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調節理發長度的理發剪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調節理發長度的理發剪,當使用者需要調節理發剪的理發長度時,向前或向后推動調節推鈕,調節推鈕通過推動件帶動第一轉動件轉動,第一轉動件帶動扭簧轉動,扭簧轉動時,扭簧的第一簧臂帶動動刀片做相對于靜刀片的前后移動,以達到調節該理發剪的理發長度的目的。本實用新型使得使用者在調節理發長度時較為省力,而且調節機構的調節推鈕設置在理發剪的側部,不會占用理發剪的上部區域。
【專利說明】
可調節理發長度的理發剪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調節理發長度的理發剪。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市面上有一種理發剪,其可以調節理發長度,這種理發剪一般通過調節刀頭部分的動刀片來實現調節理發長度的目的,也就是說通過調節機構來使動刀片相對于靜刀片發生前后移動。上述理發剪中的調節機構一般采用直推式調節機構,理發剪使用者在操作調節機構時,一般需要使用者用力較大,這樣就使得使用者在操作時手感較差;而且上述理發剪中的調節機構的調節推鈕一般設置在理發剪的殼體的上表面,從而占用了理發剪的上部區域,使得無法在理發剪的上部區域設置相關裝飾。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調節理發長度的理發剪,其使得使用者在調節理發長度時較為省力,而且調節機構的調節推鈕設置在理發剪的側部,不會占用理發剪的上部區域。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可調節理發長度的理發剪,它包括殼體和刀頭,刀頭包括一靜刀片、一動刀片和一扭簧,扭簧包括螺旋簧體、與動刀片相連接用于將動刀片壓在靜刀片上的第一簧臂,所述的殼體的一側面上設置有一可前后移動的調節推鈕和一與調節推鈕同步移動的推動件,調節推鈕位于殼體I的外壁上,推動件位于殼體的內壁上;
[0005]殼體內設置有第一轉動件,第一轉動件具有一第一轉軸和一可圍繞該第一轉軸轉動的第一自由端,扭簧固定在第一轉動件上且靠近第一轉軸,推動件與第一轉動件的靠近其第一自由端的位置發生聯動;
[0006]當推動件前后移動時,推動件帶動第一轉動件以第一轉軸為軸轉動,使得第一轉動件帶動扭簧轉動,扭簧轉動時,第一簧臂帶動動刀片做相對于靜刀片的前后移動。
[0007]作為優選,所述的殼體內還設置有第二轉動件,第二轉動件具有一第二轉軸和一可圍繞該第二轉軸轉動的第二自由端,第二轉動件設置于推動件與第一轉動件之間,推動件與第二轉動件的靠近其第二自由端的位置發生聯動,第一轉動件的第一自由端與第二轉動件的位于其第二轉軸和第二自由端的中間的位置發生聯動;
[0008]當推動件前后移動時,推動件帶動第二轉動件以第二轉軸為軸轉動,使得第二轉動件帶動第一轉動件以第一轉軸為軸轉動。
[0009]作為優選,所述的第二轉動件上設置有一施力臂,施力臂的一端與第二轉動件的第二轉軸垂直連接,施力臂的另一端設置有一受力部件,受力部件靠近第二轉動件的第二自由端,推動件上設置有一沿垂直于推動件的移動方向延伸的槽口,受力部件位于槽口內。
[0010]作為優選,所述的調節推鈕上設置有一調節按鈕,調節按鈕包括按鈕帽和按鈕桿,調節推鈕位于按鈕帽和外殼之間,按鈕桿貫穿調節推鈕和殼體并伸入到殼體內,按鈕桿上固定有一推塊,一壓簧的一端與推塊相抵,壓簧的另一端與推動件相抵,殼體的位于調節推鈕和推動件之間的內壁上設置有若干個卡塊,若干個卡塊沿調節推鈕的移動方向間隔設置,卡塊均具有一導向斜面和一垂直限位面,當調節推鈕向前移動時,推塊沿導向斜面滑動以使推塊越過卡塊,當調節推鈕向后滑動時,推塊與垂直限位面相抵以使卡塊阻擋推塊移動,當調節推鈕向后滑動且按下調節按鈕時,調節按鈕帶動推塊脫離垂直限位面以使推塊不受卡塊阻擋從而使推塊越過卡塊。
[0011]作為優選,所述的推動件的后部設置有兩個擺臂,兩個擺臂相平行,兩個擺臂的相背離面上均設置有一凸塊,一壓簧的兩端分別于兩個擺臂的相對面相抵,殼體的內壁上設置有兩個限位條,兩個限位條相平行且均沿推動件的移動方向延伸,兩個限位條的相對面上均設置有若干個卡槽,每個限位條上的卡槽均沿限位條的長度方向間隔設置,兩個限位條上的卡槽一一對應的相對設置,推動件位于兩個限位條之間,兩個凸塊可分別卡接在相對設置的兩個卡槽內,每當推塊越過一個卡塊時,兩個凸塊均由當前所卡接的卡槽滑動到相鄰的另一個卡槽內。
