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用彈性擋圈的夾持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軸用彈性擋圈的夾持裝置,屬于設備維修安裝領域。夾持裝置包括:具有通孔的導向套,呈管狀,靠近所述導向套下部的左、右側壁上分別設置有左、右凸起;具有頂部和底部的導向桿;左、右夾持桿;左、右連桿;套裝于所述導向桿的拉伸彈簧,所述拉伸彈簧的一端部固定于導向套下部的底面上,另一端部固定于導向桿底部上,所述拉伸彈簧的外徑大于所述通孔的孔徑;其中,所述導向桿向下移動時,帶動所述左、右連桿轉動以使左、右連桿趨于呈水平放置狀態,從而帶動所述左、右夾持桿均向外張開以將所述軸用彈性擋圈的開口度變大。本實用新型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提高了軸用彈性擋圈的安裝與拆卸進度,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
【專利說明】軸用彈性擋圈的夾持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設備維修安裝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軸用彈性擋圈的夾持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現在的工業設備中,軸用彈性擋圈由于具有一定的彈性,軸向力大、耐沖擊,且使用壽命長等優點,在固定零部件的軸向運動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0003]軸用彈性擋圈安裝于圓孔內,其外徑比待裝配的圓孔直徑稍大。安裝時須用開口鉗,將鉗嘴插入軸用彈性擋圈的孔中,從而夾緊軸用彈性擋圈,然后將其放入預先加工好圓孔的內槽中。
[0004]現有技術中安裝軸用彈性擋圈的開口鉗只能單手操作,工作狀態不穩定,且開口鉗的每種型號尺寸固定,影響到多種軸用彈性擋圈的安裝及拆卸進度,增強了勞動強度,降低了勞動效率。
【發明內容】
[0005]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軸用彈性擋圈的夾持裝置,其包括:具有通孔的導向套,呈管狀,靠近所述導向套下部的左、右側壁上分別設置有左、右凸起;具有頂部和底部的導向桿,所述頂部敞露在所述通孔外,所述底部穿過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通孔外;左、右夾持桿,以關于所述導向桿呈軸對稱的方式分列于所述導向套下部左右兩側,所述左夾持桿的上段與所述左凸起鉸接,所述右夾持桿的上段與所述右凸起鉸接,位于所述左夾持桿和右夾持桿下段的端部分別與待夾持的軸用彈性擋圈的左、右孔接觸;左、右連桿,以關于所述導向桿呈軸對稱的方式分列于所述導向桿底部左右兩側,所述左連桿的右端和所述右連桿的左端均與所述導向桿底部鉸接,所述左連桿的左端與所述左夾持桿的中段鉸接,所述右連桿的右端與所述右夾持桿的中段鉸接;套裝于所述導向桿的拉伸彈簧,所述拉伸彈簧的一端部固定于導向套下部的底面上,另一端部固定于導向桿底部上,所述拉伸彈簧的外徑大于所述通孔的孔徑;其中,所述導向桿向下移動時,帶動所述左、右連桿轉動以使左、右連桿趨于呈水平放置狀態,從而帶動所述左、右夾持桿均向外張開以將所述軸用彈性擋圈的開口度變大。
[0006]在如上所述的夾持裝置中,優選,所述左夾持桿和右夾持桿均包括內側壁和外側壁,位于所述左夾持桿下段的內側壁向外彎曲以與位于所述左夾持桿下段的外側壁相交形成夾持爪;位于所述右夾持桿下段的內側壁向外彎曲以與位于所述右夾持桿下段的外側壁相交形成夾持爪。
[0007]在如上所述的夾持裝置中,優選,所述夾持裝置還包括呈倒置筒狀的、插入到所述通孔中的壓蓋,所述壓蓋的筒底位于所述導向桿頂部側,所述壓蓋的筒壁位于所述導向桿與所述導向套的內壁之間,所述壓蓋的筒壁與所述導向套的內壁之間留有間隙。
