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工具組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與手工具有關,詳而言的系指一種自行車工具組成。
背景技術:
習知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可如中國臺灣第85210975號「多功能工具組(二)」新型 專利、或第91213315號「自行車工具組」新型專利所示。為使自行車工具組成能提供各種不 同尺寸及型式的工具,自行車工具組成發展出二個工具組,每個工具組并樞設有若干工具, 可產生樞轉。其第一工具組的工具可沿著一平面轉動;而第二工具組的工具亦可沿著一平 面轉動。該二工具組可結合在一起,亦可分離。由于自行車工具講求輕巧易攜帶,習知的自行車工具組成為達成體積精簡的要 求,使該二工具組以“背靠背”的方式結合。結合后的工具組成,其第一工具組的工具與第 二工具組的工具在同一平面或平行的平面上轉動,如上述第852190975號新型專利前案的 圖5、圖6所示,及第91213315號專利前案的圖3所示。上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在工具組結合后,所有工具只能在同一方向上轉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行車工具組成,使工具組成保有輕巧的體積, 且其工具組結合時,不同工具組的工具具有不同的轉動方向。本發明所提供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具有至少二工具組,可結合在一起或分離,各工 具組并樞設有若干工具。其第一工具組的工具沿著一第一平面轉動;而第二工具組的工具 沿著一第二平面轉動。當該二工具組結合時,該第一平面及第二平面為不相平行的平面。上述的第二工具組可由二個對稱的小工具組所組成。上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可更包含有一第三工具組,該工具組成組合時,該三工具 組成呈三明治結構的方式結合并可分離;該第一工具組位于第二及第三工具組之間。該第三工具組可樞設有若干工具,可沿一第三平面轉動。該第一平面與該第二平 面為不同平面;該第三平面與該第一平面亦為不相平行的平面。較佳地,該第二平面與該第三平面亦可為不相平行的平面。本發明使自行車工具組成的工具具有不同的轉動方向,并仍保有輕巧的體積,方 便攜帶。為使貴審查員能進一步了解本發明的目的、特征以及所達成的功效,以下茲舉本 發明若干較佳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細說明于后。
圖1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大部分解立體圖。圖3是圖1的端視圖。
圖4是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一使用狀態。圖5是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6是圖5的部份分解立體圖。圖7是圖5的剖視圖,顯示第二工具組扣住第一工具組。圖8是圖5的端視圖。圖9是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的部分分解立體圖。圖10是圖9的組合剖視立體圖。圖11是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12是圖11的大部分解立體圖。圖13是圖11的端視圖。圖14是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的底視立體圖。圖15是圖14的大部分解的底視立體圖。圖16是圖14的側視圖。圖17是圖14的局部剖視立體圖。圖18是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19是本發明第七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0是圖19的大部分解立體圖。圖21是圖19的端視圖。圖22是本發明第八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3是圖22的端視圖。圖24是本發明第九較佳實施例的端視圖。圖25是本發明第十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6是圖25的分解立體圖。圖27是圖25的端視圖。圖28是圖25的頂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1、圖2,本發明所提供的自行車工具組成10的第一較佳實施例,包含有
