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打扳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直打扳手,該種直打扳手無需較大轉動作業空間,即可實現對螺栓、螺母等螺紋緊持固件的快速安裝及拆卸。該直打扳手包括用于夾持對象體的扳手內套及用于安裝扳手內套的扳手外套,該扳手內套均勻間隔設有擊打部;扳手外套與一個打動桿套管的一端連接固定,打動桿套管內設有貫通孔,貫通孔內設有打動桿,打動桿可沿貫通孔移動并與扳手內套的擊打部撞擊,打動桿與扳手內套的撞擊位置偏離于扳手內套的轉動軸心,從而帶動扳手內套轉動。本發明能在零擺動的狹窄作業區域內拆卸和上緊螺帽,而且在作業過程中,由于套住螺帽后不再松開,大大節約了時間,并可以通過動力裝置降低工人的勞累度,性能大大優于傳統的呆扳手,具有很好的實用性。
【專利說明】直打扳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機械作業工具【技術領域】,特別涉及到扳手。
【背景技術】
[0002]扳手是一種常用的安裝與拆卸工具,其利用杠桿原理擰轉螺栓、螺母等螺紋緊持固件,使用時沿螺紋旋轉方向在柄部施加外力,就能擰轉螺栓或螺母。扳手作業時需要一定的供扳手轉動的空間,然而某些作業場合,例如說汽車維修時,作業空間很狹窄,使得扳手每次轉動的角度很小甚至根本無法轉動,這就給扳手的作業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急需一種無需較大轉動作業空間的扳手,以應對上述作業場合。另外,現有的扳手在轉動空間很小時,必須在轉動一定角度后松開對象體(即螺栓、螺母等螺紋緊持固件),然后再重新夾持對象體及轉動扳手,該種工作方式也會大大降低扳手的效率。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直打扳手,該種直打扳手無需較大轉動作業空間,即可實現對螺栓、螺母等螺紋緊持固件的快速安裝及拆卸。
[0004]本發明的直打扳手包括:扳手內套:為一端開口的套筒,以用于夾持對象體;所述扳手內套均勻間隔設有擊打部;所述擊打部為設置于扳手內套端面的凹部或齒輪;或者所述擊打部為設置于扳手內套外周側面的凹部或齒輪;扳手外套:所述扳手內套活動嵌于扳手外套的內部,所述扳手外套的端面設有開口,以供對象體穿過并進入到扳手內套內部;打動桿套管:打動桿套管的一端與扳手外套連接固定,所述打動桿套管內設有貫通孔,所述貫通孔內設有打動桿,所述打動桿可沿貫通孔移動并與扳手內套的擊打部撞擊,所述打動桿與扳手內套的撞擊位置偏離于扳手內套的轉動軸心,從而帶動扳手內套轉動。
[0005]在工作時,首先利用扳手內套夾持住對象體(即螺栓、螺母等螺紋緊持固件),然后再按壓或者利用錘子等工具敲擊打動桿,使打動桿沿貫通孔移動并與扳手內套的擊打部撞擊,由于打動桿與扳手內套的撞擊位置偏離于扳手內套的轉動軸心,因此打動桿會給扳手內套施加一個轉動力,從而帶動扳手內套及扳手內套內部的對象體轉動一定角度;向后拉動打動桿,即可使打動桿復位,而在打動桿復位的過程中,扳手內套及扳手內套內部的對象體保持不動;重復按壓或者敲擊打動桿,即可實現對象體的安裝或者拆卸。由于在上述過程中無需轉動打動桿套管,因此無需較大的轉動作業空間;另外,在作業過程中扳手內套始終夾持住對象體,無需在轉動一定角度后松開對象體,然后再重新夾持對象體,因此也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
[0006]進一步地,為方便改變扳手內套的轉動方向,從而很方便地實現安裝及拆卸緊固件,本發明提出下述兩個技術方案:
1、所述貫通孔有兩條并分別朝向于扳手內套的轉動軸心的兩側;所述每條貫通孔內均設有一根打動桿,只需要敲打不同的打動桿,即可改變扳手內套的轉動方向,從而實現對象體的擰緊或者拆卸,具有結構簡單、控制可靠、成本低的優點。
