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割管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動工具,特別是涉及一種電動割管機。
背景技術:
目前用于切割塑料管或橡膠管的手動割管器大多類似于剪刀或鉗子的形狀,其前 端切割部分包括具有弧形凹陷的管件夾持部和刀片,后端握持部分的一根手柄與管件夾持 部相連,另一根手柄直接或通過傳動裝置與刀片相連,控制刀片向管件夾持部方向運動,利 用手動方式將管件切斷。手動切割器主要有三點不足(1)切割材質較硬的塑料管件,如 PVC管時,容易造成管件的破裂;(2)要求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手力,對于手力較小的使用者, 如女性或小孩則不方便使用(3)當需要切割的管件位于狹縫或其它一些不方便操作的位 置,往往不容易調整手動割管器的角度而不容易用力。鑒于此,在公開號為W02009/006588
公開日期為2008年7月3日的PCT國際專利 申請中,申請人提供了一種電動割管機,如圖1所示,該專利提供的電動割管機包括直流電 機1、行星齒輪組2、小錐齒輪3、大錐齒輪4、不完全齒輪5、齒輪6、刀片7、管件夾持部8、復 位拉簧9,其中,直流電機1通過起減速作用的行星齒輪組2控制小錐齒輪3的轉動,小錐齒 輪3與大錐齒輪4嚙合,將繞軸向的轉動轉換為繞徑向的轉動,大錐齒輪4與不完全齒輪5 為鍵連接,不完全齒輪5與齒輪6嚙合,齒輪6與刀片7為鍵連接,刀片7的刀刃與管件夾 持部8的弧形凹陷相對設置,復位拉簧9 一端連接于固定位置,另一端連接刀片7以便通過 拉簧的作用力使得刀片復位。大錐齒輪4帶動不完全齒輪5轉動時,當不完全齒輪5的帶 齒部分與齒輪6嚙合時,齒輪6轉動并帶動刀片7向管件夾持部8轉動,進行切割操作;當 不完全齒輪5的帶齒部分脫離齒輪6時,刀片7由于復位拉簧9的作用而復位,由此控制刀 片7的切割與復位。該專利解決了因手力較小而不方便使用手動割管器以及因角度問題不容易用力 的不足,但是,由于刀片仍然是采用壓迫的方式進行切割,管件仍然有破裂的可能,而且利 用壓迫方式進行切割對某些管件而言切割效果不理想。
發明內容針對現有技術中電動割管機存在的以上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電動割管 機,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減少電動割管機造成的管件破裂的發生。另外,使用本實用新型提 供的電動割管機,可進一步增強切割效果。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割管機,包括直流電機、行星齒輪組、小錐 齒輪、大錐齒輪、不完全齒輪、管件夾持部,其中,直流電機通過起減速作用的行星齒輪組控 制小錐齒輪的轉動,小錐齒輪與大錐齒輪嚙合,大錐齒輪與不完全齒輪為鍵連接;另外,該 割管機還包括齒條、刀片、復位拉簧,其中,不完全齒輪與齒條嚙合,刀片安裝于齒條上,所 述刀片為雙刃刀片,兩條刀刃相交形成刀尖,復位拉簧一端連接于固定位置,另一端連接齒 條。大錐齒輪帶動不完全齒輪轉動時,當不完全齒輪的帶齒部分與齒條嚙合時,不完全齒輪帶動齒條與刀片平移,當不完全齒輪的帶齒部分脫離齒條時,齒條與刀片由于復位拉簧的作用而復位,由此控制刀片的循環往復平移進行切割操作。刀片切割時刀尖首先作用于管 件,然后兩條傾斜的刀刃執行切割操作,依此方式切割不容易造成管件破裂,且切割更加有 效。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該割管機還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包括主體、握持部、 電池安裝部,握持部與主體垂直,電池安裝部位于握持部的底端。使用以上形狀的外殼可以 讓使用者握持更舒適。作為一種優化方式,該割管機還包括控制開關,所述控制開關位于握 持部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是該切割機采用電動方式控制,使用方便,不容易造 成管件破裂,且切割更加有效。
圖1為現有技術中電動割管機的內部結構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割管機的結構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刀片的外形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供割管機的外形圖。圖5為一種能控制不完全齒輪與大錐齒輪離合的裝置。圖6為具有凸臺的不完全齒輪。圖7為另一種能控制不完全齒輪與大錐齒輪離合的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割管機包括直流電機1、行星齒輪組2、小錐齒輪3、 大錐齒輪4、不完全齒輪5、齒條10、刀片11、刀片壓板12、外殼13、復位彈簧14,其中,直流 電機1通過起減速作用的行星齒輪組2控制小錐齒輪3的轉動,小錐齒輪3與大錐齒輪4 嚙合,將繞軸向的轉動換為繞徑向的轉動,大錐齒輪4與不完全齒輪5通過軸5-1進行鍵連 接,軸5-1的一端通過軸承5-2安裝于固定位置;不完全齒輪5與齒條10嚙合,刀片11位 于刀片壓板12和齒條10的前端之間,刀片11、刀片壓板12、齒條10的前端都設置有螺絲 孔,沉頭螺釘11-1將刀片11安裝于齒條10的前端;復位拉簧14 一端連接于固定位置,另 一端連接齒條10 ;為防止齒條10復位產生比較大的噪音,齒條后端設置有橡膠墊16 ;外殼 13的前端設置弧形凹陷,為管件夾持部。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割管機所采用的刀片為雙刃刀片,兩條刀刃相 交形成刀尖。作為一種優化方式,兩條刀刃形成的夾角為112度。如圖2和圖4所示,該割管機的外殼13包括主體13-1、握持部13_2、電池安裝部 13-3,握持部13-2與主體13-1垂直,電池安裝部13_3位于握持部的底端,用于安裝電池。 