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力機構及具有卸力機構的棘輪夾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卸力機構及具有卸力機構的棘輪夾,卸力機構包括第一棘齒部件、第二棘齒部件、鎖定部件、致動部件和復位部件,棘輪夾的第一夾臂上固定設置有具有第一組棘齒的第一棘齒部件,具有第二組棘齒的第二棘齒部件通過第二軸連接到第二夾臂且可相對于第二棘齒部件轉動;第二棘齒部件上設置有第一孔,鎖定部件穿過第一孔并可在第一孔中轉動及平動,致動部件通過對鎖定部件依次地施加第一次致動和第二次致動使嚙合的第二組棘齒與第一組棘齒分離。通過兩次致動,本實用新型的具有卸力機構的棘輪夾使嚙合的兩組棘齒分離的操作是平穩的,并且結構簡單,加工簡易,使用方便,使用者的操作順手且省力。
【專利說明】卸力機構及具有卸力機構的棘輪夾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手工工具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卸力機構及具有卸力機構的棘輪夾。
【背景技術】
[0002]手工工具是指用手握持,以人力或以人控制的其他動力作用于物體的小型工具,其用于手工切削和輔助裝修,一般均帶有手柄,便于攜帶。鉗子是一類常用的手工工具,用于夾持、固定加工工件或者扭轉、彎曲、剪斷金屬絲線。其中用于夾持、固定加工工件的鉗子,又稱為夾鉗或夾。
[0003]夾鉗或夾的外形一般呈V形,通常由兩片結構、造型互相對稱的夾體,部分地重疊并經鉚合固定而成。夾可以其鉚合連接點為支點靈活啟合,其設計包含著杠桿原理,由此可將較小的外力(如施加在夾臂上的手力)轉化成夾嘴處較大的夾持力,使得夾能有效地夾持。
[0004]由于現有技術中人工用的夾上沒有設置鎖定夾臂位置的機構,當夾持物體時,人的手部必須保持對夾施加一個較大的力,直到夾持任務完成。這樣既費力又費時,并且夾持不可靠。對此,美國專利“Vise-Grip or Expanding Pliers”(專利號:US6708587B1)提供了一種利用棘齒鎖定夾臂的位置的技術方案,其在兩個夾臂上分別設置具有棘齒的部件,其中一個部件相對于其連接的夾臂不可動,另一個部件可相對于其連接的夾臂轉動,兩個部件上的棘齒互相嚙合,兩組互相嚙合的棘齒被設置為允許兩個夾臂相向的運動而阻礙兩個夾臂相背離的運動;并在某一個夾臂的外側(其遠離另一個夾臂的一側)設置一致動部件,具體地為一個可自動復位的按鍵;致動部件通過鎖定部件連接到可相對于其連接的夾臂轉動的具有棘齒的部件上,以控制該具有棘齒的部件接合另一個具有棘齒的部件與否。
[0005]使用該夾時,當使用者對兩夾臂施加一對相向的力(即一個夾臂受到的力的方向為指向另一個夾臂),鎖定部件保持兩組棘齒互相嚙合,兩組棘齒發生可相對于彼此的移動,由此允許兩夾臂發生彼此相向的運動,于是兩夾嘴部分發生彼此相向的運動以夾持住需要被夾持的物體;當物體被夾持住,使用者撤銷對兩夾臂施加的相向的力,鎖定部件保持兩組棘齒互相嚙合,兩組棘齒不可相對于彼此移動,由此夾嘴保持夾持狀態;當使用者按下致動部件并對兩夾臂施加一對反向的力(即一個夾臂受到的力的方向為背離另一個夾臂),鎖定部件被打開,夾持力被至少部分地釋放,兩組棘齒不再互相嚙合,由此允許兩夾臂發生彼此反向的運動,于是兩夾嘴部分發生彼此反向的運動以釋放被夾持的物體。
[0006]但是,由于該現有技術的夾的致動部件設置在其一個夾臂的外側,在釋放被夾持的物體時,使用者需要按下致動部件,可以知道,使用者按下致動部件時需要對致動部件所在的夾臂施加指向另一夾臂的力,該力的方向是與該夾臂在兩次致動過程中對握持其的手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的,因此這樣的操作是不順手且較為費力的。
[0007]因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一種卸力機構和具有卸力機構的棘輪夾以讓使用者可以順手且省力地進行操作。實用新型內容
[0008]有鑒于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卸力機構和具有卸力機構的棘輪夾,通過布置兩組棘齒、致動部件及鎖定部件,使用者可以利用互相嚙合的兩組棘齒鎖定夾臂的位置并實現至少部分地釋放對被夾持物體的夾持力以順手且省力地控制對物體的夾持和釋放。
