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奇狀活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主要涉及手動工具類中常用的普通活扳手,并涉及套筒死扳手和棘輪扳手,它們用來擰螺釘和螺母等聯接元件。
普通活扳手的死扳塊和扳手把連為一體,并在扳手把上開有與死扳塊夾持面垂直的
形孔狀滑道,在活扳塊上則制有
形柱狀滑塊,兩者相互滑配;活扳塊
形柱狀滑塊內側又制成斜齒條,與裝配在扳手把上的蝸桿嚙合,轉動蝸桿即可調節活扳塊在扳手把上的位置,從而使活扳塊夾持面與死扳塊夾持面恒相平行而構成一個端頭平齊、距離可調的普通活扳口。普通活扳手的優點是正、反轉均可擰螺母,缺點則是1、由于活動元件間存在間隙,擰螺母時用勁較大可能會發生滑脫現象;
2、更換螺母被夾持面必須取出扳手,不夠方便;
3、不能作套筒扳手使用;
4、由于
形孔狀滑道與
形柱狀滑塊的滑動連接結構,制造成本較高,強度也差。
套筒死扳手強勁,但只能擰一種規格的螺母。
棘輪扳手強勁,使用方便,但結構復雜,攜帶不便,且價格較貴。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活扳手,它能克服上述扳手的缺點。
這一發明任務是由奇狀活扳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奇狀活扳手主要由一個帶有滑道1-C或1-C′的扳手把1,一個和扳手把連為一體的死扳塊1·1,一個在扳手把滑道1-C或1-C′中滑動的活扳塊2,以及一個裝在扳手把1上的調控活扳塊2在滑道1-C(1-C′)中位置的調控機構組成。奇狀活扳手的主要技術特征在于活扳塊2在扳手把滑道1-C(1-C′)中的每一個位置,其夾持面B均與死扳塊的夾持面A共同構成一個奇狀扳口。奇狀扳口的截形是至少包括一種螺母之部分邊線的奇狀多邊形,這種奇狀多邊形可以封閉而呈孔狀,也可開有豁口而呈半孔狀(槽狀)。因為奇狀多邊形不同于普通死、活扳手和套筒扳手的扳口截形,相應的扳口才叫做奇狀扳口,而具有奇狀扳口的活扳手則叫做奇狀活扳手。
容易理解,只要活扳塊2固定在扳手把滑道1-C(1-C′)中的某一位置,它與死扳塊共同構成的奇狀扳口就可包容(或單向包容)至少一種規格的螺母(“包容”是指螺母置于其中并限制相對轉動,“單向包容”則是螺母置于其中但只限制單向轉動),奇狀活扳手就可擰(或單向可擰)至少一種規格的螺母了。如果在扳手把1上再裝有一個調控活扳塊2在滑道1-C(1-C′)中位置的調控機構,如螺桿-螺母機構、蝸桿-齒條機構或彈簧機構等,按需要控制活扳塊2在扳手把滑道中的位置,奇狀活扳手就可代替普通活扳手,用來擰多種規格的螺母,并有反轉更換螺母被夾持面(簡稱反轉換面,下同)和套筒扳手強勁(不會滑脫)的優點;或者代替套筒扳手使用,而兼有扳口可調以及反轉換面的功能。
奇狀活扳手把上的滑道,是一個兩側為平面(或截面為圓形的)的孔槽滑道(1-C)或是截面為圓形的圓柱桿狀滑道(1-C′),故奇狀扳手的結構比普通活扳手簡單,制造成本也就較低。
本發明已制成樣品,確證它確有上述優點而可取代或部分取代現用的普通活扳手和套筒扳手。
本發明提供了多種設計方案,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實施例一之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二之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三之結構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四之結構示意圖。
圖5為實施例五之結構示意圖。
圖6為實施例六之結構示意圖。
圖7為實施例七之結構示意圖。
圖8為實施例八之結構示意圖。
