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螺母夾緊機構及具有其的連接管穿螺母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螺母裝配領域,具體而言,涉及管路件螺母裝配領域。
背景技術:
制冷設備的連接管上一般都需要在管上套上保溫棉,并且還要裝上連接用的銅螺母。現有連接管自動化裝配時,先將螺母送到預定的位置后,再由機械將連接管穿入螺母中,完成螺母裝配作業。但在實際作用中,由于螺母沒有有效的定位機構,連接管穿螺母的過程中,由于機器的振動,螺母被送到預設的位置時,位置會發生偏移,這時就無法繼續穿管作業。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種螺母夾緊機構,以解決現有技術中螺母無法有效定位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螺母夾緊機構,包括:第一合壓模塊、第二合壓模塊、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所述第一合壓模塊上設有第一容納腔,所述第一容納腔與所述螺母的外輪廓相適配;所述第二合壓模塊上設有第二容納腔,所述第二容納腔與所述螺母的外輪廓相適配;所述第一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相對地設置,并由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和所述第二驅動裝置驅動所述第一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的開合;所述第一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在合攏的位置處,所述第一容納腔與所述第二容納腔對接形成與所述螺母外輪廓相適配的容納腔。優選地,所述第一容納腔內嵌裝有第一微動塊,所述第一微動塊具有與所述螺母外輪廓相適配的表面,且所述第一容納腔與所述第一微動塊之間填裝有彈性材料;所述第二容納腔內嵌裝有第二微動塊,所述第二微動塊具有與所述螺母外輪廓相適配的表面,且所述第二容納腔與所述第二微動塊之間填裝有彈性材料。優選地,所述彈性材料為橡膠。優選地,螺母夾緊機構還包括第一安裝板、第一滑軌、第一滑動裝置和第二滑動裝置;所述第一滑軌設置在所述第一安裝板上;所述第一滑動裝置與所述第二滑動裝置均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一滑軌上;所述第一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一滑動裝置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二滑動裝置固定連接。優選地,所述第一滑動裝置包括第一滑動板和第一滑塊,所述第二滑動裝置包括第二滑動板和第二滑塊,所述第一滑塊與所述第二滑塊均設置在所述第一滑軌上;所述第一滑動板與所述第一滑塊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合壓模塊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滑動板上;所述第二滑動板與所述第二滑塊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滑動板上。優選地,所述第一滑動板包括第一滑動板主體和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所述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為設置在所述第一滑動板主體上的肋板,所述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為多個,每個所述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上均固定安裝有所述第一合壓模塊;所述第二滑動板包括第二滑動板主體和第二合壓模塊安裝板,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安裝板為設置在所述第二滑動板主體上的肋板;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安裝板數量等于所述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的數量,每個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安裝板上均固定安裝有所述第二合壓模塊;所述第一滑動板與所述第二滑動板相互交錯設置,所述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安裝板之間具有能夠使所述第一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開合的活動間隙。優選地,所述第一滑塊為多個,在所述第一滑動板的兩端至少各設置一個;所述第二滑塊為多個,在所述第二滑動板的兩端至少各設置一個。優選地,所述第一驅動裝置為第一驅動氣缸,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安裝板的第一端,并與所述第一滑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驅動裝置為第二驅動氣缸,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安裝板的第二端,并與所述第二滑動板固定連接。優選地,所述的螺母夾緊機構還包括:合壓模塊定位條安裝板;所述合壓模塊定位條安裝板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安裝板上,所述合壓模塊定位條安裝板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合壓模塊數量相等的定位條,且每個定位條設置在所述第一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之間。