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消防泡沫槍的水量調整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消防泡沬槍的水量調整結構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有關一種消防泡沫槍的水量調整結構,尤其是一種可改變水霧角度形態及匯集成水柱的創新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既有的噴水器于一握把上方設有一開關裝置,且于該開關裝置的一端設有一控制水量裝置,于該控制水量裝置的前端設有一調整水徑裝置,其中調整水徑裝置于外管的前側環設有一外螺紋,且外螺紋外側螺設有一滑動件,而滑動件異于控制水量裝置的另側外周側固定有一橡膠保護套;當旋移橡膠保護套,以連動滑動件沿外管的外螺紋前、后移動, 藉以調整滑動件外端與噴水器出水口間的距離,以達到控制水徑范圍大小的功效。[0003]然而,前述的具分段調節水量的噴水器,其噴水型態呈水霧狀,并且藉由調整水徑裝置僅能控制噴出水霧的水量,以及改變噴水散射角度型態,但即便是將水量增大也無法集中水量、匯聚形成水柱,水柱的形態可達射程較遠,因此,于出水型態的變化上,尚有待改良之處。發明內容[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消防泡沫槍的水量調整結構;其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針對習知噴水器即使改變噴水散射角度型態,亦或是將水量增大也無法集中水量、匯聚形成水柱問題點加以改良突破。[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消防泡沫槍的水量調整結構,包括[0006]一握把,該握把于上部形成有一閥座,于該閥座后端設有一進水連接部,于該閥座內部設有一球閥,該球閥上貫設一閥口,于該閥座上樞設一開關滑桿連動于該球閥;一內管、一擋水環與一外管,其中,該內管設置于該進水連接部的前端,并于內部形成一水柱通路連通于該球閥的該閥口 ;該擋水環設置于該內管的前端;該外管具有一外管口設置于該閥座的前端并套設于該內管上,該外管與該內管之間形成一水霧通路,于該外管于前端周面上斜向分布一可前后滑移的導引滑槽,以及于該外管前段的內周面形成一擴孔部;一滑移筒、一連動筒、一轉輪與一渦齒環,其中,該滑移筒套設于該內管上,該滑移筒的后端可前、后移動地容置于該外管的該擴孔部內,以及該滑移筒的前端可前、后移動地抵靠或離開于該內管前端的該擋水環,該滑移筒于后端的周面上斜向形成有前后移動行程與該導引滑槽相同的一滑移滑槽,并于該滑移滑槽內穿設有一滑移凸柱,且該滑移凸柱的外端對應固定于該外管的預定位置;以及該連動筒于周面設有至少一滑動凸柱并分別對應容置于該導引滑槽內;該連動筒套于該外管前端,并套設于該滑移筒與該內管的周圍,以及連動于該滑移筒,于該連動筒的后端周面上穿設有一固定穿洞,于該固定穿洞中鎖設一滑動凸柱,而滑動凸柱的內端容置于該導引滑槽內;一轉輪套設且連動于該連動筒前端;一渦齒環可自由轉動地設置于該連動筒前端;其特征在于[0007]該外管的該導引滑槽分別包含至少一前直線滑槽、至少一中斜線滑槽及至少一后直線滑槽;另該滑移筒的該滑移滑槽分別包含至少一與該前直線滑槽對位的前斜線滑槽、至少一與該中斜線滑槽對位的中直線滑槽,及至少一與該后直線滑槽對位的后斜線滑槽。其中,滑移筒于前段的周面上形成一凸環部,于該凸環部上同一徑向的兩端部分別沿軸向凹設有一推抵槽;該連動筒于對應于該推抵槽的位置分別穿設有一貫穿孔,于該貫穿孔內螺鎖一抵靠凸柱,各抵靠凸柱的內端容置于該滑移筒的該推抵槽內。藉此創新獨特設計,本實用新型的消防泡沫槍的水量調整結構,藉由外管的該導引滑槽包含前直線滑槽、中斜線滑槽及后直線滑槽,以及滑移筒的該滑移滑槽包含前斜線滑槽、中直線滑槽及后斜線滑槽,而使本實用新型的水霧通路可作最大角度散射、最小角度散射及水霧最大水量噴射等多段軌道前進控制水霧角度及水量變化,或者僅為水柱噴水模式,藉此,以達到僅噴出水柱、噴出各角度水霧、以及水霧最大量噴水狀態以及同時產生水霧及水柱狀態的目的。
