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頭螺絲批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手動工具,具體是一種可將批頭調頭的雙頭螺絲批。
背景技術:
現有的螺絲批,常見有以下幾種結構形式一是在手柄上固定批桿,批桿頭部設批頭;二是在手柄上設批桿,批桿的頭部設安置孔,安置孔用于安置批頭而可以根據需求選用合適的批頭安置在安置孔內;三是在手柄上設卡套,卡套上安置可調頭的套筒,套筒的兩端設安置孔,安置孔用于安置不同形式的批頭而可以根據需求選用合適的批頭安置在安置孔內(其中可對套筒調頭)。所述第一種形式的螺絲批,一把螺絲批只具有一種形式的批頭,功能單一,使用受限,所述后兩種形式的螺絲批,雖可根據需求選用合適的批頭,但僅適用于較大規格的螺絲批。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和提出的技術任務是克服現有在批桿頭部設批頭的螺絲批功能單一的缺陷,提供一種雙頭螺絲批。為達到所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雙頭螺絲批,包括手柄和兩個批桿,每個批桿的頭部設批頭,其特征是所述的手柄上設帶插接口的容納腔,所述的插接口朝向手柄的前方, 所述的兩個批桿同軸安裝在一個插接件上且所述兩個批桿的批頭朝向相反,所述插接件的兩端均可與所述的插接口以可傳遞扭矩的方式插接配合且于插接時所述兩個批桿中的一個位于所述的容納腔內。作為優選技術措施,所述的兩個批桿連為一體。作為優選技術措施,所述的批桿通過定向機構安裝在所述的插接件上。作為優選技術措施,所述插接口的側壁上與所述的插接件上分別設置相配的扭矩傳遞槽和扭矩傳遞筋以及相配的軸向定位槽和軸向定位筋來實現所述的插接配合。作為優選技術措施,所述插接口的側壁上與所述的插接件上分別設置相配的內扭矩傳遞面和外扭矩傳遞面以及相配的軸向定位槽和軸向定位筋來實現所述的插接配合。作為優選技術措施,所述的插接件上設有與所述手柄的前端抵觸的定位臺階。作為優選技術措施,所述手柄的尾部連接可轉動的按壓件。進一步的,所述的手柄與按壓件通過分設于二者上的環槽和環筋實現所述的可轉動連接。所述的按壓件通過軸承結構安裝在所述手柄的尾部實現所述的可轉動連接;進一步的,所述的軸承結構包括一個滾動軸承和一個壓蓋,所述的按壓件上設有臺階軸,所述的壓蓋套在所述的臺階軸上,所述的臺階軸穿在所述滾動軸承的內孔并在臺階軸的內端連接螺母實現按壓件與滾動軸承的裝配,所述的壓蓋連接在手柄上并將所述滾動軸承的外圈軸向壓持在手柄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兩個批桿的頭部可設置不同的批頭,使用時根據需求選用,而且可為手柄配置多個插接件并在每個插接件上設置批桿以備選用;使用時,一個批桿位于手柄的容納腔內,使得整個螺絲批的體積(尤其是長度)并不增加,便于攜帶、存放;
3制造成本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的A-A向剖視圖。圖3是圖2所示結構中手柄的示意圖。圖4是圖2所示結構中按壓件的示意圖。圖5是圖2所示結構中兩個批桿安裝在插接件上的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圖7是圖6中的B-B向剖視圖。圖中標號說明1-手柄,11-插接口,12-容納腔,13-扭矩傳遞筋,14-軸向定位槽,15-內扭矩傳遞面,16-環筋;21-批桿,22-批頭,23-批桿,24-批頭,25-耳部;3-插接件,31-扭矩傳遞槽,32-軸向定位筋,33-外扭矩傳遞面,34-定位臺階;4-按壓件,41-環槽,42-臺階軸;5-滾動軸承;6-壓蓋;7-螺母。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雙頭螺絲批,如圖1、2及圖6、7所示,其包括手柄1和兩個批桿21、 23,每個批桿的頭部設批頭22、24,手柄1上設帶插接口 11的容納腔12,插接口 11朝向手柄 1的前方,兩個批桿21、23同軸安裝在插接件3上且兩個批桿的批頭朝向相反,批桿與插接件可注塑在一起,為了連接可靠及保證傳遞扭矩,批桿上可設注塑在插接件3內的耳部25, 插接件3的兩端均可與插接口 11以可傳遞扭矩的方式(非轉動的方式即可傳遞扭矩)插接配合且于插接時兩個批桿中的一個位于容納腔內。該雙頭螺絲批,兩個批桿的頭部可設置不同的批頭,使用時根據需求選用,而且可為手柄配置多個插接件并在每個插接件上設置批桿以備選用;使用時,一個批桿位于手柄的容納腔內,使得整個螺絲批的體積(尤其是長度)并不增加,便于攜帶、存放;制造成本低。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完善和補充,本實用新型還包括以下各段所述的附加技術特征,雖然圖1、2及圖6、7同時包含了以下各段所述的所有附加技術特征,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該情形,在實施本實用新型時根據具體作用將它們選用在上段所述的技術方案上。首先,的兩個批桿21、23連為一體。其次,批桿通過定向機構(如棘輪機構)安裝在插接件上,使得批桿具有定向轉動功能以提高工作效率。第三,為實現插接件3與插接口 11的插接配合,可如圖1-5所示,插接口 11的側壁上與插接件3上分別設置相配的扭矩傳遞槽31和扭矩傳遞筋13以及相配的軸向定位槽 14和軸向定位筋32,實際實施時,可根據需求將配合的扭矩傳遞槽與扭矩傳遞筋或/和將