圖9為實施例九之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實施例十之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實施例十一之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實施例十二之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實施例十三之結構示意圖。
圖14為實施例十四之結構示意圖。
圖15為實施例十五之結構示意圖。
圖16為實施例十六之結構示意圖。
圖17為實施例十七之結構示意圖。
圖18為實施例十八之結構示意圖。
圖19為實施例十九之結構示意圖。
圖20為實施例二十之結構示意圖。
圖21為實施例二十一之結構示意圖。
圖22為實施例二十二之結構示意圖。
圖23為實施例二十三之結構示意圖。
圖24為實施例二十四之結構示意圖。
圖25為實施例二十五之結構示意圖。
參看圖1,這是一種單頭奇狀活扳手。除上述奇狀活扳手的共性之外,本實施例之特點還在于(1)活扳塊2的夾持面B和死扳塊1·1的夾持面A,和圓弧面M等過渡面一起構成其截形包含了二種螺母部分邊線的奇狀扳口,供使用時選擇。
(2)扳手把上滑道1-C的中線,和直線ab平行或重合,點a是夾持面A的一個角頂(一個頂角的頂點,此頂角為120°),點b則是以a為角頂并緊貼在夾持面A上的任一正六角形之角頂a的一條對邊的中點,這樣,對于活扳塊2在滑道1-C中的任一位置,此扳口都只能單向包容相應的六角螺母,因此,扳口就都具有反轉換面的功能,即逆鐘向旋轉扳手擰螺母;順鐘向旋轉扳手放松螺母,轉過60°即更換螺母的被夾持面。如翻轉扳手,則擰螺母和換面的扳手轉向反過來。圓弧M的大小和位置,應按該扳口所包容的最大規格螺母來確定,其原則是此最大規格的螺母剛好可在扳口中轉動。
(3)所述調節滑塊位置的調控機構,是一個螺桿-螺母機構該機構的中線與滑道1-C的中線平行或重合;該機構的螺母3置于扳手把的橫槽1-D中,它只能轉動而不能移動;該機構的螺桿2·1之一端與活扳塊2固結(例如過盈配合、緊螺紋聯接、銷釘聯結等),螺桿2·1與螺母3旋合后伸出的另一端則容納在扳手把的直槽1-E中。滑道1-C、橫槽1-D、直槽1-E和下面將要述及的直槽1-F相互串通并且中線重合。
(4)扳手把1上還有一條與直槽1-E串通的較窄的直槽1-F,其中置一拉簧5,此拉簧的一端掛在扳手把1上,另一端則掛在螺桿2·1尾端的孔中,其作用在于消除間隙對扳口距離的影響,即給予活扳塊一個拉力,使它始終有離開死扳塊的趨勢,因此對于螺母3的每一個調控位置來說,扳口距離總是相應地最大,這可以防止擰螺母時發生滑脫現象。
(5)本實施例所說奇狀活扳手的扳口是封閉的,其優點是扳手頭較小,并且即使擰螺母時滑脫也不會發生危險,但扳口不能從徑向包容被擰螺母。為了使扳手既可從軸向又可從徑向包容被擰螺母,本扳手的扳口也可做成開口狀,即如圖所示將死扳塊1·1上打麻點的部分去掉而形成一個豁口P,同時死扳塊另一側的外形要擴大如圖虛線S所示,以保證扳口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豁口P的設計有二種方案,一種是用于高空作業的情況,P的寬度應稍大于所擰最大規格螺母的釘桿直徑,并最好小于常擰螺母的對邊寬或將P的位置盡可能地下移到接近扳手把的邊緣。另一種方案P的寬度等于或稍大于所擰最大規格螺母的對邊寬,用于一般場合。
(6)扳手頸部,即死扳塊1·1和扳手把1的交接處,可置放加強片4,扳手的兩側各有一片,用鉚釘4·1固定在扳手把上。加強片4的作用在于提高扳口的強度和剛度,并限制活扳塊2的位置,使它只能在滑道1-C中移動。
(7)死扳塊1·1和扳手把1還可在其頸部處斷開而制成二體,然后再固連在一起(參看圖19~21)。這樣可節省優質材料,簡化制造工藝,自然也就降低了成本。
(8)本實施例中,還可將死扳塊夾持面A和活扳塊夾持面B的主要部段及其鄰近有一定厚度的部分(如圖示涂黑部分TA、TB),向二側伸出,而高于其周圍部分約等于普通套筒扳手扳口伸出部分的高度,而成為一把具有反轉換面功能的奇狀活套筒扳手。
