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調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手工工具,特別是涉及一種可調扳手。
背景技術:
由于可調扳手可以容納各種尺寸的螺栓和螺母因此十分有用。一個常見的可調扳手是由一個固定的扳體和一個可移動的扳口相對運動的裝置組成,用戶可采用拇指旋轉蝸輪移動扳口來達到滿足螺栓和螺母的要求,蝸輪一定程度上控制著扳口發揮其作用,但由于蝸輪自鎖力不大,如果力矩過大時可能會導致扳口后滑。此外,常規扳手也不能旋轉到一個完整的尺寸同螺栓完全吻合和脫離。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實現扳口自鎖的可調扳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包括下顎、在端部設有上顎的扳體、能夠使得下顎相對上顎移動的杠桿機構,還包括用于鎖定下顎位置的鎖定機構,所述鎖定機構包括齒塊,所述鎖定機構處于鎖定狀態時,所述齒塊與所述扳體嚙合;所述鎖定機構還包括與齒塊耦合的凸輪,所述凸輪下部還與杠桿機構相連,上部與所述下顎相連。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凸輪上開有貫穿整個凸輪厚度的槽位,所述齒塊利用銷軸穿過所述槽位與凸輪耦合。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凸輪上設有用于與下顎相連的柱銷,所述柱銷貫穿凸輪。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凸輪下還設有一固定塊,所述固定塊通過拉簧與杠桿機構相連。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杠桿機構包括手柄、支撐桿、連接板和擺臂;所述手柄與支撐桿通過軸相連,所述手柄與連接板通過活動銷軸相連;所述支撐桿的另一端與所述扳體通過鉚釘相連,所述連接板的另一端通過與所述擺臂相連,所述擺臂的另一端與所述凸輪相連。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擺臂的側面設有凸耳,所述拉簧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塊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凸耳上。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齒塊呈U形結構,所述U形結構的兩個凸出部分均設有孔洞,所述U形結構的底面設有縱向延長的卡齒。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扳體包括通過鉚釘固定的左扳體和右扳體,所述左扳體和有扳體固定后形成槽形,所述槽形的下表面為與所述U形結構底面卡齒相配的齒面。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杠桿機構還包括用于使所述下顎復位的扭簧。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在于利用鎖定機構的齒塊,該齒塊可以與扳體相互嚙合,當鎖定機構從自由打開的狀態到一定距離鎖定的狀態時,齒塊可促使扳體和扳口兩者相對于某一距離進行鎖定,從而使得扳手的自鎖力得到提高。
以下結合附圖和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爆炸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凸輪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齒塊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下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
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可調扳手包含設有上顎11的扳體I和下顎2,下顎2可相對于上顎11進行移動,還包括杠桿機構,該杠桿機構分別與扳體I和下顎2相連,其作用是使下顎2相對于上顎進行移動。可調扳手還包括了 一種鎖定機構,有一個齒塊3對下顎2在扳體上移動某個位置進行鎖定,鎖定機構是從自由狀態到螺栓鎖定狀態下上顎
11和下顎2,鎖定機構的齒塊3通過杠桿機構使齒塊3移動,并使其與扳體I上的齒形相互嚙合,當鎖定機構從自由打開的狀態到一定距離鎖定的狀態,齒塊3是促使扳體I和下顎2二者相對于某一距離鎖定的關鍵。鎖定機構還包含凸輪4 (見圖3),該凸輪4與齒塊3相互耦合。凸輪4是通過杠桿機構的擺臂帶動做旋轉運動的。齒塊3與凸輪4相互連接,凸輪4是與齒塊3耦合,并且能夠使旋轉運動轉化為直線運動的關鍵,凸輪4包括一曲面和兩個相對應面。凸輪4上設有槽位,槽位貫穿了凸輪4的兩個相對應面。齒塊3是通過軸銷穿過槽位和凸輪4連接的。凸輪4上還設有用于連接下顎2的柱銷41,該柱銷41貫穿整個扳體I。凸輪下部設有一固定塊42,固定塊42上設有一小洞,該小洞用于連接拉簧50。拉簧50的另一端連接在杠桿機構的擺臂上。齒塊3 (見圖4)是一種普遍的U形結構,兩個突出部分之間的行距組成一個缺口。孔洞31對穿在每個突出部分上。U形結構的底面設有縱向延長的卡齒32。鎖定機構是將凸輪4的曲面卡在齒塊的U形結構的缺口中,并將齒塊3的孔洞31和凸輪4的槽位相對,再通過銷軸裝配得到。如圖5所示,下顎2是用來與上顎對螺栓進行夾緊的,下顎2下設有滑塊21,該滑塊21可沿著板體I內的滑槽進行滑動,滑塊21下的線性曲面22內裝入凸輪4。線性曲面22限制了凸輪4,使與凸輪4耦合的齒塊3只能線性滑動進出接觸扳體I。扳體I是由左扳體12和右扳體13兩部份通過鉚釘固定在一起的。當左扳體12和右扳體13相互固定后形成槽形14,槽形分上下兩個面,槽形的下面上有一排連續的齒形,該齒形與齒塊3上的卡齒可相互嚙合。扳體I上齒形面上的每顆齒形分別有前齒面和后齒面組成的。鎖定機構由槽形14和齒塊3以及凸輪4組成,槽形14是貫穿左扳體和右扳體組成的整體的厚度。