圖I :本實用新型消防泡沫槍的水量調整結構的立體圖。圖2 :本實用新型消防泡沫槍的水量調整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3 :本實用新型外管的導引滑槽外觀圖。圖4 :本實用新型滑移筒的滑移滑槽外觀圖。圖5 :本實用新型剖面動作示意圖1,其顯示噴出水霧的噴水狀態為最大噴水狀態。圖6 :是圖5外管的導引滑槽展開圖及滑移筒的導滑滑槽展開圖。圖7 :本實用新型剖面動作示意圖2,其顯示噴出水霧為角度最大噴水狀態。圖8 :是圖7外管的導引滑槽展開圖及滑移筒的導滑滑槽展開圖。圖9 :本實用新型剖面動作示意圖3,其顯示噴出水霧為角度最小噴水狀態。圖10 :是圖9外管的導引滑槽展開圖及滑移筒的導滑滑槽展開圖。圖11 :本實用新型剖面動作示意圖4,其顯示僅噴出水柱狀態。圖12 :是圖11外管的導引滑槽展開圖及滑移筒的滑移滑槽展開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I 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消防泡沫槍的水量調整結構的較佳實施例,惟此等實施例僅供說明用,在專利申請上并不受此結構的限制,其包括一握把12,該握把12于上部形成有一閥座10,于閥座10后端設有一進水連接部15,于閥座10內部設有一球閥18,該球閥18上貫設一閥口 19,于閥座10上樞設一開關滑桿11連動于球閥18 ;—內管14、一擋水環16與一外管20,其中,該內管14設置于進水連接部15的前端,并于內部形成一水柱通路141連通于該球閥18的該閥口 19 ;該擋水環16設置于該內管14的前端;該外管20具有一外管口 21設置于該閥座10的前端并套設于該內管14上,該外管20與該內管14之間形成一水霧通路S,于該外管20于前端周面上斜向分布一可前后滑移的導引滑槽22 滑移筒30、一連動筒50、一轉輪40與一渦齒環58,其中,該滑移筒30套設于該內管14上,該滑移筒30的后端可前、后移動地容置于該外管20內,以及該滑移筒30的前端可前、后移動地抵靠或離開于該內管14前端的該擋水環16,該滑移筒30于后端的周面上斜向形成有前后移動行程與該導引滑槽22相同的一滑移滑槽33, 并于該滑移滑槽33內穿設有一滑移凸柱23,且該滑移凸柱23的外端對應固定于該外管20 的貫孔24,并令外管20相對該滑移凸柱23位置套設一外套環17 ;以及連動筒50于固定穿洞53設有至少一滑動凸柱54并分別對應容置于導引滑槽22內,另該滑移筒30與該內管14之間連通于該水霧通路S ;該連動筒50套于該外管20前端,并套設于該滑移筒30與該內管14的周圍,以及連動于該滑移筒30,于連動筒50的后端周面上穿設有至少一固定穿洞 53,該固定穿洞53鎖設有一滑動凸柱54,而滑動凸柱54的內端容置于導引滑槽22內;轉輪40內部套設有一固定環34,固定環34連動于連動筒50前端;渦齒環58可自由轉動地設置于連動筒50前端,且渦齒環58前端設有凸齒59,而滑移筒30于前段的周面上形成一凸環部31,于凸環部31上同一徑向的兩端部分別沿軸向凹設有一推抵槽32 ;連動筒50于對應于推抵槽32的位置分別穿設有一貫穿孔51,于貫穿孔51內螺鎖一抵靠凸柱52,各抵靠凸柱52的內端容置于滑移筒30的推抵槽32內;且該連動筒50的二側設有側組槽55, 各該側組槽55對應組設有彈片56,用以迫抵于該轉輪40內壁面;另該連動筒50內部設有一水道57 ;[0024]繼而,該外管20的該導引滑槽22分別包含至少一前直線滑槽221、至少一中斜線滑槽222及至少一后直線滑槽223 ;另該滑移筒30的該滑移滑槽33分別包含至少一與該前直線滑槽221對位的前斜線滑槽331、至少一與該中斜線滑槽222對位的中直線滑槽332, 及至少一與該后直線滑槽223對位的后斜線滑槽333。