參看圖2,它與實施例一比較,有下列區別(1)死扳塊1·1有一個α=60°之頂角,其角頂a位于死扳塊的邊緣或外部,此角的側邊ab既是死扳塊的一個夾持面,又是滑道1-C的一個滑道面。因α=60°,與之相應的扳手頭部尺寸較小,而活扳塊2上相應的夾持面bb′又較短,故該處的扳口可用來擰扳手空間受到限制的螺母,并具有反轉換面的功能。
(2)取消了圓弧M而代以扳手所擰最大規格螺母之邊線,并且活扳塊2上與之相配的夾持面b′b″又較長,故不用翻過扳手,該處的扳口正、反轉都可擰螺母。
(3)用加強匝4′代替了加強片4。
(4)用壓簧或錐形壓簧5′代替拉簧5,置于扳手把1和螺桿2·1(即活扳塊2)之間,達到消除間隙的目的。為此,槽1-F要加寬,并且螺桿2·1的尾端還要旋入一個螺釘2·2,壓簧5′套在螺桿2·1上,其一端壓在螺釘2·2釘頭之內端面,另一端則支在槽1-F靠近扳手頭的端面處。
(5)增加了一個隔離環7,其中間為圓孔而穿入螺桿2·1,其二個側面均為平面緊卡在扳手把1的槽1-C與1-D之間。隔離環7的作用主要用來限制螺桿-螺母機構在扳手把槽中的位置,使之不會脫出。
參看圖3。它與實施例二比較,主要區別只是在死扳塊1·1上開了一個較大的豁口,同時1·1的非豁口部分加寬以保證扳口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
參看圖4至圖7,它們與實施例一、二的區別,只是死、活扳口的夾持面A、B亦即構成奇狀扳口的二種正六角形之部分邊線采取了不同的連接方式(還可有其他連接方式,不再一一列舉)。應當著重指出的是在圖7所示實施例七中,起反轉換面作用的圓弧M布置在活扳塊2上,這樣,不論用扳口的上側還是下側來擰螺母,都將具有反轉換面的功能。M的尺寸應按扳口所擰最大規格的螺母確定,其原則仍是該最大規格的螺母剛好可在扳口中轉動。
參看圖8。這是一種橫向布置并且扳手把1上帶有圓柱桿狀滑道1-C′的奇狀活扳手。其結構是
(1)滑塊2有一圓孔,與扳手把1上的圓柱桿狀滑道1-C′相滑配,圓柱桿狀滑道1-C′可制成一根光軸,插入扳手把1義狀頭部的圓孔后,二端用鉚、焊或螺紋聯接等方法與1固結在一起,滑塊2上又開有一個螺紋孔,和裝在扳手把1義狀頭部內側的螺桿8動配旋合,螺桿8的軸線與圓柱桿狀滑道1-C′的軸線相平行,8的一端有一滾花圓頭8·1,它位于扳手把1義狀頭部的一側,8的另一端則在伸出扳手把義狀頭部后用鉚、焊、彈簧卡圈或螺紋聯接等方法做出一個卡頭8·2,使得螺桿8只能旋轉而不能移動,墊圈9的作用在于增強螺桿8旋轉的靈活性。這樣,旋轉滾花圓頭8·1,就可驅使活扳塊2沿圓柱桿狀滑道1-C′移動了。
(2)死扳塊1·1夾持面A之截線是一交成120°角的折線,該折線的頂點(角頂)為a。活扳塊2夾持面B之截線b′b,則是一條始終和夾持面A的長邊截線aa′相平行的直線。有三種設計方案。
a、令b′b≈0.5aa′,并令圓柱桿狀滑道1-C′的軸線與連線ab平行,這樣,對于活扳塊的每一個位置,A、B均構成一個具有反轉換面功能的奇狀扳口。如將圖示黑色部分TA、TB(夾持面A、B主要部段及其鄰近有一定厚度的部分)向二側伸出,高于其周圍部分一個距離,則獲得具有反轉換面功能的奇狀活套筒扳手。
b、將活扳塊2擴展如圖打有麻點的2′所示,夾持面B的截線也成為一條折線,此折線的頂角為120°,其角頂b″與a恰好是同一個正六角形的二個對角頂點,如令圓柱桿狀滑道1-C′的軸線與連線ab″平行,則得到另一種形式的奇狀活扳手,這種扳手強勁無滑脫之危險,但沒有反轉換面之功能。本方案也可制成奇狀活套筒扳手,或者扳口主夾持面部分只向一側伸出而成為奇狀活套筒扳手,其另一側則仍是一般的平式奇狀活扳手。
c、在方案b中將活扳塊夾持面的勾頭K去掉,并令1-C′與夾持面aa′垂直,則成為一把結構新穎的普通活扳手。
參看圖9,本實施例與實施例八比較,死活扳塊及其夾持面A、B相同,扳口截形相同,并且也可以有實施例八所述a、b、c三種設計方案;此外,滑塊2及其圓柱桿狀滑道1-C′也都相同,區別只在于(1)調控機構采用了蝸桿-齒條機構,即用一頭帶有螺紋的銷軸11將蝸桿10裝配在扳手把1的