[0007]2、所述打動桿由一根主動桿及兩根被動桿構成,所述貫通孔由一條主貫通孔和兩條輔助貫通孔相接而成,所述兩條輔助貫通孔分別朝向于扳手內套的轉動軸心的兩側;所述主動桿位于主貫通孔內并可沿主貫通孔往復移動,所述被動桿位于輔助貫通孔內并可沿輔助貫通孔往復移動;所述主動桿的端面側部設有突出的擊打桿,所述主動桿轉動時,可使擊打桿有選擇地與兩條被動桿中的一條被動桿接觸;所述被動桿及主動桿分別通過復位彈簧與打動桿套管連接。在工作時,敲擊主動桿,使主動桿端部的擊打桿撞擊被動桿,被動桿就會在擊打桿的撞擊作用下撞向扳手內套,帶動扳手內套轉動;只需要轉動主動桿,使主動桿端部的擊打桿朝向另一條被動桿,即可實現扳手內套轉動方向的改變。因此在安裝或者拆卸對象體時,只需要通過轉動主動桿,選擇合適方向的被動桿來撞擊扳手內套即可。
[0008]進一步地,為方便打動桿向后復位,所述打動桿套管與打動桿之間通過復位彈簧連接,所述復位彈簧的彈力使打動桿向遠離扳手外套的方向移動,松開打動桿后,打動桿就會在復位彈簧的彈力作用下,向遠離扳手外套的方向移動,實現自動復位,這樣就無需人工向后拉打動桿。
[0009]進一步地,為降低工人的勞累度,提高效率,所述直打扳手包括一個與打動桿連接,并驅動打動桿沿貫通孔往復移動的動力裝置,利用動力裝置可以自動、快速地安裝或者拆卸對象體。上述動力裝置可以為氣缸等裝置,此處不再贅述。
[0010]上述直打扳手直接利用打動桿撞擊扳手內套而帶動扳手內套轉動,因此必須向打動桿施加較大的力,操作有些不便。為解決該問題,本發明特別提出了下述結構的直打扳手:該直打扳手扳手內套:為一端開口的套筒,以用于夾持對象體;所述扳手內套的外周側面設有齒輪;扳手外套:所述扳手內套活動嵌于扳手外套的內部,所述扳手外套的端面設有開口,以供對象體穿過并進入到扳手內套內部;打動桿套管:打動桿套管的一端與扳手外套連接固定,所述打動桿套管內設有貫通孔,所述貫通孔內設有力矩放大齒輪和打動桿,所述力矩放大齒輪與扳手內套的齒輪嚙合;所述力矩放大齒輪均勻間隔設有擊打部,所述擊打部為設置于力矩放大齒輪端面的凹部或齒輪;或者所述擊打部為力矩放大齒輪的輪齒;所述打動桿可沿貫通孔移動并與力矩放大齒輪的擊打部撞擊,所述打動桿與力矩放大齒輪的撞擊位置偏離于力矩放大齒輪的轉動軸心,從而帶動力矩放大齒輪及扳手內套轉動;所述打動桿套管與打動桿之間通過復位彈簧連接,所述復位彈簧的彈力使打動桿向遠離扳手外套的方向移動;所述擊打部與力矩放大齒輪轉動軸心的距離大于扳手內套的齒輪與力矩放大齒輪轉動軸心的距離。
[0011]與第一種直打扳手不同的是,本直打扳手在作業時不是利用打動桿直接撞擊扳手內套的擊打部,而是利用打動桿直接撞擊力矩放大齒輪的擊打部,然后力矩放大齒輪再通過齒輪傳動的方式帶動扳手內套轉動,由于擊打部與力矩放大齒輪轉動軸心的距離大于扳手內套的齒輪與力矩放大齒輪轉動軸心的距離,根據杠桿的原理,這樣就可以實現力矩的放大,減小了向打動桿所施加的力,可以提高作業的方便度。
[0012]與第一種直打扳手的結構及原理類似,在本種直打扳手中,為為方便改變扳手內套的轉動方向,從而很方便地實現安裝及拆卸緊固件,具體如下:
1、所述貫通孔有兩條并分別朝向于力矩放大齒輪的轉動軸心的兩側;所述每條貫通孔內均設有一根打動桿,只需要敲打不同的打動桿,即可改變扳手內套的轉動方向,從而實現對象體的擰緊或者拆卸,具有結構簡單、控制可靠、成本低的優點。
[0013]2、所述打動桿由一根主動桿及兩根被動桿構成,所述貫通孔由一條主貫通孔和兩條輔助貫通孔相接而成,所述兩條輔助貫通孔分別朝向于力矩放大齒輪的轉動軸心的兩側;所述主動桿位于主貫通孔內并可沿主貫通孔往復移動,所述被動桿位于輔助貫通孔內并可沿輔助貫通孔往復移動;所述主動桿的端面側部設有突出的擊打桿,所述主動桿轉動時,可使擊打桿有選擇地與兩條被動桿中的一條被動桿接觸;所述被動桿及主動桿分別通過復位彈簧與打動桿套管連接。在工作時,敲擊主動桿,使主動桿端部的擊打桿撞擊被動桿,被動桿就會在擊打桿的撞擊作用下撞向力矩放大齒輪,帶動力矩放大齒輪轉動;只需要轉動主動桿,使主動桿端部的擊打桿朝向另一條被動桿,即可實現力矩放大齒輪及扳手內套轉動方向的改變。因此在安裝或者拆卸對象體時,只需要通過轉動主動桿,選擇合適方向的被動桿來撞擊力矩放大齒輪即可。
