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組合裝配鎖緊扣和彈簧鉤的專用夾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裝配夾具,尤其涉及一種專用于鎖緊扣和彈簧鉤組合裝配的夾具。
背景技術:
在鎖緊扣與彈簧鉤的組合裝配過程中,彈簧鉤需用很大的力才能壓入鎖緊扣的安 裝孔中。現有技術中,一般采用手工裝配,但一個人連續作業的極限一般是完成20個產品, 因此根本無法完成批量生產任務。因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一種用于組合裝配鎖緊扣和彈簧鉤的專用夾 具,實現批量生產。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組 合裝配鎖緊扣和彈簧鉤的專用夾具。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組合裝配鎖緊扣和彈簧鉤的專用夾 具,包括底座和與所述底座固定連接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與所述底座平行的支架橫臂和 與所述底座垂直的支架縱臂以構成用于裝配鎖緊扣和彈簧鉤的裝配空間;所述支架遠離所 述底座的頂端設置有與其樞接的手柄;所述支架橫臂上對應所述裝配空間處設置與所述底 座垂直的壓軸通孔;所述壓軸通孔內設置有可與所述支架橫臂相對運動的上壓軸;所述上 壓軸包括遠離所述底座的手柄端和用于壓緊彈簧鉤的裝配端;所述手柄端伸出所述支架橫 臂且與所述支架橫臂之間設置有彈簧;所述底座上正對所述上壓軸處設置有下頂軸。較佳的,所述上壓軸的裝配端或所述下頂軸的上端面設置有開口槽。較佳的,所述上壓軸的裝配端和所述下頂軸的端面沿與所述支架橫臂平行的方向 分別設置有第一開口槽和第二開口槽。較佳的,所述第一開口槽和第二開口槽的開口方向與所述支架縱臂垂直。較佳的,所述下頂軸通過下頂座固定連接在所述底座上。較佳的,所述上壓軸的裝配端伸入所述裝配空間中。較佳的,所述手柄端的端面為球面;所述手柄端的直徑大于所述裝配端的直徑。較佳的,所述壓軸通孔為階梯孔,其靠近所述手柄處的孔徑大于遠離所述手柄處 的孔徑;所述彈簧的兩端分別支撐在所述上壓軸的軸肩和所述階梯孔的階梯面上。較佳的,所述支架還包括所述支架橫臂的一端沿背離所述底座的方向延伸形成的 手柄支架;所述手柄設置在所述手柄支架上。較佳的,所述手柄支架設置在距所述支架縱臂的遠端。較佳的,所述支架縱臂背離所述支架橫臂的一端還設置與所述支架橫臂平行的支 架連接臂;所述支架與所述底座通過所述支架連接臂固定連接。較佳的,所述支架與所述底座為一體結構。[001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組合裝配鎖緊扣和彈 簧鉤的專用夾具,因此實現了鎖緊扣和彈簧鉤裝配的批量生產,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 時,本實用新型結構緊湊實用,操作簡便易學,制造成本低。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 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A向視圖;圖3是圖1的B向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工作狀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工作狀態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用于組合裝配鎖緊扣和彈簧鉤的專用夾具,包括底座5和與底座 固定連接的支架3,支架3包括與底座5平行的支架橫臂32和與底座5垂直的支架縱臂33, 支架橫臂32和支架縱臂33構成用于裝配鎖緊扣和彈簧鉤的裝配空間8。支架3遠離底座3的頂端設置有與其樞接的手柄1。支架橫臂32上對應裝配空 間8處設置與底座5垂直的壓軸通孔7,壓軸通孔7內設置有可與支架橫臂32相對運動的 上壓軸2。上壓軸2包括遠離底座5的手柄端21和用于壓緊彈簧鉤的裝配端22,手柄端21 的直徑大于裝配端22的直徑,手柄端21伸出支架橫臂32且與支架橫臂32之間設置有彈 簧6。底座5上正對上壓軸2處設置有下頂軸4。本實施例中,下頂軸4與底座5為一體結構,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
中,下頂軸4與 底座5也可以為分體結構。上壓軸2的裝配端22和下頂軸4的端面分別設置有與支架縱臂33垂直的第一開 口槽23和第二開口槽41。裝配彈簧鉤和鎖緊扣時,如圖4所示,將彈簧鉤100的一端鋼絲先插入鎖緊扣200 的下端孔內,然后將彈簧鉤100的下邊置于下頂軸4向上的第二開口槽內,慢慢壓下手柄1, 使彈簧鉤100的上邊也置于上壓軸2向下的第一開口槽內,繼續壓下手柄1使彈簧鉤100 逐步變形,直至彈簧鉤100的上端鋼絲從下往上插入鎖緊扣200上端的孔內,逐漸放開手柄 1,彈簧鉤100在彈簧作用下恢復原狀,裝配組合即告完成。同時,上壓軸2在彈簧6的作用 下復位至裝配初始狀態。實施例2 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結構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支架3還包括支 架橫臂32的一端沿背離底座5的方向延伸形成的手柄支架31,手柄支架31設置在距支架
4縱臂33的遠端,手柄1設置在手柄支架31上。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