扳體I分別是由左扳體12和右扳體13各自部件組合,左板體和右扳體由鉚釘鉚合形成二條平行的直線槽,當杠桿機構的手柄相對扳體的手柄進行運動時,可使下顎2的滑塊21在直線槽內滑動,從而帶動下顎2接近或離開扳體上顎11。如圖2所示,杠桿機構分別有手柄51、支撐桿53和連接板52以及擺臂54組成。手柄51和扭轉彈簧57在下顎2形成一個相互的機構。手柄51分別同支撐桿53和連接板52連接,連接板52和手柄51采用軸聯接,支撐桿53同手柄51采用活動銷軸相連接。支撐桿53的另一端同扳體I中的手柄用鉚釘相連接,連接板52的另一端連接到擺臂54上,而擺臂54的另一端為擺臂圓頭,該擺臂圓頭可與凸輪相連。擺臂側面設有凸耳56,拉伸彈簧55的另一端連接到擺臂54的凸耳56上。扳體I的支撐塊同擺臂凹溝相接,在線性扭軒彈簧57的作用下可使擺臂54進行運動,由于杠桿機構通過連接板52和擺臂54可使下顎2進行往復運動。手柄51與扳體手柄兩者相接近時可促使下顎2與上顎11距離縮小,手柄51與扳體手柄兩者放開,可促使下顎2與上顎11距離擴大。螺母放在下顎2和上顎11之間,采用擠壓扳體手柄和手柄51使下顎2和上顎11一起夾緊螺母。此后,持續的壓力或擠壓手柄和手柄51,在擺臂圓頭和拉力彈簧55的作用下凸輪4被以逆時針方向旋轉。經凸輪4旋轉運動后使凸輪曲面同樣旋轉壓迫齒塊3在槽形14上表面線性移動,直到凸輪曲面在曲面最高點時齒塊3的卡齒32同槽形14的另一面相互接確。持續壓力的作用下齒塊3的卡齒32同槽形14下表面上的齒形相互嚙合。下顎2和上顎11的釋放是由鎖緊機構運動來完成的,釋放扳體手柄和手柄51的杠桿機構,在擺臂圓頭和拉力彈簧55作用下凸輪4被以順時針方向旋轉。經凸輪4旋轉運動后使凸輪曲面同樣旋轉,齒塊3在槽形14上表面上線性移動回復到凸輪曲面42在曲面最低點時,齒塊3的卡齒32同槽形14的另一面脫開。此時下顎2的滑塊21在直線槽形內直線移動,使下顎2相對于上顎11進行遠離到扳手的最大開口。通過本實用新型的鎖定機構上的齒塊,該齒塊可以與扳體相互嚙合,當鎖定機構從自由打開的狀態到一定距離鎖定的狀態時,齒塊可促使扳體和扳口兩者相對于某一距離進行鎖定,從而使得扳手的自鎖力得到提高。以上已對本發明創造的較佳實施例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本發明創造并不限于所述實施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發明創造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種種的等同的變型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可調扳手,包括下顎、在端部設有上顎的扳體、能夠使得下顎相對上顎移動的杠桿機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用于鎖定下顎位置的鎖定機構,所述鎖定機構包括齒塊,所述鎖定機構處于鎖定狀態時,所述齒塊與所述扳體嚙合;所述鎖定機構還包括與齒塊耦合的凸輪,所述凸輪下部還與杠桿機構相連,上部與所述下顎相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輪上開有貫穿整個凸輪厚度的槽位,所述齒塊利用銷軸穿過所述槽位與凸輪耦合。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調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輪上設有用于與下顎相連的柱銷,所述柱銷貫穿凸輪。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調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輪下還設有一固定塊,所述固定塊通過拉簧與杠桿機構相連。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調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桿機構包括手柄、支撐桿、連接板和擺臂;所述手柄與支撐桿通過軸相連,所述手柄與連接板通過活動銷軸相連;所述支撐桿的另一端與所述扳體通過鉚釘相連,所述連接板的另一端通過與所述擺臂相連,所述擺臂的另一端與所述凸輪相連。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可調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擺臂的側面設有凸耳,所述拉簧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塊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凸耳上。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齒塊呈U形結構,所述U形結構的兩個凸出部分均設有孔洞,所述U形結構的底面設有縱向延長的卡齒。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可調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扳體包括通過鉚釘固定的左扳體和右扳體,所述左扳體和有扳體固定后形成槽形,所述槽形的下表面為與所述U形結構底面卡齒相配的齒面。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桿機構還包括用于使所述下顎復位的扭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調扳手,包括下顎、在端部設有上顎的扳體、能夠使得下顎相對上顎移動的杠桿機構,還包括用于鎖定下顎位置的鎖定機構,所述鎖定機構包括齒塊,所述鎖定機構處于鎖定狀態時,所述齒塊與所述扳體嚙合;所述鎖定機構還包括與齒塊耦合的凸輪,所述凸輪下部還與杠桿機構相連,上部與所述下顎相連。本實用新型能夠實現扳口自鎖。
文檔編號B25B13/20GK202825642SQ20122044522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4日
發明者艾爾弗德·拉里·安東尼·格雷厄姆 申請人:邱瑩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