[0014]進一步地,為方便打動桿向后復位,所述打動桿套管與打動桿之間通過復位彈簧連接,所述復位彈簧的彈力使打動桿向遠離扳手外套的方向移動,松開打動桿后,打動桿就會在復位彈簧的彈力作用下,向遠離扳手外套的方向移動,實現自動復位,這樣就無需人工向后拉打動桿。
[0015]進一步地,為降低工人的勞累度,提高效率,所述直打扳手包括一個與打動桿連接,并驅動打動桿沿貫通孔往復移動的動力裝置,利用動力裝置可以自動、快速地安裝或者拆卸對象體。上述動力裝置可以為氣缸等裝置,此處不再贅述。
[0016]本發明的直打扳手能在零擺動的狹窄作業區域內拆卸和上緊螺帽,而且在拆卸和上緊螺帽的過程中,由于套住螺帽后不再松開,大大節約了時間,并可以通過動力裝置降低工人的勞累度,性能大大優于傳統的呆扳手,具有很好的實用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實施例1的直打扳手的側視結構原理圖。
[0018]圖2是實施例1的直打扳手的俯視結構原理圖。
[0019]圖3、圖4是實施例1的直打扳手的工作原理圖。
[0020]圖5是實施例2的直打扳手的側視結構原理圖。
[0021 ] 圖6是實施例2的直打扳手的俯視結構原理圖。
[0022]圖7、圖8是實施例2的直打扳手的工作原理圖。
[0023]圖9是實施例4的直打扳手的側視結構原理圖。
[0024]圖10是實施例4的直打扳手的俯視結構原理圖。
[0025]圖11、圖12是實施例4的直打扳手的工作原理圖。
[0026]圖中標示:1、扳手內套;11、凹部;2、扳手外套;3、打動桿套管;31、主貫通孔;32、輔助貫通孔;33、主動桿;34、被動桿;35、擊打桿;36、復位彈簧;
37、復位彈簧;38、容置腔;4、力矩放大齒輪;41、轉軸;42、主動齒輪;43、從動齒輪;5、貫通孔;6、打動桿;7、復位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實例的描述,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構件的形狀、構造、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位置及連接關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28]實施例1: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的直打扳手包括:
扳手內套1:為一端開口的套筒,以用于夾持對象體(即螺栓、螺母等螺紋緊持固件);所述扳手內套I的端面呈圓狀均勻間隔設有多個凹部11以作為擊打部;
扳手外套2:所述扳手內套I活動嵌于扳手外套2的內部,扳手外套2的端面設有開口,以供對象體穿過并進入到扳手內套I內部;扳手外套2還設有通孔以供被動桿34穿過;打動桿套管3:打動桿套管3的一端與扳手外套2傾斜連接固定,打動桿套管3內設有由一條主貫通孔31和兩條輔助貫通孔32相接而成的貫通孔,其中主貫通孔31內設有可沿主貫通孔31往復移動的主動桿33,每條輔助貫通孔32內均設有可沿輔助貫通孔32往復移動的被動桿34 ;兩條輔助貫通孔32分別朝向于扳手內套I的轉動軸心的兩側。所述主動桿33的端面側部設有突出的擊打桿35,所述主動桿33轉動時,可使擊打桿35有選擇地與兩條被動桿34中的一條被動桿34接觸;主動桿33通過復位彈簧36與打動桿套管3連接;被動桿34通過復位彈簧37與打動桿套管3連接,復位彈簧36的彈力使主動桿33向遠離扳手外套2的方向移動,復位彈簧37的彈力使被動桿34向遠離扳手外套2的方向移動;被動桿34的端部朝向凹部11的方向彎折;被動桿34對應的復位彈簧37與被動桿34傾斜設置,該復位彈簧37的彈力在使被動桿34復位的同時,還使被動桿34的端部向凹部11的方向移動。這樣可以保證被動桿34能夠在向扳手內套I移動時卡入凹部11或齒輪,從而帶動扳手內套I轉動,而當被動桿34在向遠離扳手內套I的方向移動時,被動桿34自動脫出凹部11或齒輪,避免扳手內套I反向轉動。
