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型簡易逃生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新型簡易逃生裝置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逃生裝置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新型簡易逃生裝置。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發展,房地產業有了飛速發展,特別是應對城市的建筑格局,高層建筑 更是琳瑯滿目。已有的建筑都設置有逃生通道,即樓梯結構,但是由于當前的樓層高、其內人員 多,已有的樓梯結構無法實現當前人員的快速安全逃生;而且在惡劣的環境下,若樓梯被 堵,則被困人員的生命安全無法保障。現在,有的人員在高空逃生時,是通過逃生裝置,即順著該逃生裝置的繩索下移至 地面。在整個下移的過程中,繩索啟動時速度小、中間區域盡可能快速、接近地面時再慢速, 以保障短時間內安全速度抵達地面。但是,這種逃生裝置的速度控制機構復雜,與逃生繩索 相鄰設置一控制線,伴隨著人員的下降,手持的控制器經控制線發送調速信號至驅動機構, 由驅動機構改變逃生繩索的下移阻力,從而改變下降速度。由于在惡劣環意下人具有緊張 情緒,導致當事人員手慌腳亂,以致于該逃生裝置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解決現有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簡易逃生裝置,其專用于指 定高度的人員逃生,保證高空逃生時被困人員短時間內安全到達地面,且不需要人員手動 調控。本實用新型解決現有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新型簡易逃生裝置,本逃生裝置包括 固定支架、一轉軸、第一阻滯桿、第二阻滯桿、第一搖桿、第二搖桿、繩槽和逃生繩;所述轉軸 穿設于所述固定支架內;所述第一、第二搖桿分別鉸接于所述固定支架,該第一、第二搖桿 共轉動中心線,該轉動中心線平行于所述轉軸的轉動中心線;所述第一、第二阻滯桿固定連 接于所述轉軸,該第一、第二阻滯桿的延伸方向夾角為90° ;所述第一搖桿的活動端與所述 第一阻滯桿的活動端轉動相連,所述第二搖桿的活動端與所述第二阻滯桿的活動端轉動相 連;所述第一搖桿、所述第一阻滯桿設置于所述固定支架的一側,所述第二搖桿、所述第二 阻滯桿設置于所述固定支架的另一側;所述繩槽套設于所述轉軸,所述繩槽內的繞線區域 包括第一慢速區、快速區和第二慢速區,所述逃生繩倒序卷繞在該三區域。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第一阻滯桿與所述第二阻滯桿結構相同。所述第一搖桿為一液壓缸,該液壓缸包括缸筒機構、缸蓋機構、活塞和活塞桿機 構;所述活塞桿機構與所述活塞相連,并與所述活塞同步順著所述缸筒機構的內壁滑動,所 述缸蓋機構密封所述缸筒機構與所述活塞桿機構之間的開口區域;在所述活塞上設置貫通 其兩側的導流孔。所述導流孔為多個,其相對所述活塞的中心線呈對稱分布。[0011]所述缸筒機構包括上避讓腔和下容納腔,所述缸蓋機構包括上缸蓋和下缸蓋,所 述活塞桿機構包括上活塞桿和下活塞桿;所述上活塞桿和所述下活塞桿分設于所述活塞的 兩側,所述上缸蓋密封所述上活塞桿與所述缸筒機構之間的開口區域,所述下缸蓋密封所 述下活塞桿與所述缸筒機構之間的開口區域,所述避讓腔位于所述上缸蓋的外側。所述缸筒機構包括容納腔,所述缸蓋機構為下缸蓋,所述活塞桿機構為下活塞桿; 所述下活塞桿與所述活塞相連,所述下缸蓋密封所述下活塞桿與所述缸筒機構之間的開口 區域;在所述容納腔內設置補償腔,該補償腔與所述下活塞桿分別位于所述活塞的兩側; 所述補償腔與所述活塞之間的腔壁設置一壓縮閥和一補償閥。所述第二搖桿與所述第一搖桿結構相同。所述快速區的卷繞直徑大于所述第一慢速區或所述第二慢速區的卷繞直徑。所述逃生繩的長度對應于特定的樓層高度。在所述繩槽與所述轉軸之間設置離合機構。