塊狀食物分切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食品分切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塊狀食物分切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塊狀食物(例如,土豆),在分切成條狀食物(土豆條)的過程中,通常采用刀具完成。刀具先將呈塊狀的土豆切成土豆片,然后再將土豆片橫向分切成土豆條。因此,對一個完整的土豆分切成土豆條的步驟比較反鎖,分切效率不高;同時,采用刀具分切成的土豆條的粗細不一致。
[0003]有鑒于此,有必要對現有技術中條狀塊狀食物分切裝置予以改進,以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提供塊狀食物分切裝置,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問題中的一個或者多個。
[0005]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塊狀食物分切裝置,包括支架、食物固定部、連接于食物固定部的驅動部以及連接于支架的切割部。切割部設有切割座、設于切割座側面的第一切割件、設于切割座的出料口以及第二切割件,第二切割件設于出料口的部分邊緣處,第一切割件的切割刃不平行于切割座側面,也不平行于第二切割件的切割刃,第一切割件的切割刃面向食物。驅動部驅動食物固定部向切割部作旋轉直線運動。
[0006]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切割件設有至少I個,第二切割件設有I個,將塊狀食物分切成較粗的條狀食物。
[0007]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切割件設有多個,平行的設于切割座側面,第二切割件設有I個。
[0008]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兩兩第一切割件的間距是可調的,第二切割件與出料口的間距也是可調的;這樣將塊狀食物分切成片狀和條狀的粗細均是可調的。
[0009]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切割座側面還設有固定件,固定件呈錐體狀。
[001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驅動部包括絲桿座、絲桿和驅動器,絲桿座設于支架上,絲桿座套設于絲桿上,絲桿一端連接驅動器,絲桿另一端連接食物固定部,驅動器通過絲桿帶動食物固定部向切割部作旋轉直線運動。
[0011]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驅動器為電鉆或電機。
[0012]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食物固定部的一側設有多個錐體來固定食物。
[0013]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切割部通過連接桿連接于絲桿座。
[0014]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出料口側面設有食物容置裝置,食物容置裝置為具有開口部的容器。
[0015]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塊狀食物分切裝置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1、由于兩兩第一切割件的間距是可調的,第二切割件與出料口的間距也是可調的,所以可以靈活的調整片狀食物的厚度和條狀食物的粗細;
[0017]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塊狀食物分切裝置,不僅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空間面積小,還能提高塊狀食物的分切效率。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塊狀食物分切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塊狀食物分切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食物固定部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切割部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0022]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切割部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24]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塊狀食物分切裝置,包括支架1、食物固定部2、連接于食物固定部2的驅動部3以及連接于支架I的切割部4,驅動部3驅動食物固定部2向切割部4作旋轉直線運動,將塊狀食物通過切割部4分切成條狀食物。
[0025]具體的,切割部4設有切割座41、設于切割座41側面的第一切割件42和設于切割座41的出料口 43以及第二切割件44。第二切割件44通過螺釘安裝在出料口 43的部分邊緣處,第二切割件44只設有I個。第一切割件42的切割刃不平行于切割座41側面,也不平行于第二切割件44的切割刃,第一切割件42的切割刃面向食物。第一切割件42可以只設I個,也可以設有多個,若只設有I個,切割出來的食物比較粗,所以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4和圖5所示,第一切割件42設有多個,平行的設于切割座41側面,可以是如圖4所示在同一豎向直線上,也可以是如圖5所示的斜向設置。且兩兩第一切割件42的間距是可調的,第二切割件44與出料口 43的間距也是可調的;這樣將塊狀食物分切成片狀的厚度和條狀的粗細均是可調的。具體實施時,第一切割件42和第二切割件44可以通過螺釘固定在切割座41上。
[0026]驅動部3包括絲桿座31、絲桿32和驅動器33,驅動器33可以為電鉆或電機,因電鉆和電機的工作原理相似,所以本實施例中以電鉆作為驅動器33,具體的采用手持式電鉆。絲桿座31通過螺釘安裝在支架I上,絲桿座31套設于絲桿32上,絲桿32 —端連接手持式電鉆,絲桿32另一端連接食物固定部2,手持式電鉆工作時通過絲桿32帶動食物固定部2向切割部4作旋轉直線運動。
[0027]如圖3所示,食物固定部2的一側設有多個錐體21來固定食物。為了使食物在切割過程中能夠穩固,所以切割座41側面也可以設有固定件410,固定件410呈錐體狀,便于將食物固定在固定件410上。