[0029]在工作時,敲擊主動桿33,使主動桿33端部的擊打桿35撞擊被動桿34,被動桿34就會在擊打桿35的撞擊作用下撞向扳手內套I的側面,帶動扳手內套I轉動;只需要轉動主動桿33,使主動桿33端部的擊打桿35朝向另一條被動桿34,即可實現扳手內套I轉動方向的改變。因此在安裝或者拆卸對象體時,只需要通過轉動主動桿33,選擇合適方向的被動桿34來撞擊扳手內套I即可。
[0030]在工作時,首先利用扳手內套I夾持住對象體,然后再按壓或者利用錘子等工具敲擊主動桿33,使主動桿33沿主貫通孔31移動,從而使被動桿34與扳手內套I的凹部11撞擊,由于被動桿34與扳手內套I的撞擊位置偏尚于扳手內套I的轉動軸心,因此被動桿34會給扳手內套I施加一個轉動力,從而帶動扳手內套I及扳手內套I內部的對象體轉動一定角度;松開主動桿33后,主動桿33及被動桿34就會在相應的復位彈簧36、37的彈力作用下,向遠離扳手外套2的方向移動,實現自動復位,而在主動桿33復位的過程中,扳手內套I及扳手內套I內部的對象體保持不動;重復按壓或者敲擊主動桿33,即可實現對象體的安裝或者拆卸。由于在上述過程中無需轉動打動桿套管3,因此無需較大的轉動作業空間;另外,在作業過程中扳手內套I始終夾持住對象體,無需在轉動一定角度后松開對象體,然后再重新夾持對象體,因此也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
[0031]圖3、圖4是本實施例的直打扳手的工作原理圖(圖中箭頭表示被動桿及扳手內套的運動方向),從圖中可以看出,當主動桿33分別通過不同的被動桿34撞擊扳手內套I時,扳手內套I的轉動方向相反,因此可以通過轉動主動桿33,選擇合適方向的被動桿34來撞擊扳手內套1,實現對象體的安裝或者拆卸。
[0032]打動桿套管3的一端與扳手外套2傾斜連接固定,有利于將對象體套入扳手內套2或者取出對象體。
[0033]實施例2:
如圖5、6所示,本實施例的直打扳手包括:
扳手內套1:為一端開口的套筒,以用于夾持對象體;所述扳手內套I的外周側面設有齒輪12 ;
扳手外套2:所述扳手內套I活動嵌于扳手外套2的內部,所述扳手外套2的端面設有開口,以供對象體穿過并進入到扳手內套I內部;扳手外套2還設有通孔以供使力矩放大齒輪4的從動齒輪43穿過;
打動桿套管3:打動桿套管3的一端與扳手外套2垂直連接固定,打動桿套管3內設有由一條主貫通孔31和兩條輔助貫通孔32相接而成的貫通孔,其中主貫通孔31內設有可沿主貫通孔31往復移動的主動桿33,每條輔助貫通孔32內均設有可沿輔助貫通孔32往復移動的被動桿34 ;兩條輔助貫通孔32的端部相通形成一個容置腔38,容置腔38內通過轉軸41安裝有力矩放大齒輪4 ;力矩放大齒輪4由轉軸41、主動齒輪42、從動齒輪43構成,主動齒輪42、從動齒輪43分別與轉軸42固接,從而同步轉動,且主動齒輪42的輪廓大于從動齒輪43的輪廓;兩條輔助貫通孔32分別朝向于主動齒輪42的轉動軸心的兩側;所述主動桿33的端面側部設有突出的擊打桿35,所述主動桿33轉動時,可使擊打桿35有選擇地與兩條被動桿34中的一條被動桿34接觸;主動桿33通過復位彈簧36與打動桿套管3連接;被動桿34通過復位彈簧37與打動桿套管3連接;復位彈簧36的彈力使主動桿33向遠離扳手外套2的方向移動,復位彈簧37的彈力使被動桿34向遠離扳手外套2的方向移動;力矩放大齒輪4的從動齒輪43與扳手內套I的齒輪嚙合;被動桿34沿輔助貫通孔32移動時可與主動齒輪42的側部輪齒相撞擊,即被動桿34與主動齒輪42的撞擊位置偏尚于主動齒輪42的轉動軸心,從而帶動主動齒輪42、從動齒輪43及扳手內套I轉動。由于主動齒輪42的輪廓大于從動齒輪43的輪廓,根據杠桿原理,這樣就可以實現力矩的放大,減小了向主動桿33所施加的力,可以提高作業的方便度。
