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基于散熱管的定位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散熱器裝配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散熱管的定位機構。
背景技術:
散熱器是汽車冷卻系統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其發動機水冷系統中的散熱器通常呈方框狀,由進水室、出水室、散熱帶及外形呈扁平管狀的散熱管等幾部分構成,裝配時,其散熱帶與散熱管彼此逐個交錯布置,依靠設置于其兩側的夾板實現相對于散熱帶與散熱管兩端的依次固定,同時依靠設置于其兩端的固定板實現散熱帶與散熱管兩端的卡接固定,固定板外側再套設塑膠層以與固定板間整體構成便于冷卻液流通的進、出水室。在工作時,其冷卻液由進水室進入,經過夾板上的預留孔隙進入散熱管管腔內,從而帶走部分 沉積于散熱管外的熱量,由于散熱管與散熱帶彼此貼合,從而起到增大散熱面積的功效;此時,冷的冷卻液由于吸收熱量而變熱,熱空氣則因為冷卻液、散熱帶以及散熱管的聯合作用而降溫,從而形成熱交換過程。現有的散熱器在其組裝工序時,由于其本身結構的獨特性,仍多依賴人工操作;組裝時多為首先布置好傾斜狀工作板,在其最底端放好一側夾板后,再在其斜板上依次按序放置散熱管及散熱帶;其整個組裝工序無絲毫定位設備可言,僅僅依靠前述部件在其斜面上的重力實現其層疊安裝,不但安裝步驟繁瑣且勞動強度大,同時由于散熱帶本身在自然狀態下的彈力彎曲性能,一旦在裝配時用力不均衡,其散熱帶就易被散熱管擠壓彈出,不得不重新組裝;特別是對于散熱管及散熱帶的鋪設而言,散熱器尺寸越大,其散熱帶及散熱管的數量也就越多,依次按序鋪設就愈加費時費力,整體工作效率極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基于散熱管的定位機構,其裝配定位力度均衡,工作效率高。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基于散熱管的定位機構,包括工作臺面以及至少設置于工作臺面一側的用于定位及固定散熱管的卡接單元,卡接單元包括多根彼此間呈平行排布的導向條,導向條間間隙構成卡接單元上的用于定位固定散熱管以使其板面處于傾斜或鉛垂方向上的卡接口,其間隙尺寸大于等于散熱管管厚且小于其管寬設置,導向條的排布方向平行或相交于散熱管排布方向設置,所述各導向條間沿其排布方向具有并攏及外擴兩種位置狀態;當卡接單元上各導向條處于沿其排布方向的外擴狀態時,其卡接口最小間距大于平直狀態下的散熱帶帶寬;當卡接單元上各導向條處于并攏狀態時,其卡接口最小間距等于平直狀態下的散熱帶帶寬;定位機構還包括動力單元,動力單元有兩種位置狀態,其位于初始位置時,卡接單元位于工作平臺處,當其并攏動作完成后,動力單元動作并驅動卡接單元移離工作平臺。本發明的主要優點在于通過設置上述卡接單元,從而保證散熱管能間隔均勻的一次布置于卡接單元上,其布管操作快速方便;之后,由于卡接單元本身間距已經預先做好精確限定,當卡接單元上的導向條處于外擴狀態時,即使散熱帶存在彈性變量,由于導向條在外擴狀態下其卡接口間距大于散熱帶的平直狀態間距,因此仍能很方便的將其放入已經布置好的散熱管的間隙內,進而實現其快速布帶需求;此時導向條再進入并攏操作步驟,該步驟時,各散熱帶及散熱管均被夾緊且各者間位置恒定,也就避免了人力進行夾緊操作所可能產生的操作力度不均衡現象;最后再通過動力單元驅動卡接單元遠離工作平面,從而留出后續操作空間,以實現其夾板及固定板的裝夾操作;上述各個步驟及工序整體操作簡單,裝配方式較之老式逐個交替布置而言也更為快捷方便,由于摒棄了傳統的勞動強度大且誤差高的手工操作方式,因此,本發明裝配定位力度更為均衡,工作效率極高。
