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快速更換生氧藥罐的化學氧自救器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可快速更換生氧藥罐的化學氧自救器裝置,包括生氧藥罐、氣囊和封帶,生氧藥罐頂部卡接有罩殼,封帶兩端通過搭扣連接在生氧藥罐左右兩側,封帶本體處于拉緊狀態且壓接在罩殼上表面,生氧藥罐內插設有呼吸管道,氣囊位于生氧藥罐上方且氣囊與呼吸管道連通,氣囊上設有呼吸軟管,呼吸軟管連接有口具,氣囊上通過細軟管連接有鼻夾,生氧藥罐通過快速更換接口機構與氣囊連接,快速更換接口機構包括快速脫離開關、上連接管和下連接管;上連接管和下連接管外型均為圓管,上連接管外徑等于下連接管內徑,上連接管長度大于下連接管長度;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易于操作,在生氧藥罐內藥物用完后可快速更換生氧藥罐即可,重復循環利用效率高,市場前景廣。
【專利說明】
可快速更換生氧藥罐的化學氧自救器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化學氧自救器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快速更換生氧藥罐的化學氧自救器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化學氧自救器是人體呼吸系統保護裝置,主要用于在煤礦井下的開采作業,當礦井內遇有災難事故,造成環境中缺氧或出現高濃度有毒有害氣體危及生命安全時,礦工可及時佩戴化學氧自救器,實現對呼吸系統的保護,并從災區撤離脫險,當然化學氧自救器還適用于其他需要保護呼吸系統的環境下,比如,化工行業及實驗室等有毒氣體泄漏事故的逃生、隧道挖掘及地下工程的缺氧和毒氣環境的逃生、礦上井下的防護自救等,目前使用的化學氧自救器普遍存在使用時間短,使用過后需要重新裝入制氧藥物,循環重復利用效率低,針對以上問題,如何改進現有技術的化學氧自救器,成為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操作方便、結構簡單、循環利用率高的可快速更換生氧藥罐的化學氧自救器裝置。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可快速更換生氧藥罐的化學氧自救器裝置,包括生氧藥罐、氣囊和封帶,生氧藥罐頂部卡接有罩殼,封帶兩端分別通過搭扣連接在生氧藥罐左右兩側,封帶本體處于拉緊狀態且壓接在罩殼上表面,生氧藥罐內插設有呼吸管道,氣囊位于生氧藥罐上方,氣囊通過呼吸軟管連接有口具,氣囊上通過細軟管連接有鼻夾,氣囊通過快速更換接口機構與呼吸管道上端口連接,快速更換接口機構包括快速脫離開關、上連接管和下連接管;上連接管和下連接管外型均為圓管,上連接管外徑等于下連接管內徑,上連接管長度大于下連接管長度,上連接管設置在氣囊底部并與氣囊連通,上連接管的下端部設有密封圈,上連接管頂部外緣設有環形的壓邊,壓邊外徑等于下連接管外徑,上連接管內壁沿徑向方向開設有六個盲孔,六個盲孔沿軸向方向分成兩排,兩排盲孔關于下連接管中心線對稱設置,盲孔內設有壓縮彈簧和卡塊,卡塊滑動插設在盲孔內,壓縮彈簧一端與盲孔的孔壁頂接,壓縮彈簧另一端與卡塊頂接;
[0005]下連接管內壁沿徑向方向開設有六個與盲孔相對應的通孔,六個通孔沿軸向方向分成兩排,兩排通孔關于下連接管中心線對稱設置,下連接管內壁沿軸向方向開設有兩條導向槽,兩排通孔分別位于兩條導向槽內;
[0006]快速脫離開關設有兩個,兩個快速脫離開關分別對應插設在兩排通孔內。
[0007]快速脫離開關包括啟動塊和固定插銷,啟動塊沿長度方向并排設有三個頂接塊,頂接塊水平方向的長度大于通孔的長度,三個頂接塊分別對應水平插設在通孔內,三個頂接塊上均設有三個插接孔,三個插接孔所處位置上下對應,固定插銷自上而下插設在三個插接孔內。
[0008]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采用將氣囊通過快速更換接口機構連接生氧藥罐,在生氧藥罐內藥物使用完后,可快速更換備用生氧藥罐,繼續使用,循環利用率高,更換效率快,不影響使用;快速更換接口機構包括上連接管和下連接管,上連接管通過卡塊與下連接管上的通孔插接的方式與下連接管連接,固定插銷用于防止在不適用本實用新型時,誤操作按壓啟動塊從而使上連接管與下連接管分離;上連接管頂部外緣設有環形的壓邊,壓邊用于壓緊下連接管頂部,使上連接管與下連接管之間到達密封連接,上連接管下部設有密封圈,可使上連接管與下連接管之間的連接處達到密封,從而防止在使用的過程中生氧藥罐內產出的含氧氣體從連接處流出。
[0009]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易于操作,在生氧藥罐內藥物用完后可快速更換生氧藥罐即可,重復循環利用效率高,市場前景廣。
【附圖說明】
[00?0]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意圖;