[0009]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卸力機構,設置在工具上,用于至少部分地釋放所述工具對物體的夾持力,包括鎖定部件、致動部件、帶有第一組棘齒的第一棘齒部件以及帶有第二組棘齒的第二棘齒部件,所述第一棘齒部件的一端固定設置在所述工具上,所述第二棘齒部件聯接在所述工具上,所述第一組棘齒和所述第二組棘齒相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棘齒部件上設有第一孔,所述第一孔包括第一孔部分和第二孔部分;所述鎖定部件穿設在所述第一孔中;
[0010]所述致動部件與所述鎖定部件相連以對所述鎖定部件施加第一次致動;所述第一次致動為:使所述鎖定部件在所述第一孔部分內從第一位置轉動到第二位置,以使所述第一棘齒部件能通過嚙合的所述第一組棘齒和所述第二組棘齒帶動所述第二棘齒部件,所述鎖定部件從所述第一孔部分進入所述第二孔部分。
[0011]進一步地,所述致動部件與所述鎖定部件相連以在所述第一次致動之后對所述鎖定部件施加第二次致動,所述第二次致動為:使第一組棘齒和所述第二組棘齒分離。
[0012]進一步地,所述鎖定部件包括橫截面為弓形的第一柱狀體,所述第一柱狀體在所述第一孔部分內轉動,所述第一柱狀體在所述第二孔部分內平動,所述第一孔部分和所述第二孔部分之間具有非平滑連接的部分。
[0013]進一步地,所述非平滑連接的部分是臺階,當所述第一柱狀體在所述第一孔部分中處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臺階抵觸所述第一柱狀體的彎曲的側壁部分以阻止所述鎖定部件從所述第一孔部分進入所述第二孔部分;當所述第一柱狀體在所述第一孔部分中處于所述第二位置時,所述臺階不接觸所述第一柱狀體的彎曲的側壁部分,所述鎖定部件能從所述第一孔部分進入所述第二孔部分。
[0014]進一步地,所述致動部件的第一端部與所述鎖定部件相連以帶動所述鎖定部件,所述致動部件具有從其第一端部延伸的扳手部。
[0015]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棘齒部件上設置有阻擋部,所述阻擋部凸出于所述第二棘齒部件;所述阻擋部設置在所述扳手部向所述第一棘齒部件固定于所述工具的端部擺動的路徑上。
[0016]進一步地,所述卸力機構還包括復位部件,所述復位部件包括第一彈性元件,所述第一彈性元件設置在所述第二孔部分,所述第一彈性元件抵觸在所述第一柱狀體的側壁上。
[0017]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彈性元件為壓縮彈簧,所述壓縮彈簧的一個端部抵觸在所述第一柱狀體上。
[0018]進一步地,所述復位部件還包括第二彈性元件,所述第二彈性元件抵觸在所述扳手部遠離所述阻擋部的側壁上。
[0019]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彈性元件為扭轉彈簧,所述第二彈性元件的一個端部抵觸在所述扳手部上。
[0020]進一步地,所述工具為夾或鉗。
[0021]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棘輪夾,用于夾持物體,具有前面所述的卸力機構,其中所述棘輪夾包括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所述第一夾臂和所述第二夾臂可繞連接所述第一夾臂和所述第二夾臂的第一軸轉動;所述第一棘齒部件的一端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夾臂上,所述第二棘齒部件通過設置在所述第二夾臂上的第二軸聯接到所述第二夾臂,所述第二棘齒部件可相對于所述第一棘齒部件轉動。
[0022]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組棘齒和所述第二組棘齒被設置為嚙合的所述第一組棘齒和所述第二組棘齒允許所述第一夾臂和所述第二夾臂的相向運動且阻止所述第一夾臂和所述第二夾臂的相背運動。
[0023]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棘齒部件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夾臂上,所述第一棘齒部件的第二端指向所述第二夾臂;所述第二棘齒部件的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一夾臂,所述第二棘齒部件的第二端指向所述第二夾臂;所述第二組棘齒從所述第二棘齒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開始分布在所述第二棘齒部件朝向所述第一軸的側部上;所述第一組棘齒分布在所述第一棘齒部件遠離所述第一軸的側部上。
