72b上方。這一順序有助于CMD主紗與副紗互相保持較均勻的隔開,特別是當CMD副紗的直徑與CMD主紗相近和/或CMD副紗的制作材料比CMD主紗硬時,這在下文詳述。
最好是,織物50中CMD副紗的直徑與CMD主紗相近甚至基本相同。CMD副紗、CMD主紗、機器側CMD紗和MD紗的尺寸一般根據織物的性能要求加以選擇。CMD副紗與CMD主紗的直徑比一般應約為0.9-1.1,更好為約0.95-1.05,最好為約1.0。CMD副紗、CMD主紗、機器側CMD紗和MD紗的合適直徑見下表
本發明織物中使用的紗的結構可根據該最終造紙用織物的所需特性而變。例如紗可為復絲紗、單絲紗、加捻復絲或單絲紗、紡紗或它們的任何組合。此外,本發明織物中使用的紗制作材料可為造紙用織物中通常使用的材料。例如紗的制作材料可為棉花、羊毛、聚丙烯、聚酯、芳族聚酰胺、尼龍等。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應根據最終織物的具體應用場合選擇紗的材料。最好使用由聚酯或尼龍制成的單絲圓紗。
CMD主紗的制作材料可與CMD副紗相同,也可不同(最好比CMD副紗軟)。例如,CMD主紗的制作材料可為中等模數的聚酯,其相對伸長在每旦3克下為10-20%;而CMD副紗的制作材料可為中-高模數的聚酯,其相對伸長在每旦3克下為3-20%。在這種組織中,MD紗在與CMD主紗交叉時更可能“卷曲”(見圖4)。MD紗在形成單浮點凸起時的這一卷曲(因MD紗在該頂面上的“一上/一下/一上/一下/一上”結構而增強)傾向于把CMD副紗在該造紙表面中保持在其原始“織造”位置上(而不是不卷曲的MD紗迫使一對對相鄰副紗互相靠攏參見說明這一效應的Wilson的美國專利No.5,937,914)。在其原始(保持)位置上,CMD副紗較均勻地互相分開,從而提供形成薄棉紙所需造紙表面。
為進一步增強MD紗的卷曲,還可在比通常更小的張力下織造MD紗。例如,直徑為0.15mm的MD紗的織造張力可降低到每根紗約60-120克。
在這種組織中,織物50每一根機器側CMD紗有三根紙側CMD紗。因此,與具有紙側CMD紗和機器側CMD紗之比較低的織物相比,該織物應有良好透水性。但是,織物50能解決具有該3比1的比例的其他織物中常常發生的紙側CMD紗的不均勻問題。應該看到,織物50還構作成每一CMD主紗和副紗的所有浮點有助于生成斜紋線。這一斜紋密度能使用該織物制成的紙面上看不出織物痕跡。這一原理實際上可推廣到任何雙層基本織物,包括7綜雙層織物,7綜雙層織物的結構是公知的,這里無需贅述。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不難看出,副紗的這一原理實際上可應用于任何織物,包括平紋織物、斜紋織物、緞子等。它可用作單層、雙層和三層織物的紙側,不管是與共同MD紗交織(例如織物50)還是作為比方說Zehle的美國專利No.5,277,967所述一多層織物的獨立織物層。最好是,本發明織物的綜循環大于2(即1×1平紋織物之外的織物)。
在圖5-8的另一織物實施例200中也可見到“一上/一下/一上”結構對MD紗卷曲的積極影響并從而保持紙側CMD紗分開。織物200包括與16根紙側CMD紗220、222、224、226、228、230、232、234、236、238、240、242、244、246、248、250和8根機器側CMD紗260、262、264、266、268、270、272、274交織的8根MD紗202、204、206、208、210、212、214、216。紙側CMD紗可再分為交替的兩組一組為紙側CMD紗220、224、228、232、240、244和248,第二組紙側CMD紗為222、226、230、234、238、242、246和250。
如圖5所示,每一根MD紗穿過一根紙側CMD紗上方、緊鄰的紙側CMD下方、下一個相鄰紙側CMD紗上方和其余紙側CMD紗下方。例如,MD紗202穿過紙側CMD紗220上方、紙側CMD紗222下方、紙側CMD紗224上方和其余紙側CMD紗下方。其余MD紗也與紙側CMD紗呈這一“一上/一下/一上”圖案。
應該看到,每一根MD紗穿過兩根同在第一組或第二組紙側CMD紗中的紙側CMD紗上方,每一根MD紗穿過其下方的一根紙側CMD紗與MD紗穿過其上方的紙側CMD紗不同組。仍以MD紗202為例,它穿過同在上述第一組紙側CMD紗中的紙側CMD紗220和224的上方和第二組紙側CMD紗中的紙側CMD紗222的下方。
相鄰MD紗在機器方向上互相錯開5根或7根紙側CMD紗。例如,MD紗202首先穿過紙側CMD紗220上方,而相鄰MD紗204首先穿過在機器方向上與紙側CMD紗220錯開5根紗的紙側紗230的上方。MD紗206首先穿過與相鄰CMD紗204在其上方首先穿過的紙側CMD紗230錯開7根紙側CMD紗的紙側CMD紗244上方。相鄰MD紗繼續在該循環單元中如此交替錯開5根紙側CMD紗和7根紙側CMD紗。