[0011]圖2是圖1中快速更換接口機構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0012]圖3是上連接管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4是下連接管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5是圖4中A向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如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可快速更換生氧藥罐的化學氧自救器裝置,包括生氧藥罐1、氣囊2和封帶3,生氧藥罐I頂部卡接有罩殼4,封帶3兩端分別通過搭扣5連接在生氧藥罐I左右兩側,封帶3本體處于拉緊狀態且壓接在罩殼4上表面,生氧藥罐I內插設有呼吸管道6,氣囊2位于生氧藥罐I上方,氣囊2上設有呼吸軟管7,呼吸軟管7連接有口具8,氣囊2上通過細軟管9連接有鼻夾10,氣囊2通過快速更換接口機構與呼吸管道6連接,快速更換接口機構包括快速脫離開關、上連接管11和下連接管12;上連接管11和下連接管12外型均為圓管,上連接管11外徑等于下連接管12內徑,上連接管11長度大于下連接管12長度,上連接管11設置在氣囊2底部并與氣囊2連通,上連接管11的底部設有密封圈13,上連接管11頂部外緣設有環形的壓邊14,壓邊14外徑等于下連接管12外徑,上連接管11內壁沿徑向方向開設有六個盲孔15,六個盲孔15沿軸向方向分成兩排,兩排盲孔關于下連接管12中心線對稱設置,盲孔15內設有壓縮彈簧16和卡塊17,卡塊17滑動插設在盲孔15內,壓縮彈簧16—端與盲孔15的孔壁頂接,壓縮彈簧16另一端與卡塊17頂接;
[0016]下連接管12內壁沿徑向方向開設有六個與盲孔15相對應的通孔18,六個通孔18沿軸向方向分成兩排,兩排通孔關于下連接管12中心線對稱設置,下連接管12內壁沿軸向方向開設有兩條導向槽19,兩排通孔18分別位于兩條導向槽19內;
[0017]快速脫離開關設有兩個,兩個快速脫離開關分別對應插設在兩排通孔18內。
[0018]快速脫離開關包括啟動塊20和固定插銷21,啟動塊20沿長度方向并排設有三個頂接塊22,頂接塊22水平方向的長度大于通孔18的長度,三個頂接塊22分別對應水平插設在通孔18內,三個頂接塊22上均設有三個插接孔23,三個插接孔23所處位置上下對應,固定插銷21自上而下插設在三個插接孔23內。
[0019]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首先打開生氧藥罐I兩側的搭扣5,接著從罩殼4上方取下處于繃緊狀態的封帶3,打開罩殼4,將鼻夾10夾持在鼻子上,口具8罩放在嘴和鼻子處,使用者呼出的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汽,二氧化碳和水汽經氣囊2和快速更換接口機構進入生氧藥罐I,并且二氧化碳和水汽與生氧藥罐I內的超氧化鉀發生生氧化學反應,生產含氧較高的氣體,氣體接著流入氣囊2中供使用者呼吸使用;另外當生氧藥罐I內的藥物使用完時,可更換備用生氧藥罐I,具體更換步驟為:首先將兩個固定插銷21分別從插接孔23中抽出,接著向上連接管11中心線方向按壓兩塊啟動快,此時啟動快上的頂接塊22沿通孔18向內滑動,在啟動塊20的推動作用下,頂接塊22頂壓卡塊17,然后卡塊17向上連接管11中心線方向運動,此時卡塊17完全位于盲孔15內,然后向上拔動上連接管11,至此完成上連接管11與下連接管12分離動作,然后取出備用的生氧藥罐,按壓兩塊啟動塊20的同時將上連接管11沿導向槽19插入下連接管12中,松開啟動塊20,卡塊17在壓縮彈簧16的作用下重新插入到通孔18中,卡塊17推動啟動塊20復位,然后將兩個固定插銷21重新插入在插接孔23中,至此完成氣囊2與備用的生氧藥罐的連接。
[0020]本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形狀、材料、結構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可快速更換生氧藥罐的化學氧自救器裝置,包括生氧藥罐、氣囊和封帶,生氧藥罐頂部卡接有罩殼,封帶兩端分別通過搭扣連接在生氧藥罐左右兩側,封帶本體處于拉緊狀態且壓接在罩殼上表面,生氧藥罐內插設有呼吸管道,氣囊位于生氧藥罐上方,氣囊通過呼吸軟管連接有口具,氣囊上通過細軟管連接有鼻夾,其特征在于:氣囊通過快速更換接口機構與呼吸管道上端口連接,快速更換接口機構包括快速脫離開關、上連接管和下連接管;上連接管和下連接管外型均為圓管,上連接管外徑等于下連接管內徑,上連接管長度大于下連接管長度,上連接管設置在氣囊底部并與氣囊連通,上連接管的下端部設有密封圈,上連接管頂部外緣設有環形的壓邊,壓邊外徑等于下連接管外徑,上連接管內壁沿徑向方向開設有六個盲孔,六個盲孔沿軸向方向分成兩排,兩排盲孔關于下連接管中心線對稱設置,盲孔內設有壓縮彈簧和卡塊,卡塊滑動插設在盲孔內,壓縮彈簧一端與盲孔的孔壁頂接,壓縮彈簧另一端與卡塊頂接; 下連接管內壁沿徑向方向開設有六個與盲孔相對應的通孔,六個通孔沿軸向方向分成兩排,兩排通孔關于下連接管中心線對稱設置,下連接管內壁沿軸向方向開設有兩條導向槽,兩排通孔分別位于兩條導向槽內; 快速脫離開關設有兩個,兩個快速脫離開關分別對應插設在兩排通孔內。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快速更換生氧藥罐的化學氧自救器裝置,其特征在于:快速脫離開關包括啟動塊和固定插銷,啟動塊沿長度方向并排設有三個頂接塊,頂接塊水平方向的長度大于通孔的長度,三個頂接塊分別對應水平插設在通孔內,三個頂接塊上均設有三個插接孔,三個插接孔所處位置上下對應,固定插銷自上而下插設在三個插接孔內。
【文檔編號】A62B9/00GK205516052SQ201620103350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2月2日
【發明人】常佳文, 嚴浩, 周劉強, 馮彥杰, 王永龍
【申請人】河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