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繩槽內劃分第一慢速區、快速區 和第二慢速區,將逃生繩對應卷繞在該三個區域,這樣被困人員在下降的過程中,先經過第 一慢速區、再經過快速區、最后經過慢速到達地面,其速度變化與整個逃生高度相配合,既 縮短了時間,又保證了安全速度,特別適用于環境惡劣人員慌亂的情況;本實用新型還采用第一阻滯桿與第二阻滯桿的延伸方向夾角為90度,即在轉軸 的周向上錯開90度,從而使第一阻滯桿和第二阻滯桿對轉軸的阻力矩比較穩定;同時,在液壓缸的容納腔內設置補償腔,這樣液壓缸內的活塞在往返移動的過程 中,實現其內液體的周期性內流,保證搖桿長度伸縮的可行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新型簡易逃生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左視時的第一、第二搖桿和第一、第二阻滯桿一狀態分布示意圖;圖3為第一搖桿與第一阻滯桿共線時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第二搖桿與第二阻滯桿共線時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所述第一搖桿或第二搖桿一剖視結構示意圖;圖6為所述第一搖桿或第二搖桿又一剖視結構示意圖;圖7為所述繩槽一剖視結構示意圖;圖8為所述繩槽又一剖視結構示意圖;圖9為所述繩槽再一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及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如圖1至圖9所示,一種新型簡易逃生裝置,其包括固定支架11、一轉軸12、第一 阻滯桿13、第二阻滯桿23、第一搖桿14、第二搖桿15、繩槽16和逃生繩,固定支架11是各 部件的安裝基礎,起支撐的作用,當本逃生裝置使用時,須將其固定于高空建筑物,即被困 人員所處位置,然后逃生繩因被困人員的重力作用從逃生裝置處展開下降至地面。逃生繩 卷繞在繩槽16內,逃生繩展開時帶著繩槽16轉動,繩槽16轉動即帶動與其相連的轉軸12轉動;在逃生繩卷繞直徑一定的情況下,轉軸12轉動的越快,則逃生繩下降的越快,此時, 位于逃生繩上的逃生人員其移動速度越快。當逃生人員下降速度超過安全速度時,過于危 險,所以第一、第二阻滯桿13、23對轉軸12產生阻力,阻滯轉動,使其處于安全速度以下。第 一、第二阻滯桿13、23與轉軸12同步轉動,但是第一、第二阻滯桿13、23的自由端還受到第 一搖桿14和第二搖桿15的約束力。本實用新型的轉軸12穿設于固定支架11內,即在固 定支架11內設置一通孔,轉軸12與該通孔配合連接,轉軸在徑向上同時受到第一、第二阻 滯桿和繩槽的作用力,該三個力矩的平衡實現了逃生人員下降的慢速、快速和慢速。本實用 新型的第一、第二搖桿14、15分別鉸接于固定支架11,第一搖桿14能夠擺動,第二搖桿15 亦能夠擺動,第一搖桿14與第二搖桿15的轉動中心線共直線。第一、第二阻滯桿13、23固 定連接于轉軸12,由于第一、第二阻滯桿13、23與轉軸12同步運動,所以第一、第二阻滯桿 13,23的位置約束了轉軸12的位置,該第一、第二阻滯桿的延伸方向夾角為90度;保證第 一、第二阻滯桿對轉軸的阻力基本保持不變;第一搖桿的活動端與第一阻滯桿的活動端轉 動相連,第二搖桿的活動端與第二阻滯桿的活動端轉動相連;第一搖桿、第一阻滯桿設置于 固定支架的一側,第二搖桿、第二阻滯桿設置于固定支架的另一側;繩槽16套設于轉軸12, 繩槽16內的繞線區域包括第一慢速區171、快速區172和第二慢速區173,逃生繩倒序卷繞 在該三區域,即逃生繩先卷繞第二慢速區、再卷繞快速區、后卷繞第一慢速區,從而實現逃 生繩展開時能夠按照先慢速、再快速、最后慢速的順序,即實現了變速下降的需求。這樣設 計有利于被困人員的情緒調整,剛啟動時,被困人員情緒較緊張,所以慢速使其有過渡期; 接下來快速,爭取時間;最后快著陸時,速度放緩,又達到了軟著陸的效果。本實用新型的固定支架11其垂向安裝以后,須避免發生偏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搖桿14,或者第二搖桿15為一液壓缸,該液壓缸包括缸筒機 構(該缸筒機構包括上避讓腔1811和下容納腔1812)、缸蓋機構(該缸蓋機構包括上缸蓋 1821和下缸蓋1822)、活塞183和活塞桿機構(該活塞桿機構包括上活塞桿1841和下活塞 桿1842);活塞桿機構與活塞相連,并與活塞同步順著缸筒機構的內壁滑動,缸蓋機構密封 缸筒機構與活塞桿機構之間的開口區域;在活塞上設置貫通其兩側的導流孔。導流孔為多 個,其相對活塞的中心線呈對稱分布,以抵消側向分力,該導流孔可直接選擇兩個。參閱圖 5所示,缸筒機構包括上避讓腔1811和下容納腔1812,缸蓋機構包括上缸蓋1821和下缸蓋 1822,活塞桿機構包括上活塞桿1841和下活塞桿1842 ;上活塞桿1841和下活塞桿1842分 設于活塞183的兩側,上缸蓋1821密封上活塞桿1841與缸筒機構之間的開口區域,下缸蓋 1822密封下活塞桿1842與缸筒機構之間的開口區域,避讓腔1811位于上缸蓋1821的外 側。