由于該織造圖案,上述織物50的“副”紗原理也擴展到織物200。每一根紙側CMD紗的織造圖案與與之隔開一根紙側CMD紗的另一紙側CMD紗相同。例如,紙側CMD紗220和224都穿過MD紗202和208下方和其他MD紗上方。這一圖案形成可增強MD紗的所需卷曲的上述“一上/一下/一上”圖案。
下面參見圖6,該織物的機器側由MD紗和機器側CMD紗交織而成。一機器側CMD紗一般位于對應紙側CMD紗下方。每一根MD紗穿過兩根由一根機器側CMD紗隔開的機器側CMD紗的下方。例如,MD紗202穿過機器側CMD紗266和270下方(穿過位于機器側CMD紗268,272之間的機器側CMD紗268上方)。同樣,MD紗204穿過機器側CMD紗272和260下方和機器側CMD紗272上方(紗260為該循環單元中下一根機器側CMD紗)。應該看到,一半MD紗(圖7A中以MD紗202為例)穿過一紙側CMD紗上方后在穿過一機器側CMD紗下方前穿過一機器側CMD紗上方,而另一半MD紗(圖7B中以MD紗204為例)穿過一紙側CMD紗后在穿過一機器側CMD紗下方前穿過兩根機器側CMD紗上方。
織物200的紗的大小、材料和結構可采取織物50的上述形式。例如,該織物的MD紗的直徑為0.15mm,紙側CMD紗的直徑為0.11mm,機器側CMD紗的直徑為0.25mm。與上述織物50一樣,最好減小MD紗的典型織造張力。此外,與織物50一樣,最好某些紙側CMD紗用更軟材料制成。
在這一組織中,織物200既可提供所需透水性,又可為薄棉紙成形織物提供所需纖維支撐。織物200的頂面包括可增強MD紗卷曲、從而均勻分開紙側CMD紗的“一上/一下/一上”MD紗織造圖案。因此,該織物可提供適合于形成薄棉紙的表面。
應該指出,盡管以上說明了薄棉紙成形織物,但這一原理可擴展到其他類型的紙的成形織物,例如,可用同樣的織造圖案通過增加紗的大小形成牛皮紙,包括一遵從圖1-4所示織造圖案的實施例,在該實施例中,紙側CMD紗的直徑為0.23mm,機器側CMD紗的直徑為0.40mm,機器方向紗的直徑為0.27mm。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不難看出,這一原理還可應用于其他類型的紙。
上述實施例例示出本發明,不得看成對本發明有所限制。本發明由后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造紙用織物,包括一基本織物結構,包括交織成一造紙表面的機器方向紗和機器橫向主紗,所述機器方向紗和機器橫向主紗交織成的圖案的綜循環大于2;位于每對相鄰機器橫向主紗之間的第一和第二機器橫向副紗;其中,每一第一機器橫向副紗與所述機器方向紗的交織圖案與該對相鄰機器橫向主紗的第一根紗相同,每一第二機器橫向副紗與所述機器方向紗的交織圖案與該對相鄰機器橫向主紗的第二根紗相同;所述第一機器橫向副紗位于所述第二機器橫向主紗與副紗之間;以及所述機器橫向主紗有第一直徑,所述第一和第二副紗有第二直徑,所述第一與第二直徑之比為約0.9-1.1。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機器橫向副紗位于所述第一機器橫向主紗與副紗之間。
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環綜圖案為一斜紋圖案。
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紋圖案為一2×1斜紋圖案。
5.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與第二直徑之比為約0.95-1.05。
6.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與第二直徑之比約為1.0。
7.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機器橫向主紗用第一材料制成,所述機器橫向副紗用與所述第一材料不同的第二材料制成。
8.按權利要求7所述的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材料比所述第一材料硬。
9.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與所述機器方向紗交織成一機器側表面的機器橫向紗。
10.一種造紙用織物,包括一基本織物結構,包括交織成一造紙表面的機器方向紗和機器橫向主紗,所述機器方向紗和機器橫向主紗交織成的圖案的綜循環大于2;所述基本織物結構進一步包括與所述機器方向紗交織成所述織物的一機器側表面的第二組機器橫向紗;位于每對相鄰機器橫向主紗之間的第一和第二機器橫向副紗;其中,每一第一機器橫向副紗與所述機器方向紗的交織圖案與該對相鄰機器橫向主紗的第一根紗相同,每一第二機器橫向副紗與所述機器方向紗的交織圖案與該對相鄰機器橫向主紗的第二根紗相同;所述第一機器橫向副紗位于所述第二機器橫向主紗與副紗之間;以及所述機器橫向主紗有第一直徑,所述第一和第二副紗有第二直徑,所述第一與第二直徑之比為約0.9-1.1。