一第一工具組20及一第二工具組30。該第一工具組20呈扁平狀,具有二側板22以及若干樞設于該二側板22間的第一 工具25,可以樞軸27、28為中心而轉動。該二側板可為個別獨立的元件;亦可由一體成型 的方式制成,例如一呈H形或U形的物體,即可提供二側板。該第一工具25的自由端為一操作端26,各為不同形式及尺寸的構造,例如六角 形、一字形或十字形。該二側板22的周緣具有一凸垣23,各凸垣23并設一槽24。該第二工具組30具有一本體32,以及若干樞設于該本體32的第二工具35。該本體32的斷面概呈I形,左、右二側各設一容納空間33。該第二工具35分別樞設于該二容納 空間33中,可以樞軸37、38為中心而轉動。該二容納空間33的開口分別位于第二工具組 的二側,使各第二工具35由第二工具組的側邊向外扳出使用。第二工具35呈扁桿狀,其自 由端為一操作端36,各設有不同尺寸的套孔。該本體32的底壁二側各具有一嵌緣34,并以該二嵌緣34嵌接于第一工具組20的槽24,如圖1、圖3。藉此,該二工具組20、30可以滑動 的方式結合或分離。請參閱圖1,該二工具組20、30結合成該工具組成10時,第一工具25沿著一第一 平面F的方向轉動;第二工具35則沿著一第二平面G的方向轉動,該第二平面G與該第一 平面F不相平行,例如呈非90度的夾角或呈垂直,藉此,該工具組成的工具25、35具有不同 的轉動方向。此外,該二工具組之間形成一結合平面C ;該第一平面F與該結合平面C呈非 平行狀態,例如呈垂直或呈非90度的夾角。第二平面G與結合平面C可呈平行或非平行。請參閱圖3,在組合狀態下,工具組成10的高度H(沿著第一平面F的方向)小于 其寬度W(沿著第二平面G的方向),使其具有小巧的體積,便于攜帶。同時,由于其結合后 的高度H低,該工具組成10適合以圖4的方式在某些狹隘空間中使用一第二工具35。另,本實施例及下述各實施例的第二工具組可僅具一容納空間即可,不以設有二 個容納空間為必要。圖5、圖6顯示本發明的工具組成40的第二較佳實施例,同樣包含有一第一工具 組50與一第二工具組60。第一工具組50的結構大體上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工具組相同,具有二側板52以 及樞設于該二側板間的若干第一工具55。
第二工具組60同樣具有若干第二工具65,分別樞接于本體62 二側的容納空間63 而可轉動。請參閱圖7,二彈性元件68,分別設于該二容納空間63中,各彈性元件68 —端 抵于該本體62的中隔板621,而另一端抵于一第二工具65a的內側,例如抵住位于最下方的 工具。常態時,該二第二工具65a受該二彈性元件68的頂持可彈性擺動而凸伸出本體62 的側邊之外。較佳地,該二可彈性擺動的工具65a的自由端66 (即操作端)凸伸出本體一 端,藉由按壓工具的自由端66,可使該二工具移入本體62。結合時,先將該二可彈性擺動的工具65a往內按壓,使其移入該二容納空間63,不 再凸出本體62的側邊;復將第二工具組60移向第一工具組50,釋放按壓該二工具65a的 施力,使該二工具65a受彈性元件68的彈力而向外凸伸,并伸入及扣住第一工具組的二側 板52的槽54,如圖5、圖7、圖8,即可使該二工具組50、60結合。結合后,第一工具55的轉 動平面F與第二工具65的轉動平面G為不相平行的平面。欲使該二工具組分離時,將該二工具65a向內按壓,使其脫離該二槽54,即可取下
第二工具組。本實施例的第二工具組的該二第二工具65a亦可以滑動的方式與第一工具組的 槽54結合。圖9至圖10系本發明的第三較佳實施例,相同元件并沿用第二實施例的標號。其 中各側板52,的凸垣53各設一扣孔521。各該可彈性偏擺的第二工具65a’的側邊更設一凸部67,當該二工具組50’、60’結 合時,該二工具65a’的凸部67扣入該二側板52’的扣孔521中。該二工具組結合時,不會 產生滑動。將該二工具65a’向內按壓,使各凸部67離開各扣孔521,即可將該二工具組分罔。圖11至圖13系本發明的工具組成70的第四較佳實施例,具有一第一工具組80及一第二工具組90。第一工具組80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容不贅述。該第二工具組90實質上由二結構與大小相同的小工具組91所構成。各該小工具 組91具有一小本體92,其斷面概呈C形,內部具有一容納空間93。各小本體92底壁各凸 設一嵌緣94。若干第二工具95,分別以樞軸97、98樞設于該二容納空間93。結合時,使該二小工具組91的立壁921相互貼靠的方式并列,使第二工具組的二 側形成對稱。再將該二小工具組91的嵌緣94嵌接于第一工具組80的側板82的槽84,即 可使該二工具組80、90結合。藉此,該二工具組可以滑動的方式結合或分離。同樣的,該第二工具95的轉動平面G與第一工具85的轉動平面F不相平行。可理解的是,該二小工具組91可采第二實施例的設計,在每一小工具組內裝設一 彈性元件頂住一第二工具95,使該工具受彈力作用而凸出小本體92,如此,該二小工具組 即可以扣住的方式與第一工具組結合。圖14至圖17系本發明的工具組成100的第五較佳實施例,包含有一第一工具組 110與一第二工具組120,更包含有一第三工具組130。該第一工具組110的各側板111的二相對側各設一凸垣112、113,各凸垣并設一槽 114。第一與第二工具組110、120的結構及結合方式可如第一至第四實施例所示的任一種, 以滑動(如本實施例)或以扣住(如圖18的實施例)的方式結合。第二工具組120可如 第四實施例所示,由二個結構相同的小工具組構成。該第三工具組130的一端設一拆鏈工具132,而另一端系一呈桿狀的拆胎端134, 具有些微的可撓性。二嵌緣136,分別設于該第三工具組二側。該第三工具組以該二嵌緣 136嵌接于第一工具組110另一側的凸垣113的槽114,如圖17,可以滑動的方式與第一工 具組110結合或分離。此外,第三工具組130的拆鏈端較寬,該端二側并形成二卡止部137,可抵住該二 凸垣113 —端,如圖14 ;該拆胎端134的端緣138呈彎弧狀,可彈性卡扣于第一工具組一端。結合后,該三工具組呈三明治結構,第一工具組110位于第二及第三工具組120、 130之間。本實施例的第一工具115與第二工具125的轉動平面不相平行。圖18顯示第二工具組120’藉由二可彈性旋擺的工具125a扣住第一工具組110。圖19至圖21系本發明的工具組成140的第七較佳實施例,包含有第一、第二及 第三工具組150、160、170,均樞設有若干工具。