[0025]藉由上述的結構、組成設計,茲就本實用新型的使用作動情形說明如下[0026]請參閱圖5佐以圖6的外管20的導引滑槽22軌道展開圖及滑移筒30的該滑移滑槽33的軌道展開圖所示,其調整成僅噴出水霧的操作方式,調整時先向后扳轉開關滑桿 11,使球閥18翻轉至以壁面對應于內管14的水柱通路141,藉此,使球閥18關閉水柱通路 141,同時球閥18的閥口 19對應于進水連接部15及水霧通路S,而形成噴水分流至水霧通路S,可將流入球閥18的水導引至水霧通路S中,藉此,達到控制關閉水柱的噴水狀態,維持噴出水霧的噴水狀態;繼而當轉輪40、連動筒50、滑移筒30維持在后側位置的狀態時,該滑移凸柱54位設于該外管20的導引滑槽22的后直線滑槽223頭端,且該滑動凸柱23位設于該滑移筒30的滑移滑槽33的前斜線滑槽331頭端,此時噴出水霧的噴水狀態為最大噴水狀態。[0027]請參閱圖7佐以圖8的外管20的導引滑槽22軌道展開圖及滑移筒30的該滑移滑槽33的軌道展開圖所示,當轉動轉輪40時,旋轉轉輪40以驅動連動筒50的滑動凸柱54 分別沿著導引滑槽22中的后直線滑槽223,旋轉而前后不動,滑移筒30則連動于連動筒50 相對于內管14與外管20向前移動,并使滑移筒30前端與擋水環16間距縮小,而連動筒20 的滑移凸柱23因固設于該連動筒20,而使滑移凸柱23為不動狀態,而令滑移筒30的前斜線滑槽331僅能相對不動狀態的滑移凸柱23產生被動旋轉,進而滑動而前進,并進一步使抵靠凸柱52相對推抵槽32前進一單位行程距離,令滑動凸柱54位設于該外管20的導引滑槽22的后直線滑槽223末端,且該滑移凸柱23位設于該滑移筒30的前斜線滑槽331末端,同時因令轉輪40、連動筒50藉由后直線滑槽223的徑向直線性質而不作前進軸動,再者連動筒50上的抵靠凸柱52容置于滑移筒30前端的推抵槽32,而使滑移筒30同步轉動,并藉由與閥座10鎖固的外管20上的滑移凸柱23,與滑移筒30上的后斜線滑槽333因轉動而相對活動,并使水霧穿出擋水環16與滑移筒30前端的間距變窄,散射角度變大,此時,噴出水霧的噴水狀態為角度最大噴水狀態,同時該轉輪40、連動筒50維持在后側,而滑移筒30
前進一單位距離。請參閱圖9佐以圖10的外管20的導引滑槽22軌道展開圖及滑移筒30的該滑移滑槽33的軌道展開圖所示,當轉動轉輪40時,轉輪40以驅動連動筒50的滑動凸柱54分別沿著導引滑槽22旋轉并前進預定距離,而滑移筒30則連動于連動筒50相對于內管14與外管20轉動而前后不動,使滑移筒30前端與擋水環16間距不變,但噴水角度受到連動筒50的內部水道57抵擋限制,而使噴水角度縮小至水平柱狀,而連動筒50的滑動凸柱54滑動位設于中斜線滑槽222末端,且該滑移凸柱23位設于該滑移筒30的中直線滑槽332末端,此時令轉輪40、連動筒50藉由中斜線滑槽222而前進一預定距離,并使水霧散射角度縮小為水平柱狀,此時,噴出水霧的噴水狀態為角度最小噴水狀態。請參閱圖11佐以圖12的外管20的導引滑槽22軌道展開圖及滑移筒30的該滑移滑槽33的軌道展開圖所示,旋轉轉輪40以驅動連動筒50的滑動凸柱54分別沿著導引滑槽22旋轉但前后不動,而滑移筒30則連動于連動筒50相對于內管14與外管20旋轉并向前移動,并使滑移筒30前端緊密地抵靠于擋水環16上,而使封閉滑移筒30與擋水環16之間的環狀開口,即可關閉水霧通路S的出水端,僅留下水柱通路141呈開啟狀態,再者向后扳轉開關滑桿11,使球閥18翻轉至以閥口 19對位于水柱通路141,藉此,使球閥18開啟水柱通路141,可將流入球閥18的水導引至水柱通路141中,而該連動筒50的滑動凸柱54滑動位設于該外管20的前直線滑槽221末端,且該滑移凸柱23位設于該滑移筒30的后斜線滑槽333末端,此時令轉輪40、連動筒50藉由前直線滑槽221而前后距離不變,而滑移筒30前進一預定距離,并使水柱通路141呈開啟狀態。