11.按權利要求10所述的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機器橫向副紗位于所述第一機器橫向主紗與副紗之間。
12.按權利要求10所述的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環綜圖案為一斜紋圖案。
13.按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紋圖案為一2×1斜紋圖案。
14.按權利要求10所述的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與第二直徑之比為約0.95-1.05。
15.按權利要求10所述的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與第二直徑之比約為1.0。
16.按權利要求10所述的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機器橫向主紗用第一材料制成,所述機器橫向副紗用與所述第一材料不同的第二材料制成。
17.按權利要求16所述的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材料比所述第一材料硬。
18.一種造紙用織物,包括在一個循環單元中與第一組和第二組頂面機器橫向紗和一組底面機器橫向紗交織的機器方向紗,所述第一與第二組頂面機器橫向紗交替布置,使得一根所述第一組機器橫向紗位于兩根所述第二組頂面機器橫向紗之間,一根所述第二組頂面機器橫向紗位于兩根所述第一組頂面機器橫向紗之間;所述循環單元的每一根所述機器方向紗穿過至少一根所述底面機器方向紗下方,每一根所述機器方向紗或是(a)穿過所述第一組的相鄰兩根頂面機器橫向紗上方和穿過位于其間的一根所述第二組頂面機器橫向紗的下方;或是(b)穿過所述第二組的相鄰兩根頂面機器橫向紗上方和穿過位于其間的一根所述第一組頂面機器橫向紗的下方。
19.按權利要求18所述的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組和第二組頂面機器橫向紗分別有第一和第二直徑,所述第一與第二直徑之比為約0.9-1.1。
20.按權利要求18所述的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與第二直徑之比約為1.0。
21.按權利要求18所述的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組頂面機器橫向紗用第一材料制成,所述第二組機器橫向紗用與所述第一材料不同的第二材料制成。
22.按權利要求21所述的造紙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材料比所述第一材料硬。
23.一種造紙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提供一種造紙用織物,所述造紙用織物包括一基本織物結構,包括交織成一造紙表面的機器方向紗和機器橫向主紗,所述機器方向紗和機器橫向主紗交織成的圖案的綜循環大于2;位于每對相鄰機器橫向主紗之間的兩根機器橫向副紗;其中,每一第一機器橫向副紗與所述機器方向紗的交織圖案與該對相鄰機器橫向主紗的第一根紗相同,每一第二機器橫向副紗與所述機器方向紗的交織圖案與該對相鄰機器橫向主紗的第二根紗相同;所述第一機器橫向副紗位于所述第二機器橫向主紗與副紗之間;以及所述機器橫向主紗有第一直徑,所述第一和第二副紗有第二直徑,所述第一與第二直徑之比為約0.9-1.1;把造紙原料加到所述造紙用織物上;以及除去所述造紙原料中的水分。
全文摘要
一種造紙用織物,包括一基本織物結構,該結構包括形成一造紙表面的交織的機器方向紗和機器橫向主紗,其中,機器方向紗和機器橫向主紗交織成的圖案的綜循環大于2。該織物還包括位于每對相鄰機器橫向主紗之間的第一和第二機器橫向副紗。每一第一機器橫向副紗與機器方向紗的交織圖案與該對相鄰機器橫向主紗的第一根紗相同,每一第二機器橫向副紗與機器方向紗的交織圖案與該對相鄰機器橫向主紗的第二根紗相同。第一機器橫向副紗位于第二機器橫向主紗與副紗之間。機器橫向主紗有第一直徑,第一和第二副紗有第二直徑,其中,第一與第二直徑之比為約0.9-1.1。
文檔編號D21F1/00GK1398312SQ01804768
公開日2003年2月19日 申請日期2001年1月31日 優先權日2000年2月10日
發明者R·G·威爾遜, B·H·P·特羅頓 申請人:韋弗艾克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