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應用于智能森林滅火航彈的多級減重投放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航彈投放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智能森林滅火航彈的多級減重投放裝置,屬于消防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森林火災是一種嚴重的世界性自然災害,給人類的資源和環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在森林火災現場,最先起火的往往是矮小的灌木叢和地面植被,稱之為地面火。當地面火伴有大風時,或遇到樹干上纏繞著藤蔓植物和低垂下來的樹枝,火便上升到樹冠,成為樹冠火。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傳播、蔓延極其迅速,1987年中國大興安嶺、2008年美國加州、澳洲的森林大火,都是樹冠火起主導作用。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直升機這一先進的,具有較大承載力的運輸工具正在森林防火、滅火的領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國內外,對于撲滅森林樹冠火主要由固定翼飛機或直升機攜帶滅火劑或水從高空噴灑。由于火場上空強烈的上升氣流以及紊流影響,滅火劑被強力高溫氣流驅散,落到樹冠上的滅火劑很少,滅火效果并不好,森林滅火航彈的出現,克服了上述缺點。因此,使用飛機投放森林滅火航彈進行森林滅火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為達到更好的滅火效果,需要盡可能的將森林滅火航彈準確投放在森林火場之內。由于直升機具有起降條件要求低、載荷大、機動靈活等特點,目前越來越多地裝備于森林滅火第一線。因此,需要設計一種由直升機掛載的滅火航彈投放裝置。
[0003]公開號是CN103212171A的中國專利提出了一種智能森林滅火航彈牽引型投放裝置,該投放裝置控制智能化,控制系統可以精確地控制吊艙的投彈動作,通過使用彈簧可以使系統做到迅速投彈。但是彈簧在拉緊時需要人為拉緊,由于所需彈簧力比較大,人力拉緊比較費力;同時彈簧需要克服由航彈重力產生的多個摩擦力,可是實際上只需要去掉一個支撐航彈的支點,航彈就會彈開;彈簧和電磁鐵都可以實現短時間復位的效果,該裝置兩個都用了,對于需要減重的投放裝置顯得“臃腫”,所以該裝置雖然可以實現航彈的投放,但是卻存在一些問題。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航彈的快速、高效、安全投放而提供一種應用于智能森林滅火航彈的多級減重投放裝置。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包括航彈框架、放置在航彈框架內的航彈組件和控制單元,航彈框架上端設置有安裝板,所述控制單元包括電磁鐵組件和杠桿減重機構,所述電磁鐵組件包括安裝在安裝板上連接塊、安裝在連接塊上的直流電磁鐵、與直流電磁鐵內芯固定連接的伸縮桿,所述杠桿減重機構包括安裝在安裝板上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第一支架上鉸接安裝有第一橫梁,第二支架上鉸接安裝有第二橫梁,第三支架上鉸接安裝有第三橫梁,第一橫梁垂直搭在第二橫梁上,第二橫梁垂直搭在第三橫梁上,第三橫梁垂直搭在伸縮桿上,航彈組件通過吊繩懸掛在第一橫梁上。
[0006]本實用新型還包括這樣一些結構特征:
[0007]1.伸縮桿的端部通過圓柱銷安裝有滾輪,且滾輪繞著圓柱銷轉動,第三橫梁搭在滾輪上。
[0008]2.所述安裝板上設置有方孔,且方孔位于杠桿減重機構的下方。
[0009]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簡單高效的投放裝置,將彈簧去掉,直接使用電磁鐵驅動,人為扳動彈簧是不太合適的方式,同時也為投放裝置減輕了很多重量;投放方式變為支撐撤去航彈組件一端的支撐力;使用多級杠桿將撤力端的正壓力減小到電磁鐵可以直接驅動。該投放裝置簡單高效,穩定性高。也即本實用新型有效的減輕了投放裝置的重量,但與直升機的裝載和運輸很有利;將結構簡單化,增強了裝置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反復使用杠桿機構,使控制機構所需提供的驅動力減小,支撐力分散,更省力而且易于操作。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1]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杠桿減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杠桿減重機構與航彈組件裝配示意圖;
[0013]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投放裝置各組件分布圖;
[0014]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電磁鐵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15]其中:1-杠桿減重機構,2-安裝板,3-電磁鐵組件,4-第二支架,5-第一支架,6_第一橫梁,7-第二橫梁,8-第三支架,9-第一圓柱銷,10-連接塊,11-直流電磁鐵,12-伸縮桿,13-第二圓柱銷,14-滾輪,15-航彈組件,16-航彈框架,20-第三橫梁。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17]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應用于智能森林滅火的多級減重式航彈投放裝置,該航彈投放裝置主要由杠桿減重機構1、安裝板2電磁鐵組件3、航彈組件15和航彈框架16等主要部件組成,是一種簡單省力且快速、高效、安全的航彈投放裝置。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如下:
