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動跟蹤定位射流滅火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滅火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自動跟蹤定位射流滅火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使用的滅火裝置(消防水炮)多為全手動型或電控型,也有自動滅火型。手動型只能通過搖動安裝在消防炮上的手輪來控制消防水炮實施滅火,電控型是通過操控控制盤上的控制按鈕來實施滅火,自動滅火型消防炮雖然具備了自動滅火的功能,但滅火時的火災探測是依靠火災時產生的煙霧遮擋由紅外發射設備和接收設備編制組成的紅外線網,即紅外接收設備接收不到發射設備發出的紅外線而發出火災報警,因此只要有遮擋物遮擋了紅外線就會發出“火警”,誤報率極高;而且當空間較大,紅外線網不夠密集或煙霧達不到一定濃度時就可能產生漏報或報警嚴重遲滯。同時由于火災定位是依靠煙霧遮擋紅外網的交叉點(X、Y)坐標和主機上建立的三維模型計算出消防炮水平旋轉的角度和垂直旋轉的角度,使噴射孔瞄向火災位置,由于煙霧有漂移性,所以遮擋的坐標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火災坐標,再加上主機計算的誤差和消防炮執行的誤差,實際噴射的位置可能會與火災位置相差很遠,如果火災燃燒劇烈,煙霧產生量很大,則可能同時覆蓋很多或全部坐標,自動定位功能便失去作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靈敏度、高可靠性的自動跟蹤定位射流滅火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可采取下述技術方案
本發明所述的自動跟蹤定位射流滅火裝置,包括帶有噴射口的噴射管路以及設置在所述噴射管路上由動力源驅動的水平、垂直轉動裝置和由機載控制器控制工作的火災探測報警裝置、水平掃描定位探測裝置、垂直掃描定位探測裝置;所述噴射管路為由進水彎管和出水彎管組合而成的S形水道;所述水平轉動裝置設置在進水彎管的進口處,所述垂直轉動裝置設置在進水彎管和出水彎管的銜接處;所述水平掃描定位探測裝置通過支撐架固定在進水彎管的出水口處,所述垂直掃描定位探測裝置通過支撐架固定在出水彎管的出水口處;在所述出水彎管內設置有水流整流裝置;在所述噴射口上設置有柱霧噴射調節裝置和攝像機。所述火災探測報警裝置的殼體內設置有與控制系統相連接的主控板;在火災探測器殼體的底部球面上均衡設置有紅外傳感器,在紅外傳感器的外側包覆有紅外透鏡外罩;在火災探測器殼體的底部球面上均衡設置有紫外傳感器,在紫外傳感器外側包覆有紫外透鏡外罩;所述紅外傳感器和紫外傳感器在殼體的底部球面上間隔均衡分布,可以對保護區域以探測裝置為圓心半徑80米,水平360°立體空間進行無縫隙覆蓋火災探測報警。所述的水流整流裝置為置于出水彎管內的水流分流板。所述的柱霧噴射調節裝置包括套裝在所述噴射口外由電機帶動上下滑動的套管,在所述噴射口端部中心處設置有帶有扇形面的擋水體;在靠近擋水體的噴射口內設置有水流分流板。所述水平、垂直轉動裝置的動力源為驅動電機或轉動手輪。。本發明的優點在于①采用主動接受紅外、紫外輻射能量的方式來探測火災,不用在大空間內設計密集的紅外線網,節省了材料和能源,提高了火災探測報警的靈敏度和可靠性。②在傳感器上加裝了復雜的光學透視鏡組,大大增加了火災探測報警的距離,使探測距離由32米提高到80米;同時采用紅外線和紫外線的復合探測,可以實現半徑80米,水平360°半球無縫隙無盲區重疊覆蓋,大大降低了火災探測報警的誤報率。③本發明所 用的垂直、水平掃描定位裝置采用極坐標定位的方式,首先對三維空間進行水平360°的方位角掃描確定火災的水平方位角(相對于極坐標的9 ),再對該方位角對應的垂直面進行仰角55°俯角90°的掃描確定火災的垂直半徑(相對于極坐標的P ),與此同時,噴射口也被引導至正確噴射的位置,再經過噴射修正保證水流準確無誤的噴射在火災位置。④現場、遠程、自動、手動等多種控制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在復雜環境下實施滅火的手段和效率。
圖I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火災探測報警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的仰視圖。圖5、圖6分別是柱霧調節裝置在霧狀和柱狀噴射時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發明水流分流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2所示,本發明所述的自動跟蹤定位射流滅火裝置,包括帶有噴射口 I的噴射管路以及設置在噴射管路上由動力源驅動的水平轉動裝置2、垂直轉動裝置3和由機載控制器4控制工作的火災探測報警裝置、水平掃描定位探測裝置5、垂直掃描定位探測裝置