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一種螺母夾緊機構,包括:第一合壓模塊、第二合壓模塊、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所述第一合壓模塊上設有第一容納腔,所述第一容納腔與所述螺母的外輪廓相適配;所述第二合壓模塊上設有第二容納腔,所述第二容納腔與所述螺母的外輪廓相適配;所述第一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相對地設置,并由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和所述第二驅動裝置驅動所述第一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的開合;在所述第一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合攏的位置時,所述第一容納腔與所述第二容納腔對接形成與所述螺母外輪廓相適配的容納腔。在夾緊螺母過程中,先由第一驅動裝置驅動第一合壓模塊,并由第二驅動裝置驅動所述第二合壓模塊,使得第一合壓模塊與第二合壓模塊處于相對打開的狀態,然后將螺母輸送到第一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之間,最后再由第一驅動裝置驅動第一合壓模塊,并有第二驅動裝置驅動所述第二合壓模塊,使得第一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合攏,形成的容納腔與螺母的外輪廓相適配,有效地夾緊螺母,避免機器振動時,螺母偏離預設位置,而出現連接管無法穿入螺母的問題,保證連接管穿螺母的高效性和自動化。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連接管穿螺母機構,以解決現有技術中連接管穿螺母時,螺母無法有效夾緊定位的技術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一種連接管穿螺母機構,包括如上所述的螺母夾緊機構,及將所述連接管輸送到預設位置的連接管輸送裝置。優選地,所述第一合壓模塊上還設置有連接管第一引導腔,所述第一引導腔與所述第一容納腔相連通;所述第二合壓模塊上還設置有連接管第二引導腔,所述第二引導腔與所述第二容納腔相連通;在所述第一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合攏的位置時,所述第一引導腔與所述第二引導腔對接形成可通過連接的管的引導腔。優選地,所述第一引導腔為半圓錐體,在所述第一引導腔上還設置有第一阻擋凸臺;所述第二引導腔與所述第一引導腔對應地設置為半圓錐體,并對應設置有第二阻擋凸臺。[0018]優選地,所述連接管穿螺母機構還包括:第二安裝板、第二滑軌、第三滑動裝置和第三驅動裝置;所述第二滑軌和所述第三驅動裝置均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二安裝板上;所述第三滑動裝置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二安裝板上,并與所述螺母夾緊機構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滑動裝置還與所述第三驅動裝置驅動連接,由所述第三驅動裝置驅動所述第三滑動裝置沿所述第二滑軌滑動。優選地,所述第三滑動裝置包括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二滑軌上的第三滑塊,及與所述第三滑塊固定連接的第三滑動板;所述第三滑動板與所述螺母夾緊機構固定連接,且所述第三滑動板與所述第三驅動裝置驅動連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一種連接管穿螺母機構,包括如上所述的螺母夾緊機構,及將所述連接管輸送到預設位置的連接管輸送裝置;由于具有上述螺母夾緊機構,同樣具有上述螺母夾緊機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贅述。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螺母夾緊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合壓模塊與第二合壓模塊的結構示意圖;圖3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第一滑動板與第二滑動板的結構示意圖;圖4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第一滑軌、第一滑塊、第二滑塊和第一安裝板的布置示意圖;圖5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連接管穿螺母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安裝板、第二滑軌和第三滑塊的布置示意圖。其中,第一合壓模塊I,第二合壓模塊2,第一驅動裝置3,第二驅動裝置4,第一微動塊5,第二微動塊6,第一安裝板7,第一滑動板主體8,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9,第二滑動板主體10,第二合壓模塊安裝板11,第一滑軌12,第一滑塊13,第二滑塊14,合壓模塊定位條16安裝板15,定位條16,第一容納腔17,第二容納腔18,第一引導腔19,第一阻擋凸臺20,橡膠21,第二安裝板22,第二滑軌23,第三驅動裝置24,第三滑動板25,動力傳動板26,第三滑塊27。其中,第一合壓模塊I,第二合壓模塊2,第一驅動裝置3,第二驅動裝置4,第一微動塊5,第二微動塊6,第一安裝板7,第一滑動板主體8,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9,第二滑動板主體10,第二合壓模塊安裝板11,第一滑軌12,第一滑塊13,第二滑塊14,合壓模塊定位條