圖1-2為卡接單元處于移離工作平臺時的裝配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I的I部分局部放大圖;圖4是卡接單元結構示意圖;圖5為導向條結構示意圖;圖6-7為底座的子單元結構示意圖;圖8-9為子單元的動作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一種基于散熱管的定位機構,包括工作臺面10以及至少設置于工作臺面一側的用于定位及固定散熱管的卡接單元,卡接單元包括多根彼此間呈平行排布的導向條21,導向條21間間隙構成卡接單元上的用于定位固定散熱管以使其板面處于傾斜或鉛垂方向上的卡接口,其間隙尺寸大于等于散熱管管厚且小于其管寬設置,導向條21的排布方向平行或相交于散熱管排布方向設置,所述各導向條21間沿其排布方向具有并攏及外擴兩種位置狀態;當卡接單元上各導向條21處于沿其排布方向的外擴狀態時,其卡接口最小間距大于平直狀態下的散熱帶帶寬;當卡接單元上各導向條21處于并攏狀態時,其卡接口最小間距等于平直狀態下的散熱帶帶寬;定位機構還包括動力單元30,動力單元30有兩種位置狀態,其位于初始位置時,卡接單元位于工作平臺處,當其并攏動作完成后,動力單元30動作并驅動卡接單元移離工作平臺,如圖1-2所示。上述中,其導向條21的兩種狀態其實可理解為在外界驅動部件作用下的相互靠接以及彼此遠離兩種位置狀態,而其位于卡接單元卡接口上的散熱管的板面處于鉛垂面上,因此,為進一步的實現其具體構造,此處還作如下詳細描述卡接單元還包括用于固定導向條21的底座22、引導底座22動作方向的導軌部23以及驅動底座22沿導軌部23動作的驅動部24,所述底座22固定于驅動部24的動力輸出端上,底座22包括若干子單元,每個導向條21分別固定插接于一對應子單元上,各子單元間可產生沿導軌導向方向的并攏及 外擴動作。這樣,當本發明在實際動作時,如圖3及圖8-9所示,依靠驅動部24動作并帶動底座22上的子單元a產生沿導軌部23的相對位移(也即相互靠接以及彼此遠離動作),由于各導向條21分別如圖3所示對應的插接固定于某一子單元a上,當子單元a動作時,位于其上的導向條21自然也就產生相對的貼合和分離動作,從而使其形成沿散熱管排布方向的并攏和外擴動作狀態。
進一步的,為具體實現子單元間的彼此聯動動作,其各子單元與前一子單元和/或后一子單元的配合處應當留有配合間隙,其配合間隙方向平行其動作方向設置,其配合間隙等于各導向條21的預留往復動作行程;更具體為如圖6-9所示,構成底座22的子單元外形呈“ 口 ”字狀,其管腔22a構成固定插接導向條21下部的插接口,其“口”字狀中段設置有縮頸段,其前段構成與前一子單元配合的擋位段22b,其后段順延并包覆后一子單元的擋位段而形成卡口段22c,卡口段22c與擋位段22b相配合處呈現松配合狀態,其松配合空隙構成各子單元間的配合間隙。當采用上述結構以后,當驅動部24回程動作時,其向外拖拽底座22,由于各子單元a間存在配合間隙,同時兩相配合的卡口段22c與擋位段22b間又構成卡位配合,因此,各子單元a間在驅動部24的拖拽力的作用下被拉開并保持最大間隙狀態,從而構成位于其上的導向條21的外擴操作,此時,工作人員即可執行散熱管的布管操作,在其布管完成后,再相應執行其散熱帶的布帶動作;同理,當驅動部24動作并抵壓底座22時,在各子單元a間的配合間隙作用下,各子單元a間在驅動部24抵壓 力下彼此移動并貼合,從而構成位于其上的導向條21的并攏操作,此時即實現散熱管及散熱帶的裝夾操作。進一步的,如圖1-3所示,導軌部23外形條形槽狀,構成底座22的子單元首尾銜接呈鏈式的布置于導軌部23內,底座22首端固定于導軌部23 —端處,驅動部24為氣缸,驅動部24的缸體部固定于外部基座上,其活塞桿探入導軌部23內且其頂端抵靠并固接于底座22尾端處;當本發明動作時,導軌部23槽口向上布置,其底座22在導軌部23的凹槽腔內,導向條21則可于導軌部23上作往復直線運動,此時,依靠氣缸驅動底座22沿條形槽作往復動作,從而即可實現其導向條21的上述各種位置狀態。進一步的,為具體實現導向條21的構造,如圖4-5所示,所述導向條21呈梳齒狀布置且其排布方向平行其散熱管安裝方向設置,導向條21為兩組且分置于工作平臺10上的待安裝散熱管兩端部處。同時,導向條21外形呈長條板狀且其板寬方向平行其排布方向設置,其頂端為斜面形構造,其斜面b所在平面垂直其板面設置,其斜面方向相交于導向條21的板長方向且各導向條21斜面彼此平行布置。