[0028]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為了節約空間,切割部4可以通過連接桿11固定連接于絲桿座31,此時支架I可以僅僅支撐絲桿座31。出料口 43側面還設有食物容置裝置5,食物容置裝置5為具有開口部的容器,便于收集分切完成的條狀食物。
[0029]本是實用新型在實施時,操作者先將塊狀食物固定在食物固定部2的錐體21上,再接通手持式電鉆的電源。操作者按住手持式電鉆的電源開關使電鉆工作。電鉆帶動絲桿32作旋轉直線式運動,進而帶動食物固定部2向切割部4作旋轉直線式運動,直至塊狀食物戳到切割部4上的固定件410,至此,塊狀食物被固定在食物固定部2和切割部4之間。操作者操作電鉆繼續工作,使塊狀食物旋轉經過第一切割件42的切割刃,使塊狀食物被分切成片狀食物,片狀食物旋轉經過第二切割件44的切割刃,使片狀食物分切成條狀食物并直接從出料口 43滑落到食物容置裝置5中,至此,完成了塊狀食物的部分分切。隨著電鉆的持續工作,可以將塊狀食物分切完全,最后操作者取下殘留在食物固定部2上的食物,并將另一塊狀食物固定在食物固定部2的錐體21上,重復上述工作過程。
[0030]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塊狀食物分切裝置實現了將塊狀食物快速分切成條狀食物的工作,提高了分切效率;同時由于兩兩第一切割件42的間距是可調的,第二切割件44與出料口 43的間距也是可調的,所以可以靈活的調整片狀食物的厚度和條狀食物的粗細。在具體實施時,多個第一切割件42的間距可以是等距離的,這樣可以保證分切完成的條狀食物粗細相當。
[0031]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相似的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塊狀食物分切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I)、食物固定部(2)、連接于所述食物固定部(2)的驅動部(3)以及連接于所述支架(I)的切割部(4),所述切割部(4)設有切割座(41)、設于切割座(41)側面的第一切割件(42)、設于切割座(41)的出料口(43)以及第二切割件(44),所述第二切割件(44)設于出料口(43)的部分邊緣處,所述第一切割件(42)的切割刃不平行于切割座(41)側面,也不平行于第二切割件(44)的切割刃,所述第一切割件(42)的切割刃面向食物,所述驅動部(3)驅動食物固定部(2)向切割部(4)作旋轉直線運動。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塊狀食物分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割件(42)設有至少I個,所述第二切割件(44)設有I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塊狀食物分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割件(42)設有多個,平行的設于切割座(41)側面,所述第二切割件(44)設有I個。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塊狀食物分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兩第一切割件(42)的間距是可調的,所述第二切割件(44)與出料口(43)的間距是可調的。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塊狀食物分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座(41)側面還設有固定件(410) ο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塊狀食物分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410)呈錐體狀。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任一項所述的塊狀食物分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部(3)包括絲桿座(31)、絲桿(32)和驅動器(33),所述絲桿座(31)設于支架(I)上,所述絲桿座(31)套設于絲桿(32)上,所述絲桿(32) —端連接驅動器(33),所述絲桿(32)另一端連接食物固定部(2),所述驅動器(33)通過絲桿(32)帶動食物固定部(2)向切割部(4)作旋轉直線運動。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塊狀食物分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器(33)為電鉆或電機。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塊狀食物分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物固定部(2)的一側設有多個錐體(21)。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塊狀食物分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部(4)通過連接桿(11)連接于絲桿座(31)。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塊狀食物分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43)側面設有食物容置裝置(5),所述食物容置裝置(5)為具有開口部的容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塊狀食物分切裝置,其包括支架、食物固定部、連接于食物固定部的驅動部以及連接于支架的切割部。切割部設有切割座、設于切割座側面的第一切割件和設于切割座的出料口以及第二切割件,第二切割件設于出料口的部分邊緣處,第一切割件的切割刃不平行于切割座側面,也不平行于第二切割件的切割刃,第一切割件的切割刃面向食物。驅動部驅動食物固定部向切割部作旋轉直線運動。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塊狀食物分切裝置,不僅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空間面積小,還能提高塊狀食物的分切效率。
【IPC分類】B26D7/01, B26D1/03
【公開號】CN204819615
【申請號】CN201520593650
【發明人】李文濤
【申請人】李文濤
【公開日】2015年12月2日
【申請日】2015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