該割管機還包括控制開關15,所述控制開關15位于握持部上。作為以上實施例的一種改進,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能控制不完全齒輪與大錐齒 輪離合的裝置,以實現在切割管件過程中刀片復位的目的。如圖5所示,不完全齒輪5設置 有環形凹槽5-3,不完全齒輪5與大錐齒輪4通過離合結構連接,不完全齒輪5與軸承5-2之間設置離合復位壓簧5-4,另外,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割管機還包括旋轉板14、按鈕15,旋 轉板14的邊緣嵌入不完全齒輪5的環形凹槽5-3中,旋轉板14與固定軸14-1進行轉軸連 接使得旋轉板14繞固定軸14-1轉動的同時能撥動不完全齒輪5與大錐齒輪4分離,按鈕 15與旋轉板14垂直接觸,按鈕15與旋轉板14之間設置有按鈕壓簧15-1。當割管機正常 工作時,在離合復位壓簧5-4的作用下,不完全齒輪5與大錐齒輪4接合,刀片11受控執行 切割操作;如果碰到意外情況,如刀片嵌在管件中不能繼續切割,則需要將刀片U復位,此 時便可按下按鈕15,通過旋轉板14使得不完全齒輪5與大椎齒輪4分離,大椎齒輪4的轉 動力便不能傳遞到不完全齒輪5,在復位彈簧14的作用力,刀片11即可復位。 以上所述的不完全齒輪5與大錐齒輪4連接所采用離合結構具體可如圖5所示, 不完全齒輪5的軸5-5套于大錐齒輪4的軸4-1中并可沿軸向自由移動,不完全齒輪5的 軸5-5與大錐齒輪4的軸采用可分離的銷連接;也可如圖6和圖7所示,不完全齒輪5的 端面設置凸臺5-6,大錐齒輪4的端面設置凹坑4-2,不完全齒輪5套在大錐齒輪4的軸上, 當割管機正常工作時,在離合復位壓簧5-4的作用下,不完全齒輪5與大錐齒輪4通過凸臺 5-6和凹坑4-2接合,刀片11受控執行切割操作;如按下按鈕15,通過旋轉 板14使得不完 全齒輪5與大椎齒輪4分離,大椎齒輪4的轉動力便不能傳遞到不完全齒輪5,在復位彈簧 14的作用力,刀片11即可復位。
權利要求一種割管機,包括直流電機、行星齒輪組、小錐齒輪、大錐齒輪、不完全齒輪、管件夾持部,其中,直流電機通過起減速作用的行星齒輪組控制小錐齒輪的轉動,小錐齒輪與大錐齒輪嚙合,大錐齒輪與不完全齒輪為鍵連接,其特征在于,該割管機還包括齒條、刀片、復位拉簧,其中,不完全齒輪與齒條嚙合,刀片安裝于齒條上,刀片為雙刃刀片,兩條刀刃相交形成刀尖,復位拉簧一端連接于固定位置,另一端連接齒條。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割管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的兩條刀刃形成的夾角為112 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割管機,其特征在于,該割管機還包括刀片壓板,刀片位于刀 片壓板和齒條的前端之間,刀片、刀片壓板、齒條的前端都設置有螺絲孔,沉頭螺釘將刀片 安裝于齒條的前端。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割管機,其特征在于,大錐齒輪與不完全齒輪通過軸進行鍵 連接,軸的一端通過軸承安裝于固定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割管機,其特征在于,不完全齒輪設置有環形凹槽,不完全齒 輪與大錐齒輪通過離合結構連接,不完全齒輪與軸承之間設置離合復位壓簧,該割管機還 包括旋轉板、按鈕,旋轉板的邊緣嵌入不完全齒輪的環形凹槽中,旋轉板與固定軸進行轉軸 連接使得旋轉板繞固定軸轉動的同時能撥動不完全齒輪與大錐齒輪分離,按鈕與旋轉板垂 直接觸,按鈕與旋轉板之間設置有按鈕壓簧。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割管機,其特征在于,不完全齒輪的軸套于大錐齒輪的軸中 并可沿軸向自由移動,不完全齒輪的軸與大錐齒輪的軸采用可分離的銷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割管機,其特征在于,不完全齒輪的端面設置凸臺,大錐齒輪 的端面設置凹坑,不完全齒輪套在大錐齒輪的軸上。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割管機,其特征在于,齒條后端設置有橡膠墊。
9.根據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割管機,其特征在于,該割管機還包括外 殼,所述外殼包括主體、握持部、電池安裝部,握持部與主體垂直,電池安裝部位于握持部的 底端,外殼的前端設置弧形凹陷。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割管機,其特征在于,該割管機還包括控制開關,所述控制 開關位于握持部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割管機,包括直流電機、行星齒輪組、小錐齒輪、大錐齒輪、不完全齒輪、管件夾持部,其中,直流電機通過起減速作用的行星齒輪組控制小錐齒輪的轉動,小錐齒輪與大錐齒輪嚙合,大錐齒輪與不完全齒輪為鍵連接;另外,該割管機還包括齒條、刀片、復位拉簧,其中,不完全齒輪與齒條嚙合,刀片安裝于齒條上,所述刀片為雙刃刀片,兩條刀刃相交形成刀尖,復位拉簧一端連接于固定位置,另一端連接齒條。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是該切割機采用電動方式控制,使用方便,不容易造成管件破裂,且切割更加有效。
文檔編號B26D1/06GK201592450SQ20092031709
公開日2010年9月29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11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11日
發明者許小平 申請人:杭州博達設計咨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