中,手柄支架31也可以由支架縱臂33直接向上延伸形成。支架縱臂33背離支架橫臂32的一端還設置與支架橫臂32平行的支架連接臂34 ; 支架3與底座5通過支架連接臂34固定連接。下頂軸4通過下頂座9固定連接在底座5上。本實施例中,下頂軸4、下頂座9和底座5設置為分體結構。在其他具體所示方式 中,三者也可以是一體結構。上壓軸2的裝配端22伸入裝配空間8中,上壓軸2的手柄端21的端面為球面。壓軸通孔7為階梯孔,其靠近手柄1處的孔徑大于遠離手柄1處的孔徑;彈簧6的 兩端分別支撐在上壓軸2的軸肩24和階梯孔的階梯面71上。本實施例的其他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但由于手柄支架31的設 置,本實施例結構更為緊湊,操作也更為方便,生產效率更高。實施例3 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的結構與實施例2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支架3與底座5 為一體結構。本實施例的其他結構和工作原理與實施例2相同。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無 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 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 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一種用于組合裝配鎖緊扣和彈簧鉤的專用夾具,包括底座(5)和與所述底座固定連接的支架(3),其特征是所述支架(3)包括與所述底座(5)平行的支架橫臂(32)和與所述底座(5)垂直的支架縱臂(33)以構成用于裝配鎖緊扣和彈簧鉤的裝配空間(8);所述支架(3)遠離所述底座(5)的頂端設置有與其樞接的手柄(1);所述支架橫臂(32)上對應所述裝配空間(8)處設置與所述底座(5)垂直的壓軸通孔(7);所述壓軸通孔(7)內設置有可與所述支架橫臂(32)相對運動的上壓軸(2);所述上壓軸(2)包括遠離所述底座(5)的手柄端(21)和用于壓緊彈簧鉤的裝配端(22);所述手柄端(21)伸出所述支架橫臂(32)且與所述支架橫臂(32)之間設置有彈簧(6);所述底座(5)上正對所述上壓軸(2)處設置有下頂軸(4)。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專用夾具,其特征是所述上壓軸(2)的裝配端(22)或所述下 頂軸(4)的上端面設置有開口槽(23,41)。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專用夾具,其特征是所述上壓軸⑵的裝配端(22)和所述下 頂軸(4)的端面沿與所述支架橫臂(32)平行的方向分別設置有第一開口槽(23)和第二開 口槽(41)。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專用夾具,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開口槽(23)和第二開口槽(41) 的開口方向與所述支架縱臂(33)垂直。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專用夾具,其特征是所述下頂軸(4)通過下頂座(9)固定連 接在所述底座(5)上。
6.如權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專用夾具,其特征是所述上壓軸(2)的裝配端(22) 伸入所述裝配空間(8)中。
7.如權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專用夾具,其特征是所述手柄端(21)的端面為球面; 所述手柄端(21)的直徑大于所述裝配端(22)的直徑。
8.如權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專用夾具,其特征是所述壓軸通孔(7)為階梯孔,其 靠近所述手柄(1)處的孔徑大于遠離所述手柄(1)處的孔徑;所述彈簧(6)的兩端分別支 撐在所述上壓軸(2)的軸肩(24)和所述階梯孔的階梯面(71)上。
9.如權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專用夾具,其特征是所述支架(3)還包括所述支架 橫臂(32)的一端沿背離所述底座(5)的方向延伸形成的手柄支架(31);所述手柄(1)設 置在所述手柄支架(31)上。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專用夾具,其特征是所述手柄支架(31)設置在距所述支架 縱臂(33)的遠端。
11.如權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專用夾具,其特征是所述支架縱臂(33)背離所述 支架橫臂(32)的一端還設置與所述支架橫臂(32)平行的支架連接臂(34);所述支架(3) 與所述底座(5)通過所述支架連接臂(34)固定連接。
12.如權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專用夾具,其特征是所述支架(3)與所述底座(5) 為一體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組合裝配鎖緊扣和彈簧鉤的專用夾具,包括底座和與所述底座固定連接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與所述底座平行的支架橫臂和與所述底座垂直的支架縱臂以構成用于裝配鎖緊扣和彈簧鉤的裝配空間;所述支架遠離所述底座的頂端設置有與其樞接的手柄;所述支架橫臂上對應所述裝配空間處設置與所述底座垂直的壓軸通孔;所述壓軸通孔內設置有可與所述支架橫臂相對運動的上壓軸;所述上壓軸包括遠離所述底座的手柄端和用于壓緊彈簧鉤的裝配端;所述手柄端伸出所述支架橫臂且與所述支架橫臂之間設置有彈簧;所述底座上正對所述上壓軸處設置有下頂軸。這種夾具可實現鎖緊扣和彈簧鉤裝配的批量生產,結構緊湊實用,制造成本低。
文檔編號B25B27/02GK201693504SQ201020195560
公開日2011年1月5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17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17日
發明者方立新, 李駿 申請人:上海廣瀨-關勒銘精密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