形槽中,同時活扳塊2的內側制成齒條J與蝸桿10相嚙合,轉動蝸桿10即帶動齒條J而驅使活扳塊2在圓柱桿狀滑道1-C′上滑動,達到調節扳口距離的目的。
(2)有一軸線與1-C′平行的限轉桿12,它同時穿過扳手把1義狀頭部與活扳塊2上的圓孔,并且用鉚接或螺紋聯接等方式固定在扳手把上但與活扳塊2相互滑動,其主要作用在于限制活扳塊2繞1-C′的轉動。
(3)限轉桿12上還套有壓縮彈簧5′,它的二端分別支承在扳手把1和活扳塊2的孔中,其作用在于消除間隙。
(4)扳手把1的義狀頭部和死扳塊1·1還可用圖示打有麻點的部分S連接成封閉形,S內側圓弧M之確定原則與實施例一相同。實施例八也可采用這種設計方案。
應當指出,實施例八、九這兩種橫向布置的奇狀活扳手,也可在扳手把義狀頭部設置加強片4或加強匝4′,還可將義狀頭部與扳手把制成兩體,然后再固結在一起。
參看圖10,本實施例是一彈簧調控的奇狀活扳手,其主要特征在于調控機構是扳手把1和活扳塊2之間的一個彈簧6。
茲說明其作用原理在彈簧6的作用下,活扳塊2恒將滑向扳手的扳口一端,使死扳塊1·1的夾持面A和活扳塊2的主夾持面B之間的距離趨于最小。圖示扳口正包容著一個六角螺母,它迫使活扳塊2在滑道1-C中稍向后縮,被包容螺母的規格愈大,活扳塊2后縮距離就愈大,而彈簧6通過活扳塊施于螺母的夾緊力也就愈大。這時,只要滑道1-C之中線與夾持面B間的夾角γ不大于相當摩擦角μ(μ≈20°~30°),活扳塊2在滑道1-C中的滑動將對螺母施于夾持面B的反作用力自鎖,正、反轉扳手就都可以擰螺母。如在用本扳手擰螺母時將扳手稍向后拉,活扳塊2之勾頭K上的副夾持面B′也將受到螺母的壓力,此壓力將使扳口對螺母愈卡愈緊,從而保證不會滑脫。活扳塊2上還有一個和夾持面B連接的平面I,此平面與滑道1-C的中線近于垂直,如扳手往前送進,讓螺母給予平面I一個壓力,因活扳塊2在滑道1-C中的滑動對此壓力不具有自鎖性,活扳塊2將必然在滑道1-C中后縮,從而使扳口張大,扳手反轉60°就更換了螺母的被夾持面。取出扳手時也需將扳手前送,讓螺母壓迫平面I而使扳口張大。活扳塊2頂端還有一個與滑道1-C近于垂直的喇叭面G,其作用是便于扳口進入螺母將扳口頭部頂住螺母,在螺母給予喇叭面G壓力的作用下活扳塊2后縮,扳口張大而卡進螺母。
以上所說是扳口常閉的彈簧調控奇狀活扳手,也可將滑道1-C之中線相對夾持面B順鐘向轉過2γ角,而設計成常開(自由狀態扳口張距最大)的彈簧調控奇狀活扳手,這時上述所有動作就都要反過來。
本實施例也可將夾持面主要部段及其鄰近有一定厚度的部分向一側或二側伸出,而設計成彈簧調控奇狀活套筒扳手。
彈簧調控奇狀活扳手還有一些結構上的特點,例如扳手把上的滑道1-C,可制成一個圓柱孔,這時活扳塊2的滑動部分制成相應的圓柱桿,并需在桿上開出鍵槽,用螺釘13(或采用平鍵、銷釘等)伸進此鍵槽限制活扳塊之轉動。1-C也可制成二側面為圓柱面的槽,或者如實施例一那樣制成平槽,這時扳手頸部要相應設置加強片或加強匝,一方面增加強度,另一方面用以限制活扳塊之轉動。
扳手把上直槽1-E的作用,不僅僅是容納活扳塊2的圓柱滑桿,它還要容納彈簧6,因此它的尾端要有一個凸塊Q,Q伸進彈簧6中以防止其滑出。
參看圖11,本實施例與實施例十的區別在于活扳塊2的頭部取消了勾頭K,而直接制出一個喇叭面G,其優點是扳口進、出螺母都較方便。
參看圖12。本實施例與實施例十的區別是活扳塊2除夾持面B和B′外,又增設了副夾持面B″,對于活扳塊的每一個位置,B、B′、B″和死扳塊夾持面A都將形成包含二種規格螺母部分邊線的奇狀扳口,從而擴大了彈簧調控奇狀活扳手所擰螺母的種數。
應當指出,實施例九至十一所述彈簧調控奇狀活扳手,其扳口也可以是封閉的,并且死扳塊1·1也可和扳手把1分制成兩體,然后再固連起來。