活塞桿機構相對缸筒機構移動時,由于活塞分隔的上下兩腔其內的液體橫截面一致,所 以移動時一方的液體從導流孔進入另一方,這樣活塞的移動伴隨著液體的內循環,實現了 阻滯桿13端部的約束,最終實現了對轉軸的阻力。同理,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搖桿14,或者第二搖桿15為又一液壓缸,該液壓缸包括 缸筒機構(該缸筒機構包括容納腔191)、缸蓋機構(該缸蓋機構為下缸蓋192)、活塞193 和活塞桿機構(該活塞桿機構為下活塞桿194);活塞桿機構與活塞相連,并與活塞同步順 著缸筒機構的內壁滑動,缸蓋機構密封缸筒機構與活塞桿機構之間的開口區域;在活塞上 設置貫通其兩側的導流孔。導流孔為多個,其相對活塞的中心線呈對稱分布,以抵消側向分 力,該導流孔可直接選擇兩個。參閱圖6所示,缸筒機構包括容納腔191,缸蓋機構為下缸蓋192,活塞桿機構為下活塞桿194 ;下活塞桿194與活塞193相連,下缸蓋192密封下活塞 桿194與缸筒機構之間的開口區域;在容納腔191內設置補償腔195,該補償腔195與下活 塞桿194分別位于活塞193的兩側;補償腔195與活塞193之間的腔壁設置一壓縮閥1951 和一補償閥1952。由于活塞分隔的上下兩腔其內的液體橫截面積不同,即其上部的液體橫 截面積大于下部的液體橫截面積,所以當活塞下行時,其上部不僅需要下腔的液體經導流 孔上流,還需要補償閥打開,由補償腔內的液體對上腔進行補償,此時壓力閥關閉;相反的, 當活塞上行時,其上腔內的液體經導流孔部分下流至下腔,同時,在上腔內壓力增大的情況 下,上腔內的液體從壓縮閥流入補償腔,此時補償閥打開。這樣,活塞的移動伴隨著液體的 內循環,實現了對第一、第二阻滯桿端部的約束,最終實現了對轉軸的阻力。本實用新型為了便于設計、制造,優選第一、第二搖桿結構相同,第一阻滯桿和第 二阻滯桿結構相同。根據力學原理,逃生人員經逃生繩對繩槽的作用力矩與其離轉軸的轉動軸心線的 距離相關,所以本方案獨創設計第一慢速區、快速區和第二慢速區,這樣快速區的卷繞直徑 大于第一慢速區或第二慢速區的卷繞直徑。參照圖7、圖8和圖9,第一慢速區和第二慢速 區的卷繞半徑小于快速區,且在卷繞的過程中,盡量避免快速區的逃生繩滑落入慢速區內。由于本實用新型的逃生繩,其特定長度運用于第一慢速區、特定長度運用于快速 區、特定長度運用于第二慢速區,三種區域的總長度即本逃生裝置適用的高空距離。所以本 逃生裝置按照高度進行劃分,不同的逃生繩長度對應于特定的樓層高度。另外,本實用新型為了快速將逃生繩卷繞在繩槽內,優選在繩槽與轉軸之間設置 離合機構,當卷繞逃生繩于繩槽內時,離合機構打開,繩槽自由轉動而不隨轉軸同步移動, 當卷繞完畢時離合機構半閉,這時繩槽與轉軸同步運動。總之,本實用新型采用繩槽內劃分第一慢速區、快速區和第二慢速區,將逃生繩對 應卷繞在該三個區域,這樣被困人員在下降的過程中,先經過第一慢速區、再經過快速區、 最后經過慢速到達地面,其速度變化與整個逃生高度相配合,既縮短了時間,又保證了安全 速度,特別適用于環境惡劣人員慌亂的情況;本實用新型還采用第一阻滯桿與第二阻滯桿的延伸方向夾角為90度,即在轉軸 的周向上錯開90度,從而使第一阻滯桿和第二阻滯桿對轉軸的阻力矩比較穩定;同時,在液壓缸的容納腔內設置補償腔,這樣液壓缸內的活塞在往返移動的過程 中,實現其內液體的周期性內流,保證搖桿長度伸縮的可行性。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 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 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 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一種新型簡易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本逃生裝置包括固定支架、一轉軸、第一阻滯桿、第二阻滯桿、第一搖桿、第二搖桿、繩槽和逃生繩;所述轉軸穿設于所述固定支架內;所述第一、第二搖桿分別鉸接于所述固定支架,該第一、第二搖桿共轉動中心線,該轉動中心線平行于所述轉軸的轉動中心線;所述第一、第二阻滯桿固定連接于所述轉軸,該第一、第二阻滯桿的延伸方向夾角為90°;所述第一搖桿的活動端與所述第一阻滯桿的活動端轉動相連,所述第二搖桿的活動端與所述第二阻滯桿的活動端轉動相連;所述第一搖桿、所述第一阻滯桿設置于所述固定支架的一側,所述第二搖桿、所述第二阻滯桿設置于所述固定支架的另一側;所述繩槽套設于所述轉軸,所述繩槽內的繞線區域包括第一慢速區、快速區和第二慢速區,所述逃生繩倒序卷繞在該三區域。