[0012]采用以上結構后,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的優點:
[0013]本實用新型中,當使用者需要調節理發剪的理發長度時,向前或向后推動調節推鈕,調節推鈕通過推動件帶動第一轉動件轉動,第一轉動件帶動扭簧轉動,扭簧轉動時,扭簧的第一簧臂帶動動刀片做相對于靜刀片的前后移動,以達到調節該理發剪的理發長度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理發剪在調節理發長度時,由于通過第一轉動件帶動扭簧轉動,根據杠桿原理,通過第一轉動件的轉動來對扭簧施加扭力可以達到省力的目的,這樣,就使得使用者在調節理發長度時無需用力較大,使得使用者在操作時手感較好;而且調節推鈕設置在理發剪的殼體的側面,不會占用理發剪的上部區域。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理發剪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圖1中的A-A向剖視圖;
[0016]圖3是圖1中的B-B向剖視圖;
[0017]圖4是第一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5是第一殼體的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6是圖5中A區域的放大圖;
[0020]圖7是去掉第二殼體后的理發剪的結構示意圖;
[0021 ]圖8是調節推鈕和調節按鈕的組合視圖;
[0022]圖9是調節推鈕和調節按鈕的另一視角的組合視圖;
[0023]圖10是調節按鈕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11是推動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12是推動件的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13是第二轉動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14是第一轉動件、第二轉動件和刀頭的組合視圖;
[0028]圖15是扭簧的結構示意圖。
[0029]其中,1、殼體;11、調節推鈕;12、推動件;1 21、槽口; 1 22、擺臂;1023、凸塊;1024、壓簧;103、第一轉動件;1031、第一轉軸;1032、第一自由端;104、第二轉動件;1041、第二轉軸;1042、第二自由端;105、施力臂;1051、受力部件;106、調節按鈕;1061、按鈕帽;1062、按鈕桿;1063、推塊;1064、壓簧;107、卡塊;1071、導向斜面;1072、垂直限位面;108、限位條;1081、卡槽;
[0030]2、刀頭;201、靜刀片;2011、刀齒部;202、動刀片;203、扭簧;2031、螺旋簧體;2032、第一簧臂;2033、第二簧臂。
【具體實施方式】
[0031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0032]由圖1?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可調節理發長度的理發剪包括殼體I和刀頭2,刀頭2包括一靜刀片201、一動刀片202和一扭簧203,扭簧203包括螺旋簧體2031、第一簧臂2032和第二簧臂2033,,所述的殼體I的一側面上設置有一可前后移動的調節推鈕101和一與調節推鈕101同步移動的推動件102,調節推鈕101位于殼體I的外壁上,推動件102位于殼體I的內壁上,殼體I的側壁上設置有滑槽,調節推鈕101和推動件102通過滑槽相連接。