16安裝板15,定位條16,第一容納腔17,第二容納腔18,第一引導腔19,第一阻擋凸臺20,橡膠21,第二安裝板22,第二滑軌23,第三驅動裝置24,第三滑動板25,動力傳動板26,第三滑塊27。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連接管穿螺母過程中,螺母不能有效定位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螺母夾緊機構。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螺母夾緊機構的第一實施例,參見圖1和圖2,所述螺母夾緊機構包括:第一合壓模塊1、第二合壓模塊2、第一驅動裝置3和第二驅動裝置4 ;所述第一合壓模塊I上設有第一容納腔17,所述第一容納腔17與所述螺母的外輪廓相適配;所述第二合壓模塊2上設有第二容納腔18,所述第二容納腔18與所述螺母的外輪廓相適配;所述第一合壓模塊I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2相對地設置,并由所述第一驅動裝置3和所述第二驅動裝置4驅動所述第一合壓模塊I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2的開合;所述第一合壓模塊I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2在合攏的位置處,所述第一容納腔17與所述第二容納腔18對接形成與所述螺母外輪廓相適配的容納腔。本實施例中,在夾緊螺母過程中,先由第一驅動裝置3驅動第一合壓模塊I,并由第二驅動裝置4驅動所述第二合壓模塊2,使得第一合壓模塊I與第二合壓模塊2處于相對打開的狀態;然后將螺母輸送到第一合壓模塊I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2之間,最后再由第一驅動裝置3驅動第一合壓模塊1,并由第二驅動裝置4驅動所述第二合壓模塊2,使得第一合壓模塊I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2合攏,形成的容納腔與螺母的外輪廓相適配,有效地夾緊螺母,避免機器振動時,螺母偏離預設位置,而出現連接管無法穿入螺母的問題,保證連接管穿螺母的高效性和自動化。在實際生產中,螺母夾緊機構在夾緊螺母過程中,由于各個螺母的直徑都存在一定的公差,在受到第一合壓模塊I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2合壓時,螺母也會發生側歪,螺母的中心線與連接管的中心線不能對齊,這時又需要人工調節,大大降低了生產的自動化程度和生產效率。為此,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參見圖1和圖2,所述第一容納腔
17內嵌裝有第一微動塊5,所述第一微動塊5具有與所述螺母外輪廓相適配的表面,且所述第一容納腔17與所述第一微動塊5之間填裝有彈性材料;所述第二容納腔18內嵌裝有第二微動塊6,所述第二微動塊6具有與所述螺母外輪廓相適配的表面,且所述第二容納腔18與所述第二微動塊6之間填裝有彈性材料。通過設置有微動塊及彈性材料,在第一合壓模塊I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2夾緊螺母時,微動塊能夠適應不同公差的而產生相應的位移,保證在夾緊螺母時,螺母的中心線能夠與連接管的中心線基本對齊,保證加工的連貫性,提高裝配效率和自動化程度。優選地,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參見圖2,所述彈性材料為橡膠21。當然,微動塊與容納腔之間還可以通過安裝彈簧的方式達到上述目的。優選地,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參見圖3和圖4,螺母夾緊機構還包括第一安裝板7、第一滑軌12、第一滑動裝置和第二滑動裝置;所述第一滑軌12設置在所述第一安裝板7上;所述第一滑動裝置與所述第二滑動裝置均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一滑軌12上;所述第一合壓模塊I與所述第一滑動裝置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合壓模塊2與所述第二滑動裝置固定連接。優選地,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參見圖4,所述第一滑動裝置包括第一滑動板和第一滑塊13,所述第二滑動裝置包括第二滑動板和第二滑塊14,所述第一滑塊13與所述第二滑塊14均設置在所述第一滑軌12上;所述第一滑動板與所述第一滑塊13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合壓模塊I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滑動板上;所述第二滑動板與所述第二滑塊14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合壓模塊2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滑動板上。通過設置安裝板、滑軌、滑塊和滑動板,在夾緊機構運動過程中,降低了合壓模塊的發生晃動的可能性,更加平穩,保證螺母中心線能夠與銅管中心線對齊。優選地,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參見圖3,所述第一滑動板包括第一滑動板主體8和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9,所述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9為設置在所述第一滑動板主體8上的肋板,所述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9為多個,每個所述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9上均固定安裝有所述第一合壓模塊I ;所述第二滑動板包括第二滑動板主體10和第二合壓模塊安裝板11,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安裝板11為設置在所述第二滑動板主體10上的肋板;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安裝板11數量等于所述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9的數量,每個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安裝板11上均固定安裝有所述第二合壓模塊2 ;所述第一滑動板與所述第二滑動板相互交錯設置,所述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9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安裝板11之間具有能夠使所述第一合壓模塊I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2開合的活動間隙。