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簡易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滯桿與所述第 二阻滯桿結構相同。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簡易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搖桿或所述第二 搖桿為一液壓缸,該液壓缸包括缸筒機構、缸蓋機構、活塞和活塞桿機構;所述活塞桿機構 與所述活塞相連,并與所述活塞同步順著所述缸筒機構的內壁滑動,所述缸蓋機構密封所 述缸筒機構與所述活塞桿機構之間的開口區域;在所述活塞上設置貫通其兩側的導流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簡易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孔為多個,其相對 所述活塞的中心線呈對稱分布。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簡易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筒機構包括上避讓 腔和下容納腔,所述缸蓋機構包括上缸蓋和下缸蓋,所述活塞桿機構包括上活塞桿和下活 塞桿;所述上活塞桿和所述下活塞桿分設于所述活塞的兩側,所述上缸蓋密封所述上活塞 桿與所述缸筒機構之間的開口區域,所述下缸蓋密封所述下活塞桿與所述缸筒機構之間的 開口區域,所述避讓腔位于所述上缸蓋的外側。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簡易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筒機構包括容納腔, 所述缸蓋機構為下缸蓋,所述活塞桿機構為下活塞桿;所述下活塞桿與所述活塞相連,所述 下缸蓋密封所述下活塞桿與所述缸筒機構之間的開口區域;在所述容納腔內設置補償腔, 該補償腔與所述下活塞桿分別位于所述活塞的兩側;所述補償腔與所述活塞之間的腔壁設 置一壓縮閥和一補償閥。
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任意一項所述的新型簡易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搖 桿與所述第一搖桿結構相同。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簡易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區的卷繞直徑大 于所述第一慢速區或所述第二慢速區的卷繞直徑。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簡易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繩的長度對應于 特定的樓層高度。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簡易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繩槽與所述轉軸之 間設置離合機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簡易逃生裝置,包括固定支架,轉軸,第一、第二阻滯桿,第一、第二搖桿,繩槽和逃生繩;轉軸穿設于固定支架內;第一、第二搖桿分別鉸接于固定支架,該第一、第二搖桿共轉動中心線,該轉動中心線平行于轉軸的轉動中心線;第一、第二阻滯桿固定連接于轉軸,該第一、第二阻滯桿的延伸方向夾角為90°。有益效果是采用繩槽內劃分第一慢速區、快速區和第二慢速區,將逃生繩對應卷繞在該三個區域,這樣被困人員在下降的過程中,先經過第一慢速區、再經過快速區、最后經過慢速到達地面,其速度變化與整個逃生高度相配合,既縮短了時間,又保證了安全速度,特別適用于環境惡劣人員慌亂的情況。
文檔編號A62B1/06GK201735075SQ201020229769
公開日2011年2月9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18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18日
發明者萬志堅 申請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