[0033]殼體I內設置有第一轉動件103,第一轉動件103具有一第一轉軸1031和一可圍繞該第一轉軸1031轉動的第一自由端1032,扭簧203的螺旋簧體2031固定在第一轉動件103上且靠近第一轉軸1031,扭簧203的螺旋簧體2031分為兩段且同軸線設置,兩段螺旋簧體2031間隔設置,兩段螺旋簧體2031均固定在第一轉動件103上,第一簧臂2032有兩個且分別與兩個螺旋簧體2031的相背離的端部連接,第二簧臂2033為U形,第二簧臂2033的兩端分別與兩個螺旋簧體2031的相靠近的端部連接,第一簧臂2032的端部與動刀片202相連接,第一簧臂2032將動刀片202壓在靜刀片201的內側面上,第二簧臂2033抵靠在用于驅動動刀片202動作的電機的輸出軸上,第二簧臂2033固定不動。
[0034]推動件102與第一轉動件103的靠近其第一自由端1032的位置發生聯動,當推動件102前后移動時,推動件102帶動第一轉動件103以第一轉軸1031為軸轉動,使得第一轉動件103帶動扭簧203轉動,扭簧203轉動時,第一簧臂2032帶動動刀片202做相對于靜刀片201的前后移動,由于靜刀片201的刀齒部2011的厚度從靜刀片201的前端向后端逐漸增大,這樣,當動刀片202向靜刀片201后端移動時,該理發剪的理發長度增加,當動刀片202向靜刀片201前端移動時,該理發剪的理發長度減小。
[0035]所述的殼體I內還設置有第二轉動件104,第二轉動件104具有一第二轉軸1041和一可圍繞該第二轉軸1041轉動的第二自由端1042,第二轉動件104設置于推動件102與第一轉動件103之間,推動件102與第二轉動件104的靠近其第二自由端1042的位置發生聯動,也就是說推動件102對第二轉動件104的施力點靠近第二轉動件104的第二自由端1042,第一轉動件103的第一自由端1032與第二轉動件104的位于其第二轉軸1041和第二自由端1042的中間的位置發生聯動,也就是說第二轉動件104對第一轉動件103的第一自由端1032的施力點在第二轉動件104的第二轉軸1041和第二自由端1042的中間的位置。
[0036]當推動件102前后移動時,推動件102帶動第二轉動件104以第二轉軸1041為軸轉動,使得第二轉動件104帶動第一轉動件103以第一轉軸1031為軸轉動,使得第一轉動件103帶動扭簧203轉動,扭簧203轉動時,第一簧臂2032帶動動刀片202做相對于靜刀片201的前后移動,這樣,由于推動件102通過第二轉動件104帶動第一轉動件103轉動,第二轉動件104可以起到省力的效果,這樣,使得該理發剪在調節理發長度時更加省力。
[0037]所述的第二轉動件104上設置有一施力臂105,施力臂105位于第二轉動件104的側部,施力臂105的一端與第二轉動件104的第二轉軸1041垂直連接,施力臂105的另一端設置有一受力部件1051,受力部件1051為一圓柱體,該圓柱體的軸線與第二轉軸1041的軸線相平行,該圓柱體與施力臂105—體成型,受力部件1051靠近第二轉動件104的第二自由端1042,推動件102上設置有一沿垂直于推動件102的移動方向延伸的槽口 1021,受力部件1051位于槽口 1021內,這樣,當調節推鈕101帶動推動件102前后移動時,推動件103可以對受力部件1051施力,使得推動件103帶動第二轉動件104轉動,第二轉動件104轉動時,受力部件1051可在槽口 1021內上下滑動,這樣,可以使得推動件102的前后滑動和第二轉動件104的轉動不會發生干涉。
[0038]所述的調節推鈕101上設置有一調節按鈕106,調節按鈕106包括按鈕帽1061和按鈕桿1062,調節推鈕101位于按鈕帽1061和外殼I之間,按鈕桿1062貫穿調節推鈕101和殼體I并伸入到殼體I內,按鈕桿1062上固定有一推塊1063,推塊1063與按鈕桿1062固定連接,推塊1063位于殼體I的內側壁與推動件102之間,一壓簧1064的一端與推塊1063相抵,壓簧1064的另一端與推動件102相抵,殼體I的位于調節推鈕101和推動件102之間的內壁上設置有若干個卡塊107,若干個卡塊107沿調節推鈕101的移動方向間隔設置,卡塊107均具有一導向斜面1071和一垂直限位面1072,導向斜面1071的后端與殼體I相連接,導向斜面1071的前端與垂直限位面1072相連接,當調節推鈕1I向前移動時,推塊1063沿導向斜面1071滑動以使推塊1063越過卡塊107,當推塊1063沿導向斜面1071滑動時,推塊1063逐漸向推動件102靠攏,此時壓簧1064被壓縮,當推塊1063越過卡塊107后,壓簧1064復位,使得推塊1063復位,當