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萬能機械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萬能機械扳手,涉及手動機械工具領域。
目前,在手動機械工具領域有兩種典型的扳手,即活絡扳手和套筒板手,其優缺點分別為活絡扳手優點是工作口徑可無級調節,缺點是在手柄回轉空間受限時需頻繁改變鉗緊位置,且有時有脫口打滑現象。
套筒扳手優點在于手柄回轉空間受限時不需改變鉗緊位置,只需往復回扳手柄,被擰螺絲便可單向連續遞進,但缺點是使用中常需頻繁更換套筒規格;限制被擰螺絲的可旋合長度(由套筒內腔高度所致),還因全規格成套包裝出售,價格高,重量大,使用攜帶不便。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克服以上兩種扳手的缺點而保留其全部優點的萬能機械扳手。
本實用新型由手柄組合和頭部兩大部分組成,其中手柄組合主要包含套筒扳手用的棘輪式手柄;所述頭部由鉗架、底蓋、螺絲、調節套環、左、右鉗爪和彈簧構成。所述鉗架其中有一圓形通孔(以通過最大被擰螺絲)。其一端用于和所述手柄組合裝配,傳遞力矩;其另一端具有兩個關于中心呈180°對稱分布的截面為弓形(該截面垂直于圓形通孔中心線)的柱體,該兩弓形柱體的一個端面上各有兩個螺紋孔,該兩弓形柱體的兩側平面相對,之間形成一“凵”形的直通導槽,在該導槽寬度方向的中心面處有兩個平行于圓形通孔軸線且關于該軸線呈180°對稱分布的矩形小柱。所述底蓋為一圓形薄板,其中心有一正六邊形通孔,外圍有四個分布在同一圓周上且每兩兩關于中心呈180°對稱的帶沉孔的圓形通孔。所述左、右鉗爪,其各自四個側面均為平面,各自的一端均為曲面,另一端均為由三個側平面構成的
形口(即工作鉗口的一半),在該三個側平面中,其中間一個側平面均為“□”形,其它兩個側平面,左鉗爪為“凸”形,右鉗爪為“凹”形,所述左、右鉗爪以該端相對組裝,即構成完全的工作鉗口,上述的“□”形平面即鉗口工作面。所述左、右鉗爪在其幾何中心各有一圓形盲孔,同時在其厚度方向的一側各有一距形盲槽分別與上述圓形盲孔正交。當左、右鉗爪相對組裝且將其各自的矩形盲槽分別對住上述鉗架的兩矩形小柱裝入時,左、右鉗爪也同時位于上述鉗架兩弓形柱體之間的“凵”形導槽內,并可自由滑動。所述彈簧有兩只,分別置于上述左、右鉗爪的圓形盲孔內,該兩彈簧的一端分別座在伸入上述左、右鉗爪矩形盲槽內的上述鉗架的矩形小柱上,另一端均由所述螺絲(共兩種)中的一種封住。所述螺絲中的另一種有4只,用于連接固定上述鉗架與底蓋,連接時,所述調節套環也已裝在上述鉗架與底蓋之間,并可在其間圍繞其中心自如旋動,同時上述左、右鉗爪也可在其間作自由的直線往復滑動。所述調節套環,其內部形狀為兩關于中心呈180°對稱分布且首尾相接的偏心半圓弧面,形成一封閉的曲面腔(其一端有一與外圓同心的倒角),上述左、右鉗爪也同時位于該曲面腔內。上述調節套環沿一方向旋轉時便以其兩個偏心半圓弧面克服上述彈簧力迫使上述左、右鉗爪相互合攏,即鉗口縮小;沿另一方向旋轉時釋放彈簧力使上述左、右鉗爪隨著彈簧恢復力而相互遠離,即鉗口擴大。這便實現了工作鉗口的無級調節。
當所述頭部與所述手柄組合總裝到一起,人作用在所述手柄組合手柄上的力矩便通過所述鉗架和左、右鉗爪傳遞到被擰螺母上,使其旋入旋出。改變力矩方向由手柄組合來實現,也即現有棘輪扳手的功能和方法。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①工作口徑無級可調,且較活絡扳手輕松而快速,自鎖牢靠;②不受手柄回轉空間限制;③不受被擰螺絲規格公、英制種類的限制;④對被擰螺絲可旋合長度不限;⑤工作時無脫口打滑現象;⑥具有不同工作范圍的一系列規格,用戶購買和使用時有可選性;⑦重量輕,攜帶使用方便;⑧成本低,價格低。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效果主要體現在自行車、摩托車等的修理業(適合小規格產品);汽車、火車、輪船和艦艇及其它重型機械修造業;公路、鐵路工程;橋梁遂道工程;建筑工程;煤礦、油田、礦山、冶金、化工等機械工程及高低壓輸配電工程等領域中,它將較大程度地替代現有活絡扳手和套筒扳手這兩種典型板手進行作業,以低的制造成本、低的勞動強度換得高的生產效率。
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及其實施參照以下附圖加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是
圖1中A-A剖視圖。
根據