具體地,第一滑動板設計成“E”型結構,第一滑動板主體8相當于“E”型結構的豎條,第一合壓模塊I安裝板相當于“E”型結構的橫條,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根據需要設置多個“E”型疊加的滑動板結構。并且,第二滑動板也設計成與第一滑動板相同的結構。將所述第一滑動板與所述第二滑動板相互交錯設置,是指將兩個“E”型結構的滑動板開口相對地設置,并且,“E”型的橫條嵌入對應橫條之間的間隙,當然,兩個相鄰之間的橫條的距離要大于一個橫條的寬度,這樣既可以布置多個合壓模塊,開合運動時也不會發生干涉,也可以減小設備的體積,更加緊湊實用。本實施例中,合壓模塊安裝板有四個,可以一次進行四根連接管的穿螺母作業,提高生產效率。優選地,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參見圖4,所述第一滑塊13為多個,在所述第一滑動板的兩端至少各設置一個;所述第二滑塊14為多個,在所述第二滑動板的兩端至少各設置一個。這樣,更有利于滑動板保持平衡,整個機構運行更加平穩。優選地,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參見圖1,所述第一驅動裝置3為第一驅動氣缸,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安裝板7的第一端,并與所述第一滑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驅動裝置4為第二驅動氣缸,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安裝板的第二端,并與所述第二滑動板固定連接。因為連接管穿螺母時,兩者之間中心線對齊的要求很高,本實施例中,為了滿足運動過程中的穩定性,故驅動裝置采用驅動氣缸,因為氣缸在傳動過程中穩定性好。本實施例中,僅舉出了驅動裝置與滑動板連接的例子。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以使用液壓驅動或者電機驅動等其它裝置替代驅動氣缸,也可以想到將驅動裝置與滑塊連接,或者直接與合壓模塊連接,都可以實現驅動合壓模塊開合的功能。優選地,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參見圖1,所述的螺母夾緊機構還包括:合壓模塊定位條安裝板15 ;所述合壓模塊定位條安裝板15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安裝板7上,所述合壓模塊定位條安裝板15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合壓模塊I數量相等的定位條16,且每個定位條16設置在所述第一合壓模塊I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2之間。這樣能夠對合壓動作中的第一合壓模塊I和第二合壓模塊2進行有效定位。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一種螺母夾緊機構還提供了一種未示出的第二實施例。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基本相同,區別僅在于,所述的螺母夾緊機構用第一滑輪代替所述第一滑塊13 ;用第二滑輪代替所述第二滑塊14。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一種連接管穿螺母機構,以解決現有技術中連接管穿螺母時,螺母無法有效夾緊定位的技術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連接管穿螺母機構,參見圖5,所述連接管穿螺母機構包括如上所述的螺母夾緊機構,及將所述連接管輸送到預設位置的連接管輸送裝置。連接管穿螺母時,螺母被夾緊固定在預設位置,所以,連接管需要由連接管輸送裝置輸送到預設位置進行裝配。本實施例中的連接管輸送裝置,可以是帶傳動,也可以是滾輪傳動,也可以用機械手抓送。優選地,本實施中采用滾輪傳動。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連接管穿螺母機構,實現了螺母的有效定位,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實際生產過程中,連接管本身就是長管,輸送過程中容易晃動,并且容易發生扭曲變形,這樣也存在連接管的中心線與螺母中心線無法對齊,進而影響螺母裝配的效率的問題。為此,優選地,作為對本實用新型另一方面的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參見圖2,所述第一合壓模塊I上還設置有連接管第一引導腔19,所述第一引導腔19與所述第一容納腔17相連通;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合壓模塊2與所述第一合壓模塊I具有相同的結構,并且兩者對稱設置,即,所述第二合壓模塊2上還設置有連接管第二引導腔,所述第二引導腔與所述第二容納腔18相連通;在所述第一合壓模塊I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2合攏的位置時,所述第一引導腔19與所述第二引導腔對接形成可通過連接的管的引導腔。在本實施例中,引導腔用于引導連接管,連接管進入引導腔后,收到引導腔的限制,不會發生大范圍晃動或者發生較大扭曲移位,更容易與螺母中心線對齊,有效提高螺母裝配效率。實際生產過程中,連接管裝配的過程中,一般都是先在連接管上套有保溫棉,保溫棉的存在,也影響螺母裝配的效率。