4相配的軸向定位槽與軸向定位筋的互換設置位置,通過扭矩傳遞槽和扭矩傳遞筋的配合實現扭矩傳遞,通過軸向定位槽與軸向定位筋的配合避免插接件從插接口上意外脫出且在使用時可傳遞壓持力;或者如圖6、7所示,插接口 11的側壁上與插接件3上分別設置相配的內扭矩傳遞面15 (它們可構成方形孔)和外扭矩傳遞面33 (它們可構成四棱柱)以及相配的軸向定位槽和軸向定位筋,實際實施時,可根據需求將相配的軸向定位槽與軸向定位筋的互換設置位置,通過內扭矩傳遞面和外扭矩傳遞面的配合實現扭矩傳遞,通過軸向定位槽與軸向定位筋的配合避免插接件從插接口上意外脫出且在使用時可傳遞壓持力。第四,插接件3上設有與手柄的前端抵觸的定位臺階34,以便插裝時定位,尤其是使用時可向批桿傳遞來自手柄的壓持力。第五,手柄1的尾部連接可轉動的按壓件4以便使用時通過按壓按壓件4來對批頭施加壓持力的同時對不影響轉動手柄,具體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實現其一,手柄1與按壓件4可通過分設于二者上的環槽41和環筋16實現可轉動連接,裝配狀態下,環筋16位于環槽41內實現轉動連接的同時避免按壓件從手柄上脫出。其二,按壓件4可通過軸承結構安裝在手柄1的尾部實現可轉動連接,具體的,該軸承結構包括一個滾動軸承5和一個壓蓋6,裝配時將壓蓋6套在按壓件4的臺階軸42上,將臺階軸42穿在滾動軸承5的內孔中, 在臺階軸42的內端連接螺母7實現按壓件4與滾動軸承5的裝配,最后將壓蓋6連接(如通過螺紋連接)在手柄1上,并利用壓蓋6將滾動軸承5的外圈軸向壓持在手柄1上即可。
權利要求1.雙頭螺絲批,包括手柄(1)和兩個批桿(21、23),每個批桿的頭部設批頭(22、對), 其特征是所述的手柄(1)上設帶插接口( 11)的容納腔(12),所述的插接口(11)朝向手柄 (1)的前方,所述的兩個批桿(21、23 )同軸安裝在一個插接件(3 )上且所述兩個批桿的批頭朝向相反,所述插接件(3)的兩端均可與所述的插接口(11)以可傳遞扭矩的方式插接配合且于插接時所述兩個批桿(21、23)中的一個位于所述的容納腔(12)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頭螺絲批,其特征是所述的兩個批桿(21、23)連為一體。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頭螺絲批,其特征是所述的批桿通過定向機構安裝在所述的插接件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頭螺絲批,其特征是所述插接口(11)的側壁上與所述的插接件(3)上分別設置相配的扭矩傳遞槽(31)和扭矩傳遞筋(13)以及相配的軸向定位槽 (14)和軸向定位筋(32)來實現所述的插接配合。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頭螺絲批,其特征是所述插接口(11)的側壁上與所述的插接件(3)上分別設置相配的內扭矩傳遞面(15)和外扭矩傳遞面(33)以及相配的軸向定位槽(14)和軸向定位筋(32)來實現所述的插接配合。
6.根據權利要求1或4或5所述的雙頭螺絲批,其特征是所述的插接件(3)上設有與所述手柄(1)的前端抵觸的定位臺階(34)。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頭螺絲批,其特征是所述手柄(1)的尾部連接可轉動的按壓件(4)。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雙頭螺絲批,其特征是所述的手柄(1)與按壓件(4)通過分設于二者上的環槽(41)和環筋(16)實現所述的可轉動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雙頭螺絲批,其特征是所述的按壓件(4)通過軸承結構安裝在所述手柄(1)的尾部實現所述的可轉動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雙頭螺絲批,其特征是所述的軸承結構包括一個滾動軸承 (5)和一個壓蓋(6),所述的按壓件(4)上設有臺階軸(42),所述的壓蓋(6)套在所述的臺階軸(42)上,所述的臺階軸(42)穿在所述滾動軸承(5)的內孔并在臺階軸(42)的內端連接螺母(7)實現按壓件(4)與滾動軸承(5)的裝配,所述的壓蓋(6)連接在手柄上并將所述滾動軸承(5 )的外圈軸向壓持在手柄(1)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雙頭螺絲批,屬于手動工具,現有在批桿頭部設批頭的螺絲批功能單一,本實用新型包括手柄和兩個批桿,每個批桿的頭部設批頭,其特征是所述的手柄上設帶插接口的容納腔,所述的插接口朝向手柄的前方,所述的兩個批桿同軸安裝在一個插接件上且所述兩個批桿的批頭朝向相反,所述插接件的兩端均可與所述的插接口以可傳遞扭矩的方式插接配合且于插接時所述兩個批桿中的一個位于所述的容納腔內。本實用新型的兩個批桿的頭部可設置不同的批頭,使用時根據需求選用,而且可為手柄配置多個插接件并在每個插接件上設置批桿以備選用;一個批桿位于手柄的容納腔內,使得整個螺絲批的體積并不增加,便于攜帶、存放;制造成本低。
文檔編號B25B23/00GK202071042SQ201120139930
公開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5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5日
發明者池曉蘅 申請人: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