第一工具組150的二側板151的二相對側緣各設一凸垣152、153。第二工具組160 以滑動或扣住的方式連接于第一工具組150 —側的二凸垣152。第三工具組170亦以滑動 或扣住的方式連接于第一工具組150另一側的二凸垣153。同樣的,第二工具組及/或第三 工具組亦可如第四實施例所示,由二個小工具組構成。結合后,第一工具組150位于第二及第三工具組160、170之間,形成三明治結構。第一工具組150的第一工具155沿著一第一平面F的方向轉動;第二工具組的第二工具165 沿著一第二平面G的方向轉動,該平面G與第一工具155的轉動平面F為非平行的平面;第 三工具175沿著一第三平面P的方向轉動,該轉動平面P亦與第一平面F不相平行。該第 二平面G與第三平面P可呈平行或不相平行。圖22、圖23系本發明的工具組成200的第八較佳實施例,包含有一第一工具組 210及一第二工具組220,其結合方式可如第一至第三實施例所示。
第一工具組210的第一工具215可沿一第一平面F轉動。第二工具組220的本體221 二側的二容納空間222、223內各樞設若干第二工具。 第一容納空間222內的第二工具225可沿著一第二平面G轉動;第二容納空間223內的第 二工具225’則可沿著一第三平面P轉動。該第二平面G及第三平面P并不平行,且該三平 面F、G、P為不相平行的平面。藉此,該工具210、225、225’在不同方向轉動。此外,第二工具組260可如圖24所示,由一第一小工具組261及一第二小工具組 262并列形成,該二小工具組所樞設的第二工具265、265’的轉動平面G、P同樣不平行,且 均與第一工具255的轉動平面F不相平行。圖25至圖28系本發明第十較佳實施例所示的工具組成270。第二工具組290可為單一工具組,或由二小工具組292、293組成 。若干第二工具 295,樞設于第二工具組290中。其中,第二工具包括一拆鏈工具296,樞設于第二工具組的 一容納空間294,可收納于第二工具組內,或向外掀出使用。第二工具組290以滑動或扣住的方向與第一工具組280結合。本實施例的第二工 具組藉由嵌緣297與第一工具組的凸垣283的槽284連結。各嵌緣297 —端并凸設一凸部 298,藉由該凸部298抵觸凸垣283 —端,如圖28,使第二工具組定位。當該二工具組結合 后,第一工具285與第二工具295、296的轉動方向不同。此外,第一工具組280的二側板282各設有一扣槽286 ; —寬度較大的開口 287,連
接于該扣槽一端。二拆胎桿300,其內側面各設一嵌塊302,將拆胎桿的嵌塊302移入該開口 287,接 著將嵌塊移向該扣槽286,即可使嵌塊與扣槽結合,將拆胎桿裝設于第一工具組的側板上。 欲使用拆胎桿時,則將拆胎桿自第一工具組取下。上揭實施例僅系用以說明本發明而非限制。綜上所述,本發明為同類物品首創的結構,并具進步性功效的增進。
權利要求
一種自行車工具組成,至少包含有一第一工具組,樞設有至少一第一工具,可于平行于一第一平面的方向轉動;一第二工具組,樞設有至少一第二工具,可于平行于一第二平面的方向轉動;該二工具組可結合或分離;其特征在于該工具組成于結合狀態時,該第一平面及該第二平面為不相平行的平面,使該第一工具與該第二工具具有不同的轉動方向。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第一平面與該第二平面實質上相垂直。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第二工具組包括一本體,具有至少 一開口朝外的容納空間;該至少一第二工具樞設于該空間中。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一彈性元件,設于該第二工具組;至少 一第二工具,受該彈性元件推頂而可彈性擺動;該第二工具組以該可彈性擺動的第二工具 扣接該第一工具組,使該第一及第二工具組結合。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第二工具組包括一本體,其二側各 設一開口朝外的容納空間;至少二第二工具,分別樞設于該二容納空間中。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第一工具組具有二側板;該二容納空 間的開口分別位于該第二工具組二側;各該容納空間中設一彈性元件,彈性頂持一第二工 具,使各該工具可彈性擺動而凸伸出該第二工具組;該第二工具組以該二可彈性擺動的第 二工具扣接該第一工具組的二側板,使該第一及第二工具組結合。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各該側板設一扣孔;各該可彈性擺動的 第二工具的外側邊設一凸部,扣入該扣孔。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二可彈性擺動的第二工具的自由端 外露于該第二工具組。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第二工具組由二小工具組構成,各該 小工具組樞設至少一第二工具;結合時,該二小工具組以并列的狀態與該第一工具組結合; 該第二工具以平行于該第二平面的方向轉動。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各該小工具組包括一小本體,具有一 開口朝外的容納空間;該第二工具分別樞設于該二小本體的容納空間中。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第一工具組具有二側板;至少一 第一工具,樞設于該二側板間;該二小工具組并列后,系以該二小本體以滑動的方式與該二 側板結合。