[0024]進一步地,所述致動部件包括平行設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二棘齒部件部分地被夾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間;所述致動部件具有第一對孔,所述第一對孔分別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上,所述鎖定部件穿設在所述第一對孔中且不可在所述第一對孔中轉動。
[0025]進一步地,所述棘輪夾還包括連接部件,所述連接部件包括平行設置的第三壁和第四壁,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四壁之間連接有擋壁;所述第二棘齒部件部分地被夾在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四壁之間;所述連接部件部分地被夾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間;所述擋壁被布置在所述致動部件向所述第二夾臂擺動的路徑上。
[0026]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棘齒部件上設置有長條形的第二孔,所述第二軸穿過所述第二孔并可在所述第二孔中橫向地移動;所述第二孔是閉口孔或開口孔。
[0027]進一步地,所述連接部件上具有與所述第二軸配合的第二對孔和與所述鎖定部件配合的第三對孔,所述第二對孔分別在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四壁上,所述第三對孔分別在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四壁上;所述第二軸穿過所述第二對孔,所述鎖定部件穿過所述第三對孔并可在所述第三對孔中轉動。
[0028]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棘齒部件朝向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四壁的表面上具有凸起部分,所述凸起部分與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四壁接觸;所述凸起部分呈條狀,沿所述第二棘齒部件相對于所述連接部件移動的方向延伸。
[0029]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種卸力機構和具有卸力機構的棘輪夾,棘輪夾的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通過第一軸連接,在其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之間布置有卸力機構,該卸力機構包括第一棘齒部件、第二棘齒部件、致動部件、鎖定部件、連接部件和復位部件。其中,第一棘齒部件一端固定連接在第一夾臂上,另一端指向第二夾臂,在其遠離第一軸的側部分布有第一組棘齒;第二棘齒部件上設置有包括圓形的第一孔部分和長條形的第二孔部分的第一孔以及長條形的第二孔,第二孔是開口朝向第二夾臂的開口孔,設置在第二夾臂上的第二軸穿過第二孔以使第二棘齒部件可繞第二軸轉動,其另一端指向第一夾臂,其上還分布有可與第一組棘齒嚙合的第二組棘齒;第一組棘齒和第二組棘齒被布置為嚙合的第一組棘齒和第二組棘齒允許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的相向運動且阻止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的相背運動;致動部件具有扳手部,扳手部從致動部件的第一端部向背離第一軸的方向延伸,在該第一端部致動部件具有平行設置的平板狀的第一壁和第二壁,第一壁和第二壁上開有第一對孔;鎖定部件包括相連的第一柱狀體和第二柱狀體,其中第一柱狀體的橫截面是弓形的,第一柱狀體穿過第一孔并可在第一孔部分內轉動以及在第二孔部分內平動;鎖定部件還穿過致動部件的第一端的第一對孔,由此致動部件能帶動鎖定部件;連接部件包括平行設置的平板狀的第三壁和第四壁,第三壁和第四壁之間連接有第三柱狀體和擋壁,第三壁和第四壁上開有配合第二軸的第二對孔和配合鎖定部件的第三對孔;第二棘齒部件部分地被夾在第三壁和第四壁之間,且第三柱狀體被縱向地布置在第二孔內并在第二軸的外側;第二棘齒部件和連接部件部分地被夾在第一壁和第二壁之間。