6;所述噴射管路為由進水彎管7和出水彎管8組合而成的S形水道;水平轉動裝置2設置在進水彎管7的進口處,垂直轉動裝置3設置在進水彎管7和出水彎管8的銜接處;水平掃描定位探測裝置5通過支撐架固定在進水彎管7的出水口處,可以對火災探測報警裝置保護區域進行面掃描定位;垂直掃描定位探測裝置6通過支撐架固定在出水彎管8的出水口處,可以對水平掃描定位探測裝置5掃描定位的面進行點掃描定位;在出水彎管8內設置有柵格形水流分流板,可使管道內的水流均勻有序;在噴射口 I上設置有柱霧噴射調節裝置9和攝像機10。本發明采用極坐標定位的方式,首先對三維空間進行水平360°的方位角掃描確定火災的水平方位角(相對于極坐標的9 ),再對該方位角對應的垂直面進行仰角55°俯角90°的掃描,確定火災的垂直半徑(相對于極坐標的P ),與此同時,噴射口也被引導至正確噴射的位置,再經過噴射修正即能保證水流準確無誤的噴射在火災位置。火災探測報警裝置的殼體11內設置有與控制系統相連接的主控板12 ;在火災探測器殼體11的底部球面上均衡設置有紅外傳感器13,在紅外傳感器13的外側包覆有紅外透鏡外罩14 ;在火災探測器殼體11的底部球面上均衡設置有紫外傳感器15,在紫外傳感器15外側包覆有紫外透鏡外罩16 ;紅外傳感器13和紫外傳感器15在殼體11的底部球面上間隔均衡分布,如圖3、圖4所示,可以對保護區域以探測裝置為圓心半徑80米,水平360°的立體空間進行無縫隙覆蓋火災探測報警。采用主動接受紅外、紫外輻射能量的方式來探測火災,不用在大空間內設計密集的紅外線網,節省了材料和能源,提高了火災探測報警的靈敏度和可靠性。加裝在傳感器上的光學透視鏡組,大大增加了火災探測報警的距離,使探測距離由32米提高到80米;同時采用紅外線和紫外線的復合探測,可以實現半徑80米,水平360°半球無縫隙無盲區重疊覆蓋,大大降低了火災探測報警的誤報率。設置在噴射口 I處的柱霧噴射調節裝置9包括套裝在噴射口 I外由電機17帶動上下滑動的套管18,在噴射口 I端部中心處設置有帶有扇形面的擋水體19 ;在靠近擋水體19的噴射口內設置有水流分流板20,如圖5、圖6、圖7所示。當電機17通過伸縮桿帶動套管18回縮后,水流直接從管道和擋水體19之間的縫隙中噴出,即形成大面積噴灑的霧狀噴射;當電機17通過伸縮桿帶動套管18伸出時,管道內的水流受擋水體19的阻擋射向套管18的內壁,并沿著內壁以柱狀形式噴出,即形成單股柱狀噴射。噴射口內設置的水流分流板 20可使水流在噴出前被均勻的分流,使水流更加有序的平行噴出。所述水平、垂直轉動裝置的動力源為驅動電機或轉動手輪,可實現現場、遠程、自動、手動等多種控制方式,有效提高在復雜環境下實施滅火的手段和效率。
權利要求
1.一種自動跟蹤定位射流滅火裝置,包括帶有噴射口(I)的噴射管路以及設置在所述噴射管路上由動力源驅動的水平、垂直轉動裝置(2、3)和由機載控制器(4)控制工作的火災探測報警裝置、水平掃描定位探測裝置(5)、垂直掃描定位探測裝置(6);其特征在于所述噴射管路為由進水彎管(7)和出水彎管(8)組合而成的S形水道;所述水平轉動裝置(2)設置在進水彎管(7 )的進口處,所述垂直轉動裝置(3 )設置在進水彎管(7 )和出水彎管(8 )的銜接處;所述水平掃描定位探測裝置(5)通過支撐架固定在進水彎管(7)的出水口處,所述垂直掃描定位探測裝置(6)通過支撐架固定在出水彎管(8)的出水口處;在所述出水彎管(8 )內設置有水流整流裝置;在所述噴射口( I)上設置有柱霧噴射調節裝置(9 )和攝像機(10)。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動跟蹤定位射流滅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災探測報警裝置的殼體(11)內設置有與控制系統相連接的主控板(12);在火災探測器殼體(11)的底部球面上均衡設置有紅外傳感器(13),在紅外傳感器(13)的外側包覆有紅外透鏡外罩(14);在火災探測器殼體(11)的底部球面上均衡設置有紫外傳感器(15),在紫外傳感器(15)外側包覆有紫外透鏡外罩(16);所述紅外傳感器(13)和紫外傳感器(15)在殼體(11)的底部球面上間隔均衡分布。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動跟蹤定位射流滅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流整流裝置為置于出水彎管(8)內的水流分流板。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動跟蹤定位射流滅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柱霧噴射調節裝置(9 )包括套裝在所述噴射口( I)外由電機(17 )帶動上下滑動的套管(18 ),在所述噴射口( I)端部中心處設置有帶有扇形面的擋水體(19);在靠近擋水體(19)的噴射口內設置有水流分流板(20 )。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動跟蹤定位射流滅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垂直轉動裝置的動力源為驅動電機或轉動手輪。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自動跟蹤定位射流滅火裝置,包括帶有噴射口的噴射管路以及設置在噴射管路上由動力源驅動的水平、垂直轉動裝置和由機載控制器控制工作的火災探測報警裝置、水平掃描定位探測裝置、垂直掃描定位探測裝置;噴射管路為由進水彎管和出水彎管組合而成的S形水道;水平轉動裝置設置在進水彎管的進口處,垂直轉動裝置設置在進水彎管和出水彎管的銜接處;水平掃描定位探測裝置通過支撐架固定在進水彎管的出水口處,垂直掃描定位探測裝置通過支撐架固定在出水彎管的出水口處;在出水彎管內設置有水流整流裝置;在噴射口上設置有柱霧噴射調節裝置和攝像機。本發明結構合理、緊湊,可對大空間火災進行可靠探測、準確報警。
文檔編號A62C37/00GK102614610SQ201210094849
公開日2012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31日
發明者任彥平, 劉如超, 宋運來, 尚柯 申請人:鄭州凈瓶高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