[0008]在如上所述的夾持裝置中,優選,所述夾持裝置還包括呈倒置筒狀的、插入到所述通孔中的壓蓋,所述壓蓋的筒底位于所述導向桿頂部側,所述壓蓋的筒壁位于所述導向桿與所述導向套的內壁之間,所述壓蓋的筒壁下端設置有向外延伸的筒沿,所述筒沿與所述導向套的內壁接觸。
[0009]在如上所述的夾持裝置中,優選,所述夾持裝置還包括與所述導向套的上部套接的把手。
[0010]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0011 ] 通過設置導向套、在導向套內上下移動的導向桿、分列導向桿兩側的左、右夾持桿、與左、右夾持桿鉸接的左、右連桿以及拉伸彈簧,將軸用彈性擋圈的開口度變大以安裝,實現了夾持住軸用彈性擋圈的兩個夾持桿之間的夾持間距可調節,滿足了不同規格的軸用彈性擋圈的安裝,從而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且結構簡單,操作靈活,為輕便型夾持裝置,能夠提高設備維修及安裝精度和作業效率。對于空間位置受限的地方,工作穩定性強,工作效率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軸用彈性擋圈的夾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現有技術中軸用彈性擋圈的結構示意圖;
[0014]其中,圖中符號說明如下:
[0015]I導向套、100底面、11左凸起、12右凸起、
[0016]2導向桿、3左夾持桿、4右夾持桿、5左連桿、6右連桿、
[0017]7拉伸彈簧、8把手、20壓蓋、200筒沿、
[0018]9軸用彈性擋圈、91左孔、92右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19]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0020]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軸用彈性擋圈的夾持裝置,其包括:
[0021]導向套1、導向桿2、左夾持桿3、右夾持桿4、左連桿5、右連桿6和拉伸彈簧7。
[0022]其中,導向套I呈管狀,在其中部設有一通孔,該通孔貫穿導向套I的上部和下部,為插入導向套I中的導向桿2上下移動提供通道。在靠近導向套下部的左側壁上設置有左凸起11,在靠近導向套下部的右側壁設置有右凸起12。
[0023]導向桿2與導向套I組裝時,其插入通孔中。導向桿2的頂部敞露在通孔外,且位于通孔的上方;導向桿2的底部伸出通孔,且位于通孔的下方。
[0024]左、右夾持桿均呈桿狀,分列于導向套I的左右兩側,且關于導向桿2呈軸對稱。左夾持桿3的上段與左凸起11鉸接,以使左夾持桿3能繞左凸起11轉動;右夾持桿4的上段與右凸起12鉸接,以使右夾持桿4能繞右凸起12轉動。鉸接后的左、右夾持桿大致呈八形。使用時,參見圖2,位于左夾持桿下段的端部與待夾持的軸用彈性擋圈9的左孔91接觸(t匕如插入孔內),位于右夾持桿下段的端部與待夾持的軸用彈性擋圈9的右孔92接觸(比如插入孔內),從而夾持住軸用彈性擋圈9。優選,位于左夾持桿下段的端部寬度小于左夾持桿其余段上的部位寬度,位于右夾持桿下段的端部寬度小于右夾持桿其余段上的部位寬度,即位于左、右夾持桿下端的端部均呈尖形,以便于夾持軸用彈性擋圈。具體地,由于左、右夾持桿關于導向桿呈軸對稱,因此以右夾持桿為例對兩者結構進行說明,右夾持桿下段端部呈大致倒置的Z形,即右夾持桿下段的內側壁向右夾持桿外側(圖2中右夾持桿的右側)彎曲直至與右夾持桿下段的外側壁相交形成尖形,即形成夾持爪,進一步優選地,以弧形的方式向外側彎曲。
