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全自動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工具,尤其涉及能自變口徑三面卡緊工件的多功能全自動扳手。
自適應扳手ZL942 178 157由受控于扭簧開合的60°兜形上鉗口及貼騎在手柄圓體上滑塊式下鉗口與手柄遠端兩例配鉸而成,它能摸擬套扳手對螺母等工件構成正三角形多面圍抱、設計獨特新穎,工作可靠杜絕滑脫,但操作者需刻意用下鉗口觸貼螺母側面方可實現圍抱,此外下鉗口偶然會碰出自適應工作區,有延誤連續快扳之弊。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永無延誤之弊,完全自動的多功能扳手,可滿足軍、民及國民經濟各行業使用,尤其是黑夜、水下、刺目強光下勿須眼看可高效操作,能滿足太空作業及盲人特殊需要。
本實用新型的實現是在自適應扳手上下鉗口間同半徑同方向處聯結傳動桿,上下鉗口可同步同向旋轉逼近自動圍成任意大小的正三角形,既有套扳手多工作面圍抱工件高可靠性又不存在碰出自適應工作區間題,工作效率更高。
本實用新型優點是簡單輕便、利于攜帶、比自適應扳手最少僅多一個零件,成本微微增加一點,但已上升為質的飛躍,鉗口具有了智能處理功能,因而更安全、高效、可靠、可執行特殊任務,滿足戰備需要。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主視圖;圖2是
圖1下鉗口跨騎式A-A向示圖;圖3是上鉗口跨騎式由側面中心剖示后扭簧隱裝圖;圖4是
圖1下鉗口搭騎式A-A向示圖;圖5是上鉗口搭騎式由側面中心剖示后扭簧隱裝圖,及以拉簧取代該扭簧的隱裝位置圖。
圖1示出全自動扳手60°兜形上鉗口1與手柄12跨騎配鉸,即手柄的單軸孔插入上鉗口的雙軸孔間配鉸,配鉸軸釘9上套扭簧7,它兩端卡入上鉗口與手柄予置孔6和11中或側背上以產生自旋力,扭簧7還可如圖3隱裝于上鉗口兩軸孔間較寬間隙中,它一端卡在手柄軸孔外緣,一端卡在上鉗口側壁,扭簧中心穿有銷釘18用以止位,與此對應下鉗口16也是跨騎配鉸見圖2,它底部有與手柄圓體15同半徑圓弧面,以使二者面接觸滑配,其腿上有孔通過軸釘13裝于圓體15圓心上,并有傳動孔14通過傳動桿4與上鉗口傳動孔5連為一體,二者的傳動孔需同半徑同方向設置,以實現同步運動并摸擬出套扳手構成正三角形環抱態勢,傳動桿4可為直桿,若為曲桿則有優良的柔性傳動功能,在手柄或兩鉗口接觸面上設有容納傳動桿的間隙如圖2、圖4中的17以保證轉動靈活,傳動桿4可在扳手一面或兩面都設置。若手柄為雙軸孔,上下鉗口為單軸孔則構成搭騎配鉸,其功能與上述跨騎相同見圖4、圖5,其扭簧7同樣可隱裝,圖5是由扳手側背中心剖示后扭簧7的隱裝圖,它一端卡在手柄內里寬敞空隙處,一端卡入上鉗口隱裝扭簧孔19上,此時手柄原設扭簧孔11可埋入穿過扭簧7的銷釘來止位。搭騎結構的隱裝扭簧還可用拉簧取代,僅在手柄側背開一條長槽置入拉簧即可,它一端用螺釘固定在柄體上另端掛在相應設置孔20中即可。扳手的上鉗口有兩工作面2和3,下鉗口端面即工作面,它們均可是平面也可不限數量做成齒型面以利擰圓形工件。上鉗口軸孔8外側還有利于手動開合的摳手10。如果去掉上鉗口兜形外側的工作面僅以兜形底面做工作面,見
圖1中以虛線和兜底面合成的新上鉗口,其功能不變是一種簡易結構的全自動扳手。
權利要求1.一種由受控于簧力開合的60°兜形上鉗口及貼騎在手柄一側圓體上滑塊式下鉗口分別同手柄遠端兩側配鉸,構成有牙或無牙三工作面的全自動扳手,其特征是上下鉗口同同半徑周方向處聯有傳動桿。
2.按權利要求1所述全自動扳手,其特征在于三工作面若有牙至少有一個為有牙面。
3.按權利要求1所述全自動扳手,其特征是可在鉗口同同一側或兩側聯傳動桿。
4.按權利要求1所述全自動扳手,其特征是傳動桿可為直桿或曲桿。
5.按權利要求1所述全自動扳手,其特征是去掉上鉗口兜形外側部分,以兜底作工作面,其它不變,則構成筒易型全自動扳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輕便全自動扳手,它由受控于簧力開合的60°兜形上鉗口及貼騎在手柄圓體上滑塊式下鉗口與手柄遠端兩側配鉸而成,兩鉗口間設置傳動元件,可閃電般自動摸擬套扳手對不同規格螺母呈相間多面面接觸環抱,工作可靠杜絕滑脫,棘擰輕松快捷,能擰圓形工件有多種使用功能,遇黑夜、水中、高空、太空、刺目強光等特殊環境毫不影響使用效率完全無須眼看,還可棄兜形鉗口外側部分以兜底與下鉗口間夾持螺母,可構成性能不變簡易全自動扳手。
文檔編號B25B13/28GK2339356SQ9824191
公開日1999年9月22日 申請日期1998年10月28日 優先權日1998年10月28日
發明者張伯權 申請人:張伯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