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樓逃生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高層建筑發生意外事故時的高樓逃生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用于居住和辦公的高層建筑越來越多,使得人口居住和辦公環境逐年密集。當出現火災或其他險情時,對居住或工作在高層建筑的人們帶來了一定的危險,常導致人員傷亡,特別是消防車、云梯接近不了的高層建筑,極易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事故。專利號為02242891.7的實用新型專利中公開了一種便攜式高層建筑自控脫險救生器,該救生器包括殼體和裝配于殼體內上部的繞線輪及用于控制繞線輪轉速的制動機構,纏繞于繞線輪上吊索的一端固定于繞線輪上,其另一端穿出殼體上頂部并接有卡環,殼體的下部設有掛接安全帶的吊孔。該救生器的制動機構包括采用手動操作控制的制動鼓、制動帶、折角傳動片、制動索、導線輪和制動手柄;該制動機構還可以采用手控油壓制動器。上述現有技術存在著逃生者在下降過程中發生突發情況時,需手動握緊制動手柄,方可實現制動,當逃生者體重較大或膂力較弱時,載人吊掛裝置不能實現短距離制動,容易產生危險的缺點。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逃生者在下降過程中能夠輕松實現短距離緊急制動或下降的高樓逃生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整體構思是高樓逃生裝置包括外殼4、裝配于外殼4內的繞線輪6、控制繞線輪6轉動的制動機構,吊索9的一端固定于繞線輪6表面,其另一端延伸至外殼4外部,外殼4的上設有掛接吊掛機構的接口器;制動機構包括轉動配合于外殼4內側壁的棘輪狀繞線輪8,由制動手柄3控制、與棘輪狀繞線輪8適配的棘爪1,吊索9的引出端繞過棘輪狀繞線輪8延伸至外殼4外部。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設計是制動機構中的棘爪1后部與外殼4內側壁之間設有拉簧2,棘爪1末端通過連桿20連接制動手柄3。
繞線輪6輪軸上還設有調速剎車機構,該機構包括控制手柄7,由控制手柄7經過連桿機構控制剎車器。
剎車器包括與連桿機構的從動端配合的凸輪10,對稱頂壓設置于凸輪10兩側的半圓形剎車蹄14,以及設于剎車蹄14外周的剎車蹄片。
外殼4整體呈棱柱狀,在繞線輪6輪軸一端插裝鍵配合有搖柄12。
掛接吊掛器的接口器為前端凸出于外殼4表面、且末端設有彈簧15的支撐桿16,支撐桿16與外殼4采用軌道或滑槽式滑動配合,支撐桿16尾部以及軌道或滑槽出口處設有適配的限位凸臺或凸沿,支撐桿16的前端開設有連接吊掛機構的孔或槽。
外殼4表面設有折疊底腳5。
位于繞線輪6兩側的外殼4內為儲藏腔13,該儲藏腔13通過外殼4表面的開口(11)與外界連通。
它還包括一支撐裝置,該裝置由立柱18組配的支架和架設于立柱18頂端的吊掛橫杠17組成,吊掛橫杠17的外端與繞線輪6的吊索9適配連接,吊掛橫杠17的內端設有限位桿19。
立柱18底端之間連接有固定鏈21。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工作的本實用新型在非工作狀態下,立柱18底端架設于外殼4表面并與其凹凸配合,立柱18頂端與吊掛橫杠17中部的軸套活球配合,吊掛機構和搖柄12可置于外殼4的儲藏腔13內,沿立柱18和吊掛橫杠17的徑向方向設有衣帽鉤,打開外殼4側壁的折疊底腳5即可組裝成衣帽架;在工作狀態下,將立柱18底端卡裝于窗口下部,調整立柱18,使其向窗外傾斜,吊掛橫杠17末端的限位桿19與窗口上邊緣內側卡緊,將逃生裝置的吊索9的引出端與吊掛橫杠17前端連接緊固,將吊掛裝置的上端與外殼4表面的接口器連接固定,逃生者置于吊掛裝置內握緊制動手柄3,棘爪1與棘輪狀繞線輪8脫開,即可實現逃生裝置的下降,下降途中發生突發情況時需要制動時,松開制動手柄3,棘爪1阻止棘輪狀繞線輪8轉動,從而實現逃生裝置途中急停;若需要實現降低下降速度或慢剎功能,則逃生者在握緊制動手柄3的同時,另一只手操控控制手柄7,凸輪10在控制手柄7帶動的連桿機構的作用下轉動,推動剎車蹄14外擴,剎車蹄14表面的剎車蹄片與繞線輪6的輪軸產生摩擦,即可實現上述功能。當需要有多人需要逃生,將逃生裝置倒裝,即將吊掛裝置的上端連接吊索9引出端,將繩索的一端與吊掛橫框17固定,將繩索的另一端固定于外殼4表面的開口11,將搖柄12與繞線輪6輪軸插裝固定,即可由操作者操縱制動、控制手柄3、7,使逃生者依次進行逃生,待逃生者降落至地面后,轉動搖柄12,將吊掛裝置提升回位,供下一逃生者使用。
本實用新型所取得的技術進步在于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簡單、合理,使用者能夠輕松實現在下降中發生緊急情況時裝置的急停,可適用于不同體重和膂力大小的使用者,制動性能可靠,調速剎車機構的采用,使下降過程中減慢下降速度和慢停易于實現,安裝方式靈活,可供一人或多人依次快速逃生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附圖有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儲藏腔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A-A向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工作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非工作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立柱與吊掛橫杠的配合示意圖。
圖7是圖6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做進一步描述本實施例的整體結構如圖示,其中包括外殼4、裝配于外殼4內的繞線輪6、控制繞線輪6轉動的制動機構,吊索9的一端固定于繞線輪6表面,其另一端延伸至外殼4外部,外殼4的上設有掛接吊掛機構的接口器;制動機構包括轉動配合于外殼4內側壁的棘輪狀繞線輪8,由制動手柄3控制、與棘輪狀繞線輪8適配的棘爪1,吊索9的引出端繞過棘輪狀繞線輪8延伸至外殼4外部,外殼4整體呈正三棱柱狀。
