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用壓力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屬于一種鉗,特別涉及的是一種臨時維修各種機動車輛的工具。
各種機動車輛的維修,尤其是在野外行駛中途機械故障的排除,一般需要攜帶多種工具,例如,管頭翻管、螺栓復扣、壓墊、修補內外胎等工具,這種攜帶多種工具的辦法,對駕駛員來說是件煩事,原因是它的體積大,沒有一個合適的保存地方,且易散失。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針對上述情況采取技術措施,提供一種體積小、便于攜帶、功能較齊全的機械維修工具。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它是由底盤、立柱、轉臂、螺桿等部件構成。所說的底盤呈圓形,其中心處有一用于固定立柱的螺孔,在靠近螺孔的圓周上布置若干個不同螺紋直徑的帶有排屑孔的絲孔,在同一直徑的周邊圓上,布置有若干個不同直徑的直孔、倒棱孔和加熱器,沿倒棱孔中心線圓周部分呈對開,并用螺栓固定。所說的立柱,中間為通孔,其上端有內螺紋,與帶有二個凸臺的圓形螺塞旋合,下端有外螺紋,可與底盤中心處螺孔固定。所說的轉臂,呈直角形,豎臂為一帶有頂絲孔的套管,該管可插入立柱上,并可繞立柱轉動,橫臂上有一螺孔,該孔中心與立柱中心的距離等于底盤周邊孔中心圓半徑。所說的螺桿,上部有一可活動的搬杠,下端有一個凸臺,并與帶有卡簧的頂尖連接,中間部分可沿轉臂中橫臂上的螺孔上下運動。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和各種功能的操作方法。附圖是多用壓力鉗的結構圖,
圖1是圖2主視圖A-A向剖視圖,圖2是主視圖。如
圖1所示,底盤(1)、立柱(2)、轉臂(3)、加熱器(4)、螺桿(5)。一、螺栓復扣通過旋轉底盤(1),利用底盤(1)上帶有排屑孔的絲孔,修復同口徑的螺栓。二、壓墊通過松動轉臂(3)上頂絲孔中的頂絲,螺桿(5)隨轉臂(3)繞立柱(2)轉動到底盤(1)上所需要的直孔位置,在孔的上面放上墊料,鎖緊頂絲,固定轉臂(3),手動旋轉螺桿(5)的搬杠,使之向下運動,螺桿(5)下部錐形頂尖與直孔邊緣逐漸受力,直至壓下所需的墊。三、翻管通過底盤(1)的螺栓,拆開倒棱孔外周部分,將需要翻管的管口置入同口徑的倒棱孔內,用螺栓鎖緊倒棱孔外周部分,卡緊被翻管管口,螺桿(5)隨轉臂(3)轉到翻管管口位置,旋轉螺桿(5)上部搬杠,螺桿(5)向下運動,待螺桿(5)下部頂尖與倒棱孔孔緣間的管口受一定壓力后,即可成型,完成翻管。拆開倒棱孔外周部分,取出被翻管頭。四、修補內外胎將內胎損壞處處理后放于底盤(1)的加熱器(4)上,以機動車本身電屏為電源,用導線接入加熱器(4),轉臂(3)連同螺桿(5)轉到底盤(1)的加熱器(4)位置,旋轉螺桿(5)上部搬杠,螺桿(5)下部頂尖通過一光滑的金屬板,壓住加熱器(4)上方的粘料及內胎,待加熱器(4)升溫到一定程度,即可粘合內胎。所謂修補外胎,是指無內胎的外胎,轉動轉臂(3),使螺桿(5)對準某一個直孔式倒棱孔,卸下螺桿(5)上的頂尖,通過螺桿(5)下部凸臺將楔釘套管套住,底盤(1)壓在外胎損壞處,旋轉螺桿(5)上部的搬杠,套管連同橡膠楔釘壓入外胎,完成修補,事實上,這種操作方式,代替了原有的外胎修補槍。五、立柱(2)上端帶有二個凸臺的圓形螺塞,二凸臺方可通過立柱(2)的中空孔分別裝一機動車輪胎氣門芯搬手和修補內外胎用的銼錐,作為輔助修理工具。六、螺桿(5)上部的搬杠,可以制成中空,兩端分別有一字形和十字形的螺刀,當不使用時,放入搬杠的中空槽內,用卡簧卡住。
由于本實用新型只有四個組件,且易拆卸組裝,因此,具有體積小,便于攜帶,不易散失等特點,同時,本實用新型還具有一機多用之功能。
權利要求1.一種多用壓力鉗,其特征在于由底盤、立柱、轉臂、螺桿組成,所說的底盤呈圓形,其中心處有一用于固定立柱的螺孔,在靠近螺孔的圓周上布置若干個不同螺紋直徑的帶有排屑孔的絲孔,在同一半徑的周邊圓上,布置有若干不同直徑的直孔、倒棱孔和加熱器,沿倒棱孔中心線圓周部分呈對開,并用螺栓固定,所說的立柱,中間為通孔,其上端有內螺紋,與帶有二個凸臺的圓形螺塞旋合,下端有外螺紋,可與底盤中心處螺孔固定,所說的轉臂,呈直角形,豎臂為一帶有頂絲孔的套管,該套管可插入立柱上,并可繞立柱轉動,橫臂上有一螺孔,該孔中心與立柱中心的距離等于底盤周邊孔中心圓半徑,所說的螺桿,上部有一可活動的搬杠,下端有一個凸臺,并與帶有卡簧的頂尖連接,中間部分可沿轉臂中橫臂上的螺孔上下運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鉗,它主要由底盤、立柱、轉臂和螺桿組成。底盤上布置有各種不同直徑的帶有排屑孔的轉孔、直孔、倒棱孔及加熱器等,通過轉臂和螺桿可以進行修復螺栓、壓墊、翻管、修補內外胎等工作,同時還可以通過機構其它特征做一些輔助性維修工作。本實用新型具有組件較少,便于安裝、拆卸,不易散失,體積小,一鉗多用等特點。
文檔編號B25F1/00GK2142061SQ9223597
公開日1993年9月15日 申請日期1992年10月31日 優先權日1992年10月31日
發明者李維德 申請人:鞍山鋼鐵公司, 鞍鋼礦山公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