參看圖13。本實施例中,死扳塊夾持面A的截形aa′較短,其值約為扳口所包容最大規格螺母邊長之一半,aa′和輔助夾持邊aa″之間所夾的角度為120°。活扳塊夾持面B之截線為一折線b′-b-b″,bb′∥aa′,bb′約為aa′長度之二倍,bb″短于bb′,其間之夾角同樣為120°。令連線a′b為滑道1-C之中線,則對于滑塊2在滑道1-C中的任意一個位置,B與A均構成一個最簡單的具有反轉換面功能的奇狀扳口。這是本實施例的主要特點。
本實施例還有一個特點,即螺桿2。1與滑塊2制成一體。并且扳手二側各有二個加強片4,用鉚釘或焊點4·1與扳手把1相固結。
本實施例還可將死扳塊擴展如圖打麻點的部分S所示,并且令1-C的中線與ba1重合或平行(a1為勾頭K之角頂),從而構成另一種形式的奇狀扳口。
本實施例的其他構造與實施例一、二相仿。
參看圖14。它與實施例十三的區別只是扳口奇狀多邊形的長短夾持面調換了一下夾持面A為長夾持面,夾持面B則成為短夾持面;滑道1-C之中線相應地改為與ab平行,a為夾持面A的截線之角頂,b是以a為角頂的正六角形上a之對邊的中點。
參看圖15。本實施例之主要特征是活扳塊2延伸為一個勾頭。死扳塊1·1則安置在扳手把1頂端之一側,其夾持面A與外伸勾頭活扳塊的夾持面B構成一個奇狀活扳口。應當指出,滑道1-C之中線必須與連線ab平行,a為死扳塊夾持面頂角α的角頂(α=120°),b則是以a為角頂并與A緊貼的正六角形上a之對邊的中點。
本實施例結構較為簡單滑道1-C只是死扳塊1·1上的一個圓孔,活扳塊2上之滑桿即是與之連為一體的螺桿2·1,螺釘13伸入2·1的鍵槽中,用來防止活扳塊2轉動。壓簧5′置于螺桿2.1(即活扳塊2)與扳手把1之間,用來消除間隙。
參看圖16。它與實施例十五之區別只是奇狀扳口夾持面的長短顛倒了一下,B改為長邊夾持面,A改為短夾持面。
參看圖17。本實施例是一種具有小扳手頭的強勁奇狀活扳手,其特點在于封閉孔狀死扳塊1·1之夾持面A′和A″間的夾角α=60°。扳手把1供活扳塊2移動的滑道1-C的中線,即此α角的角平分線。活扳塊2的夾持面B較短,且與滑道1-C之中線垂直。
因為本扳口非常強勁,無需彈簧消除間隙。
本扳手的其他結構與實施例二相仿。
應當指出,本扳手也可設計成活套筒扳手將夾持面A′、A″和B的主要部段及其鄰近有一定厚度的部分,如圖示涂黑部分TA′、TA″和TB向一側伸出而高于其鄰邊部分一個距離,即得到一把三爪式奇狀活套筒扳手,而此扳手的另一側又是一把平面式的奇狀活扳手。
參看圖18。它與實施例十七的區別只是開了一個豁口,適用于需要從徑向包容螺母的場合。
參看圖19。這是實施例十七的一種組合結構形式,即死扳塊1·1與扳手把1分為二體,1·1制成
狀(可用鋼板冷沖成形),扳手把頭部則制成
狀,它們鑲嵌在一起并用焊點或螺釘14固結起來。
參看圖20。這是實施例十七的另一種組合結構形式死扳塊制成
狀,扳手把頭部制成義狀,然后鑲嵌在一起并用加強匝4′匝緊。
參看圖21。這是實施例十八的一種組合結構形式,死扳塊1·1和扳手把頭部均帶勾、槽,并利用這種勾、槽緊鑲在一起。
實施例十九至二十一的組合式結構有節約優質鋼材并簡化制造工藝的優點。本發明的所有實施例,特別是具有封閉奇狀扳口的實施例,都可采用這種組合式結構。
參看圖22。它與實施例十七比較,區別在于(1)封閉孔狀死扳塊1·1之夾持面A′和A″間的夾角α=120°,與之相應,活扳塊也需有二個夾持面B′與B″,并且其夾角β=120°;(2)扳手把滑道1-C之中線與ab重合或平行,a、b分別是角α、β的角頂。
本實施例之其他結構與實施例十三相仿,只是改加強片為加強匝4′,并取消了消除間隙的彈簧5。
參看圖23。這是由實施例二十二演變來的奇狀活套筒扳手,TA、TB為伸出的夾持部分。
參看圖24。它與實施例二十二、二十三比較,區別在于開了一個豁口P。
參看圖25。這是一把雙頭奇狀活扳手。其大頭和實施例十七之區別,是在扳口頭部頂端處開了一個豁口P,實線輪廓有較小的豁口,虛線輪廓則有較大的豁口。它的優點是結構簡單滑道1-C是一個圓柱孔;活扳塊2則是一根圓桿。
本扳手的調控機構與實施例十五相仿,只是無需限制活扳塊的轉動。螺桿2·1可與活扳塊2制成一體,也可制成二體而后固接起來。