調節推鈕101向后滑動時,推塊1063與垂直限位面1072相抵以使卡塊107阻擋推塊1063移動,此時推鈕101無法順利向后滑動,當調節推鈕101向后滑動且按下調節按鈕106時,調節按鈕106帶動推塊1063向靠近推動件102的方向移動,此時壓簧1064被壓縮,使得推塊1063脫離垂直限位面1072,這樣就使推塊1063不受卡塊107阻擋,從而使得推鈕101可以順利向后滑動,從而使得推塊1063越過卡塊107,推塊1063越過卡塊107后,松開調節按鈕106,壓簧1064復位,使得推塊1063復位,這樣,就可以通過卡塊107為調節推鈕101的前后移動設置若干個檔位,使用者在調節理發剪的理發長度時,將調節推鈕101推動到所需檔位即可。
[0039]所述的推動件102的后部設置有兩個擺臂1022,兩個擺臂1022相平行,兩個擺臂1022的相背離面上均設置有一凸塊1023,一壓簧1024的兩端分別于兩個擺臂1022的相對面相抵,殼體I的內壁上設置有兩個限位條108,兩個限位條108相平行且均沿推動件102的移動方向延伸,兩個限位條108的相對面上均設置有若干個卡槽1081,每個限位條108上的卡槽1081均沿限位條108的長度方向間隔設置,兩個限位條108上的卡槽1081—一對應的相對設置,推動件102位于兩個限位條108之間,兩個凸塊1023可分別卡接在相對設置的兩個卡槽1081內,每當推塊1063越過一個卡塊107時,兩個凸塊1023均由當前所卡接的卡槽1081滑動到相鄰的另一個卡槽1081內,在兩個凸塊1023從當前所卡接的卡槽1081內滑出時,兩個擺臂1022收攏,此時壓簧1024被壓縮,在兩個凸塊1023滑動到相鄰的另一個卡槽1081內時,壓簧1024復位,使得兩個擺臂1022復位,這樣,當調節推鈕101更換檔位時,兩個凸塊1023也相應的更換所卡接的卡槽1081,而在兩個凸塊1023滑入卡槽1081時,使用者按壓在調節推鈕101上的手指可以較為明顯的感覺到調節推鈕101對手指所施加的反作用力的變化,這樣,使用者在更換調節推鈕101時,使用者可以較為明顯的得知檔位的變化,使得檔位調節更加方便,并且使得在調節檔位時手感較好。
[0040]以上僅就本實用新型應用較佳的實例做出了說明,但不能理解為是對權利要求的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可以有其他變化,不局限于上述結構。總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獨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所作的各種變化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可調節理發長度的理發剪,它包括殼體(I)和刀頭(2),刀頭(2)包括一靜刀片(201)、一動刀片(202)和一扭簧(203),扭簧(203)包括螺旋簧體(2031)、與動刀片(202)相連接用于將動刀片(202)壓在靜刀片(201)上的第一簧臂(203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殼體(I)的一側面上設置有一可前后移動的調節推鈕(101)和一與調節推鈕(101)同步移動的推動件(102),調節推鈕(101)位于殼體(I)的外壁上,推動件(102)位于殼體(I)的內壁上; 殼體(I)內設置有第一轉動件(103),第一轉動件(103)具有一第一轉軸(1031)和一可圍繞該第一轉軸(1031)轉動的第一自由端(1032),扭簧(203)固定在第一轉動件(103)上且靠近第一轉軸(1031),推動件(102)與第一轉動件(103)的靠近其第一自由端(1032)的位置發生聯動; 當推動件(102)前后移動時,推動件(102)帶動第一轉動件(103)以第一轉軸(1031)為軸轉動,使得第一轉動件(103)帶動扭簧(203)轉動,扭簧(203)轉動時,第一簧臂(2032)帶動動刀片(202)做相對于靜刀片(201)的前后移動。