[0018]如圖1所示,杠桿減重機構I和電磁鐵組件3固定焊接于安裝板2上,航彈組件15放置于航彈框架16內,并通過吊繩懸掛于杠桿減重機構I的第一橫梁6上;安裝板2上開有方孔,投彈時,橫梁6、7自然下垂于方孔內。
[0019]如圖2至圖4所示,杠桿減重機構I主要三組杠桿機構構成,每組杠桿機構包括支架
4、5和8、橫梁6、7和20、第一圓柱銷9等組件。支架4、5、8和電磁鐵組件3在安裝板上的位置成環形均勻分布;航彈組件15通過吊繩懸掛于第一橫梁6的斜槽處,支架4、5、8與橫梁6、7和20之間用第一圓柱銷9連接,每組杠桿機構的橫梁垂直搭于下一組杠桿的橫梁上,見圖3;最后一組杠桿的第三橫梁20置于電磁鐵組件3的滾輪14上,見圖3。
[0020]如圖5所示,電磁鐵組件3主要由連接塊10、直流電磁鐵11、伸縮桿12、第二圓柱銷13和滾輪14組成。連接塊10焊接在安裝板2上,伸縮桿12和滾輪14由第二圓柱銷13連接,滾輪14可自轉滾動。
[0021]如圖1所示,該航彈投放裝置可多組排布固定安裝于航彈框架16上,發生森林火災時,直升機將裝載好的航彈投放裝置吊運至森林火場上空,按照設定好的投放順序進行滅火航彈的順序投放,從而完成滅火任務。
[0022]具體的投放過程如下:上位機發出指令至需投放的航彈組件15相對應的直流電磁鐵11,使其通電工作。直流電磁鐵11內部鐵芯受到磁力的作用向內部運動,從而帶動伸縮桿12—起收縮運動,滾輪14跟隨伸縮桿離開原來的位置,最后一級杠桿機構的第三橫梁20—端失去支撐,另一端會繞第一圓柱銷9轉動,下垂于安裝板的方孔內,依次使得另外兩組杠桿機構的橫梁6、7—端失去支撐,同時繞第一圓柱銷9轉動、下垂,最終,懸掛在第一橫梁6的航彈組件15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落,完成航彈組件15的投放工作。
[0023]本實用新型主要包括杠桿減重機構1、安裝板2和電磁鐵組件3、航彈組件等。
[0024]安裝板2主要用于安裝固定杠桿減重機構I和電磁鐵組件3,同時與航彈框架16固定連接。航彈組件通過吊繩懸掛于杠桿減重機構的橫梁上,并放置于航彈框架內;安裝板2開有方孔,方便在投彈時,各個橫梁可以有空間自然下垂,互不干涉。
[0025]杠桿減重機構I由三組杠桿機構構成,包括支架、橫梁、圓柱銷等組件。三組杠桿機構互相垂直分布,通過使用三組杠桿機構將航彈組件的重力分散于三個支架上,實現對航彈組件支撐力的減重效果,減輕了單一支架支撐情況下的受力;杠桿減重機構的最后一級杠桿放置于電磁鐵組件的滾輪上。
[0026]電磁鐵組件3用于控制航彈的快速投放。主要由連接塊1、直流電磁鐵11、伸縮桿12和滾輪14組成。連接塊10焊接在安裝板2上,實現電磁鐵組件與安裝板之間的固定連接。伸縮桿與電磁鐵內芯固定連接,電磁鐵通電時內芯帶動伸縮桿實現收縮運動,伸縮桿端部連接滾輪,滾輪14可自轉滾動,減小伸縮桿伸縮運動時與橫梁之間的摩擦阻力。
【主權項】
1.一種應用于智能森林滅火航彈的多級減重投放裝置,包括航彈框架、放置在航彈框架內的航彈組件和控制單元,其特征在于:航彈框架上端設置有安裝板,所述控制單元包括電磁鐵組件和杠桿減重機構,所述電磁鐵組件包括安裝在安裝板上連接塊、安裝在連接塊上的直流電磁鐵、與直流電磁鐵內芯固定連接的伸縮桿,所述杠桿減重機構包括安裝在安裝板上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第一支架上鉸接安裝有第一橫梁,第二支架上鉸接安裝有第二橫梁,第三支架上鉸接安裝有第三橫梁,第一橫梁垂直搭在第二橫梁上,第二橫梁垂直搭在第三橫梁上,第三橫梁垂直搭在伸縮桿上,航彈組件通過吊繩懸掛在第一橫梁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應用于智能森林滅火航彈的多級減重投放裝置,其特征在在于:伸縮桿的端部通過圓柱銷安裝有滾輪,且滾輪繞著圓柱銷轉動,第三橫梁搭在滾輪上。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應用于智能森林滅火航彈的多級減重投放裝置,其特征在在于:所述安裝板上設置有方孔,且方孔位于杠桿減重機構的下方。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應用于智能森林滅火航彈的多級減重投放裝置,包括航彈框架、放置在航彈框架內的航彈組件和控制單元,航彈框架上端設置有安裝板,控制單元包括電磁鐵組件和杠桿減重機構,電磁鐵組件包括安裝在安裝板上連接塊、安裝在連接塊上的直流電磁鐵、與直流電磁鐵內芯固定連接的伸縮桿,杠桿減重機構包括安裝在安裝板上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第一支架上鉸接安裝有第一橫梁,第二支架上鉸接安裝有第二橫梁,第三支架上鉸接安裝有第三橫梁,第一橫梁垂直搭在第二橫梁上,第二橫梁垂直搭在第三橫梁上,第三橫梁垂直搭在伸縮桿上,航彈組件通過吊繩懸掛在第一橫梁上。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能實現航彈的快速、高效、安全投放。
【IPC分類】B64D1/02, A62C3/02, A62C19/00
【公開號】CN205198746
【申請號】CN201520998221
【發明人】劉少剛, 宋建鑫, 盧宇輝, 吳偉峰, 吳長龍, 姚磊
【申請人】哈爾濱工程大學
【公開日】2016年5月4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