復位部件包括第一彈性元件,其為一壓縮彈簧,布置在第一孔的第二孔部分中且抵觸第一柱狀體的側壁;復位部件還包括第二彈性元件,其為一扭轉彈簧,其套設在第二軸上,其兩個端部分抵觸在第二夾臂和扳手部上,該第二彈性元件使致動部件保持抵觸于設置在第二棘齒部件的阻擋部上。在使用者不對扳手部施加朝向第二夾臂的力時,復位部件使第一柱狀體保持在第一孔部分中,此時第二組棘齒保持嚙合于第一組棘齒的狀態,棘輪夾的第一夾嘴部分和第二夾嘴部分保持對物體的夾持力;當使用者對扳手部施加朝向第二夾臂的足夠大的力時,致動部件對鎖定部件施加第一次致動,第一柱狀體在第一孔部分內轉動并繼而平移到第二孔部分,此時第二組棘齒保持嚙合于第一組棘齒的狀態,棘輪夾的第一夾嘴部分和第二夾嘴部分釋放至少部分的對物體的夾持力;當使用者繼續對扳手部施加朝向第二夾臂的力,致動部件對鎖定部件施加第二次致動,帶動第二棘齒部件繞第二軸轉動,從而第二組棘齒與第一組棘齒分離。
[0030]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的卸力機構通過布置兩組棘齒、致動部件及鎖定部件,實現了至少部分地釋放對被夾持物體的夾持力;本實用新型的具有卸力機構的棘輪夾應用卸力機構,通過致動部件對鎖定部件的兩次致動來使嚙合的第一組棘齒與第二組棘齒的互相分離。在第一次致動時,棘輪夾的兩個夾嘴部分釋放至少部分的夾持力,齒嚙合還保持;在第二次致動時,嚙合的兩組棘齒分離。可見,由于第一次致動使至少部分的夾持力被釋放,嚙合的兩組棘齒間的作用力被減小,由此第二次致動中使嚙合的兩組棘齒分離的操作能在更平穩的方式下發生的,并且對棘齒的損傷小,能保護棘齒。另外,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卸力機構和具有卸力機構的棘輪夾的致動部件是設置在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之間的,在釋放被夾持的物體時,使用者對致動部件施加的力的方向與兩次致動中第二夾臂對握持其的手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同,這樣的操作順手又省力。
[0031]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2]圖1是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的棘輪夾的正視圖。
[0033]圖2是圖1所示的棘輪夾的后視圖。
[0034]圖3顯示了圖1所示的棘輪夾的第一棘齒部件、第二棘齒部件、鎖定部件、致動部件和復位部件的結構分解圖。
[0035]圖4顯示了第二棘齒部件上的第一孔的形貌,圖示的是其橫截面。
[0036]圖5顯示了未對致動部件施加力時,圖1所示的棘輪夾的第一棘齒部件、第二棘齒部件、鎖定部件、致動部件、連接部件和復位部件的位置關系。
[0037]圖6顯示了圖5所示的第二棘齒部件、鎖定部件、第一彈性元件和第二軸的位置關系O
[0038]圖7顯示了對致動部件施加力帶動鎖定部件轉動后,圖1所示的棘輪夾的第一棘齒部件、第二棘齒部件、鎖定部件、致動部件、連接部件和復位部件的位置關系。
[0039]圖8顯示了圖7所示的第二棘齒部件、鎖定部件、第一彈性元件和第二軸的位置關系O
[0040]圖9顯示了對致動部件施加力帶動鎖定部件移動后,圖1所示的棘輪夾的第一棘齒部件、第二棘齒部件、鎖定部件、致動部件、連接部件和復位部件的位置關系。
[0041]圖10顯示了圖9所示的第二棘齒部件、鎖定部件、第一彈性元件和第二軸的位置關系。
[0042]圖11顯示了對致動部件施加力且帶動第二棘齒部件轉動后,圖1所示的棘輪夾的第一棘齒部件、第二棘齒部件、鎖定部件、致動部件、連接部件和復位部件的位置關系。
[0043]圖12顯示了圖11所示的第二棘齒部件、鎖定部件、第一彈性元件和第二軸的位置關系。
【具體實施方式】