為此,優選地,作為對本實用新型另一方面的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參見圖2,所述第一引導腔19為半圓錐體,在所述第一引導腔上還設置有第一阻擋凸臺20 ;所述第二引導腔與所述第一引導腔對應地設置為半圓錐體,并對應設置有第二阻擋凸臺。這樣,圓錐體引導腔既方便連接管的穿入,在引導腔上設置的第一阻擋凸臺20和第二阻擋凸臺共同配合阻擋了保溫棉,避免了保溫棉對裝配螺母的影響。優選地,作為對本實用新型另一方面的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參見圖5和圖6,所述的連接管穿螺母機構還包括:第二安裝板22、第二滑軌23、第三滑動裝置和第三驅動裝置24 ;所述第二滑軌23和所述第三驅動裝置24均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二安裝板22上;所述第三滑動裝置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二安裝板22上,并與所述螺母夾緊機構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滑動裝置還與所述第三驅動裝置24驅動連接,由所述第三驅動裝置24驅動所述第三滑動裝置沿所述第二滑軌23滑動。優選地,作為對本實用新型另一方面的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三滑動裝置包括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二滑軌23上的第三滑塊27,及與所述第三滑塊27固定連接的第三滑動板25 ;所述第三滑動板25與所述螺母夾緊機構固定連接,且所述第三滑動板25與所述第三驅動裝置24驅動連接。優選地,第三驅動裝置24可以是直線機械人,直線機械人通過動力傳動板26與第三滑動板25連接,帶動第三滑動板25滑動。這樣設計,當連接管被輸送到的預設位置發生變化時,通過直線機械人可相應地調整螺母夾緊機構的位置,同樣能夠滿足裝配要求;另外,螺母夾緊機構與連接管輸送機構在安裝過程中,發生偏差時,也能通過直線機械人進行調整,使兩者能夠達到最佳的配合位置。除了以上實施例給出的直線機械人以外,第三驅動裝置24還可以采用往復式氣缸等其它驅動裝置。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螺母夾緊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合壓模塊、第二合壓模塊、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 所述第一合壓模塊上設有第一容納腔,所述第一容納腔與所述螺母的外輪廓相適配;所述第二合壓模塊上設有第二容納腔,所述第二容納腔與所述螺母的外輪廓相適配;所述第一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相對地設置,并由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和所述第二驅動裝置驅動所述第一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的開合; 所述第一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在合攏的位置處,所述第一容納腔與所述第二容納腔對接形成與所述螺母外輪廓相適配的容納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螺母夾緊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容納腔內嵌裝有第一微動塊,所述第一微動塊具有與所述螺母外輪廓相適配的表面,且所述第一容納腔與所述第一微動塊之間填裝有彈性材料; 所述第二容納腔內嵌裝有第二微動塊,所述第二微動塊具有與所述螺母外輪廓相適配的表面,且所述第二容納腔與所述第二微動塊之間填裝有彈性材料。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螺母夾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材料為橡膠。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螺母夾緊機構,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第一安裝板、第一滑軌、第一滑動裝置和第二滑動裝置; 所述第一滑軌設置在所述第一安裝板上; 所述第一滑動裝置與所述第二滑動裝置均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一滑軌上; 所述第一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一滑動裝置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二滑動裝置固定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螺母夾緊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動裝置包括第一滑動板和第一滑塊,所述第二滑動裝置包括第二滑動板和第二滑塊,所述第一滑塊與所述第二滑塊均設置在所述第一滑軌上; 所述第一滑動板與所述第一滑塊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合壓模塊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滑動板上; 所述第二滑動板與所述第二滑塊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滑動板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螺母夾緊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動板包括第一滑動板主體和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所述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為設置在所述第一滑動板主體上的肋板,所述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為多個,每個所述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上均固定安裝有所述第一合壓模塊; 