制動機構中的棘爪1后部與外殼4內側壁之間設有拉簧2,棘爪1末端通過連桿20連接制動手柄3。
所述的繞線輪6輪軸上還設有調速剎車機構,該機構包括控制手柄7,由控制手柄7經過連桿機構控制剎車器。剎車器包括與連桿機構的從動端配合的凸輪10,對稱頂壓設置于凸輪10兩側的半圓形剎車蹄14,以及設于剎車蹄14外周、且與繞線輪6輪軸固配的剎車蹄片。
在繞線輪6輪軸一端插裝鍵配合有搖柄12。
掛接吊掛器的接口器為前端凸出于外殼4表面、且末端設有彈簧15的支撐桿16,支撐桿16與外殼4采用軌道或滑槽式滑動配合,支撐桿16尾部以及軌道或滑槽出口處設有適配的限位凸臺或凸沿,支撐桿16的前端開設有連接吊掛機構的孔或槽。
外殼4表面等角度分布設有折疊底腳5。
位于繞線輪6兩側的外殼4內為儲藏腔13,該儲藏腔13通過外殼4表面的開口11與外界連通。
還包括一支撐裝置,該裝置由立柱18組配的支架和架設于立柱18頂端的吊掛橫杠17組成,吊掛橫杠17的外端與繞線輪6的吊索9適配連接,吊掛橫杠17的內端設有限位桿19。
立柱18底端之間連接有固定鏈21。
其余結構和工作原理如前述。
權利要求1.高樓逃生裝置,包括外殼(4)、裝配于外殼(4)內的繞線輪(6)、控制繞線輪(6)轉動的制動機構,吊索(9)的一端固定于繞線輪(6)表面,其另一端延伸至外殼(4)外部,外殼(4)的上設有掛接吊掛機構的接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動機構包括轉動配合于外殼(4)內側壁的棘輪狀繞線輪(8),由制動手柄(3)控制、與棘輪狀繞線輪(8)適配的棘爪(1),吊索(9)的引出端繞過棘輪狀繞線輪(8)延伸至外殼(4)外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樓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動機構中的棘爪(1)后部與外殼(4)內側壁之間設有拉簧(2),棘爪(1)末端通過連桿(20)連接制動手柄(3)。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樓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繞線輪(6)輪軸上還設有調速剎車機構,該機構包括控制手柄(7),由控制手柄(7)經過連桿機構控制剎車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高樓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剎車器包括與連桿機構的從動端配合的凸輪(10),對稱頂壓設置于凸輪(10)兩側的半圓形剎車蹄(14),以及設于剎車蹄(14)外周的剎車蹄片。
5.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高樓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殼(4)整體呈棱柱狀,在繞線輪(6)輪軸一端插裝鍵配合有搖柄(12)。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樓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掛接吊掛器的接口器為前端凸出于外殼(4)表面、且末端設有彈簧(15)的支撐桿(16),支撐桿(16)與外殼(4)采用軌道或滑槽式滑動配合,支撐桿(16)尾部以及軌道或滑槽出口處設有適配的限位凸臺或凸沿,支撐桿(16)的前端開設有連接吊掛機構的孔或槽。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樓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殼(4)表面設有折疊底腳(5)。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樓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于繞線輪(6)兩側的外殼(4)內為儲藏腔(13),該儲藏腔(13)通過外殼(4)表面的開口(11)與外界連通。
9.根據權利要求1、2、3、4、6、7或8所述的高樓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支撐裝置,該裝置由立柱(18)組配的支架和架設于立柱(18)頂端的吊掛橫杠(17)組成,吊掛橫杠(17)的外端與繞線輪(6)的吊索(9)適配連接,吊掛橫杠(17)的內端設有限位桿(19)。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高樓逃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18)底端之間連接有固定鏈(2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用于高層建筑發生意外事故時的高樓逃生裝置。包括外殼、裝配于外殼內的繞線輪及控制其轉動的制動機構,吊索一端固定于繞線輪表面,其另一端延伸至外殼外部,外殼的上設有掛接吊掛機構的接口器;制動機構包括轉動配合于外殼內側壁的棘輪狀繞線輪,由制動手柄控制、與棘輪狀繞線輪適配的棘爪,吊索的引出端繞過棘輪狀繞線輪延伸至外殼外部。它解決了體重較大或膂力較弱的逃生者在下降過程中發生突發情況時,載人吊掛裝置不能實現短距離制動,容易產生危險的問題。具有結構簡單,能夠輕松實現在下降中裝置的急停,可適用于不同體重和膂力大小的使用者,制動性能可靠,下降過程中減速和慢停易于實現,安裝方式靈活的優點。
文檔編號A62B1/18GK2894735SQ20062002394
公開日2007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3日 優先權日2006年4月3日
發明者郭小東 申請人:郭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