[0044]圖1和2示出了在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的具有卸力機構的棘輪夾,其第一夾臂101和第二夾臂102通過第一軸100連接,并可繞第一軸100旋轉以控制第一夾嘴部分11和第二夾嘴部分12的閉合或張開。具體地,當使用者對第一夾臂101和第二夾臂102施加力使它們相互接近(即第一夾臂101和第二夾臂102發生相向運動)時,第一夾嘴部分11和第二夾嘴部分12也相互接近,由此夾住諸如工件的物體;當使用者對第一夾臂101和第二夾臂102施加力使它們相互遠離(即第一夾臂101和第二夾臂102發生相背運動)時,第一夾嘴部分11和第二夾嘴部分12也相互遠離,由此松開工件。
[0045]第一夾臂101和第二夾臂102之間布置有卸力機構,用于在棘輪夾松開工件時至少部分地釋放其對工件的夾持力。卸力機構包括第一棘齒部件110、第二棘齒部件120、鎖定部件300、連接部件400、致動部件500和復位部件,圖3示出了它們的結構分解圖。
[0046]第一棘齒部件110的一端固定連接在第一夾臂101上,并通過嵌入部件111使其與第一 101夾臂更可靠地固定連接;其另一端指向第二夾臂102。第一棘齒部件110在其遠離第一軸100的側部上分布有第一組棘齒。
[0047]第二棘齒部件120的一端設有長條形的第二孔121,本實施例中第二孔121是一個開口孔,其具有朝向第二夾臂102的開口。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孔121還可以是閉口孔。設置在第二夾臂102上的第二軸200縱向地穿過第二孔121,第二軸200的延伸方向與第一軸100相同,其在第二孔121中被布置為垂直于第二孔121的橫截面(垂直于第一軸的截面,本說明書中未說明的橫截面皆為垂直于第一軸的截面),由此第二棘齒部件120可繞第二軸200轉動。第二孔121是橫向地布置的,由此允許第一棘齒部件110通過嚙合的第一、二組棘齒帶動第二棘齒部件120橫向地移動,本說明書中的“橫向”是指沿從第一夾臂101到第二夾臂102的方向或沿從第二夾臂102到第一夾臂101的方向。
[0048]第二棘齒部件120的另一端指向第一夾臂101,第二棘齒部件120在其朝向第一軸100的側部上分布有可與第一組棘齒嚙合的第二組棘齒,較佳地,第二組棘齒從第二棘齒部件101的指向第一夾臂101的一端開始分布。
[0049]第一組棘齒和第二組棘齒的各個棘齒的齒面被布置為使嚙合的第一組棘齒和第二組棘齒允許第一夾臂101和第二夾臂102的相向運動且阻止第一夾臂101和第二夾臂102的相背運動。
[0050]本實施例中,鎖定部件300包括相連的第一柱狀體301和第二柱狀體302。第二柱狀體302是圓柱形,其橫截面為第一圓;第一柱狀體301是不完整的圓柱形,其橫截面為弓形,該弓形的弧是一個圓的部分圓周,該圓為第二圓,該弓形的弧的弧長大于第二圓的圓周的一半。較佳地,第一柱狀體301和第二柱狀體302的位置關系為在它們的橫截面上,第一圓和第二圓被布置為同心,如圖5所示。鎖定部件300可以是一體成型的,也可以是將第一柱狀體301和第二柱狀體302分別成型后固定連接形成。
[0051]第一柱狀體301穿設在第二棘齒部件120的第一孔122中,并可在該孔中轉動及在轉動到一定角度時可橫向地平動。較佳地,第一孔122設置在第二棘齒部件120的中部,圖4示出了其橫截面。從圖4可見,第一孔122包括圓形的第一孔部分1221和不規則長條形的第二孔部分1222 ;第一孔部分1221接近第一夾臂101,第二孔部分1222接近第二夾臂,兩者之間具有非圓滑連接的部分,其為一個臺階1223。第一孔122的形狀被設置為使第一柱狀體301可在第一孔部分1221內轉動但不能平動以及可在第二孔部分1223內平動但不能轉動。
[0052]連接部件400是一個滑塊,其包括兩個平行設置的平板狀的壁(第三壁和第四壁),用于容納部分的第二棘齒部件120。第三壁和第四壁之間連接有第三柱狀體410和擋壁420,較佳地,第三柱狀體410是圓柱形,其垂直于第三壁和第四壁;擋壁420是一段垂直于第三壁和第四壁的壁。第三壁和第四壁上開設有用于與第二軸200配合的第二對孔421、422和用于與鎖定部件300配合的第三對孔,圖3示出了第三對孔的孔431,另一孔未示出。其中孔421和孔431在第三壁上,孔422和第三對孔的另一孔在第四壁上。
[0053]第二棘齒部件120被夾在第三壁和第四壁之間,并能相對于連接部件400滑動。較佳地,第二棘齒部件120朝向第三壁和第四壁的兩個表面上具有凸出部分,如凸出部分124。這些凸出部分凸出于第二棘齒部件120的上述表面,用于與第二棘齒部件120接觸,它們呈長條狀,沿第二棘齒部件120相對于連接部件400移動的方向延伸,由此減小第二棘齒部件120在發生相對于連接部件400移動時受到的滑動摩擦力。