單個導向條21的斜面式設計,在多個導向條21間進行彼此組合后,即形成其卡接單元上的卡接口的漏斗形(亦或倒八字形)構造,從而可在布管時起到引導導向作用,實際使用時,其散熱管可以更為方便的落入預定卡接口內,進而保證了其工作效率的最大化;此外,其導向條21的兩組分置的梳齒式構造,也確保了散熱管在整個布管乃至卡接單元并攏過程中都能有效的固定于其卡接口上,以確保其所處位置的穩定性。更進一步的,工作臺面10呈傾斜狀布置,其傾斜方向與散熱管排布方向反向設置;其傾斜方向由圖2可以看出;實際上,其工作臺面10的傾斜面方向,多為直接向工作人員的站立位置處傾斜,也即工作平臺10的位于工作人員所在側偏低,而遠離其的一側則偏高,因此,其散熱管的布管方向也相應為由工作人員所在方向前依次遞進;這樣,一方面工作人員可以很方便的在其工作平臺10上進行散熱管和散熱帶的布管布帶操作,另一方面則可依靠上述各部件的自重作用,從而確保在導向條21收攏操作時其各散熱帶與散熱管的整齊度,最終為其整個機器的正常有效工作提供保證。進一步的,其動力單元30的實現方式可為多種,無論是曲柄滑塊機構,還是活塞缸式結構等往復行程機構,均能實現其卡接單元的上下沉降動作;本發明的優選方案為如圖2及圖4所示動力單元30包括活塞缸31,活塞缸31行程方向垂直工作平臺10且驅使卡接單元產生相對工作平臺10的沉降動作,動力單元30還包括用于導向活塞缸31動作方向的導向桿32,導向桿32為兩根且分置于活塞缸31兩側。當需要執行布管操作時,啟動動力單元30,在其活塞缸31及導向桿32的聯合作用下,卡接單元被抬升,其導向條21呈梳齒狀的凸顯于工作平臺10的臺面上;同時驅動部24動作并拖拽底座22,底座22在導軌部23以及其子單元a的配合間隙作用下產生伸長動作,位于其上的導向條21產生沿導軌部23的外擴動作,此時其導向條21間距最大化,從而進行散熱管的布管操作;待其布管操作完成后,即可在其散熱管的間隙間進行散熱帶的布帶操作;當上述操作全部完成時,驅動部24抵壓底座22,在其子單元a的配合間隙以及導軌部23的雙重作用下,從而使導向條21產生彼此相向動作,也即前述的并攏動作,此時位于工作臺面10上的已布置好的散熱帶與散熱管在導向條21作用下被夾緊;接著動力單元30動作并驅使卡接單元作下降動作,導向條21構成的卡接口逐漸脫離散熱管處,卡接單元繼續下降動作,并最終與散熱管和散熱帶間完全脫離;此時,位于工作臺面10上的散熱管與散熱帶間位置關系完全確定,即可直接進行其夾板與固定板的裝夾操作,上述各個步驟及工序整體操作簡單,裝配方式較之老 式逐個交替布置而言更為快捷方便,本發明裝配定位力度更為均衡,工作效率極高。
權利要求
1.一種基于散熱管的定位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臺面(10)以及至少設置于工作臺面一側的用于定位及固定散熱管的卡接單元,卡接單元包括多根彼此間呈平行排布的導向條(21),導向條(21)間間隙構成卡接單元上的用于定位固定散熱管以使其板面處于傾斜或鉛垂方向上的卡接口,其間隙尺寸大于等于散熱管管厚且小于其管寬設置,導向條(21)的排布方向平行或相交于散熱管排布方向設置,所述各導向條(21)間沿其排布方向具有并攏及外擴兩種位置狀態;當卡接單元上各導向條(21)處于沿其排布方向的外擴狀態時,其卡接口最小間距大于平直狀態下的散熱帶帶寬;當卡接單元上各導向條(21)處于并攏狀態時,其卡接口最小間距等于平直狀態下的散熱帶帶寬;定位機構還包括動力單元(30),動力單元(30)有兩種位置狀態,其位于初始位置時,卡接單元位于工作平臺處,當其并攏動作完成后,動力單元(24)動作并驅動卡接單元移離工作平臺。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定位機構,其特征在于位于卡接單元卡接口上的散熱管的板面處于鉛垂面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機構,其特征在于卡接單元還包括用于固定導向條(21)的底座(22)、引導底座(22)動作方向的導軌部(23)以及驅動底座(22)沿導軌部(23)動作的驅動部(24),所述底座(22)固定于驅動部(24)的動力輸出端上,底座(22)包括若干子單元,每個導向條(21)分別固定插接于一對應子單元上,各子單元間可產生沿導軌導向方向的并攏及外擴動作。