所述第二滑動板包括第二滑動板主體和第二合壓模塊安裝板,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安裝板為設置在所述第二滑動板主體上的肋板;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安裝板數量等于所述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的數量,每個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安裝板上均固定安裝有所述第二合壓模塊;所述第一滑動板與所述第二滑動板相互交錯設置,所述第一合壓模塊安裝板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安裝板之間具有能夠使所述第一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開合的活動間隙。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螺母夾緊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塊為多個,在 所述第一滑動板的兩端至少各設置一個;所述第二滑塊為多個,在所述第二滑動板的兩端至少各設置一個。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螺母夾緊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驅動裝置為第一驅動氣缸,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安裝板的第一端,并與所述第一滑動板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驅動裝置為第二驅動氣缸,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安裝板的第二端,并與所述第二滑動板固定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螺母夾緊機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合壓模塊定位條安裝板; 所述合壓模塊定位條安裝板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安裝板上,所述合壓模塊定位條安裝板設置有與所述第 一合壓模塊數量相等的定位條,且每個定位條設置在所述第一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之間。
10.一種連接管穿螺母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螺母夾緊機構,及 將所述連接管輸送到預設位置的連接管輸送裝置。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連接管穿螺母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合壓模塊上還設置有連接管第一引導腔,所述第一引導腔與所述第一容納腔相連通; 所述第二合壓模塊上還設置有連接管第二引導腔,所述第二引導腔與所述第二容納腔相連通; 在所述第一合壓模塊與所述第二合壓模塊合攏的位置時,所述第一引導腔與所述第二弓I導腔對接形成可通過連接的管的引導腔。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連接管穿螺母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導腔為半圓錐體,在所述第一引導腔上還設置有第一阻擋凸臺; 所述第二引導腔與所述第一引導腔對應地設置為半圓錐體,并對應設置有第二阻擋凸臺。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連接管穿螺母機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二安裝板、第二滑軌、第三滑動裝置和第三驅動裝置; 所述第二滑軌和所述第三驅動裝置均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二安裝板上; 所述第三滑動裝置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二安裝板上,并與所述螺母夾緊機構固定連接。
所述第三滑動裝置還與所述第三驅動裝置驅動連接,由所述第三驅動裝置驅動所述第三滑動裝置沿所述第二滑軌滑動。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連接管穿螺母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滑動裝置包括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二滑軌上的第三滑塊,及與所述第三滑塊固定連接的第三滑動板; 所述第三滑動板與所述螺母夾緊機構固定連接,且所述第三滑動板與所述第三驅動裝置驅動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螺母夾緊機構及具有其的連接管穿螺母機構,螺母夾緊機構包括兩個合壓模塊和驅動氣缸,兩個合壓模塊相對設置,并具有容納螺母的容納腔,通過驅動氣缸驅動兩個合壓模塊的開合,對螺母進行夾緊定位,保證螺母在裝配過程中不會發生偏移,提高裝配效率,具有上述螺母夾緊機構的連接管穿管螺母機構,能夠達到同樣的效果。
文檔編號B25B11/02GK203156632SQ20132003077
公開日2013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16日
發明者張富強, 占美虎, 鐘明生, 梁景洲, 閆紅慶, 李永龍, 江志偉 申請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