[0054]致動部件500的一個端部用于接合鎖定部件300,本實施例中,該端部包括兩個平行設置的平板狀的壁(第一壁和第二壁),第一壁和第二壁上開有用于與鎖定部件300配合的第一對孔531、532,其中孔531在第一壁上,孔532在第二壁上。致動部件500還具有從上述端部向背離第一軸100的方向延伸的部分,本實施例中該部分為扳機狀的扳手部510,扳手部510用于供使用者施加力以改變第一組棘齒和第二組棘齒的嚙合/分離的狀態。
[0055]在扳手部510朝向第一夾臂101擺動的路徑上,第二棘齒部件120上設置有阻擋部123,本實施例中,第二棘齒部件120上具有兩個阻擋部,皆為沿平行于第一軸100的方向凸出于第二棘齒部件120的部分。阻擋部用于限制扳手部510向第一夾臂101擺動的程度。連接部件400的擋壁420被布置在扳手部朝向第二夾臂102擺動的路徑上,其用于限制扳手部510向第二夾臂102擺動的程度。
[0056]復位部件包括第一彈性元件610 (參見圖6)和第二彈性元件620。第一彈性元件610是一個壓縮彈簧,其被橫向地布置在第二孔部分1222內,其一個端部抵觸(即接觸且擠壓)鎖定部件300的第一柱狀體301以使第一柱狀體301被保持在第一孔部分1221內。第二彈性元件620是一個扭轉彈簧,其彈簧圈套設在第二軸200上,其一個端部621抵觸在扳手部501遠離第二組棘齒的側壁上,較佳地,該側壁上具有與端部621配合的凹槽540 ;另一個端部622抵觸在第二夾臂102的內壁上。受到第二彈性元件620的端部621的抵觸,致動部件500保持抵觸阻擋部123。
[0057]在組合第二棘齒部件120、鎖定部件300、連接部件400、致動部件500和復位部件時,將第二棘齒部件120部分地夾在連接部件400的第三壁和第四壁之間且將第三柱狀體410布置在第二孔121的開口處并由此在第二軸200的外側(即更接近于第二夾臂102的一側),將第二棘齒部件120和連接部件400部分地夾在第一壁和第二壁之間,且將鎖定部件300依次穿過孔532、第三對孔的另一孔、第一孔122、孔431和孔531。其中,第一柱狀體301穿過孔532、第三對孔的另一孔和第一孔122,第二柱狀體302穿過孔431和孔531,鎖定部件300不能發生相對于孔532、第三對孔的另一孔、第一孔122、孔431和孔531的轉動。另外,第二軸200依次穿過第二彈性元件620的一個彈簧圈、孔422、第二孔121、孔421和第二彈性元件620的另一個彈簧圈。
[0058]夾持住工件的棘輪夾的兩組棘齒保持相互嚙合,如圖5、6所示。將夾持住工件的棘輪夾的嚙合的兩組棘齒分離時,致動部件500對鎖定部件300依次地施加第一次致動和第二次致動,其中第一次致動的過程(圖7-10)具體地為:
[0059]當使用者對扳手部510施加朝向第二夾臂的力F時,如圖7所示,當力F足夠大時,致動部件500能克服摩擦力和第二彈性元件620的回復力發生轉動,其帶動鎖定部件300并使其轉動到圖7、8所示的位置,在該位置的鎖定部件300的第一柱狀體301能夠越過臺階1223而進入第二孔部分1222。由于被夾持的工件同時對第一夾臂101和第二夾臂102施加一對相背方向的作用力,使第一夾臂101和第二夾臂102具有發生相背運動的趨勢,由此第一夾臂101通過第一棘齒部件110帶動第二棘齒部件120 ;相對于第二棘齒部件120,鎖定部件300將能克服復位部件的第一彈性元件610的回復力,從第一孔122的第一孔部分1221移動到第二孔部分1222,如圖9、10所示。由此,第一夾嘴部分11和第二夾嘴部分12之間的距離會增加一些,釋放了至少部分的對被夾持的物體的夾持力;嚙合的兩組棘齒間的作用力相應地被減小。
[0060]第二次致動的過程(圖11、12)具體地為:使用者繼續對扳手部510施加朝向第二夾臂的力F,致動部件500使第二棘齒部件120繞第二軸200轉動,從而使第二組棘齒與第一組棘齒分離。由于該分離是在該兩組棘齒間的作用力較小的時候進行的,其更為平穩且對棘齒的損傷小。當第二組棘齒與第一組棘齒分離后,回復部件的第一彈性元件610的回復力將使第二棘齒部件120向第二夾臂102的方向發生一小段位移,從而使鎖定部件300的第一柱狀體301回到第一孔部分1221,如圖12所不。
[0061]當使用者撤銷對扳手部510施加的力F后,第二彈性元件620的回復力將使扳手部510向第二組棘齒的方向轉動并抵觸到阻擋部123上,扳手部510帶動鎖定部件300旋轉,使其第一柱狀體301復位(圖5、6所示的位置),此時臺階1223通過鎖定部件300使兩組棘齒保持嚙合。