圖示另一個扳手小頭與扳手大頭相似,用來擰規格較小的螺母。對于小型雙頭扳手。其二頭的二個滑塊可用如圖所示同一個螺桿(2.1)-螺母(3)機構調控,對于大、中型雙頭扳手,則宜采用二套調控機構。
雙頭扳手的二頭也可帶有不同的扳口二種不同的奇狀扳口;或者一種是奇狀扳口,另一種是普通扳口。
從這許多實施例可見,奇狀活扳手確是種類繁多,可按不同要求設計成具有不同性能的各種活扳手,其實施前景是十分寬廣的。
權利要求
1.奇狀活扳手,主要包括一個帶有滑道的扳手把1;一個和扳手把1連為一體的死扳塊1.1;一個在扳手把滑道中滑動的活扳塊2;一個裝在扳手把1上的調控活扳塊2在滑道中位置的調控機構。其特征在于活扳塊2在扳手把滑道中的每一個位置,其夾持面B均與死扳塊1.1的夾持面A共同構成一個奇狀扳口,奇狀扳口的截形是至少包括一種螺母之部分邊線的奇狀多邊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奇狀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控機構是螺桿-螺母機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奇狀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控機構是蝸桿-齒條機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奇狀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控機構是扳手把1和活扳塊2之間的一個彈簧6。
5.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或4所述奇狀活扳手,其特征在于構成扳口截形的奇狀多邊形是閉合的或開口的。
6.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或4所述奇狀活扳手,其特征在于死扳塊夾持面A和活扳塊夾持面B的主要部段及其鄰近有一定厚度的部分向一側或二側伸出而高于其周圍部分一個距離。
7.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或4所述奇狀活扳手,其特征在于扳手把1和扳手頭1·1的交接處有加強片4或加強匝4′。
8.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或4所述奇狀活扳手,其特征在于扳手把1和死扳塊1·1制成二體,然后固定連接在一起。
9.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或4所述奇狀活扳手,其特征在于扳手把的二端各有一個扳手頭,并且其中至少有一個扳手頭帶有奇狀活扳口。
10.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奇狀活扳手,其特征在于扳手把1和活扳塊2(或螺桿2·1)之間有一個消除間隙、使扳口總是趨向最大位置的彈簧5或5′。
全文摘要
一種新型活扳手,由扳手把、與扳手把固結的死扳塊、在扳手把滑道中滑動的活扳塊以及詞控活扳塊在扳手把上位置的調控機構組成。主要特征在于活扳塊在扳手把滑道中的每一個位置,其夾持面均與死扳塊夾持面構成一個奇狀板口,奇狀扳口的截形是至少包括一種螺母之部分邊線的奇狀多邊形。該扳手種類繁多,有強勁、不滑脫、成本低等優點,還有反轉換面功能,可設計成通用奇狀扳手和各種專用奇狀扳手,還可設計成奇狀活套筒扳手。
文檔編號B25B13/16GK1047242SQ89103469
公開日1990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1989年5月19日 優先權日1989年5月19日
發明者汪撲澄, 汪嘉 申請人:汪撲澄, 汪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