藉由上述的技術手段,本實用新型的消防泡沫槍的水量調整結構,藉由該外管20的該導引滑槽22包含前直線滑槽221、中斜線滑槽222及后直線滑槽223,以及滑移筒30的該滑移滑槽33包含前斜線滑槽331、中直線滑槽332及后斜線滑槽333,而使本實用新型的水霧通路S可作最大角度散射、最小角度散射及水霧最大水量噴射等多段軌道前進控制水霧角度及水量變化,或者僅為水柱噴水模式,藉此,以達到僅噴出水柱、噴出各角度水霧、以及水霧最大量噴水狀態以及同時產生水霧及水柱狀態的目的。
權利要求1.一種消防泡沫槍的水量調整結構,包括 一握把,該握把于上部形成有一閥座,于該閥座后端設有一進水連接部,于該閥座內部設有一球閥,該球閥上貫設一閥口,于該閥座上樞設一開關滑桿連動于該球閥;一內管、一擋水環與一外管,其中,該內管設置于該進水連接部的前端,并于內部形成一水柱通路連通于該球閥的該閥口 ;該擋水環設置于該內管的前端;該外管具有一外管口設置于該閥座的前端并套設于該內管上,該外管與該內管之間形成一水霧通路,于該外管于前端周面上斜向分布一可前后滑移的導引滑槽,以及于該外管前段的內周面形成一擴孔部;一滑移筒、一連動筒、一轉輪與一渦齒環,其中,該滑移筒套設于該內管上,該滑移筒的后端可前、后移動地容置于該外管的該擴孔部內,以及該滑移筒的前端可前、后移動地抵靠或離開于該內管前端的該擋水環,該滑移筒于后端的周面上斜向形成有前后移動行程與該導引滑槽相同的一滑移滑槽,并于該滑移滑槽內穿設有一滑移凸柱,且該滑移凸柱的外端對應固定于該外管的預定位置;以及該連動筒于周面設有至少一滑動凸柱并分別對應容置于該導引滑槽內;該連動筒套于該外管前端,并套設于該滑移筒與該內管的周圍,以及連動于該滑移筒,于該連動筒的后端周面上穿設有一固定穿洞,于該固定穿洞中鎖設一滑動凸柱,而滑動凸柱的內端容置于該導引滑槽內;一轉輪套設且連動于該連動筒前端;一渦齒環可自由轉動地設置于該連動筒前端;其特征在于 該外管的該導引滑槽分別包含至少一前直線滑槽、至少一中斜線滑槽及至少一后直線滑槽;另該滑移筒的該滑移滑槽分別包含至少一與該前直線滑槽對位的前斜線滑槽、至少一與該中斜線滑槽對位的中直線滑槽,及至少一與該后直線滑槽對位的后斜線滑槽。
2.依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消防泡沫槍的水量調整結構,其特征在于,滑移筒于前段的周面上形成一凸環部,于該凸環部上同一徑向的兩端部分別沿軸向凹設有一推抵槽;該連動筒于對應于該推抵槽的位置分別穿設有一貫穿孔,于該貫穿孔內螺鎖一抵靠凸柱,各抵靠凸柱的內端容置于該滑移筒的該推抵槽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消防泡沫槍的水量調整結構,尤指一種可改變水霧角度形態及匯集成水柱的創新結構;藉此使本實用新型藉由該外管的該導引滑槽包含前直線滑槽、中斜線滑槽及后直線滑槽,以及滑移筒的該滑移滑槽包含前斜線滑槽、中直線滑槽及后斜線滑槽,而使本實用新型的水霧通路可作最大角度散射、最小角度散射及水霧最大水量噴射等多段軌道前進控制水霧角度及水量變化,或者匯集成水柱噴水模式,藉此,以達到僅噴出水柱、噴出各角度水霧、以及水霧最大量噴水狀態以及同時產生水霧及水柱狀態的目的。
文檔編號A62C17/00GK202802606SQ20122036654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7日
發明者王維豊 申請人:王維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