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機構,其特征在于各子單元與前一子單元和/或后一子單元的配合處留有配合間隙,其配合間隙方向平行其動作方向設置,其配合間隙等于各導向條(21)的預留往復動作行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定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構成底座(22)的子單元外形呈“口”字狀,其管腔(22a)構成固定插接導向條(21)下部的插接口,其“口”字狀中段設置有縮頸段,其前段構成與前一子單元配合的擋位段(22b),其后段順延并包覆后一子單元的擋位段而形成卡口段(22c),卡口段(22c)與擋位段(22b)相配合處呈現松配合狀態,其松配合空隙構成各子單元間的配合間隙。
6.根據權利要求3或4或5所述的定位機構,其特征在于導軌部(23)外形呈條形槽狀,構成底座(22)的子單元首尾銜接呈鏈式的布置于導軌部(23)內,底座(22)首端固定于導軌部(23) —端處,驅動部(24)為氣缸,驅動部(24)的缸體部固定于外部基座上,其活塞桿探入導軌部(23)內且其頂端抵靠并固接于底座(22)尾端處。
7.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定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條(21)呈梳齒狀布置且其排布方向平行其散熱管安裝方向設置,導向條(21)為兩組且分置于工作平臺(10)上的待安裝散熱管兩端部處。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定位機構,其特征在于導向條(21)外形呈長條板狀且其板寬方向平行其排布方向設置,其頂端為斜面形構造,其斜面所在平面垂直其板面設置,其斜面方向相交于導向條(21)的板長方向且各導向條(21)斜面彼此平行布置。
9.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定位機構,其特征在于工作臺面(10)呈傾斜狀布置,其傾斜方向與散熱管排布方向反向設置。
10.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定位機構,其特征在于動力單元(30)包括活塞缸(31),活塞缸(31)行程方向垂直工作平臺(10)且驅使卡接單元產生相對工作平臺(10)的沉降動作,動力單元(30)還包括用于導向活塞缸(31)動作方向的導向桿(32),導向桿(32)為兩根且分置于 活塞缸(31)兩側。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散熱器裝配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散熱管的定位機構。本發明包括工作臺面以及卡接單元,卡接單元包括多根彼此間呈平行排布的導向條,導向條間間隙構成卡接單元上的卡接口,導向條的排布方向平行或相交于散熱管排布方向設置,當卡接單元上各導向條處于沿其排布方向的外擴狀態時,其卡接口最小間距大于平直狀態下的散熱帶帶寬;當卡接單元上各導向條處于并攏狀態時,其卡接口最小間距等于平直狀態下的散熱帶帶寬;定位機構還包括動力單元,動力單元位于初始位置時,卡接單元位于工作平臺處,當其并攏動作完成后,動力單元動作并驅動卡接單元移離工作平臺。本發明裝配定位力度均衡,工作效率高。
文檔編號B25H1/10GK102642130SQ20121014294
公開日2012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0日
發明者方興武 申請人:黃山科能汽車散熱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