[0025]左、右連桿均呈桿狀,分列于導向桿2的左右兩側,且關于導向桿2呈軸對稱。左連桿5的右端和導向桿底部鉸接,其左端與左夾持桿3的中段鉸接;右連桿6的左端與導向桿底部鉸接,其右端與右夾持桿4的中段鉸接,從而在導向桿底部向下移動或向上移動時,左、右連桿能繞各自與導向桿底部鉸接形成的鉸接處轉動,進而帶動左、右夾持桿轉動,實現左、右夾持桿之間的夾持間距變大或變小。使用時,導向桿2向下移動,帶動左、右連桿轉動,使得左、右連桿的放置狀態由傾斜狀態趨于水平狀態,進而使得夾持間距由小變大,從而實現了對不同規格(內徑)軸用彈性擋圈的安裝和拆卸,能夠得到廣泛的應用。該夾持裝置優選適用于內徑范圍為Φ9.3-Φ118_的軸用彈性擋圈。當左、右連桿轉動至呈水平狀態時,夾持間距最大。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所說夾持間距指的是位于左、右夾持桿下端的端部之間的距離。
[0026]拉伸彈簧7用于對左、右連桿施加預緊力,其套裝于導向桿2的底部,且位于導向套I下部和由左連桿右端與導向桿底部鉸接形成的鉸接處之間。具體地,拉伸彈簧7的內徑大于導向桿2的直徑,也大于通孔的孔徑。拉伸彈簧7的一端部固定于導向套I下部的底面100上,另一端部固定于導向桿底部上,以在導向桿2向下移動時,拉伸彈簧7被拉伸,發生形變量,產生對導向桿2向上的直接預緊力,由于導向桿2與左、右連桿鉸接,拉伸彈簧7間接地對左、右連桿施加了預緊力,從而使變大后的夾持間距得以保持。
[0027]在使用該夾持裝置安裝軸用彈性擋圈9時,將位于左、右夾持桿下段的端部分別與軸用彈性擋圈9的左、右孔接觸,以固定住軸用彈性擋圈;操作人員抓持住導向套1,并按住導向桿頂部向下施力以使導向桿2向下移動,導向桿2向下移動時,帶動與其底部鉸接的左、右連桿繞鉸接處轉動,使得左、右連桿的放置狀態由傾斜狀態趨于水平狀態,同時,左、右連桿帶動與其鉸接的左、右夾持桿轉動,即使得左、右夾持桿向各自的外側張開,將左、右夾持桿之間的夾持間距變大,從而實現了將軸用彈性擋圈的開口度變大。當軸用彈性擋圈的開口度變大到滿足安裝要求后,操作人員不再向下移動導向桿2,此時抓持住導向桿頂部,在拉伸彈簧7的預緊力下,位于左、右夾持桿下段的端部會將軸用彈性擋圈的開口度保持住,然后對軸用彈性擋圈進行安裝。由于拉伸彈簧施加的預緊力,使得左、右夾持桿受力均勻,從而保持住了軸用彈性擋圈的開口度,因此夾持裝置的工作狀態穩定性強,尤其是在狹小的空間內能夠快速完成軸用彈性擋圈的安裝和拆卸,工作效率高。
[0028]在安裝完軸用彈性擋圈之后,由于安裝時使得拉伸彈簧7產生了向上的作用力,因此當操作人員松開按住的導向桿頂部時,該向上的作用力帶動導向桿2向上移動,進而帶動左、右連桿向上轉動,從而帶動左、右夾持桿向其內側收縮,使得左、右夾持桿之間的夾持間距變小,為再次安裝軸用彈性擋圈做好準備。
[0029]在導向套的上部套接有把手8,如此便于操作人員抓持住導向套1,利于對導向桿I施加向下的作用力。
[0030]為了便于向下推動導向桿2,在導向桿頂部套裝有壓蓋20,其呈倒置的筒狀,且內徑大于導向桿的直徑,以便于向下推動壓蓋時,壓蓋20與導向桿的頂端接觸(實際為壓蓋的筒底即封閉端與導向桿的頂端接觸),進而帶動導向桿向下移動;壓蓋20的外徑小于通孔的孔徑,使得壓蓋20的外壁與導向套I的內壁之間留有間隙,以便于壓蓋20在導向套的通孔內上下移動。在其他的實施例中,壓蓋20的底端即筒壁下端設置有向外延伸以與導向套I的內壁接觸的筒沿200。
[0031]需要說明的是,利用該夾持裝置拆卸軸用彈性擋圈與安裝軸用彈性擋圈的工作過程相反,而原理完全相同,此處不再一一贅述。
[0032]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33]通過設置導向套、在導向套內上下移動的導向桿、分列導向桿兩側的左、右夾持桿、與左、右夾持桿鉸接的左、右連桿以及拉伸彈簧,將軸用彈性擋圈的開口度變大以安裝,實現了夾持住軸用彈性擋圈的兩個夾持桿之間的夾持間距可調節,滿足了不同規格的軸用彈性擋圈的安裝,從而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且結構簡單,操作靈活,為輕便型夾持裝置,能夠提高設備維修及安裝精度和作業效率。對于空間位置受限的地方,工作穩定性強,工作效率高。