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第二工具包括一拆鏈工具,樞設于該第二工具組。
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第二工具組由一第一小工具組及一 第二小工具組構成,各該小工具組樞設至少一第二工具;該第一小工具組的第二工具可沿 著一第二平面轉動;該第二小工具組的第二工具可沿著一第三平面轉動;結合時,該二小 工具組呈并列地與該第一工具組結合,該第二平面與該第三平面不相平行。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其中該第一、第二及第三平面互不平行。
1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第一工具組具有二側板;至少一第一工具,樞設于該二側板間;該第二工具組具有一本體;至少一第二工具,樞設于該本 體;該第二工具組的本體二側以滑動的方式與該二側板結合。
1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工具組成結合后,該二工具組之間 形成一結合平面;該第一平面與該結合平面不相平行。
1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工具組成結合時,于該第一平面的 方向上,該工具組成具有一高度;于該第二平面的方向上,該工具組成具有一寬度,該寬度 大于該高度。
1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第一工具組具有二側板;該第一工 具樞設于該二側板之間;該第二工具組具有一本體;該第二工具樞設于該本體中;該第二 工具組以該本體二側與該第一工具組的二側板結合。
1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第一工具組具有二側板;該至少一 第一工具樞設于該二側板間;另包含有二拆胎桿,以可拆卸的方式分別連接于該二側板 的外壁面。
20.一種自行車工具組成,包含有一第一工具組,樞設有至少一第一工具,其沿著一第一平面的方向轉動;一第二工具組,樞設有至少一第二工具,其沿著一第二平面的方向轉動;一第三工具組,具有至少一工具;該三工具組可結合或分離;該工具組成結合時,該三工具組呈三明治結構,該第一工具 組位于該第二及第三工具組之間;該第一平面及該第二平面不相平行,使該第一工具與該 第二工具具有不同的轉動方向。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第一平面與該第二平面實質上相 垂直。
22.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第二工具包括一拆鏈工具,樞設于該第二工具組。
23.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第三工具組具有一拆鏈工具。
24.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一拆鏈工具,設于該第三工具組一 端;一桿狀的拆胎端,設于該第三工具組另一端。
25.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第三工具組樞設有至少一第三工 具,可沿著一第三平面的方向轉動;該工具組成于結合狀態時,該第三平面與該第一平面不 相平行。
26.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第三平面與該第一平面實質上相 垂直;該第二平面與該第三平面實質上相平行。
27.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第二工具組由二小工具組構成,各 該小工具組樞設至少一第二工具;結合時,該二小工具組以并列的狀態與該第一工具組結 合;該第二工具的轉動方向沿著該第二平面。
28.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自行車工具組成,其中該第二工具組由一第一小工具組及 一第二小工具組構成,各該小工具組樞設至少一第二工具;該第一小工具組的第二工具沿 著一第二平面轉動;該第二小工具組的第二工具沿著一第三平面轉動;結合時,該二小工 具組呈并列地與該第一工具組結合,該第二平面與該第三平面不相平行。
全文摘要
本發明關于一種自行車工具組成,至少包含有一第一工具組與一第二工具組,該二工具組可結合或分離。該第一工具組樞設有若干第一工具,可沿著一第一平面轉動;該第二工具組則樞設有若干第二工具,可沿著一第二平面轉動;當該二工具組結合成該工具組成時,該第一平面及該第二平面不相平行;使第一工具與第二工具具有不同的轉動方向。本發明可更包含有一第三工具組,與該第一及第二工具組呈三明治結構的方式結合;該第一工具組位于該第二及第三工具組之間。該第三工具組更可樞設有若干第三工具,沿著一第三平面轉動,該第三平面與該第一平面亦不相平行。據此,本發明使自行車工具組成的工具具有不同的轉動方向,并仍保有輕巧的體積,方便攜帶。
文檔編號B25F1/00GK101829980SQ20091011920
公開日2010年9月15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9日 優先權日2009年3月9日
發明者吳樹德 申請人:亞瑞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吳樹德