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由手柄組合(9)和頭部(10)兩大部分組合而成。其中手柄組合(9)為現有技術,即套筒扳手的棘輪式手柄;其中頭部(10)由鉗架(1)、底蓋(2)、螺絲(3)、調節套環(4)、左鉗爪(5)、右鉗爪(6)、彈簧(7)和螺絲(8)組成。鉗架(1)中心有一圓形通孔,其左端(見
圖1)兩對稱的弓形柱體之間(見圖2)裝有一對左、右鉗爪(5)、(6),左、右鉗爪(5)、(6)的中部孔內各裝一件彈簧(7)(見圖2),該兩只彈簧里端分別坐在鉗架(1)左端 兩對稱分布(其中心連線平行于兩弓形柱體的兩側平面)并分別伸入左、右鉗爪(5)、(6)的矩形盲槽內的矩形小柱上,其外端均用螺絲(8)封住。鉗架(1)外周裝有調節套環(4),最左端(見
圖1)裝有底蓋(2),并用螺絲(3)與鉗架(1)緊固連接。連接后即將左、右鉗爪(5)、(6)和調節套環(4)擋在里面,構成該扳手完整的頭部(10)。這時左、右鉗爪(5)、(6)便被置于一個四面封閉而又具有適當間隙的矩形滑腔內,并可在內自由滑動;同時調節套環(4)也能在鉗架(1)和底蓋(2)之間圍繞其中心自由旋轉。調節套環(4)內部形狀為兩對稱分布且首尾相接的偏心半圓弧面(見圖2),該兩偏心半圓弧面的一個端面上有與其外圓同心的倒角(見
圖1)。左、右鉗爪(5)、(6)分別在其內部的彈簧(7)的推動下,其外端的曲面頂部始終分別緊頂著調節套環(4)內的兩偏心半圓弧面(見圖2)。當調節套環(4)相對鉗架(1)和底蓋(2)作順時針旋轉時,兩對稱的偏心半圓弧面自圖2所示位置起,便由低到高同步推動左、右鉗爪(5)、(6)克服彈簧(7)的推力而相互合攏(其爪部為凹凸相配),鉗口縮小,到偏心半圓弧面最高處鉗口為最小(越過最高處,鉗口又快速恢復為最大,即圖2位置)。當調節套環(4)自鉗口最小時的位置起再返回來作逆時針旋轉時,偏心半圓弧面由高到低,左、右鉗爪(5)、(6)便隨著其內部彈簧(7)力的釋放而被推開,使之相互遠離,鉗口擴大(到圖2位置止為鉗口最大)。鉗架(1)的右端(見
圖1)及其與手柄組合(9)的連接、使用原理和方法均同現有套筒扳手的棘輪手柄。
根據
圖1和圖2所示,對本實用新型的使用過程和方法敘述如下據被擰螺絲“S”尺寸,先逆時針撥轉調節套環(4),使鉗口擴大至大于被擰螺絲的“S”尺寸,再將左、右鉗爪(5)、(6)的兩工作面(即鉗口)對住被擰螺絲的“S”尺寸方向,并套到螺母上,再順時針旋轉調節套環(4),使鉗口縮小至夾緊被擰螺母為止,再扳轉手柄組合(9)的手柄,便可將力矩通過鉗架(1)右端的外方頭以及其左端兩對稱的弓形柱體傳遞給左、右鉗爪(5)、(6),而其又夾持著被擰螺母,便實現被擰螺母的旋入旋出。需改變旋向時,其原理與方法完全相同于現有套筒扳手的棘輪手柄。工作完畢,再逆時針撥轉調節套環(4),即可退下鉗爪,拿下扳手。
權利要求1.一種萬能機械扳手,包括所述扳手的手柄組合(9)和頭部(10),所述的手柄組合(9)為套筒扳手用的棘輪式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頭部(10)包含鉗架(1)、底蓋(2)、調節套環(4)、左、右鉗爪(5)、(6)、彈簧(7)、螺絲(8),所述鉗架(1)的中心有一圓形通孔,其一端用于和手柄組合(9)裝配連接,其另一端具有兩個關于中心呈180°對稱分布的橫截面為弓形(該橫截面垂直于圓形通孔中心線)的柱體,該弓形柱體的兩側平面相對,之間形成一“凵”形的導槽,所述的左、右鉗爪(5)、(6)成面對面放置在該導槽內,并可在其內往復滑動,所述的彈簧(7)分別設在上述鉗架(1)與左、右鉗爪(5)、(6)之間,所述的調節套環(4),其內形成為兩關于中心呈180°對稱分布且首尾相接的偏心半圓弧面,該調節套環(4)設置在上述鉗架(1)的具有兩對稱弓形柱體的一端,同時也將上述左、右鉗爪(5)、(6)環繞在內,在上述彈簧(7)作用下,該左、右鉗爪(5)、(6)的外端部(為曲面)分別與上述調節套環(4)的偏心圓弧面成彈性滑動接觸,所述底蓋(2)與上述鉗架(1)緊固連接而構成上述頭部(10),旋轉上述調節套環(4)時,上述左、右鉗爪(5)、(6)便在上述導槽內作直線滑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機械工具領域一種萬能機械扳手,其主要技術特征是具有工作口徑無級調節裝置,和棘輪傳力裝置,其用途是用以替代活絡扳手和套筒扳手來完成外六角頭和外方頭螺絲的旋入或旋出。它是能克服現有活絡扳手和套筒扳手這兩種典型扳手的全部缺點,而保留其全部優點的萬能扳手。
文檔編號B25B13/46GK2072887SQ9020053
公開日1991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1990年1月13日 優先權日1990年1月13日
發明者陳高峰 申請人:陳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