[0034]由技術常識可知,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其它的不脫離其精神實質或必要特征的實施方案來實現。因此,上述公開的實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舉例說明,并不是僅有的。所有在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或在等同于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的改變均被本實用新型包
含ο
【權利要求】
1.一種軸用彈性擋圈的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裝置包括: 具有通孔的導向套,呈管狀,靠近所述導向套下部的左、右側壁上分別設置有左、右凸起; 具有頂部和底部的導向桿,所述頂部敞露在所述通孔外,所述底部穿過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通孔外; 左、右夾持桿,以關于所述導向桿呈軸對稱的方式分列于所述導向套下部左右兩側,所述左夾持桿的上段與所述左凸起鉸接,所述右夾持桿的上段與所述右凸起鉸接,位于所述左夾持桿和右夾持桿下段的端部分別與待夾持的軸用彈性擋圈的左、右孔接觸; 左、右連桿,以關于所述導向桿呈軸對稱的方式分列于所述導向桿底部左右兩側,所述左連桿的右端和所述右連桿的左端均與所述導向桿底部鉸接,所述左連桿的左端與所述左夾持桿的中段鉸接,所述右連桿的右端與所述右夾持桿的中段鉸接; 套裝于所述導向桿的拉伸彈簧,所述拉伸彈簧的一端部固定于導向套下部的底面上,另一端部固定于導向桿底部上,所述拉伸彈簧的外徑大于所述通孔的孔徑; 其中,所述導向桿向下移動時,帶動所述左、右連桿轉動以使左、右連桿趨于呈水平放置狀態,從而帶動所述左、右夾持桿均向外張開以將所述軸用彈性擋圈的開口度變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夾持桿和右夾持桿均包括內側壁和外側壁,位于所述左夾持桿下段的內側壁向外彎曲以與位于所述左夾持桿下段的外側壁相交形成夾持爪; 位于所述右夾持桿下段的內側壁向外彎曲以與位于所述右夾持桿下段的外側壁相交形成夾持爪。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裝置還包括呈倒置筒狀的、插入到所述通孔中的壓蓋,所述壓蓋的筒底位于所述導向桿頂部側,所述壓蓋的筒壁位于所述導向桿與所述導向套的內壁之間,所述壓蓋的筒壁與所述導向套的內壁之間留有間隙。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裝置還包括呈倒置筒狀的、插入到所述通孔中的壓蓋,所述壓蓋的筒底位于所述導向桿頂部側,所述壓蓋的筒壁位于所述導向桿與所述導向套的內壁之間,所述壓蓋的筒壁下端設置有向外延伸的筒沿,所述筒沿與所述導向套的內壁接觸。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裝置還包括與所述導向套的上部套接的把手。
【文檔編號】B25B27/14GK203792273SQ201420182710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5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15日
【發明者】李雪濤, 張戈, 李緒東, 常驍 申請人: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