[0062]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做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卸力機構,設置在工具上,用于至少部分地釋放所述工具對物體的夾持力,包括鎖定部件、致動部件、帶有第一組棘齒的第一棘齒部件以及帶有第二組棘齒的第二棘齒部件,所述第一棘齒部件的一端固定設置在所述工具上,所述第二棘齒部件聯接在所述工具上,所述第一組棘齒和所述第二組棘齒相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棘齒部件上設有第一孔,所述第一孔包括第一孔部分和第二孔部分;所述鎖定部件穿設在所述第一孔中; 所述致動部件與所述鎖定部件相連以對所述鎖定部件施加第一次致動;所述第一次致動為:使所述鎖定部件在所述第一孔部分內從第一位置轉動到第二位置,以使所述第一棘齒部件能通過嚙合的所述第一組棘齒和所述第二組棘齒帶動所述第二棘齒部件,所述鎖定部件從所述第一孔部分進入所述第二孔部分。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卸力機構,其中所述致動部件與所述鎖定部件相連以在所述第一次致動之后對所述鎖定部件施加第二次致動,所述第二次致動為:使第一組棘齒和所述第二組棘齒分離。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卸力機構,其中所述鎖定部件包括橫截面為弓形的第一柱狀體,所述第一柱狀體可在所述第一孔部分內轉動,所述第一柱狀體可在所述第二孔部分內平動,所述第一孔部分和所述第二孔部分之間具有非平滑連接的部分。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卸力機構,其中所述非平滑連接的部分是臺階,所述臺階用于當所述第一柱狀體在所述第一孔部分中處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抵觸所述第一柱狀體的彎曲的側壁部分以阻止所述鎖定部件從所述第一孔部分進入所述第二孔部分;所述臺階還用于當所述第一柱狀體在所述第一孔部分中處于所述第二位置時,不接觸所述第一柱狀體的彎曲的側壁部分以使所述鎖定部件能從所述第一孔部分進入所述第二孔部分。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卸力機構,其中所述致動部件的第一端部與所述鎖定部件相連以帶動所述鎖定部件,所述致動部件具有從其第一端部延伸的扳手部。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卸力機構,其中所述第二棘齒部件上設置有阻擋部,所述阻擋部凸出于所述第二棘齒部件;所述阻擋部設置在所述扳手部向所述第一棘齒部件固定于所述工具的端部擺動的路徑上。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卸力機構,其中還包括復位部件,所述復位部件包括第一彈性元件,所述第一彈性元件設置在所述第二孔部分,所述第一彈性元件抵觸在所述第一柱狀體的側壁上。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卸力機構,其中所述第一彈性元件為壓縮彈簧,所述壓縮彈簧的一個端部抵觸在所述第一柱狀體上。
9.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卸力機構,其中所述復位部件還包括第二彈性元件,所述第二彈性元件抵觸在所述扳手部遠離所述阻擋部的側壁上。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卸力機構,其中所述第二彈性元件為扭轉彈簧,所述第二彈性元件的一個端部抵觸在所述扳手部上。
11.如權利要求1、2、4、5、6、7、8或10所述的卸力機構,其中所述工具為夾或鉗。