[0034]圖7、圖8是本實施例的直打扳手的工作原理圖(圖中箭頭表示被動桿、力矩放大齒輪及扳手內套的運動方向),從圖中可以看出,當主動桿33分別通過不同的被動桿34撞擊力矩放大齒輪4的主動齒輪42時,扳手內套I的轉動方向相反,因此可以通過轉動主動桿33,選擇合適方向的被動桿34來撞擊力矩放大齒輪4的主動齒輪42,實現對象體的安裝或者拆卸。
[0035]實施例3:
本實施例的直打扳手包括實施例1或實施例2的直打扳手,與實施例1、2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直打扳手還包括一個與打動桿連接,并驅動打動桿移動的動力裝置,利用動力裝置可以自動、快速地安裝或者拆卸對象體。上述動力裝置可以為氣缸等裝置,此處不再贅述。當然,設置動力裝置后,可以去掉主動桿的復位彈簧,以降低成本。
[0036]實施例4:
如圖9、10所示,本實施例的直打扳手包括:
扳手內套1:為一端開口的套筒,以用于夾持對象體;所述扳手內套I均外周側面勻間隔設有齒輪12以作為擊打部; 扳手外套2:所述扳手內套I活動嵌于扳手外套2的內部,所述扳手外套2的端面設有開口,以供對象體穿過并進入到扳手內套I內部;
打動桿套管3:打動桿套管3的一端與扳手外套2連接固定,所述打動桿套管3內設有貫通孔5,所述貫通孔5內設有打動桿6,所述打動桿6可沿貫通孔5移動并與扳手內套I的擊打部撞擊,所述打動桿6與扳手內套I的撞擊位置偏尚于扳手內套I的轉動軸心,從而帶動板手內套I轉動。
[0037]貫通孔5有兩條并分別朝向于扳手內套I的轉動軸心的兩側;所述每條貫通孔5內均設有一根打動桿6。
[0038]為方便打動桿6向后復位,所述打動桿6套管3與打動桿6之間通過復位彈簧7連接,所述復位彈簧7的彈力使打動桿6向遠離扳手外套2的方向移動。
[0039]在工作時,首先利用扳手內套I夾持住對象體(即螺栓、螺母等螺紋緊持固件),然后再按壓或者利用錘子等工具敲擊打動桿6,使打動桿6沿貫通孔5移動并與扳手內套I的擊打部撞擊,由于打動桿6與扳手內套I的撞擊位置偏尚于扳手內套I的轉動軸心,因此打動桿6會給扳手內套I施加一個轉動力,從而帶動扳手內套I及扳手內套I內部的對象體轉動一定角度;松開打動桿6后,打動桿6就會在復位彈簧7的彈力作用下,向遠離扳手外套2的方向移動,實現自動復位。而在打動桿6復位的過程中,扳手內套I及扳手內套I內部的對象體保持不動;重復按壓或者敲擊打動桿6,即可實現對象體的安裝或者拆卸。由于在上述過程中無需轉動打動桿6套管3,因此無需較大的轉動作業空間;另外,在作業過程中板手內套I始終夾持住對象體,無需在轉動一定角度后松開對象體,然后再重新夾持對象體,因此也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
[0040]圖11、圖12是本實施例的直打扳手的工作原理圖(圖中箭頭表示打動桿6及扳手內套I的運動方向),從圖中可以看出,只需要敲打不同的打動桿6,即可改變扳手內套I的轉動方向,從而實現對象體的擰緊或者拆卸,具有結構簡單、控制可靠、成本低的優點。
【權利要求】
1.一種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 扳手內套:為一端開口的套筒,以用于夾持對象體;所述扳手內套均勻間隔設有擊打部;所述擊打部為設置于扳手內套端面的凹部或齒輪;或者所述擊打部為設置于扳手內套外周側面的凹部或齒輪; 扳手外套:所述扳手內套活動嵌于扳手外套的內部,所述扳手外套的端面設有開口,以供對象體穿過并進入到扳手內套內部; 打動桿套管:打 動桿套管的一端與扳手外套連接固定,所述打動桿套管內設有貫通孔,所述貫通孔內設有打動桿,所述打動桿可沿貫通孔移動并與扳手內套的擊打部撞擊,所述打動桿與扳手內套的撞擊位置偏離于扳手內套的轉動軸心,從而帶動扳手內套轉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貫通孔有兩條并分別朝向于扳手內套的轉動軸心的兩側;所述每條貫通孔內均設有一根打動桿。