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節理發長度的理發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殼體(I)內還設置有第二轉動件(104),第二轉動件(104)具有一第二轉軸(1041)和一可圍繞該第二轉軸(1041)轉動的第二自由端(1042),第二轉動件(104)設置于推動件(102)與第一轉動件(103)之間,推動件(102)與第二轉動件(104)的靠近其第二自由端(1042)的位置發生聯動,第一轉動件(103)的第一自由端(1032)與第二轉動件(104)的位于其第二轉軸(1041)和第二自由端(1042 )的中間的位置發生聯動; 當推動件(102)前后移動時,推動件(102)帶動第二轉動件(104)以第二轉軸(1041)為軸轉動,使得第二轉動件(104)帶動第一轉動件(103)以第一轉軸(1031)為軸轉動。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調節理發長度的理發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轉動件(104)上設置有一施力臂(105),施力臂(105)的一端與第二轉動件(104)的第二轉軸(1041)垂直連接,施力臂(105)的另一端設置有一受力部件(1051),受力部件(1051)靠近第二轉動件(104)的第二自由端(1042),推動件(102)上設置有一沿垂直于推動件(102)的移動方向延伸的槽口(1021),受力部件(1051)位于槽口(1021)內。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調節理發長度的理發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調節推鈕(101)上設置有一調節按鈕(106),調節按鈕(106)包括按鈕帽(1061)和按鈕桿(1062),調節推鈕(101)位于按鈕帽(1061)和外殼(I)之間,按鈕桿(1062)貫穿調節推鈕(101)和殼體(I)并伸入到殼體(I)內,按鈕桿(1062)上固定有一推塊(1063),一壓簧(1064)的一端與推塊(1063)相抵,壓簧(1064)的另一端與推動件(102)相抵,殼體(I)的位于調節推鈕(101)和推動件(102)之間的內壁上設置有若干個卡塊(107),若干個卡塊(107)沿調節推鈕(101)的移動方向間隔設置,卡塊(107)均具有一導向斜面(1071)和一垂直限位面(1072),當調節推鈕(101)向前移動時,推塊(1063)沿導向斜面(1071)滑動以使推塊(1063)越過卡塊(107),當調節推鈕(101)向后滑動時,推塊(1063)與垂直限位面(1072)相抵以使卡塊(107)阻擋推塊(1063)移動,當調節推鈕(101)向后滑動且按下調節按鈕(106)時,調節按鈕(106)帶動推塊(1063)脫離垂直限位面(1072)以使推塊(1063)不受卡塊(107)阻擋從而使推塊(1063)越過卡塊(107)。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調節理發長度的理發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動件(102)的后部設置有兩個擺臂(1022),兩個擺臂(1022)相平行,兩個擺臂(1022)的相背離面上均設置有一凸塊(1023),一壓簧(1024)的兩端分別于兩個擺臂(1022)的相對面相抵,殼體(I)的內壁上設置有兩個限位條(108),兩個限位條(108)相平行且均沿推動件(102)的移動方向延伸,兩個限位條(108)的相對面上均設置有若干個卡槽(1081),每個限位條(108)上的卡槽(1081)均沿限位條(108)的長度方向間隔設置,兩個限位條(108)上的卡槽(1081)—一對應的相對設置,推動件(102)位于兩個限位條(108)之間,兩個凸塊(1023)可分別卡接在相對設置的兩個卡槽(1081)內,每當推塊(1063)越過一個卡塊(107)時,兩個凸塊(1023)均由當前所卡接的卡槽(1081)滑動到相鄰的另一個卡槽(1081)內。
【文檔編號】B26B19/20GK205497545SQ201620282428
【公開日】2016年8月24日
【申請日】2016年4月7日
【發明人】王保安, 戴滬杰
【申請人】寧波真和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