12.—種棘輪夾,用于夾持物體,具有如權利要求1、2、4、5、6、7、8或10所述的卸力機構,其中所述棘輪夾包括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所述第一夾臂和所述第二夾臂可繞連接所述第一夾臂和所述第二夾臂的第一軸轉動;所述第一棘齒部件的一端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夾臂上,所述第二棘齒部件通過設置在所述第二夾臂上的第二軸聯接到所述第二夾臂,所述第二棘齒部件可相對于所述第一棘齒部件轉動。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棘輪夾,其中所述第一組棘齒和所述第二組棘齒被設置為嚙合的所述第一組棘齒和所述第二組棘齒允許所述第一夾臂和所述第二夾臂的相向運動且阻止所述第一夾臂和所述第二夾臂的相背運動。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棘輪夾,其中所述第一棘齒部件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夾臂上,所述第一棘齒部件的第二端指向所述第二夾臂;所述第二棘齒部件的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一夾臂,所述第二棘齒部件的第二端指向所述第二夾臂;所述第二組棘齒從所述第二棘齒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開始分布在所述第二棘齒部件朝向所述第一軸的側部上;所述第一組棘齒分布在所述第一棘齒部件遠離所述第一軸的側部上。
15.如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棘輪夾,其中所述致動部件包括平行設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二棘齒部件部分地被夾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間;所述致動部件具有第一對孔,所述第一對孔分別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上,所述鎖定部件穿設在所述第一對孔中且不可在所述第一對孔中轉動。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棘輪夾,其中還包括連接部件,所述連接部件包括平行設置的第三壁和第四壁,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四壁之間連接有擋壁;所述第二棘齒部件部分地被夾在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四壁之間;所述連接部件部分地被夾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間;所述擋壁被布置在所述致動部件向所述第二夾臂擺動的路徑上。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棘輪夾,其中所述第二棘齒部件上設置有長條形的第二孔,所述第二軸穿過所述第二孔并可在所述第二孔中橫向地移動;所述第二孔是閉口孔或開口孔。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棘輪夾,其中所述連接部件上具有與所述第二軸配合的第二對孔和與所述鎖定部件配合的第三對孔,所述第二對孔分別在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四壁上,所述第三對孔分別在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四壁上;所述第二軸穿過所述第二對孔,所述鎖定部件穿過所述第三對孔并可在所述第三對孔中轉動。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棘輪夾,其中所述第二棘齒部件朝向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四壁的表面上具有凸起部分,所述凸起部分與所述第三壁和所述第四壁接觸;所述凸起部分呈條狀,沿所述第二棘齒部件相對于所述連接部件移動的方向延伸。
【文檔編號】B25B7/00GK204094654SQ201420363304
【公開日】2015年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2日
【發明者】李躍明 申請人:杭州巨星工具有限公司, 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