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動桿由一根主動桿及兩根被動桿構成,所述貫通孔由一條主貫通孔和兩條輔助貫通孔相接而成,所述兩條輔助貫通孔分別朝向于扳手內套的轉動軸心的兩側;所述主動桿位于主貫通孔內并可沿主貫通孔往復移動,所述被動桿位于輔助貫通孔內并可沿輔助貫通孔往復移動;所述主動桿的端面側部設有突出的擊打桿,所述主動桿轉動時,可使擊打桿有選擇地與兩條被動桿中的一條被動桿接觸。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動桿套管與打動桿之間通過復位彈簧連接,所述復位彈簧的彈力使打動桿向遠離扳手外套的方向移動。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打扳手包括一個與打動桿連接,并驅動打動桿沿貫通孔往復移動的動力裝置。
6.一種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 扳手內套:為一端開口的套筒,以用于夾持對象體;所述扳手內套的外周側面設有齒輪; 扳手外套:所述扳手內套活動嵌于扳手外套的內部,所述扳手外套的端面設有開口,以供對象體穿過并進入到扳手內套內部; 打動桿套管:打動桿套管的一端與扳手外套連接固定,所述打動桿套管內設有貫通孔,所述貫通孔內設有力矩放大齒輪和打動桿,所述力矩放大齒輪與扳手內套的齒輪嚙合;所述力矩放大齒輪均勻間隔設有擊打部,所述擊打部為設置于力矩放大齒輪端面的凹部或齒輪;或者所述擊打部為力矩放大齒輪的輪齒;所述打動桿可沿貫通孔移動并與力矩放大齒輪的擊打部撞擊,所述打動桿與力矩放大齒輪的撞擊位置偏尚于力矩放大齒輪的轉動軸心,從而帶動力矩放大齒輪及扳手內套轉動;所述打動桿套管與打動桿之間通過復位彈簧連接,所述復位彈簧的彈力使打動桿向遠離扳手外套的方向移動;所述擊打部與力矩放大齒輪轉動軸心的距離大于扳手內套的齒輪與力矩放大齒輪轉動軸心的距離。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貫通孔有兩條并分別朝向于力矩放大齒輪的轉動軸心的兩側;所述每條貫通孔內均設有一根打動桿。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動桿由一根主動桿及兩根被動桿構成,所述貫通孔由一條主貫通孔和兩條輔助貫通孔相接而成,所述兩條輔助貫通孔分別朝向于力矩放大齒輪的轉動軸心的兩側;所述主動桿位于主貫通孔內并可沿主貫通孔往復移動,所述被動桿位于輔助貫通孔內并可沿輔助貫通孔往復移動;所述主動桿的端面側部設有突出的擊打桿,所述主動桿轉動時,可使擊打桿有選擇地與兩條被動桿中的一條被動桿接觸。
9.根據權利要求6或7或8所述的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動桿套管與打動桿之間通過復位彈簧連接,所述復位彈簧的彈力使打動桿向遠離扳手外套的方向移動。
10.根據權利要求6或7或8所述的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打扳手包括一個與打動桿連接,并驅動打動桿沿貫通孔 往復移動的動力裝置。
【文檔編號】B25B17/02GK104070486SQ201410274818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9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19日
【發明者】何華忠 申請人:何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